舊金山著名人物
㈠ 請寫出美國著名的三個城市和美國歷史上的3位名人
一、波士頓(Boston)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蘭地區的最大城市。波士頓位於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創建於1630年,是美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美國歷史上發生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最終引起著名的美國獨立戰爭。波士頓是美國東北部高等教育和醫療保健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它的經濟基礎是科研、金融與技術—特別是生物工程,並被認為是一個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二、洛杉磯(Los Angeles),是一座位於美國西海岸的城市,又稱為「天使之城」。它的面積為1214.9Km²。洛杉磯-長灘-聖安娜都會區擁有人口13485631(2013年)。大洛杉磯地區所涵蓋的范圍更大,包括5個縣,大約1800萬人口。它是美國科技的主要中心之一,擁有美國西部最大的海港,享有「科技之城」的稱號。洛杉磯成為在美國僅次於紐約的金融中心。
三、紐約(New York),是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也是美國最大城市,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紐約在商業和金融的方面發揮影響力。 紐約的金融區,以曼哈頓下城的華爾街為龍頭,被稱為世界的金融中心。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世界第二大證交所,它曾是最大的交易所,直到1996年它的交易量被納斯達克超過。 紐約時報廣場位於百老匯劇院區樞紐,被稱作「世界的十字路口」,亦是世界娛樂產業的中心之一。紐約曼哈頓的唐人街是西半球最為密集的華人集中地。
四、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美國第32任總統,俗稱小羅斯福,一直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受民眾期望和受愛戴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連任4屆總統的人,任職長達12年。他是身殘志堅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戰爭期間將美國工業完全投入戰爭軌道,並且積極推行了《租借法案》援助其他盟國和蘇聯。
五、切斯特·威廉·尼米茲,美國海軍五星上將。曾任潛艇艇長、大隊長。1922~1923年在新港海軍軍事學院學習後,歷任主力艦隊和美國艦隊助理參謀長、海軍後備役軍官訓練團團長、潛艇部隊長、後備役驅逐艦部隊長及巡洋艦長。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艦隊遭受毀滅性打擊。當時,珍珠港內幾乎沒有一艘完好的艦船,士氣低落到極點。在國家危難之際,56歲的尼米茲臨危受命。尼米茲一到任,就表明對全體參謀人員的依賴,勉勵大家振奮起來,使遭重創的太平洋艦隊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了自信心。而期果斷使用航母作戰使得美海軍度過危機。他力挽狂瀾重創日海軍,成為美海軍永不隕落的將星!就連美國的最大級別航母也使用它的名字命名的。
六、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美國五星上將,歐洲盟軍遠征軍總司令、陸軍參謀長、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主席、美國第34屆總統。艾森豪威爾是美國10位五星上將中晉升最快的,不同於其他的二戰名將,他沒有指揮過旅、師、軍、集團軍等軍事單位,而是直接擔任總司令。一直以來他都是在各級單位擔任參謀長的職務,為他積累了充足的經驗。他以堅定、鎮靜而又平等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支持。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蒙哥馬利、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能為他所用。艾森豪威爾在具體戰役指揮上可能不如巴頓、蒙哥馬利,但在協調各方面關繫上極具才能。
㈡ 你看那龍爭虎鬥舊金山涉及的歷史人物是誰
你看那龍爭虎鬥舊金山——我笑那孟德奸雄,我哭啊哀哉霸王好漢。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得斜陽又晚。
㈢ 舊金山的著名景點介紹
舊金山著名景點
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是1937年開通的,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大橋之一。「金門大橋」這個名字是由一位愛好探險的美國軍官根據金角而取的。大橋有6個車道,平均每天有10萬輛車的客流量,進城的司機必須付費。在橋兩端臨海灣的一側設有觀景台和停車場,托爾廣場邊設有一大型的禮品店。從橋的兩側遊客可以步行游覽,往返需要一個小時。 金門大橋是一個熱門的觀光據點,尤其是在夏季。金門大橋的兩端都有的金門國家游樂區(Golden Gate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公園,在這里不但可以遠眺金門大橋的壯麗景觀,也可以健行、野餐、游泳、沖浪、騎單車、賞鳥、打高爾夫、溜狗,並有根據不同時令季節而舉辦的文藝活動。
雙子丘 Twin Peaks
舊金山市中心的兩個山丘,登臨其上可眺望太平洋、舊金山灣、金門橋、以及對岸的奧克蘭。當然,舊金山市景盡收眼底。
加州大學(柏克萊)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校本部位於舊金山灣東岸,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大學。校區內有露天希臘劇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式的鍾樓。 M.H.德揚紀念館 紀念館1919年開館,開始是用於展出加利福尼亞隆冬國際博覽會展過的展品。在隨後的數十年中,它從世界各地收集了大量的藝術珍寶。該館的最大魅力在於它專門為美國藝術而設立的展覽室。這些展覽室的藝術品包括從殖民時代到當代的各種作品。展品既具社會意義,又有美學價值。展覽室的傢具上放著著名人物的畫像,風景畫則流露出作者在描繪景點時的浪漫。裝飾藝術品無論是簡朴的震顫派樣式還是工藝美術樣式都表達出令人滿意的美感。 大盆地紅杉國立公園 大盆地公園擁有19000英畝的紅杉林,外加停車場,是個觀賞森林美景的絕妙佳處。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紅杉林中的許多樹還只是幼苗,現在,全是讓人驚異的巨杉。在林中漫步,遊客可以看到高達329英尺的「紅杉之母」和2000歲的「紅杉之父」。
漁人碼頭
該處雖稱為漁人碼頭,實際已成為舊金山主要觀光地點之一。各國觀光客來到舊金山照例要來這里享受一頓新鮮美味的海產宴。附近還有海洋公園的Aquatic Park博物館等。 海狗岩與懸崖屋 在舊金山市區西太平洋岸邊,懸崖屋原建於1863年,後毀於火災,重建於六十年代。目前大屋包括若干餐館,酒吧和禮品店還有金門公園訪客中心。海狗岩在離岸不到500公尺的海中有幾百隻海獅生活在那裡,成為舊金山特殊的居民,不遠處是著名的太平洋海灘可以作沖浪運動。
㈣ 華爾街人物故事
1、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享年94歲(年8月19日-1965年6月20日)
●經歷了美國1929年股災仍能積累幾千萬美元財富的大投資家
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風險投資家,一位曾經征服了華爾街,後又征服了華盛頓的最著名、最受人敬慕的人物。1897年以300美元做風險投資起家,32歲積累了320萬元的財富,經歷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之後,仍能積累起幾千萬美元的財富。巴魯克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幾位「既賺了錢又保存了勝利果實的大炒家」。
據估計,巴魯克1929年財產最高值可能在2200萬元至2500萬美元之間。1931年11的財產清單顯示巴魯克那時的總資產是1600萬美元,其中現金870萬美元,股票369萬美元,債券306萬美元,借貸55萬元。巴魯克留下來的物業價值超過了1400萬美元,一生對各項事業的捐款將近2000萬美元。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巴魯克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也是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說:「巴魯克是能最好把握時機的投資者,他的哲學是,只求做好但不貪婪。他從不等待最高點或最低點。他在弱市中買,在強市中賣。他提倡早買早賣。」
●「群眾永遠是錯的」是巴魯克投資哲學的第一要義
巴魯克的一個經典小故事:有一天,他在華爾街上擦鞋,擦鞋童向他提供了股票賺錢的秘訣。巴魯克一回到辦公室就把所有的股票全部拋出去了。
「群眾永遠是錯的」是巴魯克投資哲學的第一要義。他很多關於投資的深刻認識都是從這一基本原理衍生而來的。比如,巴魯克主張一個非常簡單的標准,來鑒別何時算是應該買入的低價和該賣出的高位:當人們都為股市歡呼時,你就得果斷賣出,別管它還會不會繼續漲;當股票便宜到沒人想要的時候,你應該敢於買進,不要管它是否還會再下跌。人們常常驚異巴魯克的判斷力,能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
經典名著《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探討群體的病態心理現象,作者是Charles Mackay,第一版寫於1841年。該書是巴魯克最喜歡的一本書。該書目前享有的聲望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位赫赫有名的金融家。巴魯克曾經鼓勵、促成了該書在1932年的再版發行,並且為之撰寫了一篇序言。巴魯克稱贊這本書為研究自於各種經濟活動中的人的心理現象提供了啟示。
2.傑西•利弗莫爾(Jesse Livermore),享年63歲(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
●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者
Livermore在15歲的時候開始股票交易,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者。他在美國股票市場上四起四落,驚心動魄的戰史,以及他表現出來的驚人意志力和智慧,至今仍令人們十分敬佩。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Livermore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1940年11月28日,Livermore因為嚴重的抑鬱症開槍自殺身亡。死時留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的一生是個失敗。
●《股票作手回憶錄》是各方公認的經典投資書籍
無論是投機者,還是價值投資者,都認為以Livermore生平為背景的一本書《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股票作手回憶錄)》是一本投資經典書籍。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為價值投資者認為的好書,投機者往往不屑一顧,反之亦然。
如果只選10本最經典的投資書籍,相信《股票作手回憶錄》定能入選。
●Jesse Livermore的交易策略
Livermore這位隱逸天才的那些富有革命性的交易策略,今天的人們仍然在使用。Livermore的交易策略是在自己多年的股票交易經歷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些策略,我總結概述如下:
(1)賺大錢不是靠個股價起伏,而是靠主要波動,也就是說不靠解盤,而靠評估整個市場和市場趨勢。能夠同時判斷正確又堅持不動的人很罕見,Livermore發現這是最難學習的一件事情。但是股票作手只有確實了解這一點之後,他才能夠賺大錢。
(2)Livermore的交易系統的精華,是以研究大盤趨勢為基礎。一定要等到大盤上漲時,才開始買進,或者在大盤下跌時,才開始放空。Livermore說世界上最強、最真實的朋友,那就是大盤趨勢。當市場猶疑不決或是上下振盪的時候,Livermore總是呆在場外。Livermore不遺餘力地一再重復這些原則:一廂情願的想法必須徹底消除;假如你不放過每一個交易日,天天投機,你就不可能成功;每年僅有廖廖可數的幾次機會,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這些時機,才可以允許自己下場開立頭寸;在上述時機之外的空當里,你應該讓市場逐步醞釀下一場大幅運動。
(3)操作時一定要追隨領頭羊,其他股票何去何從用不著考慮。你關注的重點應該是那些領頭行業和強勢行業中的領頭股票。領頭羊股票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突破阻力區域、率先創造新的最高價格。要保持思想的靈活性,記住,今天的領頭羊也許不是兩年之後的領頭羊。正如婦女的衣服、帽子、人造珠寶的時尚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股票市場也不斷拋棄過去的領頭羊,新領頭羊取代了舊領頭羊的位置。以前牛市中的領頭羊股票很難成為新的牛市中的領頭羊股票,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經濟和商業情況的變化將產生更大預期利潤的新的交易機會。
(4)堅決執行止損規則。Livermore把自己的首次損失控制在10%以內。Livermore說,確保投機事業持續下去的惟一抉擇是,小心守護自己的資本帳戶,決不允許虧損大到足以威脅未來操作的程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堅決執行向上的金字塔買入原則。請記住,股票永遠不會太高,高到讓你不能開始買進,也不會低到不能開始賣出。但是在第一筆交易後,除非第一筆出現利潤,否則別做第二筆。Livermore說,如果你的頭筆交易已經處於虧損狀態,就絕不要繼續跟時,絕不要攤低虧損的頭寸。一定要把這個想法深深地刻在你的腦子里。只有當股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才繼續購買更多的股份。如果是向下放空,只有股價符合預計向下走時,才一路加碼。Livermore喜歡做空那些價格創新低的股票。
(6)避免購買那些低價的股票。大筆的利潤是在大的價格起伏中獲得的,它通常不會來自那些低價的股票。
3、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享年82歲(1894年5月9日-1976年9月21日)
●格雷厄姆:證券分析之父
格雷厄姆作為一代宗師,他的金融分析學說和思想在投資領域產生了極為巨大的震動,影響了幾乎三代重要的投資者,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上億的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格雷厄姆的信徒,他享有「華爾街教父」的美譽。
格雷厄姆被喻為「華爾街院長」和「證券分析之父」。作為投資界最重要的思想家,對投資界的最大貢獻就是將明確的邏輯和理性帶到了微觀基本分析之中,並成為巴菲特等許多成功投資家的啟蒙宗師。與戴維•多德(David Dodd)所著的《Security Analysis(證券分析)》直到目前一直是投資界最經典和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1926年,格雷厄姆聯手傑羅姆•紐曼創建投資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並重回母校哥倫比亞大學授課直至1956年退休。雖然格雷厄姆的個人資產在1929年的股災遭受重創,但幸運的是,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卻倖存下來,並且開始不斷成長。到1956年結束時,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平均年回報率為17%。
格雷厄姆1948年創立的基金(GEICO)到1972年的24年裡增長了超過80倍以上,年均復利增長在20%以上。他取得的成就來自於他與生俱來的能力及終生與人為善的信念。
美國《紐約時報》(2006年)評出了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 」,排名第四。
●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
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就是依據價值分析法在股票長期處於低價時買進,而在價格合適時賣出,「讓別人去賺多餘的利潤」。
格雷厄姆創造了「安全邊際」一詞來解釋他的常識性選股法則,既挑選那些暫時股價跌落,但是長期來看基本面牢靠的公司股票。任何投資的安全邊際產生於其購買價格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兩者差別越大(購入價低於實際價值),就越值得投資,無論從安全還是回報角度來看都是如此。投資界通常將這些情況稱為低估值(如市盈率、市凈率、市銷率)倍數股票。
●格雷厄姆的投資要點
人們經常記得股神巴菲特說過這樣的話:「第一,不要損失本金,第二,永遠記住第一點。」其實,這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本人總結的投資要點。
格雷厄姆創造的「安全邊際」,是價值投資的精髓。
「安全邊際」為格雷厄姆的投資要點「第一,不要損失本金,第二,永遠記住第一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
4.傑拉爾德•勒伯(Gerald M. Loeb),享年76歲?(1899年-1975年?)
●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
Gerald M. Loeb於1899年出生於舊金山,1921年開始證券投資,他幾乎終身都在E.F. Hutton工作,後來終於成為這家券商的副總裁。
Loeb是一位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他發現1929年股市實際上在9月3日就達到了最高點,這比大崩盤開始幾乎要早了整整2個月。
1935年,Loeb出版的《投資生存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是這樣描述的:我預見到1929年股市見頂,並及時拋空了股票。我能回憶起來的情況是這樣的:當時,所有的股票並不是同時達到最高價位。在那年,我不僅不斷變換著手中交易的股票種類,而且股票的數量也在減少。當手中一隻只的股票開始「表現」不佳時,我就轉向其他表現尚佳的股票。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我完全退出了股市。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Gerald M. Loeb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股票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大眾心理
Loeb進入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可能與我個人的投資偏好與投資哲學有關系。我個人認為,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心理因素。而Loeb在1935年就出版的《投資存亡戰》里就已經明確指出:在日趨成型的股票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大眾心理。
Loeb說:「形成證券市場形態的唯一的但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公眾心理。」心理狀況驅使人們在某種條件下以40倍及以上PE購買一隻股票,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卻又拒絕以10倍及以下PE購買同一隻股票。有時,股票的價值持續幾年被大眾高估,人們一直給出一個比理論估價高出許多的價格。同樣,理論上的價格低估往往也會持續多年。無論自己怎麼想都不重要,因為市場將自己得出股票價值到底是被高估了還是被低估了的結論。
我個人的感悟:A股2006-2007年的暴漲與2008年的暴跌,從基本面和技術面,都很難有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很難得出股市走勢正常的結論。如果從大眾心理的角度來看,市場走勢則顯得十分正常了。2006-2007年,股票新開戶人數急劇增加,投資者瘋狂地購買股票,如果只根據基本面來分析,歷史估價模型並不支持過高的價格,投資者就會過早退出市場(趙XX同志在3000點即已經基本退出市場就是這樣投資者的代表,當然我並不認為趙同志的操作有什麼不對)。2008年的下跌趨勢形成後,投資者視股票如毒品,瘋狂賣出股票,資金連續大規模地從股市中撤退而流回銀行(2008年各月的定期存款增長率總體上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以至於大盤跌到歷史最低市盈率時,大家似乎仍不願意入場,似乎仍看到不到大盤最終的底部在哪裡。這些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是大眾心理。
5.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享年96歲(1903年7月21日-1999年)
●最偉大的贏利記錄:68年的投資生涯,沒有一年賠過錢
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在68年的投資生涯中,沒有一年賠過錢。我個人的感覺:這一歷史恐怕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能夠打破。巴菲特過去51年的投資生涯中,也有一年是虧損的。
美國「保護者共同基金公司」的伊始人,是合股基金的開路先鋒,是美國開放式基金之父。1929年初涉華爾街,是美國唯一一個同時在華爾街經歷了1929年大蕭條和1987年股市崩潰的投資家,不僅兩次都免遭損失,而且在大災中取得了驕人收益。
紐伯格沒有讀過大學,也沒有上過商業學校,被業內人士稱為世紀長壽炒股贏家。他的成功不僅是擁有巨大的財富,還有長壽和美滿的家庭。
●羅伊•紐伯格的成功投資十原則
紐伯格從幾百件實際教訓中歸納了十條最重要的法則。在近70年的投資和交易中,他一直遵守安,這十條法則使他受益匪淺。
一、了解自己
紐伯格說:我認為我本身的素質適合在華爾街工作。當我還是B.奧特曼的買家時,我把所有的股票轉換成現金,又把現金轉換股票。對我來講,交易更多出於本能、天分和當機立斷。它不像長期投資需要耐心。在分析過各種紛亂交織的因素後,如果你能做出有利的決定,那麼,你就是那種適合入市的人。測試一下你的性情、脾氣。你是否有投機心理?對於風險你是否會感到不安?你要百分之百地、誠實地回答你自己。你做判斷時應該是冷靜的、沉著的,沉著並不意味著遲鈍。有時一次行動是相當迅速的。沉著的意思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審慎的判斷。如果你事先准備工作做得好,當機立斷是不成問題的。如果你覺得錯了,趕快退出來,股市不像房地產那樣需要很長時間辦理手續,才能改正。你是隨時可以從中逃出來的。你需要有較多的精力,對數字快速反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常識。你應該對你做的事情有興趣。最初我對這個市場感興趣,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我不想輸,我想贏。投資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你最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專業投資,如果你對知之甚少,或者根本沒有對公司及細節進行分析,你最好還是離它遠點。
筆者的感悟: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股市是按照人性的弱點來設計的,人性的弱點是很難改變的。只有戰勝自己的人性弱點,才能戰勝自我,才有可能成為股市中10%的贏利者。
二、向成功的投資者學習
紐伯格說:回過頭來看看那些成功的投資者,很明顯,他們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他們的路都通成功。你可以學習成功的投資者的經驗,但不要盲目追隨他們。因為你的個性,你的需要與別人不同。你可從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中選擇適合你本身、適合周圍環境的東西。紐伯格推薦的成功的投資者前幾位是:沃倫•巴菲特、本傑明•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喬治•索羅斯和吉米•羅傑斯。
筆者的感悟:我最重要的投資感悟的第一條是「想成為佼佼者,先向佼佼者學習」,第三條是「條條道路通羅馬,各種方法都有可能賺錢」,別人成功的方法,不見得適合自己。最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三、「羊市」思維
紐伯格說:個人投資者對一支股票的影響,有時會讓它上下浮動10個百分點,但那隻是一瞬間,一般是一天,不會超過一個星期。這種市場即非牛市也非熊市。我稱這樣的市場為「羊市」。有時羊群會遭到殺戮,有時會被剪掉一身羊毛。有時可以幸運地逃脫,保住羊毛。「羊市」與時裝業有些類似。時裝大師設計新款時裝,二流設計師仿製它,千千萬成的人追趕它,所以裙子忽短忽長。不要低估心理學在股票中的作用,買股票的比賣股票的還要緊張,反之亦然。除去經濟統計學和證券分析因素外,許多因素影響買賣雙方的判斷,一次頭痛這樣的小事就會造成一次錯誤的買賣。在羊市中,人們會盡可能去想多數人會怎樣做。他們相信大多數人一定會排除困難找到一個有利的方案。這樣想是危險的,這樣做是會錯過機會的。設想大多數人是一機構群體,有時他們會互相牽累成為他們自己的犧牲品。
筆者的感悟:我認為心理因素是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因素,投資者的心理波動製造了90%的行情。
6.巴菲特
7.索羅斯
耳熟能詳的就不說了
他們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們可以拿錢去烤火,而在於它們對於這個世界偉大的愛
㈤ 那龍爭虎鬥舊金山一一唱詞中,涉及的歷史人物是誰與此歷史人物相關名著是什麼
曹操,曹孟德,出自《岳陽樓》.
求採納
㈥ 人物簡介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1955年2月24日—2011年10月5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美國發明家、企業家、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
1976年4月1日,喬布斯簽署了一份合同,決定成立一家電腦公司。1977年4月,喬布斯在美國第一次計算機展覽會展示了蘋果Ⅱ號樣機。1997年蘋果推出iMac,創新的外殼顏色透明設計使得產品大賣,並讓蘋果度過財政危機。 2011年8月24日,史蒂夫·喬布斯向蘋果董事會提交辭職申請。
喬布斯被認為是計算機業界與娛樂業界的標志性人物,他經歷了蘋果公司幾十年的起落與興衰,先後領導和推出了麥金塔計算機(Macintosh)、iMac、iPod、iPhone、iPad等風靡全球的電子產品,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生活方式。喬布斯同時也是前Pixar動畫公司的董事長及行政總裁。
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喬布斯因患胰腺癌病逝,享年56歲。
主要作品
《活著就為改變世界》 威廉·西蒙所著 講述了史蒂夫·喬布斯這個創業奇才
《史蒂夫·喬布斯傳》 沃爾特·艾薩克森所著 喬布斯一生的傳奇經歷。
獲獎記錄
▪2012 美國最具影響力20人 (提名)
▪2009 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之一、美國最佳CEO (提名)
▪2007 年度最偉大商人 (提名)
▪1997 最成功的管理者 (提名)
▪1989 十年企業家 (提名)
▪1987 傑斐遜公眾服務獎 (獲獎)
▪1985 里根總統授予的國家級技術勛章 (獲獎)
㈦ 美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位叫道格拉斯的政治人物,請問他的資料是什麼
姓名: 邁克爾·道格拉斯
性別: 男 原名: 英文名 :Michael Douglas 生日: 1944年9月25日 星座: 天秤座 國籍: 美國 地域: 歐美 身高: 175cm 血型: 三圍: 嗜好:
生平介紹: 邁克爾·道格拉斯以其英俊瀟灑而彬彬有禮的風度頗受影迷的青睞六十年代他曾進聖巴巴拉的加州大學主修戲劇畢業後到紐約工作,他首拍的影片是《歡呼,英雄》後又拍攝了《亞當上午六點》、《夏樹》1972年,他攻讀研究生畢業後拍了警匪電視片《舊金山大街》1975年,他製作的影片《飛越瘋人院》獲得五項奧 斯卡獎,票房收入兩億美元,並由此開始其既表演又製片的繁
忙的電影生涯他功底深厚,表演常有創新他先後主演的影片還有《中國綜合症》、《寶石傳奇》、《歌舞班》等 ......
姓名: 邁克爾·道格拉斯
性別: 男 原名: 英文名 :Michael Douglas 生日: 1944年9月25日 星座: 天秤座 國籍: 美國 地域: 歐美 身高: 175cm 血型: 三圍: 嗜好:
生平介紹: 邁克爾·道格拉斯以其英俊瀟灑而彬彬有禮的風度頗受影迷的青睞六十年代他曾進聖巴巴拉的加州大學主修戲劇畢業後到紐約工作,他首拍的影片是《歡呼,英雄》後又拍攝了《亞當上午六點》、《夏樹》1972年,他攻讀研究生畢業後拍了警匪電視片《舊金山大街》1975年,他製作的影片《飛越瘋人院》獲得五項奧 斯卡獎,票房收入兩億美元,並由此開始其既表演又製片的繁
忙的電影生涯他功底深厚,表演常有創新他先後主演的影片還有《中國綜合症》、《寶石傳奇》、《歌舞班》等
㈧ 請問世界人物之最都有誰
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贊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名字
孫文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實際使用的名字外,孫文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孫氏本人於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在西方,孫氏以「Sun Yat-Sen」(孫逸仙)之名聞於世。
此外,孫氏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的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台灣歷史教料書亦採用此說。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系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卻不實在。
又,孫文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尢烈、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渾名。
生平
早年
孫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胡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准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並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干亨行」。2月20日,孫中山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革命期間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征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借機聯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州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於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並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李筱峰,〈孤峰對話〉,2006年4月12日)
中華民國成立
臨時大總統
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孫中山即於13日向參議院請辭並舉薦袁世凱以自代。茲後苦心孤詣協助袁氏依民主程序選任、就職、組職內閣,尤特重其向國民宣誓一事,引導袁氏步入民主程階。
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雖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脫離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軍事憑借卻是各地的團練與新軍,或是混入部分華僑以及洪門與旗下哥老會的成員,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此外由於孫並未實際投入革命戰事,故各省的革命勢力紛紛推出自己的領導,使革命勢力呈現多頭馬車的情形。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台的最後關鍵。最後孫與袁達成協議: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由袁接任,袁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條件,下旨遜位,中華民國終完全取代過去的帝國體制。隔日2月13日孫辭去臨時大總統,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
二次、三次革命
8月,經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並,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願居政界,惟願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凶。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並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沖突,於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聯俄聯共
第二次護法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孫、越會面曾後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同年年初,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孫中山得以在3月回粵。12月29日,孫中山落實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實行聯俄聯共政策。在蘇聯援助下,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並以蔣介石為校長。11月,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推倒曹錕,邀孫中山北上共襄國是,惟健康已急轉直下。
革命尚未成功
孫中山1925年1月抵京後即開始病發,最終於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8歲,孫中山臨終時同意汪兆銘所代筆的《總理遺訓》及《致蘇聯政府書》。香港《華字日報》翌日報道了 孫中山的死訊:
「孫文吐嘔大作。不能進食。脈搏驟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極危險。克禮醫生在左右看護。終夜不離。戴天仇為孫草遺囑。唯孫尚未簽字...孫文病至十日晚大變。腹脹加增。克禮為之打針放水。今日上午九點三十五分鍾逝世。當彌留時。戴天仇代草遺囑。孫科急電粵民黨要人來京。」
同日,胡民漢飭令各地停止宴會:
「十二日午一時胡漢民接汪精衛來電、謂孫中山於十二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終京寓,胡漢民即分飭各大小機關、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並令公安局分飭市內酒樓、即日起停止宴會、市民停止七天、在職人員則停止一個月、各機關用藍印一月、兵士及各機關職停員纏黑紗一月。」
1925年4月2日,孫中山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內石塔中。北伐成功後,於1929年6月1日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彌留之際,孫中山提到國事的遺言是:「和平……奮斗……救中國!」
遺書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彌留之際,他在三份遺囑上簽署。今日中國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出自孫中山留給國人的政治遺囑。他當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視孫夫人(宋慶齡)」,「弗以其夫人無產而輕視」,何香凝回答:「先生,我親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萬一先生不測,我們當盡力保護夫人及先生遺族。我雖然知識能力都很薄弱,但是總算能夠親受總理三民主義的教誨,我有一分力量,必定盡力宣傳。」孫中山過去一再推遲為遺囑簽字,此時在宋慶齡附助下,在三個遺囑文件上簽名。
家事遺書
「余國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政治遺書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致蘇聯遺書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聯合中央執行委員會親愛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時轉向於你們,轉向於我黨及我國的將來。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之首領,此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是不朽的列寧遺產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遺產。帝國主義下的難民,將藉此以保衛其自由,從以古代奴役戰爭偏私為基礎之國際制度中謀解放。我遺下的是國民黨,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命運使我必須放下我未竟之業,移交於彼謹守國民黨主義與教訓而組織我真正同志之人。故我已囑咐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為達到此項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我深信你們政府亦必繼續前此予我國之援助。親愛的同志!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願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為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謹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
思想
孫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將西洋歐美各家學說綜合整理而來,但是也有少部分見解是「兄弟(我)所獨創」(孫文語)。
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權能區分」;廣興福利,大有為式的「萬能政府」。
人民之權又稱為政權,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種。
政府之能又稱為治權,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曾說「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似是受到達爾文進化論與俄國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
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於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
人生哲學:「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哲學主張:「知難行易」。
天下為公
孫中山先生贊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於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名字
孫文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於表達人生期望。除了下列實際使用的名字外,孫文還用過陳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達生、吳仲等化名,以及杞憂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學生、南洋一學生等筆名。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孫氏本人於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在西方,孫氏以「Sun Yat-Sen」(孫逸仙)之名聞於世。
此外,孫氏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孫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的束縛,才敢於如此自稱;台灣歷史教料書亦採用此說。
至於「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系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誇大卻不實在。
孫文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常當眾倡言反清,聞者多膽怯走避,惟陳少白、尢烈、楊鶴齡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渾名。
生平
早年
孫中山在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季子。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1879年,十四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滄海之闊,輪舟之奇」。孫在當地英國國教會開辦的用英語授課的小學「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1881年畢業,獲夏威夷王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之後進入當地最高學府、美國教會學校「奧阿胡學院」(Oahu College)(相當於中學程度)繼續學業。1883年由於孫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長送回家鄉。同年冬天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於公理會受洗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屋(今日之拔萃男書院)。次年進入中央書院(今日之皇仁書院)。1887年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屆兩名畢業生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當時之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之後他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
孫中山最初未言革命,嘗於1894年《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提出多項改革建議,惟李鴻章斷拒。失望之餘,孫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島募款組織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企圖以排滿思想為其革命事業鋪路。1895年孫中山到香港,會見舊友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人,准備籌劃生平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目標。最終同年2月12日,孫中山在中環士丹頓街13號正式成立了「香港興中會總會」。其時,楊衢雲、謝纘泰等人已先以「開通民智、改造中國」為宗旨創立「輔仁文社」。孫中山以志業相近,遂與輔仁會社接洽,衢雲等欣然同意舉全社並入興中會;於是租定總會所一處,託名「干亨行」。2月20日,孫中山於香港大學作公開演講,並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革命期間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雲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地,並採用陸皓東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難任務,衢雲主持後方支援工作。孫中山進入廣州,創農學會為機關,並廣征同志,定重陽節(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皓東為首的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於11月避往日本,並於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展興中會及籌款。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地被清廷特務緝捕入中國使館,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後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並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後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並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軍,孫中山借機聯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助下卻發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後李赴北京協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幹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後轉往台灣,得當地日本官員答允支持在廣東發動起義(稱惠州三州田起義)。後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後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後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並於紐約首度發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並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並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於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並開始籌劃聯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恆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並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立者為中華民國;並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後於3月離開日本。由於此事未經同盟會內部商議,於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後,在胡漢民、汪精衛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越南赴廣西主持鎮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後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繞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模,並於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後發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
㈨ 你看那龍爭虎鬥舊金山我笑涉及到的歷史人物
看頭像堂夫情寒敢蕭問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