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不孝子
『壹』 子不孝父之過出自哪裡
出自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子不孝父之過意思是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
(1)歷史上著名的不孝子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中國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
《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亘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三字經》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國際
從明朝開始,《三字經》就已流傳至中國以外的國家。
根據記載,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經》翻譯本是拉丁文。1579年,歷史上第一位研究漢學的歐洲人羅明堅,到澳門學習中文,他從1581年就開始著手翻譯《三字經》,並將譯文寄回義大利。
韓國、日本也對《三字經》也非常重視。日本早在江戶時代(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國商船帶來的各種版本的《三字經》。
從江戶時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採用《三字經》,後更大量出現各種仿製本,如《本朝三字經》、《皇朝三字經》等,多達二十多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三字押韻,介紹日本歷史地理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經》。
英國的馬禮遜(1782~1834年)翻譯的第一本中國傳統經典就是《三字經》。1812年,他出版《中國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經》和《大學》。修訂後,1917年又在倫敦再版。
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他主辦的《中國叢報》上刊載《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
在法國,猶太籍漢學家儒蓮(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擔任法蘭西研究院圖書館副館長後翻譯出《孟子》、《三字經》、《西廂記》、《白蛇傳》、《老子道德經》、《天工開物》等中國典籍。
參考資料:網路-三字經
『貳』 請問中國歷史上有不孝罪嗎
中國古代對不孝之罪的嚴厲,我們可以從一個詞語來認識:十惡不赦。
自秦漢以降,法律明確規定,有十類重罪,一律嚴懲不貸。其中,稱為不孝的是一種,和不孝相關的有一種,稱為惡逆。
簡單地說,惡逆是指謀殺祖父母,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這種殺人命案,而且是殺自己的尊長,放在今天,也是重罪。
不孝,是指對直系親屬有忤逆行為,比如控告或咒罵祖父母,父母;祖父母和父母還在世時卻將其分居不予贍養;父母去世,兒女丁憂期間脫去喪服改穿吉服,或是婚嫁,或是作樂;聽說祖父母和父母去世卻隱瞞真相不辦喪事;謊稱祖父母和父母死亡。
這些行為,都屬於十惡不赦的重罪。
盡管我們現在看來,這裡面有一些只能算個人小節,完全沒有觸犯法律。但中國歷朝歷代均宣稱以孝治天下,把孝看得十分重要;因而,就要對不孝行為進行嚴懲,以彰顯孝道。
舉個例子來說,明末大文豪鄭鄤,其庶母長期對使女施暴,常將使女打得半死,鄭縵為了讓她改正,就和巫婆串通好,說是神靈十分不滿庶母的行為,要將她下地獄。然後鄭鄤出面求情,改為由其父代神靈杖責幾下,以觀後效。
結果,鄭被政敵以不孝之名控告,崇禎將其下獄,後來竟凌遲處死。雖然鄭鄤之死,還有其它更為復雜的政治和人事原因,但不孝卻是加在他頭上的第一大罪。
『叄』 中國十大不孝之子
歷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是劉邦
劉子業
李世民
等等
『肆』 中國有哪些不孝子事例
古代以孝為先,不然無法立世。
個別的,就算心裡有啥想法,也不敢忤逆父母內,特別是當官的,幾乎明容面上沒有不孝順的,父母為了長遠考慮,遇到不孝順的兒子,也會隱瞞。
所以要說出名點不孝順的例子,很少,反正我沒聽說過。
『伍』 中國歷史上十大不孝之子
.......
公元前210年7月盛夏,秦始皇開始了第五次巡遊來到了沙丘宮(今河北廣宗),尋找長生不老葯。當然,世間從沒有長生不老葯。於是,秦始皇在路上就病死了。然而,秦始皇剛滿二十歲的四兒子胡亥,沒有公布父親的死訊,反而把秦始皇的屍體藏了起來。因為,只有活人才能發布詔書。胡亥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自己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自己的大哥扶蘇不孝,讓他自殺……這招看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是世間最難的事。假造詔書,就絕不能讓人發現秦始皇死了。然而,現實是父親已經死了,而那個年代又沒有冰箱,還TM是七月盛夏……而且,也不能立刻返程,這必然會引起懷疑。於是,在秦始皇死後,這趟尋找「長生不老葯」的旅程依然要繼續。但是,你想一想盛夏七月,一具屍體十天半個月後會是怎樣的情景?我艹,一公里之外都能聞到那可怕的味道。於是,胡亥搞來了一大堆臭魚爛蝦堆在父親早已化成豆腐腦的屍體上,來掩蓋父親的屍臭。直到這次漫長的旅程結束,回到阿房宮後,秦始皇才被下葬……估計不是被人抬著下葬,而是拿鐵鍬鏟著下葬!當然,秦始皇還算不錯,畢竟在他生前,孩子們至少表面上還是孝敬的。作為一個父親,真正的悲哀是自己還活著時,就要給兒子磕頭。(>_<)眾所周知,劉邦就是一個流氓,身為農民的他卻從不種地,整天游手好閑,還到處賒酒喝。他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他父親愛他,願意養他這個啃老族啊。但是,這並不代表劉邦也愛自己的父親。公元前203年,楚漢持續對峙,項羽把劉太公放到一個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把劉太公煮了吃。呵呵,劉邦回答:「我和你一起接受楚懷王的命令,結拜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湯吧!」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分一杯羹」的出處。後來,項羽還是毫發無傷地放了劉太公。畢竟,楚霸王也不可能真把劉太公煮了吃掉啊。不過,他相信劉邦真能把自己的老爸愉快地吃下肚。畢竟,上一次他追殺劉邦時,劉邦為了減輕車子重量、加快速度逃跑,竟數次將馬車上的親生兒女太子及魯元公主踢下車。幸虧,趕車的夏候嬰多次違命救了劉邦的孩子。很多人總愛假設歷史,假設項羽只要如何如何就能戰勝劉邦,卻忘記了歷史的必然性。歷史的必然性就是,項羽能戰勝劉邦的可能性從頭到尾都為零!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你永遠無法打敗一個能吃了自己父親的人,更何況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項羽呢?再者,項羽不是戰死,而是自殺。自殺是一種絕望,就是說項羽認為劉邦太恐怖了,連和他繼續爭天下的勇氣都沒有了。(有爸爸的怎麼可能玩得過沒爸爸的?)當然,不管怎麼說劉邦也沒吃了他老爸,然而,後來發生的事,還不如當初把他老爸吃了。劉邦當上皇帝後,居然讓他老爸給他跪下磕頭!不過,即使是給自己兒子磕頭的劉太公,依然不是最慘的老爹,唐高宗李淵才是……(>_<)◆◇◆ 李淵與劉太公不同,他不是個農民,而是含著金鑰匙出生。李淵的爺爺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大都督;李淵的父親更牛逼,官至唐國公。李淵的外公就不說官職了,他是皇帝的老丈人。所以,李淵的七姨丈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表弟就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楊廣……SO,李淵從七歲那年起,就承襲了父親唐國公的封號,你給我一個李淵謀反的理由?李淵不想謀反當皇帝,但他二兒子李世民想啊。李世民一直各種攛掇和運作逼李淵起兵,還設計讓父親酒後睡了隋煬帝的女人,氣得李淵嘴炮要殺他。但是,李淵是一個好父親,一個好父親怎麼可能殺兒子呢?這就是李淵悲劇的起源!李淵和隋朝兩個皇帝關系太好了,遠遠不是一個女人就能反目成仇。然而,李世民已經找到了父親最大的弱點,不敢殺他。所以,李世民很快又讓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自稱天子。劉武周是李淵手下大將,掌握jun權,這就不是皇帝楊廣能原諒的了。於是,李淵迫不得已默認了李世民的起兵謀反計劃。李淵的勢力太雄厚了,兩年後就幹掉了隋朝,成為創建唐朝的唐高祖。於是,真正的悲劇開始了。李淵知道李世民心黑手狠,如果把皇位傳給他,那麼其他兒子就沒活路了。再者,中國自古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就是把家產傳給長子啊。所以,除了皇位以外,李淵已經把能給李世民的都給了他,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終唐一朝,天策上將只李世民一人),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這一切就是為了讓李世民不要手足相殘,但李世民依然在不斷地集結兵力。李淵都看在眼裡,但他又有什麼辦法?甚至,他還想出了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繼承製,把唐朝一分為二,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人一半。呵呵,這當然不可能。於是,那場屠殺終究還是來了。公元626年的7月2日凌晨,蓄謀已久的李世民帶著全副武裝的武士和家臣,在玄武門外截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當然,李世民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包括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至此,李淵的後代就剩李世民一個了。SO,李淵徹底崩潰了,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 甚至,晚年的李淵搬出了皇宮,在大安宮默默度過了餘生,再也不願見李世民一面了。(>_<)◆◇◆ 毫無疑問,胡亥、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不是好兒子,雖然都把自己老爸搞成了最悲劇老爸,但他們在世時,都享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而且,除了胡亥以外,劉邦和李世民還被後世崇拜!但是,這又有個毛用?任何一個民族的任何一個人,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從哪裡來,我要干什麼,我要去哪裡。不過,中國情況有點特殊,前兩個問題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第三個問題,我們要去哪裡。嗯,在我們的文化中,每一個人最終極的目標都是去找父親,去找列祖列宗。那麼,你讓這三位如何去見自己的父親你覺得胡亥死後,他怎麼去見被他搞成一堆豆腐腦的父親?劉邦死後,還能讓老爸劉太公再給自己磕頭嗎?更別說,李淵在活著的時候都不願見李世民……哪怕他們創造了歷史,又如何?無顏去找父親,那還是孤魂野鬼啊
..............您要准備好出名啦!!!!!!!!............難道不孝子不是您教育出來的嗎??!...這就叫做"自作自受"..........哈哈!!
『陸』 中國古代十大不孝之子
歷史上最不孝的皇帝是劉邦
劉子業
李世民
等等
『柒』 古代不孝子女的故事
很多了,可是你一時這樣提起我倒是想不起來了,嘿嘿。
『捌』 古人不孝的故事
倪九是浙江省青田縣人,雖出身貧寒,但由於經商得法,薄有積蓄,漸漸成為當地的小財主了。他自幼喪父,早年母親為生活重擔的逼迫,曾在富戶人家充當奴僕,才茹苦含辛的把他養大成人。照道理講,倪九現在生活寬裕,應該知道如何孝養白發蒼蒼的老母,報答天高地厚的深恩。
可是倪九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對於老母很瞧不起,認為老太婆是奴僕出身,極為低賤。倪九聽了妻子的枕邊絮語,竟把老母深恩拋在九霄雲外,視母親像眼中釘一樣。
夫婦二人的想法,老母本來是做奴僕的材料,索性就把老太婆當作下女看侍,一切家庭的打掃,廚房的烹飪,廁所的整潔等大大小小雜事,都要視茫茫而發蒼蒼的老太太獨負責任,倪九夫婦卻享受著安樂的生活。
有一天倪九家中准備宴客,早晨天色剛亮,倪九夫婦醒在床上,還不起身。倪九卻在床上,高聲大叫,呼喚隔房的老母說:「快起身!快起身!今天要宴客,怎麼還不起身!」從大叫的聲音中,可聽出倪九對老母頗有怒意。
可憐的老太太正在好夢方酣的時候,給兒子大聲叫醒,只好揉著昏昏沉沈的睡眼,拖著疲乏的身子,起身到廚房去烹雞煮飯。忽然一霎那間,天空中狂風怒吼,接著疾雨傾盆,附近山上的大石。
在狂風暴雨中裂開,飛落在倪九寢室的屋上,頓時屋樑倒塌,倪九夫婦都被巨石壓死。他母親因為在廚中燒飯,幸而安然無恙,鄰居的人,都認為這是倪九夫婦不孝的報應,證明因果的可畏。
(8)歷史上著名的不孝子擴展閱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傳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影響最廣的,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讓人熟悉的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把孟子的話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
也就是說,孟子的原話里,並不是大眾所謬傳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認為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孟子原話中並沒有說其它的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漢代趙岐寫了《十三經注》。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現代文: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可見趙歧把」無後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為第三種不孝。於是開始了二千多年的誤傳。
有人誤以為這是孟子說的話,並且大罵孟子泯滅人性,說孟子沒人情。實質上是漢代人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孟子為趙歧無端地背上了黑鍋。
正因為這種誤傳,而使得封建社會中識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為真,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曲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老百姓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玖』 中國民間故事中關於不孝子的故事有哪些
在一次評論辯論會上一位有名的演說家邁著大年夜步走上了講台手裡高舉著一張鈔票。版他面對會議室里的權200小我問:"有人要這20美元嗎嗎"一隻只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計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嗎"仍然有人舉起手來。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如許做又會怎麼樣呢嗎"
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踩它。然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臟又皺。
"如今誰還要嗎"照樣有人舉起手來。
『拾』 不孝之子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和他的女人坐在家門口,面前擺著一隻燒雞,正准備吃版飯。這時那人突然瞧見自己權年邁的父親向他們走來,便匆匆地把雞收起來藏好,他不想與父親分享這一頓美味佳餚呢!老人來了,只喝了口水便走了。兒子又去把燒雞重新端上桌來,可當他去端時,發現雞已變成了癩蛤蟆。蛤蟆猛地跳上他的臉,便粘在那裡不再動了,誰要去趕它,蛤蟆就會惡狠狠地盯著他,大有要跳到來者臉上之勢,從此便無人膽敢再去碰它了。並且這個不肖之子還得每天好好犒勞這只蛤蟆,否則它就會咬他臉上的肉吃,這樣這個忘恩負義的兒子再無安寧日子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