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壁畫著名
Ⅰ 古王國時代的著名壁畫有哪些
古王國時代的壁畫,從開羅埃及博物館所藏第4王朝時的著名《野雁》,便可看出其掌握形象的能力。而最為精彩的還是薩卡拉附近出土第5、6王朝替易和布特哈列菲拉墓中浮雕著色的巨大壁畫。
Ⅱ 元代壁畫是怎樣盛行的
元代皇家來宮殿和貴族達官府邸,曾自盛行用壁畫進行裝飾。據文獻記載,元代宮中建嘉熙殿,一些著名畫家如李迪、商琦、唐棣等人曾應召為該殿畫壁。蒙古族道士畫家張彥輔曾奉旨畫欽天殿壁。
一些貴族、達官為附庸風雅,也請畫家在府邸廳堂內畫一些山水、竹石、花鳥一類題材的壁畫。但隨著建築物的毀滅,這類壁畫已不復存在。
元代壁畫的盛行,給一大批民間畫工提供了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從而使得唐宋以來吳道子、武宗元等人的優秀壁畫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在我國繪畫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元代繪畫史論著述,數量不少,但有分量的不多。重要著述在史傳類方面有夏文彥的《圖繪寶鑒》、庄肅的《畫繼補遺》。
著錄兼品評類有周密的《雲煙過眼錄》、湯允謨的《雲煙過眼續錄》、湯垕的《畫鑒》;畫法類有李衍的《竹譜》、黃公望《寫山水訣》、吳鎮《竹譜》、饒自然《山水家法》、王繹《寫像秘訣》等。
此外,像錢選、趙孟頫、柯九思、吳鎮、倪瓚、楊維楨等人的詩文或者繪畫題跋中,也有他們各自關於繪畫創作方面的重要論述。
元代帶來的審美意識的變異,給中國畫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的影響。繪畫理論和創作實踐中,重視畫家主觀意志、興趣和思想感情抒發。
Ⅲ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最著名的是什麼
佛像與經文還有飛天 ,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遊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涌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裡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系、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05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綉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餘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聖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帶大家去參觀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為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穀草、蘆葦、麻絲等,然後用特製的粘塗塑,整形雕刻,最後上彩繪畫的。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葯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於製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像和高超的思維。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多為1佛2菩薩的組合,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到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現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兩身長16米多
的涅盤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時期的作品,其藝術風格也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給人的印象就像真實的生命體。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築形式為覆斗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軍隊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後,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並現身說法,終於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致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20窟是初唐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北兩壁面,原來被宋代的壁畫覆蓋,1948年已殘損的千佛畫被剝掉後,下面露出了初唐時代的壁畫,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鮮麗,保存狀態極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繪畫的「阿彌陀凈土變」,中間是欄桿環圍的寶池,沙羅雙樹下的蓮花台上坐著阿彌陀佛,以脅侍菩薩為中心,諸菩薩、飛天、伎樂天等眾聖雲集,場面非常壯觀。寶池前有紅、綠、黑、白顏色的瓷磚鋪設的平台,正面舞台上樂師們在演奏各種樂器,平台中央有兩個舞姬,在圓形的地毯上踏著音樂節奏立著腳尖跳舞,羽衣飄動,激烈歡快。英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既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上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伏頭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斗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高有佛壇,佛壇上麵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磐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進,融化、成為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著宋代木結構窟檐五座,以及散布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台、樓、閣、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Ⅳ 中國最出名的古代壁畫叫什麼名字
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位於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版(又名大純陽萬壽宮),其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永權樂宮壁畫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整個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內壁畫共計403.34平方米。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
永樂宮壁畫為道教宣傳畫,目的在於揭示教義和感召人心,其繪制時間略早於歐洲文藝復興,幾乎和元代共始終。現存壁畫面積1005.68平方米。
國家郵政局2001年發行了《永樂宮壁畫》郵票。
Ⅳ 中國壁畫的代表作品
護烏桓校尉幕府圖
壁畫繪滿全部墓壁及墓頂,共46組,總面積百餘平方米,是已發現漢墓中壁畫最多的。墓中還有墨書題榜240多條。壁畫以出行圖的形式,表現墓主從舉孝廉到為郎而進入仕途,直至最後官至使持節護烏桓校尉。畫面連車列騎,冠蓋相望,聲勢煊赫。其中寧城護烏桓校尉幕府圖描繪了墓主接見烏桓首領的壯觀場面。此外,還有墓主日常生活、庄園財富、庖廚宴飲、樂舞百戲、農耕放牧等圖畫,以及雲氣、仙人、四神等圖像。壁畫對研究東漢晚期的社會生活、庄園經濟、邊疆地區生產、東漢王朝與烏桓等北方民族的關系等有重要意義
遼陽漢壁畫墓
中國東漢末和漢魏之際的石室壁畫墓群。最晚的延續至西晉。集中分布在遼寧遼陽太子河兩岸。20世紀初發現,50年代後發掘20多座。墓主多數是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的達官顯貴。墓室用石板支築,平面略成方形,為多室墓。一般大型墓邊長7米左右,小型墓邊長4~5米左右。壁畫直接繪在石壁上,主要以墓主仕宦經歷和日常生活為題材。有車騎出行、百戲樂舞、宴飲、庖廚、門閥、宅院和門卒、門犬等。墨彩平塗、色澤鮮艷,形象生動。
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它位於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其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永樂宮壁畫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整個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里。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內壁畫共計403.34平方米。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
《永樂宮壁畫》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純陽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
純陽殿內,壁畫繪制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朝元圖
壁畫《朝元圖》,共畫天神289身,是大型儀仗朝拜陣容。帝後主像高達2.85米,玉女的身高也在1.95米以上,超過了一般真人的高度。整個畫面氣勢雄偉,眾神男女老幼形態各異,衣冠服飾各不相同。人物的神情面貌極富變化,有須發巍立、橫眉怒目的神王,也有持花微笑、凝眸欲語的玉女,有神態恭謹的仙侯,也有恂恂儒雅的學士。種種情態雜居一畫,使人感到變幻而無窮。當真是生動逼真,富有韻味。
壁畫《朝元圖》復原圖
在藝術上巧妙地利用了寓動於靜的構圖方法,組成宏闊的構圖,形象之間顧盼有神,表現出傳統線描藝術的高度成就。線條圓渾有力,豪放灑脫,各種質地的服飾器物,各種自然景觀,都得到絕妙動人的表現。尤值一提的是壁畫輝煌燦爛的色彩效果。在富麗堂皇的青綠色基調下,有層次地以少量紅、紫、藍等色,加強了畫面的主次和素描的盥洗,構成了節奏的變化,使得畫面更為活潑跳躍。其色方法以平填為主,色塊並列,或深淺一動,除雲彩暈染外,其它暈染很少。畫中的石青、石綠,到近700年的今天依然艷麗奪目。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現代著名壁畫
我國現代新興壁畫運動始於1979年北京國際機場壁畫群的落成,迄今,壁畫在中國已完成了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演變過程。創造了許多具有濃郁時代生活氣息,鮮明民族藝術特色,獨特個性風格的現代壁畫。這些壁畫的位置和幅面納入了建築物的整體設計規劃之中。為適應陳設的環境氣氛,著重強調作品的裝飾性和視覺的愉悅感。使用的材料有聚丙烯顏料、陶瓷釉上彩繪、陶板等。張仃的《哪吒鬧海》,袁運甫的《巴山蜀水》,祝大年的《森林之歌》,肖惠祥的《科學的春天》,李化吉和權正環的《白蛇傳》,袁運生的《生命的贊歌》等。之後,大型公共建築的設計者開始把壁畫考慮在設計方案之中,壁畫藝術的專業隊伍也逐漸形成。在短短的幾年中,各城市賓館、飯店等公共建築中至少有五百幅作品問世,其中有許多突破性的出色力作。他們在借鑒傳統壁畫,學習西方壁畫,吸收民間美術,探求不同材料的特色和處理壁畫與建築的視覺諧調等方面各有不同建樹。當今新一代壁畫家力圖使中國壁畫有更深的精神內涵和更新的形式,使壁畫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公共場所。
景德鎮
1700多年來,中國景德鎮在歷史發展的長河裡,窯火從未間斷,為陶瓷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令景德鎮登上了陶瓷藝術的聖殿,從古至今不斷演繹著博大精深的藝術傳奇。世界各地沒有哪一區域象景德鎮這樣,具有豐厚的陶瓷藝術文化底蘊,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藝術氛圍,嫻熟而全面的工藝技術,豐富多樣的陶瓷材料。陶瓷彩繪壁畫、陶瓷色釉壁畫、陶瓷刻雕、浮雕、捏雕、鏤雕壁畫以及綜合裝飾壁畫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景德鎮陶瓷壁畫
至於世界瓷都——景德鎮的陶瓷壁畫,是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才著稱。那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在康家鍾等陶瓷藝術家的支持配合下,創制了以《井岡山》為題材的陶瓷浮雕加彩壁畫,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西江月》的詞意,用於裝飾當地政府禮堂,這可算是世界瓷都——景德鎮解放後最早問世的一幅大型陶瓷壁畫,這也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幅陶瓷壁畫;而用於裝飾我國首都人民大會堂江西廳的以《井岡之春》為題的陶瓷壁畫,則為另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所創作,其繪制也是出自世界瓷都——景德鎮陶瓷彩繪名人集體之手,都是以其雋永的藝術魅力,在壁畫家族和陶瓷藝苑中獨領風騷。從此,創制和復制陶瓷壁畫在世界瓷都——景德鎮形成一股熱,並影響到全國各地陶瓷產區都來創制和復制陶瓷壁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座落在中國瓷都——景德鎮的我國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大興創制陶瓷壁畫之風,一次展出大小陶瓷壁畫競達二十幅之多,使陶瓷壁畫創制進入旺盛時期。被譽為「瓷國明珠」的景德鎮市藝術瓷廠,是一家兼營創制和復制陶瓷壁畫的企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祝大年製作的《森林之歌》就曾得到該廠一批陶瓷彩繪高手復製成陶瓷畫,高3米3,寬21米,它是由景德鎮24位工藝師費時3個月在3000片瓷板上用新彩精緻的描繪,燒制而成。那宏大幽深的意境,貼近生活自然氣息,以及清新雅緻的藝術風格,寫實中帶裝飾意味的藝術表現手法,均體現了設計者的藝術追求和創造能力,作者根據有名風景「小鳥天堂」,並集中灕江、瀾滄江等名勝創作,很好地表現了亞熱帶雨林、萬木叢生、百花爭榮、百鳥喧嘩、生意盎然的景象,奏響了一麴生命之歌,鑲嵌在首都國際機場,受到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賞。王學仲設計的,也是該廠一批陶瓷彩繪高手復製成的,我國首次出口日本的《四季繁榮圖》大型新彩陶瓷壁畫,色彩柔和,清秀雅緻,畫面上呈現出中日人民在美麗的櫻花盛開時,游覽壯觀的日本古典式上野村,歡快的大熊貓在大口地吃翠竹,象徵吉祥的騰龍飛鳳在富士山前舞盪。這幅壁畫鑲嵌在上野火車站的廳壁上,與環境非常和諧,顯得氣勢格外雄偉,使人頓生「人在廳前立,身在畫中游」之感。
壁畫界的奇葩——余工陶瓷壁畫
當前,要談陶瓷壁畫不得不談余工陶瓷壁畫,余工陶瓷壁畫是一支集陶藝師、建築師、景觀師、室內設計師和工藝師、工程師為一體的環境陶藝團隊,由余炳鋒教授擔任藝術總監,藝術設計一流,技術力量雄厚,製作工藝精湛,陶瓷材質獨特、豐富、精良,設有業務部、設計部、製作一室、製作二室、工藝材料研究室及施工隊,門下有陶瓷壁畫有限公司、景觀瓷廠等。
僅2011年重點工程有:由張婧婧教授設計、余炳鋒教授擔任藝術總監,為政府工程,集旅遊購物為一體的陶瓷古街——景德鎮紅店街設計製作的世界上首幅106平方米的高溫(1220攝氏度)快燒釉中彩陶瓷壁畫《景德鎮紅店街》,已成為紅店街最亮麗的景點;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政府工程,景德鎮一江兩岸設計製作的高8米、長542米的4336平方米的高溫(1320攝氏度)燒成巨幅釉下彩陶瓷壁畫《景德鎮瓷與茶》,以一幅長卷的形勢倘佯在世界瓷都的昌江河畔,為家鄉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政府工程,景德鎮沿江西路設計製作的陶瓷景觀《瓷源》鑲嵌在昌江兩岸十八渡的山體上,「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陶瓷壁畫與實物相結合,古代工匠挖掘瓷礦石,釉果的勞動場景以壁畫形式描繪,而山體上的瓷石、坯房、窯房、窯爐、窯材、匣缽、青花瓷均以實物再現了古代制瓷過程,受到陶藝界的一致贊賞;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景鷹高速設計製作的世界上最大(高4.7米、肚徑1.5米)的青花梅瓶(已申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證書)和最大(直徑4.5米)的鏤空青花八角瓷盤,成為高速上獨特的景觀;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湖南科技學院美術樓設計製作的1377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高溫(1220攝氏度)快燒釉中彩陶瓷壁畫《陽明山》(正在申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相信余工陶瓷壁畫能創制和復制越來越多的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的陶瓷壁畫來;祝願余工陶瓷壁畫朝著洋溢時代精神,弘揚陶瓷文化,堅持藝術品味,擁有觀念效應的目標,繼續走下去,再上新台階。
Ⅵ 中國最著名的壁畫在哪兒
您好 應該在甘肅的敦煌 敦煌的壁畫是中國最有名的
其中又以「飛天」最為有名。 圖片已經上傳。
答題不易 望採納
Ⅶ 元代壁畫有哪幾種
元代壁畫比較興盛,分布地區也很廣。在繼承唐宋和遼金壁畫傳統基礎上亦有新的變化。從實物遺存和文獻記載看,有佛教寺廟壁畫、道教宮觀壁畫、墓室壁畫、皇家宮殿和達官貴人府邸廳堂壁畫。寺廟、宮觀壁畫的題材內容以佛道人物為主,殿堂壁畫大都描畫山水、竹石花鳥,墓室壁畫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有人物,也有山水、竹石、花鳥等。參加創作的作者,大多數為民間畫工。也有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畫家。寺、觀、墓室壁畫多出民間畫工之手,宮殿及府邸壁畫以文人士大夫畫家為主。山水、竹石、花鳥等題材的增多,是元代壁畫的顯著特點之一,這與文人畫的興盛和當時藝術風尚及審美愛好有密切關系。元代壁畫主要分為:①佛寺、道觀壁畫。元朝政府為了利用宗教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保護宗教的政策,從而使佛教和道教頗為盛行。為了鼓勵宗教的發展,元政府還下令全國興修佛寺、道觀,佛寺、道觀壁畫也隨之應運而生,並多邀民間高手繪制。甘肅敦煌莫高窟第3窟和第465窟佛教密宗壁畫,山西稷山縣興化寺、青龍寺佛教壁畫,山西芮城縣永樂宮、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道教壁畫,均屬於元代壁畫代表作。特別是永樂宮壁畫,規模宏大,描繪人物眾多,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為存世古代道教壁畫之最佳作品。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的戲劇人物圖和描寫明應王宮廷生活的畫面,線條蒼勁,色彩豐富,人物形象真實生動,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亦堪稱元代壁畫中的珍品。此外,像西藏的拉當寺、夏魯寺,內蒙古、遼寧、甘肅、四川和華南許多地區的佛寺、道觀中,當時都繪有佛道壁畫。
②墓室壁畫。元代墓室壁畫,據考古發現,最具代表性的有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壁畫和北京密雲縣元代墓壁畫,均繪制於元代初期。馮道真墓中的《論道圖》、《觀魚圖》、《道童圖》和《疏林晚照圖》等水墨畫似乎出自同一位作者手筆,其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墓主人這位道教官員的生前生活、情趣和愛好。圖中人物意態生動,景緻優美,筆法流暢而蒼勁,有南宋人遺規;其章法結構又頗受北宋和金代畫法的影響,並且具有文人畫的某些特色。北京密雲縣元墓壁畫,人物衣紋勾描嫻熟,花卉竹石線條洗練,尤其梅花、竹石作為單幅畫面的出現,在前代壁畫中極為罕見。上述兩墓壁畫的發現,對於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的畫法和藝術風格的演變有重要價值。其他尚有山西長治市捉馬村、遼寧凌源縣富家屯、內蒙赤峰市三眼井元墓壁畫等。
③宮殿、廳堂壁畫。元代皇家宮殿和貴族達官府邸,曾盛行用壁畫進行裝飾。據文獻記載,元代宮中建嘉熙殿,一些著名畫家如李衍、商琦、唐棣等人曾應召為該殿畫壁。蒙古族道士畫家張彥輔曾奉旨畫欽天殿壁。一些貴族、達官為附庸風雅,也請名畫家在府邸廳堂內畫一些山水、竹石、花鳥一類題材的壁畫。但隨著建築物的毀滅,這類壁畫已不復存在。上述這些情況,在袁桷、范槨、趙孟頫等人的詩集中均有反映。
元代壁畫的盛行,給一大批民間畫工提供了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從而使得唐宋以來吳道子、武宗元等人的優秀壁畫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在中國繪畫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Ⅷ 中國四大石窯哪個以壁畫著名
莫高窟
Ⅸ 漢墓壁畫有哪些著名作品
洛陽卜千秋墓壁畫前室以出行圖為主,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望都東漢墓壁畫
Ⅹ 誰知道著名的當代壁畫家和流派....資料詳細點
徐邠,87年畢業於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壁畫學會會員,揚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作品並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美、加、新、馬、韓、港、澳、台等地展出並被收藏。
出版畫冊《當代實力派回家--徐邠畫風研究》、《美術家徐邠》等,《美術》、《江蘇畫刊》、《藝術界》、《美術界》、《中國畫家》、《東方美術》、《中國書畫研究》、《藝術百家》、《中國畫清賞》、《當代美術》、《美術家畫報》等雜志發表並介紹,作品集入《中國當代工筆畫作品精選》、《元曲三百首書畫集》、《中國畫大潮流》、《中國畫三百家》、《楓葉獎國際水墨》、《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集》、《當代美術家畫庫》、《江蘇省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作品集》、《2005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友情展作品集》、《全國著名書畫精品集》、《揚州八怪十景》等大型畫集。
周昭坎 1938年4月5日生於上海,祖籍廣東潮陽。一級美術師、副編審。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美術博覽》雜志主編、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壁畫學會理事、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理事。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工作部負責人和《美術》雜志社副社長、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副秘書長、民盟中央宣傳部副司級巡視員。是第四次全國美代會代表,第六屆全國美展評委。 早年師從李詠森、顏文梁等名師學習繪畫。1950年代後期開始在報刊和展覽發表作品,並從事藝術活動。繪畫作品多次入展1960年代以來國內外畫展,並多次獲獎、出版和由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日本國會等機構及海內外收藏家收藏。代表作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油畫《團結合作創偉業》(又名《走向新時代》)、獲丁紹光獎全國美展優秀獎的油畫《秋色勝似春》、獲1983年全國宣傳畫展二等獎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入展中國美協在日本舉行的「現代中國油畫展」的《情深》、入展第四屆全國美展的《越南人民必勝》(中國美術館收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日本國會收藏、陳列的日本受彰議員三木忠雄像和入展中國美協「中國風景油畫展」和「第二屆中國靜物油畫展」的油畫《傍水人家》、《質感的組合》及參展台灣舉辦的「海峽兩岸中國當代油畫名家百人大展」的油畫《流香》等。1990年於德國哥廷根、加拿大多倫多舉辦個展,香港出版有《周昭坎畫集》。繪畫作品力求於淳樸自然中創造美的多樣,力創深邃意境和動人情趣,台灣《藝術家》月刊曾以《淳樸·自然——周昭坎的藝術》為題評介其作品。此外,著有美術史論百餘萬字,代表作如《藝為人生——吳作人的一生》、《走過九十——畫家蕭淑芳》、台灣出版的《中國美術巨匠·潘玉良》卷、《龐薰琹》卷等;主編的《吳作人文選》獲出版署1979-1989年優秀美術圖書銅獎。發起或主持1985黃山全國油畫藝術研討會、1990杭州全國水彩畫藝術研討會。1987年在中國美協黨組支持下,挑頭創辦《美術》雜志社,實行改革,力挽停刊之危;1993年策劃建成門頭溝九龍山「畫家村」;2001年創辦《美術博覽》雜志迄今。傳略入典《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香港《世界華人藝術家成就博覽大典》以及日本《中國當代畫家人名錄》等。
張心智 (1927.7—) 四川內江人。擅長繪畫。1941年隨父張大千赴甘肅敦煌臨摹敦煌莫高窟壁畫。歷任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美術幹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寧夏政協常委副秘書長。作品有《張大千敦煌行》,文章有《臨撫敦煌壁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