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高僧吸
① 近代佛教史上有哪些著名僧人
民國四大高僧:太虛大師,諦閑法師,虛雲法師,印光大師。
還有如弘一大師、圓瑛法師。
1、釋太虛
(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俗姓呂,乳名淦森,學名沛林,屬牛,出生在清代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上海玉佛寺示寂於公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生於浙江海寧,近代著名高僧。
2、諦閑法師(1858--1932)浙江黃岩人,號卓三。法師畢生幸勤弘法,誨人不倦,教通三藏,學究一乘,為天台泰斗。對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眾。一生著述宏豐,有《大佛頂首楞嚴經序指昧疏》等。
3、虛雲禪師(1840--1959),湖南湘鄉人,俗姓蕭(一說肖),名古岩,字德清,六十歲後改字幻游,號虛雲,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
虛雲禪師,十九歲出家,二十歲依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歲發心朝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備受飢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願;後在滇中闡教近二十年;九十五歲返曹溪,重建南華,中興雲門。歷任福建鼓山、廣東南華、雲門大覺諸大寺院住持。
虛雲老和尚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鍾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於一九五九年農歷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壽一百二十歲,戒臘一百零一。
4、印光法師(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凈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庄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凈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閑等大師是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凈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5、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法師,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著名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中國話劇、中國油畫、廣告畫的開拓者之一,也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弘一法師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代表作品《送別》、《南京大學校歌》等。
6、中國近代佛教領袖,1929年與太虛共同發起成立中國佛教會,並連續數屆當選主席,法師一生為團結全國佛教徒、促進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被推選為第一任會長。
② 歷代高僧有哪些
(1)攝摩騰.竺法蘭(生卒年不詳)圖:烈火真經
古印度著名經典學者,公元67年首次來中國洛陽傳佛法。當時中國社會信奉儒、道,對他們傳來的佛經,持懷疑否定態度。於是他們舉行了一次大法會,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滿城轟動。他們將儒、道、佛的書都放進火堆中。結果,儒、道經書皆成灰燼。而只有佛經反而變得更加新凈,二人又躍入烈焰中,做出各種驚人姿態。後來有個成語「烈火真經」、「不可思議」的典故即出於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詳)圖:東行弘法
古安息國王太子(今伊朗),聰明絕頂,通鳥獸言,後將王位讓於叔父,出家為僧。公元147年,東越大漠輾轉來到中國。系統翻譯介紹小乘教義,是中國佛教譯經事業的奠基人。在中國20多年,先後翻譯了佛經34部、40卷。靈帝末年(189)避亂江南,經廬山到廣州,終於會稽。
(3)釋道安(312—385)圖:釋道安拒封
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人稱「印手菩薩」。12歲出家,24歲拜學高僧佛圖澄,主張僧尼悉以「釋」為姓,他在王重寺傳法授學僧眾數千人,影響很大。秦王苻堅除向他詢教佛法,還常向他詢政。當時北方的苻堅和南方的晉帝都高官厚祿爭請,他不為所動。對奠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功績和卓越的見解,成為一世師表。
(4)佛圖澄(232-348)圖:佛圖澄止殺
西域龜茲人(今新疆庫車一帶),西晉永嘉四年(310)到洛陽,以鬼神方術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經常參議軍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勸石氏施行「德化」、「不殺」、不為暴虐、不害無辜「。以他的影響和智能規勸石氏止殺,從此二石將他視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達到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最高數,弟子達萬餘人,117歲圓寂。
(5)慧遠(334—416)圖:虎溪三笑
東晉傑出的高僧。東晉時代社會極不穩定,使他產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謝絕官方薦舉。他21歲從道安出家,堅持出家僧侶不跪拜帝王。同時首次主張同儒、道名教相調和,受到了帝王將相們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發展。他是佛教凈土宗的始祖,以超塵出世的「方外」姿
③ 中國歷代得道高僧都是誰法號是什麼
()攝摩騰.竺法蘭(生卒年不詳)圖:烈火真經
古印度著名經典學者,公元67年首次來中國洛陽傳佛法。當時中國社會信奉儒、道,對他們傳來的佛經,持懷疑否定態度。於是他們舉行了一次大法會,上自明帝下至百姓,滿城轟動。他們將儒、道、佛的書都放進火堆中。結果,儒、道經書皆成灰燼。而只有佛經反而變得更加新凈,二人又躍入烈焰中,做出各種驚人姿態。後來有個成語「烈火真經」、「不可思議」的典故即出於此。
(2)安世高(生卒年不詳)圖:東行弘法
古安息國王太子(今伊朗),聰明絕頂,通鳥獸言,後將王位讓於叔父,出家為僧。公元147年,東越大漠輾轉來到中國。系統翻譯介紹小乘教義,是中國佛教譯經事業的奠基人。在中國20多年,先後翻譯了佛經34部、40卷。靈帝末年(189)避亂江南,經廬山到廣州,終於會稽。
(3)釋道安(312—385)圖:釋道安拒封
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人稱「印手菩薩」。12歲出家,24歲拜學高僧佛圖澄,主張僧尼悉以「釋」為姓,他在王重寺傳法授學僧眾數千人,影響很大。秦王苻堅除向他詢教佛法,還常向他詢政。當時北方的苻堅和南方的晉帝都高官厚祿爭請,他不為所動。對奠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具有重大功績和卓越的見解,成為一世師表。
(4)佛圖澄(232-348)圖:佛圖澄止殺
西域龜茲人(今新疆庫車一帶),西晉永嘉四年(310)到洛陽,以鬼神方術深得石勒、石虎信任。經常參議軍政大事,多次以佛教勸石氏施行「德化」、「不殺」、不為暴虐、不害無辜「。以他的影響和智能規勸石氏止殺,從此二石將他視為神人。他利用自己的智能和地位在朝庭和各州郡建寺839所,達到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最高數,弟子達萬餘人,117歲圓寂。
(5)慧遠(334—416)圖:虎溪三笑
東晉傑出的高僧。東晉時代社會極不穩定,使他產生了避世思想,多次謝絕官方薦舉。他21歲從道安出家,堅持出家僧侶不跪拜帝王。同時首次主張同儒、道名教相調和,受到了帝王將相們的尊敬,使佛教得到全面發展。他是佛教凈土宗的始祖,以超塵出世的「方外」姿態與社會各層交友。他深居廬山,從不過虎溪,即使晉安帝過此也不接不送,而同大名士謝靈運等究考學問卻不覺送過虎溪,三人開懷大笑,慧遠極具政治眼光、活動手段和組織才能,是善於吸收名家思想的佛教高僧,唐代尊稱為「辨覺大師」、「正覺大師」,宋代謚為「國覺大師」等。
(6)法顯(約337—約422)圖:1、萬里西行 2、名垂千古
東晉人,是我國古代一位艱苦卓絕的偉大旅行家和傑出的佛教翻譯家,他在已過花甲之年的62歲從長安出發,穿行大戈壁,經西域三十餘國,過喜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數萬里。歷經14年,於412年到達山東半島的青島嶗山。他不僅帶回梵本佛經數十種,譯經數十卷。並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旅行記《佛國記》。後人評說法顯之所以能完成如此艱苦卓絕的旅行是因為:一來他有志,志在求法,有志必誠;二來他誠心,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三來他有膽識,雖臨必死之境卻能不顧安危,百折不撓,實為難能可貴,是為後人嘆服。
(7)鳩摩羅什(343—413)圖:通宵譯經
古龜茲人,中國佛教四十譯師之一。他7歲隨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經論,對漢文修養很高。因此他譯的經,特別為中土佛經所樂誦。對後來的佛教文學,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傳,功不可沒。他自公元401年到長安,先後譯經300餘卷。他所譯的經典對後來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並提供了開創「天台宗」、「凈土宗」等的根據。
(8)菩提達摩(?—528)圖:1、一葦渡江2、達摩面壁
古南印度玉王第三子,立志到中國弘揚「大乘」佛教。據禪宗史籍記載,他是釋迦牟尼以下的第28世祖,是中國禪宗初祖。
他到金陵後同梁武帝談禪,語不投機,決意渡江北上傳教,據說達摩渡江時,西岸百姓想見識這位遠方高僧的本事,便故意把船都開離碼頭。達摩便向一位老婦借了一根蘆葦放入江中,然後立足葦上,一會便漂到北岸。他隔江向老婦施禮,並將蘆葦推過江去。
達摩過江後,落跡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半山腰的石洞中面對石壁,閉目參禪,日復日,年復年,終於在面壁9年之後,領悟禪機。傳說達摩結束坐禪時,身影已印入石壁之中。後人便將石洞叫《達摩洞》,壁石稱面壁石。
(9)道生(生卒年不詳)圖:頑石點頭
東晉僧人,聰明異常,15歲便能登座講法。從羅什游學多年,對佛旨已深達玄奧。依據「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佛理。他提出「一闡提人皆可成佛」此創見在當時可謂聞所未聞。守舊之徒便說他邪說惑眾,遂把他擯出僧眾,逐出建康。據說他到了蘇州堅信自己的學說沒錯,便在蘇州虎丘上豎立石頭作為聽眾,向石講道。當講到「闡提也有佛性」時,他問眾石「我說的是否契合佛心呢?」眾石皆點頭首肯。這就是著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後來《涅盤經》傳到南方,內中果然稱「闡提悉為佛性」眾僧才佩服道生的卓越見識。
(10)智顗YI(538—597)圖:夢凳天台
隋朝高僧,是中國「天台宗」的開宗祖師。他弘法30餘年,所創立的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奉《法華經》為經典依據,因此天台宗也稱法華宗。他一生造寺36所,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人,他的著作很多,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很大(赤山法華院屬天台宗)。
(11)吉藏(549—623)圖:縱達論宗
波斯人(今伊朗),生於金陵,是「三論宗」的創始人,一代宗師。由於「三論宗」開宗明義的講「八不」,就是「一切皆空」,而隋唐時代的帝王不接受這種理念,固而它不能像天台宗那樣有影響,不久便衰微了。但吉藏的博學多識歷受陳、隋、唐三代帝王的尊崇。三論宗後來由他的弟子高麗人慧灌傳入日本,在日本大興其道,被稱為日本三論宗初祖。
(12)道宣(596—667)圖:南山究法
唐代高僧,中國律宗南山宗創始人。律,就是戒律,對於佛教來說,戒律是頗為重要的,由於他長期住在終南山,並在山中確立了他的律學規范。故世稱他為「南山律師」,他確立的「四分律」成為後世沙門規范。他同時還是一位佛史學家,著書頗多。
(13)玄奘(600—664)圖:1、孤行取徑2、威服眾賊3、豐碑
唐代高僧,是中國佛教四大譯師之一,法相宗創始人。13歲出家。29歲西越大漠,萬里孤征,歷盡艱險,往返17年,行程五萬余里,歷138國,取經回國後將西域見聞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受業弟子數千人。他在印度時曾在曲女城的辯論大會上與到會的18位國王,四千餘僧眾及2千多外道教徒辯論,無人能對他的教判提出異議,名震全印度,回國後創立唯識宗。玄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翻譯家,他一生譯經75部1335卷,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他是東方著名的高僧,一位傑出的思想家,聞名世界的旅行家。他在中國佛教史,哲學史、文化史、中外交流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664年玄奘圓寂於長安玉華宮道場,唐高宗哀慟傷痛,為之罷朝。送殯者京城500里內達百餘萬人,京師道塞。
(14)開元三大士(713—741)圖:密宗三大士
唐玄宗開元年間創立密宗的三名印度僧人,即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他們都是唐代來華的外國高僧,系統地將印度密教傳到中國,故稱為「開元三大士」。
善無畏原為天竺人,是釋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後代,他做了國王後不久便讓王位於其兄。自己出家為僧,到80歲他奉命來中國弘教,唐玄宗奉其為國師,九十九歲圓寂。在善無畏來中國後的第四年,另一位印度高僧金剛智攜同弟子不空經廣州。直達洛陽,被玄宗禮為國師。他的弟子不空是三大士中成就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個。金剛智圓寂後,他奉遺命和唐朝國書,航海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精修密法,並搜集到密教經典一千多卷,天寶5年返回長安,一面譯經,一面授法。七七四年以七十世壽圓寂。不空一生共譯出密教經典七十七部,一百餘卷。他因此被後人稱為「中國四大釋經家」之一,並被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尊為國師。
(15)慧能(638—731)圖:法力制殺手
唐代僧人,禪宗南宗創始人。俗姓盧,原藉范陽,生於嶺南。三歲喪父,儀風元年(676年),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師,得以落發,承傳弘忍衣缽,成為禪宗六祖。在我國佛教史上創宗立派的宗師只有慧能是清苦出身。他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而且也在中國哲學思想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唐憲宗追謚為「大鑒禪師」。
(16)法藏(643——712)圖:華嚴老祖
唐代高僧,俗姓康,字賢首,或號「賢首大師」,復號「康藏國師」。「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他於17歲從雲華寺學《華嚴經》,歷高宗、武則天、中宗,於睿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圓寂,年70歲。法藏一生為創立和弘揚華嚴宗做出了畢生的貢獻。他的著作很多,系統地闡述了華嚴宗的思想體系。世稱法藏為「華嚴三祖」武則天還將《華嚴經》中「賢首菩薩」的名字賜給他作稱號。
(17)一行(683——727)圖:夜觀天象
唐代高僧,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組織者。生於高宗弘道元年。於玄宗開元15年圓寂,年僅45歲。卒謚「大慧禪師」。
一行本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代。幼即博覽經史,尤精歷象陰陽五行之學。21歲出家,參與善無畏譯場,並作《大日經書》二十卷。他還著有《大衍歷》二十卷,《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七政長歷》三卷,《易論》十二卷,《心機算術》一卷等。一行還製成了渾天銅儀和黃道銅儀。利用這些儀器,一行發現了恆星的移動現象。這比西方恆星自行觀點的提出早了一千多年。他發起在全國12個地點進行天文觀測,推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的長度,這比西方早了90年。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贊賞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之一」。一行在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方面的傑出貢獻將永載史冊。
(18)懷海(720——814)圖:百丈禪師度老狐
唐代禪師,因他在百丈山傳教授弟,世稱「百丈禪師」。以前禪僧多居律寺,懷海以禪宗和律宗習慣不同,創設禪院,制定《禪門規式》,後稱《百丈清規》。卒後,唐穆宗謚「大智禪師」。因懷海之力,馬祖一派遂形成為「洪州宗」,門徒眾多。由於他在傳教中曾與老狐有一段奇遇,故後代的禪師他稱之為「野狐禪」。
關於「野禪狐」的來歷是這樣的。懷海每次登堂說法的時候,都有一個老人混在眾僧當中聽講。有一天百丈禪師說完了法,眾僧也都散去了,只有這老人卻留在禪房不肯離去。懷海近前問道:「請問老施主有什麼指教嗎?」那老人回了一禮說:「我不是普通人,我是野狐化身!」他斷斷續續地說到:「我原本是一個修行者,只因有一個年輕道人向我請教問題:『一個大修行的人,是不是可能不落入因果輪回當中,做一個沒有生死的長壽仙人呢?』我當時不假思索的告訴他:『大修行的人當然不會落入因果輪回當中了』結果我說錯了,剎時間天搖地動起來,在我坐禪的地方湧出一隻野狐!它拿著手銬將我銬住,粗聲粗氣的說「你是我們野狐國的一個了。」我成了野狐,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直到今天還不得超脫,我到底錯在哪裡,請大師指點,弟子感激不盡!」
「不是不落入因果輪回,而是不昧於因果輪回!」懷海毫不猶豫地說。
然後他解釋到:「聖者的偉大,不在他脫離因果輪回而成不生不死的仙人或神變萬化的怪物。乃在他置身於因果輪回當中,卻又不受因果輪回的愚弄。所以說。聖者是落入因果卻不昧因果呀!」
「難道聖者不能超脫生死輪回嗎?為什麼還要生病、死亡呢?」老人滿臉狐疑地問。
「這是聖人之所以為聖者的地方!」就佛陀來說,他原本可以遁入深山禪定自娛的,原本可以升上天堂安享清福的;然而他不肯。為了廣度生死輪回當中的眾生,他寧肯忍受疾病與生死的折磨,留在世間與我們同甘共苦。」
老人聽到這里,乾瘦的臉上透出一絲紅光,跪了下去,老淚縱橫地說:「感謝大師開導之恩,讓弟子從此脫離野狐之身。明晨日出時分,弟子就蛻化去了,懇求大師,能為弟子收屍,並以僧人去世的禮節掩埋。」說完,就消失在廟後的一株古松下。
第二天,懷海召集全寺的禪僧,來到那株古松下,果然見有一隻剛剛死去的野狐趴在地上。懷海命令眾僧以僧人逝世的禮儀,將他埋在古松下,後來還託人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狐仙之墓!
有一天,一個名叫黃檗希運(後成為懷海門下的得意弟子)的和尚來問懷海:「大師,那修行人如果當時說對了,那他目前應該在哪裡呢?」
「你過來,我告訴你!」懷海招招手說。
只見黃檗走近百丈的跟前,箭也似地給了百丈一個耳光!那懷海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拍手大笑著說:「原本要給你一個巴掌,沒想到你這傢伙卻比我厲害。」說完這師徒兩人竟笑成一堆。
這則故事也就說明了他的禪門機巧和禪風,因為真正的解脫,真正的佛是沒有形相的,因此也沒有方位,不能問他在哪裡。黃檗知道這點,卻故意問了師父這個沒有道理的問題,所以懷海說原本要給他一個巴掌。然而,正是因為黃檗已經知道問題的荒謬,也知道師父會給他一個巴掌,所以他就先下手為強,打了百丈一個耳光!禪門中雖有師徒間的峻厲,卻也有懷海、黃檗間的幽默。
(19)道濟(1148-1209)圖:濟公活佛
南宋僧人,原名李修緣,世稱「濟公」。生於南宋初年,浙江台州人。世壽61歲。佛教徒把他神話為羅漢,稱為「降龍」。由於他一生懲惡揚善,救濟世人,後人便將這位不守戒律的羅漢編寫成各種傳奇故事,現流傳於世的即有六七種之多,故濟公活佛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20)弘一(1880—1942)圖:以佛救國
李叔同,法名弘一,中國近代著名的文人、僧人,是一個經法、書、畫、印、音樂、戲劇無一不通的才子。1905年留學日本,1910年回國後與柳亞子等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1918年在杭州出家,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李叔同不以身在佛門而忘記國家命運,他響亮地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口號,並身體力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宗教界產生巨大影響,此後許多佛門子弟不僅宣傳抗日,有的還脫下袈裟,直接走上抗日殺敵的戰場。1942年,李叔同圓寂於泉州,壽66歲。佛門尊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師」。
(21)鑒真(688—763)圖:鑒真東渡
唐代高僧,亦稱「過海大師」、「唐大和尚」。唐代僧人,日本律宗初祖。生於揚州江陽縣,俗姓淳於。自幼出家,45歲成為南方戒律的權威。由他授戒的門人達四萬之眾。唐天保元年(742)應日本留學僧之邀東渡弘法。這樣鑒真就以55歲高齡開始了他那光照史冊的東渡壯舉,並為此奮鬥了12年。12年間,鑒真一行六次東渡,前5次均遭失敗。其中第5次東渡時,因遇風暴,竟被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前後共有36人獻出生命。200多人因挫折而離去,鑒真自己也雙目失明了,然而鑒真東渡弘法的信念依然未動搖。753年他又一次東渡,經過一個多月的漂泊,終於抵達日本九州南部的鹿空島,把當時盛唐文明全部介紹到日本,對日本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使日本佛教界發生了根本變化,經鑒真及其弟子的努力,日本律宗正式成立,他是日本正式進行佛教傳戒,首創日本律宗的始祖,並被日本天皇授以「傳燈大法師」位。為中日文化、醫學、建築,交流和友好往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④ 中國歷代得道高僧名字,法號
有星雲法師,還有那個凈空法師,這二位非常的仁愛,心平氣和,一點浮躁的感覺也沒有,給眾生帶來了一種安全感
⑤ 歷代高僧(菩薩)的法號
千山:歷代高僧
李氏 貞懿皇後李氏,金世宗之母,遼陽人,在遼陽清安寺削發為尼,法號通慧圓明大師,後遷千山靈岩寺(今祖越寺)為尼。 雪庵 元代香岩寺高僧。創建香岩上夾峰廟宇,雪庵洞,煉魔石、西仙人台、雨花台、缽盂石等著名景點都是雪庵修建。被譽為得大道祖師。 深文 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大安寺高僧。被譽為大安寺開山祖師。 續澄 明代祖越高僧。元末明初,祖越寺大部殿宇不存,隆慶六年(1572年)續澄選址重修殿宇,為祖越寺重興奠定了基礎。 宗贇 明代高僧。隆慶五年(1571年),宗贇於羅漢洞舊址改建如來堂三楹,萬曆六年(1578年)同弟子惠聰修殿宇五間。龍泉寺興建起步於宗贇,被譽為龍泉寺祖師。 惠勇 明代高僧。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中會寺遭火災,殿宇無存。萬曆八年(1580年)惠勇主持重建中會寺,恢復了中會寺香火。 普庵 明代高僧。嘉靖年間出家於龍泉寺,隆慶元年(1567年)隱居滴水洞禪修,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創建位於千山北部高峰的西明庵,修建著名風景點五佛頂,被傳為千山得大道的高僧之一。 函可 清初高僧。出生於明代末期官宦家庭,自幼出家於曹山,為曹洞派後裔,工詩善文,坐文字獄。後戍邊沈陽,活躍於沈陽、鐵嶺龍首山和千山,作了大量的詩,並成立千山詩社「冰天社」。順治年間,其弟子將詩編成《千山詩集》20卷詩中,直接描寫千山風景名勝有200餘首,是反映千山風景名勝詩篇最多的詩人。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 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
太虛法師(1889―――1947),法名唯心,字太虛,俗姓呂,本名淦森,祖籍浙江崇德(今桐鄉市),生於海寧,父親為泥瓦匠,5歲時依外祖母,寄於大隱庵,自小受到佛學熏陶,植下了「善根」。他早歲出家後,師事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南京揚仁山居士等,研究佛學。中年時,他在普陀山閉關自學,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論》,主張革新佛教制度,被稱為佛教新派代表人物
⑥ 唐朝著名高僧佛學家是誰為弘揚佛教只生意人去取經
佛教本身就是只為那些生意人服務的
⑦ 中國古代十大高僧都有哪些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佛教盛行,歷代名僧無數,有以佛教為主聞名(譯經、講解、取經、傳法之類),也有以非佛教為主聞名(比如道佛結合、詩書畫、科學、政治之類)。本博文為大家講述我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名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本姓關。陳留(開封市)人,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他初隱餘杭山,25歲出家,曾居支硎山,後至建康(南京市)講經,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注《莊子·逍遙游》,見解獨到。後於剡縣(浙江省嵊縣)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晉哀帝時應詔進京,居東安寺講道,三年後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據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釋即色本無義》等。
2.取經第一,佛教革新——法顯
法顯(334—420年),俗姓龔,平陽武陽(長治市襄垣縣)人,東晉高僧,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結伴,從長安出發西行。至張掖,又遇見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共進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給法顯等五人渡流沙河,經鄯善,至烏耆國。與法顯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賓,法顯與其他三人則渡過蔥嶺,到達北天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游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3年,於義熙九年(412年)歸國。
3.譯經大師,三論之祖——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344-413 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新疆庫車縣)。其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後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635—713)並稱為四大譯經師。
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並精通漢語,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於是備受矚目和贊嘆。在東晉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西安西北)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時稱「四聖」。
4.一世祖師,傳奇人物——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536年),簡稱達摩,南北朝時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相傳達摩是《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的佈道者,擁有諸多神奇傳說的人物,中國佛教的一世祖師。
5.智者大師,天台創始——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湖北潛江)人。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為法華宗。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一心三觀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隋煬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或「天台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並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觀基礎。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遵「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溶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陳宣帝甚且敬稱他為「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
6.飲譽華夏,西遊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至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一作貞觀元年),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其「捨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樑」。
7.名揚海外,禪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陽(定興縣),其父行瑫於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貶官流放至新州為民,寓於新州南夏盧村,後與朗傳奇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誕生,開元元年(713年),圓寂於新興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六祖圓寂的國恩寺成了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名揚海內外。唐憲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這已夠傳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稱為大聖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識丁,是個文盲。這樣的奇人,開天闢地以來,全世界唯此一人!
8丈量地球,密宗領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河南省南樂縣)人。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於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後在嵩山、天台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後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後,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9.僧界狂人,草書之聖——懷素
懷素(725-785年),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懷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有如疾風中的勁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是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傑出代表,對後世影響深遠。
10.和尚軍師,袈裟謀臣——姚廣孝
姚廣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開封),曾祖父隨宋室南渡時逃到江南,落腳在長洲相城(蘇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明成祖即位後,賜名姚廣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樂年間,在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廣孝若隱若現,神出鬼沒,他身披袈裟,口喧佛號,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是貨真價實的軍師。他最擅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能親自指揮千軍萬馬,守城卻敵,在明成祖朱棣奪取江山的斗爭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條神龍,見首不見尾,使人感到莫測高深。他實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在腥風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計定江山的謀略家燦若繁星,不可勝數。這也不足為奇。但能夠將超凡脫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積極用世、竭精殫智的謀臣集於一身者,卻極為少見。而姚廣孝就是這樣一位神秘的和尚軍師,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謀略家。
⑧ 當代著名的禪宗高僧有哪些
禪宗,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中國自古以專意坐禪者之系統為禪宗,兼含天台、三論二系,而不限於達磨宗;唐中葉以降,達磨宗興盛,禪宗遂專指達磨宗而言。
本宗傳承,中國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為其濫觴。蓋此說雖無史實根據,然為強調六祖以來之禪『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故特重此迦葉付法相承之說。迦葉以後,經阿難、商那和修、優婆鞠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蜜、佛陀難提、伏馱蜜多、婆栗濕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羅、那伽閼剌樹那、迦那提婆、羅侯羅多、僧伽難提、伽耶舍多、鳩摩羅多、闍夜多、婆須盤頭、摩拏羅、鶴勒那、師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磨於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自南天竺抵建業(今南京),傳本宗入我國,故亦為我國禪宗初祖。
達磨初來中國,謁梁武帝,然不契機,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神光(慧可)立雪斷臂,志求佛法,終得達磨所傳心印,為中國禪宗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本宗漸盛。道信之下有弘忍、法融二傑。法融之下有智儼、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於金陵牛頭山之故,世稱牛頭禪;以『欲得心凈,無心用功』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蘄州(湖北)黃梅山,闡揚金剛般若經奧旨,門下俊秀輩出,有玉泉神秀、大鑒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資州智侁等。
五祖之門人中,以神秀為第一上首,稱『秀上座』。五祖示寂後,神秀於北方振錫,故亦稱『北秀』,門下俊秀輩出,被尊為北宗禪之祖。北宗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法運昌隆約一百年,主張以篤踐實履之精神修行禪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傳四、五世即告斷絕。此外,嵩山慧安開出『老安禪』,資州智侁開出『南侁禪』。大鑒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傳衣缽,繼為第六祖。其後避難南方,住韶陽(廣東)曹溪,大振禪風,是為南宗禪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風之異,遂有『南頓北漸』之說。慧能之嗣法弟子有四十餘人,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為著名。其中,荷澤神會開出『荷澤宗』,極力提倡頓悟法門,而以『一念不起』為『坐』,『了見本性』為『禪』。
南嶽懷讓從六祖蒙受心印,住般若寺,接化達三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馬祖道一居首座。馬祖於江西龔公山舉揚禪法,機鋒峻烈,開喝棒豎拂之禪風,世稱『洪州宗』。主張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身心活動皆為佛性,而有『見性是佛』、『性在作用』之說。馬祖門下百餘人,以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懷暉、大珠慧海為著。
⑨ 近代有哪些高僧
民國四大高僧:太虛大師,諦閑法師,虛雲法師,印光大師。
還有如弘一大師、圓瑛法師。
1、釋太虛
(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俗姓呂,乳名淦森,學名沛林,屬牛,出生在清代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上海玉佛寺示寂於公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生於浙江海寧,近代著名高僧。
2、諦閑法師(1858--1932)浙江黃岩人,號卓三。法師畢生幸勤弘法,誨人不倦,教通三藏,學究一乘,為天台泰斗。對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眾。一生著述宏豐,有《大佛頂首楞嚴經序指昧疏》等。
3、虛雲禪師(1840--1959),湖南湘鄉人,俗姓蕭(一說肖),名古岩,字德清,六十歲後改字幻游,號虛雲,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
虛雲禪師,十九歲出家,二十歲依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歲發心朝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備受飢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願;後在滇中闡教近二十年;九十五歲返曹溪,重建南華,中興雲門。歷任福建鼓山、廣東南華、雲門大覺諸大寺院住持。
虛雲老和尚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鍾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於一九五九年農歷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壽一百二十歲,戒臘一百零一。
4、印光法師(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凈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庄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凈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閑等大師是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凈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5、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法師,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著名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中國話劇、中國油畫、廣告畫的開拓者之一,也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弘一法師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代表作品《送別》、《南京大學校歌》等。
⑩ 當代著名的高僧有哪些最好是台灣的
釋懺雲(1915年10月18日-2009年3月7日),俗姓曹,法名成空,東北人。精持戒律,宣揚凈宗,創建蓮因寺。是台灣佛教界享譽盛名的法師,信眾皆尊稱他為「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