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著名大橋
❶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橋
中國有如下幾座著名的橋:
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內,橋基由12條大青石砌成,橋身為拱圈形。由3種不同的圈洞聯合,共有15孔,孔孔相通,橋上置有五亭,而且亭與亭之間又以廊相連。
2.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以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3.玉帶橋:此橋位於北京頤和園內,全橋用漢白玉石建成,拱圈為蛋形,兩側雕刻精美的欄板和望柱,通體潔白、線條流暢。遠望猶如一條玉帶點綴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遊客贊為「海上仙島」。
4.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縣的程陽村邊的林溪河上,全橋為石墩木面瓦頂結合而成。橋上建有五座寶塔形狀的樓亭,可避風雨。整座橋無一鐵釘,全用桁槽銜接,它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十分精緻牢固。
5.安平橋:位於福建省晉江縣的安海鎮,建於宋代,當地人俗稱「五里橋」。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五層六角磚砌成的寶塔一座,此橋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此長橋」的美稱。
6.趙州橋:位於河北省的趙縣城南洨河上,為一座空腹式的單孔圓弧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邊42塊的橋欄板上,都有精刻的龍獸浮雕。
7.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的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集交通集市於一體的綜合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可開關的活動式石橋,自古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
8.盧溝橋:坐落在北京廣安門西南約10公里之處,該橋因跨越在盧溝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盧溝橋。全橋均用白石建成,兩邊石欄雕柱各140根,石柱頭上雕有蹲伏形態各異石獅子485隻。
9.十字橋(山西晉祠魚沼飛梁):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15公里的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建於魚沼之上,又名魚沼飛梁。全橋由立於沼中的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又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兩側有漢白玉石欄桿。
10.五音橋:位於河北省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括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❷ 中國著名大橋
丹昆特大橋,港珠澳大橋,矮寨特大懸索橋,四渡河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水柏鐵路北盤江大橋,蘇通大橋,北盤江第一橋,朝天門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
❸ 中國現代著名大橋有哪些
1937年:錢塘江鐵路公路雙用大橋。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1980年:重慶長江大橋1994年:九江長江大橋。1997年:虎門大橋。2003年: 盧浦大橋。2005年:東海大橋。2008年:蘇通大橋。2008年:杭州灣跨海大橋。
❹ 中國十大名橋分別是哪些橋
中國十大名橋分別是哪些橋?
北京豐台盧溝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在金朝明昌年(1194年)第一次修建,在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修復。橋長200步,石頭欄桿上列有柱頭,石獅子形態各異,有吃奶的,有回頭抱著的,有背著的,神態和顏色搭配得很好,數量數不完。民間傳說:這是魯國公輸班(即魯班)的神妙雕刻啊。橋北面是個村子,有幾百戶人家。己巳年,被元朝的兵馬焚燒搶奪光了。村頭的碉堡工事,沿著河蜿蜒不絕,望過去就像城牆上的矮牆一樣。盧溝橋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北京頤和園玉帶橋 。全國各地有許多橋梁名曰“玉帶橋”。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光緒時(1875-1908)重修。玉帶橋為清乾隆時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從此橋下經過,不僅因為這座橋交通方便,還因為它造型玲瓏秀美,深得乾隆帝喜愛。
❺ 中國著名橋梁有哪些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595~605年),石匠李春建造,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橋。特別是拱上加拱的「敞肩拱」的運用,更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全長266.5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瀘定橋:位於四川瀘定縣大渡河上,為鐵索懸橋,凈跨長100米,由13根鐵鏈組成。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270多年來成為四川內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原名康濟橋,位於廣東潮州韓江之上,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始建於南宋年間,全長515米,共24墩。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1958年由於交通需要,將梭船拆除,改為直通大橋。
洛陽橋:位於福建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修建於從北宋皇佑五年(公允1053年),歷經七年之久,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上,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為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是瘦西湖的標志之一。
十七孔橋:坐落在北京頤和園內寬闊的昆明湖上,為園中最大石橋。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