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計量認證
A.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的主要領導
蘇旭,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現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9年在白求恩醫科大學獲放射毒理學碩士學位;1995年在白求恩醫科大學獲放射生物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所長、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①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及其分子機制研究。②輻射防護與核事故醫學應急技術研究。③放射衛生防護政策與標准研究。近年來,承擔了15項國家和部委級科研項目,發表研究論文120餘篇,主編出版專著6部。先後指導和培養了博士後、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20餘名。1996年獲吉林省第四屆青年科技獎;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1999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4年被國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委遴選為國家 「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同年,被衛生部授予「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2005年被國家人事部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獲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9年被中華預防醫學會授予「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發展貢獻獎」;2009年被亞洲輻射研究協會授予 「輻射研究貢獻獎」。
主要學術組織兼職:國際輻射研究協會中國委員會主席;亞洲輻射研究協會副主席;世界醫生反核戰爭聯盟國際委員會委員;衛生部放射衛生防護標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醫學與防護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毒理學會放射毒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副總編;《中國輻射衛生》雜志副總編;《國際放射醫學核醫學雜志》副總編;《輻射防護通訊》雜志副主編等職務。吉林大學兼職教授、蘇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兼職博士生導師。
王志林 黨委書記副所長
王志林,1953年8月出生,漢族,籍貫北京。
1978年10月畢業於武漢海軍工程學院電源站技師專業,大專學歷。1972年至1983年在國防科委新疆21基地服役,任排長、副連長、連長、技師。1984年-2002年歷任原衛生部工業衛生實驗所科員、行政科副科長、總務處副處長、基建辦副主任、主管技師。1993年任行政處處長;1996年任原衛生部工業衛生實驗所副所長(副局級)。2002年至今任中國疾控中心輻射安全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09年10月20日任黨委書記。現主持黨委、紀委工作。分管行政、後勤、保衛、工會工作。歷任北京市西城區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人大代表。
岳保榮 副所長
岳保榮,1953年出生,漢族,籍貫山西,研究員。
1977年畢業於中國葯科大學(原南京葯學院)。1984年至1985年在蘇州醫學院進修放射衛生專業;1996年至1997年在德國物理技術研究院做訪問學者;2003年1月至5月在英國聖喬治醫院輻射防護中心做訪問學者。1977年至2002年歷任原衛生部工業衛生實驗所研究室副主任、科技處處長,2002年任中國疾控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副所長、衛生部核事故醫學應急中心副主任。主管科研、外事、教育培訓。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
長期從事放射防護工作,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醫療照射防護與質量保證研究工作,重點為放射診斷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的研究,完成多項部級和國際合作研究課題,並發表數十篇研究論文。組織制、修訂「乳腺X射線攝影質量控制檢測規范」等五項國家標准。「九五」期間全國醫療照射水平調查研究,於2002年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目前承擔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合作課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放射診療中職業危害控制技術與風險評價研究等課題。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亞太地區項目中國協調員。
主要學術組織兼職:
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第三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放射醫學與防護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放射醫學與防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放射衛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醫用輻射裝備與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放射衛生標准委員會委員;《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編委;《中國職業醫學》雜志編委。
孫全富 副所長
孫全富,1964年出生,河北故城縣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86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放射醫學專業,獲放射醫學學士學位。1989-1990年在日本廣島放射線影響研究所流行病學部進修;1996-2002 年在日本鹿兒島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教研室工作學習,並獲得醫學論文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疾控中心輻射安全所副所長。主管計量認證、實驗室安全、防護安全、技術服務工作。分管質量管理辦公室、科技成果推廣處。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長期從事放射流行病學研究與輻射致健康效應危險估計,研究工作包括天然高本底輻射與居民健康放射流行病學研究、高氡釷射氣地區肺癌危險估計、特殊實踐人員輻射危險評價、非鈾礦山礦工放射性職業危害調查與控制研究、核設施周圍人群健康調查、公眾核與輻射危險認知調查等。負責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工作和衛生部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登記報告系統。
作為主要研究人員,2006年「高本底輻射地區流行病學研究」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07年「居住環境監測與對人體健康影響研究」獲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主要學術組織兼職:為第六屆衛生部放射性疾病診斷標准專業委員會、國家職業病診斷與鑒定技術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WHO Internal Radon Project項目組成員等。
丁庫克 副所長
山東聊城人,博士研究生畢業,高級職稱,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在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首都醫科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從事行政管理與科研工作。近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際科研合作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技發展基金等資助,發表SCI文章7篇,擁有3項軟體著作權,獲得國家授權專利2項。2010年被聘為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輻射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現協助所長分管該所後勤與保衛工作。
B. 中國名牌農產品的認定辦法
附:
2006年中國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辦法
農辦市[2006]2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林、農牧、農林漁業)、畜牧獸醫、農墾、鄉鎮企業、漁業廳(局、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
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名牌產品」和「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的精神,落實我部「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大力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根據《農業部關於進一步推進農業品牌化工作的意見》(農市發[2006]7號),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決定從2006年開始開展中國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工作。現將《2006年國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辦法》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二○○六年八月一日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名牌產品」和「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的要求,根據《農業部關於進一步推進農業品牌化工作的意見》,現就做好2006年中國名牌農產品的評選認定工作,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農產品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的種植業、畜牧、水產等初級農產品。2006年評選范圍為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目錄內的初級產品(不含品種)。
第三條 中國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工作實行以市場評價為基礎,以政府推動、引導、監督為保證,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為核心的總體推進機制。
第四條 中國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工作堅持無償、自願、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不得向申請人收取任何費用。
第五條 對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的申請人,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對其產品在生產基地建設、產品營銷等方面給予支持。 第六條 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負責組織中國名牌農產品的評選認定及公示、發布和發證等工作,並對評選認定工作進行監督管理。
第七條 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設在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負責中國名牌農產品的組織協調和日常工作。
第八條 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聘任有關方面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在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評定工作。
第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核本行政區域內申請人的申報材料,並形成推薦意見,負責組織實施對本行政區內中國名牌農產品的監督。
第十條 2006年評選100個中國名牌農產品。原則上每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行政綜合廳(局、委、辦)推薦申請人數量不超過4個,行政獨立廳(局、委、辦)推薦申請人數量不超過2個,並排序上報。 第十一條 申請中國名牌農產品的申請人,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規定;
(二)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並有注冊商標;
(三)產品有固定的生產基地,批量生產已滿三年;
(四)產品採用國際標准或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企業標准組織生產;
(五)產品在國內生產;
(六)產品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市場銷售量、知名度居國內同類產品前列,在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
(七)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完善的售後服務,消費者滿意程度高;
(八)建立了文件化管理體系,有健全的質量控制體系和環境保護體系,產品質量責任可追溯;
(九)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中的任一認證;
(十)提供2005年1月1日以後的農業部授權的檢測機構或其他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具有承檢資格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
第十二條 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能申請「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
(一)申請人注冊地址不在國內,或使用國(境)外商標的;
(二)近三年內,產品在縣及縣以上各級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質量抽查中有不合格記錄的;
(三)近三年內發生重大質量安全責任事故,或有重大質量投訴經查證屬實的;
(四)有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業生產資料、原材料以及不符合質量安全要求的農業投入品記錄的;
(五)生產國家產業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限制的產品的;
(六)有偷稅漏稅、摻雜使假、虛假廣告等違反法律法規行為的;
(七)有其它不符合中國名牌農產品申請條件的。 第十三條 建立以市場評價和質量評價為主,兼顧效益評價和發展評價的評價指標體系。
第十四條 市場評價主要體現為市場銷售量和出口情況兩項指標。市場銷售情況反映消費者對申請產品的認可和接受程度,產品出口情況反映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程度。
第十五條 質量評價主要考核被評價產品的實物質量水平和持續保持這種水平的質量保證能力。產品實物質量水平主要是與國內、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的對比,質量保證能力反映申請人穩定保持相應質量水平、不斷進行質量改進的能力,表明申請人質量管理的有效性。
第十六條 效益評價重點選擇生產成本費用利潤率、總資產貢獻率和實現利稅三個指標,主要評價申請人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
第十七條 發展評價主要考核申請人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能力狀況,包括技術開發投入水平、申請人規模水平、生產技術及裝備情況三個指標。主要評價申請人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
第十八條 綜合評價中評分標準的制定、不同評價指標權數的分配、不能直接量化指標的評價方法、評價中復雜因素的簡化、對不同產品確定調查方案以及綜合評價結果的確定等,均由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確定。 第十九條 申請人直接從中國農業信息網或農業部優質農產品信息網上下載《中國名牌農產品申請表》,於8月20日前向所在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第二十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於8月審查申請人材料,形成推薦意見,並於8月31日前將合格材料排序上報到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辦公室。申請材料包括:
(一)《中國名牌農產品申請表》;
(二)商標注冊證書復印件;
(三)法人登記證明或營業執照復印件;
(四)採用標準的復印件;
(五)農業部授權的檢測機構或其他通過國家計量認證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有效檢驗報告原件,如是復印件必須加蓋原檢測機構公章;
(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中的任一證書復印件;
(七)由當地稅務部門提供的稅收證明復印件;
(八)出口量、出口國和出口額的相應證明復印件;
(九)其他相關證書、證明復印件。
第二十一條 9月15日前,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對上報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必要時進行現場檢查。
第二十二條 9月27 日前,中國名牌農產品評審委員會對形式審查合格的申請人進行評選,並將評選結果、評價指標等通過中國農業信息網等媒體向社會進行7天公示。
第二十三條 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於10月中旬,在第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頒發中國名牌農產品證書。
第二十四條 中國名牌農產品證書的有效期為三年,有效期滿要繼續使用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的,應在期滿前90天重新申請。 第二十五條 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的申請人,在有效期內,應履行下列義務:
(一)保持產品質量穩定合格;
(二)採取各種形式,積極宣傳名牌產品,向社會展示和推廣質量管理經驗和成果。
第二十六條 在有效期內,證書擁有人可以在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的產品及其包裝、裝潢、說明書、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它業務活動中使用統一規定的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並註明有效期限。
第二十七條 已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的申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將撤銷其稱號:
(一)轉讓或擴大適用范圍者;
(二)超過有效期未重新申請或重新申請未獲得認定者;
(三)產品質量發生重大事故,生產經營出現重大問題者;
(四)在評選認定過程中弄虛作假者。
第二十八條 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對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的申請人,進行定期、不定期的質量和信譽檢查;申請人應主動配合。
第二十九條 對冒用、偽造「中國名牌農產品」的,應依法查處。
第三十條 參與評選認定工作的有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其他相關規定。在工作中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泄漏申請者產品機密或者干擾評選認定工作導致評選認定不公正者,依照有關規定,由相關單位做出行政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可以向農業部舉報中國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工作中存在的違紀違法問題,也可向農業部申訴對中國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工作的不同意見。申訴人、舉報人應當提供書面材料,標明真實身份,並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農業部對舉報、申訴的問題進行調查,並做出答復,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保護舉報、申訴者的合法權益。
第三十二條 農業部授權的質檢機構或其他通過國家計量認證的檢測機構應當提供真實、准確的產品檢驗報告。對出具虛假報告的農業部授權的質檢機構,一經查實,取消農業部質檢機構資格,其他通過國家計量認證的檢測機構,取消中國名品農產品檢測機構資格。
第三十三條 各申報單位送檢樣品的檢驗費用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組織工作所需經費由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事業費列支或申請專項經費解決。 第三十四條 本辦法由中國名牌農產品推進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三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C. 每年需用多少水
水利部日前正式發布了《2006年全國水利發展統計公報》。該公報從水利固定資產投資、重點水利建設、主要水利工程設施、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防洪抗旱、水利改革與管理、水利行業狀況等七個方面,全面翔實的反映了中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水利改革與管理工作進展。
據該公報統計,至2006年底,全國已建成江河堤防28.08萬公里,累計達標堤防10.6萬公里,其中一、二級堤防累計達標長度2.36萬 公里;已建成各類水庫85849座,總庫容5842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482座,總庫容4379億立方米;水利工程實際供水能力達到6591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7078千公頃,其中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285處,有效灌溉面積14613千公頃;工程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2426千公頃,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46;水利系統水電裝機容量累計達到5293萬千瓦,佔全國水電裝機容量的41.2%,其中農村水電裝機4720萬千瓦;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達到97.5萬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積37.9萬平方公里。
該公報初步統計了2006年全國水資源總量25567億立方米,總供水量5716億立方米,人均用水量為435立方米。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273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144立方米。根據全國13.5萬多公里河長水質評價結果,水質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60.5%。
該公報還統計了2006年全國農作物洪澇(含台風)受災面積10522千公頃,成災面積5592千公頃;因旱受災面積20738千公頃,成災面積13411千公頃,有3578萬城鄉人口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2006年全國水利系統從業人員113.07萬人。全國已組建水務局或由水利局承擔水務管理職能的縣級以上行政區1471個,已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了行業用水定額,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了省級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了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辦法,3萬多個農民用水戶協會相繼成立,清理水利行業拖欠工程款比例達到97.1%。
一、水利固定資產投資
2006年,全社會水利固定資產計劃投資932.7億元(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投資84.6億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資308.4億元,地方政府投資441.5億元,利用外資11.6億元,國內貸款112.0億元,企業和私人投資28.9億元,其它投資30.3億元。在水利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中,防洪工程投資418.8億元,水資源工程投資358.2億元,水保及生態工程投資43.2億元,水電及其它專項工程投資112.4億元,分別占總投資的44.9%、38.4%、4.6%、12.1%。
全年中央水利建設投資計劃共下達298.71億元,比上年增加27.13億元。其中:國家預算內撥款158.79億元,佔53.2%;國債專項資金129.42億元,佔43.3%;水利建設基金10.50億元,佔3.5%。
全年水利工程建設項目4614個,在建項目投資總規模6121億元,較上年增加3.4%。其中,中央參與投資的水利建設項目3478個,在建投資規模4750億元。當年新開工項目2158個,新增投資規模883億元;當年部分投產項目1596個,新增固定資產332億元;當年全部投產項目1422個,新增固定資產199億元。在建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280億元,在建項目投資完成率為53.6%。
全年水利建設完成投資793.8億元,較上年增加47.0億元。其中,建築工程完成投資583.7億元,各類安裝工程完成投資31.9億元,機電設備及各類工器具購置完成投資38.4億元,其它完成投資(包括移民征地補償等)139.8億元。
在全部完成投資中,防洪工程建設完成投資288.1億元,佔36.3%;水資源工程建設完成投資317.7億元,佔40.0%;水保及生態工程完成投資42.2億元,佔5.3%;水電、機構能力建設等專項投資完成145.8億元,佔18.4%。
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資629.9億元,東南諸河、西北諸河以及西南諸河等其它流域完成投資163.9億元。東部、東北、中部、西部地區完成投資分別為340.6億元、37.6億元、164.2億元、251.4億元,佔全部完成投資的比例分別為42.9%、4.7%、20.7%和31.7%。東部地區水利建設完成投資中,地方自籌和民間投資比例較高;西部等其它地區完成投資中,政府投資和銀行貸款比例較高。
在全部完成投資中,中央項目完成投資161.1億元,地方項目完成投資632.8億元;大中型項目完成投資296.2億元,小型及其它項目完成投資497.6億元;各類新建工程完成投資583.6億元,擴建、改建等項目完成投資210.2億元。
全年在建項目累計形成固定資產2299.9億元。當年新增固定資產541.5億元,固定資產形成率為68.2%。當年完成土方、石方、砼方和金屬結構分別20.16億立方米、3.98億立方米、0.20億立方米和14.32萬噸。在建項目計劃實物工程量完成率分別為:土方62.4%、石方55.7%、砼方65.6%、金屬結構55.9%
二、重點水利建設
大江大河治理。全年在建江河治理工程873處,累計完成投資1205.8億元,占總投資的58.9%。在建堤防工程545處,加高加培堤防2523公里,防滲處理250公里,險工險段處理214公里,新建堤頂公路592公里,新建改建涵閘1874處,新增達標堤防長度6813公里。當年河道整治長度1888公里,完成1018公里。治淮19項骨幹工程已累計安排投資348億元,佔2003年工程估算總投資的77.8%,累計完成投資285億元,占已安排投資的82%,淮河入海水道通過驗收,臨淮崗洪水控制性工程建設完成,已有6項工程竣工驗收,3項基本完成,各項在建工程施工進度加快。
水庫樞紐工程。當年在建水庫樞紐工程243座,在建規模860.5億元,累計完成投資588.6億元,占工程總投資的68.4%。其中在建大中型水庫樞紐工程51座,累計完成投資442.7億元,占工程總投資的69.9 %。嫩江尼爾基、廣西百色、四川紫坪鋪等水利樞紐工程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全部機組實現並網發電;黃河西霞院、湖南皂市、海南大隆、內蒙三座店、山西張峰、雲南麻栗壩等在建樞紐工程進展順利;黑龍江西山、湖北三里坪、湖南洮水等水庫樞紐開工建設;重慶「澤渝」、雲南「潤滇」等西南中型水庫工程建設取得成效,部分水庫已建成發揮效益。當年在建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883座,累計完成投資138.4億元,占總投資的58.6%,305座水庫基本完成除險加固任務。全國大型水庫病險率已由1999年底的42%下降到14%,中型水庫病險率由41%下降到25%。
水資源配置工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有10項單項工程的23個設計單元工程在建,累計下達工程建設投資計劃210.6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21.1億元,在建項目進展順利,受水區配套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加快,西線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階段工作穩步推進。遼寧大夥房輸水二期、甘肅引洮一期等工程開工建設。
農村水利。全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建投資規模254.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07.7億元。當年解決294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安全人口達5.59億人。以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及牧區水利試點為重點的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繼續推進,在建規模764.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64.2億元,當年完成68.8億元。全年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積750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559千公頃。實施長江流域水利血防項目67項。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中部四省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繼續實施。
農村水電。水利系統新增水電裝機719萬千瓦,其中,新增農村水電站2437座,裝機容量640萬千瓦。當年在建水電站裝機容量2065萬千瓦,其中新開工項目1216個,裝機容量450萬千瓦。解決了140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小水電代燃料試點范圍擴大到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81個項目區、63.6萬人,可有效保護森林135.3千公頃。
水土保持及生態。全國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0萬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積新增1.46萬平方公里。當年實施生態封育保護面積6.15萬平方公里,實施4779條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建黃土高原淤地壩1113座。當年新修水平梯田298千公頃,新增溝壩地淤地面積84千公頃,新栽種水保林面積1714千公頃,新增種草面積459千公頃。長江上游、黃河中游、東北黑土地和西南石漠化地區等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雲貴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貸款項目開始實施。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黑河流域綜合治理、首都水資源保護工程繼續實施,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開始啟動。
行業能力建設。全年水利行業能力建設完成投資17.6億元。其中,防汛通信設施投資0.4億元,水文設施投資2.8億元,科研教育設施投資1.2億元,水利前期投資10.2億元,其它投資3.0億元。水利信息化建設有序開展,水利電子政務系統(一期)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成果,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和信息系統建設一期工程通過驗收,建成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長江水利委員會水保監測中心站,山西、內蒙古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監測總站,以及100個監測分站等。
三、主要水利工程設施
堤防和水閘。已建成堤防28.08萬公里,保護人口5.5億人,保護耕地4.5萬千公頃。累計達標堤防10.6萬公里,堤防達標率為37.7%。一、二級堤防累計達標長度2.36萬公里,達標率為72.7%。全國已建各類水閘41209座,其中大型水閘426座。
水庫及樞紐。已建成各類水庫85849座,水庫總庫容5842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482座,總庫容4379億立方米,佔全部總庫容的75.0%;中型水庫3000座,總庫容852億立方米,佔全部總庫容的14.6%。
工程供水能力。全國水利工程實際供水能力達到6591億立方米,占原設計能力的79.3%。在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中,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泵站工程、已配套機電井和其它水源工程分別佔佔總供水能力的36.5%、30.9%、14.4%、13.1%和5.1%。
農業灌溉。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7078千公頃,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285處,有效灌溉面積14612千公頃。工程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2426千公頃,其中,渠道防滲節灌面積9594千公頃,低壓管灌面積5264千公頃,噴滴灌和滲灌面積3578千公頃,集雨節灌等其它工程節水灌溉面積3990千公頃。萬畝以上灌區干、支、斗渠防滲長度占相應渠道總長度的27.2%。全國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46
機電井和泵站。已累計建成各類機電井485.9萬眼,其中安裝機電提水設備可正常汲取地下水的配套機電井436.5萬眼,裝機容量4072萬千瓦。年末累計建成各類固定機電抽水泵站47.3萬處,裝機容量2453萬千瓦。除固定抽水泵站外,流動排灌設施裝機容量達2019萬千瓦。
農村水電。年末全國水利系統水電裝機容量累計達5293萬千瓦,佔全國水電裝機容量的41.2%,其中農村水電裝機4720萬千瓦。水利系統水電年發電量1636億千瓦時,佔全國水電總發電量的39.3%,其中農村水電年發電量達到1484億千瓦時。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累計達97.5萬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積37.9萬平方公里,累計實施生態修復面積67萬平方公里,建成黃土高原淤地壩2.9萬座。
水文及信息化。年末已建成國家基本水文站3183個,水位站1180個,雨量站13866個,水質站5140個,地下水監測站12598個,蒸發站13個,實驗站78個。全國共有8220個拍報水情站,1142個水文預報站,水環境監測(分)中心260個,基本覆蓋了江河湖庫主要控制斷面、省際邊界的水質監測。
四、水資源利用與保護
據初步統計,全年水資源總量25567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8.9%,比常年減少7.7%,人均水資源量1945立方米,比上年減少9.3%;全年平均降水量615.5毫米,較上年減少4.5%,比常年減少4.2%。年末全國465座大型水庫蓄水總量2109億立方米,比年初減少128億立方米。
全年總供水量571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佔81.4%,地下水源佔18.2%,其它水源佔0.4%。全年總用水量571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3億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472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3%;生產用水5150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90.1%;生態與環境用水94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6%。與上年比較,生活用水增加2.2%,生產用水增加1.4%,生態與環境用水增加1.0%。在生產用水中,第一產業用水3720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65.1%,第二產業用水1335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23.3%;第三產業用水95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7%。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35立方米,比上年略有增長。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273立方米,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減少8.3%;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144立方米,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減少9.8%。
黃河水量調度管理進一步規范化、法制化,實現了連續7年不斷流。組織山西、河北兩省向北京市集中輸水4600萬立方米,保障首都供水安全。首次實施引黃濟淀補水工程,引江濟太受益范圍擴大,珠江壓咸補淡應急調水有力地保障了澳門、珠海等地區的供水安全。
根據全國13.5萬多公里河長水質評價結果,水質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60.5%。與上年比較,全國江河水體的水質狀況變化不大,主要超標項目是氨氮、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等。全國已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批准實施了水功能區劃。完成了長江三峽、海河、淮河、松花江、遼河、太湖流域水域納污能力核定工作,提出了限制排污總量意見。基本完成全國七大流域入河排污口調查登記工作。核准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名錄。已有11個省(自治區)劃定了地下水超采區,制定了壓采地下水方案和行動計劃。
五、防洪抗旱
2006年,全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沿海風暴潮災害嚴重,山洪災害頻發。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10522千公頃,成災面積5592千公頃,受災人口1.39億人,因災死亡2276人,倒塌房屋105.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332.6億元。湖南、福建、廣東、浙江、廣西等省(自治區)受災較重。全年因山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佔全部死亡人數的70.8%,因台風造成經濟損失佔全國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比例為57.4%。
2006年,全國大部分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乾旱,其中重慶、四川東部最為嚴重,全年旱災為中等偏重年份。全國農田因旱受災面積20738千公頃,成災面積13411千公頃,其中絕收面積2295千公頃,糧食損失4165萬噸,直接經濟損失986億元。全年因旱累計有3578萬城鄉人口、2936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93座城市出現供水緊張。
全年中央財政下撥用於防汛抗旱的水利建設基金和特大防汛抗旱經費19.35億元,其中,水利建設基金3億元,特大防汛經費7.95億元,特大抗旱經費8.4億元。地方財政用於防洪抗旱的資金達11.5億元。各級黨委、政府和防汛抗旱部門採取有效措施,成功抗禦了超強台風和特大乾旱災害,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取得了顯著的減災效益。
六、水利改革與管理
水利規劃和前期工作。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水資源配置取得初步成果,七大流域綜合規劃修編准備全面部署,國務院審批了《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十一五」規劃》、《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當年水利部組織編制完成水利規劃9項,上報國務院2項,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7項。國務院審批水利規劃2項,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4項,水利部批復8項。「十一五」重點水利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進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批復水利前期項目立項16項,項目總投資規模394億元。
水利立法和水政執法。國家頒布了《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等3件水行政法規,水利部發布了《水行政許可聽證規定》等4件部規章,各地共出台地方性水事法規和規章20餘件。全國共查處水事違法案件49718件,已結案46538件,結案率93.60%,挽回直接經濟損失21835萬元。全國共調處水事糾紛9551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8979萬元。長江河道采砂劃定33個可采區,已審批采砂經營許可權14個,許可年度采砂總量1355萬噸。
水資源管理。取水許可證保有量59萬套,其中水力發電取水許可證2.2萬套。當年徵收水資源費46.5億元。截至2006年底,共審批水資源論證甲級資質單位151家,乙級資質單位533家;省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共審查水資源論證報告書1870份;評定國家級水資源論證報告書評審專家1413名。當年新增30個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總體試點規模達到42個。已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了行業用水定額。全國已有9條主要江河確定了水量分配方案。
水務管理。全國已組建水務局或由水利局承擔水務管理職能的縣級以上行政區1471個,佔全國縣級以上行政區總數的60.4%。其中,省級水務局3個,副省級水務局6個,地級水務局174個,縣級水務局1288個。實行水務管理的地區共有自來水廠2769個,供水管網長度17.9萬公里,自來水供水能力9908萬立方米/日,年供水總量163億立方米;污水處理廠506座,污水處理能力2622萬噸/日。
建設與管理改革。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了省級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有水管體制改革任務的6個流域機構全部完成直管工程改革任務。全國完成「兩定」測算的水管單位約占總數的74%;水管單位落實公益性人員基本支出約35億元,占應落實經費的41%;落實公益性部分維修養護經費約29億元,占應落實經費的32%。當年水利部組織完成43個水利建設項目稽察工作,完成40多個在建工程的生產安全專項檢查,到2006年底,已累計完成1.1萬多座水庫大壩安全的鑒定工作。審批22家建築企業資質升級,考核認定115人具有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建造師執業資格。清理水利行業拖欠工程款比例達到97.1%。水利行業各類水利水電施工企業約2500個,具有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特級、一級資質的企業144個。取得水利建設監理單位資質等級證書的單位有477家,其中甲級138家,乙級111家。全國現有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工程師約2.7萬人,水利工程造價師6400人。
農村水利改革。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了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已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制訂出台了關於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的實施意見。全國有3萬多個農民用水戶協會相繼成立;在全國433處大型灌區中,由協會管理的田間工程式控制制面積佔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達28.8%。
水土保持管理。全年水利部共審批水保方案445個,涉及防治責任范圍4600平方公里。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工作進展順利,涉及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15個縣。在全國28個省區的95個縣啟動了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開展81個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工程建設。公告了水土保持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16個、重點監督區7個和重點治理區19個。
水價改革。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了水價管理辦法或實施細則。據全國百家水管單位水價統計,水利工程供水的水費實收率為55%,其中農業供水水費實收率為34%;工程供水的綜合水價水平為14.38分/立方米,其中供農業、工業、自來水廠的平均價格分別為6.16分/立方米、28.45分/立方米、27.93分/立方米。
水電改革和管理。全國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解決了水能資源管理缺位問題。一些地方通過推行招標、拍賣等方式,有償出讓水能資源使用權,有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制訂了水能資源有償出讓實施辦法。已有19個省成立了100多個農村水電協會。
水庫移民。在建水利工程規劃安置移民人數97.8萬人,已累計安置70.1萬人,其中當年安置13.7萬人。尼爾基、百色、皂市、西霞院等4座在建骨幹水庫工程移民12.63萬人,當年搬遷移民2.24萬人,累計搬遷移民11.57萬人,占規劃搬遷人口的91.65%;累計完成移民投資65.50億元,占移民概算總投資的93.26%。全年財政部共下撥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庫區建設基金預算7.85億元,用於解決中央直屬水庫移民遺留問題處理工作。
水利科技。制定並發布了《關於加強水利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由水利部牽頭組織或參與組織的國家三大主體科技計劃項目13項。7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4項成果獲得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發布53項水利行業標准,報批國家標准15項,完成300項水利技術標準的復審工作。完成水利計量認證評審的質檢機構38家。
國際合作。成功舉辦或參與多邊國際交流活動20次,簽署雙邊水利合作協議2份。組織4次跨界河流對外談判及相關活動。組織召開7個雙邊政府間固定交流機制會議。完成4項世行、亞行及外國政府贈貸款項目,正在執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3個、國外贈款項目16個。
七、水利行業狀況
職工與工資。全國水利系統從業人員113.07萬人,比上年減少1.37%,其中全國水利系統在崗職工109.17萬人,比上年減少1.17%。在崗職工中,部直屬單位在崗職工6.84萬人,比上年增加4.24%,地方水利系統在崗職工102.34萬人,比上年減少1.51%。全國水利系統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84.31億元,比上年增加15.37%。全國水利系統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6776元,比上年增加20.09%,其中,部直屬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3649元,比上年增加17.06%,地方水利系統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5666元,比上年增加19.79%。
資產及經營。全國水利系統水利資產總額達4989億元,比上年增加0.61%;全年水利經營總收入1093億元,比上年減少1.72%;全年實現利潤15.26億元,增幅達34.53%。第一產業收入52.76億元,比上年減少1.09%;第二產業收入786.08億元,比上年減少5.00%;第三產業收入253.91億元,比上年增加9.90%;水利經營第一、二、三產業占水利經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83%、71.94%、23.23%。
勘察設計。全國具有水利行業勘測設計甲級資質的單位65家,乙級資質的單位280餘家,甲、乙級單位從業人員7萬多人。2006年水利行業勘察設計項目收入中,水利主管部門下達的指令性項目佔18%,市場經營性項目佔70%。當年完成地質鑽探82萬標准米,平硐2萬標准米,豎井7萬標准米,坑槽19萬標准立方米,工程測量1.5萬標准平方公里,物探233萬標准點。
水利風景區。累計批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34個,風景區面積3518平方公里。其中,水庫型139個,自然河湖型37個,城市河湖型14個,濕地型18個,灌區型15個,水保型11個。
D. 中國隕石鑒定的權威機構
中國科大天體(行星)與隕石化學實驗室、中國科大理化科學實驗室、中科大國家微尺度物質科學實驗室與中國科大宇宙星際物質實驗室等相關實驗室,均為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紫金山天文台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為中國專業鑒定機構。
隕石(meteorite)是地球以外未燃盡的宇宙流星脫離原有運行軌道或塵碎塊飛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質的、鐵質的或是石鐵混合物質,也稱「隕星」。大多數隕石來自於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
中國隕石與天文科普網 近年來我們發現甚至有些打著國際、國內與香港注冊為名的虛假組織協會、涉嫌詐騙的一些拍賣公司、涉嫌詐騙的一些文化公司,與涉嫌虛假隕石鑒定的文玩或古玩等不法鑒定機構,為了借「隕石鑒定、隕石拍賣、隕石收購、隕石私下交易與隕石價格評估等名義。
進行大幅度的欺詐與誤導性宣傳。一些詐騙組織與不法團伙們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使出各種江湖騙術,通過藉助各種網路交流或資訊傳播平台,散播各種網路釣魚誘餌,刻意胡吹亂捧意向委託鑒定者或拍賣者的「某某隕石好」。
把不明物質的石頭或疑似隕石說成「罕見隕石、特殊隕石或稀有隕石」等。
E. 新疆的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業務發展部是做什麼的具體工作怎麼樣有知道的么應屆畢業生求助。
質量技術監督局主要職能包括:
(一)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有關質量技術監督工作的方針、政策,統一管理和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質量技術監督工作。
(二)負責《計量法》、《標准化法》、《產品質量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及相關配套法規、規章的貫徹實施和行政執法。
(三)負責質量工作的宏觀指導。貫徹實施國家《質量振興綱要》,研究制定本市質量發展的戰略;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經驗和方法;組織對重大質量事故的調查;組織實施精品名牌戰略
(四)負責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組織實施省質監局部署的產(商)品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制定並組織實施省質監局批準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計劃,調解和處理質量糾紛。
(五)統一管理標准化工作。宣傳貫徹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並實施監督;負責農業標准化的實施及其示範區工作;管理組織機構代碼和商品條碼工作。
(六)統一管理計量工作。推行法定計量單位,保障國家計量單位制的統一和量值的准確可靠;組織開展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和量值傳遞;查處生產和流通領域的計量違法行為,組織計量仲裁檢定,調解計量糾紛。
(七)負責宣傳貫徹GB/T19000-ISO9000系列標准,積極推進質量認證工作,並按省質監局的部署,對質量認證中介機構的行為和認證標志的使用進行監督。
(八)負責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等特種設備的安全監察和監督管理工作,依法查處各類違法行為。
(九)負責棉花等纖維質量監督工作,依法查處收購、加工、銷售、倉儲等環節的違法行為。
(十)負責質量技術監督行政執法工作。依法組織查處產品質量、標准和計量違法行為。受理消費者投訴和舉報,受理工商部門移交的在流通領域查出的屬於生產環節引起的產品質量問題,並依法組織查處。辦理行政復議案件。承擔市政府「打假辦」的日常工作,組織協調本市的「打假」工作,完成市政府授權牽頭的市場專項整治任務。
(十一)承擔食品、食品相關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責任,組織實施相關生產許可、強制檢驗等食品安全市場准入制度,組織查處食品及相關產品生產和加工的質量違法行為。
(十二)承辦國務院、質檢總局或當地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十三)依法組織、指導並監督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的考核工作。
業務發展部職責
1.負責起草和修訂市場開發相關管理辦法;
2.負責市場開發工作規劃、整體策劃、分析研究;
3.負責策劃市場宣傳與活動方案,組織開展市場活動;
4.負責直接銷售和客戶維護工作;
5.負責合同管理工作;
6.負責市場開發信息管理和分析工作;
7.負責業務計劃編制、管理、執行、監督工作;
8.負責外埠市場的研究開發與運營管理工作;
9.負責公司交辦的其它事項
辦公室職能:處理日常政務;負責政策研究、地方誌編撰;起草和審核重要文件和報告;負責秘書、文電處理、值班、督查、檔案、信訪、保密、保衛、政務信息工作及全區性會議的組織;制定並組織實施區局機關內部規章制度,指導機關辦公自動化建設;負責應急管理的組織協調工作;承擔區局新聞發布工作,管理和組織宣傳工作,負責機關財務、資產的行政管理工作;負責系統有關外事工作;負責質量技術監督綜合調研工作。
F. 關於珠寶玉石鑒定證書的真假辨認
1、看檢測機構的CMA、CAL或CNAS等認證標志,CMA一定要出現。
2、證書中包含被檢珠寶的照片、名稱、顏色、凈度、重量、密度和折射率等內容。其中,我們可以自己判斷照片、重量、外觀描述是否與實物相符,防止商家用真證書、但將產品調包的情況,證書上通常會帶有鋼印,正規證書的鋼印較深,印跡明確而清晰,另外,證書上要有鑒定者和校核者兩位的簽名。
3、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防止有的商家掛羊頭賣狗肉,用真證書假珠寶,這需要仔細核對下證書上面的照片和所購買的珠寶首飾是否長得一樣,再稱量一下總的重量(電子稱可能會有一定的誤差),如果所有的都一樣,那放心吧,證書是真的,那麼珠寶首飾也是真的了。
4、通過官網、簡訊、掃二維碼等方式查詢也是重要的方法。當然,現在大大小小的鑒定機構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查詢系統,不是能查到的就靠譜。查詢只能夠確定證書是否真的出自宣稱的權威機構。
5、珠寶收藏愛好者絕不能簡單地依賴鑒定證書。權威機構所開的證書也並不能完全說明珠寶的市場價值。不值錢的珠寶就算帶著正規證書,也依然不值錢。尤其是玉石類珠寶一向十分注重產地「身世」,比如和田料、青海料、俄料、韓料都可以籠統地稱為「和田玉」,但是價格差距很大,鑒定證書恰恰無法證明其產地。
(6)新疆計量認證擴展閱讀
證書GIA
來自美國寶石學院的鑽石鑒定證明,國際上著名的鑽石鑒定機構,鑽石的腰棱部有和證書一致的激光編碼,在官方網站上也可以查詢。美國寶石學院(GIA)於1931年在洛杉磯成立。它創立並提出了國際分級體系。
總部座落於洛杉磯。學院在鑽石分級和寶石鑒定方面為世界所信賴,以其在寶玉石知識和專家地位而聞名。事實上,GIA鑽石分級報告和GIA鑽石處理被認為是世界第一的寶石證書。各種大小的鑽石都從世界各個角落送到學院來進行分析分級。
美國寶石學院的突破性研究及其本身的教育、實驗和設備開發過程幾乎就是珠寶工業成長的編年史。自從1953年,當 Richard T. Liddicoat創立並推廣的這一國際鑽石分級體繫到現今的這個作為世界上最受敬重和最具權威的鑽石分級和鑒定的美國鑽石分級學院。
GIA通過發現、傳授以及應用寶石學知識,來確保珠寶鑽石的公信力。
G. 新疆化工設計研究院的介紹
新疆化工設計研來究院前身為新疆輕源工業廳勘察設計處研究試驗所,1958年新疆化工設計研究院成立。1962年與輕工、紡織合並為輕工廳試驗研究所,1976年輕化分家,成立新疆石油化工局化工設計研究所。1979年恢復新疆化工設計研究院。 新疆化工設計研究院位於祖國西北邊陲烏魯木齊市,是新疆唯一的綜合性化工甲級專業院。 化工院具有化工石化醫葯工程設計甲級、建築工程設計乙級、市政工程設計乙級、城市規劃丙級、工程咨詢甲級、工程監理乙級、環境影響評價乙級、安全評價機構資質乙級、岩土工程勘察乙級、工程測量丙級、a2級(第三類低、中壓容器)壓力容器設計、gc1級壓力管道設計等資質。2005年,經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查驗收,取得化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計量認證合格」及「授權證書」。設有化工工藝、醫葯、燃氣、設備、熱工、暖通、給排水、自控儀表、電氣電訊、建築結構、總圖運輸、概預算、技術經濟、工程地質、工程測量、環境監測評價、分析化驗、化工產品質量檢驗、化工信息等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