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著名
⑴ 蘇洵、蘇軾、蘇澈、各三首古詩
次韻和縉叔游仲容西園二首
作者:蘇洵 年代:宋代
春入禁城懷舊隱,偶來芳圃似還家。番番翠蔓纏松上,粲粲朱梅入竹花。客慢空勞嚴置兕,酒多無用早成蛇。相公猶有遺書在,欲問郎君借五車。
従叔母楊氏輓詞
作者:蘇洵 年代:宋代
老人凋喪悲宗黨,寒月凄涼葬舊林。白發已知鄰里暮,傷懷難盡子孫心。幾年贈命涵幽壤,當有銘文記德音。千里緘詞托哀恨,嗚嗚引者涕中吟。
答陳公美四首
作者:蘇洵 年代:宋代
公孫昔放逐,牧羊滄海濱。勉強聽鄉里,垂老西遊秦。自顧未為壯,徒為久辛勤。君子豈必隱,孔孟皆旅人。
春宵
作者:蘇軾 年代:宋代 體裁:七絕 類別:記時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亭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陽關曲 中秋月
作者:蘇軾 年代:宋代 體裁:七絕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花影
作者:蘇軾 年代:宋代 體裁:七絕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次韻子瞻招王蘧朝請晚飲
作者:蘇轍 年代:宋代
矯矯公孫才不貧,白駒沖雪喜新春。忽過銀闕迷歸路,誤認瑤台尋故人。訪我不嫌泥正滑,留君深愧酒非醇。歸時九陌鋪寒月,清絕空教仆御顰。
次韻毛君見督和詩
作者:蘇轍 年代:宋代
新詩落紙一城傳,顧我疏蕪豈足編。他日杜陵詩集里,韋迢略見兩三篇。
馬上見賣芍葯戲贈張厚之二絕
作者:蘇轍 年代:宋代
春風欲盡無尋處,盡向南園芍葯中。過盡此花真盡也,此生應與此花同。春來便有南園約,過盡春風約尚賒。綠葉成陰花結子,便須攜客到君家。
⑵ 蘇洵的文章有哪些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在《衡論》和《上皇帝書》等重要議論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審勢"、"定所尚"。他主張"尚威",加強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氣,激發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於蘇洵比較了解社會實際,又善於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鑒,因此,他的政論文中盡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 曾鞏說蘇洵"頗喜言兵"。蘇洵的《權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在著名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審敵》更進一步揭露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是殘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復武舉、信用才將等主張。《權書》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問題。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咸陽的戰略錯誤。他還強調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決戰、突擊取勝等戰略戰術原則。 蘇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優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強暴,藐視敵人,寫得有氣勢。《張益州畫像記》記敘張方賓士理益州的事跡,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記》借物抒懷,贊美一種巍然自立、剛直不阿的精神。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曾鞏也評論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說法都是比較中肯的。藝術風格以雄奇為主,而又富於變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變、紆徐宛轉見長。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煉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說》,以風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寫,即是一例。 蘇洵論文,見解亦多精闢。他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寫法。他特別善於從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和藝術特色,例如《上歐陽內翰第一書》對孟子、韓愈和歐陽修文章的評論就很精當。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朴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於散文。 蘇洵著作,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嘉□集》15卷
⑶ 蘇洵有哪些事跡就是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最好有點哲理的....
蘇洵二十五歲那年,被史彥輔和陳公美兩人拉著,把峨嵋山玩個里外透徹。游山途中,他們聽說西北數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壯美,於是再去岷山游歷,一轉悠又是半年。飽覽岷山秀色之後,蘇洵回來歇了幾日,這才發現妻子面帶憂慮,只是不願形諸言表。原來程夫人並不指望夫君能夠光宗耀祖,卻將滿腹期望全部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終日教他們讀書認字,卻又自嘆精力不足。蘇洵從她對孩子認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頑劣和不足,他漸漸意識到自己如若繼續散漫下去,將來可能會落到讓兒子們恥笑的境地,這才認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來。
過了不久,他的母親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從外地趕回家為母親守喪三年,兄弟兩個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蘇渙有意問道:「三弟啊,你游歷了那麼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寫點文章,讓我看看這紙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這一下真的把蘇洵難住了,他覺得滿肚子都是錦綉河山,卻不知如何將它吐到紙上,想畫畫不成,想寫寫不出,急得他滿頭是汗。
蘇渙見狀一笑,略轉話題:「三弟,你別著急。哥哥我有一件心願,想請三弟幫助圓了。」
蘇洵忙問:「什麼心願?」
「我們蘇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來歷的,可自大唐以來,我們只知眉州刺史蘇味道是我們的先人,往後就語焉不詳了。從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蘇杲、曾祖叫蘇祜。三弟既然喜歡周遊,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別人的族譜,把我們蘇家族譜編出來呢?」蘇渙慢慢說道。
蘇洵一聽,覺得這件事做起來蠻有意思,便一口應諾下來。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親戚,蘇洵一經詢問,他們都拿出族譜和先人的往來書信,再加上眉州府里還有些陳年案卷,很快蘇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蘇味道的名字,可惜這位先人事跡,讓他看了臉上發燙。再往前,查到了漢代的蘇建和蘇嘉、蘇武、蘇賢三兄弟,還有先秦的蘇秦和蘇公。這時蘇洵的興趣越來越濃,為了弄明這些人的來歷,他為自己列下了長長的書單,把《史記》、《漢書》、還有更早的《左傳》、《國語》、《戰國策》都羅列到床前案頭,讀了個通透,一直讀到二哥「丁憂」期滿,離家上任,這時的蘇洵已是欲罷不能,他發現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必須發憤讀書,才能將心中所思,形諸文字——這年他已二十八歲。
⑷ 為什麼說蘇洵文章成就最高
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人們把他的兒子蘇軾、蘇轍稱為二蘇,把他稱為老蘇,也以他的號稱他為蘇老泉。
蘇洵名列「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散文家。他早年也讀過書、學過詩,但都沒有下過苦功,直到二十七歲時才在妻子程氏的支持下謝絕交遊,發憤苦讀,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器晚成的文學家。
蘇洵不擅長聲律對偶,因此多次在科舉中落榜,這使他在古文上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高。蘇洵的文章主要是議論,書翰和雜文,其中《幾策》、《衡論》論政,《權書》論兵,《六經論》談經,都是自成系統的專著。
蘇洵的文章往往針對現實展開議論,能抓住問題的症結所在。如《六國論》批評六國賄賂秦國,就一針見血地直指宋朝怯敵退讓的政策。又如研究敵情的《幾策·審敵》對敵我態勢作出了具體分析,也能鞭辟入裡,切中實際。
蘇洵的文章以議論見長,文筆老辣,析理精微,常常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例如管仲歷來被認為是一代賢相,蘇洵卻在《管仲論》中批評他臨死前沒能識拔和舉薦人才,導致了後來的權臣亂國,因此應該對齊國大亂負責。這是一篇翻案文章,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無懈可擊,充分體現了蘇文筆鋒犀利的特點。
蘇洵作為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不是以詩詞而是以散文見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