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箴
1. 「認識自己」——這是銘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
人一生要讀懂的東西真的很多。我們也許常常在意自己是否讀懂了歷史風雲,讀懂了科技之光,讀懂了世態炎涼,或是別人的心靈與思想。然而我們常常忘了閱讀一樣東西,一樣最重要也最難讀懂的東西——我們自己。
讀懂自己有時很容易:你可以從鏡子中讀出自己的美麗與缺憾,從掌聲和噓聲里讀出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從淚水與歡笑中讀出自己的欣喜與悲哀。但我們要讀的不僅僅是這些,我們要了解的是真正的自我,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獨一無二的自我。這真的很難。也許我們會發現其實自己並不像表現的那麼勇敢堅強,也許我們其實也有著自私和貪婪,也許真正的自我會是那樣的令人難以接受,但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這是我們最重要的閱讀課。
陶潛在污濁的官場中讀懂了自己,讀懂了自己的放浪與清高註定不能見容於黑暗的衙門,讀懂了自己「性本愛江山」的情懷,於是便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魯迅從國人的麻木中讀懂了自己,讀懂了自己註定要擔負起喚醒民族之魂的偉大使命,讀懂了自己心靈深處不屈的民族氣節,於是便有了棄醫從文的選擇,成了堪稱民族脊樑的中華文學之魂。他們讀懂了自己,更讀懂了社會;讀懂了歷史,更讀懂了自己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位置。也許並不是每個讀懂自己的人都能功成名就,但讀懂自我,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第一張門票。
讀懂自己才能讀懂世界,不識乎己,何以識天下?只有讀懂自己,才會真正懂得這段人生的歡喜與無奈,嘗透生活的苦澀與醉人;才會真正不去在乎別人的眼光,走最適合自己的路。讀懂自己,我們才會明白自己這顆螺絲釘的尺寸,才能在社會機器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那個閃光點。每個人都有喜歡或厭惡的書籍,也都有樂於閱讀或倦於了解的心靈。也許我們不能讓每個人都愛上閱讀自己的心靈,但我們至少可以讓自己去讀懂它,欣賞它,尋求出內心深處真正自我的潛能與智慧。
讀懂自我,方能讀懂一切。
2.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著名箴言詩《自由與愛情》的詩句
原文
匈牙利語:
Szabadság, Szerelem!
E kettő kell nekem
Szerelmemért föláldozom
Az életet,
Szabadságért föláldozom
Szerelmemet.
-Petőfi Sandor, 1847
版本一
內容: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
翻譯:是在1929年由「左聯五烈士」之一的我國著名詩人殷夫(白莽)翻譯過來的。殷夫的譯詩,考慮到中國律詩的特點,把每一句都譯成五言,且有韻腳,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最為人們所熟悉。不過,這種譯法對原詩的面貌作了較大的改動。
版本二
內容:
自由,愛情!
我要的就是這兩樣。
為了愛情,
我犧牲我的生命;
為了自由,
我又將愛情犧牲。
翻譯:著名翻譯家孫用對此詩進行了重新翻譯。譯詩刊登在1957年第2期的《讀書月報》上。
版本三
內容:
自由與愛情!
我都為之傾心。
為了愛情,
我寧願犧牲生命,
為了自由,
我寧願犧牲愛情。
翻譯:當代著名翻譯家、作家興萬生,曾翻譯出版了《裴多菲抒情詩選》一書,他將這首小詩又作了重新的詮釋。
英譯
freedom and love
Liberty and love
-Petogfi
Liberty and love
These two I must have
For love ,I will
sacrifice my life;
For liberty,I will
sacrifice my love
3. 五箴 韓愈 解釋
韓愈所寫的這篇《五箴》不能視為嚴肅的說教,而是抒發他對黑暗現實的牢騷和不滿,表達他對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打擊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嘆,《序言》是寫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運多乖而過早衰老的感嘆。《游箴》表面譴責自己飽食終目,無所作為,實是抒發內心無限憤懣。《言箴》諷刺當朝權貴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們說話。《行箴》雖然並列當悔與不當悔兩層意義,主要是對自己生平事跡的反省,結論則是只要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處於困境也不悔恨。《好惡箴》論證交際之道,所好所惡,以道為准,必須慎重。《知名箴》通過自持有才,鋒芒畢露,必然招致危險的社會經驗,含蓄地傾吐了作者對於公侯顯貴妒賢害能的不平之聲。
「箴」雖有五,但基本內容卻包含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作者對於自己「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的散漫,虛度年華表示了深刻的反省,並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將被正人君子所拋棄而淪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繼承者自居的韓愈,對此時此刻散漫無為的痛悔,應該說是發自內心的。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復地自警自戒要謹慎,並且回顧了兩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門博士期間廣收門徒和在御史台遭貶的際遇,初看起來,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結果。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當朝權貴和群小的專橫、昏庸、嫉賢害能的結果。正是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災難。韓愈認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與他們說話,唯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三是韓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作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汝如不顧,禍亦宜然」,更大的災難將降臨。但是韓愈並沒有屈服,毅然決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後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韓愈對世俗針砭的憤激之情和剛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4. 韓愈 《行箴》的注釋
五箴
【唐】韓愈
【原文】
序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餘生三十有八年,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日負於初心,其不至於君子而卒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訟其惡雲。
游箴
余少之時,將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時,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嗚呼余乎,其無知乎?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乎?
言箴
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幕中之辯,人反以汝為叛;台中之評,人反以汝為傾;汝不懲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
行箴
行與義乖,言與法違,後雖無害,汝可以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惡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為;思而斯得,汝則弗思。
好惡箴
無善而好,不觀其道;無悖而惡,不詳其故。前之所好,今見其尤;從也為比,舍也為仇。前之所惡,今見其臧;從也為愧,舍也為狂。維仇維比,維狂維愧,於身不祥,於德不義。不義不祥,維惡之大,幾如是為,而不顛沛?齒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為!
知名箴
內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餘,厥聞四馳。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無聞,病其曄曄。昔者子路,惟恐有聞,赫然千載,德譽愈尊。矜汝文章,負汝言語,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師,不請而教,誰雲不欺?欺以賈憎,掩以媒怨,汝曾不寤,以及於難。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寧,終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銘汝前,汝如不顧,禍亦宜然?
【題解】
箴銘是古代文體之一,它用簡明、整齊而且協韻的語句,說明歷史的經驗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訓。
《五箴》是韓愈在貞元二十一年(805)謫居陽山時所寫的表露自己真情實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評為基調,但這種批評有出自真心的一面,也有告誡自己警醒的一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蘊含其中。
韓愈所寫的這篇《五箴》不能視為嚴肅的說教,而是抒發他對黑暗現實的牢騷和不滿,表達他對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打擊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嘆,《序言》是寫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運多舛而過早衰老的感嘆。《游箴》表面譴責自己飽食終目,無所作為,實是抒發內心無限憤懣。《言箴》諷刺當朝權貴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們說話。《行箴》雖然並列當悔與不當悔兩層意義,主要是對自己生平事跡的反省,結論則是只要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處於困境也不悔恨。《好惡箴》論證交際之道,所好所惡,以道為准,必須慎重。《知名箴》通過自持有才,鋒芒畢露,必然招致危險的社會經驗,含蓄地傾吐了作者對於公侯顯貴妒賢害能的不平之聲。
「箴」雖有五,但基本內容卻包含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作者對於自己「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的散漫,虛度年華表示了深刻的反省,並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將被正人君子所拋棄而淪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繼承者自居的韓愈,對此時此刻散漫無為的痛悔,應該說是發自內心的。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復地自警自戒要謹慎,並且回顧了兩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門博士期間廣收門徒和在御史台遭貶的際遇,初看起來,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結果。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當朝權貴和群小的專橫、昏庸、嫉賢害能的結果。正是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災難。韓愈認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與他們說話,唯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三是韓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作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汝如不顧,禍亦宜然」,更大的災難將降臨。但是韓愈並沒有屈服,毅然決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後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韓愈對世俗針砭的憤激之情和剛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注釋】
1、《五箴五首》並序,方氏《舉正》:「《呂譜》於永貞元年,時掾江陵。」魏廖本均無題注。但對「餘生三十有八年」考辯較詳。魏本引韓醇曰:「公生大歷戊申,四十有八,則元和十年也。一本作三十有八。」又引洪興祖曰:「四十有八當作三十有八。按貞元十八年《與崔群書》雲:『左車第五牙去,兩鬢半白,頭發五分亦白。』又《祭老成文》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此雲『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從此觀之,公年未四十,屢有此嘆。如作四十八,為誤矣。」
2、訟:責備。《論語》:「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也。「
3、蚤:通「早」,表時間。
4、烏:副詞,義為哪裡,怎麼,與「安、焉、何」同義。
5、幕中之辯:洪興祖《韓子年譜》雲:「貞元十二年丙子秋,為汴州觀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為徐州節度推官。公《行狀》雲『武寧張建封奏為節度推官,得試太常寺協律郎。』九月一日上建封書,論晨入夜歸事,其後有諫擊球書及詩。《舊史》雲『發言真率,無所畏忌,操行堅正,拙於世務』,公豈拙於世務者,特不能取容於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題下邳李生壁》雲『余黜於徐州,將西居於洛陽』,按公黜於徐,蓋骾言無所忌,雖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叛:違背。
6、台中之評:樊汝霖雲:「此謂為監察御史坐論天旱人飢出為陽山令。」傾:傾軋、排擠。韓愈在《論天旱人飢狀》中提出「伏請特敕京兆府」停徵賦稅,而京兆尹李實是德宗的幸臣,他不止一次對德宗說「今年雖旱,而谷甚好」,德宗因而認為韓愈是有意傾軋、排擠李實。
7、呶呶:謂多言也。
8、方崧卿雲:「蜀本作《悔箴》。」朱熹雲:「『行』或作『悔』。」王元啟雲:「此箴專論悔之當否,標題當作《悔箴》。作『行』則與言分二騂,首句言行並舉,先已自乖其例。」
9、《說文·頁部》:「頗,頭偏也。」段玉裁註:「引伸為凡偏之稱。《洪範》曰:『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人部》曰:『偏者,頗也。』」
10、《說文》:「瘳,疾愈也。」
11、尤:缺點、錯誤、罪過。
12、比:親密。
13、《說文》:「臧,善也。」
14、聞:名聲。
15、子路:春秋魯國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孟子·公孫丑》:「(子路)人告之以過則喜。」
16、賈:招引、招惹。
17、寤:通「悟」,醒悟。
附註:
五箴(針)中醫養生防病、治病的五種法則
指治神、知養身、知毒葯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臟腑氣血的多少五種養生防病、治病的基本法則。中醫經典《素問·寶命全形論》雲:「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葯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時賢范登脈《黃帝內經素問校補》:「此處之『針』當作『箴』,指箴銘,勸誡之類的文告。《漢書》『針刺』、『箴諫』並作『箴』,《素問》之『針』蓋本作『箴』,後人傳抄,改『箴』為『針』,亦猶今人改古籍文字為今天通行文字。……以『箴』『懸布天下』即『裁箴懸鑒』。以下從『一曰』至『五曰』即箴銘的具體內容,指《寶命全形論》即養生之道的具體程序與要求,非指針刺。」
《黃帝內經素問校補》又說道:「這里提出的是中醫養生防病的總綱--五箴。『針』當校作『箴』,指箴銘,勸誡之類的文告。從『一曰』至『五曰』即箴銘的具體內容,指《寶命全形論》即養生之道的具體程序與要求,非指針刺。《雲笈七籖》卷三十四引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葯,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尊生八箋》引《養生大要》略同,可與《寶命全形論》所述養生『五箴』內容互參。此外,與此五箴相似的內容,亦散見嵇康的《養生論》。」
【賞析】
林雲銘曰:「《知名箴》此所作《五箴》之一也。士生斯世,立名原不可少,惟其有實,而名自從之。病在一個『急』字,蓋急則掩人,急則欺人。人必不肯受人之欺,受人之掩,皆取禍之道也。禍至以為悔,何如禍未至以為戒。若聞戒而不知顧,是自納於禍而已。立名者,宜以此箴為當頭一棒。至所引『子路有聞』,解作著聞之聞,似以『未之能行』作『不稱其實』看,昌黎所注《論語》,此類甚多,然皆奇合,不可拘未注而訾其謬也。」
峻峰補評:《五箴》神旨曠遠,詞旨深切,語意含蓄,筆勢恢宏,曲折跌宕。表面上是自戒,實際上蘊寓著激憤和不屈,從而充分體現了韓愈對舊文體不斷加以改造變化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