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中國著名隱俠

中國著名隱俠

發布時間: 2021-02-10 07:04:40

A. 中國古代十大俠客都有誰

10、王五 清末北京俠客,善使大刀,人稱「大刀王五」。在河北、山東綠林中甚有威望,被推為首領。他專劫污吏的不義之財。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因王五與譚嗣同素有交情,親勸譚逃亡。
9、王著 元初俠士,山東青州人。殺死軍功累累的宰相阿合馬後,同伴勸他快逃,他卻鎮定地對禁軍士兵說:「吾為天下人除害,死而無憾。」隨後被殺。
8.郭解 西漢武帝時俠客,常救人性命,不圖酬報。當有人對他傲慢無禮時,他自責「是吾德不修也」。追隨者甚眾,武帝忌郭解勢力太大,將郭解滅族。
7、朱家 漢初山東俠客。平生助人為樂,掩護和幫助過的逃命者不可勝數。對項羽部將季布有再造之恩,但季布富貴後,他卻終生不見,慷慨俠義之名遠揚。
6、荊軻 戰國時俠客,祖籍齊國,後遷入衛,人稱慶卿。後被燕太子丹拜為上卿。公元前227年,荊軻以燕使身份,借機刺殺秦王,未成,被秦王殺死。
5、侯嬴 戰國時魏國俠客。足智多謀,深感魏公子信陵君之禮賢下士,侯贏獻計,使信陵君得以率大軍進攻秦軍而幫趙國解圍。侯贏因覺對魏王不忠,自殺而死。
4、魯仲連 戰國時齊國俠客。急危救困,不圖酬報,不受官職,以品行高潔聞名天下。公元前260年,他幫助趙國轉危為安;20年後又助齊取燕軍守衛的聊城。
3、聶政 戰國時韓國俠客,以孝親俠義聞名。為感大臣嚴仲子以百金為母祝壽之恩,隻身仗劍闖入戒備森嚴的俠累住處,刺死俠累,又挖眼、毀面,剖腹自殺,以免連累姐姐。
2、豫讓 春秋末期晉國俠客。為報智伯尊寵之恩,聲言:「我只有為智伯報仇而死,靈魂才能無愧。」他兩次行刺趙襄子,未遂後伏劍自殺。1、專諸 春秋時吳國俠客,公元前515年,專諸扮作廚師上菜,刺死吳王姬僚(使姬光得以自立為王),專諸被殺。

B.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隱士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他們才華橫溢名聲在外,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意仕途歸隱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詔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賢者對此無動於衷,而這些隱士也往往被人贊譽為真正的隱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美名。

NO.1許由、巢父

時間:三皇五帝之堯管理時期

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據說曾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箕山隱居起來,帝堯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時期的隱士。是陽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賢。山居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時人號曰巢父。傳說堯帝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

NO.2伯夷、叔齊

時間:商代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餓死於首陽山。

NO.3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在河南鶴壁市淇縣境內)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穀子。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之說。鬼穀子的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

NO.4顏回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

NO.5「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漢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東園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官,長期隱藏在商山,出山時都80有餘,眉皓發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劉邦久聞其大名,曾請他們為官而被拒絕。他們寧願過清貧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

NO.6嚴光

東漢隱士嚴光(生卒年未詳),一名遵,字子陵,餘姚人。東漢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嚴光乃隱名換姓,避至他鄉。劉秀思賢念舊,令繪形貌尋訪。遣使備車,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陽。劉秀至授諫議大夫,不從,歸隱富春山(今桐廬縣境內)耕讀垂釣。80歲卒於家。詔郡縣賜錢百萬、谷千斛安葬,墓在陳山(客星山)。以「高風亮節」名聞後世。

NO.7「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

NO.8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人。

NO.9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晚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NO.10「竹溪六逸」

唐開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文、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徠山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詩思駘盪,後來李白《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曾有「昨宵夢里還,雲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對這段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

C.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隱士

NO.1許由、巢父
時間:三皇五帝之堯管理時期
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據說曾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箕山隱居起來,帝堯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時期的隱士。是陽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賢。山居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時人號曰巢父。傳說堯帝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

NO.2伯夷、叔齊
時間:商代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餓死於首陽山。

NO.3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在河南鶴壁市淇縣境內)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穀子。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徒子徒孫。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徒子徒孫之說。鬼穀子的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

NO.4顏回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

NO.5「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漢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東園公唐秉、角(lu)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官,長期隱藏在商山,出山時都80有餘,眉皓發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劉邦久聞其大名,曾請他們為官而被拒絕。他們寧願過清貧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

NO.6嚴光
東漢隱士嚴光(生卒年未詳),一名遵,字子陵,餘姚人。東漢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嚴光乃隱名換姓,避至他鄉。劉秀思賢念舊,令繪形貌尋訪。遣使備車,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陽。劉秀至授諫議大夫,不從,歸隱富春山(今桐廬縣境內)耕讀垂釣。80歲卒於家。詔郡縣賜錢百萬、谷千斛安葬,墓在陳山(客星山)。以「高風亮節」名聞後世。

NO.7「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

NO.8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人。

NO.9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晚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NO.10「竹溪六逸」
唐開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文、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徠山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詩思駘盪,後來李白《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曾有「昨宵夢里還,雲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對這段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

D. 中國古代四大俠士

專諸
——魚腹藏劍
專諸(?—前514),吳國棠邑人,今南京六合區人。屠戶出身,英武有力,對母親非常孝順。一次,專諸與一大漢廝打,眾人力勸不止,其妻一喚,他便束手而回。伍子胥恰巧路過此地,問何故,專諸答之,屈一女之手,必伸展於萬夫之上。遂深為敬佩,遂結為八拜之交。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殺吳王僚,於是便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姬光。
公子姬光的父親是吳王諸樊。諸樊有三個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三弟季札。諸樊知道三弟季札賢,故不立太子,把王位依次傳給三個弟弟,想最後把國家傳到季札手裡。諸樊死後,傳余祭。余祭死,傳夷。夷死,當傳給季札;但季札不肯受國,隱匿而去,夷之子僚便自立為吳王。
吳王僚違背了兄位弟嗣、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繼位的公子姬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機奪位。
公子姬光相當厚待專諸,並敬其母。專諸感其恩,以死相許。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猶豫不決。其母知道事情後為成全專諸成大事自縊而死。專諸葬母後,便一心一意與公子姬光謀劃刺僚之事,並獻計說王僚愛吃「魚炙」(烤魚),可藏利劍於魚肚,伺機刺殺。為此,專諸特往太湖學燒魚之術,經過三年練得一手炙魚的好手藝。
時機已成熟,公子姬光入見吳王僚,說:「有庖人從太湖來,善炙魚,味甚鮮美,請王辱臨下舍嘗之。」王僚欣然允諾,答應來日便去。姬光連夜預伏甲士於地下密屋中,又命伍子胥暗約死士百人,在外接應。
吳王僚雖答應,但恐公子姬光有陰謀,故赴宴時戒備森嚴,從王室到姬光家廳堂內外布滿甲士,操長戟,帶利刀,吳王僚身穿三重盔甲,親信更是不離左右。
酒過數巡,姬光託言腳痛難忍需用帛裹緊,便躲入地下密屋。過了一會兒,專諸進獻魚炙,手托菜盤,兩列武士夾專諸赤膊跪地用膝蓋前行,專諸已將鋒利的「魚腸」劍暗藏於燒好的魚肚之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吳王僚,力大透過三重盔甲又刺穿脊背,吳王僚大叫一聲,立即死亡。旁邊衛士一擁而上,刀戟齊下,將專諸砍為肉醬。
公子姬光知事成,即令伏兵齊出,將吳王僚衛士盡數剿滅。
公子姬光既殺吳王僚,便自立為吳王,即名噪歷史的吳王闔閭。
後人紀念:
闔閭既立,便封專諸之子專毅為上卿,並根據專諸希望葬在泰伯皇墳旁的遺願,從優安葬專諸,如今鴻山東嶺仍有「專諸墓」存。相傳無錫市大婁巷的「專諸塔」,是闔閭替他葬的優禮墓,但文革時被拆除。邑人秦頌碩曾寫「專諸塔」一詩:「一劍酬恩拓霸圖,可憐花草故宮蕪;瓣香俠骨留殘塔,片土居然尚屬吳。」
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後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現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乃「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就是『全炙魚』(有稱『全魚炙』者)的傳承及代表,而它的發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聶政
——弟忠姐烈
聶政(?—前397年),軹邑深進里(今河南省濟源縣軹城南)人。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他游歷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於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持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傢具體情況,並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刺客聶政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嫈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嫈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裡人吾弟聶政啊!」
當時有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兇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親人恐怕也難逃重罰。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嫈回答:「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於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嫈長呼三聲 「天!」然後自殺於聶政的屍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
後人紀念:
聶政的家鄉(今濟源市軹城鎮泗澗村)父老為其修建了衣冠冢,以示紀念。至宋代,又在冢前建起聶政祠。歷經幾代修葺,保留至今。聶政的另一紀念地在河南禹州市,名曰聶政台。四十年代郭沫若以聶政的事跡寫了一篇著名的歷史劇《棠棣之花》,他以詩人的激情,賦予了聶政、聶嫈姐弟新的內涵,再現了兩千多年前殘酷的那一幕。另外,東漢時蔡邕所作的名曲《廣陵散》也是歌頌聶政的壯舉的。

豫讓
豫讓,春秋戰國間晉國人。為晉卿知(通「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知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最初是給范氏,然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系很密切,知伯對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轉的時候,知伯向趙襄子進攻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將知伯滅掉了,消滅知伯以後,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就是智伯在晉國里的領地)。趙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趙襄子就是趙無恤,公元前475年,執晉國國政二十年的趙簡子按照自然規律死掉了,其子趙無恤嗣立。
刺客豫讓
豫讓逃到山裡,思念知伯的好處,怨恨趙襄子把知伯的頭顱做成漆器,盛了酒漿,發誓要為知伯報仇,行刺趙襄子。
於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他懷揣匕首,伺機行刺趙襄子。趙襄子到廁所去,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讓,衣服裡面還藏著利刀,被趙襄子逮捕。被審問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欲為知伯報仇!」侍衛要殺掉他。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迴避就是了。況且知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最後還是把他放走了。
過了不久,豫讓為便於行事,順利實現報仇的意圖,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路上遇見他的朋友,辨認出來,說:「你不是豫讓嗎?」回答說:「是我。」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親近寵愛您,您再干您所想乾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豫讓說:「託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他認為那樣做有悖君臣大義。
豫讓摸准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即豫讓橋,據傳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台市區內;其二在晉祠北一里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范氏、中行氏嗎?知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知伯的家臣。知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知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知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知伯矣!」遂伏劍自殺。
豫讓的事跡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而悲泣。
豫讓行刺趙襄子,捨死忘生,備嘗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為知己獻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重視他,尊重他,給了他尊嚴,所以,他要捨命為智伯復仇,用生命捍衛智伯的尊嚴。他是一個未能成功的刺客,但這個失敗的過程卻成就了他的人格。
江淹《別賦》有言:「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趙廁即指豫讓之事。

荊軻
荊軻——圖窮匕見(公元 前227)
戰國末期人,人稱慶卿,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他喜好讀書擊劍,曾向衛元君游說,不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衛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作為秦東郡的治所,將衛元君遷至野王(今河南泌陽),成為秦的附庸。荊軻於是到四方游歷,結識了許多豪傑志士。在榆次,他與蓋聶討論劍法,話不投機,蓋聶怒目而視,他就揚長而去。在邯鄲,他與魯句踐弈棋賭博,爭棋路,魯句踐對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計較,悄然離去。隨後,荊軻來到燕國,與當地的狗屠夫和擅長擊築的高漸離交上了朋友。荊軻喜好喝酒,整天與狗屠夫、高漸離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後,高漸離擊築,他和著樂聲唱歌,唱著唱著就哭起來了。
話說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國。他看到秦國將要吞並六國,如今秦軍已逼近易水,惟恐災禍來臨,心裡十分憂慮,於是對他的太傅鞫(jū )武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太傅幫忙想想辦法才好。」鞫武回答說:「秦國的勢力遍布天下,地盤廣大,如果它們再用武力脅迫韓趙魏,那麼易水以北的燕國局勢還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觸犯秦國呢?」太子說:「那可怎麼辦好呢?」太傅說:「請讓我好好考慮考慮。」
過了一些時候,樊於(wū)期[1] 將軍從秦國逃到燕國,太子收留了他。太傅進諫勸告太子說:「不能這樣做啊。秦王殘暴,又對燕國一直懷恨在心,如此足以讓人膽戰心驚了,更何況他知道樊將軍在這里!這就好比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災禍難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嬰再世,也無力回天。太子您還是趕緊打發樊將軍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風聲。請讓我到西邊去聯合三晉,到南邊去聯合齊楚,到北邊去和匈奴講和,然後就可以對付秦國了。」太子丹說:「太傅的計劃曠日持久,我心裡昏亂憂慮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況且問題還不僅僅在這里,樊將軍窮途末路,才來投奔我,我怎麼能因為秦國的威脅,就拋棄可憐的朋友,把他打發到匈奴去呢,這該是我拚命的時候了,太傅您得另想辦法才好。」鞫武說:「燕國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謀遠慮勇敢沉著,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說:「希望太傅您代為介紹,好嗎?」鞫武說:「好吧。」於是鞫武去見田光,說:「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議國家大事。」田光說:「遵命。」於是就去拜見太子。
太子跪著迎接田光,倒退著走為他引路,又跪下來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穩,左右人都退下後,太子就離席,向田光請教道:「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能盡量想個辦法來解決這件事。」田光說:「我聽說好馬在年輕力壯的時候,一天可以飛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時候,連劣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現在聽說的是我壯年的情況,卻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經衰竭了。雖然這么說,我不敢因此耽誤國事。我的好朋友荊軻可以擔當這個使命。」太子說:「希望能通過先生與荊軻結識,可以嗎?」田光說:「好的。」說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門口,告誡他說:「我告訴您的和先生剛才說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頭一笑,說:「好。」
田光彎腰曲背地去見荊軻,對他說:「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國沒有人不知道。現在太子只聽說我壯年時的情況,卻不知道我的身體已大不如當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導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盡力想想辦法。』我從來就沒把您當外人,於是把你舉薦給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處走一趟。」荊軻說:「遵命。」田光又說:「我聽說,忠厚老實之人的所作所為,不使人產生懷疑,如今太子卻告誡我說:『我們所講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這是太子他懷疑我啊。為人做事讓人懷疑,就不是有氣節的俠客。」田光這番話的意思是想用自殺來激勵荊軻,接著又說道:「希望您馬上去拜見太子,說我已經死了,以此表明我沒有把國家大事泄漏出去。」說完就自刎而死。
荊軻見到太子,告訴他田光已經死了,轉達了田光的臨終之言。太子拜了兩拜,雙腿跪行,淚流滿面,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我之所以告誡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實現重大的計劃罷了。現在田先生用死來表明他沒有泄密,這哪裡是我的本意呢?」荊軻坐定後,太子離席,給荊軻叩頭,說:「田先生不知我是個無能的人,讓您來到我面前,願您有所指教。這真是上天可憐燕國,不拋棄他的後代。如今秦國貪得無厭,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為己有,不使各諸侯全部成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會滿足的。現在秦國已經俘虜韓王,佔領了韓地,又發兵向南攻打楚國,向北進逼趙國。王翦(jiǎn)的大軍已逼近漳水、鄴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雲中。趙國哪裡能抵抗秦國的攻勢,一定會投降。趙國向秦稱臣,大禍就落到燕國頭上了,燕國國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禍,現在就算征發全國力量也不可能抵擋住秦軍。諸侯都屈服於秦國,沒有誰敢和燕國聯合。我私下考慮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國,用重利引誘秦王,秦王貪圖這些厚禮,我們就一定能如願以償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讓他歸還侵佔的全部諸侯土地,就像當年曹沫劫持齊桓公那樣,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應,那就殺死他。秦國的大將在國外征戰,而國內又大亂起來,那麼君臣必定會相互猜疑。趁這個機會諸侯就可以聯合起來,勢必擊破秦國。這是我最高的願望。但不知道把這個使命託付給誰,希望先生您給想個辦法。」
過了一會兒,荊軻才說:「這是國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勝任。」太子上前叩頭,堅決請求荊軻不要推辭。荊軻這才答應下來。於是,太子尊荊軻為上卿,讓他住在上等的館舍,太子每天前去問候。供給他豐盛的宴席,備辦奇珍異寶,不斷地進獻車馬和美女,盡量滿足荊軻的慾望,以便讓他稱心如意。
過了很久,荊軻還沒有動身的意思。這時,秦將王翦攻破趙國,俘虜趙王,佔領了趙地。又揮軍北進,掠奪土地,一直打到燕國南部邊境。太子丹非常恐懼,就向荊軻請求說:「秦國軍隊早晚要渡過易水,我雖然願意長久地侍奉您,又哪裡可能呢?」荊軻說:「即使太子不說,我也想向您請求行動了。現在去了如果沒有信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秦王正用千兩黃金和萬戶封邑來懸賞緝拿樊將軍。如果能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樂於接見我,這樣我才能有報效太子的機會。」
太子丹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又怎麼忍心為了自己的私事而傷害忠厚老實的人的心,還望您另想個辦法。」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於是就私下裡去見樊於期說:「秦王對您可以說太狠毒了,父母和同家族的人都被殺害了。現在又聽說秦王懸賞千兩黃金和萬戶封邑來求您的頭顱,您打算怎麼辦呢?」
樊將軍仰天長嘆,淚流滿面地說:「我每次想到這些,就恨入骨髓,考慮再三,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報仇罷了。」荊軻說:「我現在有一個建議,不但可以解除燕國的禍患,而且可以為您報仇,您看怎麼樣?」樊於期走上前說:「您究竟想怎麼辦?但說無妨。」荊軻說:「希望能得到將軍的首級,進獻秦王,秦王必定很高興,就會接見我。到那時,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進他的胸膛。這樣,您的大仇可報,燕國遭受的恥辱也可以洗刷了。將軍可有這番心意呢?」
樊於期袒露出一條臂膀,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說:「這是我日夜咬牙切齒、痛徹心胸的事情,居然在今天能聽到您的指引。」說完就自殺了。太子聽說後,趕緊駕車奔去,趴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起來,極其悲傷。事情既然無可挽回,於是就只好收斂樊於期的頭顱,用匣子封存起來。這時候,太子已經預先尋到天下最鋒利的匕首,那是從徐夫人手裡用一百金才買到的匕首。太子讓工匠用毒葯水淬染匕首,拿它在人身上試驗,只要流出一點兒血,那人就會立刻死去。於是准備行裝,送荊軻動身。
燕國有個勇士叫秦武陽,十二歲時就殺過人,別人都不敢正眼看他。於是太子就派秦武陽做荊軻的助手。荊軻正等著另一個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遠,還沒有趕到,荊軻為此滯留等他。過了好幾天還沒有出發。太子嫌他行動緩慢,懷疑他要反悔,於是又去請求他說:「時間已經不多了,你難道不打算去了嗎?請讓我先派秦武陽去吧。」荊軻生氣了,喝叱太子說:「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來,就可能因為秦武陽這小子!如今我拿著一把匕首到吉凶難測的秦國去,之所以還不動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現在您既然嫌我行動遲緩,那就訣別吧!」於是就出發了。
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身穿白衣,頭戴白帽來為荊軻送行。到了易水岸邊,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這時,高漸離擊起了築樂,荊軻和著曲調唱起歌來,歌聲凄厲悲愴,人們聽了都流下眼淚,暗暗地抽泣。荊軻又踱上前唱道:「風蕭蕭啊易水寒,壯士一去啊不復還!」接著樂音又變作慷慨激昂的羽聲,人們聽得虎目圓瞪,怒發沖冠。於是荊軻登上馬車飛馳而去,始終沒有回頭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國以後,荊軻帶上價值千金的玉帛等禮物,去見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美言道:「燕王確實畏懼大王的威勢,不敢發兵和大王對抗,情願讓國人做秦國的臣民,和各方諸侯同列,像秦國郡縣一樣進奉貢品,只求能夠奉守先王的宗廟。燕王非常害怕,不敢親自來向大王陳述,特地斬了樊於期,並獻上燕國督亢的地圖,都封裝在匣子里,燕王又親自在朝廷送行,派來使者向大王稟告。請大王指示。」
秦王聽了這番話後十分高興。於是穿上朝服,設置九賓之禮,在咸陽宮接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封藏樊於期頭顱的匣子,秦武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按順序走上前去。走到宮殿前的台階下,秦武陽臉色陡變,渾身發抖,秦國大臣們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朝秦武陽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謝罪說:「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沒有見過世面,今日得見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寬容,讓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對荊軻說:「起來,把秦武陽拿的地圖取過來。」荊軻就取過地圖奉獻上去,打開卷軸地圖,地圖完全展開時露出了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過匕首就刺向秦王,秦王大吃一驚,抽身而起,掙斷衣袖。秦王趕忙伸手拔劍,劍身太長,卡在劍鞘里了。當時情況緊急,劍又豎著卡得太緊,所以不能立刻拔出來。荊軻追趕秦王,秦王只好繞著柱子逃跑。群臣都驚慌失措,由於突然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個個都失去了常態。而且按照秦國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時不得攜帶任何兵器,守衛宮禁的侍衛雖然帶著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沒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這時御醫夏無且用他身上帶著的葯袋向荊軻投去,荊軻一振臂將葯囊擊碎。此時大臣們如夢初醒,一起上前與荊軻肉搏。秦王正繞著柱子跑,不知怎麼辦好,趁這個機會大臣們才對他大喊:「王負劍!」秦王這才拔出劍來砍荊軻,一下子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重傷跌倒在地,於是舉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沒有擊中,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荊軻,荊軻八處受傷。荊軻自知事情失敗,就靠著柱子大笑起來,叉開兩腿大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無非是想活捉你,得到歸還侵佔土地的憑證去回報太子。」兩旁的人趕過來把荊軻殺了,秦王頭昏目眩了好久,才回過神來。
後來秦王對群臣論功行賞,處罰也根據情況,分別對待。秦王賞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說:「無且愛我,以葯投荊軻。」
於是秦對燕十分憤恨,增派軍隊趕往趙國舊地,命令王翦的部隊去攻打燕國,十月攻陷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領精銳部隊退守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燕王急了,只好採用代王趙嘉的主意,殺了太子丹,打算獻給秦王。但秦軍只是暫時撤軍,五年之後終於滅掉了燕國,俘虜了燕王喜,秦國統一天下。
後來,荊軻的好友高漸離利用擊築的機會見到秦始皇,他用築投擊秦始皇,想為燕國報仇,結果也沒有擊中,反被殺死。
易水歌
〔戰國〕荊軻
風蕭蕭兮
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
不復還;
探虎穴兮
入蛟宮,
仰天呼氣兮
成白虹。

E. 中國古代十大俠客都有誰

1.專諸:春秋時吳國俠客,吳國堂邑(今江蘇六合西北)人。公元前515年,專諸扮做烹魚廚師上菜,刺死吳王姬僚(使姬光得以自立為王),專諸被殺。

2.豫讓:春秋末晉國俠客。為報智伯尊寵之恩,聲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我只有為智伯報仇而死,靈魂才能無愧。」他兩次行刺趙襄子,未遂後伏劍自殺。

3.聶政:戰國時韓國俠客,韓國軹(今河南濟源西南)人,以孝親俠義聞名。為感韓國大臣嚴仲子以百金為母上壽之恩,隻身仗劍闖入戒備森嚴的俠累的住處,刺死俠累,又挖眼、毀面,剖腹自殺,以免連累姐姐。其姊聞知前往,痛哭而死於聶政旁邊。

4.魯仲連:又名魯連,戰國時齊國俠客。足智多謀,周遊列國,急危救困,不圖酬報,不受官職,以晶行高潔聞名天下。公元前260年,他幫助趙國轉危為安;20年後又助齊取燕軍守衛的聊城。

5。侯贏:戰國時魏國俠客,足智多謀,深感魏公子信陵君之禮賢下士。公元前257年,侯贏獻計,使信陵君得以率大軍進攻秦軍而幫趙國解圍。侯贏因覺對魏王不忠,自殺而死。

6.荊軻:戰國衛俠客,祖籍齊國,後遷入衛,人稱慶卿。後被燕太子丹拜為上卿。公元前227年,荊軻以燕使身份,借機刺殺秦王,未成,被秦王殺死。

7。朱家:漢初俠客,魯(今山東瞧阜)人,他平生助人為樂,其掩護逃亡的豪士有數百人,幫助過的逃命者不可勝數。對項羽部將季布有再造之恩,但季布富貴後,他卻終生不見,慷慨俠義之名遠揚。

8.郭解:西漢武帝時俠客,字翁伯,河內軹(今河南濟源西南)人。出身俠義之家,常救人性命不圖酬報。當有人對他傲慢無禮時,他自責「是吾德不修也」。追隨者甚眾,武帝忌郭解勢力太大,將郭解滅族。

9.王著:元初俠義之士,字子明,青州(今山東益都)人。膽識過人,仗義疏財,殺死軍功累累的宰相阿合馬後,同伴勸他快逃,他卻鎮定地對禁軍士兵說:「殺賊者是我!」聲言:「吾為天下人除害,死而無憾。」隨後被殺。

10。王五:清末北京俠客,以保鏢為業,善使大刀,人稱「大刀王五」。在河北、山東綠林中甚有威望,被推為首領。他專門劫持****污吏的不義之財。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因王五與譚嗣同素有交情,親勸譚逃亡。l900年,王五死於義和團運動中。

F. 列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俠客!

四大俠士 荊軻刺秦 預讓刺殺趙襄子 專諸刺殺吳王僚 聶政刺殺韓相

G. 中國比較公認的十大武俠俠小說是

1。鹿鼎記
2。多情劍客無情劍
3。射鵰英雄傳
4。流星蝴蝶劍
5。笑傲江湖
6。天涯·明月·刀
7。倚天屠龍記
8。天龍八部
9。陸小鳳系列
10。大唐雙龍傳
南方日報社網站網友投票統計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