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典音樂家
⑴ 誰知道著名的古典音樂家告訴我現代的不要
17世紀中到18世紀中的巴洛克時代,義大利的維瓦爾第(作品四季等)、德國的亨德爾(作品內水容上音樂等)以及巴赫(我的最愛!作品聖母頌歌等!)
之後到19世紀初的古典風格則有奧地利的海頓(交響樂之父,作品驚愕等)、當然少不了神童莫扎特(從11歲時的《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安娜》到《唐璜》到《安魂曲》都是佳作)、德國的貝多芬不會不熟悉吧(享譽的命運交響曲啊!),還有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李斯特等等等等等!
P.S.以上我舉的都是大家比較熟知的!還有一些大家也許聽過曲子但不曉得人名的,在此就不一一列舉咯!希望可以幫到你!
⑵ 世界最著名的古典音樂有哪些
1.《c小調第五交響曲》:
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作品67號,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音樂中的短—短—短—長節奏動機開場。據說,貝多芬曾將四個音的動機解釋為「命運之神在敲門」。
2.《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分為三個樂章。為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1年。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傳統的格局,奏鳴曲式往往只出現在一個樂章里,而且通常在第一樂章,但貝多芬打破了這種模式,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古典樂派開始朝浪漫樂派轉變的作品之一。
3.《牧神午後前奏曲》:
牧神午後前奏曲為管弦樂曲,克勞德·德彪西作曲。作於1892-1894年,取材於馬拉美的同名詩作《牧神午後》。 該曲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經典作品。
4.《B小調彌撒曲》
巴赫於1733年寫成了這部彌撒中的「懇求主,賜憐憫」(Kyrie)和「榮耀頌」(Gloria)這兩段,是為了奉獻給薩克遜的選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
5.《降E大調夜曲》:
本曲作於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風格明顯地流露出傳統夜曲的痕跡。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風格,平易優美、 飽含詩意, 可見此時的肖邦已無愧於"鋼琴詩人"這個雅號。
⑶ 世界上著名的古典音樂和音樂家
此樂派三位最來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源、莫扎特和貝多芬。
貝多芬:九首交響樂(當然三「英雄」、五「命運」、六「田園」最著名啦)、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克魯采」、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莫扎特:第20、21、23、27鋼琴協奏曲(20、21的第二樂章優美……唯美)、第40、41交響樂、弦樂小夜曲(共四個樂章,都很熟悉的)、D小調幻想曲、魔笛、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很好聽)
海頓:代表作品有《告別交響樂》、《驚愕交響樂》、《時鍾交響樂》以及清唱劇《四季》、《創世紀》等
⑷ 世界十大音樂家
世界著名十大音樂家
1、 舒曼:(1810-1856)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 2、 莫扎特: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 - 1791),是音樂史
上罕見的奇才。
3、 海頓:約瑟夫·海頓於1732年4月1日出生於奧地利的
羅勞村,1809年5月1日逝世於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4、 舒柏特: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
近郊一個中等市民家庭。
5、 巴赫:巴赫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國的埃森納赫城。
他的家庭是一個音樂世家,大約從16世紀開始,巴赫家族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音樂家。
6、 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音樂評論家。生平 1811
年l0月22日李斯特生於匈牙利西部肖普朗的萊丁村。 7、 柴科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
8、 卡爾·車爾尼:1791年,奧地利著名鋼琴演奏家、教育
家、作曲家車爾尼出生在維也納一個音樂世家,他3歲時就能彈鋼琴,7歲時能將自己的樂思記錄下來,10歲
時已能清晰流暢地彈奏莫扎特、克萊曼蒂的全部鋼琴作品,並且具有超凡的音樂記憶力。
9、 貝多芬:路德維希 凡 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紀
後年葉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1770年12月26日貝多芬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10、 肖邦:波蘭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國血統。他的父親**
國移居華沙,教貴族子弟學法語。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並就學於新成立的華沙音樂學院。在校期間,他戀上了年輕的歌手康斯坦西婭.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
⑸ 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古典音樂大師是哪幾位
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科夫斯基、舒伯特。
1、舒伯特。
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現聞名天下的《搖籃曲》(開頭為「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便是在他的筆下完成的。
2、貝多芬。
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3、莫扎特。
莫扎特樂於接受傳統曲式,並對其作巧妙的運用。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在於重塑並定義了古典音樂,不同於巴赫的均衡完美、貝多芬的桀驁不馴。
4、肖邦。
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深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5、柴科夫斯基。
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廣大知識階層苦悶心理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切渴望;著力揭示人們的內心矛盾,充滿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熾熱的感情色彩。
⑹ 外國著名的古典音樂家有哪些(越多越好)
肖邦
舒伯特
莫扎特來
德彪自西
亨德爾
海頓
羅西尼
舒伯特
貝多芬
威爾第
肖邦
弗朗索瓦·古諾
舒曼
比才
李斯特
維瓦爾第
戈賽克
勃拉姆斯
帕格尼尼
韋伯
門德爾松
瓦格納
多普勒
奧芬巴赫
老約翰·施特勞斯
夏布里埃
德沃夏克
伊凡諾維奇
格里格
拉赫瑪尼諾夫
柴科夫斯基
小約翰·施特勞斯
馬斯涅
普契尼
⑺ 大家最喜歡的十位古典音樂家都有誰
可以這么說,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興盛。那麼古典主義時期究竟從何時開始算起,又在何時結束呢?一般而言,1750年J·S·巴赫去世之時標志著巴洛克時代的結束、古典主義時期的開始;而1827年樂聖貝多芬的去世則標志著古典主義時期的結束。在這前後不到一百年的歲月中,古典主義風格成為當時藝術的准則以及審美的標尺。
舒曼最後得了精神病,而不少人稱他為浪漫主義精神的化身,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過於耽溺於個人的激情世界中不一定是好事。他的音樂大多很抒情,很有詩意,有時也會很激烈。他作了四首交響曲,都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些有名。舒曼最常被人提到的作品是鋼琴組曲《兒時情景》、《C大調鋼琴幻想曲》、《狂歡節》等。我最喜歡的有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柏遼茲,門德爾松,舒伯特,瓦格納,韋伯等。
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歡迎交流!
⑻ 世界十大古典音樂大師
1a巴赫
2b貝多芬
3c莫扎特
4d德彪西
5e海頓
6f馬勒
7g舒伯特
8h肖斯塔科維奇
9i西貝柳斯
10j瓦格納
紐約時報》「首席音樂評論家」Anthony Tommasini在2010年推出「史上十大古典音樂作曲家」系列連載,輔以博客文章和網上視頻, 並收到讀者的大量反饋。 在2011年初的連載文章中Tommasini最終揭曉了他心目中的「十大」。該文頗長, 以下為節譯, 最後是本博主的意見:
「...史上最偉大之十位古典音樂作曲家評選, 半為智力游戲; 然就我本人及他人而言, 目的亦為探究何種特質令作曲大師之不同尋常。此『游戲』雖看似荒謬, 當我考慮是否把勃拉姆斯和海頓從『十大』榜單中排除, 代之以巴托克及蒙特威爾地時,我不得不思索他們各自的成就以及『偉大性』(greatness)。
談及『偉大性』, 早前一位讀者曾來信,友善地表示對音樂的『偉大』這一觀念的質疑......他認為『古典音樂』這一稱呼本身即使此種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聽似已經僵死。他甚至寫道, 『偉大』和『嚴肅』並不一定是古典音樂特有的品質, 『古典音樂』也可能是『愚蠢、庸俗和瘋狂的』。
誠然。 但從讀者反饋以及我本人的文章和視頻中可以看出, 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 這些作曲家並非屹立不動的偶像,而是鮮活的現實存在。 我們構建自己的生活時, 把我們所愛的人組成一個互相支持的網路;我們對自己仰賴的作曲家也是如此。
許多讀者急不可待地告知我他們最喜愛的作曲家, 毫無疑問他們認為這些作曲家是最偉大的。 對此我深為感動。即使那些對我這次評選活動不以為然的讀者也難免加入戰團:『當然這個評選非常荒謬。 但是我還是把我的榜單列出。 還有, 馬勒必須入選!』 還有貝爾格、利蓋蒂...... 甚至一位巴洛克音樂愛好者堅持認為阿爾比諾尼必須入選。
我一向支持當代音樂, 因而我非常感謝許多讀者來信反對我在此次評選中排除在世的作曲家。 然而, 對我而言別無他法。我們離在世作曲家距離太近, 無法將其放在歷史視角中審視。 另外,在聆聽一首令人興奮或令人困惑的新作品時,你的思想恐怕無暇顧及評價這一作品偉大與否。
懷著對各位品位優異的讀者的敬意, 我現在揭曉我的榜單。 記住, 我的編輯支持我這次評選的條件就是,我必須依次列出全部10位作曲家。
我的榜首之選是巴赫。這是由於他傑出的音樂構建能力與深邃的表現力的無與倫比的完美結合。...巴赫在世時已被認為是老套守舊。他1750年去世時海頓已經18歲, 古典樂派正屬方興未艾。 巴赫一定清楚時代的潮流,然而其反應卻是在自己的創作方式中更深地開掘。他生前未及完成的『賦格的藝術』具有靜穆之美,在這部作品中巴赫將復雜的對位技術層層剝至最基本簡單的核心, 甚至未指明這部作品應以何種樂器演奏。
巴赫也可以非常具有現代性, 不過是以他自己的方式。 盡管他從未寫過一部歌劇,但在其宗教合唱作品中顯示出出神入化的戲劇技巧,例如「受難曲」中群眾以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熱叫囂將耶穌釘上十字架時的場景。他的鍵盤樂作品, 如「半音階幻想曲和賦格」,是李斯特乃至拉赫瑪尼諾夫等人充滿狂想的浪漫派作品的前驅。 在其眾贊歌中, 巴赫還探索了調性的最大可能性。
很顯然亞軍和季軍的爭奪者是莫扎特和貝多芬。如果只比較管弦樂和器樂作品, 二人可謂勢均力敵。 但莫扎特還是一位劃時代的歌劇作者,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全面性本應使他在競爭中領先。
然而我還是認為貝多芬應該排在第二位。 貝多芬的作曲技術不如莫扎特一樣好似手到擒來,他的創作是殫精竭慮的, 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時能聽出來。 但無論創作過程如何使他絞盡腦汁, 貝多芬的作品是如此大膽創新、如此堅不可摧,即使拙劣的演繹也不能掩沒其光芒。
我對貝多芬作品的一次頓悟是在上世紀80年代聆聽作曲家Leon Kirchner指揮哈佛室內樂團的音樂會。第一首曲子是辟斯頓(Walter Piston)作於20世紀50年代的一首交響曲,是充滿清新氣息和創意的新古典主義作品。 然後是德彪西的『大海』。 Kirchner曾求教於勛伯格並喜愛日耳曼風格,因而將這部作於1905年的里程碑式傑作演繹得具有瓦格納式的重量和強度。 德彪西這部作品聽來比辟斯頓的作品更具現代性。
中場休息後Kirchner與Peter Serkin合作演出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他們的演繹傳達出了作品的神秘、充滿詩意的夢幻和狂野。 它是如此深不可測、引人入勝,以致於整場音樂會中這首貝多芬的曲子聽來是最激進的作品。 因此我認為, 貝多芬第二, 莫扎特第三。
第四是舒伯特。 你無法不熱愛這位31歲時就貧病交加、與世長辭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除了少數對他的天才五體投地的朋友以外, 幾乎無人知曉。 僅憑他的幾百首歌曲, 舒伯特就是我們音樂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令人難以忘懷的『冬之旅』, 對於歌手和聽眾來說永遠不會喪失吸引力。男中音Sanford Sylvan曾告訴我,在傑出的鋼琴家Stephen Drury的一場演奏會上聽到舒伯特最後3首鋼琴奏鳴曲, 是最令他精神升華的音樂體驗之一。舒伯特的交響曲是不斷進步的過程, 但其第8『未完成』以及第9交響曲是震古爍今的作品, 特別是第9, 為布魯克納鋪平了道路,並預示了馬勒的作品。
第五是德彪西。 在節奏分明的日耳曼音樂獨領風騷數百年後, 德彪西證明,緊張感也可以存在於在永恆的靜止之中。 他對和聲的創新, 他充滿性感的美妙音響,以及他不可思議的、弗洛伊德式的觸動人們潛意識領域的本領, 使其成為音樂進入動盪不安的20世紀的橋梁。
後來走過這座橋梁的人是斯特拉文斯基, 他也是我心目中的第六名。當他的『火鳥』和『春之祭』轟動巴黎時, 他與德彪西互相交流思想, 後者比斯特拉文斯基年長20歲。然而直到20世紀60年代斯特拉文斯基仍舊活躍, 並為當代音樂開辟了天地。 1971年的一天, 我來到耶魯大學音樂樓門口,有人在門上貼了一張卡片, 上面寫道:『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今天去世。』 當時的感覺是我的音樂世界崩塌了:斯特拉文斯基就像我們之中的貝多芬。
前十名中的位置越來越少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 列出「五大」或「二十大」作曲家都比列出「十大」作曲家容易。 名額只有10個,這就迫使你把亨德爾或肖斯塔科維奇這樣的人物排除出去, 給其他人騰出位置。
有些我尊敬的音樂家能毫不費力地找出勃拉姆斯的缺點。 的確,他有時糾結於在傳承古典傳統的同時探索新領域;但他最優秀的作品,例如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有鋼琴的室內樂作品以及鋼琴獨奏作品, 特別是為勛伯格指明道路的晚期間奏曲和隨想曲,具有貝多芬的光輝燦爛和奇思妙想。 勃拉姆斯是我的第七名。
在早先一期連載中, 我試圖避免在勃拉姆斯以外的浪漫派作曲家中作出選擇, 理由是那個時代最注重的是原創性和個人情緒的表達。像肖邦這樣的天才更注重的是獨特的風格和自己靈感的宣洩, 而非獲取某種可以計量的『偉大性'。
然而19世紀的兩大歌劇巨匠威爾地和瓦格納志存高遠。我已經透露過, 他們兩位都位列我的『十大』榜單。威爾地歌劇的新製作, 例如大都會歌劇院的Willy Decker製作的『茶花女』,仍然可以使觀眾沸騰, 這是威爾地作品長盛不衰的豐富內涵的明證。
瓦格納的『指環』系列已經成為一切試圖製造轟動的歌劇院的敲門磚。 『女武神』最後20分鍾的音樂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哀婉動聽的音樂。
但是兩人的排名孰先孰後呢? 作為作曲家, 二人不分伯仲;而作為人來說卻不然。 威爾地盡管也有其難以相處的一面,但他是個正直的人, 一位愛國者, 他為在米蘭工作的音樂家們創立了養老院。 而瓦格納是個反猶太人的變態自大狂,只是在他的音樂中他才超越了自己。 因此威爾地第八, 瓦格納第九。
只剩一個位置了。 希望海頓原諒我, 但維也納四傑中必須排除一個,而且海頓的偉大遺產已經由他的朋友莫扎特和弟子貝多芬以及整個古典樂派發揚光大。 我也要向馬勒的支持者道歉,他們對這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作曲家始終不渝。 如果我能把自己喜愛的普契尼包括進去該多好啊。
有如此眾多的讀者支持利蓋蒂、梅西安、肖斯塔科維奇、艾夫斯、勛伯格、普羅科菲耶夫和柯普蘭等20世紀作曲家, 這使我深感欣慰,這些作曲家都是我音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還有貝爾格, 可以說他創作了20世紀最優秀的兩部歌劇。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我認為可以列入十大小提琴協奏曲之列。只有少量讀者支持布里頓, 對此我有些失望, 看來我需要做些推廣工作。
對我最強有力的挑戰來自認為巴赫之前的作曲家必須入選的讀者們, 特別是蒙特威爾地的支持者。 蒙特威爾地雖然不是歌劇的發明者,但他只需一瞥1600年左右佛羅倫薩(音樂界)的狀況, 就明白歌劇這一體裁應該如何發展。 1607年的『奧菲歐』是第一部歌劇傑作。他的牧歌集把語言和音樂結合的藝術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蒙特威爾地的支持者也許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必須選擇最後一位作曲家, 我的選擇是巴托克。 他是一位民族音樂史家,他的作品激勵後世作曲家在作品中結合民間音樂和古典傳統;而且他是一位強悍的現代主義者, 在勛伯格令人目眩的音樂格式之外,巴托克結合調性、非正統音階和無調性的音樂語言開辟了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
這就是我的『十大作曲家』排行榜。
作為一種懺悔, 我准備不間斷地聽布里頓、海頓、肖邦、蒙特威爾地、利蓋蒂以及其他作曲家的唱片, 我沒能把他們放進我的榜單,但他們的音樂支撐著我度過每一天。」
譯者按:我同意這位評論家的說法, 即「十大」比「五大」和「二十大」都難排。 我想,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位列前三,大部分古典音樂愛好者恐怕都能同意。 再往後分歧就會相當大, 因為音樂欣賞說到底是主觀的事。但現在我們評的是「最偉大作曲家」而不是「我最喜愛的作曲家」, 因此還是要制定客觀標準的。 上面這位評論家並未明示他的標准,但我感覺對音樂體裁和語言的創新、對後世的影響、所屬的年代和音樂流派, 甚至人品都是他考慮的因素。我覺得這就使他的評判標准未免有不夠一致之嫌。 而且我認為評選「偉大作曲家」,實際上是評選他們的作品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以及對當今受眾的影響力,而與作曲家的人品沒有直接和必然的聯系。 如果純以人品論, 那麼莫扎特和患梅毒而死的舒伯特恐怕也並非潔白無瑕。而以維也納古典樂派已經有3人上榜而拒絕海頓更是令我費解: 這又不是評十大元帥, 有必要照顧到各方面軍、各野戰軍的派系平衡嗎?至少我個人以為, 海頓無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這兩大古典音樂體裁的奠基者)還是其作品的popularity上,都勝過巴托克乃至斯特拉文斯基。 以popularity而論, 則恐怕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和馬勒也勝過以上兩位。因此Tommasini的排行榜, 特別是舒伯特以後的6位, 恐怕也只能是他個人的意見而已。 看來,評選「十位最偉大作曲家」真的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補白: 冒著被Tommasini列入阿爾比諾尼愛好者同類, 以及各位同好猛掄板磚的風險, 我還是斗膽列出我心目中的「十大」,或曰「十位在我的音樂世界中位置最靠前的古典音樂作曲家」, 也熱切期望朋友們分享自己的「十大」:
前三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與Tommasini全同)
第四至第十名(以字母順序排列): 德彪西、海頓、馬勒、舒伯特、肖斯塔科維奇、西貝柳斯、瓦格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