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中醫
A. 中國古代有名的中醫
針灸之祖———黃帝 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存《內經》即系託名黃帝與歧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此書對針刺的記載和論述特別詳細。
脈學倡導者———扁鵲 姓秦,名越人,戰國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屍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名聞天下。《史記·戰國策》推崇其為脈學倡導者。
外科之祖———華佗 華佗又名敷,字無化,後漢末沛國(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對「腸胃積聚」等病,飲麻沸散,須臾便知醉,腸洗浣,縫腹摩膏,施行腹部手術。
醫聖———張仲景 名機,漢末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預防醫學的倡導者———葛洪 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有《肘後備急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候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葯王———孫思邈 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曾治癒唐太宗皇太後頭痛病,宮廷要留他做御醫,他謊稱采「長生不老葯」獻給皇上,偷跑了。監視他的人謊報采葯時摔死,太宗封他為葯王。
兒科之祖———錢乙 字仲陽,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著《小兒葯證直訣》,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其虛實寒熱而立法處方,比較系統地作出了辨證論治的範例。
法醫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
葯聖———李時珍 字東壁,號頻湖,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人。長期上山采葯,深入民間,參考歷代醫書800餘種,經27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所載葯物共1758種。
《醫宗金鑒》總修官———吳謙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縣人。乾隆時為太醫院院判。《醫宗金鑒》是清代御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種。
B. 中國古代有哪些有名的中醫
我國古代十大名醫
一、針灸之祖黃帝。黃帝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存《內經》即系託名黃帝與歧伯、萬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此書治療多用針刺。
二、脈學倡導者扁鵲。姓秦,名越人,戰國渤海郡鄭入(今河北任丘)。《史記·戰國策》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並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
三、外科之祖華佗。又名敷,字無化。後漢末沛國(今安徽毫縣)人。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
四、醫聖張仲景。名機,漢末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他著作《傷寒雜病淪》總結了漢代三百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
五、預防倡導者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洽。「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六、葯王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治癒唐太宗皇太後頭痛病,太宗封孫為葯王。
七、兒科之祖錢乙。字仲陽,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著《小兒葯證直訣》共三卷。
八、法醫之祖宋慈。宋朝福建人。一二四七年總結宋代以前法醫方面的經驗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寫成《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朝鮮、英、德、法、荷蘭等國文字。
九、葯聖李時珍。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人。長期上山采葯,經二十七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所載葯物共一千八百五十八種。被譯為日、德、法、俄等國文字。
十、《醫宗金鑒》總修官吳謙。清朝安徽歙縣人。乾降時為太醫院院判。《醫宗金鑒》是清代御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
據《生活與健康》
如滿意請採納
C.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針灸之祖———黃帝 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存《內經》即系託名黃帝與歧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此書對針刺的記載和論述特別詳細。
脈學倡導者———扁鵲 姓秦,名越人,戰國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屍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名聞天下。《史記·戰國策》推崇其為脈學倡導者。
外科之祖———華佗 華佗又名敷,字無化,後漢末沛國(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對「腸胃積聚」等病,飲麻沸散,須臾便知醉,腸洗浣,縫腹摩膏,施行腹部手術。
醫聖———張仲景 名機,漢末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預防醫學的倡導者———葛洪 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有《肘後備急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候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葯王———孫思邈 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曾治癒唐太宗皇太後頭痛病,宮廷要留他做御醫,他謊稱采「長生不老葯」獻給皇上,偷跑了。監視他的人謊報采葯時摔死,太宗封他為葯王。
兒科之祖———錢乙 字仲陽,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著《小兒葯證直訣》,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其虛實寒熱而立法處方,比較系統地作出了辨證論治的範例。
法醫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
葯聖———李時珍 字東壁,號頻湖,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人。長期上山采葯,深入民間,參考歷代醫書800餘種,經27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所載葯物共1758種。
《醫宗金鑒》總修官———吳謙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縣人。乾隆時為太醫院院判。《醫宗金鑒》是清代御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種。
D. 例舉中國古代著名中醫
1、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
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因此被稱為「脈學之宗」。
E. 中國最著名的中醫師是
華佗
華佗(約145?-208),東漢末醫學家,字元化,一名旉,漢族,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張機)並稱為「建安三神醫」。關於華佗故里,學術界普遍認為華佗是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
孫思邈
孫思邈(581年—682年),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被譽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張仲景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葯物學家。
F. 中國古代著名醫書有哪些
1,《傷寒論》——東漢張仲景所著。該書被歷代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書中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范。所記述的理法方葯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復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作「眾方之祖」。
2,《食療本草》——為唐代孟詵所著,後經張鼎補充而成,是最具影響的食物療法專著之一。享年93歲的孟詵曾師從葯王孫思邈學習,精通醫葯、養生之術,其長壽與精通食療等養生方法不無關系。該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古代營養學和食物療法專著,對多數食物療效和食用葯品合理應用的闡述切合實際,至今仍有較高價值。
3,《神農本草經》 又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非一人一時之作,「神農」為其託名。由戰國及秦漢醫葯學家通過對葯學資料不斷搜集整理,最後成書。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典籍,所收載的大多數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為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書中提出的葯物學理論和用葯原則大多正確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至今仍為學習中醫葯的重要參考書。
4,《溫熱論》由清代著名中醫溫病大家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闡明溫病發生、發展規律,歸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上,逆傳心包」;提出溫病發展的衛、所、營、血四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敘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意義。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5,《四部醫典》成書於公元8世紀末,由著名藏醫葯學家宇妥·元丹貢布總結傳統藏醫葯理論和治療經驗,吸收中醫、古印度和大食等醫葯學的許多精華編著而成。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各種疾病的分類以及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葯物配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