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秦的著名戰爭

秦的著名戰爭

發布時間: 2021-02-09 06:20:50

『壹』 秦朝有哪些戰爭

一、決定秦朝命運的最著名的兩場戰爭:
1長平大戰
當時,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是秦趙兩國,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下了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結果敗於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45萬人被殺,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2巨鹿之戰
秦末的巨鹿之戰,項羽率5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項羽破釜沉舟,使秦軍遭受巨創,並迫使另20萬秦軍不久投降,後被活埋。經此一戰,秦朝名存實亡。
二、滅六國之戰中的著名戰役:
1水淹大梁——滅魏之戰;
王賁命軍士於大梁城西北開渠,引黃河之水,築堤壅其下流。時值初春,正是春汛時節,秦軍冒雨興工,王賁親自催督,渠成,雨一連十日不止,水勢越發浩大。隨著王賁一聲令下,決堤通溝,洪水泛溢,大梁城頓成澤國。城牆久浸於水中,不免頹壞,秦兵乘勢而入,大梁於是告破。
2滅楚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
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攻楚。楚國調全國兵力,命項燕領軍決戰。王翦堅壁自守,楚軍多次挑戰,終不肯出。王翦與士兵共同生活,注意其勞逸結合,同時開展投石和跳遠等體能訓練。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志鬆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王翦抓住戰機,挑選精兵在前,實施追擊,在蘄(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項燕。
三、此外,秦朝著名戰役有——蒙恬北伐匈奴:
秦初,匈奴已佔有陰山南北地區。前214年,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奪取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置九原郡(治所在今包頭市西)。又將秦、趙、燕長城重加修築並連接起來。此後,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牧馬"。

『貳』 秦漢至五代都有哪些著名的戰爭

巨鹿之戰,楚漢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淝水之戰,洛陽之戰。

『叄』 秦統一六國的著名戰役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秦的著名戰爭擴展閱讀:

長平之戰的經過:

長平之戰始於公元前262年,雙方為爭奪上黨而發生沖突。趙國老將廉頗採取保守戰法,「堅壁不出」,避其鋒芒,耗其實力,這種打法盡管不好看,但是管用,保存了實力,又讓敵人長期消耗,最後不了了之。

然而,此時的趙國卻不耐煩了,急於尋求戰機,於是,起用了軍事新秀趙括。可見趙國更換主將,未必是秦國的反間計使然,說什麼「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趙國君臣的頭腦哪有這么簡單,秦國說什麼就信什麼,而是他們希望年輕的軍事將領能有點新意,給趙國一個驚喜。

『肆』 秦朝時著名人物及其戰爭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版華第一勇士」。漢權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一六國後
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伍』 秦滅六國都打了哪些著名戰役

  1. 長平之戰,消滅找過有生力量導致找過退出爭霸

  2. 關西爭奪,陰晉之爭,為秦內朝出關掃平道路,打敗魏國對容秦的封鎖

  3. 巴蜀,司馬錯領兵進攻巴蜀。進入出國後方,逼迫出國割地求和。

  4. 水淹大梁—魏國滅掉了

  5. 滅楚之戰——

    其實秦國出關,都是歷代君主一點點打出來的,不是一兩場戰役決定的。

『陸』 秦滅六國都打了哪些著名戰役!

秦滅六國
長平之戰後,六國皆弱,已無抗秦之力。各國又只圖自保,甚至專相互攻伐,難於形成合屬縱抗秦的力量。秦則堅持遠交近攻的戰略,攻佔了韓、魏、趙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年),齊、秦領土已接壤,阻斷了趙、楚聯系,對韓、魏成三麵包圍。秦滅六國條件已經成熟。秦王政採納大臣建議,以破壞六國合縱為指導思想,重點打擊趙、楚兩國。秦王政十一至十五年,秦國四次出兵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秦軍先勝,後被趙將李牧擊敗。秦遂轉向弱小的韓國,於十七年滅韓。這時趙國遭災,秦國趁機實施反間計,除掉了李牧,於十七年滅了趙國。趙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代王。接著,秦軍又重創燕軍主力,燕王喜與代王嘉退往遼東郡。二十二年,秦以一部兵力滅魏,進而由北南下, 先以 30萬大軍攻楚,不料大敗而歸。後派老將王翦率 60萬大軍再次攻楚, 終將楚國滅亡。二十五年,秦軍又掃清了燕、趙殘余勢力,僅剩下一個齊國。二十六年,秦軍避開齊國正面防禦,自燕地南下,一舉攻佔齊都。至此六國皆平,終成統一大業。

『柒』 秦國在打六國時共發生過哪幾次有名的戰爭

1.滅韓國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所以,趙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2.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 。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3.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4.滅魏國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准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之時,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5.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准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6.滅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後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齊秦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

『捌』 求秦始皇滅六國的事其中有哪些著名的戰役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一時無力滅亡趙國。於是秦國轉攻韓國,公元前231年,攻下韓國南陽,次年,秦內史滕率軍北上,攻佔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置潁川郡,韓國滅亡。
早在秦軍攻取燕都時,秦國已把進攻目標轉向楚國。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問諸將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將王翦認為楚國地廣兵強,必須有60萬軍隊才能伐楚,而李信則說只用20萬軍隊就能攻下楚國。秦王以為王翦因年老怯戰,沒有聽取他的意見,派李信和蒙恬率軍20萬攻打楚國。公元前225年秦軍南下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開始進軍順利,在平輿(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和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擊敗楚軍,進兵到城父(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率軍反擊,在城父大敗秦軍,李信敗逃回國。公元前224年,秦王政親自向王翦賠一禮,命他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雙方在陳(今河南淮陽縣)相遇,王翦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與交戰,項燕只好率兵東歸。王翦乘楚軍退兵之機,揮師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市)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次年,秦軍乘勝進兵,俘虜楚王負芻,攻佔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設置郢郡,楚國滅亡。
五國滅亡後,只剩下東方的齊國和燕趙殘余勢力。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殲滅了遼東燕軍,俘虜燕王喜,回師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縣)俘獲趙國余部代王嘉,然後由燕地乘虛直逼齊國。齊王建慌忙在西線集結軍隊,准備抵抗。公元前221年,秦軍避開西線齊軍主力,從北面直插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在秦國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公元前229年,秦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出井陘(今河北井陘縣),端和由河內進攻趙都邯鄲。趙國派大將李牧迎戰,雙方屢有勝負,陷入僵局,相持一年之久。後來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撤換李牧,由於臨陣易將,趙軍士氣受挫,失去了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趙國發起總攻,秦軍很快攻佔了邯鄲,俘虜趙王遷,殘部敗逃,趙國滅亡。
秦國在攻趙的同時,兵臨燕境。燕國無力抵抗,太子丹企圖以刺殺秦王的辦法挽回敗局。公元前227年,燕丹派荊軻以進獻燕國地圖為名,謀刺秦王政,結果陰謀暴露,被秦國處死。秦王政以此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今河北易縣境內)大敗燕罕。次年10月,王翦攻陷燕國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到遼東(今遼寧遼陽市),苟延殘喘,燕國名存實亡。
秦國滅掉韓趙、重創燕國以後,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為秦有,只有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援。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率軍出關中,東進攻魏,迅速包圍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秦軍引黃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玖』 秦國在打六國時共發生過哪幾次有名的戰爭詳細經過如何

百越之戰
在大秦帝國軍消滅了東方六國後,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統一的目光放到了南邊的百越之地,發動了對百越的戰爭,百越之地一般意義上也叫嶺南,就是現在的廣東和廣西。在秦與百越的戰爭中,總共發生了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平定了百越之地,統一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將趙佗攻甌駱之戰,歷史學家一般稱這次是第二戰爭的延續而已。總之這三次統稱為「秦始皇三征嶺南」。這三次發生的秦軍和兩廣土著軍的戰爭,本文重點介紹其中最重要和最慘烈的第一次戰爭。

第一次秦與百越的戰爭,在歷史上也叫「秦甌戰爭」,但是在史書上記載比較少,只有《淮南子》等少數書籍中有少量相關記載,這主要的原因我想主要是秦將趙佗在公元前214年攻佔百越後不久就與秦朝廷貌合神離,在秦末又拒絕派自己手下的秦軍部隊北上與反秦起義軍作戰,封鎖了兩廣與中原的聯系,並在秦滅亡後建立起了南越國,按照現在的說法南越國屬於地方割據政權,現今歷史學家對地方政權的歷史了解歷來都不是很多,所以也就是這個原因,我們對這次戰爭的了解僅僅局限在少量史書的記載上。但是我們就從這不多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出,這同樣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秦軍統一中國所付出的代價是相當驚人的。

歷史上之所以也叫此次戰爭為「秦甌戰爭」,主要由於百越土著部隊的最初首領是西甌國首領譯吁宋(西甌國的位置在現在的廣西),其實參戰的百越軍不僅僅是西甌國軍隊,其他百越地區的越人其他土著武裝也參加了戰爭,但是總指揮是西甌國首領譯吁宋、而主力是西甌軍而已,「譯吁宋」這個名字很多歷史學者都認為是百越土著軍首領的名字,但是也有不同看法,說「譯吁宋」這三個字很可能是百越軍總指揮官在戰場上喊的口令,因為「譯吁宋」這個三個字和現在兩廣的壯語和粵語的「一二三」都很相似,秦軍是外來人,這次戰爭秦軍並沒有深入兩廣腹地,對西甌軍的底細應該也了解不多,所以有可能把百越土著軍的指揮官在戰場上喊的口號當作該指揮官的名字了。但是可以確定該戰爭的百越軍首領確實為西甌國首領,至於該首領是不是叫譯吁宋?如果不是的話,那戰爭中西甌國首領的名字叫什麼?為什麼西甌軍在戰場上喊「一二三」?這些都已經無法考證。

在歷史上一般都把秦軍的對手稱為西甌軍,但下文為了顧及到當時廣東和廣西境內的其他越族士兵,所以以下把秦軍的對手統稱為「百越軍」,其實主要是西甌國軍隊。(如果按照現在的地理位置來看,則主要是廣西的軍隊與秦軍作戰。)

秦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以及組成,在幾乎所有的史書中都說到秦軍調動50萬大軍在屠睢的率領下進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余干之水」,但是這里也有疑問,五路秦軍是同時進攻的嗎?在廣東和廣西的地方誌中記載,秦軍在開始時期是屠睢一路和趙佗一路這兩路一共20萬人馬最先發動進攻。但是那剩下的30萬人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加入戰爭的呢?從史書上看,剩下的30萬人應該在前線部隊陷入戰爭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寫部隊缺糧的戰報給秦始皇以前就出動了,因為在屠睢寫的信中說到了自己的「五十萬大軍已經傷亡甚重」,而且根據考證,其中一路秦軍開始攻擊的是東甌閩越地區(主要在現在福建),這路秦軍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兩廣戰場的一路。秦軍這50萬大軍到底是那裡的兵為主呢?根據我們湖南等地的地方誌記載,秦軍這次戰爭所動用的部隊還是以以前滅楚國的部隊為主力,但是為了適應南方作戰,秦軍這50萬大軍中也有不少於10萬人的原楚國部隊。

百越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則幾乎沒有任何史書有比較確切的記載,只能從部分考古資料中看出百越軍的人數要遠遠少於秦軍,而且當時的嶺南百越基本上為蠻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環境惡劣,所以當時的兩廣總人口數根據考古學家的估計都不會超過50萬,當時能戰的適齡青壯年大致在5萬人上下,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類似「百越土著軍人數僅及秦軍十分之一」的說法。但是不管怎麼樣,秦軍的兵力是占絕對優勢的,秦軍為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惜代價的。

關於戰爭的經過,秦軍五十萬大軍雖然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在裝備上更是要遠遠超過百越部落軍隊,但是戰爭的過程卻令秦軍感到了戰前從未想到的艱苦和壓力,在戰前,秦軍考慮到了糧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考慮到了南方炎熱的氣候對於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軍士兵的不適應;但是秦軍到了兩廣後才發現,戰場環境的惡劣以及敵軍的超乎尋常的兇悍頑強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書上記載了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隊的頑強抵抗,百越軍在首領「譯吁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激戰,秦朝大軍步步艱難,節節受挫,損兵折將,遲遲不能進入越人的世居領地,在戰爭中,百越軍在首領「譯吁宋」戰死後又馬上另選了新的首領,並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百越軍甚至不惜與野獸為伍,至死不投降秦軍,並且不斷對秦軍部隊進行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征調大量民工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水系,確保了秦軍的糧草運輸。另外秦軍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炎熱的氣候,秦軍士兵多為北方人,大部分都為現在陝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以西甌軍為主力的百越軍這時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時期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也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雙方一直處於相持對抗的局面。而根據學術界討論,秦軍的陣亡在30萬人上下,剩下的20萬人全部退到兩廣的北部邊界一帶,但是百越軍的傷亡同樣十分慘重,也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而且一對峙就是3、4年時間。
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秦軍再次集中了30萬大軍向百越軍發動了最後的總攻,這時的百越軍,根據不少野史記載,僅僅只有數千人而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戰和3、4年的武裝對峙中,百越那區區幾萬人馬早就被耗盡了,最後秦軍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佔領了全部嶺南,並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這已經算是第二次秦攻嶺南的戰爭了。

秦甌戰爭狹義上說是秦王朝與盤踞在廣西的西甌國的戰爭,但是實際上應該說是秦王朝與整個南方百越民族的戰爭,這次戰爭完善了中華的基本版圖,從此以後,廣西和廣東成為了中華版圖的省份,期間雖然在秦末漢初時期曾經由秦將趙佗建立了南越國而獨立出去,南越軍在漢初高祖和呂後當政時期也曾經數次擊敗漢軍的進攻,但是南越軍同樣消耗很大,在漢文帝時期,南越國撤帝號,與漢朝修好,在漢武帝時期,10萬漢軍南下進攻南越國,南越國經過此前的對漢戰爭,傷亡已經很大,無力抵抗強大的漢軍,最後南越王率領南越全國在籍的40多萬老百姓投降漢朝,此後兩廣之地再也沒有和中華大地分開。

但是戰爭畢竟是殘酷的,且不說秦軍在三次戰爭中前後了損失了30多萬人馬,兩廣地區的老百姓也遭到慘重的損失,在歷史資料中記載秦軍在第二次戰爭後的部隊全部留在兩廣,這些秦人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了現在的兩廣老百姓祖先的一支。這留下的近30萬秦軍士兵為兩廣的開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但是根據歷史學家考證,在秦末農民戰爭、楚漢戰爭期間,兩廣並不是戰場,此時的兩廣幾乎已經算是獨立出秦王朝,但是在《中國各朝人口》一書中卻記載著在秦末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兩廣人口只有40多萬人,這里如果扣除那些留下的近30萬秦軍士兵,也就是說這時兩廣的原百越民族從秦甌戰爭前的50萬銳減到10萬人這樣,而這期間兩廣並沒有什麼瘟疫流行的文獻資料,當然也不排除秦人在戰爭結束後還是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從而造成水土不服而人口下降,但我認為戰爭造成人口減少的原因應該是最主要的,在戰爭中,起碼有近40萬百越人或死或逃亡到東南亞。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在兩廣建立的南越國雖然說在建國初期有號稱「百萬帶甲」,但是根據歷史學家分析,南越國總人口最多的時候(大致是漢高祖以後的呂後當政時期)也不會超過80萬人,士兵最多也就在10萬人左右,「百萬帶甲」系為誇張而顯示國威的說法,在最後投降漢朝的時候,南越人口在冊投降的只有40多萬人,如果算上那些不在冊記錄內的人口估計也不會超過60萬人。

不管怎麼樣,這次戰爭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雖然民族的融合往往都要經過殘酷的戰爭,但秦軍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兩廣的開發和建設奠定了基礎。

『拾』 秦朝有哪些著名戰爭及人物代表

長平大戰 當時,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是秦趙兩 國, 長平之戰,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下了 廉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結果敗於名 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趙國遭受了 毀滅性的打擊,45萬人被殺,令秦國國 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 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2巨鹿之戰 秦末的巨鹿之戰,項羽率5萬楚軍同 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 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著名 的以少勝多戰役。項羽破釜沉舟,使秦軍 遭受巨創,並迫使另20萬秦軍不久投降, 後被活埋。經此一戰,秦朝名存實亡。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