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的感覺剝奪

著名的感覺剝奪

發布時間: 2021-02-09 03:52:42

A. 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是由心理學家( )設計實施的

首例感覺剝奪實驗——麥克吉爾實驗
1954年, 心理學家貝克斯(W.H.Bexton、赫倫(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 在付給學生被試每天20 美元的報酬後, 讓他們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逗留。實驗好象是非常愉快的。具體地說, 就是在沒有圖形視覺(被試須戴上特製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 限制觸覺(手和臂上都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 和聽覺( 實驗在一個隔音室里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 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開始階段, 許多被試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慮其學期論文。
然而, 兩三天後, 他們便決意要逃脫這單調乏味的環境。實驗的結果顯示: 感到無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碼的反應。在實驗過後的幾天里,被試者注意力渙散, 思維受到干擾, 不能進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測驗的成績不理想。另外, 生理上也發生明顯的變化。通過對腦電波的分析, 證明被試的全部活動嚴重失調, 有的被試甚至出現了幻覺( 白日做夢) 現象。
赫布認為, 有機體的心理的形成, 完全依賴於其所處環境。「心理在它變得有能力進行新構成的反應以前基本上是空白」。有機體在每一年齡階段都和它的環境不斷發生交往,被試對實驗環境的出乎意料的反應, 正是其離不開所處環境的證明。赫布還認為, 有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有一種形成「細胞結集(cell一assemibles) 的能力。「從這里可以發展出作為一種機能作用單位的注意和知覺的習慣」。
因此, 形成人們的知覺和注意的習慣方式有賴於我們早期所受的環境影響。「我們從出生開始, 就主要只聽見本民族的語言, 因而被剝奪了非常豐富的聽覺經驗。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侯, 這樣的環境就改變了我們的視覺系統, 以致我們總是通過我們早期經驗的局限性來看待世界」,使我們不能適應改變了的環境。

感覺剝奪能夠對被試的心理和行為發生重要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涉及了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過程, 也觸及了諸如態度、遵從、動機與需要等個性心理特徵。感覺剝奪的心理效應主要體現在:
①感覺剝奪造成注意力渙散, 不能聚精會神地從事某種活動;
②感覺剝奪造成思維的混亂, 不能明晰地思考間題;
③感覺剝奪造成知覺能力的損傷, 不能正常地進行感知活動和分析;
④感覺剝奪造成想像能力的畸變, 有些被試甚至出現幻覺現象;

B. 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設計的嗎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

C. 心理學有哪些著名實驗

心理學有名的實驗室很多的,一下列舉不完,這里僅就記得的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列舉如下:
華生的恐懼情緒習得實驗、斯佩里的割裂腦實驗、米爾格萊姆的服從權威實驗、阿希的從眾實驗、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托爾曼的認知地圖實驗、哈洛的依戀實驗、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科勒的頓悟實驗、謝帕德的心理旋轉實驗、貝克斯頓等的感覺剝奪實驗、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實驗、凱利的暈輪效應實驗、班杜拉的觀察學習實驗……

D. 人們在一個封閉的空間生活,裡面什麼都有,人造了現實世界的各種東西,這是一個著名實驗。

說的是生物圈二號吧,還是實現不了人造生物圈,所以現在還是只有一個生物圈。

E. 心理學有哪幾大著名的實驗

羅森塔爾實驗
耐人尋味的心理實驗
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的槍聲
感覺剝奪實驗
3對1規律

阿希實驗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於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設想一下,你在這個實驗中會是什麼樣的表現

羅森塔爾實驗
「丑小鴨實驗」可能是翻譯不同。在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森塔爾實驗」了。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他在實驗中發現的 羅森塔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實驗並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為什麼呢?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反過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他的80%進步得更快。羅森塔爾把這種期望產生的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師,他耗盡心血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並傾注了全部的愛給她。上帝被雕刻師的真誠打動了,使姑娘的雕像獲得了生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你對他人的期望會間接地產生多麼巨大的效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我們對他人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尤其對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耐人尋味的心理實驗
發展心理學里有一個經典實驗。實驗人員給一些4歲小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鍾,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他們終於吃到了兩顆糖。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將經受考驗。
這個實驗用於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
延遲滿足----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這是一個很通俗的解釋。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當這些孩子長到上中學時,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忍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獨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經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固執的少年,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
對這些孩子分兩級進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的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達210分。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研究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在後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的槍聲
注意力和觀察力是相輔相成的。適當的注意才能構成有效的觀察。
在一次國際心理學會議正在舉行的時候,突然從外面沖進一個村夫,後面追著一個黑人,手中揮舞著手槍。兩人在會場中追逐著,突然「砰」地一聲槍響,兩人又一起沖出門去。事情發生的時間前後不過二十秒鍾。
在與會者的驚慌情緒尚未平息的時候,會議主席卻笑嘻嘻地請所有與會者寫下他們目擊的經過。原來這是一位心理學教授請求做關於「注意」的實驗。
結果,在上交的四十篇報告中,沒有一個人的記載是完全正確的。其中只有一篇錯誤率少於20%,有十四篇的錯誤在20%—40%之間,十二篇的錯誤率在40%—50%之間,十三篇的錯誤在50%以上。而且許多報告的細節是臆造出來的。雖然每個人都注意到兩人之中有一人是黑人,然而四十人中只有四人報告說黑人是光頭,符合事實。其餘有的說他戴了一頂便帽,有些甚至替他戴上高帽子。關於他的衣服,雖然大多數都說他穿一件短衣,但有的人說這件短衣是咖啡色的,有的說是紅色的,還有人說是條紋的。而事實上,他穿的是一條白褲,一件黑短衫,系一條大而紅的領帶。
注意是一種心理狀態,它是意識的警覺性和選擇性的表現。
注意分指向、集中、轉移三個階段。
指向:把意識活動朝向一定的客體;
集中:意識活動深入到所了解的事物中去;
轉移:主動地把意識活動從這一客體轉向另一客體。
心理學家的注意是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是沒有自覺目的,也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
它主要是由於客觀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引起的。這也造成了心理學家的失誤。

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剝奪----是指將志願者和外界環境刺激高度隔絕的特殊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各種感覺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病理心理現象。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海勃(Hebb)實驗室所進行的感覺剝奪實驗。
受試者在感覺剝奪試驗七天後,出現了經典的病理心理現象:
①出現錯覺、幻覺,感知綜合障礙及繼發性情緒行為障礙;
②對刺激過敏,緊張焦慮,情緒不穩;
③思維遲鈍;④暗示性增高;
⑤體訴多,各種神經症症狀;
另外,美國心理學者的「感覺剝奪試驗」,也說明一個人在被剝奪感覺後,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各種心理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經過一天以上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正常。
這說明人們日常生活中,漫不經心地接受各種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種感覺是很重要的

3對1規律
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最好的辦法是由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
那麼為了引發對方的求同行為,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實驗結果表明,能夠引發同步行為的人數至少為3~4名。
當兩個人統一口徑誘使某人採取求同行為時,幾乎沒有人會作出錯誤選擇。如果人數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個人中有4人意見一致。人數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幾乎保持不變。
但是,這種勸說方法受環境的制約較大,在一對一的談判中或對方人多時就很難發揮作用。當對方是一個人時,你可以事先請兩個支持者參加談判,並在談判桌上以分別交換意見的方式誘使對方作出求同行為。在紙牌游戲中,經常能看到這種現象。紙牌游戲一般由4個人參加,在游戲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有人會建議提高賭金或導入新規則,同時也會有人提出異議,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人,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麼剩下的那個人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被多數的力量說服。
克萊烏傑比茨的手下敗將拿破崙也曾說過:「勝利在於兵力充足。」由此看來,「以多勝少」的道理應該是在克萊烏傑比茨之前就有的一個規律。

希望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加油

F. 感覺剝奪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對嗎

適度刺激促進身心健康:感覺剝奪實驗的啟示
1954年,加拿大科學家做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有些莫名其妙的實驗。他們讓志願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紙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張床上什麼也不用做,除了吃飯和上廁所,時間要盡可能的長,每天的報酬是20美元。當時大學生打工一小時大約只能掙50美分,這讓很多大學生都躍躍欲試,認為利用這個機會可以好好睡一覺,或者考慮論文、課程計劃。

但結果卻令很多人大跌眼鏡。
沒過幾天,志願者們就紛紛退出。他們說感到非常難受,根本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注意力都無法集中,思維活動似乎總是「跳來跳去」。更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現了幻覺,包括視幻覺、聽幻覺和觸幻覺。視幻覺如出現光的閃爍;聽幻覺似乎聽到狗叫聲、打字聲、滴水聲等;觸幻覺則感到有冰冷的鋼板壓在前額和面頰,或感到有人從身體下面把床墊抽走。這些感覺經過數周才能消失,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
在感覺剝奪實驗中,被試者在隔離12、24、48小時後,被要求做簡單算術、字謎游戲和組詞等測試。結果發現,被隔離的時間越長,測試的成績越差。有的被試者變得很難集中注意力,並容易激動,還有對刺激過敏、緊張焦慮、情緒不穩、思維遲鈍等症狀。儀器顯示出他們的腦電波比隔離前明顯減慢,說明他們的認知水平受到嚴重影響。
感覺剝奪實驗證明:豐富的、多變的環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人的身心要保持在正常的狀態就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刺激。在被剝奪感覺後,人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各種生理和心理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廣泛接觸基礎之上。只有通過社會化的接觸,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聯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擁有力量,更好地發展。
人生活中受到的刺激主要有物質刺激、自我刺激以及社會刺激。物質刺激即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自我刺激則是個體自我內心進行自我認知、調節、控制的能量。而社會刺激主要包括整個社會的體制、制度、政治、法律,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社會輿論、心理狀況,工作環境和群體的人際關系等等。
人只有通過社會化的多維度的接觸,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聯系,才能更多地擁有力量,更好地發展。社會化刺激對孩子更為重要。很多家長對孩子過於關心,生怕各種意外和疾病,也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比較好的環境中,如溫室的鮮花。沒有想到,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長,或者引起了心理的不健全,或者使孩子眼界狹小,心胸狹隘。
在具備足夠刺激和社會接觸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其智力發展更快,情商更高,也更善於與人交流和溝通,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而易於在學業上出類拔萃。

G. 著名的感情剝奪是誰

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

首先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

實驗中給內被試者容戴上半透明的護目鏡,

使其難以產生視覺;

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制其聽覺;

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

限制其觸覺。

被試單獨呆在實驗室里。…………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