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宰相
1.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丞相,宰相有哪些
微子啟(商朝的商紂的哥哥)
周公旦、姜尚、管仲、
李悝(貌似是戰國時期第一個搞變法的,在魏國)
商君衛鞅(就是歷史上的商鞅)、
申不害(·和商君衛鞅一個時代的不過他是在韓國搞變法的)、
郭開(戰國時趙國的丞相,為始皇大帝統一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成功搞掉了廉頗李牧)
蕭何 陳平 曹參 竇嬰 衛綰
田蚡(漢武大帝的舅舅 公開在朝堂上說「我一個太平年間的丞相貪點污點怎麼了,能有多大的罪過」)
東漢時期的我還真不知道,三國時期的既不說了,
王猛,謝安(「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嘛)
楊素(貌似和隋文帝楊堅是一家子,只是楊堅沒有認祖歸宗)
房玄齡 魏徵
姚崇(玄宗時期的)
李林甫(一樣玄宗時期的,口蜜腹劍說的就是他)
楊國忠(楊玉環的哥哥,能當宰相貌似有點裙帶關系的意思)
趙普 司馬光 寇準
秦檜 (大家都說他賣國求榮,我個人認為他是冤枉了,他是在位趙構背黑鍋,真正想岳飛死的人是趙構,秦檜黨政期間抗金前線沒有缺過糧餉,他要是想搞死岳飛招多的是最簡單的斷了岳飛的糧餉,借金國人的刀搞掉岳飛,幹嘛要用「莫須有」啊,當然岳飛他們沒斷過糧,是大宋王朝不差這個錢,要不怎麼說「富宋」啊)
賈似道(南宋亡國時的宰相,一個不會打仗,卻非要領兵上前線的主,但確實想當一個好宰相的,他也確實這么辦了,比如說,他頒布的《公田法》就是減輕百姓負擔,增加國庫收入的,只是得罪了大地主階級,也是當權的階級,其中還包括他自己,因為特也是大地主,貌似能進入三甲,不過他還是帶頭執行了、《公田法》)
商輅(貌似是大明王朝第一個三元及第的人,好像方孝孺也是比商輅早,不過被割去功名了)
萬安(大明王朝成化年間的內閣首輔,就是「紙糊三閣老」里的老大)
嚴嵩(大明王朝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雖然歷史上留下了貪官的罵名,單不可否認其才能,與知
名度,在其當政期間天災不斷、倭寇橫行,他做到了前線不斷糧餉,天災有糧救濟,而且做得相當漂亮)
劉健 李東陽 謝遷 (大明王朝弘業年間的內閣大學士劉公斷,李公謀,謝公尤侃侃,哥仨
加上弘業大帝搞出來了個弘業中興,為武宗正德大帝的東征西討南征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安石+張居正(這哥倆比較點低,沒有真正搞明白變法怎麼樣才不會人死政廢,卻要玩變法,不管怎麼說在哥倆當政期間都為朝廷做了不少事,只是他們忘了搞出一個足可以玩死保守集團的既得利益集團來,或者說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要搞一個,張居正還好點知道培養一個接班人只可惜看人的眼光三個字的評語「玩蛋草」)
胡惟庸(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在他之後是內閣輔臣宰相的權利讓幾個人分掌,雖然乾的還是宰相的活,但是沒有宰相這一說法了)
袁世凱(他在北京干過軍機大臣,相當於大明王朝的內閣輔臣,練新軍,修鐵路京張鐵路就是他搞得,逼溥儀退位,就認中華民國大總統,登基為洪憲帝國皇帝,一個人能做到他這一步很不容易,我個人認為他登基稱帝沒什麼錯誤,因為縱觀中國歷史,在沒有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時候中國就是被人欺負的時候,就是快要亡國的時候,還有皇帝換得勤了也是)
以上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我知道的就這么些了還有像長孫無忌、李斯等等好些耳熟能詳的就不說了。還有就是上面的都自己寫的,辯駁,批評都能接受,但是謾罵、詆毀的就不要啦!
2. 歷代著名宰相
1、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
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2、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入秦為官,丞相呂不韋以為郎官,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任為長史。
秦王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以為客卿,在秦滅六國事業中發揮重大作用。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進上《諫逐客書》,阻止驅逐六國客卿,遷為廷尉。秦統一天下後,聯合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禮儀制度,拜為丞相。
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諸子學說,禁止私學,以加強思想統治。
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後,勾結內官趙高偽造遺詔,迫令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
3、蕭何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
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
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
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謚號「文終侯」。
4、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另說名玄齡,字喬), 齊州臨淄(今相公庄鎮房庄)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
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謚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5、寇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及知巴東、成安二縣。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太宗重用,三十二歲時拜樞密副使,旋即升任參知政事。
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
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澶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寇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斗爭,被丁謂等人排擠,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詔為其立神道碑,並親於碑首撰「旌忠」字,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謚號「忠愍」,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寇凖善詩能文,其七絕詩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蕭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房玄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寇凖
3.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十大丞相是哪十個
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宰相,那咱們就一定要說一說古代十大最著名宰相了,宰相可以說在古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了,它的權利可以說只是位於皇帝之下了。接著說一說這十大宰相是誰,他們分別是秦王朝宰相李斯,西漢蕭何,漢代名相陳平,唐朝房玄齡,大唐名相魏徵,北宋王安石,寇準,元代名相耶律楚材,明朝宰相張居正,清朝名相曾國藩。下來細說一下其中我最敬佩的幾個宰相。
魏徵和王安石的故事是我從小就喜歡聽的,我個人十分佩服他們不懼生死直言進諫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其他著名的宰相在史上都有其功績,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聖賢之人值得我們大家去了解。
4. 最著名的宰相是誰
歷史上最著名的宰相
中國歷史上的有很多宰相,扭轉了歷史,甚至使一個朝代從此走上輝煌的頂峰,或者使一個死氣沉沉的的即將死亡的朝代煥發了生計,顯現出中興之象,雖然他們可能結局很悲慘,但我們依然認為他們真的偉大.......
商鞍
政治方面: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嶄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經濟方面: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社會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等。具體規定:凡一戶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商鞅的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稱卧龍,東[漢末]年徐州琅邪郡陽都縣(在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軍閥割據,戰亂不休,諸葛亮又失去了雙親,依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亮十五歲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舉薦下,劉備三顧草廬,請計於諸葛亮。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孫抗曹的道路。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公元208年,曹操大舉南下,敗劉備於長阪。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使江東,聯結孫權。諸葛亮以隆中路線的堅定原則與孫權談判,訂立雙邊同盟,而不是附庸順從。孫權認識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讓步,同意鼎足三分,發兵拒操。赤壁戰後,孫權履行諾言,將荊州借給劉備。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斗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征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准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穀道攻取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5. 古代有名的宰相有哪些
宰相在歷史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他們幾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權的大小,無不直接影響政治局勢能否穩定,天下能否長治久安。從歷史發展的大體形勢看,相權重,國勢強;相權輕,則國勢弱。1.先秦
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呂尚呂望)管仲蘇秦張儀伍子胥
2.秦
呂不韋李斯趙高
3.漢
蕭何曹參陳平周勃張蒼衛綰竇嬰田蚡魏相丙吉黃霸匡衡
王商張禹孔光朱博鄧禹伏湛侯霸蔡茂虞延袁安丁鴻魯恭
楊震劉愷種皓黃瓊胡廣楊賜楊彪黃琬王允董卓曹操荀彧
申屠嘉周亞夫公孫弘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於定國韋玄成翟方進
4.三國
韓暨華歆鍾繇王朗陳群陳矯劉放高柔蔣琬費禕董允顧雍
陸遜步騭朱據孫峻孫綝濮陽興陸凱張悌
司馬懿司馬昭諸葛亮
5.晉
賈充裴秀石苞何曾荀勖衛罐楊駿張華王戎王導何充蔡謨
桓溫謝安
司馬孚司馬亮司馬倫司馬冏司馬乂司馬穎司馬越諸葛恢王彪之
司馬道子司馬元顯
6.南北朝
傅亮沈約崔浩元勰元禧元祥崔光李崇元徽楊椿高歡楊愔
高儼
劉穆之徐羨之劉義康何尚之劉義恭蕭寶夤爾朱榮斛律金和士開
宇文護
7.隋
高穎蘇威楊素裴蘊宇文化及
8.唐
裴寂蕭瑀封倫裴矩高儉李靖王珪魏徵戴胄張亮馬周裴炎
姚崇李嶠蘇瓌崔湜宋璟張說韓休房琯張鎬元載劉晏楊炎
盧杞李晟渾瑊李勉馬燧韓滉李泌董晉陸贄杜佑李藩李絳
裴度王涯元稹李訓李紳畢諴楊收鄭畋張浚崔胤陸扆
劉文靜楊恭仁房玄齡杜如晦褚遂良許敬宗於志寧李義府上官儀
劉仁軌武承嗣蘇良嗣狄仁傑蘇味道武三思魏元忠張柬之劉幽求
竇懷貞郭元振源乾曜張嘉貞宇文融張九齡李林甫牛仙客楊國忠
韋見素苗晉卿郭子儀李輔國李忠臣張延賞鄭余慶杜黃裳武元衡
李吉甫權德輿令狐楚牛僧孺韋處厚李德裕楊嗣復崔彥昭杜讓能
長孫無忌宇文士及
9.五代
敬翔劉鄩馮道
張文蔚桑維翰杜重威李守貞蘇逢吉
10.宋
范質趙普呂端寇準丁謂晏殊富弻韓琦蔡京王黼李綱張浚
秦檜
薛居正呂蒙正王欽若呂夷簡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范純仁鄭居中
張邦昌汪伯彥呂頤浩賈似道文天祥
11.遼金
韓延徽耶律隆運完顏希尹完顏宗翰石盞女魯歡
12.元
安童崔斌伯顏桑哥脫脫哈麻成遵
史天澤阿合馬蕭拜住
耶律楚材鐵木迭兒燕鐵木兒鐵木兒塔識
13.明
徐達楊榮解縉彭時李賢萬安張璁嚴嵩夏言徐階高拱
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楊士奇徐有貞李東陽楊廷和張居正葉向高
吳道南錢龍錫溫體仁徐光啟楊嗣昌周延如
14.清
希福圖海張英傅恆阿桂和珅劉墉松筠長齡琦善耆英桂良
肅順榮祿
寧完我洪承疇範文程熊賜履徐元文李光地隆科多張廷玉鄂爾泰
史貽直劉統勛尹繼善舒赫德於敏中福康安孫士毅曹振鏞穆彰阿
葉名琛曾國藩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15 新中國周 恩來、華 國鋒、趙 紫陽、李 鵬、朱 鎔基、溫 家寶 希望對你有幫助
6. 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宰相排行榜:古代名相有哪
1、才高其天謀深如海--秦相李斯
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內少年出道,研學帝容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幃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於咸陽。
2、功冠群臣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初乃秦末一刀筆小吏,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
3、奇謀善變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
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六齣奇計,助高祖解白登之圍,王陳並相,結交周勃,終滅呂後勢力。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閑游。陳平卻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到,遠在三傑之上。
7. 在中國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丞相/宰相
中國第一宰相 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後,生於潁上(潁水之濱)。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秦朝名相 李斯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准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西漢開國名相 蕭何
蕭何 沛(今江蘇沛縣)人,漢朝初年丞相。謚號「文終侯」,漢初三傑之首, 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他不論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初恢復時期,都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傑出政治家的風度和治國才能,幾千年來都被人們所稱頌。
漢初名相 陳平
陳平,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西漢陽武(今中國中部河南原陽東南)人。 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有大志,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破秦。劉邦定三秦時,又歸漢,任護軍中尉。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諸役,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曾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
蜀漢名相 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 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由於司馬徽、徐庶的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占據荊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謀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後統一天下的建議。 諸葛亮一生謹慎,"長於巧思",他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製造的"木牛流馬",利於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初唐名相 房玄齡
初唐名相 房玄齡 (579—648)唐朝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以字行。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他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他與謀臣猛將密相交結,使他們各盡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秦王弟兄間爭奪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譖毀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大唐名相 魏徵
魏徵,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 貞觀元年(837),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
北宋抗遼名相 寇準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臨渭區下吉鎮)人。 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為萊國公,謚號忠愍,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政治家。寇準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中進士。他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為太宗重用,擢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銓,參決政事。太宗嘗以魏徵相比。寇準為官清正廉潔,在廣大中原人民群眾中享譽崇高,甚至於連遼邦也深為敬佩。寇準在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執掌國家大權的宰相,卻沒有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
北宋名相 王安石
王安石 (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
元代名相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契丹族。遼皇族子孫。金宣宗時,任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降蒙古,隨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醫。拖雷監國和窩闊台即位後,日益受重用。1218年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從軍參政,官至中書令(宰相)。1231年,任掌漢文字的必赤長(漢人稱中書令或中書侍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於中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明朝名相 張居正
張居正(1525-1582)明朝名相,字叔大,號太岳,謚號「文忠」,生於江陵草市,死後遺體隆重葬在江陵城東門外,世人稱他為「張江陵」。 他在為官期間,大膽地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改革,使國家安定,經濟發展,一時出現清明富強的景象。
清代名相 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23歲取秀才,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入翰林院,從倭仁等習程朱理學,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後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咸豐四年(1854),湘勇練成水陸兩軍17000多人,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重要支柱。
8. 歷史上有名的宰相
歷史上有名的宰(丞)相中最受人尊崇的十六位: 一、齊國名相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二、秦國名相商鞅: 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三、秦朝名相李斯: 戰國時楚國上蔡人,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後輔助秦始皇統一中國,官至丞相,為秦始皇定郡縣之制,下令焚書坑儒,以小篆為標准統一文字。秦始皇死後,李斯聽從趙高陰謀,矯詔殺太子扶蘇,立胡亥。秦二世繼位後,趙高專權,污衊李斯謀反,李斯被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 四、西漢名相蕭何: 西漢初年政治家。秦沛(今江蘇沛縣)人。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封為侯。採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五、漢初名相周勃: 沛縣(今中國東南部的江蘇沛縣)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周勃的祖先原是河南卷縣人,後來遷到了沛縣。劉邦起兵反秦時,他就跟隨著南征北戰,建漢後,又參與平定諸王的叛亂,最後封為絳侯。他先後俘虜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郡守各三人,獨自擊破敵軍二支,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個郡,七十九個縣,可謂戰功赫赫。周勃為人朴實忠厚,剛直無私,劉邦對他很信任,認為國事可以放心地委託他去辦。周勃後來病死,謚號為武侯。 六、漢初名相陳平: 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他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而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閑游。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道,遠在三傑之上。 七、蜀國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千百年來一直做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八、初唐名相房玄齡: 唐代初年名相。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九、大唐名相魏徵: 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魏徵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樹了歷代君臣關系的典範。魏徵曾向太宗面諫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諫諍多至「數十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定,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魏徵一人。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概「魏徵歿,朕亡一鏡」! 十、大唐名相狄仁傑: 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 十一、北宋名相王安石: 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自從領導了一場轟烈和悲壯的熙寧變法,王安石便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漩渦,成了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來的宋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而到了宋欽宗那裡,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 十二、北宋名相寇準: 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景德元年稱相。時值遼兵來攻,寇準力排眾議,堅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戰,與遼訂「澶淵之盟」,後王欽若陷害寇準,被罷相。寇準居官清廉,為世代楷模,他終生不蓄錢財,家中無歌伎,「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台」,是時人對他的形容。 十三、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出身於契丹貴族家庭,生長於燕京(今北京),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成吉思汗時,被召用,隨後雙扈主西征,觀天象,卜吉凶,力勸成吉思汗不要妄殺無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寵至極。耶律楚材,上諫針貶時弊,保江山穩定,改革稅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統法者收到極盛之效。 十四、明代名相張居正: 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張居正作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沒有貿然全面整頓財政,避開了統治勢力的「痛處」,改革成功,國富民安於一時。張居正作為一代宰相,為國於民鞠躬盡瘁。 十五、清代名相劉墉: 諸城縣逄戈庄(今屬高密市)人。清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峭直敢諫聞名於世。其書法味厚神藏,有廊廟氣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學大家,作書喜用濃墨,故世人又稱其「濃墨宰相」。 十六、清代名相曾國藩: 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清代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他步入仕途後,曾十年七遷,37歲當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除了「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
9. 歷史上有一個十大著名宰相排行榜:這十位上榜的名相都有誰
齊相管仲、秦李斯,西漢蕭何,漢初陳平、蜀漢諸葛亮、初唐房玄齡,宋王安石、北宋寇準、明朝張居正、清曾國藩,他們至少都拯救過自己效忠的國家。
寇準是文武雙全型人物,他的軍事能力也不錯,並且多次力挽狂瀾挽救江河社稷。張居正可以說是一位救世宰相,臨危受命,延續了大明朝的壽命。曾國藩文武雙全不僅能夠鎮壓叛亂,更是能夠寫書立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才。
10. 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宰相排行榜:古代名相有哪些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1、才高其天謀深如海--秦相李斯
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幃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於咸陽。
2、功冠群臣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初乃秦末一刀筆小吏,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
3、奇謀善變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
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六齣奇計,助高祖解白登之圍,王陳並相,結交周勃,終滅呂後勢力。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閑游。陳平卻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到,遠在三傑之上。
4、一語可破天下事--初唐房玄齡
唐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為人多智,有奇謀。被譽為「漢之蕭何」武門事變是主謀,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了王妃,如此功績,如此殊榮,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
5、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徵
以直諫揚名天下,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太宗時進為宰相。他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樹立了歷代君臣關系的典範。唐太宗有魏徵,成就了天下盛世--貞觀之治,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慨「魏徵沒,朕亡一鏡」!
6、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時名相,他領導了一場轟烈而悲壯的熙寧變法,變法前被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光大罵其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徽宗對他推崇備至,欽宗卻把他作為北宋滅亡的魁首;朱熹斥之為心懷叵測、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陸九淵贊其為「潔白之操,寒於冰霜」;而楊慎將之數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啟超稱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寧贊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準
堅主抗遼,促成「澶淵之盟」,後補被奸臣與皇後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鬱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台」清正廉潔,為世代楷模。
8、北國卧龍--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人稱「神人」,元太宗時,上諫針砭時弊的十八條,保證了江山的初步穩定,後改革稅制,大力培養「治天之才」,終使「武功」盛極的蒙古統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救時宰相--明朝宰相張居正
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名垂後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他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其死後,被一幫小人「秋後」算帳,罷了相位,削了謚號,抄了家!舍家為國者,卻成世間罪人。
10、文膽武略官場楷模--清朝名相曾國藩
一代名相,更是個官精。曾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則。他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的,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澤東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縱觀其一生,他那變化無窮的謀略智慧,他那獨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權術哲學,他那居官不敗的當官真經,他那一眼見底的觀人秘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