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著名詩人
1. 印度有名的作家有哪些
印度有名的作家:泰戈爾, 阿蘭達蒂·洛伊,基蘭·德賽。
拉賓德拉納特回·答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阿蘭達蒂·洛伊印度女作家和政治人物,被福布斯評為「30位全球女性典範」的第二名,自傳體色彩濃厚的《微物之神》被認為是《午夜的孩子》後最傑出的印度文學作品,曾占據《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長達49周,被譯為40種語言,出版600萬冊。
印度女作家。2006年,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失落》獲得了象徵英國文學最高榮譽的布克獎,成為有史以來獲得該獎的最年輕的女作家。
2.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總共寫過那幾部書或者詩集
泰戈爾給人類留下了豐厚的文學遺產,共包括66部詩集、篇短篇小說、15部中長篇小說、80多個劇本和大量散文。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泰戈爾的詩風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等一代文豪,其中許多作品多次被譯成中文。泰戈爾的《飛鳥集》影響冰心,使她寫出了《繁星·春水》。
(2)印度著名詩人擴展閱讀
泰戈爾作品的主題:
1、愛國主義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
2、關於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著超乎尋常的認識,在泰戈爾筆下,死亡充滿著詩情畫意,令人心嚮往之。例如在《吉檀迦利》的最後階段,用了20餘首詩歌贊死亡,抒寫在死亡中與神同一的過程。
3、善惡觀念
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朝著絕對的善發展的,堅信惡最終將轉化為善。詩人認為,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感受到有限,但這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並不是最終的,歡樂亦是如此。
3. 印度著名詩人作家被稱為詩聖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印度著名詩人、哲學家,被譽為印度「詩聖」。1913年他憑借《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代表作品有《飛鳥集》《新月集》《吉檀迦利》《園丁集》等。
4. 印度最著名的作家是哪一位
羅賓德拉納來特·泰戈爾源(1861-1941年)80歲,印度近代偉大的詩人、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東方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他在詩歌方面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詩集《暮歌》、《晨歌》、《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吉檀迦利》、《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和哲理短詩集《故事詩集》等。在小說方面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沉船》、《戈拉》、《家庭與世界》,中篇小說《兩姊妹》、《四個人》,短篇小說《河邊的台階》、《飢餓的石頭》等。另外,還有戲劇《國王》、《郵局》等。泰戈爾的創作融合了印度傳統和西方文學的有益成分,對印度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他一生共創作了50 多部詩集,30種以上散文著作,12部長、中篇小說,近百篇短篇小說和30多個劇本,兩千多首歌曲和兩千多幅美術作品。出版有關語言、文學、哲學、政治、歷史、宗教等方面的論著,還寫有一部自然科學的書。
5. 名著知識填空。①冰心,原名_______。她在印度著名詩人_______(人名)《飛鳥集》的影響下創作的《__
①謝婉瑩泰戈爾繁星母愛 ②草船借箭(或「舌戰群儒」、「木牛流馬」、「三氣周瑜」等)水滸(水滸傳)智多星知識就是力量 |
6. 印度最偉大的詩人是誰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專族主義者。代表屬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7. 印度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曾經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國,版圖幾近南亞次大陸的全部。《阿育王經》等數部漢譯佛典中載有大量關於他的生動故事。他是通過激烈的爭權之戰弒兄而得王位的,後又於公元前260年(一說262年)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
巨大的災難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使他幡然悔悟,決定改行和平國策,宣揚「正法」。「正法」以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為要旨,集中體現了當時優良的宗教道德。執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體力行,廣泛會見不同派別的宗教領袖,並向他們布施。他甚至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開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為經歷了數百年動盪的印度社會帶來了30年和平,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明顯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活在穩定中有所提高。
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該王朝在他的治下趨於鼎盛。若論文治武功,自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至19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徹底覆亡,六百餘年,穆斯林統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沒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實行開明政策的結果。
他主動放棄了個人信仰的偏見,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上來,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常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生活的和諧。無論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無神論者,他都一視同仁。
作為具體措施,他廢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和香客稅,允許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傳教,對於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人亦聽任恢復原來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職位向一切人開放,不問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蘭教節日,皇宮也和民間一樣,舉行隆重的慶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擁有對伊斯蘭教所有問題的最高裁決權,進一步集帝王與教宗於一身。
1582年,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聖教」。它是一種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圖冶印度當時的所有信仰於一爐。他的這一嘗試終因信眾寥寥而失敗,但是他內容廣泛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普遍的和諧與繁榮。
四、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
8. 關於印度作家 泰戈爾 的簡介
泰戈爾,是印度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和作家,他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度過了一生。一生中,總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他還創作了兩千五百多首歌曲(其中一首被定為今日的印度國歌),七十高齡學習作畫,繪了一千五百多幅。
泰戈爾,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他酷愛中國文化,對中國懷有特殊的友好感情,控訴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為,支持中國人民的正義斗爭,他是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泰戈爾,以詩人著稱,童年就開始寫詩,著名的有長詩《野花》;詩集《晚歌》和《晨歌》;《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短詩《二畝地》《故事集》《禮佛》《非洲》《懺悔》《號召》等,其中《吉檀迦利》獲得1921年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的詩,清新優美,質朴自然,描繪了印度孟加拉地區的旖旎風光,表達了他對祖國,對人民,對大自然和整個人類的熱愛。
著名的長篇小說有《小沙子》《沉船》,《戈拉》《家庭與世界》等,代表著泰戈爾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對國家前途的探索,對下層勞動人民的人道主義同情,對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批判,構成了這些小說的主要元素。
(8)印度著名詩人擴展閱讀:
泰戈爾的創作特點:
1、愛國主義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
2、關於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著超乎尋常的認識,他說:「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游戲,它建設、貯藏並相愛。只有當我們把個別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並變得沮喪。
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從顯微鏡中看一塊布,它看起來像一張網,我們注視著那些大大的洞,由於想像而顫抖。但事實是,死亡並不是最終的真實,它看起來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但是死亡並不是變黑了的實體,正像天空並不在鳥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顏色一樣。」
3、善惡觀念
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朝著絕對的善發展的,堅信惡最終將轉化為善。詩人認為,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感受到有限,但這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並不是最終的,歡樂亦是如此。
因此,善惡且不是絕對的存在,但對於有限的我們來說卻是真實的,必須通過《薄伽贊歌》中的業溶血,也就是通過無私善行的實踐而與無限者的活動統一起來,以獲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當佛陀沉思使人類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途徑時,他已經達到了這種真理:即當人類通過把個別融合於普遍而獲得最高的目標時,人類就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正由於如此,泰戈爾對佛陀推薦備至,詩作無處不體現著這種從一切處去體會個體和整體的聯系。
9. 印度名人有哪些
1、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
本名: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年10月2日 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的博爾本德爾的一個印度教家庭,他的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當時的土邦首相。他的母親,普特麗白(Putli)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他們是商人的後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
1872年 甘地三歲時,和同歲的卡斯特爾白(Kastur)成婚。他們於1888、1892、1897、1900年先後生育4個男孩;
1888年 十九歲的甘地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習法律;
1893年4月 甘地到南非工作,看到印度契約傭工和個體商人移民在南非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權利被剝奪的現狀,他開始抗議和游說,反對針對印度人的法律和種族歧視。
1913年11月6日,甘地因領導一群印度礦工在南非遊行而被捕,此後,他先後在1922年、1930年、1933年和1942年4次入獄;
1919年 阿姆利則慘案後,甘地以他的公民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的政治主張,獲得了世界范圍的關注;
1920年4月 當選為印度自治同盟主席;
1921年12月 被授予國大黨在印度自治同盟里的執行代表。在他的領導下,國大黨重組,制定了新的章程。 新黨章規定黨的目標是爭取獨立。任何人只要交納一定的象徵性費用就可以入黨,國大黨由一個精英組織轉變成了一個大眾化政黨。
1930年3月21日 甘地領導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運動:德里遊行,即,從德里到阿赫姆達巴德(Ahmedabad)的路程為400公里的遊行, 數以千計的人們徒步到海邊自己取鹽而不給政府交稅;
1933年5月8日 甘地開始了為期21天的絕食,抗議英國在印度的獨裁統治。絕食是甘地的主要斗爭方式,一生中他絕食過14次;
1942年 甘地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韋維爾和蒙巴頓)合作制定了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
1948年1月30日 剛結束絕食的甘地在前往一個祈禱會的途中被一個印度教狂熱分子南度蘭姆·高德西槍殺。
甘地的頭銜「聖雄」(Mahatma)是1915年印度詩人拉賓德拉那·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贈予他的尊稱。「聖雄」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意思是:偉大的靈魂(Great Souled)。
甘地與印度的政治家族尼赫魯家族的甘地無關。 在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和費羅茲·甘地(Feroze Gandhi)結婚後,這個政治家族才採用甘地這個姓氏。
2、英迪拉·甘地(簡寫為:英·甘地)(Indira Gandhi)
1917年11月19日生於阿拉哈巴德(Allahabad),她的家族屬於印度四大種姓的最高級--婆羅門,父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rharlal Nehru)是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位總理;
1934年進入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創辦的國際大學(Shantiniketan)學習,1936年前往歐洲,進入牛津大學學習;
1941年3月,她打破傳統習慣勢力與出身低下的帕西人(Parsee)費羅茲·甘地(Feroze Gandhi)結婚,婚後改隨夫姓,因此被稱為甘地夫人。費羅茲·甘地與聖雄甘地同姓但並無親屬關系;(帕西人信奉拜火教,他們是公元8世紀為逃避穆斯林迫害由波斯逃來印度)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獲得了獨立,英·甘地開始擔任她父親尼赫魯總理的私人秘書,陪同父親參加外交活動,訪問過美、中、蘇、法等國,出席英聯邦總理會議,參加萬隆會議;
1960年丈夫去世後,英·甘地一度遠離政治生活,1961年初重返政壇,成為國會工作委員會成員,開始為解決民族內部沖突四處奔走;
1964年,尼赫魯去世,英·甘地積極投入到激烈的大選戰役中;
1966年,英·甘地當選印度總理,登上了權力的頂峰,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三位總理,開始了她長達12年的總理生涯。她也是第一位和至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印度女總理;
1971年在英·甘地的政治生涯中是最輝煌的一年,她在選舉中獲勝,蟬聯總理一職,並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協助孟加拉立國;
1977年,英·甘地在大選中失敗,從峰巔跌入谷底;
1980年,英·甘地在大選中再次獲勝,重返權力中心,直到生命的最後關頭;
1984年6月20日,為了挫敗錫克族分裂運動,英·甘地下令印度軍隊包圍印度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金廟,並發動進攻。翌日晨,政府軍佔領金廟,約有1200人被打死;
1984年10月31日上午10時,英·甘地的三名錫克族貼身保鏢向她發射了20顆子彈,印度政壇叱吒風雲的女強人香消玉殞。
英·甘地任總理時間總共為16年,僅比她父親尼赫魯任總理時間少一年。英·甘地去世後,她的大兒子拉吉夫·甘地繼任總理至1989年被斯里蘭卡女殺手用同歸於盡的方法炸死。至此,從1947年印度獨立到1989年,除了1964-1966年間由薩斯特里(Lal Bahar Shastri)擔任總理和1978-1980年間由看守政府統治印度外,印度獨立後的頭42年的38年裡,印度總理一職被來自於同一家庭的成員擔任。2004年,國大黨贏得選舉,如果時任國大黨主席的拉吉夫·甘地的遺孀索尼亞·甘地不是因為義大利出身,印度總理一職還將由尼赫魯家族的人來繼續擔任,這也是印度民主政治的一個奇跡。
3、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10. 印度是那的發源地印度著名詩人是誰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