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快板作品
1. 快板三大流派的李派快板
李潤傑(1917-1990),籍貫:天津武清 又名李玉魁李寶山,著名快板書表演藝術家、曲藝作家、曲藝改革家。 歷任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曲藝團副團長、中國曲協常務理事、天津曲協理事。
其子李少傑也為著名相聲快板書演員他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4歲時在天津學徒,18歲被日本漢奸騙到東北礦山做華工。後逃出礦山,在花子店學會唱數來寶,從此開始了半乞半藝的流浪生活。早年拜師評書名家段榮華、張闊峰,1948年拜師相聲名家焦少海(藝名李寶珊)。解放初在西安撂地演相聲、數來寶、太平歌詞等,被評為「進步藝人」,任西安曲藝工作者協會副主任,西安抗美援朝委員會委員。1953年加入天津廣播曲藝團,專門從事快板演唱藝術。
他在數來寶、快板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了山東快書、西河大鼓等曲藝品種的優長,創造了「快板書」這一嶄新的藝術形式,而且很快流傳全國,成為一個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新曲種。
作為曲藝作家,他的作品大多來自於生活。兩次赴福建前線,創作了《金門宴》、《夜襲金門島》等; 赴雲、 貴、川慰問創作了《紅太陽照進苦聰家》、《千錘百煉》等;赴大慶油田回來創作了《立井架》、《油海長虹》;在抗洪前線勞動時創作了《抗洪凱歌》。 此外他還創作了《鑄劍》、 《劫刑車》、《巧劫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這些作品不僅在舞台上久演不衰,成為膾炙人口的優秀保留節目,同時也為充實曲藝文學精品寶庫做出貢獻。
1962年、1974年兩次出版《李潤傑快板書選集》。由他口述,夏之冰整理的《李潤傑快板書藝術》一書也已出版。他親傳的弟子有袁武華、王印全、張志寬等。
李潤傑的表演吐字清晰有力, 聲音厚實洪亮, 語言朴實流暢,韻調起伏自然,表情、身段、神態簡練典型,氣勢恢弘,大氣磅礴。他以高超而精湛的表演藝術功力和多年的舞台實踐,使他的演唱達到了平、爆、脆、美的高度完美的藝術境界。
2. 數來寶的代表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數來寶以嶄新的面貌登上了舞台。北京市曲藝團數來寶演員高鳳山、王學義等,挖掘、整理、上演了一批優秀傳統曲目,並創作了《黑姑娘》、《綜合利用開紅花》等一些反映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現代曲目,受到觀眾歡迎。同時,數來寶在部隊文藝活動中普遍流行,出現了《戰士之家》、《從軍記》、《學雷鋒》、《巧遇好八連》、《壯志凌雲》、《硬骨頭六連戰旗紅》
70年代至今,這一時期數來寶在北京各部隊曲藝團隊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山東快書演員劉學智、劉洪濱等一批曲藝演員銳意革新、勇於實踐,採用多道轍、大跳躍的創作手法,積極反映人民軍隊及地方火熱的現實生活,編演了許多優秀作品,如《戰士之家》《從軍記》《青海好》《人民首都萬年青》《軍營新歌》《我的弟弟》等。
3. 快板有哪幾種快板啊
快板藝術靈活多抄樣,豐富襲多彩。從表現形式看,有一個人說的快板書,兩個人說的數來寶和三個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作群口快板。從篇幅看,有隻有幾句的小快板,也有能說十幾分鍾的短段,還有像評書那樣的可以連續說許多天的蔓子活。從方音看,有用普通話說的快板數來寶,也有用天津方音演唱的天津快板。此外,一些地方還用當地方音演唱類似快板的說唱藝術形式,如陝西快板、四川金錢板、紹興蓮花落等。從內容看,既有以故事情節取勝
4. 各派快板的代表作是什麼
戚永立【1886--1944】綽號「鎮三江」、「獨行千里一隻虎」今山東省棗庄市薛城區沙溝鎮戚庄人,老藝人誇他「走到那裡都響個山崩地裂」因學趙震[人稱「三鈞不敵」,注;三鈞指當時著名山東漁鼓藝人張教鈞、山東快書藝人吳洪鈞、山東落子藝人李和鈞。說明趙震藝術水平之高,三鈞均非對手。]、盧同武[注;因其兄盧同文也是山東快書藝人,所以江湖稱為「盧氏雙雄」]、杜永春等諸家之長頗有成就。一生授徒極多,其中高元鈞最為突出,後來發展成為山東快書藝術的一代宗師。
劉同武【1899-1961】山東省齊河縣人幼習山東大鼓,擅唱中長篇書,久在魯西北一帶演唱。後於山東快書著名藝人於傳濱[於小辮兒]相交甚厚,得於所創四頁竹板伴奏的《武松傳》演唱技藝及部分書目,遂改唱「武老二」不論伴奏、演唱都有不少發展、創造,特別是由於他有著長期撂地說書的豐富經驗積累,敢於「趟口」說唱《武松傳》,內容上多有充實創造,[注;實際上是在於傳濱等演唱本基礎上參照《水滸》原著有關部分進行了較大的整理、改編工作]1984年11月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根據1961年手抄本整理、出版了他的[全本武松傳]作為內部資料。
高元鈞【1916-1993.3.3】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寧陵縣和庄村人,7歲隨兄流落江湖賣唱,14歲在南京怡和堂露天雜耍園子拜民間「說武老二的」名家戚永立為師,學藝三年,1943年後輾轉於鎮江、蚌埠、徐州、蕪湖、上海、青島、濰縣、濟寧、泰安、濟南等地賣藝。1946年夏在南京獻藝時,曾參加有進步人士組織的「紀念魯迅逝世10周年」演出大會,豎年又應邀赴上海參加由郭沫若、洪森、田漢等左翼作家舉辦的「紀念『五四』反飢餓、反壓迫、反內戰」的示威演出 。1949年上海解放後率先演出、改編新書目。
高元鈞在藝術上造詣精深,不保守、善鑽研。堅持創新、不斷改革,並且能夠在保持山東快書藝術規律的前提下,采眾家之長為我所有,形成了親切朴實、口風甜脆、重說重做、擅抖[抖「包袱」]、擅模擬的技法,能使其表演雄壯灑脫、形神兼備、聲情並茂、剛柔相濟、富含喜劇色彩、鄉土味濃,被譽為「一人多角,快書戲做」的「高派」山東快書藝術風格。
許多作家、藝術家曾對高老給於高度評價郭沫若盛贊他是「民間藝術一面旗幟」,茅盾同志曾寫下;「輕敲綽板輕搖舌,既慷慨兮復詭譎,絕技快書高元鈞,沁人心脾如冰雪」的詩句,呂驥同志則稱他是「語言的大師」、「動作的大師」和「山東快書大師」。1961年人民藝術家老舍先參加鎮業、高景佐拜師會賀詞中說:「高元鈞同志是我的好朋友,他為人好,不藏私,思想好,藝術好,希望兩位學員繼承他的藝術,也學習他的為人。」在山東快書理論建設上,他也做了許多工作填補了山東快書理論上的空白,文章大都收在已出版的《高元鈞山東快書選》、《山東快書漫談》及與人合作、編寫的《快書、快板研究》、《山東快書的演唱與表演》和《山東快書藝術淺論》中。有其一提的是他在全國、全軍范圍內培養並扶持了一大批人數客觀的山東快書創作與表演人才,對山東快書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楊立德【1923—1994.11.8】山東省利津縣城裡楊家胡同人,生於濟南山東快書世家。父親楊逢山、叔父楊逢歧皆是山東快書藝人。1928年隨叔父學藝並得到於傳濱、邱永春等前輩藝人的傳授。他的表演質朴、豪放、剛柔相濟、平中出奇;在演唱垛字句時氣勢宏偉、口落懸河;趕板、奪字頗具功夫,敘述故事中的情節給人以身臨其境,在慣口運用上十、八句的聯唱一氣合成,抑揚頓挫給人以美感,板槽極穩、板式變化靈活。演唱講究分寸。不論語言、動作、表情都注意點到為止,不瘟不火、含蓄而有餘味。講究唱快書有彈性;1清楚,2有力、有口勁,象出膛的子彈那樣,3美感、柔和、動聽。注意吐詞的功力、善說「俏口」、「貫口」,強調輕松幽默,不強調使用過多的動作。四十年代初期進入書場以後自覺地改「渾口」為「凈口」嶄露頭角,逐漸享名。1949年冬天在青島作藝迎來解放,1953年先後兩次奔赴朝鮮戰場進行慰問演出,1957年曾參加山東省首屆曲藝匯演榮獲一等獎。
劉洪濱【1927-- 】山東省萊州市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起從事部隊文藝工作,1952年跟隨高元鈞學藝。繼承「高派」藝術,吸收傅永昌、楊立德等各家之長。長期擔任山東快書的教學工作,培養了大批專業和業余演員,對發展和普及山東快書藝術作了一定貢獻。曾與人合作、創作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山東快書作品《兩代神炮手》、《生擒海霸王》、《硬骨頭六連戰旗紅》、長篇山東快書《馬本齋》等,論著有《山東快書表演經驗》、《快書、快板研究》、《魂系鴛鴦板》等。
劉學智【1929-- 】天津市人,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起先後在膠東軍區文工團、山東軍區文工團、總政文工團、北京軍區歌舞團工作。曾與他人合作、創作反映現實斗爭生活的山東快書《大老唐》、《一車高粱米》、《三隻雞》、《抓俘虜》等,論著有《山東快書的表演經驗》等。
陳增智【1932-- 】河北省雄縣人,十歲時逃荒河南、陝西一帶,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擔任歌劇、話劇、舞蹈演員。1953年後跟隨高元鈞學習山東快書的創作和表演,創作、編演了許多軍事題材的作品,如長篇山東快書《李三寶傳》、中篇山東快書《武功山》以及與他人合作的中篇山東快書《趙永剛》和大量的山東快書作品,創作山東快書上在曲藝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孫鎮業【1944.3.31-- 】 山東省安丘縣人,十五歲考入山東省曲藝團,1961年跟隨高元鈞學藝,四十多年的藝術生崖形成了幽默風趣、粗獷瀟灑、熱情奔放,刻畫人物細膩准確,喧染氣氛濃淡相宜的表演風格。1979年進入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後在山東省人民廣播電台、山東省電視台錄制、播出了長篇山東快書《武松傳》、創作、播出了《魯智深》並被全國多家電台、電視台轉播得到同行、聽眾、觀眾的好評,1986年中國唱片總公司為其出版、發行了十盤《武松傳》合帶,1988齊魯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幽默小段集錦》盒帶,還出版、發行了十盤《武松傳》錄像帶,中央電視台於2000--2001年錄制、播出了《武松傳》、《魯智深》。創作、演出了大量軍事、地方體裁的山東快書作品,為山東快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已故著名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先生曾說:「《武松傳》這本書是我的演唱本,鎮業幫著我整理的,他出了力了,這本書鎮業學的最好,他是我高派藝術的最得意的繼承人……」
5. 快板的藝術特色
快板的表演方式主要有單口快板、對口快板和群口快板三種。對口快板保留了「數來寶」的原名,也有稱「對口快板」的。
在工廠、部隊里也曾出現過三、四個人演唱的「群口快板」和十幾個人表演的「快板群」。有些地區根據當地語言環境還發展成使用當地方言演唱的快板,如天津快板、陝西快板、蘭州快板等。
快板藝術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從表現形式看,有一個人說的快板書,兩個人說的「數來寶」和三個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
(5)著名快板作品擴展閱讀:
一、快板簡介:
快板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屬於中國曲藝韻誦類曲種。早年稱作「數來寶」,也叫稱「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從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而成。
快板最初是作為乞丐沿街乞討時使用的一種要錢或者要飯的方式和手段,歷史相當久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快板才真正作為曲藝藝術的一種表演形式而存在。建國後,快板藝術取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聞名全國的三大藝術流派,即:高派(高鳳山)、王派(王鳳山)、李派(李潤傑)。
快板表演方式簡單,有單口、對口、群口三種表演方式。唱詞合轍押韻自由,一段唱詞可以自由轉韻,稱為「花轍」。表演時演員用竹板或者擊打節拍,一般只表演說理或抒情性較強的短篇節目,快板書藝術形成後,也開始著重創作並表演長篇書目。
快板藝術在發展的同時,也在歷史上各個時期受地域環境、地方方言和表演風格的不同,派生出諸多分支,如:數來寶、蓮花落、竹板書、說鼓子、快板書、御板書、小快板、天津快板、陝西快板、蘭州快板、武安快板、四川金錢板、紹興蓮花落等表演形式。
二、快板種類:
1、小快板
小快板即通常所說的快板詩。由一個人邊打板邊演唱,又叫單口快板。這種快板形式最易掌握,因為它篇幅短小,形式簡單,只需十句八句,或一二十句,就能迅速反映現實生活。
2、對口快板
由甲、乙兩人各數一段,交替演唱。每段句數的多少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是偶數。它往往把若乾材料連綴在一起,沒有一個貫串始終的中心事件。但組織材料仍然要緊緊圍繞主題,防止漫無邊際、雜亂無章。
3、群口快板
又叫快板群。參加表演的人數較多,四、五個人以致十來個人均可。演唱時有領有合,也可以分成兩三個小組交替演唱。有時輔以集體造型。演員的身份一般都不固定,可以是敘述者,也可以進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口吻演唱。這種快板形式適於表現熱烈的場面。
4、快板書
由一個人邊打板邊演唱,有時插入白口。它和單口快板的區別是:後者重點不在於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而著重在議論、抒情,容量小,篇幅短;快板書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容量大,篇幅長,是一種敘事性的快板。
6. 快板、山東快書的近代代表人物是
近、現代歷史上山東快書的代表人物
2005-11-20 16:23:40中國曲藝網 票務中心
戚永立【--1944】綽號「鎮三江」、「獨行千里一隻虎」今山東省棗庄市薛城區沙溝鎮戚庄人,老藝人誇他「走到那裡都響個山崩地裂」因學趙震[人稱「三鈞不敵」,注;三鈞指當時著名山東漁鼓藝人張教鈞、山東快書藝人吳洪鈞、山東落子藝人李和鈞。說明趙震藝術水平之高,三鈞均非對手。]、盧同武[注;因其兄盧同文也是山東快書藝人,所以江湖稱為「盧氏雙雄」]、杜永春等諸家之長頗有成就。一生授徒極多,其中高元鈞最為突出,後來發展成為山東快書藝術的一代宗師。
劉同武【1899-1961】山東省齊河縣人幼習山東大鼓,擅唱中長篇書,久在魯西北一帶演唱。後於山東快書著名藝人於傳濱[於小辮兒]相交甚厚,得於所創四頁竹板伴奏的《武松傳》演唱技藝及部分書目,遂改唱「武老二」不論伴奏、演唱都有不少發展、創造,特別是由於他有著長期撂地說書的豐富經驗積累,敢於「趟口」說唱《武松傳》,內容上多有充實創造,[注;實際上是在於傳濱等演唱本基礎上參照《水滸》原著有關部分進行了較大的整理、改編工作]1984年11月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根據1961年手抄本整理、出版了他的[全本武松傳]作為內部資料。
高元鈞【1916-1993.3.3】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寧陵縣和庄村人,7歲隨兄流落江湖賣唱,14歲在南京怡和堂露天雜耍園子拜民間「說武老二的」名家戚永立為師,學藝三年,1943年後輾轉於鎮江、蚌埠、徐州、蕪湖、上海、青島、濰縣、濟寧、泰安、濟南等地賣藝。1946年夏在南京獻藝時,曾參加有進步人士組織的「紀念魯迅逝世10周年」演出大會,豎年又應邀赴上海參加由郭沫若、洪森、田漢等左翼作家舉辦的「紀念『五四』反飢餓、反壓迫、反內戰」的示威演出 。1949年上海解放後率先演出、改編新書目。
高元鈞在藝術上造詣精深,不保守、善鑽研。堅持創新、不斷改革,並且能夠在保持山東快書藝術規律的前提下,采眾家之長為我所有,形成了親切朴實、口風甜脆、重說重做、擅抖[抖「包袱」]、擅模擬的技法,能使其表演雄壯灑脫、形神兼備、聲情並茂、剛柔相濟、富含喜劇色彩、鄉土味濃,被譽為「一人多角,快書戲做」的「高派」山東快書藝術風格。
許多作家、藝術家曾對高老給於高度評價郭沫若盛贊他是「民間藝術一面旗幟」,茅盾同志曾寫下;「輕敲綽板輕搖舌,既慷慨兮復詭譎,絕技快書高元鈞,沁人心脾如冰雪」的詩句,呂驥同志則稱他是「語言的大師」、「動作的大師」和「山東快書大師」。1961年人民藝術家老舍先參加鎮業、高景佐拜師會賀詞中說:「高元鈞同志是我的好朋友,他為人好,不藏私,思想好,藝術好,希望兩位學員繼承他的藝術,也學習他的為人。」在山東快書理論建設上,他也做了許多工作填補了山東快書理論上的空白,文章大都收在已出版的《高元鈞山東快書選》、《山東快書漫談》及與人合作、編寫的《快書、快板研究》、《山東快書的演唱與表演》和《山東快書藝術淺論》中。有其一提的是他在全國、全軍范圍內培養並扶持了一大批人數客觀的山東快書創作與表演人才,對山東快書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楊立德【1923—1994.11.8】山東省利津縣城裡楊家胡同人,生於濟南山東快書世家。父親楊逢山、叔父楊逢歧皆是山東快書藝人。1928年隨叔父學藝並得到於傳濱、邱永春等前輩藝人的傳授。他的表演質朴、豪放、剛柔相濟、平中出奇;在演唱垛字句時氣勢宏偉、口落懸河;趕板、奪字頗具功夫,敘述故事中的情節給人以身臨其境,在慣口運用上十、八句的聯唱一氣合成,抑揚頓挫給人以美感,板槽極穩、板式變化靈活。演唱講究分寸。不論語言、動作、表情都注意點到為止,不瘟不火、含蓄而有餘味。講究唱快書有彈性;1清楚,2有力、有口勁,象出膛的子彈那樣,3美感、柔和、動聽。注意吐詞的功力、善說「俏口」、「貫口」,強調輕松幽默,不強調使用過多的動作。四十年代初期進入書場以後自覺地改「渾口」為「凈口」嶄露頭角,逐漸享名。1949年冬天在青島作藝迎來解放,1953年先後兩次奔赴朝鮮戰場進行慰問演出,1957年曾參加山東省首屆曲藝匯演榮獲一等獎。
劉洪濱【1927-- 】山東省萊州市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起從事部隊文藝工作,1952年跟隨高元鈞學藝。繼承「高派」藝術,吸收傅永昌、楊立德等各家之長。長期擔任山東快書的教學工作,培養了大批專業和業余演員,對發展和普及山東快書藝術作了一定貢獻。曾與人合作、創作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山東快書作品《兩代神炮手》、《生擒海霸王》、《硬骨頭六連戰旗紅》、長篇山東快書《馬本齋》等,論著有《山東快書表演經驗》、《快書、快板研究》、《魂系鴛鴦板》等。
劉學智【1929-- 】天津市人,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起先後在膠東軍區文工團、山東軍區文工團、總政文工團、北京軍區歌舞團工作。曾與他人合作、創作反映現實斗爭生活的山東快書《大老唐》、《一車高粱米》、《三隻雞》、《抓俘虜》等,論著有《山東快書的表演經驗》等。
陳增智【1932-- 】河北省雄縣人,十歲時逃荒河南、陝西一帶,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擔任歌劇、話劇、舞蹈演員。1953年後跟隨高元鈞學習山東快書的創作和表演,創作、編演了許多軍事題材的作品,如長篇山東快書《李三寶傳》、中篇山東快書《武功山》以及與他人合作的中篇山東快書《趙永剛》和大量的山東快書作品,創作山東快書上在曲藝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孫鎮業【1944.3.31-- 】 山東省安丘縣人,十五歲考入山東省曲藝團,1961年跟隨高元鈞學藝,四十多年的藝術生崖形成了幽默風趣、粗獷瀟灑、熱情奔放,刻畫人物細膩准確,喧染氣氛濃淡相宜的表演風格。1979年進入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後在山東省人民廣播電台、山東省電視台錄制、播出了長篇山東快書《武松傳》、創作、播出了《魯智深》並被全國多家電台、電視台轉播得到同行、聽眾、觀眾的好評,1986年中國唱片總公司為其出版、發行了十盤《武松傳》合帶,1988齊魯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幽默小段集錦》盒帶,還出版、發行了十盤《武松傳》錄像帶,中央電視台於2000--2001年錄制、播出了《武松傳》、《魯智深》。創作、演出了大量軍事、地方體裁的山東快書作品,為山東快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已故著名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先生曾說:「《武松傳》這本書是我的演唱本,鎮業幫著我整理的,他出了力了,這本書鎮業學的最好,他是我高派藝術的最得意的繼承人……」
7. 談談快板
快板的由來
"快板"這一名稱出現較晚,早年叫做"數來寶",也叫"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從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成的。與"蓮花落"一樣,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討時演唱的。作為乞討時的演唱活動,歷史相當久遠;作為藝術表演形式,就比較晚。如前所說,舊時的藝人總想找個歷史名人,奉為開山鼻祖,以便增光添彩,"數來寶"的藝人當然不例外。於是在歷史上的乞丐群中找到明太祖朱元璋,奉為祖師爺。雲遊客《江湖叢談》說:
敝人曾向彼輩探討,為什麼供奉朱洪武?據他們所談,朱洪武系元朝文宗時人,生於安徽省濠州鍾離縣。父名朱世珍,母郭氏,生有四子一女,三子因亂失散,女已出嫁。四子即洪武皇帝,自幼異於常人。都說這個嬰孩不是尋常人物,將來定然出色……朱洪武名叫朱元璋,字國瑞,到了他會說話的時候,叫爹爹亡,叫娘娘死,剩下他一人,跟他王乾娘度日,及其長大,送往皇覺寺出家,長老給他起名元龍和尚。長老待之甚厚,廟中僧人待之甚薄,長老圓寂後,僧人將朱元璋驅逐出廟,他王干媽將他送到馬家莊給馬員外放牛。放牛之處為亂石山,但他時運乖拙,牛多病死,或埋山中,或食其肉,被馬員外驅逐。王干媽又因病去世,朱洪武只得挨戶討要。因他命大,呼誰為爺誰就病,呼誰為媽誰亦生病,後鍾離縣人民皆不準他在門前呼爺喚媽。朱洪武在放牛之處自己悲傷,十幾歲人,命苦運蹇,至誰家討要誰家之人染病。不準在門前喊叫,如何乞討?他忽見地上有牛骨兩塊,情急智生,欲用此牛骨敲打,挨戶討要。於是天天用此牛骨敲打,沿門行乞。鍾離縣人民皆恐其呼叫爺媽,每聞門前有牛骨聲至,都將剩的食物拿至門前,送給朱洪武。直傳到今日窮家門的乞丐,都不向人呼爹喚媽,即其遺傳也。
社會人士管那牛骨叫牛骨頭,窮家門的人管那牛骨頭稱為"太平鼓"。上有小銅鈴十三個,亦為朱洪武所留。相傳有一個銅鈴能吃一省,有鈴十三個能吃十三省也。
"數來寶"藝人的這類說法多有推今及古的色彩,只可聊備一說。"數來寶"見諸文字記載相當晚。《北平指南》說:
"數來寶",昔日名曰"善人知",衣裳整破均有,供奉朱洪武,手持竹板,亦有持牛骨者。收養門徒,按戶索說討錢。近來天橋等處很多,有依此為藝,設場演述者。
"數來寶"已經由乞討時的演唱活動變為"撂地"賣藝。佚名《都門竹枝詞》說:近日人情總好奇,新聞謅出解人頤。一群人聚如蜂擁,圍著狂呼一氣兒。 "數來寶"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沿街乞討演唱,二是"撂地"賣藝,三是舞台演出。
舊時北京天橋有"數來寶"場子,但不固定。皆因"數來寶"掙錢不多,出語粗俗,不大容易招來觀眾,場主不願租給"數來寶"藝人。他們見哪裡有空地,就在哪裡說,久而久之,也佔一席之地。天橋"數來寶"藝人中較出名的有小海和曹麻子。雲遊客《江湖叢談》載雲:"小海是久占天橋,至遠到隆福寺、護國寺、土地廟趕個廟會,從不出北平的。曹麻子是專走外穴,北平要不掙錢,就往各村鎮去趕集場、廟會。天橋雖然還有些個說數來寶的,但是藝術不強,比不上小海、曹麻子,亦沒有人注意。」
快板的演出形式
過去藝人們沿街賣藝時,經常見景生情,口頭即興編詞。他們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擅長隨編隨唱,宣傳自己的見解,抒發感情。從編、演,到傳唱,比什麼形式都迅速。例如清末數來寶藝人曹德奎編的一段唱詞(當時用牛骨擊打節拍): 骨頭一打響連聲, 不表別的表前清。 專制時代人民苦, 人都餓成骷髏骨。 自從光緒庚子年, 北京鬧了義和團。 四外刀兵人慌亂, 城裡處處冒黑煙。 眼瞧大清被推倒, 老百姓個小都說好。它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心聲。 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中進一步發揮了數來寶的戰斗作用。戰土們編演大量快板作品,鼓舞士氣。人稱"快板大王"的畢革飛同志贊譽快板說: 歌唱英雄唱勝利, 批評具體又實際。 拿它娛樂都歡喜, 指導工作有意義。 快板的演出形式主要有一個人演唱和兩個人對口演唱兩種。對口還保留了"數來寶"的原名,也有稱"對口快板"的。在工廠、部隊里也曾出現過三、四個人演唱的"群口快板"和十幾個人表演的"快板群"。有些地區還發展成用當地方言演唱的快板,如天津快板、陝西快板等,都很好地發揮了教育,娛樂作用。快板有"數來寶"、快板書、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種形式。"數來寶"是兩個人表演的;快板書是一個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場小段以外,主要是群眾文藝活動的一種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
快板藝術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從表現形式看,有一個人說的快板書,兩個人說的"數來寶"和三個人以上的"快板群"(也叫做"群口快板")。
從篇幅看,有隻有幾句的小快板,也有能說十幾分鍾的短段,還有像評書那樣的可以連續說許多天的"蔓子活"。
從方音看,有用普通話說的快板。"數來寶",也有用天津方音演唱的天津快板。此外,一些地方還用當地方音演唱類似快板的說唱藝術形式,如陝西快板、四川金錢板、紹興蓮花落等。
從內容看,既有以故事情節取勝的,也有一條線索貫穿若干小故事的所謂"多段敘事"的,還有完全沒有故事的。
從韻轍看,既有一韻到底的快板、快板書,也有經常變換轍韻的"數來寶"。
快板的藝術手段
"包袱"、"誇張"、"鋪陳"是快板常用的藝術手段,但也並非是快板所"獨有"而在其他藝術形式里"絕無"的,這些藝術手段,對快板藝術特色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1)包袱快板,特別是"數來寶",具有幽默詼諧的藝術風格,跟相聲藝術一樣,"包袱"是結構情節、刻劃人物的重要手段。"包袱"是相聲藝術的生命線,無"包袱"即不成其為相聲。快板里雖也經常使用"包袱",但有時卻以情節,人物見長,"包袱"居於次要地位。
(2)誇張快板里誇張不僅用來組織"包袱",而且用來為描寫增添色彩,使之鮮明生動,有時兩種作用兼而有之。如李白的詩里說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事實上,決不會有三千丈的白發。但人們在生活里承認它不會有,而在藝術欣賞中卻理解它的存在,誇張之妙就在這里。如前所述,作為語言藝術的誇張,既不能信口開河,又不能不擴大,因此,常常是大處合理,小處不能死摳。如杜甫《兵車行》: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如果從語言誇張的角度理解,無疑是滿腔悲憤的傾瀉,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的血淚控訴。反之,如果照字面摳,"生男埋沒隨百草",男的都死光了,那麼生女要"嫁比鄰",豈能行?說起來像是笑話,其實在曲藝創作和欣賞之中卻常常可以碰到。
(3)鋪陳快板書以敘述為主,描寫成分很多,常常運用鋪陳手法進行渲染,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鮮明、生動。
8. 有快板書(小段)新作品給推薦幾首,謝謝好心的板友
介紹北京名勝古跡
作者:孟新
打起竹板您仔細聽,
旅遊事業大繁榮。
逛北京,愛北京,
了解北京建北京,
您聽我唱段老北京。
那位說你算了吧!
不提這個老字兒還倒好,
一提老字兒更傷情。
現如今,城牆城門全沒有,
茶館書舍算吹燈。
什麼老字型大小、老玩藝兒、
老吃喝呀、老胡同,
凡是老的全沒用啦,
就差老頭還沒扔啦。」
叫先生,您別傷情,
聽我唱段北京城。
聽完後保證讓您賞心悅目飽耳福,
一幅幅的京城畫卷面前呈。
唱北京咱們先說城,
北京城歷史悠久舉世驚。
曾記得先人聖祖留過足跡,
帝王賢臣垂史青,
葯王爺燕山山裡踩過葯,
魯班爺城裡城外打過工。
聖人北京題過字,
佛祖在此講過經。
南七北六十三省,
北京龍興之地大有名。
燕京八景仙人境,
萬里長城更稱雄。
北海白塔迎旭日,
昆明湖上覽月明。
四合院,小胡同,
古樸典雅巧玲瓏。
天安門上您站一站,
萬丈豪情滿心胸。
老北京,遼、金兩代做都郡,
三朝定都元、明、清。
想當初元世祖忽必烈,
江山一統定都城。
元朝的能人劉秉忠,
建造大都顯才能。
天文地理他知曉,
《經學》《律力》他精通。
翻《周禮》覽《易經》,
十年建得了大都城。
三頭六臂兩只腳,
大都城建成了吒吒形。
那位說:我不信,
北京城怎麼會是吒吒形啊?」
您若不信聽分明:
城南三門為三頭,
城門叫「順成」、「歷正」與「文明」。
城北「安貞」、「德聖門」,
那是吒吒兩腳北邊蹬。
東西城門整六座,
吒吒扎臂展身形。
元大都的老北京,
後人又叫「娃娃城」。
萬歲爺為求社稷江山穩,
大都定名叫北平。
轉眼歷經三百載,
元朝滅亡立大明。
定都南京號洪武,
燕王掃北幽州行。
明太祖,駕了崩,
朱棣王奪取皇位遷北平。
重建京城十五載,
京城的城牆有四層。
建內城,擴外城,
皇城圍著紫禁城。
東西南北開城門,
城南城北御道平。
五壇八廟香火盛,
南、中、北海碧水清。
里九外七皇城寺,
九門八典一口鍾。
明北京,暮擊鼓,晨鳴鍾,
四六九城悅耳鳴。
鍾鼓樓兒鍾鼓響,
叮兒當啷的響叮咚。
風調雨順民安樂,
太平盛世五穀豐。
永樂元年雪打燈,
北平從此叫北京。
哎……您跟我來,跟我看,
要逛北京跟我轉。
走咱一道兒走,轉了一道兒轉,
您逛北京我陪伴
打永定門往鼓樓看,
這本是老北京的中軸線。+
東西兩城由它分,
城門左右依它建。
什麼永定門、正陽門,
紫禁城、三大殿,
萬歲山,鍾鼓樓,
中心全坐這條線。
中軸線,卧龍線,
想當年,皇上威坐太和殿。
這條線,您可別小看,
它敢把皇帝的屁股分兩半。
中軸線,似脊樑骨,
再逛北京心有譜。
心裡有譜細留神,
閑來沒事數城門。
外城共有七座門,
打永定門座正中心。
打此門再往兩邊分。
東為左安門,
西為右安門。
廣渠門、廣安門,
東便門、西便門,
東西便門為走人。
數完了外城數內城,
內城共有九座門。
打正陽門轉一輪。
座座城門是睦鄰,
正陽門、崇文門,
朝陽門、東直門,
安定、得勝、西直、阜城門,
轉過了城角宣武門,
那位說你凈騙人,
復興,建國,和平門,
您數了半天落三門。
您問得好,我告訴您,
和平門,本是北洋政府開,
為的是,城裡城外好抓人。
復興門、建國門,
是帝國主義欺負人。
在北京,刺刀捅人不過癮,
為運軍火又把城牆捅兩門。
所以說,復興、建國、和平門,
不能算明清兩代的古城門。
打竹板,您跟我走,
眼前來到城門口。
您若問,九座城門都誰走?
五行八作全都有。
正陽門,叫九龍口,
當年不許百姓走。
每年一到祭天日,
皇帝一走走一宿。
崇文門外蒜市口,
由那兒往裡運燒酒。
朝陽門,進皇糧,
「哼的嘿的」腳夫扛。
東直門,進木材,
神州巨木萬人抬。
安定門,最差勁,
天天往外推大糞。
德勝門,德勝多,
風煙滾滾走兵車。
西直門,在城西北,
送來玉泉山的清泉水。
阜成門,倒煙煤,
小驢兒「噔嗒噔嗒」地走來回。
宣武門,可不敢站,
每年秋斬過人犯,
囚車一過一大串,
一街兩廂眾人看。
那死囚犯,頭上插著斷頭牌,
又唱又喊充好漢。
「嘿,大妹妹,給好漢爺我叫個好,
二十年後咱再見吧!」
哎,提起老事兒太嚇人,
咱們接著再數皇城門。
天、地、日、月照乾坤,
皇城四門四方分。
南為天安門,
北為地安門,
東為東安門,
西為西安門。
這就叫南天北地東西安,
日出東海月西沉。
金鑾寶殿當中坐,
四平八穩震乾坤。
北京的城,北京的門,
您數一數,我不蒙您。
里九外七皇城四,
北京的城門太迷人。
那真是城門門上有城樓,
城門門下有門神。
出入城門有時辰,
時辰顛倒難過門。
晝開門,夜閉門,
人出門,門堵人,
門堵人,人擠門。
夜過城門門不開,
晝過城門門堵人。
要想晝夜過城門,
我告訴您只好花錢「走後門」。
啊!北京的城,北京的門,
北京的城門太迷人。
北京的城,北京的門,
古老的北京最動人。
若想再多聊聊北京的事,
咱們下回演出歡迎您,
咱們下回演出歡迎您。
9. 求哪位高人給份高鳳山快板書的台詞,要代表作品的。
同仁堂
叫列位您真幫忙,楞說同仁堂旁邊有豆腐房
同仁堂,同仁堂開的本是老葯鋪,先生就好比神手自在王
葯王爺就在當中坐,十大名醫列兩旁
先拜那葯王後拜你呀,你是葯王爺的大徒弟
這個葯王爺他本姓孫,騎龍跨虎手捻著針
內科的先生孫思邈啊,外科的先生華佗高
這個孫思邈,醫術高,三十二歲保唐朝
正宮的娘娘得了病,他是走線號脈治好了(liao)
一針治好娘娘的病,兩針他治好龍一條
萬歲爺聞聽龍心喜,傳旨宣他入當朝
封他個文官他也不要是封他個武將他把頭搖
萬般出在無計奈,才欽賜一件大黃袍
這一旁怒惱哪一個?怒惱了敬德老英豪
微臣我:東檔西殺南征北戰跨馬掄鞭功勞大,為什麼不賜大黃袍
這先生治好娘娘病,您就欽賜大黃袍
說著惱來道著怒,手持鋼鞭趕黃袍
一趕趕到八里橋,這葯王爺的妙法高,脫去了黃袍換紅袍
黃袍供在葯王閣(gao三聲),黎民百姓才把香燒
您這個買賣有欄櫃,那欄櫃本是三尺三寸三分高
一邊放著軋(ya)葯碾,一邊放著軋(zha)葯刀
(後面都念軋zha)
軋葯刀,亮堂堂,各種的草葯他先嘗
先軋這牛黃和狗寶,後軋檳榔與麝香
(佟守本先生這還有兩句……桔梗……大黃,請高手指教)
桃仁陪著杏仁睡,二仁躺在沉香床
睡到了三更茭白夜,膽大的木賊跳經牆
盜走了水銀五十兩,金毛狗兒叫汪汪
有丁香他給鹿茸去送信,人參這才坐大堂
佛手抄起甘草棍,棍棍打在陳皮上
哎打的這個陳皮流鮮血啊,鮮血甩在木瓜上
大蘇/嵩?丸,小?丸,胖大海啊滴溜圓,狗皮膏葯貼風寒
(高鳳山先生到這打住,佟守本先生還有幾句:
有一全丸,二順丸,三清丸還有這檳榔四消丸
五虎丸,六神丸,七真丸,八寶丸,九龍丸,還有這十全大補丸)
我有心接著葯名往下唱,唱到明天唱不完
我唱的是:祝各位身體康健,福壽雙全!
10. 和祝壽有關的快板作品。 急需
發四喜兒
福字添來喜沖沖,
福緣善慶降雨平。
福如東海長流水,
恨福來遲身穿大紅。
祿星笑道連中三元,
鹿叼靈芝口內含。
路過小橋松林下,
六國封相做高為官哪。
壽星秉壽萬壽無疆,
壽桃壽酒擺在中央。
壽比南山高萬丈,
彭祖爺壽高永安吶康啊。
喜花兒掐來插滿頭,
喜酒斟來甌幾甌。
喜鳥落在這房沿兒上,
喜報三元獨占鰲頭啊。
一上台來細留神
一邊財神一邊喜神
財神手托著搖錢樹
喜神懷抱著聚寶盆
聚寶盆到有這個金馬駒子在
金馬駒子以上站著金人
金人手托著八個字把您吶
願諸位招財進寶日進斗金
混沌初分實在難學,
誰知道地多厚天有多麼樣兒的高,
日月穿梭催人老,
又爭名把利撈,
難免死生路一條,
八個字造就命也該著,
八個字造就命也該著。
樹大根深要扎穩牢,
忍受這個教調武藝高,
井掏三遍吃甜水,
勸明公你們忍為高,
千萬別把這個小人學,
小人他過河就拆橋,
小人他過河就拆橋。
君王有道樂逍遙,
十萬里的江山扎穩牢,
文官能忍戴紗帽,武將能忍穿蟒袍,
吃糧當兵也得忍著,
似這樣的江山怎麼能夠不安牢,
似這樣的江山怎麼能夠不安牢。
莊稼人能忍起早貪黑,
土房子拌泥防備雨來摧,
地要是薄了多加點料,
頂星星,戴月輝,
耕種鋤刨忙了幾回,
到秋來收糧闔家喜雙眉,
到秋來收糧闔家喜雙眉。
買賣人能忍和氣生財,
不論這個貧富一個樣兒地看待,
買賣賣的熟主道啊,站櫃台笑顏開,
休要發困莫要發呆,
似你這個買賣怎麼樣兒不發財,
似你這個買賣怎麼樣兒不發財。
走過了三川六水大海大江,
看慣了燈紅酒綠世態炎涼,
爭什麼多來論的什麼少,
充好漢逞剛強,
金銀財寶夢黃粱,
倒不如天樂票房你開心笑一場,
願諸位你們招財進寶,喜氣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