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知名企業
⑴ 美國矽谷有哪些世界知名企業
你能想到知名軟體企業進步上都在那裡啊。微軟,甲骨文等等。
⑵ 中國在美國矽谷的企業有哪些
有2000家由華裔創辦或管理但不全是中國公司
多答兩個迅雷、四通
⑶ 美國矽谷有哪些高科技企業
美國矽谷有Facebook、蘋果、英特爾、惠普、思科、朗訊、英偉達等高科技企業。
1、Facebook——Facebook(臉書)是美國的一個社交網路服務網站 ,創立於2004年2月4日,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
(3)矽谷知名企業擴展閱讀:
1、矽谷(Silicon Valley),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南面,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聖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別稱。矽谷最早是研究和生產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晶元的地方,因此得名。
2、矽谷是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盡管美國和世界其它高新技術區都在不斷發展壯大,但矽谷仍然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擇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3、矽谷的主要區位特點是擁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頂尖大學作為依託,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還包括加州大學其它的幾所校區和聖塔克拉拉大學等等。結構上,矽谷以高新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同時擁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⑷ 矽谷有哪些著名IT企業
思科、英特爾、惠普、朗訊、蘋果等。
⑸ 美國矽谷有多少家企業
在矽谷,人員不超過50人的公司占科技公司的80%,約4800家左右,假定這些公司的GDP值占版矽谷的50%,即1200億美權元,那麼每個中小型公司的平均GDP為2500萬美元,即2億元人民幣。如果這些公司的平均人員為35人,則人均GDP為70萬美元,即600萬人民幣。這是目前海淀開發區人均 GDP的40倍(1998年海淀開發區人均GDP約為14萬元人民幣)。另外,矽谷地區成功的科技企業的創業者或投資者的個人資產增長也很快。一些中小型公司的創業者(Founder),創業三四年之後個人資產達到千萬美元以上的不在少數。矽谷地區也是美國個人收入最高的地區之一。舊金山及其附近的地區的零售物價和房價也是美國排名第一、第二的地區。
⑹ 世界十大矽谷是哪十個
第一名到第十名依次為:惠普、英特爾、思科、旭電、太陽微系統、安捷倫、甲骨文、應用材料、蘋果電腦和CNF。
美國《新聞周刊》11月9日全球十大科技城市,凸顯科技產業在全球經濟增長所扮演的火車頭位置。這10個科技城市不是一般人所想的矽谷,而是德州的奧斯汀、猶他州的鹽湖城、麻州的波士頓與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等4個。歐洲有英國的劍橋、法國的蘇菲亞和芬蘭的赫爾辛基。亞洲則是新加坡、印度的班加羅爾和以色列的特拉維夫雀屏選。
德州首府奧斯汀:當地以德州大學的輟學生邁克·戴爾為榮。除了戴爾電腦,還有IBM、德州儀器和摩托羅拉等高科技大廠相繼落腳。奧斯汀有100萬人口,其中1/10受雇於科技產業,而且,盡管亞洲和歐洲經濟成長正在減緩,當地科技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不減反增。
印度的班加羅爾(Bangalore):500年歷史的古城是絲綢的交易地,不過自1980年當地的企業家和德州儀器開始著手在當地搞科技產業,現在已經有250家高科技業者,是南亞最知名的軟體重鎮。
美國麻州的波士頓:這是個歷史悠久的科技城市,因此早就知道高科技產業也有景氣循環。80年代的「麻州奇跡」變成90年代的「一二八號公路夢魘」,當地的迷你電腦巨人如迪吉多、王安電腦陷入危機。幸虧當地有多達65所大專院校,波士頓的高科技春天終於又回來了。
英國劍橋:800年來搞純粹學術的劍橋大學現在成為高科技工業革命的引擎。在當地政府和學府攜手合作下,「劍橋2020年」正邁步向前。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芬蘭只有500萬人口,卻有250萬人擁有行動電話。這是個全世界網際網路普及率最高的國度,也是全世界電子銀行系統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任何抵達赫爾辛基的旅客一眼就可以感受到這是個行動電話之都,沒錯,這就是諾基亞的家鄉。
美國猶他州的鹽湖城:首先是國防工業吸引了科技人才,接著猶他大學在1969年成為美國頭幾個連上網際網路的先驅。摩門教對這兒的高科技文化頗有貢獻,由於摩門教徒重視家譜,電腦無疑是最好的工具,因此這兒的家庭個人電腦普及率高達65%。
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雅圖:這不只有微軟和蓋茨。不過,的確正是由於西雅圖出了蓋茨和保羅·艾倫,才醞釀出西雅圖今日的軟體氛圍。現在這兒有2500家軟體公司,有一部分是微軟的離職員工創辦的,還有靠著微軟股票發財的微軟員工扮演鼓勵高科技業的「天使」(即投資高科技業的個人金主)。
新加坡:當地政府刻意吸引高科技業者的努力已經綻放異彩,由於具備稅賦優待、優秀的勞工和高度的效率,包括惠普、摩托羅拉、微軟和成打跨國高科技業者都在這兒落腳。
法國的蘇菲亞高科技園區(Sophia-Antipolis):位於法國里維耶拉的高科技城市,鄰近尼斯國際機場是一大賣點,當地的食物美酒和度假氣氛也是特色之一,不過最重要的是有培植高科技的充沛資金。
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發展成為高科技中心有一部分是陰錯陽差,因為當地是以色列唯一24小時運轉的都會,因此在高科技狂工作了16個小時之後,還能夠有去處。來自俄羅斯的猶太移民帶來了優異的電腦知識,另一方面是每年退役的年輕人帶著在軍隊里學到的電腦知識加入
⑺ 美國矽谷有哪些企業 越詳細越好
請查看www.siliconvalley.com 和www.siliconvalleyhistory.org
你說需求的都能版查到。權
⑻ 矽谷公司十強:美國矽谷十大排名企業都有誰
首先是ibm,其次英特爾,蘋果
⑼ 我國的中關村和美國的矽谷分別有哪些知名的企業
矽谷(Silicon Valley)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經聖克拉拉至聖何塞近50公里的一條狹長地帶,是美國重要的電子工業基地,也是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
其實,矽谷最初的形成原因很簡單,它只是政府為了留住斯坦福內一地區的留學生,提高當地經濟的一個政策沒想到最後那個地區經濟飛速發展,成了科技聚集區。
它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微電子技術高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點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一流大學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學為依託,以高技術的中小公司群為基礎,並擁有思科、英特爾、惠普、朗訊、蘋果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電子工業公司達10000家以上,所產半導體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約佔全美1/3和1/6。80年代後,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紛紛出現,該地區客觀上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現在矽谷已成為世界各國半導體工業聚集區的代名詞。
矽谷的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平均18個月就上一個新台階,多年來,其經濟持續繁榮,1999年矽谷的營業額達2500億美元至3000億美元左右。1998年矽穀人均年薪已達9.6萬美元,1999年則已超過10萬,美國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矽谷一年收入不下6萬美元,比其他地區一般高出一二萬美元。現在全世界人都知道,在矽谷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都是平常的事,即使億萬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矽谷,知識就是工作,知識就是財富,對於所有科技員工來說,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識更新也是一門必修課。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人人都不得不廢寢忘食,每天的工作和學習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如稍有懈怠,明天就會有被淘汰的可能。
矽谷是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國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矽谷,集結著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矽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達30多人。矽谷是美國青年心馳神往的聖地,也是世界各國留學生的競技場和淘金場。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教授,前不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清華、科大和北大理工類畢業生中的一半或早或遲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國,包括矽谷公司。美國《洛杉磯時報》撰稿人埃弗蘭·伊里塔尼說:「如果你瀏覽一下矽谷公司的員工名單,就會發現無數的清華畢業生。他們是來美國尋求工程技術突破,在英特網領域大顯身手或在科技上創業的數以千計的中國優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實際上華人控制的矽谷公司現已達2000家以上,占矽谷公司的1/5,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則越來越多。名聞中國的主要電視機廠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計算機公司聯想集團都已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實驗基地。
在矽谷,一般公司都實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營銷三位一體的經營機制,高學歷的專業科技人員往往占公司員工的80%以上。矽谷的科技人員大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們不僅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也各有所異,所學專業和特長也不一樣。如此一批科技專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維活躍,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目前,矽谷高新技術公司的創立和資金投入方興未艾,仍然呈現出發展的趨勢。
自80年代後,世界各國有不少科技較發達地區,為了更快地促進地方經濟,都試圖建立起自己的矽谷,如美國波士頓的「第二矽谷」、「日本矽谷」、「韓國矽谷」等。中國也不例外,有北京中關村矽谷、上海浦東矽谷(位於浦東張江)和廣東深圳[矽谷, 浙江杭州也有一個「天堂矽谷」。但矽谷多了就不稱其為「矽谷」了,美國有一個著名科學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矽谷是不能復制的,矽谷只有一個!」
中關村,地理位置上是指由中國科學院和毗鄰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環抱而成的一個地區。
1980年,這里辦起了中國一家IT公司。以後,中關村變成了我國高科技行業,特別是IT行業的代名詞。
在這個地區,科技,教育,文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連相互滲透。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研究相互銜接。國際范疇的學術交流,商務往來以及經濟合作日趨頻繁。中關村具有發展知識經濟的明顯優勢和巨大潛力,被譽為「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