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浮雕作品

著名浮雕作品

發布時間: 2021-02-03 14:34:42

『壹』 世界十大雕塑的作品介紹

(作者:米隆)
高約152 厘米,原作為青銅,米隆作於約公元前450 年。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均有收藏。原作已佚,現為大理石復製品。
雕像選取運動員投擲鐵餅過程中的瞬間動作,這正是鐵餅出手前一系列瞬間萬變動作中的暫時恆定狀態,運動員右手握鐵餅擺到最高點,全身重心落在右腳上,左腳趾反貼地面,膝部彎曲成鈍角,整個形體有產生一種緊張的爆發力和彈力的感覺。
形體造型是緊張的,然而在整體結構處理上,以及頭部的表情上,卻給人以沉著平穩的印象,這正是古典主義風格所追求的。 (作者:米開朗基羅)
這尊雕像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雕塑,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
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作者:亞力山德羅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稱《米洛斯的維納斯》、《斷臂的維納斯》、《維納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 亞力山德羅斯創作於約公元前150年左右,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
從雕像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這尊雕像還是盧浮宮的三大鎮館之寶之一(另外兩個為希臘化時期作者不詳的《勝利女神像》和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參見《勝利女神像》《蒙娜麗莎》詞條)。 (作者:菲狄亞斯)
雅典娜為雅典城的守護神,也是代表智慧的女神。原作為巴底農神廟大殿的主像,全身高達13米,用銀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鑲嵌著象牙與黃金,可惜已在拜占庭帝國時代被毀壞。
這里介紹的是大理石小型摹製品。在這件女神鵰像中,她頭戴戰盔,身著希臘式連衣長裙,護胸和甲胄上裝飾有蛇形飾邊和人頭像;她裸露雙臂,透過薄衣裙可隱見豐艷健美而有力量的身體;衣裙褶紋和飾物造成橫豎線條的疏密變化美;她的手勢動作可能是執長矛和托物,整個形象富有女性的溫柔和充滿生命,更多的是人性,絕少神性,這表明希臘化時期藝術已走向世俗化。
神話傳說:
雅典娜(古希臘語:Ἀθήνη/Ἀθηνᾶ,英語:Athena),傳說是宙斯與智慧女神墨提斯(「Μῆτις」意為智慧思想)所生。
因該亞(譯名來自《神話詞典》,請勿改動)和烏拉諾斯有預言說墨提斯所生的兒子會推翻宙斯,宙斯懼怕預言成真,遂將墨提斯整個吞入腹中,此後宙斯得了嚴重的頭痛症。神人之父宙斯只好要求火神赫淮斯托斯打開他的頭顱(一說為普羅米修斯),火神那樣做了。
令奧林波斯山諸神驚訝的是:一位體態婀娜、披堅執銳的美麗的女神從裂開的頭顱中跳了出來,光彩照人,儀態萬方。據說她有宙斯一般的力量,她是最聰明的女神,是智慧和力量的完美結合。
在這一神話中是從父系制的觀點來描寫雅典娜出世的。雅典娜彷彿是宙斯的延續,是宙斯意志的執行者。她是行動中的宙斯思想。墨提斯的母親身分逐漸模糊,似乎雅典娜是由宙斯一人所生。宙斯從雅典娜身上得到智慧,也像過去從墨提斯身上得到一樣。雅典娜不僅是奧林波斯神話中最主要的神,她的重要性不亞於宙斯。貓頭鷹和蛇是雅典娜的象徵。 閃綠色粘板岩雕刻,高約142 厘米,約創作於公元前2600年,現收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這是埃及古王國第四王朝時期的一尊雙人立像,也是當時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劃的是埃及古王國第四王朝第五個法老門考拉和他的王妃 。 石雕,高4-5米,最高的高9.8米,約公元600-1680年。
復活節島是南太平洋上一個孤立的小島,因考古學家是在1722年的復活節發現它的,故而得名。
這些雕像都是用整塊石頭雕刻而成,一般高4-5米,重約20噸,最高的達9.8米,重達90 噸。 青銅,高85厘米,約創作於公元前500年,現收藏於義大利羅馬市政博物館。
雕像取材於羅馬建城的傳說:著名的特洛伊戰爭結束後,特洛伊王子逃到義大利半島,建立了阿爾巴城,世代相傳。
後來,一個名叫努米托耳的國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兒子被殺,但他的女兒為戰神所愛,生下一對雙胞胎羅穆路和瑞穆斯,卻被阿木留斯放入籃子中丟人台伯河。
這對兄弟後來被一隻母狼發現並收留撫養,不久,被牧人發現收養;他們長大以後,殺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創建了新的城市。
後來羅穆路殺死了瑞穆斯,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
這尊雕像所刻劃的就是曾經哺育了羅馬創始人的母狼的形象。這尊雕像是埃特魯斯坎人的藝術傑作,對羅馬人來說,它還具有紀念碑意義,人們把它作為民族發源的始祖而給以頂禮膜拜。
雕像《母狼》已成為了羅馬市的象徵。 石雕,也稱為《斯芬克司像》。 高約20米,長57米,約創作於公元前2500年,現位於埃及吉薩。
在古代埃及,獅子是戰神的化身,也是力量的象徵,法老把自己的形象與它的形象混合起來,是為了誇耀神秘的威力,使自己成為萬民崇拜的偶像。
埃及古王國時期最主要的藝術成就體現在巨大、宏偉的皇陵建築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這座雕像,它是由整塊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高達20多米,面部約有5 米長,僅頭上的一隻耳朵也有2 米左右。
雕像的頭部被刻成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的頭像,身子則是呈坐姿的獅子形象。法老頭戴菱形王冠,前額上雕刻著神秘的聖蛇,腦後雕刻著象徵神權的鷹。
他的下頜原來還有一部庄嚴的胡須,但後來由於炮擊而跌落,現收藏於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 石雕,約公元前1792年-1750年,高約71厘米,石碑全長213厘米,現收藏於巴黎盧浮宮。
「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條文,是人們研究古代巴比倫經濟制度與社會法治制度的極其重要的文物;同時,它還是古代巴比倫藝術的代表,尤其因為古巴比倫王國流傳下來的藝術品十分罕見,所以這個石碑就更加顯得格外珍貴。
石碑的雕刻比較精細,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滿了楔形文字,全文280條,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制度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徵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漢謨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
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作者:羅丹)
原為《地獄之門》組塑的一部分,後翻鑄成銅像。《地獄之門》取材於但丁的《神曲》,思想者是羅丹用以象徵但丁的形象。一個強有力的巨人彎腰屈膝的坐著,右手托腮,嘴咬著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視著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難深重的人們。他愛人類,難以對那些罪人作出最後判決,他深懷同情,陷入極大痛苦和永恆的沉思之中。

『貳』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浮雕作品是什麼

兄弟啊,你說的這個范圍太多了,浮雕的種類那麼多,木雕,石雕,玉雕,銅雕等等,這幾個是主要的,還有很多,石雕屬於李世民陵墓六幅浮雕石刻,也有銅雕版本的,下面是網路的介紹,你也可以去網路看一下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查看精彩圖冊
目錄簡介基本資料「昭陵」簡介「六駿」簡介社會評價石刻辭賦詳細資料展開
簡介昭陵六駿是指陝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 唐太宗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gua)」、「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弟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羅振玉在其著作《石交錄》中記載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令文物商人將昭陵六駿運往洹上村,文物商因石體重大不方便,將「颯露紫」、「拳毛騧」二石剖而運之。袁克文「怒估人之剖石也,斥不受。」之後被駐京美國文物商購得運往美國。基本資料建造歷史昭陵的建設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同時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後的合葬墓,墓旁祭殿兩側有廊廡,「昭陵六駿」石刻就列置其中。石刻中的「六駿」是李世民經常乘騎的六匹戰馬,它們既象徵唐太宗所經歷的最主要六大戰役,同時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創建過程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六匹駿馬的名稱:一是颯露紫,二是拳毛騧[音guā] ,三是青騅,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驃,六是白蹄烏。石刻所表現的六匹駿馬三作賓士狀,三匹為站立狀。六駿均為三花馬鬃,束尾。這是唐代戰馬的特徵,其鞍、韉、鐙、韁繩等,都逼真地再現了唐代戰馬的裝飾。據傳說「昭陵六駿」石刻是依據當時繪畫大師閻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流落海外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於1918年被當時我國的古董商盧芹齋以12.5萬美元盜賣到國外,現藏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石現藏於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聯合修復2010年,我國專家受邀至美國參與修復「拳毛騧」、「颯露紫」,使其已達到了可以全球巡展的基本要求。 中美雙方的文物修復專家,共同來修復中國唐代的傳世文物,此舉的象徵意義較之實際意義更深遠,此舉讓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在保護利用方面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中美首度聯合修復文物,催生了國際間文化交流與合作良好開端,其示範摹本作用不容低估。[1]「昭陵」簡介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後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墓旁祭殿兩側有廡廊,「昭陵六駿」石刻就列置其中。「六駿」簡介昭陵六駿是原置於昭陵唐太宗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准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情景。每幅畫面都告訴人們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昭陵六駿」雕刻在高二點五米,寬三米的石板上,分兩組東西排列。特勒驃東面的第一駿名叫——「特勒驃」,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里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 特勒(勤)驃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史載: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剛陷澮州(在今山西境內),兵鋒甚銳,"特勤驃"在這一戰役中載著李世民勇猛沖入敵陣,一晝夜接戰數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為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青騅東面第二駿名叫——「青騅」,蒼白雜色,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竇建德原系隋軍麾下將領,據說還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亂自稱夏國王。當時,唐軍扼守虎牢關,占據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敵方列陣已久,飢餓疲倦之機,下令全面反攻,親率勁騎,突入敵陣,一舉擒獲竇建德。 青騅石刻中的青騅作賓士狀,馬身中了五箭,均在沖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後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唐太宗給它的贊語是:"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馬的矯捷輕快,後一句道出這一戰役的關鍵性意義。什伐赤東面第三駿名叫——「什伐赤」.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語"馬"的音譯,這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純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 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稱鄭王,據洛陽,與竇建德結好。當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時,王向竇求救,但都被李世民擊敗。 什伐赤石刻上的駿馬凌空飛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後面射來,可以看出是在沖鋒陷陣中受傷的。唐太宗贊語「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在這一重大戰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傷亡三匹戰馬,基本完成統一大業,"青旌凱歸"流露出他的興奮。颯露紫西面的第一駿名叫——「颯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牽著戰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還有其事跡。據《新唐書.丘行恭傳》記載,公元621年,唐軍和王世充軍在洛陽決戰,李世民的侍臣猛將丘行恭,驍勇善騎射,在取洛陽的邙山一戰中,李世民有一次乘著颯露紫,親自試探對方的虛實,偕同數十騎沖出陣地與敵交鋒,隨從的諸騎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從。年少氣盛的李世民殺得性起,與後方失去聯系,被敵人團團包圍。突然間,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颯露紫」前胸,危急關頭,幸好丘行恭趕來營救,他回身張弓四射,箭不虛發,敵不敢前進。然後,丘行恭立刻跳下馬來,給御騎颯露紫撥箭,並且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然後又執刀徒步沖殺,斬數人,突陣而歸。為此,唐太宗才特別將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丘行恭卷須,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戰袍,頭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為馬撥箭的姿勢,再現了當時的情景。太宗給颯露紫的贊語是:「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原物拳毛騧西面第二駿名叫——「拳毛騧」, 這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劉黑闥本來是隋末瓦崗寨李密的裨將,竇建德失敗後,他占據了夏國的舊州縣,並勾結突厥人,自稱漢東王,後來也被李世民擊潰敗走。 拳毛騧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領唐軍與劉黑闥在今河北曲周一帶作戰。劉軍主力渡河時,唐軍從上游決壩,趁機掩殺,奪得勝利。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說明這場戰斗之激烈。唐太宗為之題贊:「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自這場戰爭後,唐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便宣告完成了。白蹄烏西面第三駿名叫——「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薛仁杲是唐初盤踞在今蘭州自稱秦帝的薛舉之子。薛舉曾率兵攻唐,謀取長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繼續在甘肅以東屯兵威脅唐朝,後來被李世民擊敗而投降。公元618年,唐軍初占關中,立足不穩。割據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便大舉進攻,與唐軍爭奪關中。相峙兩月之後,李世民看準戰機,以少量兵力正面牽制誘敵,親率主力直搗敵後,使薛軍陣容大亂潰退。李世民趁機追擊,催動白蹄烏身先士卒,銜尾猛追,一晝夜賓士200餘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白蹄烏石刻「白蹄烏」昂首怒目,四蹄騰空,鬃鬣迎風,儼然當年在黃土高原上逐風賓士之狀.唐太宗給它的贊詩為:「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昭陵六駿,姿態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造型栩栩如生,像這樣的藝術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雕刻技巧的精絕,而且還寓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顯示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成就,是極為珍貴的文物。社會評價可惜它們已被中國人在賣給美國前,為方便運輸全部用工匠器械打碎,其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兩駿,1914年被盜賣到美國,現存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幅真品,於1918年在再次盜賣過程中被砸成幾塊企圖裝箱外運,幸而途經西安北郊時被發現制止,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其他「四駿」,被保護得十分精細。在碑林博物館的石刻藝術館中,「昭陵六駿」一字排開,非常壯觀。但遺憾的是,其中流失的「颯露紫」和「拳毛騧」二駿為復製品。[2]1907年法國漢學家沙畹攝昭陵六駿(3張)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消息,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葛承雍教授發布了他對"昭陵六駿"的產地來源、名號含義和陪葬習俗的全新詮釋。學術界有關專家認為,葛承雍對這一千古之謎所作的破譯,與其歷史背景、語言對音、圖像寓意、民族葬俗等相吻合,具有突破性、可信度、說服力。"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九嵕山上唐太宗昭陵北闕前的六塊駿馬浮雕石刻,這組石刻立於貞觀十年(636年),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創唐帝國重大戰役中的鏖戰雄姿,有平劉黑闥時所乘的"拳毛爅",平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的"什伐赤",平薛仁杲時所騎的"白蹄烏",平宋金剛時所乘的"特勤驃",平竇建德時所騎的"青騅"。昭陵六駿石刻以統一戰爭為題材,手法簡潔渾厚,造型栩栩如生,是馳名中外的石雕藝術珍品。1914年,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被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隨著近年來突厥學和敦煌學、藏學逐漸成為國際學術界的"顯學",葛承雍對前人的一些嘗試產生了疑問,他從1996年開始將破譯昭陵六駿來源的研究定為與國際學術接軌的工作,經過3年多科學嚴謹的研究,以突厥語作為突破口,分析了貞觀年間唐帝國外域貢馬、俘獲戰馬、互市買馬和隋宮廄馬等四條不同途徑進入中原的"胡馬",認為大都來自突厥或突厥汗國控制下的西域諸國。葛承雍還從馬種學上分析了昭陵六駿的來源產地,在駿馬類型、體質結構、雜交特點及外觀造型諸方面縝密論證了六駿中至少有四駿屬於突厥馬系中的優良品種。趙霖·《昭陵六駿圖卷》(8張)葛承雍對「昭陵六駿」來源的破譯,不僅解開了歷史之謎,第一次全面詮釋了六匹駿馬來自突厥汗國及其控制下的西域諸國,也完整地勾畫出六駿的馬種原型,充分說明了1000多年前北方草原民族與外來文明在中原大地交流、融合的新氣象,既給國內外學術界留下了無限遐想的探索領域,對以絲綢之路為龍頭的現代文化旅遊具有重要意義。石刻辭賦昭陵六馬唐文皇戰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前客有持此石本示予為賦之——天將鏟隋亂帝遣六龍來森然風雲姿颯爽毛骨開飆馳不及視山川儼莫回長鳴視八表擾擾萬駑駘秦王龍鳳姿魯烏不足懼腰間大白羽中物如風雷區區數豎子博取若提孩手持掃天帚六合如塵埃艱難濟大業一一非常才維時六驥足績與英衛陪功成鏘八鸞玉輅行天街荒涼昭陵闕古石埋蒼苔詳細資料1、白蹄烏據《全唐文》(卷l0)收錄唐太宗昭陵《六馬圖贊》記載,駿馬「白蹄烏」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間,李世民與薛仁杲(薛舉之子)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東北)作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西側三駿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該馬通身毛色純黑,四蹄俱白。 昭陵六駿隋大業十三年(617)四月,薛舉、薛仁杲父子在金城(今甘肅蘭州市)郡起兵。七月,薛仁杲稱帝。十二月,薛舉父子竭動10萬大軍,想趁李淵父子立足未穩,奪取關中長安。次年六月,薛軍佔領涇州(今甘肅涇川縣北五里),後一直開到豳州(今陝西彬縣)、岐州(今陝西鳳翔)一帶。唐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西討元帥,出兵抗擊。兩軍在高(言庶)城(今陝西長武縣北)一帶相持了兩個多月。十一月,薛軍糧草不濟,軍心浮動,進退兩難。李世民看準戰機,連夜調兵譴將,趁機內外夾攻。李世民先用少量兵力在淺水原誘敵,拖住薛軍精銳羅侯部,然後出其不意,親率勁旅直搗敵後。他騎著「白蹄烏」,只帶了數名精銳騎兵,率先殺入敵陣,薛軍大亂,兵卒向折(言庶)城(今甘肅涇川縣東北)潰逃。為徹底消滅敵人,李世民又催動「白蹄烏」,帶領兩千餘名騎兵緊緊追趕,一晝夜賓士二百多里,把薛仁杲敗軍圍定在折慧城內,扼守關口要道,迫使薛仁杲率殘部開城投降。淺水塬大戰奠定了唐王朝立足關隴的政治經濟基礎。石刻「白蹄烏」筋骨強健,四蹄騰空,鬃鬣迎風,呈疾速賓士之狀,足見它當年載著李世民在黃土高原上急馳,追擊薛軍的情景。 唐太宗給它題的贊語是:「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昭陵六駿關於「白蹄烏」的命名,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持是一匹有四隻白蹄的純黑色駿馬的說法。但葛承雍先生研究認為,作為「天可汗」唐太宗赫赫戰功的贊美之稱和坐騎專名,「白蹄烏」的命名不足以說明李世民豐功偉績的含義。他認為,「白蹄」二字來源於突厥語「bota」,意為幼馬或幼駱駝,是「少汗」之意。「白蹄烏」 應是一匹冠以突厥語「少汗」之意的榮譽性專名的坐騎,「在立有戰功的黑馬名稱前帶有贊美的稱銜或加諸各種高貴的官號,其象徵意義不僅符合突厥歌頌上層領袖坐騎的習俗,而且也符合唐人頌揚聖皇名君的傳統作法。所以,突厥語『少汗』 (bota)應該是漢語 『白蹄』真正的原意。」(葛承雍《唐昭陵六駿與突厥葬俗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第60輯)。下文所引葛論出處相同)筆者查閱有關資料認為,葛先生之論當是。2、特勒驃駿馬「特勒驃」是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滅割據馬邑(今山西朔縣境)的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時,與劉武周大將宋金剛等作戰時的坐騎,排列於昭陵祭壇東側首位。此馬毛色黃里透白,喙微黑色。劉武周(?~622)本隋河澗景城(今河北獻縣東北)人,隨父遷馬邑。後任馬邑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 (617)殺太守王仁恭,自任太守,遣使附於突厥,受封為「定揚可汗」,割據馬邑。武德二年三月,乘唐軍與薛仁杲作戰之機,勾結突厥向南侵擾。其將宋金剛部數日間攻陷介州,唐軍數敗。守御太原的齊王李元吉棄城逃回長安。於是,劉武周、宋金剛占據了唐在山四的大片土地和軍事要地太原。高祖李淵大驚,打算放棄黃河以樂地區,收兵鎮守關中。惟李世民堅決反對,他認為失掉了河東,關中就孤立了,只有消滅劉武周勢力,收復河東失地,才能久據關甲。李淵遂派李世民帶兵狙擊。十一月,李世民率眾直趨龍門關,渡黃河,連挫劉武周軍前鋒。唐軍在柏壁(今山西新絳縣西南)集結,與宋金剛對壘。李世民採用「堅營蓄銳,以挫其鋒,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的戰略戰術。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剛軍果然糧盡計窮,軍心動搖,李世民率大軍乘機窮追猛擊,在消滅宋金剛、尋相、尉遲敬德等劉武周勢力中,李世民騎著「特勒驃」,曾一晝夜間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戰數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縣西南) 西原,一天連打八次硬仗。這次追殲,李世民曾一連兩天水米未進,三天人沒解甲,馬沒卸鞍。石刻「特勒驃」體形健壯,腹小腿長,屬突厥名馬。這種馬是典型的錫爾河流域的大宛馬,即漢代著名的「汗血馬」,也是隋唐時期中原人尋覓的神奇駿馬之一。研究者認為,「特勒」是突厥汗國的高級官號之一,其地位次於葉護和設,只統部落,不領兵馬。「唐太宗以突厥『特勒』官號來命名自己的坐騎,不僅僅是為贊揚名品良種的駿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贊美英雄、勇士的風俗來紀念和炫耀自己的輝煌戰績。」突厥多以王室子弟為「特勒」,「特勒驃」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個子弟進獻的。它載著李世民馳騁汾晉,為收復大唐王業發祥地——太原和河東失地,立下了戰功。因此, 唐太宗李世民稱贊它:「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3、颯露紫「颯露紫」是李世民東征洛陽,鏟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列於陵園祭壇西側首位,前胸中一箭。「颯露紫」是六駿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據《舊唐書·丘行恭傳》(卷59)記載,唐武德三年,也就是公元620你年,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的一次交戰中,為了探清對方實力,他自己跨上「颯露紫」,只帶了數十名騎兵,猛沖敵陣,殺開一條血路,一直沖到敵陣背後。因為來勢太猛,王世充軍被沖得暈頭轉向,,一片慌亂,幾乎無人敢擋其鋒。李世民只顧猛沖,和隨從將士失散,只有將軍丘行恭一人緊隨其後。突然,一條長堤橫在面前,圍追堵截的王世充騎兵又一箭射中戰馬「颯露紫」,在這危急關頭,大將軍丘行恭急轉馬頭,向敵兵連射幾箭,隨即翻身下馬,把自己的坐騎讓與李世民,自己一手牽著受傷的「颯露紫」,一手持刀和李世民一起 「巨躍大呼,斬數人,突陣而出,得入大軍。」回到營地,丘行恭為 「颯露紫」拔出胸前的箭之後,「颯露紫」就倒下去了。李世民為了表彰丘行恭拚死護駕的戰功,特命將拔箭的情形刻於石屏上。石刻 「颯露紫」正是捕捉了這一瞬間情形,中箭後的「颯露紫』』垂首偎人,眼神低沉,臀部稍微後坐,四肢略顯無力,劇烈的疼痛使其全身顫栗,旁伴身材魁梧的丘行恭,右手拔箭,左手撫摸著御馬,疼愛之情溢於言表。這種救護之情,真乃人馬難分,情感深摯。 李世民為其題贊文日:「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 關於「颯露紫」的含義,人們一般依據唐太宗所題的贊語「紫燕超躍,骨騰神駿」來描繪這匹坐騎像一隻輕健飛奔的純紫色燕子。葛承雍先生研究認為,「颯露」一詞來源於突厥語,將「颯露」 的讀音還原為唐代域外的非漢語詞彙時,對應漢譯為「沙缽略」、 「始波羅」。在《通典》(卷197)所載突厥十等官號、《隋書》紀傳等文獻及突厥碑銘中,「沙缽略」和「始波羅」常被突厥人用作為領袖的榮譽性稱號,並將其「勇健者」稱為「沙缽略」和「始波羅」,是突厥汗國的高級官號之一。用突厥汗國的榮譽性稱號和高級官號來稱唐太宗的坐騎,既符合對突厥汗國「勇健者」的贊頌,又能表達唐太宗李世民初唐征戰疆場的豐功偉績,體現了唐太宗對突厥「沙缽略」、「始波羅」者的敬佩之情。所以,「颯露紫」的含義應是「勇健者的紫色駿馬」。4、什伐赤「什伐赤」是一匹純赤色駿馬,排列於祭壇東側末位。關於 「什伐赤」的名稱,日本學者原田淑人認為:「什伐」或譯作「叱撥」,是波斯語「阿濕婆」的縮譯,即漢語「馬」的意思(見原田毅人《東亞文化研究》,東京座右寶刊會1944年版)。按原田淑人的說法,這匹馬是用波斯語命名,那麼「什伐赤」和「桃花叱撥價最殊」(岑參詩句)、「紫陌亂嘶紅叱撥」(韋庄詩句)中的「叱撥」 馬,都應是來自西域波斯(今伊朗)的名馬。美國學者費賴伊 R.N.Frye)研究指出,「叱撥」是粟特人主要用來對馬的稱呼。祭鴻生先生論證後也認為「叱撥」或「什伐赤」均為大宛的汗血馬 (蔡鴻生《唐代汗血馬「叱撥」考》,見《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甲華書局1998年版)。葛承雍先生研究認為,「什伐赤」是用突厥官號命名的一匹坐騎。他認為,「什伐」來自突厥語,應對音轉譯為漢文「設發」,而「設」又有「殺」、「察」、「沙」等異譯。據(通典.突厥上》注釋和《舊唐書.突厥傳》等文獻記載,「設』』是突厥別部領兵的將領。任「設』』者都是可汗的直系親屬,即所謂「常以可汗子弟及宗族為之」(《通典.突厥下》卷197),地位在可汗、葉護之下,可以建立牙帳,率領精銳兵馬二萬人左右,專制一方。盡管學術界對「設發」的對譯與含義有許多不同觀點,但大家都公認「設發」或「設」、「失」等是突厥的高級官號。因此,「什伐」 就是「設發」(或失發)的異譯,昭陵六駿之「什伐赤」當是用突厥官號命名的一匹坐騎(葛承雍《唐昭陵六駿與突厥葬俗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第60輯)。據文獻記載,駿馬「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陽城外、武牢關前和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又一匹坐騎:在激烈的戰斗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其中一箭是從背後射來的。石刻「什伐赤」呈帶箭飛奔的形象。 李世民為其題贊語日:「瀍(瀍河,水名,在河南省洛陽)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5、青騅「青騅」為一匹蒼白雜色駿馬。據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證,有可能是來自西方「大秦」國的駿馬,「青騅」之「青」不是泛指一種顏色,而是來源於突厥文「cin」或「sin」,在漢語中音寫為 「秦」,「秦」、「青」同音,故稱之。據文獻記載,駿馬「青騅」是李世民和竇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在洛陽武牢關交戰時的坐騎,列於祭壇東側三駿中間。武牢關大戰,李世民最先騎上「青騅」馬,率領一支精銳騎兵,似離弦之箭,直入竇建德軍長達20里的軍陣,左馳右掣,打跨了竇建德和十幾萬大軍,並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縣西北12.5公里處)俘獲了竇建德。一場大戰下來,駿馬「青騅」身上中了五箭(前邊一箭,後面四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石刻 「青騅」呈疾馳之狀,顯示出飛奔陷陣的情景。武牢關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因此, 李世民稱贊「青騅」馬:「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6、拳毛騧「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與劉黑闥(原竇建德部將)在沼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縣境內)作戰時所乘的一匹戰馬,列於祭壇西側三駿石刻中間。馬黑嘴頭,周身旋毛呈黃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縣)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前進獻給李世民的坐騎,故曾以許洛仁的名字作馬名。許洛仁死後陪葬昭陵,其墓碑上就記載著武牢關進馬之事 (見《昭陵碑石》《許洛仁碑》,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後人或因馬周身旋毛捲曲,又稱「拳毛騧」。一般認為,馬身若有旋毛是賤丑的,但此馬矯健善走,蹄大快程,貴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計毛色,不嫌其丑,善識駿馬的眼光。葛承雍先生研究認為, 「拳毛」音源於突厥文「khowar,kho」,漢文在《北史》中稱為「權於麾國」,在隋唐古音中語音對譯極為類似。所以,「拳毛」的標准譯名應源於「權於麾」。由此可見,「拳毛騧』,,可能是從「權於麾國」來的或者是一匹與「權於麾國」種馬通過人工雜交方式培養出來的大良馬。「拳毛騧」是太宗李世民死亡坐騎,在初唐平亂中與李世民立下了大功。唐初武牢關大戰後,李淵父子殘害了竇建德夫婦.加之,唐朝一控制河北,就實行了高壓統治。竇建德原部將范願、高雅賢懷著復仇的目的:推薦劉黑闥為首領: 在河北一帶起兵反唐。他們攻城陷郡,勢如破竹,打敗了唐朝著名將領李(責力),俘虜了勇猛過人的唐將薛萬徹、薛萬備。約半年時間,收復了竇建德原來在河北一帶占據的大部分土地。 武德四年十二月,李世民又一次奉命出征。他採用堅壁挫銳,斷糧築堰的辦法,逼迫劉黑闥率兩萬騎兵南渡沼水,與唐軍殊死決戰。這次戰鬥打得相當激烈,李世民的坐騎「拳毛騧」竟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戰死在兩軍陣前。石刻六駿中, 李世民給它題的贊語是:「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把它比作神馬。唐代詩人杜甫在他的詩中也曾提到過「拳毛騧」,詩中日:「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子花。」獅子花是唐代宗時范陽節度使李德山進獻給代宗李豫的一匹駿馬,這匹馬體毛捲曲似魚鱗,通體有九道花紋,所以又叫「九花虯」。唐代宗把這匹馬賜給了汾陽王郭子儀。詩人把「拳毛騧」與「九花虯」並提,說明兩者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

『叄』 著名雕塑作品

《思想者》 法國羅丹所作
《大衛》 義大利米開朗基羅所作
《擲鐵餅者》 希臘 米隆所作
《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神》 希臘人所作
《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 即《斷臂的維納斯》 作者不詳
《拉奧孔》 希臘的哈格桑德羅斯等所作
《赫爾墨斯與幼年的迪奧尼索斯》 希臘的普拉克西特列斯所作

『肆』 世界著名雕塑作品有哪些

1.The Great Sphinx 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位於埃及的吉薩高原,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雕塑,也是最大的整塊石雕塑,雖然比旁邊的金字塔看起來小了很多。但是關於雕塑雕刻的誰的臉以及由誰在什麼時候雕刻的依然有爭議。但是埃及考古學家一直認為獅身人面像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由哈夫拉法老建造的。
2.David by Michelangelo 大衛(作者:米開朗基羅)
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3.Venus de Milo 維納斯像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稱《米洛斯的維納斯》、《斷臂的維納斯》、《維納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在希臘化時期,表現女性人體美的雕塑日漸增多,對愛與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維納斯的歌頌更是層出不窮,其中最為著名雕像的就是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並已經成為贊頌女性人體美的代名詞。
4.The Thinker by Auguste Rodin 思想者(作者:羅丹)
原為《地獄之門》組塑的一部分,後翻鑄成銅像。《地獄之門》取材於但丁的《神曲》,思想者是羅丹用以象徵但丁的形象。一個強有力的巨人彎腰屈膝的坐著,右手托腮,嘴咬著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視著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難深重的人們。
5.The Discobolus 《擲鐵餅者》(作者:米隆)
高約152 厘米,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均有收藏,原作為青銅,米隆作於約公元前450 年。原作已佚,現為復製品。雕像選取運動員投擲鐵餅過程中的瞬間動作,這正是鐵餅出手前一系列瞬間萬變動作中的暫時恆定狀態,運動員右手握鐵餅擺到最高點,全身重心落在右腳上,左腳趾反貼地面,膝部彎曲成鈍角,整個形體有產生一種緊張的爆發力和彈力的感覺。形體造型是緊張的,然而在整體結構處理上,以及頭部的表情上,卻給人以沉著平穩的印象,這正是古典主義風格所追求的。
6.The Pieta by Michelangelo哀悼基督
雕刻在一塊完整的卡拉拉產的大理石上,聖母的衣帶上有米開朗基羅親筆簽名。聖母和死去的耶穌的這種組合,前所未見:兩個人物比例協調,姿勢端莊,表現了震撼人心的古典美和怡靜美。
7.The Kiss by Auguste Rodin 《吻》
大理石雕像,高190厘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於1884-1886年,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吻》取材於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寫的弗朗切斯卡與保羅這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羅丹取用這一題材以更加坦盪的形式,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世俗誹謗的情侶,在幽會中熱烈接吻的瞬間。

8.Manneken Pis『尿尿小孩』
代表了比利時的Manneken Pis (『尿尿小孩』)坐落在『大廣場』不遠處,這聞名的『尿尿小孩』銅像的真身遠較想像中小,但威力無窮,小小一個銅像便可吸引無數旅客到此一游,相信亦為比利時賺取了不少外匯。原來『尿尿小孩』的由來有多個不同傳說,其中一個是:相傳十四世紀時,Brussels正被外來敵對勢力入侵,在久攻不入之下,便於城牆下暗埋炸葯,剛巧給一名叫Juliaanske的小孩夜半起來尿尿的時候發現,但可惜他找不到水源撲滅,於是便靈機一觸,因利成便地用尿把那正燃燒的引線灑滅,避過了一場災難。後人便在原地建造石像以作紀念,其實早期的『尿尿小孩』的確是個石像,經過多次被盜之後,便於1619年由當時的比利時名雕刻家從新打造目前這尊青銅的『尿尿小孩』。每當各國官員到比利時訪問時,總喜歡送贈『尿尿小孩』一套新衣服,據說,收藏已達七百多件,現保存在大廣場的國王之家『尿尿小孩』的專屬衣櫃內公開展出,而每當不同節慶,『尿尿小孩』都會穿上不衣飾與大眾一起慶祝。
9.Capitoline Wolf 朱庇特的母狼
這座銅像高30英寸,博物館中有一個單獨以它命名的房間,而銅像擺放在這個房間的正中心
朱庇特的母狼幾世紀以來它是羅馬城的象徵物.並是一件青銅澆鑄和雕刻的傑作.與任何希臘雕塑動物都不同.特別是母狼緊張而又警覺的寫實姿態—集中體現了最優秀.最生動實在的.非理想化的.切切實實的伊特魯里亞美術特徵.
10.Hermes and the Infant Dionysus by Praxiteles赫耳墨斯和小酒神
大理石雕塑,高213 厘米,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作於約公元前330 年左右,現收藏於奧林匹亞考古博物館。
11.Bust of Nefertiti 納芙蒂蒂
納芙蒂蒂是埃及史上最重要的王後之一,傳說她不但擁有令人驚艷的絕世美貌,也是古埃及歷史中最有權力與地位的女性。1912年,一位考古學家發現了納芙蒂蒂的七彩半身像,她也隨即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封面女郎,並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埃及女王納芙蒂蒂,阿肯那頓法老王之妻,埃及史上最有權勢的女性。
12.The Statue of Liberty by 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自由女神像(作者:巴托爾迪)
雖然說世界上很多人不喜歡美國,但不得不說這個美國的象徵是世界著名雕像之一。這尊銅像的選型,是按照希臘神話中女神的美麗形象建造的。女神頭上戴著額箍,右手高舉火炬,左手拿著《獨立宣言》面容端莊而慈祥。雖然說世界上很多人不喜歡美國,但不得不說這個美國的象徵是世界著名雕像之一。
13.Christ the Redeemer by Paul Landowski 基督像
基督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700米高的基督山頂,高39.6米,包括9.5米高的底座,寬30米。高度僅次於玻利維亞的肯考迪亞基督塑像,排名第二。基督像是基督教的象徵,同時也是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圖標。
14.Tian Tan Buddha 天壇大佛
天壇大佛是一座位於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前木魚峰上的佛像,坐落於海拔520米的昂坪。佛像坐在二百六十八級的石階上,由202塊銅片組成(佛身160塊、蓮花三十六塊、雲頭六塊),高26.4米,連蓮花座及基座總高約33.999米(正負0.5米),重249.999TON(正負0.5TON),坐於三層祭壇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青銅座佛。

『伍』 世界最著名的雕刻作品,各有什麼不同

史芬克斯。古埃及的雕刻藝術品,即世界聞名的獅身人面像。
維納斯。古希臘大理石雕刻作品。
拉奧孔。著名的古羅馬雕塑作品。

『陸』 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浮雕有哪些

人民英雄紀念碑,昭陵六駿
九龍壁可多了去了,而且它們不屬於浮雕
石窟也不能稱之為浮雕,他們是石雕像

『柒』 西方著名雕塑作品

大衛

『捌』 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浮雕作品是

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浮雕作品是 昭陵六駿。
指陝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玖』 十大世界著名雕塑有哪些

1、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 Liberty),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位於美國紐約海港內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是法國於1876年為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美法聯盟贈送給美國的禮物,1886年10月28日銅像落成。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徵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徵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徵,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象徵,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對成千上萬個來美移民來說,自由女神是擺脫舊世界的貧困和壓迫的保證,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國的象徵。
1984年,美國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內涵被廣泛用於各種領域。
2、巴西里約熱內盧基督的救贖主。
這尊雕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裝飾藝術雕像和第五世界上最大的耶穌的雕像。 它是30米(98英尺)高,不包括其8米(26英尺)基座,機械臂伸展28米(92英尺)寬。它位於700米(2300英尺)的峰值基督山山。 這座雕像已經成為一個圖標,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最著名的紀念碑。它建於1926年和1931年之間。

3、埃及吉薩大斯芬克斯。
通常被稱為斯芬克斯,這是一個石灰岩雕像的神話生物一頭獅子的屍體和一個人頭。 它站在尼羅河的西岸吉薩高原在吉薩金字塔,埃及。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巨石雕像,站73.5米(241英尺)長,19.3米(63英尺)寬20.22米(66.34英尺)高。 也是最古老的雕塑,通常被認為是由古埃及**約公元前2558 - 2532年建成的。
4、摩埃,復活節島。

復活節島石像所處,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火山島,土壤肥沃。自1888年起歸智利管轄,行政屬智利瓦爾帕萊索省。產甘蔗、香蕉、玉米等,並產魚、蝦。經濟主要是畜牧業和旅遊業。島上有巨大石像等文物古跡,被稱作「神秘之島」。
所有的石像都沒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異。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它的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個個額頭狹長,鼻樑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耳垂肩,胳膊貼腹。所有石像都背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威嚴。遠遠望去,就像一隊准備出征的武士,蔚為壯觀。
5、大衛雕像,義大利。
《大衛》雕像創作於16世紀初,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用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重量高達5.5噸。《大衛》,是文藝復興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被視為西方美術史上最優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
6、奧爾梅克巨大的頭,墨西哥。
「奧爾梅克巨石頭像」是1936年被發現的,共十四個,是奧爾梅克文化中最聞名於世的藝術品。這些頭像都是用整塊玄武岩雕成,構思完善,具有強烈的寫實性。其中最大的是一個青年的頭面雕像,重達30噸,高305 厘米左右,形象十分生動。他鼻子扁平,嘴唇厚大,眼睛半睜,呈扁桃狀,眼皮顯得十分沉重;頭戴一頂裝飾有花紋的頭盔,遮住了兩耳。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是古代一種神聖的球賽的安全帽,在這種球賽中,失敗的一方會被砍下頭顱,這個頭像可能與這種競賽的祭祀有關。但還有人認為,頭像可能是當時奧爾梅克領袖的雕像,或者就是一種向死者表示致敬的紀念物。
7、祖國母親在召喚,伏爾加格勒,俄羅斯。
是由雕塑家葉夫根尼·武切季奇(英語:Yevgeny Vuchetich)及結構工程家尼克萊·尼基金(英語:Nikolai Nikitin)所設計。於1967年完工,是當時最高的雕像,也是目前最高的非宗教或神話雕像。高85米,連底座重8000噸。整體為一右手持劍高舉,左手水平伸展的祖國母親(英語:The Motherland Calls)。
8、思想者——奧古斯特·羅丹的青銅雕塑。
《思想者》的創作出自於《地獄之門》,那是為巴黎裝飾藝術博館而做的大門。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後來成為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原來被一些淺浮雕圍繞著,這些浮雕是根據但丁的《神曲》而創作的。後來獨立出來,放大3 倍。最初羅丹給這尊雕像命名為《詩人》,意在象徵著但丁對於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為了這個形象,羅丹傾注了巨大的藝術力量。

9、小美人魚,丹麥。
小美人魚銅像是一座世界聞名的銅像,她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公園(Langelinie),已經是丹麥的象徵。遠望這個人身魚尾的美人魚,她坐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上,恬靜嫻雅,悠閑自得;走近這座銅像,您看到的卻是一個神情憂郁、冥思苦想的少女。銅像高約1.5米,基石直徑約1.8米,是丹麥雕刻家愛德華·艾瑞克森(Edvard Eriksen)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鑄塑的。
10、獅子的露台,提洛島島,希臘。
提洛島的島是最重要的一個神話,在希臘歷史和考古遺址。 提洛島有一個地位神聖的聖所前千禧年奧林匹斯山的希臘神話中阿波羅和阿爾忒彌斯的誕生地。 獅子的露台是致力於阿波羅納克索斯島人的公元前600年之前不久,原本9到12大理石守護獅子在神聖的過程中,但只有5獅子倖存下來,有3人的碎片。 原件是在1999年搬到提洛島博物館~

『拾』 著名的雕塑作品有哪些

奧古斯特·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十四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青銅時代》(1876)、《聖約翰的說教》(1878 )、《地獄之門》(1880-1917)、《亞當》(1880)、《夏娃》(1881)、《加萊義民》(1884-1 886)、《吻》(1886)、《巴爾扎克》(1897)、《雨果》(1897)。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