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法家著名論述

法家著名論述

發布時間: 2021-02-03 04:29:49

A. 法家是如何論述改革的意義的我們應當怎樣認識這種思想的價值

「不法古,不循今」 – 與時俱進
①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法家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時勢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② 商鞅明確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
③ 商鞅舉例說:「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治國之道,只要對國家有利,不一定拘守古法。因此他主張變法要徹底革除舊制,與民更始。說得秦孝公頷首稱善、決心變法。
④ 其後的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以現代的話來說,法家是主張創新精神的。
⑤ 改革要堅定:「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⑥ 改革要有鐵腕,由上至下堅決推行。商鞅認為,識見高於世人者,難免為俗人非議;有超人見解的,必然遭人譏毀。愚者對於已成定局的事還看不清楚,聰明人對還沒萌發的事已能預見。老百姓不足與之商量開創性的工作,只能與他們安享已成的功業。
商鞅變法造成了秦國的富強,但是後世歷史也有許多改革失敗的例子。的確,改革是一把雙面刃的劍,所託非人,代價慘重。成功的改革需要規劃者洞若觀火的識見和魄力;配合堅持而且公平的賞罰 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治國之道,因時而變。法家反對一味因循、不思變革的惰性,那求新求變的精神,令人激賞。一個安於現狀、不思變革的民族,註定要被時代拋向落伍。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來看法家改革,那意義是歷久彌新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等。法家的主張以法治國,以版富國強兵為己任,為後來權建立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思想。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戰國時期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法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漢書》說「法家者流,蓋出自理官。」

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韓非、李斯等。

C. 給一個法家代表人物對某一問題的精彩論述

韓非子名著《說難》
凡說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而能盡之難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所說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所說出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規異事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於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澤未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貴人有過端,而說者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強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論其所愛,則以為藉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博辯,則以為多而交之。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欲內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有與同污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自勇之斷,則無以其謫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然後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加,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繞朝之言當矣,其為聖人於晉,而為戮於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游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焉。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譯文
大凡進說的困難:不是難在進說的人所認為沒有才智能夠用來向君主進說,也不是難在進說人口才能夠闡明自己的意見,也不是難在進說人敢毫無顧忌地把看法全部表達出來。大凡進說的困難:在於了解進說對象的心理,以便用自己的說法適應他。進說對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卻用厚利去說服他,就會顯得節操低下而得到卑賤待遇,必然受到拋棄和疏遠。進說對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卻用美名去說服他,就會顯得沒有心計而又脫離實際,必定不會被接受和錄用。進說對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進說,他就會表面上錄用而實際上疏遠進說者;用厚利向他進說,他就會暗地採納進說者的主張而表面疏遠進說者。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談話因泄密而失敗。未必進說者本人泄露了機密,而是談話中觸及到君主心中隱匿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表面上做這件事,心裡卻想藉此辦成別的事,進說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這樣做的意圖,如此就會身遭危險。進說者籌劃一件不平常的事情並且符合君主心意,聰明人從外部跡象上把這事猜測出來了,事情泄露出來,君主一定認為是進說者泄露的,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恩澤未厚,進說者談論卻盡其所知,如果主張得以實行並獲得成功,功德就會被君主忘記;主張行不適而遭到失敗,就會被君主懷疑,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有過錯,進說者倡言禮義來挑他的毛病,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君主有時計謀得當而想自以為功,進說者同樣知道此計,如此就會身遭危險。勉強君主去做他不能做的事,強迫君主停止他不願意停止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所以進說者如果和君主議論大臣,就被認為是想離間君臣關系;和君主談論近侍小臣,就被認為是想賣弄身價。談論君主喜愛的人,就被認為是拉關系;談論君主憎惡的人,就被認為是搞試探。說話直截了當,就被認為是不聰明而笨拙;談話瑣碎詳盡,就被認為是啰嗦而冗長。簡略陳述意見,就被認為是怯懦而不敢盡言;謀事空泛放任,就被認為是粗野而不懂禮貌。這些進說的困難,是不能不知道的。 大凡進說的要領,在於懂得粉飾進說對象自誇之事而掩蓋他所自恥之事。君主有私人的急事,進說者一定要指明這合乎公義而鼓勵他去做。君主有卑下的念頭,但是不能剋制,進說者就應把它粉飾成美好的而抱怨他不去干。君主有過高的企求,而實際不能達到,進說者就為他舉出此事的缺點並揭示它的壞處,而稱贊他不去做。君主想自誇智能,進說者就替他舉出別的事情中的同類情況,多給他提供根據,使他從我處借用說法,而我卻假裝不知道,這樣來幫助他自誇才智。進說者想向君主進獻與人相安的話,就必須用好的名義闡明它,並暗示它合乎君主私利。進說者想要陳述有危害的事,就明言此事會遭到的毀謗,並暗示它對君主也有害處。進說者稱贊另一個與君主行為相同的人,規劃另一件與君主考慮相同的事。有和君主污行相同的,就必須對它大加粉飾,說它沒有害處;有和君主敗跡相同的,就必須對它明言掩錦,說他沒有過失。君主自誇力量強大時,就不要用他為難的事去壓抑他;君主自以為決斷勇敢時,就不要用他的過失去激怒他;君主自以為計謀高明時,就不要用他的敗績去困窘他。進說的主旨沒有什麼違逆,言辭沒有什麼抵觸,這樣之後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辯才了。由這條途徑得到的,是君主親近不疑而又能暢所欲言。伊尹做過廚師,百里奚做過奴隸,都是為了求得君主重用。這兩個人都是聖人,但還是不能不通過做低賤的事來求得進用,他們的卑下一至於此!假如把我的話看成像廚師和奴隸所講的一樣,而可以來納來救世,這就不是智能之士感到恥辱的了。經過很長的時間,君主的恩澤已厚,進說者深入謀劃不再被懷疑,據理力爭不再會獲罪,就可以明確剖析利害來成就君主的功業,直接指明是非來端正君主的言行,能這樣相互對待,是進說成功了。 從前鄭武公想討伐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然後問群臣:「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討伐?」大夫關其思回答說:「胡國可以討伐。」武公發怒而殺了他,說:「胡國是兄弟國家,你說討伐它,是何道理?」胡國君主聽說了,認為鄭國和自己友好,於是不再防備鄭國。鄭國偷襲了胡國,攻佔了它。宋國有個富人,下雨把牆淋塌了,他兒子說:「不修的話,必將有盜賊來偷。」鄰居的老人也這么說。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財物被竊。這家富人認為兒子很聰明,卻對鄰居老人起了疑心。關其思和這位老人的話都恰當,而重的被殺,輕的被懷疑;那麼,不是了解情況有困難,而是處理所了解的情況很困難。因此,繞朝的話本是對的,但他在晉國被看成聖人,在秦國卻遭殺害,這是不可不注意的。 從前彌子瑕曾受到衛國國君的寵信。衛國法令規定,私自駕馭國君車子的,論罪要處以刖刑。彌子瑕母親病了,有人抄近路連夜通知彌子瑕,彌子瑕假託君命駕馭君車而出。衛君聽說後,卻認為他德行好,說:「真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緣故,忘了自己會犯刖罪。」另一天,他和衛君在果園游覽,吃桃子覺得甜,沒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個給衛君吃。衛君說:「多麼愛我啊!不顧自己口味來給我吃。」等到彌子瑕色衰愛弛時,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這人本來就曾假託君命私自駕馭我的車子,又曾經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所以,雖然彌子瑕的行為和當初並沒兩樣,但先前稱賢、後來獲罪的原因,是衛君的愛憎有了變化。所以被君主寵愛時,才智就顯得恰當而更受親近;被君主憎惡時,才智就顯得不恰當,遭到譴責而更被疏遠。所以諫說談論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愛憎,然後進說。 龍作為一種動物,馴服時可以戲弄著騎它;但它喉下有一尺來長的逆鱗,假使有人動它的話,就一定會受到傷害。君主也有逆鱗,進說者能不觸動君主的逆鱗,就差不多了。

D. 中國法律思想史 論述題 論述法家的「法治」理論

先秦儒家從荀況開始由主要代表封建貴族轉向新興地主服務。荀況適應戰國末期的新形勢,對孔子的思想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而與孟子卻存在明顯的對立。荀況不死守「仁」、「禮」,也不排斥法家。他以「禮」為基礎對法家之法進行批判性地吸收,並在吸收中改造了孔孟之禮。因此,荀況思想主要特徵與貢獻是治禮、法於一體,使儒法兩家趨於合流。 荀況認為禮、法起源於兩種前提: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戰勝自然,必須組成社會,即「能群」;組成社會之後,還要必須有「分」,即區別職業和等級。禮法就是為了「明分使群」而產生的。二是人性惡,為了避免因為人性惡所造成的惡果,必須對人進行改造,聖人和禮法就是為了改造惡性而產生的。 引法入禮,禮法結合,荀況引法入禮,將體現貴族利益的舊禮改造成為維護封建官僚等級制度的新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明分使群」的禮法起源論論證封建官僚等級制度的必要和合理。荀況的「明分」實質就是要確立體現封建等級名分的新秩序。二是強調禮的實質和作用在於「分」、「別」,即區分等級。使高貴與低賤,尊長與卑幼有所區分。三是突出了禮的客觀性、強制性和制度性。四是主張以禮「舉賢能」,確立官僚制度。荀況否定「世卿世祿」,但並不反對宗法等級。 荀況強調教化與刑罰並用,即「隆禮重法」。他論「禮」比孔孟都要多,且把「禮」的地位抬提很高,同時他對「法」也最為重視。荀況提出了「隆禮重法」兩手並用的方針,要求將「禮」的基本原則法律化。

漢代董仲舒的法律思想的特點及其影響。他以儒家思想為主,吸收陰陽五行家、法家以及殷周的天命神權等各種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因素,創造了一種新儒學。他提出了「三綱、六紀、五常」。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後來成為指導封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則。董仲舒把《春秋》看成是治國理民的法典,凡是遇到政治、法律等一切疑難問題,他都從《春秋》中找到答案,並按照《春秋》的精神,從理論上加以論證。董仲舒的「一統」,就是「一統乎天子」,也就是要實行君主集權。為了維護和發展當時政治、經濟的大一統局面,加強對人民的思想統治,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要求以儒家思想統治其他各家。 董仲舒為了論證「君權神授」,創造了「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把天描繪成創造一切、支配一切的神,人的情感、意識是與天相適應的。君主的統治是天意的具體安排,君主必須秉承天意來行事。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等說教,實際上是人間大一統專制下「神聖」君權的反映。 董仲舒根據人間君臣、父子的倫理綱常、仁義道德思想,以及「陽尊陰卑」的神學理論,提出了一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五常」論。董仲舒總結秦朝驟亡的歷史教訓,認為漢朝必須改弦易轍,實行「更化」並提出「大德而小刑」的法律原則,用儒家的仁德代替法家的嚴刑。董仲舒的德主刑輔是由天道引申出來的。他主張德治,強調禮樂教化的作用,但也重視刑罰。在實施德和刑時,要根據人們不同的「性」而各有側重。

近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立法指導「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總稱。它是隨著孫中山思想的不斷前進而逐步充實和完善起來的,並經歷了由舊三民主義到新三名主義的巨大轉變,它不但是孫中山政治、經濟主張的理論基礎,而且是孫中山法律思想的指導原則。民族主義是三民主義中的第一個主義。在舊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驅除韃虜」指推翻滿族通知的清政府,「恢復中華」指光復漢民族國家,「視滿族為異類」。這種民族主義包含以漢族為本位的大漢族主義思想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於當時清王朝已經成為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壓迫中國人民的代表,並在其通知中國的二百餘年中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所以要求推翻把持國家政權的滿族貴族的統治,顯然是具有革命意義的。孫中山一再強調,民族革命的對象主要是殘酷統治中國的滿清皇帝和貴族,應既反對民族要破,也反對民族復仇。後因帝國主義列強日益瓜中華民族,他的民主主義愈來愈朝向反對帝國主義的方向前進,主張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廢除領事裁判權,恢復關稅自主,收回租借和失地等。這些對民族主義的詮釋,體現了孫中山在處理國內民族關系和對待帝國主義問題上認識的飛躍。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她的基本內容就是推翻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國。孫中山的舊民權主義基本上未超出西方的天賦人權的范疇,即人人平等,同為一族,決不能以少數人壓迫多數人;人人有天賦之人權,不能以君主而努力臣民。在新三名主義時期,孫中山的民權主義已具有不同意西方的一些特點。側重突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並鮮明的指出西方資產階級民權制度的虛偽性。這在近代憲政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創見。五權憲法也就是在保障民權的思想指導下出台並踐行的,體現出當時憲政法制的民主性、科學性與前瞻性。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名主義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從民生主義處罰,把著眼點放在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生活問題上,這與當時對農民革命採取敵對態度,根本默示農民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立憲派具有完全不同的區別。他把土地問題的解決列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認為只要通過土地問題的解決便可直接實行社會主義,「預防」資本主義的禍害。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用來解決「資本」問題的具體辦法,是實行一種所謂「集產社會主義」的國家資本主義,並幻想能有一種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這充分顯示出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的許多弊端,但又低估了封建主義對社會的嚴重束縛,其理論帶有一定的空想性。在舊三民主義時期,孫中山曾將他三民主義的一貫精神概括為「自由、平等、博愛」。具體來說,民族主義意味著自由;民權主義意味著平等;民生主義意味著博愛。孫中山這一時期的法律觀也就是舊三民主義的法律觀,即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指導的法律觀。在為中國革命奮斗的過程中,他對清政府專製法律的批判和對中華民國法律的制定都灌注著這種思想。孫中山在反對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壓迫政策和法律的斗爭中,曾多次提出「大小訟務,傷歐美之法,立陪審之員,許律師代理,務為平允。不以殘刑致死,不以拷打取供」,「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權」,身體力行的倡導公民權利平等觀念;要求法院審理要充分重視證據,強調人道主義,批判腰斬、梟首、凌遲等酷刑;主張治理國家依靠法治,以「平等、自由、博愛」精神之法指導執法機關的活動。在重視法律的同時,孫中山也很重視作為立法機關的國會的重要性及其獨立性。他曾反復指出:共和之根本在法律,而法律之根本在國會。他這種過高估計法律與國會作用的觀點,在北洋軍閥的教訓下,在他向新三名主義發展的過程中,終於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其晚年的法律思想中,他還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體現了他為追求平等互尊主權而奮斗不息的民族自愛精神。

E. 法家對人本質的闡述

法家對人本質的闡述:

1、法家倫理思想中最具主題色彩的就是相關人性論的主張。在法家看來,好利惡害,趨利避害是古往今來人人固有的本性。這種本性是不可改變的。從傳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論觀念是對荀子人性惡思想的承續。

2、荀子的性本惡思想主要表現為:人的感官慾望的無法滿足狀態,他在《荀子·性惡》說:「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他認為,正是在人的本能的基礎上,產生了人的財產佔有欲和好利之心。《荀子·榮辱》中寫道:「人之情,食慾有芻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3、同時還認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榮而惡辱,從堯舜到庶民百姓沒有什麼差別,而人世間最值得榮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權利。《荀子·王霸》里談到:「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為聖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荀子認為人的這種本性是不盡合理的,這就應該藉助於開展深入的社會實踐來矯正,即『化性起偽』。

4、法家先驅及代表人物或先於荀子談到了或在荀子之後拓展了這一人性論思想。《管子·禁藏》說:「夫凡人之性,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繼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淵之下,無所不入焉。」

5、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的主要表現為人的生存慾望和生存需要。《商君書·算池》里指出:「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而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由於人有這種生存需要,因此,每一個人在利弊之間都要趨利避害。《商君書·算池》:「民之生:度而取長稱而取重,權而索利。」商鞅認為,人的本性與生俱來,人的一生就是追逐名利的一生,人的所有行為都受制於好利的本性。這種人本性論應用在政治上就是追求爵位,經濟上就是追求田宅。《商君書·錯法》中指出了統治者恰恰可以利用此人性論實現自己的統治,「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

6、韓非的人性論,部分的受了荀子的性惡論的影響,同時,也繼承了商鞅的人性好利的觀點。韓非認為,人的好利主要根源於人們的生存需要,他以為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每個人都有欲利之心,人的任何行為都受好利的本性支配,即使是父子、君臣之間,也是計利而行的。韓非舉出了社會上的溺嬰習俗說明這一已經演化為自私自利的思想。《韓非子·六反》:「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韓非認為,儒家所說的君臣之間以忠信仁義相待,是不可靠的。《韓非子·難一》:「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重爵祿以與臣市。君臣之間,非父子之親也,計數之所出也。」

7、總之,法家人性論是那個時代的反映,是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商品等價交換在人們利益上的反應,也為法家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在一定意義上講具有歷史進步性。

F. 論述:法家的主要法律思想

法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學派。這個學派否定了世襲貴族天然傳承的等級制度,認為「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獎勵耕戰,毀棄詩書,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主張以法治國。

這種流派主要盛行於戰國時的韓、魏、趙三國,而早期的法家學派人物亦來自這三國,如商鞅來自魏國、申不害來自韓國、慎到來自趙國等。法家中有三個學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這些學派思想由韓國人韓非子集以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法家這種學說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內容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在戰國時代那種「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的殊死競爭的情況下,法家這種思想在斗爭中確是相當實用,如秦統一六國就是明證,而儒家那種固守傳統的溫和政治主張就未免顯得有些「愚遠而闊於事情」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里」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

有人認為法家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意識形態。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由柳洪平創建。

b]韓非子有兩個解釋,一指人物戰國末期韓國的哲學家、法家學家韓非;二指一本書,也就是韓非的作品《韓非子》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新鄭]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有人說他口吃!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 ž 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 ž 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 ž 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 ž 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 ž 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 ž 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 ž 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 ž 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韓非「法」「術」、

「勢」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

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比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學說,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說

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韓非子》書中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

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等。這些生動的寓言

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它們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具

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G. 請問儒家、道家、法家各自對於戰爭有哪些論述謝謝!

樓上說的對.

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
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
法家:提倡「一斷於法」.實行法治.強調暴力統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補性.
經過秦.西漢初年的治國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
在動盪年代.軍閥割據.難以用儒家路線實行全國大一統.而法家路線卻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動盪結束之初.經濟凋敝.生產破壞.應該實行道家無為政治.與民休息.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當國家穩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之後.不能再實行嚴刑峻法的暴力統治.而以儒家路線為宜.三者之間表現出了互相融合趨勢.

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線為基礎.以法家路線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基本上形成了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飾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的治國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構築了傳統文化中的人道主義精神.道家思想.構成了封建正統思想中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三者的綜合.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H. 簡述法家歷史觀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版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權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3485027-1-1.html

I. 法家經典言論

法家名言
1、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於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2、盪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3、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因此就應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並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4、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5、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持續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6、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7、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麼事是辦不好的)
8、以智說愚必不聽
9、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就應表露自我的喜好)
10、虛靜無事,以暗見疵。(持續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11、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2、能法之士勁直,聽用,則燭重人之奸行。
13、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麼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麼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14、巧為輗,拙為鳶。(做車輗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思考成本與實際功效)
15、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後,而此時還總是關注對手的話,又怎樣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我的馬呢?)
16、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惡來選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廣博)
17、存亡在虛實,不在於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裡,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18、因可勢,求易道。(根據能夠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於成功的方法)
19、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20、自勝謂之強。(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強者)
21、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最大的利益莫過於簡朴,最大的福澤莫過於安穩)
22、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23、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在路上賽馬,不是領先就是落後,而此時還總是關注對手的話,又怎樣能得心應手地駕馭自我的馬呢?)
24、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25、非聖賢莫能聽至言
26、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27、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看起來是嚴酷的,因此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看起來是柔弱的,因此經常有人淹死)
28、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優美文章)
29、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於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30、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欲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於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31、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麼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32、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態看起來是嚴酷的,因此很少有人被灼傷;水的形態看起來是柔弱的,因此經常有人淹死)
33、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並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正因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34、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後才能把握取捨的原則,平穩安閑之後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35、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3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確把握全局,那麼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37、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於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3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39、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40、小利為大利之殘
41、自見之謂明。(能夠認清自我的人才是明智的)
42、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我的好惡來選取土石,因此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因此成就了它的廣博)
43、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隻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44、聖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聖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正因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45、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韓非子·喻老》(男人傷感簽名)
46、智術之士明察,聽用(一旦任職),則燭重人(當道權臣)之陰情。
47、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8、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於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49、君人者釋其刑?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50、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長處,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顯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業)
51、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麼事是辦不好的)
52、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麼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53、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
54、巧為?,拙為鳶。(做車?是聰明的,做木鳶卻是愚笨的)(說明∶思考成本與實際功效)
55、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56、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正因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因不用而牢固。)
57、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58、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59、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60、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xi),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幹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並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61、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烹調小魚卻屢次翻動,那就會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國卻屢次更改法令,那就會使百姓不看其苦)
62、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但是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63、虛靜無事,以暗見疵。(持續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64、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65、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描寫菊花的句子)
66、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鍾愛任用賢能之士,那麼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託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67、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於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因此就應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置等)
68、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69、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持續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70、因可勢,求易道。(根據能夠成功的形勢,來尋求易於成功的方法)
71、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72、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73、一以當十,所向無敵
74、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忙他,身邊的人樂於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贊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75、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群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麼君主就不會收到蒙蔽了)
76、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77、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因此就應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並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78、去甚去泰,身乃無害。(行為但是度,才不會危及己身)
79、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正因無為而聚集,因無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穩,因不用而牢固。
80、變法之士,孤存孤戰,不得領袖支撐,變法必敗!
8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確把握全局,那麼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82、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有才幹而沒有權勢,即使是賢人也無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長的木材樹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萬丈深淵。這並非是木頭長,而是它所處的地位高。)
83、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84、恬淡有趨舍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恬靜淡泊之後才能把握取捨的原則,平穩安閑之後才能察知禍福的端倪)(說明∶拒斥外界的誘惑)
85、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就應表露自我的喜好)
86、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87、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個格外謹慎)
88、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慾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透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8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麼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麼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90、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最大的利益莫過於簡朴,最大的福澤莫過於安穩)
91、故勢不便,非因此逞能也。(因此,當形勢不便時,是不就應逞強的)
92、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93、且夫物眾而智寡,寡不勝眾,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對於復雜的世事來說,個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個人的渺小智慧難以處理繁雜事務,因此就應利用工具來處理事務)(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員的設置等)
94、盪而失水,螻蟻得意焉。(魚游到岸邊擱淺的是時候,就會被螻蟻吃掉)
95、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96、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
97、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必須要讓人明了,而術必須不能被人覺察)
98、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持續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99、去其智,絕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隱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無法猜測他的意圖)
100、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於賞罰。(不因過度思考使內心疲憊,不因個人私慾而令自身受害;依據法令和權謀來治理國家,透過賞罰來彰顯是非。)
101、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朝綱)之外矣!
102、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103、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一隻手擊掌,即使再用力也不會有聲音)
104、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鍾愛任用賢能之士,那麼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託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105、時有滿虛,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時機的盈虛是並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務的生死是一體的)(說明∶君主不可正因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106、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107、虛靜無事,以暗見疵
108、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間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總有辦不到的事)
109、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110、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112、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樣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飾物來裝飾)
113、私行勝,則少公功。(營私舞弊之風盛行,臣下就不能盡職為君效力了)
114、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種植橘柚,吃起來是甜的,聞起來是香的;而種植荊棘,長大了卻會刺傷人。)(說明∶栽培人時應個格外謹慎)
115、小忠乃大忠之賊
116、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1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118、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鍾愛任用賢能之士,那麼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說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期望寄託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119、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因此就應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並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120、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於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121、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於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22、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假裝憎惡,就無法對其再加以憎惡;假裝憎惡,就無法再對其施以恩惠)
123、故勢不便,非因此逞能也。(因此,當形勢不便時,是不就應逞強的)
124、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樣的才能有不一樣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幹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夠無為而治。)
125、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思慮過度,則智識亂。(用眼過度,則視力下降;用耳過度,就會聽力下降;用腦過度,就會思慮混亂)
126、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長處,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顯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業)
127、聖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聖人處世,是不需要智慮與機巧的。正因不拋棄智慮機巧,就很難維持長久。)
128、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說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129、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麼群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麼群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130、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131、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132、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我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我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133、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世間萬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樣的才能有不一樣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幹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夠無為而治。)
134、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1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確把握全局,那麼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13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韓非子·說難》
137、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就應表露自我的喜好)
138、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能夠明察,不顯賢能能夠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139、虛靜無事,以暗見疵。(持續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140、存亡在虛實,不在於眾寡。(一國的存亡要看權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裡,而不應看國家武力的強弱)
141、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42、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143、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說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說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克制急躁莽撞)
144、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於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J. 法家是如何論述改革的意義的

「不法古,不循今」 – 與時俱進

①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法家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時勢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② 商鞅明確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

③ 商鞅舉例說:「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治國之道,只要對國家有利,不一定拘守古法。因此他主張變法要徹底革除舊制,與民更始。說得秦孝公頷首稱善、決心變法。

④ 其後的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以現代的話來說,法家是主張創新精神的。

⑤ 改革要堅定:「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⑥ 改革要有鐵腕,由上至下堅決推行。商鞅認為,識見高於世人者,難免為俗人非議;有超人見解的,必然遭人譏毀。愚者對於已成定局的事還看不清楚,聰明人對還沒萌發的事已能預見。老百姓不足與之商量開創性的工作,只能與他們安享已成的功業。

商鞅變法造成了秦國的富強,但是後世歷史也有許多改革失敗的例子。的確,改革是一把雙面刃的劍,所託非人,代價慘重。成功的改革需要規劃者洞若觀火的識見和魄力;配合堅持而且公平的賞罰 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治國之道,因時而變。法家反對一味因循、不思變革的惰性,那求新求變的精神,令人激賞。一個安於現狀、不思變革的民族,註定要被時代拋向落伍。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來看法家改革,那意義是歷久彌新的。

參考資料:《史記•商君列傳》+ 自己的大腦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