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時評文
① 請推薦一些評論孔子或《論語》的著名文章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
② 有哪些評論西遊記的著名文章啊
《西遊記》一書,自始至終,皆言誠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學,並無半字涉於仙佛邪淫之事。或問《西遊記》果為何書?曰實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
——(清代學者)張書紳
吳承恩撰寫的幽默小說《西遊記》,裡面寫到儒、釋、道三教,包含著深刻的內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統治意義的神話作品。吳承恩本善於滑稽,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於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歡看。
——魯迅
《西遊記》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極為鮮明,而且讀者面最寬,老少咸宜。此書的副作用極小,是一部鼓舞人積極斗爭、永不灰心、為達到目標而百折不撓的書。
——(北大教授)白化文
沒讀過《西遊記》,就像沒讀過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這種人侈談小說理論,可謂大膽。
——(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家)艾登堡
《西遊記》全書故事的描寫充滿幽默和風趣,給讀者以濃厚的興味。
——《法國大網路全書》
似庄而諧的神魔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中,《西遊記》要算是最駁雜的一部書。它糅合進了佛、道、儒三家之言,對這樣一部神魔小說,要想做出比較確切的、與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書過程以及作為小說情節主體的唐僧取經故事的演變過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從這中間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這個本來是弘揚佛法的故事怎樣會加入道教的內容,又怎樣蛻變為富有文學魅力、情趣的小說,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藝術特點。
在中國古代小說中,《西遊記》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臻於第一流的偉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長篇小說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說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說中的地位,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歷史演義小說。
神魔小說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叫做出身傳,另一個部分叫做靈應傳或降妖傳。《西遊記》的結構也是這樣。第一至十二回是全書的引子,其中前七回講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等故事,為他的神通廣大和後來追隨唐僧去西天取經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則介紹小說的另一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全書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孫悟空師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經的故事。
孫悟空出身傳中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機智的、堅強的孫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強烈的反抗性格,藐視腐朽無能的天宮統治者,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正像有人所說的,「如果沒有歷史上發生的許多次規模巨大的、猛烈地沖擊了封建王朝的農民起義、農民戰爭,大鬧天宮的情節不可能想像得那樣大膽,孫悟空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樣光彩奪目。」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神魔小說的兩大主題:尋找與追求,斬妖與降魔。《西遊記》把二者巧妙地聯系和結合起來。它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戰勝這些困難,克服這些挫折。
③ 對中國古代著名詩詞人評論的文章,原來刊登在小說月刊上面的,有沒有精訂本
對中國古代著名詩詞人評論的文章,原來刊登在小說月刊上面的沒聽說有精訂本啊
④ 出名的時事評論家有那幾個
出名的時事評論家有哪幾個一般的比較出名的14+建議你在網路里就可以搜索了網路上都有具體的介紹的。
⑤ 現代的《現代》著名評論
易嘉在《現代》雜志著抨擊蘇汶
1932年10月,易嘉的文章《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在《現代》雜志第1卷第6期發表文章,對胡秋原和蘇汶等人的文藝觀點進行抨擊。
文章說:胡秋原稱我們是自由的智識階級,完全站在客觀的立場,無黨無派,我們的態度是自由人的立場。文藝至死是自由的,民主的。
胡秋原先生的理論是變相的藝術至上論。他的根本立場,在於他認為藝術只應當有高尚的情思,而不應當做政治的留聲機。因此,他就認為藝術是獨立的,藝術有尊嚴、有宮殿、有人格。他勸告一些政治派別說:勿侵略文藝。所以胡秋原的理論是一種虛偽的客觀主義,他否認藝術能夠影響生活。要文學脫離無產階級而自由,脫離廣大的群眾而自由。階級社會里,沒有真正的自由。當無產階級公開要求文藝為斗爭工具時,誰要出來大叫勿侵略文藝。誰就無意之中做了偽善的資產階級的藝術至上派的留聲機。
蘇汶先生說:文學這賣淫婦似乎還長得不錯,於是資產階級想佔有她,無產階級也想佔有她。於是文學便只能打算從良。從良以後呢?作者便從此蕭郎是路人。這些作者 一 斤斤於藝術的價值的 一 就是所謂第三種人。他們的愛人 一 那賣淫婦的文學被資產階級或者無產階級奪去了!
文學家不是什麼第三種人。也不必當什麼陪嫁的丫環,跟著文學去出嫁給什麼階級。每一個文學家,不論他們有意的,無意的,不論他是在動筆,或者是沉默著,他始終是某一階級的意識形態的代表。在這天羅地網的階級社會里,你逃不到什麼地方去,也就做不成什麼第三種人。
蘇汶在《現代》雜志上撰文回擊左翼文壇
1932年10月,蘇汶在《現代》雜志上撰文,對周起應、易嘉等人進行回擊。他說:在翼文壇不但不肯承認即使非武器的文學也有它消極的作用,甚至還要肅清非武器的文學。他們因為太熱忱於目前的某種政治目的的原故,而把文學的更永久的任務完全忽略了。有人寫了一篇並不顯然地表示了斗爭意識的作品,左翼文壇便說它取材不尖端,說他沒有用,應被擯入不需要之列。在左翼文壇看來,中立並不存在,他們把所有非無產階級文學都認為是擁護資產階級的文學。他們的推法是這樣的:不很革命就是不革命,而不革命就是反革命。他們看來,作家的路只有兩條,一條是做煽動家,那就是很革命的路;另一條呢,只有反動。
蘇汶說:左翼文壇還用許多手段來壓制別人。第一種手段是借革命來壓服人,處處擺出一副朕即革命的架子來。他們處了正統黨派的優勢,你批評了他的一句話,他們說你是侮辱了革命,因為他們是代表革命的。於是,一切和他們不同意的話都可以還原到反動這個大罪名上去,使你無開口的餘地。第二種手段是有意曲解別人的話。
最後蘇汶說:我無意中用了第三種人這四個字來指作家,意思是說,有左翼文壇那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有胡秋原先生那樣的學院式馬克思主義者,而作家,既非前者,又非後後者,那便隨便地說是第三種人。殊不料易嘉先生會在這四個字上大做文章,說什麼在階級社會里做不成第三種人。據我現在想來,這第三種人未必一定做不成,而且確實已經存在了。只有從狹義的階級文學理論的立場上看來,這第三種人才會必然地做不成。
第三種人的唯一出路並不是為著美而出賣自己,而是,與其欺騙,與其做冒牌貨,倒還不如努力去創造一些屬於將來(因為他們現在是不要的)的東西吧。
周起應問:到底是誰不要真理,不要文藝
1932年10月,周起應的《到底是誰不要真理,不要文藝?》在《現代》雜志上發表。文章說:
自由主義的創作理論的本質就是不主張某一種文學把持文壇,就是要文學脫離無產階級而自由。周起應說,資產階級一面主張藝術至上主義,一面卻老老實實地在利用反動的大眾文藝來麻醉群眾。蘇汶先生之類的摩登少爺自然可以高談藝術的價值,鑒賞甚麼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作品,他不但說左翼文壇里沒有自己的理論,沒有文學;而且說左翼文壇里沒有作家,因為作者不再是作者了,變為了煽動家之類。周起應說,在政治斗爭非常尖銳的階段,每個無產階級作家都應該是煽動家,我們不但沒有忽視藝術的價值,而且要在斗爭的實踐中去提高藝術的價值。革命不但不妨礙文學,而且提高了文學。只有革命的階級才能推進今後世界的文學,把文學提高到空前的水準。
⑥ 美文600字,還要點評。最好是知名作家的。
第一篇
原文:
少女喜歡玫瑰,老人喜愛秋菊,文人詠嘆荷花,寒士贊賞臘梅……花是世界的春色,花是人間的溫馨。躺在病房中,友人送來一束鮮花,你會頓感春意融融;晚會上登台唱支歌,兒童獻上一束鮮花,你會倍加歡欣鼓舞。人在旅途,孑然落寞,路旁一朵花兒向你頷首,會驅走你心靈的孤獨;老人獨坐黃昏,窗檯上一盆雛菊倏然怒放,會給你帶來生命的驚喜……
五色迷目、嬌態可掬,只是花的形象,而「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才是花的精神。讀毛姆的小說看過這樣一段情節:種花老人桑迪•巴雷特正准備回答兒子「如何做人」的提問時,卻發現兒子腳下踩翻了一盆玫瑰,老人說:「你踩傷了玫瑰,玫瑰卻給你的腳底留下了清香!」兒子似有所悟地臉紅了,老人揮了揮手說:「去吧,為他人開一朵花!」
「為他人開一朵花」,這句話成了英國一代青年做人處世的格言。
欣賞美好是人類的天性。只要不是心靈扭曲、情感異化的人,都會對花兒報之微笑。鄰居家有一個青年,高考落榜後去一家自行車修理店當學徒,有人送來一輛車胎漏氣的自行車,青年人認認真真地將車胎補好後,手頭再沒活幹了。他本可以悠閑地坐下來抽一支煙或和同事聊聊天,但他卻為這輛自行車的各個部件加了油,又將車圈、車架的銹斑全部擦得鋥亮亮的,簡直整舊如新,其他的學徒笑他多此一舉。後來,車主將自行車領走的第二天,青年人就被挖到那位車主的公司上班。原來,「為他人開一朵花」就是這么簡單。
一位中學的生物老師在課堂上被一個學生的提問難住了,她記起這位學生的祖父是大學著名的生物教授!於是說:「這個問題請教你的祖父,他一定知道。」學生回家對祖父講了,祖父沒有說一句話卻提筆給孫兒的老師寫了一封信,信上詳細地做了解答,並說:「您是孩子的老師,問題還是由您在課堂上回答,不要公開我的信。」這位生物老師讀完信後,心中充滿了敬重與感激,一輩子記住了這位教授的美德。
一位學者說:讓自己的生命為他人開一朵花,為他人燦爛一片心地,增加一縷溫馨,添一份生存下去的理由,多一點向上攀登的勇氣,就是提高自己的生存質量……「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繽紛的贊美是真誠的,能為別人的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不尋常的人,這類人必定有高貴的精神,有高尚的品格,有天使般的心靈。這類人是人心的旗幟,人世的脊樑,人群的魂魄。」
當我看完這篇美文時,腦中閃過一句話——「把自已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已經忘了是誰告訴我的,但是我認為這句話正是印證的這篇文章的主題。只有擁有一顆懂得付出的心,才會獲得完整的人生。也許付出於你的收貨會成不等式,但是我相信真理會讓天平的一端下沉。
點評
此篇美文以」為他人開一朵花」,作為線索,引出了一個個小故事。讓讀者深深地體會到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的繽紛而贊美的情是真誠的情,能為別人的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不尋常的人
朱自清散文 春
原文: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賞析:《春》描寫細膩,富於情致。盼春,是文章的開端。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連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麼殷切。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山朗潤起來了」,寫積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將太陽擬人化,既表現了春天太陽的溫暖,抓住了春陽的特徵,更表現了春天太陽的內在神韻。寫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是從大處落筆,勾勒出一個總的輪廓,為下文細致的描繪張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裡的人們等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鑽」字用得何等傳神;「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又是何等簡潔而富有質感地寫出了初春草的特點。
春天裡的花更美。那花兒開得多麼熱烈:「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花兒的色彩多麼美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兒的味道多麼怡人:「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還有野花呢,「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當春天的陽光照臨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是那樣溫暖柔和,已經感覺不到一絲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起對春風的描寫,接著擷取了一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盡了春風的氣韻神情。然後,作者又以極細膩的筆觸,寫春風的味道:「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最後是寫春風中的樂音——鳥兒的宛轉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過細膩的感受,運用生動的筆墨,將難以狀寫的春風寫得神韻透徹。
作者寫春雨,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然後寫雨中的景緻,描繪出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春雨圖。
春景如此,春天裡的人們是怎樣的呢?春天來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寫出「蟄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後,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是美的,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是健壯有力的:「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作者先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細描細繪,最後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文章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結於擬人,其構思布局、修辭潤色,頗具匠心。至於語言的秀雅清新、朴實雋永,則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冰心散文 笑
原文: 雨聲漸漸的住了,窗簾後隱隱的透進清光來。推開窗戶一看,呀!涼雲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後,會有這么一幅清美的圖畫!
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的覺得涼意侵入。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裡的別的東西,都隱在光雲里;一片幽輝,只浸著牆上畫中的安琪兒。——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彷彿在哪兒看見過似的,什麼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嚴閉的心幕,慢慢的拉開了,湧出五年前的一個印象。——一條很長的古道。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溝里的水,潺潺的流著。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里。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一邊走著,似乎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堆燦白的東西。驢兒過去了,無意中回頭一看。——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又彷彿是哪兒看見過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現出一重心幕來,也慢慢的拉開了,湧出十年前的一個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到衣上來。土階邊的水泡兒,泛來泛去的亂轉。門前的麥壟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黃嫩綠的非常鮮麗。——一會兒好容易雨晴了,連忙走下坡兒去。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猛然記得有件東西忘下了,站住了,回過頭來。這茅屋裡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的笑。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擾來,綰在一起。
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里看不分了。
七百字的一篇短文,不施藻飾,不加雕琢,只是隨意點染,勾畫了三個畫面:一位畫中的小天使,一位路旁的村姑,一位茅屋裡的老婦人,各自捧著一束花。
沒有一點聲音,只有三幅畫面。三束白花襯托著笑靨,真誠、純凈、自然。然而,萬籟無聲中,又分明隱約地聽到一支宛轉輕盈的抒情樂曲。小提琴聲不絕如縷,低回傾訴,使人悠悠然於心旌神搖中不知不覺地隨它步入一片寧謐澄靜的天地,而且深深地陶醉了。待你定睛尋覓時,琴聲戛然而止。曲終人不見,只有三張笑靨,三束白花,一片空靈。空靈中似乎飄浮著若遠若近的笑聲,那麼輕柔,那麼甜美,注溢著純真的愛。
於是,你沉入無限遐思,眼前見一片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恍惚間,你找到真、善、美——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賞析:讀了那麼多的小說我最喜歡冰心的《笑》。冰心屬於「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來的第一批現代作家,是文學研究會的重要作家。她是我國現代卓有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多以歌詠母愛和兒童為主,從作品中也顯示了她獨特的審美情趣。《笑》發表於1921年革新後的《小說月報》第1號上,是冰心的成名之作。
沈從文對冰心作品有著這樣的評論:「對人生小小的事情,一例儼然懷著母性似的溫愛,從筆下流出時,雖文式不一,細心的讀者卻可以得到同一印象,即作品中無不對於『人間』有個柔和的笑影。」
從這篇《笑》中我們不難看到冰心正是帶著「柔和的笑影」走上「五四」新文壇的。《笑》里展現了三幅笑影:從圖畫里的安琪兒的微笑,聯想起五年前的田野道旁看見的一個孩子的微笑,又聯想起十年前在海邊茅屋前看見的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三幅笑影都有花相伴,美麗而溫柔,親切而和善。作者通過這三幅笑影,體會了世間的美好。而當三幅笑影在作者的似夢似幻的想像中「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她將對於」愛「和」美「的呼喚轉達給了我們。
作者所描寫的「微笑」是以「愛」和「美」作基調的。她在帶給我們「愛」的感受的同時也把我們引進「美」的境界。她懷著愛心與對「美」的嚮往創造出獨具魅力的藝術境界。
作者描繪著「微笑」,而我們彷彿能從字里行間看見作者本人的微笑。就在寫作的同時,冰心曾這樣表述過:「無論是長篇,是短篇,數前言或幾十字,從頭到尾讀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識的作者,全身涌現於讀者之前,他的才情氣質人生觀都可以歷歷的推知」冰心實現了自己所期望的人格的顯示。即使只讀過這僅僅有800字篇幅的《笑》,我們也能了解了作者純真溫柔的心靈。
《笑》的文字清麗典雅、空靈飄逸。在開始創作之路的時候,冰心已經表現出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她有較深的古典文學修養,她的散文語言既發揮了白話文自然流暢的長處,又不乏文言的韻味。
再加一篇
《散步》 作者:莫懷戚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和話,就象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的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綠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使人想起一樣東西——生命。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
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邊,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說:「走大路。」
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
這 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再加幾篇高考作文
文章:大海讓我陶醉
江蘇鹽城一考生
蒼茫宇宙,萬物輪回,大自然向人們展示花的嫵媚,樹的挺撥,山的竦峙,水的流長……而我獨愛那深邃蔚藍的大海,它帶給我的是驚喜,是憂傷,是歡樂,是痛苦……
我喜愛大海的靜謐。夜幕降臨,我獨自站立在船頭,凝望著在這皓月下的大海,那麼的平靜,那麼的安祥,朝著遠處的海面望去,那種「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情感盪然於胸。張開雙臂,在這靜謐的世界裡,「心事浩茫連廣宇」,彷彿擁有了這世上的一切。海讓我的心胸變得開闊,讓我的性情張揚,那種博大,那種廣袤,是無與倫比的,讓我深深地嵌入了這個整體,時間彷彿都被靜止,一切都是美妙的。
我喜愛大海的澎湃。學習魯彥的《聽潮》時,我的心中也激起了那種聽潮的渴望。海水沖擊岩石的巨響,那種惟妙惟肖的描寫令我神往。當我也站在海邊,聽著那猶如千軍萬馬的奔騰,又如各種樂器齊奏的潮音,心中的喜悅,是無與言表的。那時候的我,盡管沒有擁有天地萬物的感受,但我仍然喜愛,喜愛大海的這份激情,這份豪邁,讓我覺得生活中,也要激起這么一份豪情,去面對萬物,去面對挑戰。
我喜愛大海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不擇細流,故成其大。大海的一切來源於她的「納」。她的廣闊,她的深邃,她的無垠,她的源遠流長,來自於她的稟性。從她的性情中,我找到了博愛;從她的言辭中,我找到了深遠;從她的聲音里,我找到了慈祥;從她的體魄里,我找到了剛毅。在她的靈魂里,我洗滌了心胸;在她的慈愛里,我學會了寬容;在她的深遠里,我學會了堅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海是寬博的,是美麗的。在大海上,盡管我只是「天地一沙鷗」,但我仍然喜愛她,喜愛她的吞吐日月;因為我堅信,大海中我錘煉了自己,領略了大海的性情,我同樣擁有「吞吐日月」的本領。
這讓我怦然心動、讓我陶醉的大海!
賞析:花開未香,軒轅未涼,殘月未央。字跡斑駁了紙張,樹影斑駁了圍牆,能夠斑駁記憶的,只有時光。。。。。這是我的第一感覺。。。。
讀完後我會回首走過的春秋,在歲月的年華里,翻開記憶的扉頁,字里行間里記載的都是自己努力奮斗過的詩篇。沒有在抱怨里虛度光陰,也沒有在失意的日子裡,自暴自棄。成功時,不自滿,失敗時,思己過。在不斷的積累里總結著經驗。堆積起來的知識,書成了我無悔的詩篇!!!!!!
是的,光陰如梭,年華似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如果我們沒有逆水行舟的勇氣,不妨順流而下。這樣也許更能容易達到理想的彼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讓我們從開始的點點滴滴,聚成涓涓小溪,順流匯聚成滔滔江湖,奔騰到海,成就時光的海洋。為我們短暫的一生寫就不朽童話。。。。。。
作文2:居里夫人與執著同行,終於發現了一種美妙的放射元素――鐳;愛迪生與執著同行,終於在上千次試驗後發明電燈,給黑夜裡的人們送來一片光明;貝多芬與執著同行,雖然兩耳失聰,但仍然創作出命運的交響;司馬遷與執著同行,奉獻給人們一段精彩的史家絕唱……
與執著同行,可以讓我們堅定步伐,可以讓我們永不言棄,可以讓我們抵達成功的彼岸……
崎嶇的山路上,一位步履匆匆的盲僧向一位老人問路:「羅撒寶寺在哪裡?」老人答道:「翻過兩座山就是。」見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擔心的問道:「長老雙目失明,怎麼翻山越嶺?」盲僧頭也不回,從容的拋下四字:「心中有道……」
相信盲僧定能到達心之所向的羅撒寶寺。他那「心中有道」簡單四字,道出了一種精神,一種與執著同行的信念。
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這精妙絕倫的字,源於他與執著同行,堅持不懈,以致每日洗毛筆的水池成了墨池。而其子王獻之,少年時練了幾天字已不錯,但拿了父親批閱過的字帖讓母親看,母親卻一語中的說出只有那「一點」像他父親的字,事實上那「一點」正是其父所寫。 此後獻之謹遵父訓,習字用盡家中幾大缸水,終於也成為一代書法名家。可以看出,王氏父子與執著同行,終於書法蓋世。
……
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風雨兼程,但執著告訴我們:「陽光總在風雨後。」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面對孤寂抑或辛酸。但執著告訴我們:「為了得到荊棘盡頭那芳香的玫瑰,即使被扎的滿身刺痛,又有何妨?」執著總是用堅定的目光注視我們:「與我同行,你會收獲一簍簍驚喜。」
與執著同行的居里夫人告訴我們:「我樂意執著於對未知元素的探索,它帶給我無限樂趣與驚喜。」與執著同行的愛迪生說:「我認定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實現,即使失敗了上千次,誰又能說那一千零一次不會看到成功的身影?」與執著同行的貝多芬說:「音樂是我生命,我執著於音樂的創作就像我執著於自己的生命。」與執著同行的司馬遷告訴我們:「因為我看到父親臨終時寄予我的那執著的眼神,所以我記載歷史的筆不能停下……」
執著是水滴穿石的不懈,執著是誇父追日那不輟的腳步,執著是精衛填海那堅定的信念……
人生道路上,如果讓我們選擇一位同行者,那麼就選擇執著吧,與執著同行,就如在沙漠中與駱駝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盡頭尋找美麗的綠洲。
賞析:干凈、利落之作.可以看出作者有較深的文字功底,從作者的筆端流露出了這篇精美的文章.也許越是經歷苦難,才能感受到甘甜。在這苦與甜中需要那份執著去連接,為了希望而執著的拼搏,為了希望而感受磨難.等待我們的也許是失敗,也許是困苦,然而我們擁有青春,我們可以卷土重來,生命的火焰,把我們的天空照的通紅。
作文3:秋風帶著我的心魂,秋風帶著我的情緣,秋風飄零著落葉,秋也不知不覺來到我的身邊,秋風一定知道我的心事。雖然,我沒有秋的那種風情;也許,我沒有秋風那種內涵,但秋風好像更能理解我的心。我時兒在秋風中盪漾,我時兒在秋風中纏綿,我時兒在秋風里陶醉。秋風在我眼裡大度、灑脫、含蓄,秋風在某種意義上好似包容了時間的一切美好。她能使人忘卻世事的困擾,能給孤獨而傷情的人們以撫慰,使人們更加成熟;她能給受挫的人們吹響前進的號角,使人們不再憚於前進路上的坎坷……
秋給人感覺就是毫無裝飾,毫不掩蓋,雖有一絲淡淡的愁容,也有一屢淡淡情幽,她讓很多孤獨的人產生「天涯淪落人」的感覺。秋雨的纏綿就象老朋友的訴說,還象知己的暢談,和諧共鳴就在其中。我喜歡秋雨的纏綿,我喜歡秋雨般的呢喃,我喜歡在秋雨下散步,我喜歡在秋雨中想自己的心事。也許,秋雨給我感覺就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空雲卷雲舒」
秋季是令人相思的季節,秋風的每一次漣漪都會盪起心中不盡的情感。沐著習習清風放飛夢想;望著絲絲秋雨微笑如歌;嗅著淡淡菊香醉如夢鄉。對秋的那份眷戀有點不能自拔,恨秋不能永駐,愛秋去秋又回。秋也和四季一樣輪回,年華似水,秋終是要走的。有過悲傷,也要送別,就這樣,秋總是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我也會讓自己在秋風總坦然、平和。秋的美麗,秋的動人會讓我成熟,會讓我在今後的日子裡,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沉靜,會讓自己以更理智更純熟的眼光看待世界。
但願秋風能吹乾每一個陰暗潮濕的角落,但願秋雨能盪滌每一顆平凡渺小的塵埃,但願秋風的纏綿讓多情的人們盡情地沐浴著秋的溫情,直到永遠。秋風帶著夢,飄飛在自己的天空;秋風帶著情,盡情在自己的土壤里生根發芽!我喜歡秋天的風,我喜歡秋天的雲,我喜歡秋天的天高雲淡,我喜歡秋的思念和期待。
秋給人感覺就是毫無裝飾,毫不掩蓋,雖有一絲淡淡的愁容,也有一屢淡淡情幽,她讓很多孤獨的人產生「天涯淪落人」的感覺。秋雨的纏綿就象老朋友的訴說,還象知己的暢談,和諧共鳴就在其中。我喜歡秋雨的纏綿,我喜歡秋雨般的呢喃,我喜歡在秋雨下散步,我喜歡在秋雨中想自己的心事。也許,秋雨給我感覺就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看天空雲卷雲舒。
秋季是令人相思的季節,秋風的每一次漣漪都會盪起心中不盡的情感。沐著習習清風放飛夢想;望著絲絲秋雨微笑如歌;嗅著淡淡菊香醉如夢鄉。對秋的那份眷戀有點不能自拔,恨秋不能永駐,愛秋去秋又回。秋也和四季一樣輪回,年華似水,秋終是要走的。有過悲傷,也要送別,就這樣,秋總是悄悄地來,又悄悄地走,我也會讓自己在秋風總坦然、平和。秋的美麗,秋的動人會讓我成熟,會讓我在今後的日子裡,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沉靜,會讓自己以更理智更純熟的眼光看待世界
但願秋風能吹乾每一個陰暗潮濕的角落,但願秋雨能盪滌每一顆平凡渺小的塵埃,但願秋風的纏綿讓多情的人們盡情地沐浴著秋的溫情,直到永遠。秋風帶著夢,飄飛在自己的天空;秋風帶著情,盡情在自己的土壤里生根發芽!我喜歡秋天的風,我喜歡秋天的雲,我喜歡秋天的天高雲淡,我喜歡秋的思念和期待。
秋風在我心中也是一種美,一種生命的美!
累死我了,不想改了
⑦ 求名人短篇散文加賞析
余秋雨《沙源隱泉》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緻,歷史才有風韻。
周樹人《志摩紀念》(悼念徐志摩)
中國散文中現有幾派,適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
明白,長子說理講學,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平伯廢名一派澀如青果,志摩可以與冰心女士歸在一派,彷彿是鴨兒梨的樣子,流麗輕脆,在白話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歐化種種成分,使引車賣漿之徒的話進而為一種富有表現力的文章,這就是單從文體變遷上講也是很大的一個貢獻了。
讀書的藝術--林語堂
世間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之書。因為我們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樹那樣地生長著,或象河水那樣地流著。只要有適當的樹液,樹便會生長起來,只要泉中有新鮮的泉水湧出來,水便會流著。當水流碰到一個花崗岩石時,它便由岩石的旁邊繞過去;當水流涌到一片低窪的溪谷時,它便在那邊曲曲折折地流著一會兒;當水流涌到一個深山的池塘時,它便恬然停駐在那邊;當水流沖下急流時,它便趕快向前涌去。這么一來,雖則它沒有費什麼氣力,也沒有一定的目標,可是它終究有一天會到達大海。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泰戈爾——飛鳥集
水裡的游魚是沉默的,陸地上的獸類是喧鬧的,空中的飛鳥是歌唱著的;但是人類卻兼有了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鬧,與空中的音樂。
采著花瓣時,得不到花的美麗。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不要因為你自己沒有胃口,而去責備你的食物。
人是一個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長的力量。
⑧ 國內有哪些著名時事政治評論刊物
冷戰中國網------馬克思主義評論網---國際共運網----實踐共產主義網 很多,如果你是左派,肯定喜歡
⑨ 中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有哪些
白燁 賀紹俊 雷達 孟繁華 陳曉明 張頤武
梁文道 朱大可
金聖嘆 張炯 李建軍 葉匡政 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