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古代著名學府

古代著名學府

發布時間: 2021-02-02 17:34:45

⑴ 中國古代不同朝代最高學府名稱

漢朝是太學,後面的朝代是國子監,清朝設置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北京大學前身

⑵ 古代我國的最高學府是哪座啊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代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內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容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成賢街)15號,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國子監街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兩側牌樓彩繪,是北京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整體建築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分布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東西兩側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⑶ 古時中國最高學府叫什麼

從西漢開始的。辟雍,相傳即西周的太學nbsp;史料記載nbsp;《禮記·王制》:「王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辟雍,相傳即西周的太學。《大戴禮記·保傅》:「帝入太學,承師問道,」直稱太學。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為博士置弟子員。漢太學始此。博士弟子經考試合格,可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為郎中。後科目及人數漸增,東漢桓帝時達三萬人。漢末喪亂,魏、蜀、吳仍立學。晉武帝立國子學,自此既有太學。又有國子學,晉國子學隸屬太學,祭酒只設國子祭酒一人,博士則分國子博士與太學博士。南朝太學,無廢無常。北魏立太學。隋國子監(先稱寺,繼稱學,煬帝定為監)所統有太學。唐制以國子監領太學等七學。太學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者。宋熙寧新政,分太學為上舍、內舍、外舍,確立太學生依年限等條件,由外舍升內舍,再升上舍,再經考核,定其出身並授官職,紹聖中,一度廢科舉,專以三舍法取士。遼南京(今北京)學有南京太學之稱。金亦有太學及太學博士。元、明、汪只設國子學(國子監)。nbsp;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太學之名始於西周。漢代始設於京師。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長安設太學。太學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宣帝時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當政時又增至三十人。學生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太學初建時為50人,漢昭帝時增至100人,王莽時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博士弟子入選」,內由太常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武帝還下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或兩者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nbsp;歷史淵源nbsp;太學是漢代出現的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只有私家教學,沒有出現傳授學術的學校。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始在長安建立太學。最初太學中只設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逐漸加多,開設了講解《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的課程。漢元帝時博士弟子達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並籠絡廣大的儒生,在長安城南興建辟雍、明堂,又為學者築舍萬區。博士弟子達一萬餘人,太學規模之大,實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還歲課博士弟子,入選的可補官。nbsp;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後來漢明帝劉庄還到太學行禮講經。漢順帝永建元年(126),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費一年時間,用工徒十一萬二千人,建成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學生稱之為太學生。其後,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人。漢靈帝熹平四年(175),為了刊正經書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經,樹立於太學門外,全國各地來觀看和抄錄經文者,絡繹於途。兩漢時太學在培養人才和促進文化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政治的腐敗,太學生開始參與政治。西漢哀帝時,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學生千餘,以圖解救執法不阿的司隸校尉鮑宣。東漢晚期陳蕃、李膺等人反對宦官的黑暗統治,得到太學生的支持和響應,於是太學生也成為宦官打擊的對象(見黨錮),不少與黨人有牽連的人遭到禁錮。熹平元年,太學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達一千餘人。nbsp;魏文帝曹丕黃初中恢復了洛陽的太學,有博士十九人。太學生在魏明帝時增至千餘。時依漢制設五經策試之法,通過考試的可補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西晉武帝時太學生三千人(一說七千餘人),依《晉令》規定,試經及格者可拜郎中。西晉時教育體制的重大變化,是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專設了國子學,形成了貴族與下層士人分途教育,國子學、太學並立的雙軌制。東晉學校教育相當衰微,南朝則有所復興,國子生多為士族高官子弟,稱之「國胄」或「世胄」,可以經明經策試入仕,而太學則往往僅存博士而無生員。nbsp;十六國時期,一些少數族政權亦曾設立太學以及四門學、郡國學、律學,生員身份有所限定,一般限公卿大臣子弟充當。然各政權興廢不定,學校也時設時罷。至北魏道武帝,設立學校,稱國子太學。後又

⑷ 古代學府等級

中國大約在公元前3000餘年的原始社會後期已有學校教育的萌芽。據《周禮》記載,我國最早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2700年的五帝時代,名為「成均」。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始於大約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此時已經有了專門的學校,而且由於實行「學在官府」的體制,各種教育機關都置於國家管理之下。這便是中國教育行政的源頭,距今已有4000多年。
西周官學:可分為國學和鄉學。國學即中央官學;鄉學即地方官學。國學又分為小學和大學兩級。
秦朝建立了吏師制度和博士制度。位列「九卿」之首的常奉,負責執掌國家的宗教禮儀,教育也在其管理范圍之內。鄉「設三老,以掌教化」。

漢朝的中央行政機構與職官的建置制度,基本上沿襲秦制,在中樞以下設有「九卿」等機構,只是名稱和職權有所調整。掌管禮儀的奉常改叫太常,負責教育行政事務。地方教育行政事務由地方行政長官負責,不設管理教育的專職官員。

漢代出現的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只有私家教學,沒有出現傳授學術的學校。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始在長安建立太學。最初太學中只設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逐漸加多,開設了講解《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的課程。漢元帝時博士弟子達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並籠絡廣大的儒生,在長安城南興建辟雍、明堂,又為學者築舍萬區。博士弟子達一萬餘人,太學規模之大,實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還歲課博士弟子,入選的可補官。
唐代國子監,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學校的差別,與學生資蔭(即父祖官爵)身分有關。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則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學習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則學習專門技術。國子學生員三百人,太學五百人,四門學一千三百人,律學五十人,書學、算學三十人。入學年齡為十四歲至十九歲,律學則為十八歲至二十五歲。
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子監。宋初僅設國子監,學生名額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見慶歷新政),始以東京開封錫慶院興辦大學,招收內捨生兩百人,採用胡瑗的湖學法制訂「太學令」。宋神宗趙頊時,擴建太學,增加學生名額達兩千四百人,設八十齋,並重訂太學條制,推行三舍法。宋徽宗趙佶時,興建辟雍作為外學,太學(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時廢除科舉,人材皆由學校選拔,太學達到極盛時期。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在臨安府重建太學,至宋末學生達一千七百多人。
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在北京設國子監﹐皆置祭酒﹑司業﹑監丞﹑典簿各一員。清代國子監總管全國各類官學(宗學﹑覺羅學等除外)﹐設管理監事大臣一員﹔祭酒﹐滿﹑漢各一員﹔司業﹐滿﹑蒙﹑漢各一員。另設監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學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並歸學部。

⑸ 南京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學府

你說古代是多古代呢?
古代沒有什麼大的學府,最大的就是國子監了,作為明朝開國都城,南京一直設有國子監,作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傳說地點就是在今天四牌樓,碑亭巷一帶

⑹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是哪裡

古代最高學府是國家設置並且派人管理的太學。有潛力有文採的年輕學子可以通過地方官府或者名人推薦進入太學,然後獲得國家的資助,免費在太學中學習生活。

⑺ 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是什麼

太學和國子監都是最高學府,時代不一樣,明代以前,太學往往是最高學府,晉武帝時又另版設國子學。權國子是指「公卿大夫之子弟,表明其教育對象乃是貴族子弟,與更具平民色彩的太學並立。隋煬帝時始稱國子監。到了明朝,只設國子監,不設太學,因此國子監同時接收由皇帝指派的貴族子弟和由地方官保送的平民子弟,分別稱為官生和民生

⑻ 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是

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根據時代不同,主要是太學和國子監。

簡介:
1、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太學之名始於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京師長安設立太學。
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後,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洛陽,於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
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
2、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北宋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歷新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
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宏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⑼ 古代有什麼中級學府

中級……你指的是什麼級別的?一般來說府學和縣學都可以算是中級學府。在明清時代,在府學和縣學讀書的也都是有功名在身的人,算是幹部的培養機構吧。但是相比較京城的太學和國子監來說,這個顯然不能算高級學府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