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秘書
『壹』 中外有名的秘書 五位 需要簡單的介紹下
1.政治家——瑪琳娜·延塔莉茨娃,普京的秘書,自普京任職聖彼得堡市政府時她就是接待室成員,後隨普京一道調往克里姆林宮,2004年,她成為俄羅斯聯邦總統府文件記錄籌備局(?原文如此)局長。 2.商人——古麗讓·莫爾達讓諾娃,畢業於哈薩克國立大學,曾任「基本公司」總裁、俄羅斯鋁業大王奧列格·傑里帕斯卡的秘書,現任「基本公司」總經理,是首位執掌俄羅斯規模最大的金融商貿集團的女性。 3.作家——J·K·羅琳,就是寫作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系列的英國女作家,寫書之前的幾年,她曾是倫敦「大赦國際」組織辦公室秘書,羅琳說,秘書工作對她來說並不重要——她常在上班時間構思《哈利波特》的情節。 4.世界小姐——張梓琳,2007年,23歲的張梓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世界小姐選美比賽桂冠的人,賽前,她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秘書。 5.金牌主持——弗拉基米爾·波茲涅爾,俄羅斯電視主持第一人,主持了史上第一次電視衛星轉播節目「列寧格勒-西雅圖」,他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生物系,愛好閱讀17世紀英國詩歌,後來成為俄羅斯著名詩人薩米拉·馬爾沙克的文學秘書,負責作家同讀者、西方的同事和出版商的書信往來,波茲涅爾藉此建立起龐大的關系網並成功轉投電視界。 6.部長妻子——葉蓮娜,俄羅斯前外交部長安德烈·科濟列夫妻子,葉蓮娜和部長在走廊偶遇時互致問候,部長仔細盯著女秘書看,幾個月後,葉蓮娜被調往部長秘書處並最終成為部長妻子。 7.電影明星——艾麗森·卡洛爾,23歲的她曾在倫敦一家高爾夫俱樂部擔任秘書,不經意參加了驚險電影《古墓麗影》續集的選秀並脫穎而出獲選為女主角勞拉的扮演著,一飛沖天。 8.歌唱家——麗茲·米歇爾,享譽全球的德國著名樂隊波尼M的主唱,她曾被母親逼著接受了秘書教育並且從事著枯燥的辦公室工作,因為偶然參演了一出音樂劇,她的生活改變了。 9.「政變者」——伊列克·穆爾塔金,曾任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總統沙伊米耶夫的新聞秘書,2008年總統去土耳其度假期間,這位「膽大包天」的秘書在自己的博客里散布「總統死亡」的謠言,最終,穆爾塔金被以中傷和詆毀總統的人格尊嚴、企圖以此破壞共和國的穩定局勢的罪名提起刑事訴訟。 10.騙子——瓊·彼德·摩爾,1962至1974年曾任西班牙著名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的私人秘書,但他卻在藝術家死後販賣其畫作,僅2003年就出售了400件達利的畫作,進賬450萬歐元,並造成達利作品贗品的泛濫,這位老兄並沒有被判刑,是因為他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貳』 古今中外有名的秘書有那些啊
世界著名十大版 秘書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250af0100fr22.html
『叄』 外國著名秘書名人實例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第65屆聯合國大會上通過連任推薦,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出現了這句《道德經》中老子的經典語句.
一直以來,各國領導人希望能夠走近中國,而「蹩腳」的發音和頻繁的引經據典是他們爭取好感和樹立形象的首選方式,這其中不乏套近乎、博彩頭等類型.
專家稱,如今,漢語秀儼然已成了外國政要拔高水平的標志之一.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套近乎】
漢語說得好還得講對人
奧巴馬在2009年訪問中國時,引用了《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之語,意在說明中美之間30年建交所走過的路並不平坦,要吸取兩國發展間的經驗與教訓,發展新時期的中美關系.奧巴馬這場演講的聽眾是中國的青年,話音剛落,頓時全場掌聲雷動.專家認為,「溫故而知新」為中國學生所熟知,很容易贏得年輕人的心.
除了增進和中國民眾的距離以外,如何與中國領導人增進距離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早在中美破冰的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就運用了毛澤東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詞句.而毛澤東聽到尼克松引用自己的詩句後露出了笑容.而前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思也曾經引用毛澤東的「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原句.
引用中國名言這一習慣也並非美國總統的「專利」,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談世界格局,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談中日兩國發展共同利益,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則笑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中國通】
精通中國話名言背如流
如果說引用中國名言只是套近乎的「臨時抱佛腳」,那麼作為中國通的外國政治人物引用中國名言則顯得更加自然,更加得心應手.
前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是中國通.就在他即將離任時,他在自己的微博上留言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後會有期」.微博還上傳了一張洪博培向美國使館同事告別的照片,他說:「和你們在一起是了不起的兩年,感謝你們為促進健康的美中關系所做的一切.」
另外,有反美急先鋒之稱的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一生都是毛澤東的崇拜者,對「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之類名言倒背如流.他甚至能說出某段毛澤東語錄是出自《毛澤東選集》第幾卷.
而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因為他流利的漢語讓中國老百姓熟知.當年他第一次用漢語接受中國媒體的采訪的視頻在各大網站上點擊率飆升,被認為是西方領導人中第一個能說漢語的「中國通」,博得了廣大中國國民的好感.2008年,陸克文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說:「我的漢語越來越差,眾所周知中國有一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說中國話!」
【得熏陶】
近水先得月經典最常見
東亞各國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他們引用中國的經典在各國領導人之中是最多的.朝鮮、日本、韓國三國的領導人不僅在和中國打交道的時候會用到中國經典,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中也會用到一些名句經典.
日本前首相小泉就引用過墨子的「為義非避毀就譽」來強調派遣自衛隊支援伊拉克重建的意義.而更有趣的是,日本朝野展開了一場有關這句話的「大討論」.當時的在野黨民主黨批評小泉說,他這完全是在「胡引亂用」.墨子的「為義非避毀就譽」,原意為「行使道義,是作為一個人理所應當的事情」,而不是小泉首相理解的「避免詆毀或者贏得榮譽」.
除了對中國的民眾引用經典以外,2008年,韓國總統李明博在他的國情咨文中,向自己國內的民眾引用了中國北周史籍《周書》中的一句話——「扶危定傾」.這個象徵明年新歲的成語,祈望舉國民眾能與李明博政府共渡時艱,為突破經濟難關攜手同心邁進.李明博引用此經典獲得了韓國媒體的好評,被評為「充分凸顯了總統堅強的意志」.
或許李明博正在為「大秀」自己的漢語修養而竊喜的時候,自己卻被人用漢語經典攻擊了.就在今年5月,朝鮮國防委員會發表聲明,認為李明博在自己總統任期的尾聲,反朝活動日益加劇.朝鮮將不再與李明博政府接觸.朝鮮電視台在新聞中用「是可忍孰不可忍」來指責韓國政府的反朝言行,並表示朝鮮人民軍將堅決進行反擊.
【博彩頭】
中文拉選票唱歌攬人心
外國領導人除了會說中國經典以外,他們還會唱.
2008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古巴,在哈瓦那大學塔拉拉分校看望中國留學生.在胡錦濤發表完熱情洋溢的講話後,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勞爾·卡斯特羅走上講台.
他並沒有說什麼感謝的話來答謝胡錦濤,而是張口用中文唱出了那曲《東方紅》,頓時會場掌聲雷動.
這是他上世紀60年代來到中國時學的.一曲《東方紅》不僅紅透了地球的這邊,也染紅了地球的那一邊.而相對於中國歌曲傳唱在世界那端之外,《美麗的哈瓦那》作為一首古巴老歌,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人第一次認識這個美麗的拉美社會主義島國的開始.
如果說唱歌是為了拉近距離,那麼在競選時推出中文視頻就是為了拉選票.法國總統薩科齊在競選總統的時候就是這么乾的.
法國媒體稱,這在法國幾百年的政治史上也尚屬首次.分析認為薩科齊此舉一方面希望爭取近年來參政意識越來越強的華裔選民,另一方面也藉此向公眾展示他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國際視角」.
●專家解讀
「漢語秀」難壞首腦「智囊團」
記者今晨連線美國斯坦福大學語言中心,伊麗莎白·拜恩哈德教授告訴記者說,無論是處於什麼場合,各國政要公開引用漢語中的名句無非有三個目的:一是讓作為受眾的中國人更加了解自己講話的內容,二是表現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與關注的態度,三是拉近與受眾之間的關系.
外國政要訪問中國或者做和中國相關的事情,都希望表達出自己和中國的友好,也希望得到中國人的認可和支持,所以秀漢語成了他們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中國國際傳播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毓強也表示,外國政要「秀漢語」,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表現.
張毓強認為,從表象上來看,外國政要秀漢語能夠體現中國實力的提高,中國在國際上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各國對中國的關注程度也不斷上升.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一個方面或者一個點上.」張毓強指出,政要們的背後會有智囊團出謀劃策,其中不乏中國人幫忙「引經據典」,不能通過他們秀漢語而推斷出他們對中國文化有多麼了解.所以我們要清醒、客觀地去看待此事.
『肆』 國外著名的秘書有哪些
世界10大著名秘書
1.政治家——瑪琳娜·延塔莉茨娃,普京的秘書,自普京任職聖彼得堡市政府時她就是接待室成員,後隨普京一道調往克里姆林宮,2004年,她成為俄羅斯聯邦總統府文件記錄籌備局(?原文如此)局長。
2.商人——古麗讓·莫爾達讓諾娃,畢業於哈薩克國立大學,曾任「基本公司」總裁、俄羅斯鋁業大王奧列格·傑里帕斯卡的秘書,現任「基本公司」總經理,是首位執掌俄羅斯規模最大的金融商貿集團的女性。
3.作家——J·K·羅琳,就是寫作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系列的英國女作家,
4.世界小姐——張梓琳,2007年,23歲的張梓琳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世界小姐選美比賽桂冠的人,賽前,她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秘書。
5.金牌主持——弗拉基米爾·波茲涅爾,俄羅斯電視主持第一人,主持了史上第一次電視衛星轉播節目「列寧格勒-西雅圖」,他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生物系,愛好閱讀17世紀英國詩歌,後來成為俄羅斯著名詩人薩米拉·馬爾沙克的文學秘書,負責作家同讀者、西方的同事和出版商的書信往來,波茲涅爾藉此建立起龐大的關系網並成功轉投電視界。
6.部長妻子——葉蓮娜,俄羅斯前外交部長安德烈·科濟列夫妻子,葉蓮娜和部長在走廊偶遇時互致問候,部長仔細盯著女秘書看,幾個月後,葉蓮娜被調往部長秘書處並最終成為部長妻子。
7.電影明星——艾麗森·卡洛爾,23歲的她曾在倫敦一家高爾夫俱樂部擔任秘書,不經意參加了驚險電影《古墓麗影》續集的選秀並脫穎而出獲選為女主角勞拉的扮演著,一飛沖天。
8.歌唱家——麗茲·米歇爾,享譽全球的德國著名樂隊波尼M的主唱,她曾被母親逼著接受了秘書教育並且從事著枯燥的辦公室工作,因為偶然參演了一出音樂劇,她的生活改變了。
9.「政變者」——伊列克·穆爾塔金,
10.騙子——瓊·彼德·摩爾,
『伍』 歷史上著名的秘書有誰
姜尚,文種,商鞅,管仲,張良,諸葛亮,長孫無忌
『陸』 歷史上的秘書名人及其故事
1、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號太公望,是我國周初著名軍事家。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南陽宛縣西),故從其封姓,也稱呂尚,一呂望。新鄉市衛輝太公泉鄉人。
姜尚青年時期,家境窮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屠牛賣肉,後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廚賣飯,他還在商朝做過官,因感商紂王昏殘無道,辭官而去。游說諸候,無所遇,遂隱居下來。《孟子》曰:「太公避紂(亂),居於東海之濱。」後來,姜尚聽說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賢尚老,就千里跋涉,遷徒陝西。這時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識曲籍,見聞廣博,胸懷治國之道,心藏用兵之術,興世強國之心不衰。相傳,姜尚到陝西後,垂釣於渭濱,周文王出獵相遇,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周文王聽了姜尚侃侃而談治國安邦之策,贊賞不已,遂同載而歸,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尊號「太公望」,並立為掌管軍事的「太師」。公元前1066年(一說1027年),武王以姜尚為國師,率部伐紂,由孟津渡河,大戰於牧野(今新鄉市郊),紂軍紛紛倒戈,紂王見人勢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姜尚輔佐武王滅商紂有功,封於齊,都營丘(今山東淄博)。為齊國始祖。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亦稱「齊太公」。成王時,曾被授權自以討伐有罪之小國,齊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周初大國。相傳作有兵書《六韜》。
太公卒後,歸葬於故里,後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廟、太公祠,以示懷念。
2、張良(?—前186),宇子房,西漢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侯,謚文成侯。
秦滅韓時,張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後乘始皇東游之機,與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未遂。於是變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曾從圯上老人學《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此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協助劉邦制訂作戰方略,並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許多重要建議。這些建議對劉邦奪取楚漢戰爭的勝利和建立西漢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劉邦進據咸陽時,看到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很想留居宮中;張良說剛入秦就想貪圖安樂,這是「助桀為虐」。劉邦聽了,立即還軍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擁護。項羽進入關中後,劉、項之間關系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漢二年(前205),劉邦在彭城一戰中遭到慘敗,張良又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起兵反楚,從而奠定了日後對項羽實行戰略包圍的基礎。
楚漢相持於滎陽、成皋時,劉邦為了擺脫困境,曾一度想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復立六國之後,以牽制項羽。張良力陳其弊。劉邦頓時改變主意,這對楚漢戰爭以及此後的形勢有重大影響。劉邦即帝位後,封張良為留侯。他勸說劉邦封舊有怨隙的雍齒,以安撫功臣的不滿情緒;力主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等。這些建議有助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3、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我做官被驅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國語·齊語》和《漢書·藝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4、魏徵(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詔准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嵛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627),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徵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二年(628),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後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飢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並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藉此加害於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准備妥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徵問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穀未豐、祥瑞末至嗎?」魏徵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戶口並未恢復,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咸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慾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甚麼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貞觀七年(633),魏徵代王珪為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書大怒,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參誹謗之罪。魏徵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最後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貞觀十年(636),魏徵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徵所撰,時稱良史。同年六月,魏徵因患眼疾,請求解除侍中之職。唐太宗雖將其任為特進這一散職,但仍讓其主管門下省事務,其俸祿、賞賜等一切待遇都與侍中完全相同。
貞觀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5、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霍去病的異母兄弟,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中期的權臣。霍去病死後,他升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霍光做事持重,深得漢武帝賞識,在公元前87年病危時立八歲弗陵為太子時,漢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與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輔佐少主。
霍光 職業生涯編輯本段漢昭帝劉弗陵即位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主持朝政,於公元前85年封博陸侯。他的女兒和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結婚。後來上官安的女兒通過蓋長公主的關系,進宮做了婕妤,後來立為皇後。上官安得以加封桑樂侯。上官桀為感謝蓋長公主,多次為公主親信求官,都被霍光拒絕。霍光以皇後外祖父的身份把持朝政,致使雙方矛盾日益緊張。桑弘羊在鹽鐵官營等事務方面和霍光意見相左。公元前80年,上官父子、桑弘羊、謀取帝位的燕王劉旦、蓋長公主共同密謀,企圖殺霍光,廢昭帝,立燕王為天子。最後事情敗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誅,燕王和蓋長公主自殺。此後,不但霍光權傾朝野,其兒子、女婿、弟弟也紛紛擔任要職,霍氏勢力達到高峰。
在輔佐昭帝期間,霍光繼續執行武帝末年的「與民休息」政策,經濟繼續發展,國內富足。同時也重新恢復了和匈奴的和親關系。這些措施對於穩定武帝後期以來動盪不安的局勢,恢復社會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因為他沒有兒子,霍光擁立武帝的孫子劉賀即位。但劉賀因為荒淫無道被廢,霍光又立武帝之孫劉詢,這就是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執掌朝政,並得到宣帝很多賞賜。在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
霍光 個人榮譽編輯本段
霍光 個人影響編輯本段霍光死後,霍氏家族的權勢依然強盛。但後來霍光夫人毒殺宣帝許皇後的事被揭發,宣帝削奪霍家權力。霍家人謀劃廢宣帝立自家人。最後失敗,霍家多人自殺、被殺,霍氏家族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霍光 人物評價編輯本段霍光秉持漢朝政權前後達20年,他忠於漢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斷,知人善任,實為具有深謀遠略的政治家。他擊敗上官桀等人發動的政變,廢劉賀,立漢宣帝,使漢室轉危為安,其政治膽略頗可與蕭何相比;他改變武帝末年急征暴斂、賦稅無度的政策,不斷調整階級關系,與民休息,使漢代的經濟出現了又一個發展時期,這也說明他以國家為重,以民生為重的治國思想。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成就的取得,都與漢武帝所創立的業績分不開,如果沒有漢武帝時期奠定的基礎,霍光在政治經濟上都很難成功。但盡管如此,也不能否認他的才略和努力。霍光善干用人,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急於奉公的政治團體。他輔政之初,大臣議事的殿中曾發生怪異現象,眾大臣都很驚疑,他為了防止意外變故,把掌管皇帝印璽的郎官召來,要郎官交出印璽,避免有人盜用它變亂朝政。但是這位執掌印璽的郎官卻不願把印璽交給他。當霍光想要奪取印璽時,這位郎官頓時憤怒,按著劍柄說,我的頭可得,印璽不能交出去!這樣忠於職守,捨生忘死的人,自然是國家需要的人材,因此,霍光很快給他增加了俸秩。他在平定上官桀等人政變後所用的丞相田千秋、太僕杜延年、右將軍張安世等人,都是昭、宣之際頗有治略的人材,正是由於能夠知人善任,團結了一大批政治素質較高的人物,才使他的各項措施得以順利推行。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養,注意以儒學經術約束自己。他的一舉一動,都有一定規矩,都要合於禮法。這些從他廢除劉賀的奏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奏章中列舉的劉賀的劣跡,多數屬於不遵禮法,不守古訓的事情。他重視賢良、文學的作用,從思想意識上來說,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的。同歷史上任何有作為的政治家一樣,霍光也受到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擺脫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縛,也擺脫不了身為將相,子弟封侯的腐朽傳統。在他在位時,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顯貴,霍氏勢力亦已「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為霍氏家族留下了禍根。
『柒』 秘書界的名人有哪些
張清華,河北滄州人,為中國當代秘書名人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全國海外紅色收藏第一人,河北省十大收藏家、河北省紅色文獻收藏主要策展人。曾任河北省委辦公廳秘書二處副處長、處長,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等職。兼任河北經貿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專著有《河北經濟調查與研究》、《黨政秘書成功快車道》和《領導講稿起草概論》等。為人謙和,忠厚實誠,善於幫人難處,為下屬分憂。精通秘書業務,擅長文字工作,組織領導能力和綜合協調能力很強,在省委、省政府機關口碑極好![強][強][強]
『捌』 求古今中外有名的秘書及相關資料
國內的
1、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號太公望,是我國周初著名軍事家。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南陽宛縣西),故從其封姓,也稱呂尚,一呂望。新鄉市衛輝太公泉鄉人。
姜尚青年時期,家境窮困,曾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屠牛賣肉,後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市)司廚賣飯,他還在商朝做過官,因感商紂王昏殘無道,辭官而去。游說諸候,無所遇,遂隱居下來。《孟子》曰:「太公避紂(亂),居於東海之濱。」後來,姜尚聽說周文王(西伯)在西歧崇賢尚老,就千里跋涉,遷徒陝西。這時的姜尚已是古稀之年,但他音識曲籍,見聞廣博,胸懷治國之道,心藏用兵之術,興世強國之心不衰。相傳,姜尚到陝西後,垂釣於渭濱,周文王出獵相遇,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周文王聽了姜尚侃侃而談治國安邦之策,贊賞不已,遂同載而歸,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尊號「太公望」,並立為掌管軍事的「太師」。公元前1066年(一說1027年),武王以姜尚為國師,率部伐紂,由孟津渡河,大戰於牧野(今新鄉市郊),紂軍紛紛倒戈,紂王見人勢已去,逃回朝歌城中,登鹿台自焚。姜尚輔佐武王滅商紂有功,封於齊,都營丘(今山東淄博)。為齊國始祖。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亦稱「齊太公」。成王時,曾被授權自以討伐有罪之小國,齊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周初大國。相傳作有兵書《六韜》。
太公卒後,歸葬於故里,後人在太公泉上修建了太公廟、太公祠,以示懷念。
2、張良(?—前186),宇子房,西漢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傑,被封留侯,謚文成侯。
秦滅韓時,張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後乘始皇東游之機,與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未遂。於是變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曾從圯上老人學《太公兵法》。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此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他協助劉邦制訂作戰方略,並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許多重要建議。這些建議對劉邦奪取楚漢戰爭的勝利和建立西漢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劉邦進據咸陽時,看到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很想留居宮中;張良說剛入秦就想貪圖安樂,這是「助桀為虐」。劉邦聽了,立即還軍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擁護。項羽進入關中後,劉、項之間關系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漢二年(前205),劉邦在彭城一戰中遭到慘敗,張良又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起兵反楚,從而奠定了日後對項羽實行戰略包圍的基礎。
楚漢相持於滎陽、成皋時,劉邦為了擺脫困境,曾一度想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復立六國之後,以牽制項羽。張良力陳其弊。劉邦頓時改變主意,這對楚漢戰爭以及此後的形勢有重大影響。劉邦即帝位後,封張良為留侯。他勸說劉邦封舊有怨隙的雍齒,以安撫功臣的不滿情緒;力主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等。這些建議有助於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3、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假如沒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管仲晚年曾感動地說:「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同鮑叔牙謀事,我把事情辦糟了,他不認為我愚蠢;我三次從陣地上逃跑,他不認為我膽小怕死;我做官被驅逐,他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敗而被囚忍辱,他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國語·齊語》和《漢書·藝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豐,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文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4、魏徵(公元580-公元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敗後,魏徵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次年,魏徵自請安撫河北,詔准後,乘驛馳至黎陽(今河南浚縣),勸嵛李密的黎陽守將徐世績歸降唐朝。不久,竇建德攻佔黎陽,魏徵被俘。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又回到長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徵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及早動手。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於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問道:「何謂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後,自己還被蒙在鼓裡;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貞觀元年(627),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徵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太宗點頭稱是。
貞觀二年(628),魏徵被授秘書監,並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後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飢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並無訂親之事。這時、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其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藉此加害於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准備妥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六年,群臣都請求太宗去泰山封禪。藉以炫耀功德和國家富強,只有魏徵表示反對。唐太宗覺得奇怪,便向魏徵問道:「你不主張進行封禪,是不是認為我的功勞不高、德行不尊、中國未安、四夷末服、年穀未豐、祥瑞末至嗎?」魏徵回答說:「陛下雖有以上六德,但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直到現在,戶口並未恢復,倉庫尚為空虛,而車駕東巡,千騎萬乘,耗費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況且陛下封禪,必然萬國咸集,遠夷君長也要扈從。而如今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灌木叢生,萬國使者和遠夷君長看到中國如此虛弱,豈不產生輕視之心?如果賞賜不周,就不會滿足這些遠人的慾望;免除賦役,也遠遠不能報償百姓的破費。如此僅圖虛名而受實害的事,陛下為甚麼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數州暴發了洪水,封禪之事從此停止。
貞觀七年(633),魏徵代王珪為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書大怒,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參誹謗之罪。魏徵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最後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唐太宗覺得魏徵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貞觀十年(636),魏徵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陝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和《齊書》的總論都是魏徵所撰,時稱良史。同年六月,魏徵因患眼疾,請求解除侍中之職。唐太宗雖將其任為特進這一散職,但仍讓其主管門下省事務,其俸祿、賞賜等一切待遇都與侍中完全相同。
貞觀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他還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擁蔽則思延納,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視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5、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霍去病的異母兄弟,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中期的權臣。霍去病死後,他升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霍光做事持重,深得漢武帝賞識,在公元前87年病危時立八歲弗陵為太子時,漢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與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輔佐少主。
霍光 職業生涯編輯本段漢昭帝劉弗陵即位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主持朝政,於公元前85年封博陸侯。他的女兒和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結婚。後來上官安的女兒通過蓋長公主的關系,進宮做了婕妤,後來立為皇後。上官安得以加封桑樂侯。上官桀為感謝蓋長公主,多次為公主親信求官,都被霍光拒絕。霍光以皇後外祖父的身份把持朝政,致使雙方矛盾日益緊張。桑弘羊在鹽鐵官營等事務方面和霍光意見相左。公元前80年,上官父子、桑弘羊、謀取帝位的燕王劉旦、蓋長公主共同密謀,企圖殺霍光,廢昭帝,立燕王為天子。最後事情敗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誅,燕王和蓋長公主自殺。此後,不但霍光權傾朝野,其兒子、女婿、弟弟也紛紛擔任要職,霍氏勢力達到高峰。
在輔佐昭帝期間,霍光繼續執行武帝末年的「與民休息」政策,經濟繼續發展,國內富足。同時也重新恢復了和匈奴的和親關系。這些措施對於穩定武帝後期以來動盪不安的局勢,恢復社會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因為他沒有兒子,霍光擁立武帝的孫子劉賀即位。但劉賀因為荒淫無道被廢,霍光又立武帝之孫劉詢,這就是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執掌朝政,並得到宣帝很多賞賜。在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
霍光 個人榮譽編輯本段
霍光 個人影響編輯本段霍光死後,霍氏家族的權勢依然強盛。但後來霍光夫人毒殺宣帝許皇後的事被揭發,宣帝削奪霍家權力。霍家人謀劃廢宣帝立自家人。最後失敗,霍家多人自殺、被殺,霍氏家族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霍光 人物評價編輯本段霍光秉持漢朝政權前後達20年,他忠於漢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斷,知人善任,實為具有深謀遠略的政治家。他擊敗上官桀等人發動的政變,廢劉賀,立漢宣帝,使漢室轉危為安,其政治膽略頗可與蕭何相比;他改變武帝末年急征暴斂、賦稅無度的政策,不斷調整階級關系,與民休息,使漢代的經濟出現了又一個發展時期,這也說明他以國家為重,以民生為重的治國思想。當然,不能否認,這些成就的取得,都與漢武帝所創立的業績分不開,如果沒有漢武帝時期奠定的基礎,霍光在政治經濟上都很難成功。但盡管如此,也不能否認他的才略和努力。霍光善干用人,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急於奉公的政治團體。他輔政之初,大臣議事的殿中曾發生怪異現象,眾大臣都很驚疑,他為了防止意外變故,把掌管皇帝印璽的郎官召來,要郎官交出印璽,避免有人盜用它變亂朝政。但是這位執掌印璽的郎官卻不願把印璽交給他。當霍光想要奪取印璽時,這位郎官頓時憤怒,按著劍柄說,我的頭可得,印璽不能交出去!這樣忠於職守,捨生忘死的人,自然是國家需要的人材,因此,霍光很快給他增加了俸秩。他在平定上官桀等人政變後所用的丞相田千秋、太僕杜延年、右將軍張安世等人,都是昭、宣之際頗有治略的人材,正是由於能夠知人善任,團結了一大批政治素質較高的人物,才使他的各項措施得以順利推行。霍光也十分注意自身的政治修養,注意以儒學經術約束自己。他的一舉一動,都有一定規矩,都要合於禮法。這些從他廢除劉賀的奏章中也可以看出。他在奏章中列舉的劉賀的劣跡,多數屬於不遵禮法,不守古訓的事情。他重視賢良、文學的作用,從思想意識上來說,也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的。同歷史上任何有作為的政治家一樣,霍光也受到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擺脫不了光宗耀祖思想的束縛,也擺脫不了身為將相,子弟封侯的腐朽傳統。在他在位時,他的宗族、子弟都已是高官顯貴,霍氏勢力亦已「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而他的宗族又多不奉公守法,為霍氏家族留下了禍根。
『玖』 歷史上有名的秘書
姜尚,文種,商泱,管種,張良,諸葛亮,長孫無忌
資料自己到網路搜吧,貼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