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隋代著名女

隋代著名女

發布時間: 2021-02-02 16:17:16

1. 隋朝末唐初時期有什麼著名的女子

蕭皇後,義成公主,袁天罡之女,長孫皇後,高陽公主,武則天,太平公主等

2. 隋朝的女使是什麼官位

女史,以知書婦女充任。掌管有關王後禮儀等事。或為世婦下屬,掌管書寫文件專等事。《周禮·天官屬·女史》:「女史掌王後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後治內政。」《漢書·外戚傳下·班倢伃》:「陳女圖以鏡監兮,顧女史而問《詩》。」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 隋 世 王劭 上疏,請依古法,復置女史之班,具錄內儀,付於外省。」 明沈德符 《野獲編·宮闈·女秀才》:「凡諸宮女曾受內臣教習,讀書通文理者,先為女秀才。遞升女史,升宮官,以至六局掌印。」

3. 隋朝時期的四美女圖是哪些

隋朝有名的是三大美女:蕭皇後、宣華夫人、獨孤皇後

4.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性

·千古第一英雌女媧·
嫦娥應悔偷靈葯·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
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子·
黔婁夫人的賢德
·孟母教子三遷·
弱女堤縈上書救父·
一代女文豪班昭·
蔡文姬與《胡笳十八拍》·
諸葛亮的丑老婆·
荀灌娘單騎闖重圍·
謝道韞臨事不亂·
譙國夫人威振南疆·
花木蘭替父從軍·
何仙姑得道成仙
·紅線女府衙盜寶盒·
虎仙寅胭脂思凡嫁人間·
劉無雙陵園渡鵲橋·
謝小娥手刃大盜報深仇·
神秘莫測的緋衣女郎
·清和郡夫人相夫之道·
趙京娘一片芳心付水流·
何芳子貞操引發的冤案·
蘇小妹以才擇夫婿·
一代女皇武則天
一代詞人李清照·
朱淑貞斷腸處別有情懷·
周勝仙多情鬧樊樓·
花想容、晏貞姑壯懷激烈·
申屠希光為夫報仇·
綠林女傑楊妙真·
萬貞兒做夫納妾·
王慧圓歷盡磨難終團圓·
御賜女秀才劉莫邪·
蔡瑞虹忍辱十年報家仇·
胡郡奴終生留得清白身·
黃河女神陳喜妹·
洞簫夫人的洞簫緣·
秦良玉鴛鴦袖裡握兵符·
紅娘子俠骨柔情興波瀾·
黃媛介鬻字賣畫樂清貧·
楊娥壯志未酬身先死·
呂四娘復仇弒雍正·
吳藻芳心比天高·
童雪兒儼然蝴蝶命·
女響馬黑水仙傳奇·
林普晴血書求援·
陶靜娟賢淑助夫婿·
韓寶英情系石達開·
薛花娘良巧計保貞節·
杜憲英、李淑貞善戰太平軍·
鑒湖女俠秋謹·
曾紀芬福壽全歸·
劉喜奎風流韻事滿天飛·
豪女張竹君的新潮趣事·
潘玉良從小妾到名畫家

可能不是很全,請笑納吧~~~

5. 隋朝有哪十大美女江山美色,紅顏為誰

A吧

6. 隋朝有哪些名人

隋朝的名人有:楊堅、楊廣、楊勇、翟讓、李密、楊素、楊玄感、獨孤皇後(獨孤迦羅)、賀若弼、韓擒虎、牛弘、史萬歲、宇文愷、楊玄感、宇文述、何妥、何稠、裴矩、陳棱、宇文化及、楊林、王世充、宇文智及、宇文成都等等。

1.楊廣

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煬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楊廣生於北周時期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隋恭帝楊侗謚世祖明皇帝,唐朝謚煬皇帝[8],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5.王世充

王世充(?-621年),字行滿,本來姓支,是西域的胡人。寄居在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隋朝末年起兵群雄之一。

王世充自小喜好經史和兵法,開皇年間,因軍功升至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至江都宮監,為隋煬帝信任,後參與平定楊玄感之亂以及河南山東一帶民變有功,聲望更高,並奠定其在河南地區的勢力。他曾帶軍到雁門勤王。

公元617年,被李密戰敗,入據洛陽。煬帝被殺後,他與元文都、盧楚等擁越王楊侗為帝。不久,王世充大破李密,招降瓦崗眾將。

公元619年廢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年號開明。公元621年,李世民擊敗王世充,鄭亡。同年七月,王世充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參考資料網路-王世充

網路-宇文化及

網路-楊玄感

網路-李密

網路-楊廣

7.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嗎

  • 花木蘭 :流傳版本最廣為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後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 樊梨花:中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 穆桂英-: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 冼夫人:南朝至隋初時期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她生年不祥,是高涼(今屬廣東)人,出身於俚族冼姓大家。她從小就喜歡耍刀使槍,武藝高強,還精通兵法,又讀過許多書,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她嫁給了高涼太守馮寶,從此被稱為「冼夫人」。

8. 隋朝最美的公主 楊廣之女

雖然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隋煬帝楊廣的女兒究竟有多少個,不過從各處零散的史料可以得知,楊廣唯一明確有封號的女兒是長女南陽公主,而在楊廣被弒後跟隨嫡母蕭皇後去了突厥的至少有3個女兒,楊廣下江都前留在長安的又有數女,其中一位由於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得以在史書中留下6個字的記載。

首先來看南陽公主。南陽公主,不僅是隋煬帝唯一記載有封號的女兒,同樣也是隋煬帝諸女中唯一在史書中成傳的女兒。南陽公主出生於開皇六年,雖然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南陽的生母為誰,但是從其出生的時間來看,南陽當為蕭皇後嫡出的女兒。

楊廣對自己的這個長女是寵愛非常,這一點從南陽公主能夠時時跟隨父親一起出遊巡幸便能看出來。

根據《馬夫人墓誌銘並序》上的介紹,這位馬夫人是南陽公主的女師,與公主之間的感情相當深厚,所以大業十年四月楊廣為了征高麗駕幸北平郡時,馬夫人也「扈從鑾駕往北平郡」,跟隨南陽公主的鑾駕一同上了前線。等到義寧二年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縊殺時,南陽公主也與蕭皇後一同被宇文化及帶到了聊城。由此可見楊廣無論是東征還是南巡,都將自己的愛女帶在了身邊,否則南陽也不會在楊廣死後被宇文化及帶走。

同時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不足一年,絕大部分時間楊廣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巡幸。可見南陽公主能夠與父母一同出遊而不是被留在長安,的確是深得父親的寵愛的。這於南陽而言是一件幸事,正因為如此,後來李淵在長安稱帝,南陽公主才沒有同其他那些被父親遺忘在長安的女兒孫子般,淪為戰利品被李唐王朝隨意打發。然而和父親一起出遊,同樣也是南陽半生凄涼的肇始。

開皇十九年,南陽下嫁許國公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夫妻二人也感情和睦,育有一子,取名為禪師。只可惜世事難料,親手將南陽摯愛的父親縊殺的不是別人,正是駙馬宇文士及的胞兄宇文化及。

或許是因為有著如此沉痛的國仇家恨,也或許是在南陽心中最為念及的始終是父女情深,所以當宇文化及為竇建德所敗後,竇建德要將宇文家的人斬草除根,只不過考慮到禪師是南陽公主之子,於是竇建章表示「公主之子,法當從坐,若不能割愛,亦聽留之」,然而南陽卻是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兒子交了出來,任由竇建章將其殺害。

既然有正面,就會有反面,與南陽公主烈女般的節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廣那群猶如盪婦一般的荒淫女兒。這些公主雖然具體封號不詳,也無更詳細的生平事跡,卻完美繼承了老爹楊廣荒淫無度的特質,更顯得她們那節烈的姐妹南陽公主如同基因突變一般與眾不同。而這群荒唐的公主們之所以為人所知,完全是拜一樁荒唐的淫亂後宮事件所賜。

話說這場淫亂後宮事件中的男主角宇文皛也是極品一個,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宇文皛,畢竟要是皇帝作風正派潔身自好的話,當臣子的也絕對不敢這么放肆胡來。楊廣當上皇帝後沉湎於女色之中,成天就知道享樂,不管是下了朝還是在外巡遊,經常在林苑山亭間舉行大型的宴飲,身邊不僅要有後宮嬪妃相伴,甚至還將父親隋文帝死後那群本該出家清修的嬪妃一起帶出來吃喝玩樂。

正所謂是上行下效,當皇帝的都這么以身作則了,這些臭味相投的寵臣們自然曉得緊跟楊廣的步伐,宇文皛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備受楊廣的寵愛,出入宮廷完全沒有限制,於是宇文皛經常到後宮中與楊廣的嬪妃淫亂,甚至還借機勾引了不少公主,如此囂張的行為傳到蕭後的耳里,蕭後忍無可忍之下就告訴了楊廣,結果楊廣完全不當回事,根本沒有怪罪宇文皛。

也正因為楊廣的默許,這些與宇文皛大膽通姦的公主們一時間相安無事,而且這樣一來也有好處,日後跟著蕭後去了突厥,這些公主面對突厥最流行的兄終弟及的風俗也能適應得很快。

隨著楊廣的身死國滅,這群曾經肆意張揚的公主們一夕之間徹底淪為了亡國女,只能跟著嫡母蕭後在宇文化及、竇建章等人手中輾轉,最後又被擄到了突厥。大唐貞觀4年,李靖大破突厥,蕭後帶著嫡孫楊政道回到長安。去突厥的時候蕭後是帶著孫子和一群女兒一起去的,結果回來的時候只見孫子不見女兒,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北宋滅亡時,一群嬪妃公主被擄到金朝慘遭眾多宗室、將領的蹂躪後,絕大部分也是就此杳無音訊。

不過盡管被楊廣帶在身邊的這些女兒身為公主品行不夠端正,行為舉止也放盪得很,但話又說回來,比起被楊廣丟在長安不聞不問的那些女兒,這些公主至少也算是曾經幸福過的。

岑仲勉先生曾統計過,楊廣登基14年,待在在長安的時間僅有186天,就連冊封嫡長子楊昭為太子時,楊廣都沒回長安,只派了個使者帶了封詔書回去。不過好在楊昭是太子,父親不想見他他可以主動前往洛陽求見父親,而那些被丟在長安的公主就凄涼了,生母不得寵,自己也沒本事跟在父親身邊,嫡母蕭後在楊廣面前一是說不上話,二也是根本管不了丈夫的事,想要玩得樂不思蜀的楊廣自己記起還有這么群女兒,簡直就是比登天還難。

所以李淵在長安稱帝後,這些被丟在長安的隋朝公主就通通被歸為戰利品一類,對照一下隋滅陳時隋文帝將一大群陳朝公主進行了歡樂大派送:留下最絕色的侍奉自己,賞幾個去伺候太子和親王,再賞幾個給大臣做妾,李淵也有樣學樣,處理了這些前朝公主。其中就有一位因為有幸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的楊妃,只不過雖然同樣號稱為隋煬帝女,但史書中對這位楊妃的記載卻只有一句話:「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

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乾和政績,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後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於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次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盡管史書上稱恪母為楊妃,但這並不能證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為像唐高祖李淵的小妾莫麗芳,生前就沒有得到任何妃嬪封號,死後才被追封為嬪,史書上卻直接記載其為莫嬪。

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楊淑妃即楊玄獎之女,陰德妃因為兒子李佑謀反被殺後也遭到了連坐,德妃之位空了出來由燕賢妃晉封。還有一位鄭賢妃,也是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可見楊妃生前並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隻是個二品的九嬪,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後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最後,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麼會要立他為太子?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麼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後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於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麼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徵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麼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後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後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麼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並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於說什麼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願怎樣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麼一提,被否決後既不見有過失落後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麼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後,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後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李恪,要他小心謹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到保護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後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強調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後安危做打算,又為什麼沒為李恪日後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於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么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後,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誌》,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於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於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並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至於《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並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了「順物情」。

李恪被冤殺後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范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後「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可見所謂的「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況當時的唐人並不覺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誌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後,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於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願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措施,那麼此舉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麼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後。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於「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級為了都督。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後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看上去封地還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時,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後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麼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麼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後,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甚至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於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徵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至於楊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貞觀13年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9. 中國古代著名四大女將

花木蘭、穆復桂英、秦制良玉、馮婉貞。

(9)隋代著名女擴展閱讀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貞素,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將。

參考資料

網路-秦良玉

10. 最著名隋朝古詩10首

隋朝詩人:陳子良 江總 孔德紹 孔紹安 盧思道 呂讓 明余慶 孫萬壽 王申禮 王胄 薛道版衡 楊素權 尹式
薛道衡 - 昔昔鹽
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齊。
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
採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
關山別盪子,風月守空閨。
恆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
盤龍隨鏡隱,彩鳳逐帷低。
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
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
一去無消息,那能惜馬蹄。
楊素 -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
居山四望阻,風雲竟朝夕。
深溪橫古樹,空岩卧幽石。
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
蘭庭動幽氣,竹室生虛白。
落花入戶飛,細草當階積。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臨風望羽客。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