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節法家
『壹』 法家的代表人物都有誰
先秦文化有九流十家之說,法家為先秦學術文化九流之一。戰國時期以法治為思想核心的重要學派。其思想先驅可追溯到春秋時鄭國的子產,實際創始者是戰國前期的李悝,代表人物主要有吳起、商鞅、慎子、申不害等,後世的曹操、諸葛亮都是法家繼承人。在戰國中後期,法家思想得到長足發展,法家也成為最為顯赫的學派。戰國末期的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論和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體系。 韓非子 法家的政治學術思想概略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獎勵農耕,崇尚軍功,以求富國強兵。 2、因時變法,整飭法令,設立在官府,布之於百姓。 3、厚賞重刑,執法嚴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4、君主謹守主道,用刑名之術考核群臣,操持賞罰二柄。 5、君主獨占權勢之位,高度集權,君臨萬民,權力無限,超越於法令之上。法家認為:人性本惡,故需強權政治去除惡源。李悝(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濮陽人,戰國時魏國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曾受業於子夏弟子曾申門下,作過中山相和上地郡守。主持變法。司馬遷說:「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班固稱李悝「富國強兵」。這些記載都表明,文侯時魏能走上富強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貢獻。 李悝是魏國丞相。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濮陽)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故稱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國君之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與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由於韓非的學術思想受秦始皇推崇和仰慕,被李斯讒害而死。(康瑞斌輯錄整理)
『貳』 法家節日有哪些
商鞅變法的變法節,大秦統一中國的「真正國慶節」
『叄』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
1、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2、士匄
士匄(?-前548年),中國春秋時代晉國法家先驅、軍事人物、政治人物。祁姓、士氏、按封地又為范氏,諱匄(范匄),謚號宣。範文子士燮之子。又稱范宣子。
前570年,范宣子出使齊國,勸說齊靈公繼續和晉國結盟,齊靈公派太子光參加雞澤之盟。前563年,他和中行偃建議晉悼公消滅妘姓小國逼陽(今山東嶧縣南)。
3、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一說菏澤市定陶區)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曾主持「吳起變法」。後因變法得罪貴族,遭其殺害。有《吳子兵法》傳世。
4、樂毅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5、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肆』 法家的代表人物具體有哪幾位及法家的重要
韓非子(約抄前280-前233),是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時期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漢族。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苟卿。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在秦遭李斯、姚賈誣害,死獄中。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伍』 列舉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1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漢族回。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答法家代表人物。
2 李悝---(前455-前395) 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法學家,
3 慎到---中國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趙國人。曾在稷下講學。
4 申不害,亦稱申子,戰國時期鄭國京縣(今河南滎陽,屬鄭州)人,約公元前385--公元前337,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術」著稱於世。韓滅鄭後,他被韓昭侯起用為相,進行改革
5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晚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屬鄭州 ;鄭韓古國在今天的河南新鄭)人,漢族,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稱「韓非子」。
6 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為重要的一環,正是李斯的出現,使得法家思想真正開始走上統治地位;李斯是戰國末期秦國的思想家,他原是呂不韋的門人,在呂氏的幫助下,漸漸走到了秦國國君秦贏政的面前,成為宰相,在他的影響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並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體系,最後,秦始皇終於完全了秦國吞滅六國的壯舉。
『陸』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很多,例如管仲、吳起、樂毅、商鞅、劇辛、申不害等等,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前四個。管仲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傳說為周朝王室的後代,當時他在好朋友鮑叔牙的推薦下在齊國擔任了宰相一職,管仲擔任宰相的期間齊國國力蒸蒸日上,齊桓公也是大力相信管仲,所以齊國很快就成為了諸侯國的霸主,齊桓公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因此管仲也有了“華夏第一相”的稱號。最後一個說商鞅,商鞅變法其實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在歷史課本當中都可以學到,而商鞅變法是秦國改革的一個關鍵點,也就是因為這次改革秦國從此才真正的站了起來,可以說秦始皇當時能有一統天下的兵力絕大多數的功勞都是商鞅的,因此商鞅被列入歷史課本當中也不足為奇,但是說起來商鞅本人的結局比較悲慘,因為他的連坐之法實在是過於苛刻,所以最後被貴族判了一個車裂之刑。
『柒』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等。法家的主張以法治國,以版富國強兵為己任,為後來權建立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思想。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戰國時期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法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漢書》說「法家者流,蓋出自理官。」
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韓非、李斯等。
『捌』 我國古代著名的法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
吳起,商鞅,李悝。絕對權威,除非百家講壇講錯
『玖』 沈鵬節法家簡介
沈鵬,1931年出生,江蘇抄省江陰市人。1950年起在《人民畫報》社工作,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室副主任、總編室主任、副總編輯並兼任編審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享受國務院批準的政府特殊津貼、出版界專家待遇,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沈鵬既是編輯出版專家,又是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及詩詞作家,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榮譽主席及藝術品中國榮譽藝術顧問。作品參加2011年8月23日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開幕的「光榮的使命——全國新聞出版行業書畫展」。
『拾』 法家的鼻祖是誰
法家鼻祖——韓非子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是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晚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 ;鄭韓古國在今天的河南新鄭)人,漢族。原為韓國貴族,與李斯同師苟卿。口吃.。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同時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在秦遭李斯、姚賈誣害,死獄中。比較各國變法得失,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今存《韓非子》五十五篇。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生平簡介
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始皇十四年,戰國時韓國人,出身於貴族世家,是韓國的旁支公子。他口吃,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李斯自以為不如。
韓非雖然師奉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在戰國末期新形勢下,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卻「喜刑名法術之學」,並「歸本於黃、老」,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生於戰國七雄紛爭之世,在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國家,他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寄希望於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採納。這使他孤獨悲觀,大失所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始皇讀了《孤憤》、《五蠹》之後,大加贊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但秦始皇卻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秦始皇為了見到韓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韓國。韓王安本來不任用韓非,在形勢急迫的情況下,於是便派韓非出使秦國。秦始皇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始皇信以為然,就把韓非交給法官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葯,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始皇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始皇後來感到懊悔,使人赦免他,韓非已經死了。(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從此結束了他冤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