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隱士
㈠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隱士 古代隱士有哪些
1、「竹溪六逸」
開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文、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徠山竹溪隱居。
六逸同隱的竹溪,位於徂徠山西南麓的乳山腳下,金代明昌年間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徠題刻中有「訪竹溪六逸於乳山」之語。這里峰巒突起,一川縈回,林木棉蒙,鳳尾森森。山前有一竹岩,石紋如深雕竹葉片片。攀上竹岩,可見到安升卿所書「竹溪佳境」自此沿溪而行。
但見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雜樹生花。這里便是六逸堂故址所在。「迄今人去已千載,流風余韻猶宛然」。而今的竹溪,雖已無復唐代碧玉千竿的勝境,但清流依舊,山月無恙,猶使人時時追懷太白詩仙的遺韻。
2、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號華陽隱居。
3、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
4、「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魏晉年間廣為人們評說的七位士人。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於「竹林七賢」的言行或褒或貶雖有不同,但都承認「竹林七賢」曾經對我國的文學、哲學以及封建士人的行為准則產生過重大影響。
他們的詩文集中表現著兩個主題:一則是對魏晉時期政治黑暗的強雷不滿,二則是對清新自由的社會人生的渴望與追求。他們七人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在各自的領域都頗有成就。
5、嚴光
嚴光少有高名,曾與光武帝同學。東漢開國後,他改名變姓,隱居鄉野。光武帝派人到處尋訪,終於找到他:披著羊裘,垂釣澤中。光武帝派特使專車,「安車玄纁」,將老同學接到洛陽。嚴光卻在賓館高卧,不願去拜見皇上。
光武帝只好屈尊去賓館見老同學:「子陵啊子陵,你就不願出來助我治理國家嗎?」嚴光說:「帝堯著德,巢父洗耳。人各有志,何必相逼嘛。」光武帝拜老同學為諫議大夫,嚴光堅辭不就,歸隱富春山中。
6、「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漢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東園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四位著名學者。
「四皓」這一稱呼最早叫出來的是西漢揚雄,他曾在《自嘲》詩文中寫道:「四皓采榮於南山,仆誠不能與此數公並。」對於「四皓現象」,後世也是爭議不斷。有人認為,四皓作為一代知識精英,為了「明哲保身」不與外世合作,有「趨利避害」之嫌。
7、顏回
顏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孔子的得意門人,以德行堅稱。亦稱顏淵後世也稱作「顏叔」,「顏生」。他貧而好學,篤於存亡,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年三十二死,後人稱為「復聖」。
8、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戰國顯赫人物 ,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
9、伯夷、叔齊
商朝末年,北方有一小國叫孤竹國,孤竹國的國王復姓「墨胎」,名叫墨胎初。他生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墨胎允,字公信,謚號「夷」,二兒子名字不詳,三兒子墨胎智,字公達,謚號「齊」。
因為古代兄弟姊妹間排行習慣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後世稱大兒子墨胎允為「伯夷」,三兒子墨胎智為「叔齊」。
這兄弟倆都秉性忠厚,謙虛有禮,但是老國王卻比較偏愛三兒子叔齊。按照當時的傳統慣例,應冊立長子伯夷為世子,日後繼承王位,但老國王在臨終前卻把王位傳給了三兒子叔齊,並囑咐叔齊一定要把孤竹國治理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10、許由、巢父
中國歷史上兩位大隱士巢父、許由,他倆共同創造了一樁千古佳話,許由洗耳的故事。堯在考察繼位人時,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眾基礎。堯聽說陽城(即當今洪洞)的巢父、許由是大賢者,便前去拜訪。
初見巢父,巢父不受; 繼訪許由,許由也不接受禪讓,且遁耕於洪洞的九箕山中。堯執意讓位,緊追不舍,再次尋見許由時,懇求許由做九州長。許由覺得王位固且不受,豈有再當九州長之理,頓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邊,清洗聽臟了的耳朵。
㈡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隱士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他們才華橫溢名聲在外,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無意仕途歸隱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詔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賢者對此無動於衷,而這些隱士也往往被人贊譽為真正的隱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美名。
NO.1許由、巢父
時間:三皇五帝之堯管理時期
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據說曾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箕山隱居起來,帝堯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時期的隱士。是陽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賢。山居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時人號曰巢父。傳說堯帝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
NO.2伯夷、叔齊
時間:商代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餓死於首陽山。
NO.3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在河南鶴壁市淇縣境內)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穀子。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之說。鬼穀子的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
NO.4顏回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
NO.5「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漢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東園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官,長期隱藏在商山,出山時都80有餘,眉皓發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劉邦久聞其大名,曾請他們為官而被拒絕。他們寧願過清貧安樂的生活,還寫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唐虞世遠,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
NO.6嚴光
東漢隱士嚴光(生卒年未詳),一名遵,字子陵,餘姚人。東漢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嚴光乃隱名換姓,避至他鄉。劉秀思賢念舊,令繪形貌尋訪。遣使備車,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陽。劉秀至授諫議大夫,不從,歸隱富春山(今桐廬縣境內)耕讀垂釣。80歲卒於家。詔郡縣賜錢百萬、谷千斛安葬,墓在陳山(客星山)。以「高風亮節」名聞後世。
NO.7「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指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於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
NO.8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人。
NO.9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晚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NO.10「竹溪六逸」
唐開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文、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徠山竹溪隱居,世人皆稱他們為「竹溪六逸」。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嘯傲泉石,舉杯邀月,詩思駘盪,後來李白《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曾有「昨宵夢里還,雲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對這段隱居生活的深情回憶。
㈢ 中國歷代著名隱士知多少
有許由、巢父、列子、莊子、鬼穀子、張良、黃石公、鄧禹、諸葛亮、劉伯溫、水鏡先生、徐茂公、苗訓、陳摶、河上丈人、陶淵明等等。
1、列子
列子,姓列,名禦寇,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在古籍中又寫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東周威烈王時期人,與鄭穆公同時。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
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
2、張良
張良(約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許昌)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游四海。張良去世後,謚號文成。
3、黃石公
黃石公(約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漢時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軍事家,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
《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色的石頭就是我。」
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4、司馬徽
司馬徽(173—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隱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
司馬徽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
5、陳摶
陳摶(871年11月25日—989年8月25日),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縣,另說在今亳州市 )(或雲普州崇龕縣,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人 。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
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陳摶受皇帝召見,賜號「清虛處士」。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岩。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著有《觀空篇》等。
並拜麻衣道者為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託名者居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隱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列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石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摶
㈣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隱士
魏晉時候,有人在詩里說:「小隱隱陵菽,大隱隱朝市。」這里,「朝」是指做官,「市」是指街巷。可見,任何喧囂鼓噪的地方都可能沉澱著氣定神閑的人,都一定留有滋養清雅的彈性空間。
由古至今,人們公認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講風骨玄虛的年代。杜牧在他的詩里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我們就來看看東晉,當時的名士王徽之在大雪降臨的夜裡飲酒,忽然想起自己的朋友戴逵,忽然感覺要急切地見到戴逵。
王徽之立即動身,冒著雪,叫上人乘船出行,一直走水路劃船到天亮,已經來到戴逵家門口,卻轉身告訴送他的船家掉轉船頭,他說原路返回。船家不解,王徽之回答說:我是乘興而來,現在興頭已盡,我想回去了,誰說我非要見到戴逵才走呢?後來人蘇軾在他的詩里,把這段著名的「雪夜訪戴」叫作「清興發」,清雅逍遙的興致忽而發作又忽而停止了。
出世越來越艱難
《古文觀止》中選用韓愈的《送李願歸盤古序》,李願就是唐時候一個中原隱士。韓愈寫文章送他返回太行山,那座藏得住隱士的山在韓愈的描述中是「泉甘而土肥,草木蕤茂」。
而二十世紀末,我去太行山,偶然登上韓愈文章里提到的盤古寺。我當時看到的是寺廟不過一個孤涼的小亭子,山完全光禿著,遠處的石灘地上散布著挖掘機的高架子。哪裡有什麼李願?討論隱士,關繫到的不止是歷史,更多的是人的基本心態,也許在二十世紀做一個隱士比唐朝,比魏晉時候,更加艱難缺稀和潛隱。
高人也心急
我看到的隱士的故事中,有東晉時候叫謝安的,他指揮至關重要的淝水之戰,當時面臨的形勢是敵眾我寡,戰局嚴峻,作為主帥的謝安,一直平心靜氣和人在清僻處下圍棋,棋局斷斷續續被戰報打斷,無論什麼戰況,他始終都在布設棋子。
等打勝了仗,他的棋也下完了,謝安回家,進門時候腳下的木屐折斷了齒,他居然絲毫沒發覺。可見沒有人會不緊張,他也心急,也強撐局面,只是高人隱士修煉出了超過常人的鎮定自若。
《世說新語.任誕》中列舉了不少古人「任誕」的事例。「任」是任由性子作事,「誕」是荒謬。從古到今,對於過於隨意放浪形骸的消極人生都有非議,《顏氏家訓》中批駁晉人的風格說「迂誕浮華,不涉世物」。
但是,在污泥泛濫里不染,在惡俗遍地時不苟同,恰恰是我們眼前這時代里最該珍惜的。
㈤ 古代著名的隱士有哪些
最有名的不就是鬼穀子么......除了收了倆徒弟,留了《鬼穀子》一本書,連事跡都沒有.....
中國歷代隱士,大抵可分為十種:
其一,真隱、全隱。
如晉宋間的宋炳,元代的吳鎮等,從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徵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後隱。
這種一般都是社會太黑暗,官場太腐敗,士人不堪,辭官隱居,如陶淵明,《晉書》、《宋書》、《南史》三史中均稱之為「隱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當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隱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隱。
如王維,開始做官,後來害怕了,但如果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實際上過著隱居生活。這類人從名義上不能算做隱士,但卻大有隱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隱。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又去隱居,朝廷徵召,或形式有利,又出來做官,做一陣子官又回去隱居。
其五,假隱。
如明代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
其六,名隱實官,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
這種人身為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隱求官。
如唐代盧藏用。劉肅《大唐新語·隱逸》記載,盧藏用考中進士,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徵召,後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遺。後來,另一隱士司馬承禎亦被徵召而堅持不仕,欲歸山。盧藏用送之,指終南山雲:「此中大有嘉處。」這就是後來的「終南捷徑」。
用這種隱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實非真正的隱士。
其八,無奈而隱。
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於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從事最激烈的反清斗爭。他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其九,真隱而仕。
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時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尚,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當屬諸葛亮。
其十,所謂「隱於朝」。
這種人身為官但思想已隱,做官不問政事,「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實際上對國家危害最大。名為「大隱」,實為大患。
中國士人隱居,多是因為社會的黑暗動亂,如魏晉之際出現了「竹林七賢」、「潯陽三隱」,均是因為當時官場的黑暗。他們的個人才能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可,遭受排擠,個人的社會價值無法實現,便憤然遠離世俗,歸隱山林。但卻因此成就了中國隱士文化,使中國歷史更具韻味。 因躲避動亂、因求取安全、因官場失意、因不滿現狀等原因而歸隱的,實際上是對社會放棄責任,尋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態度,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老子、莊子、鬼穀子、陳摶這樣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隱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隱士們,都還遠沒有達到這樣的大境界。
當今宇太者,隱士乎?然也,非也。
㈥ 史上最著名的隱士有哪些
歷史上真正的隱士是連名字都可讓人無法知曉的.而讓人知道名字的應該是鬼穀子:王詡他最精通陰陽學,縱橫學,兵學
㈦ 中國古代有哪些有名的隱士試舉例
陶淵明當排第一,元曲里說的:「……盡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見?至今寂寞彭澤縣。」
宋代的林逋。一個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種梅養鶴。攬清風賞明月,寵「梅妻」護「鶴子」,水清淺處疏影橫斜,月黃昏時暗香浮動。觀庭前花開花落,看天外雲卷雲舒,活脫脫一個神仙。
唐代山水詩派的大腕孟浩然,剛出道時很清高,就想一生做個「隱士」,漫遊江河,放情山水。
明代的唐寅,科考遭冤,從此便與官場無緣。由此他便給自己的人生定了位: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魏晉年間化出了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他們的身上有個共同點,是高蹈出世,做隱士,學神仙,與人間的煙火保持某種距離。因為志同道合,他們聯袂走進竹林中。竹林和七賢渾然一體,難分難解,因此被人稱為「竹林七賢」。
說起中國的隱士,似乎陶淵明當排第一,就像元曲里說的:「……盡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見?至今寂寞彭澤縣。」就連一向看不起隱士的魯迅先生也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赫赫有名的大隱」。但我卻不以為然。陶翁二十多歲時開始出仕,之後時仕時隱,隱隱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四十一歲(按當時年齡計算已經算是老年了)時還出任彭澤縣的縣令,想想還是不爽,於是謝任,自此徹底歸隱田園。做官做到老年才歸隱,能算得上第一隱士嗎?陶翁有如此美名,皆源於他那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及《歸去來辭》太有名了。
另一位有些名氣的隱士是宋代的林逋。林先生倒是未曾做過官,當然他是不屑做官,一個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種梅養鶴。攬清風賞明月,寵「梅妻」護「鶴子」,水清淺處疏影橫斜,月黃昏時暗香浮動。觀庭前花開花落,看天外雲卷雲舒,活脫脫一個神仙。只可惜他隱的不是地方,隱在「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杭州,能隱得住嗎?越隱名氣越大,越隱拜訪的人越多,最後連皇帝都知道了他,在他死後,贈給他個謚號「和靖先生」,試想,有哪個隱士能像林先生「隱」得這樣轟動?
文章認為,隱士大都先仕而後隱,不然百姓一個,已落至塵埃,何須去隱?但凡做隱士的男人當初沒有不想「仕」的,因為「仕」在當時是體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想當年姜老太公,七八十了還沒有放棄這個追求,天天提溜個漁桿到渭水邊琢磨事。還別說,最終還真「釣」出了一番功名。
唐代山水詩派的大腕孟浩然,剛出道時很清高,就想一生做個「隱士」,漫遊江河,放情山水。但隱著隱著隱不住了。三十六歲時到洛陽求仕,「居三年無所得」。四十歲時,到長安應試,「考試落第,繼續謀求仕進」。「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首《臨洞庭》是他獻給張九齡的一首「入仕」的「敲門磚」。雖然詩的後幾句有些露骨和肉麻,但「敲門磚」都能弄得如此氣勢磅礴,不讓老孟當官天理不容,可他最終也沒有實現自己的夙願。
明代的唐寅,科考遭冤,從此便與官場無緣。二十多歲就對人生有了徹悟:「……世上錢多賺不盡,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由此他便給自己的人生定了位: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唐寅三十六歲時搬進了桃花塢,從此他在「桃花塢里桃花庵」,成了「桃花庵里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在花下眠」。「別人笑我忒瘋顛,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這時的唐寅可以說把花花世界看了個透,按說對名利二字應該很漠然了。但不然,這時皇帝的一個叔叔(還不是皇帝)—一個想陰謀篡權的王爺(當然唐寅當時並不知道他的陰謀)的一聲召喚,他還是別妻棄女一路奔波投靠了王爺。本來想撈個一官半職,沒想到王爺只是讓他當「毛延壽」—為送給皇帝的美女們畫像。後來王爺事發,唐寅差點受到牽連,九死一生才逃回桃花塢。這時他才算徹底死了「功名」之心。他去世時的「絕筆詩」可謂大氣:人生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唐寅一生雖然形式上沒有「隱」,但如果不是「晚節」上的那點瑕疵,倒真不失為一大隱士。
那麼,究竟有沒有真正的隱士呢?當然有,在哪呢?在深山更深處,真正的隱士就是那些「隱於野」的「小隱」。你看—「漁得魚心滿願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個罷了釣竿,一個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兩個不識字的漁樵士大夫,他兩個笑加加地談今論古。」果真漁、樵二大夫不識字嗎?不是,要不怎麼會談今論古。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是不屑,他們只想「雨來分畦種瓜,旱來引水澆麻」,「閑來幾句漁樵話,困了一枕葫蘆架」,「蓑笠綸竿釣今古,一任他斜風細雨」,這,才是真正的隱士。真正的隱士隱得很深,所以沒有多少故事流傳
㈧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隱士
許由、巢父
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據說曾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箕山隱居起來,帝堯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時期的隱士。是陽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賢。山居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時人號曰巢父。傳說堯帝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
伯夷、叔齊
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後來武王克商後,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於首陽山,採集野菜而食之,餓死於首陽山。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漢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東園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和夏黃公崔廣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官,長期隱藏在商山,出山時都80有餘,眉皓發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劉邦久聞其大名,曾請他們為官而被拒絕。
嚴光
東漢隱士嚴光(生卒年未詳),一名遵,字子陵,餘姚人。東漢建武元年(25),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嚴光乃隱名換姓,避至他鄉。劉秀思賢念舊,令繪形貌尋訪。遣使備車,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陽。劉秀至授諫議大夫,不從,歸隱富春山(今桐廬縣境內)耕讀垂釣。80歲卒於家。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人。
陶弘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晚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㈨ 中國古代著名的隱士有哪些
1、許由
許由(生卒年不詳),是堯舜時代的賢人道家前身。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縣許由村一帶活動,見到了賢人許由,便想傳位於許由。許由認為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便到潁水河洗他的耳朵。
至今河北省行唐縣有一村名叫許由村,據《行唐縣志》記載:「為傳說『唐堯訪賢』中的賢人許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莊叫潁南,許由村在潁水河北面,潁南在潁水河南面,潁南因此而得名。
2、巢父
傳說中的高士,道家前身。因築巢而居,人稱巢父。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居聊城(今屬山東省),以放牧了此一生。聊城古有巢陵,為巢父葬處,在今聊城市東昌府區許營村西北二里許。聊城縣治曾移此。其墓旁傳為當年巢父遺牧處,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遺牧」。
3、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戰國年間,享年不明),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列寇,又名列禦寇(「列子」是後人對他的尊稱),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學者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4、莊子
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5、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戰國晚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 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㈩ 歷史上著名的隱士有哪些
林和靖
杭州孤山多梅。每當臘風初度,便有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攬勝者多往觀賞。年復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賞梅的勝跡。這里,曾是北宋詩人林和靖種梅養鶴隱居的地方。但林和靖的故鄉卻是在寧波奉化。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寧波奉化黃賢村人。因他四十多歲後長期隱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歲死於孤山,葬於孤山,時人多誤以為他是「錢塘」人。
林和靖少年好學,詩詞書畫無所不精,獨不會下棋。常對人說:「逋世間事皆能之,唯不能擔糞與著棋。」他性情淡泊,愛梅如痴。在故里時唯以讀書種梅為樂。相傳,他於故居前後種梅三百六十餘株,將每一株梅子賣得的錢,包成一包,投於瓦罐,每天隨取一包作為生活費,待瓦罐空了,剛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兌錢了。他種梅、賞梅、賣梅,過著恬然自樂的生活,常在梅園里獨自吟哦,寫過許多有名的梅花詩,如:
從芳搖落獨喧軒,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愛梅,亦愛四處游學,足跡遍於江淮之間。到四十多歲時,便結廬於杭州孤山。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他繞廬植梅,依山種樹,以種梅為樂。憑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祿不難立致。但他泰然隱居,絕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趙恆聞其名,請他去給太子教書,這一千載難遇的美職,也被他一口拒絕。在他臨終時還為此而自豪。他在絕筆詩中寫道:
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秋色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風亮節,紛紛慕名前往拜訪,但他絕不回訪。相傳,他從家鄉奉化帶去兩鶴,被他馴化,善知人意,會買菜報訊。縱之飛入雲霄,盤旋於西湖山水之間,爾後復歸籠中。林和靖愛逾珍寶。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開籠縱鶴。在西湖游覽的林和靖見家鶴飛翔,便知有客來訪,即掉小舟而歸。傳說,在林和靖死時,他養的這兩只鶴在墓前悲鳴而死。他在一首詠鶴詩中寫道:
皋禽名祗有前聞,孤引圓吭夜正分;
一唳便驚寥泬破,亦無閑意到青雲。
林和靖終身不娶,以種梅養鶴為樂。時人說他「以梅為妻,以鶴為子」,「梅妻鶴子」的佳話因而留傳千載。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他人生的另一面還是情懷綿綿。這在他寫的《長相思》這首著名的詞里可以看出: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別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林和靖對故鄉的懷戀之情,亦常見筆端:「半夜月欲落,千山人憶往。」「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殷殷思念屢溢言表。
林和靖的一生是隱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學術的一生。他寫的詩,風格獨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稱贊他:「風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著名詩人歐陽修、黃庭堅都很欣賞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但他不想以詩傳世,故隨寫隨丟,傳下來不多。經後人搜集,僅得詩詞三百餘篇,題名《林和靖詩集》。
林和靖的節操和學識很得宋真宗的賞識,曾賜號「和靖處士」。死後,宋仁宗趙禎也「賜謚和靖先生,賻粟帛」。
林和靖雖隱於孤山,死於孤山,葬於孤山,但他故鄉黃賢村,連婦孺皆知這位「梅鶴太公」。人們對這位先賢的尊敬,歷千年不衰。舊時族規定每年清明輪番去孤山掃墓,並一直保持到解放後五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