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雕塑
A. 誰是十九世紀後期法國著名的雕塑家
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1840~1917)
簡介
法國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煉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生平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里學習裝幀藝術和制圖。在這里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在此期間,他常去盧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躊躇滿志,准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簽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就這樣,未來的歐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術學院永遠拒之門外。這對渴望成為雕塑家的年輕的羅丹,是一個沉重打擊。
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羅丹心愛的姐姐瑪麗因失戀而入修道院了,兩年之後,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羅丹的精神在這雙重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當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羅丹強健的肉體供給他源源不斷的慾望,其中創造慾望在一顆藝術家的心中燃起了難以遏制的火焰,使對上帝和藝術同樣虔誠的羅丹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達的修道院院長埃瑪爾,從羅丹受壓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創造條件讓羅丹有機會去畫畫和雕刻。當他看到羅丹確有才氣後,就勸說羅丹還俗,去繼續其雕塑事業,「用藝術為上帝服務」。這樣鼓勵羅丹。羅丹用一顆被撫慰而充滿感激的心在修道院為埃瑪爾院長做了一件雕像,這件雕像顯示出23歲羅丹已經具備當一個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勁兒。
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羅丹不僅是一位雕塑大師,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的學生或者助手,哪怕是僅僅有過交往,都在藝術上深受羅丹的影響。但羅丹作為先生從不在藝術觀點上束縛學生們,因此他的學生都能成熟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脫穎而出。他們學習的是羅丹的創造精神,所以其中出類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後與老師齊名。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然而,他的偉大,還在於他的深刻思想:他沒有浪漫派中容易見到的那些弊病,如膚淺的熱情,空洞的誇張,虛假的內涵。他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動人之情,又啟人之思,使我們得以神遊於心靈的波濤,生命的奧義,宇宙的玄遠,創造的神奇。由此觀之,羅丹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超越了門戶派別,超越了時代和區域,成為歷史星河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羅丹藝術術論
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羅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密。 --羅丹
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 --羅丹
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羅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愛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從人做起。 --羅丹
惡是枯乾。 ——羅丹
《羅丹藝術論》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科學總結,又是個人經驗的精練概括,其中貫穿著羅丹對前人的崇敬、對名作的卓見和創作的喜悅、深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當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翻譯此書作「美學講義」發給學生,意在未曾涉及純粹美學之前,先對於美術名作的形式與精神有一確切認識與探討。
重編彩圖本緊扣大師談話,將二百餘幅美術名作與談話內容融為一體,更利於名作的欣賞和名著的理解。
這里只對該書作簡要介紹,阿文建議你去買一本,因為可以放在床頭慢慢的看,還可以聞到書香。裡面有很多精美圖片,書頁的紙質也很好。另外,為了不損壞原書,阿文捨不得掃描,因為掃描圖片的時候要把書壓平,很容易把書弄壞……
《羅丹藝術論》法國·葛塞爾【著】 傅雷【譯】
年譜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學雕塑,由於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後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盧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贊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傷鼻的男子》(1864年)、《青銅時代》(1876年)、《聖約翰的說教》(1878年 )、《地獄之門》(1880年-1917年)、《亞當》(1880年)、《夏娃》(1881年)、《加萊義民》(1884年-1886年)、《吻》(1886年)、《巴爾扎克》(1897年)、《雨果》(1897年)。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B.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有什麼特點
法國雕塑藝術在11到14世紀之間基本上都屬於宗教藝術。14世紀以後,在義大利、尼德蘭和德國藝術的影響下,法國文藝復興藝術緩慢發展起來。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法國接連入侵義大利,並長期占據了義大利北部的大片土地,戰爭客觀上促進了意法之間的文化交流,將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成果傳播到了法國。然而法國文藝復興藝術並沒有全盤接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果,而是在本國哥特式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繁榮起來,因而更多地帶有一些自然主義的色彩。16世紀宮廷藝術在法國藝術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法蘭西斯一世(1515—1547)對義大利文化有著極大的熱情,他崇尚藝術,並設法吸引義大利及歐洲各地藝術家到法國宮廷為他效力。
中世紀法國雕刻通常是附屬於建築的,15、16世紀的法國雕塑仍然沒有脫離建築裝飾的范疇。它們附屬於建築,並力求同建築的線條融為一體。這一時期,由於王權的加強,世俗性建築獲得了很大發展。建築雕刻也由原來主要為宗教建築服務轉向裝飾世俗性建築。在這些裝飾性雕刻中,法國雕刻家表現出對於崇高的理想美的追求。
15世紀法國最著名的雕刻家是米舍爾·柯洛姆比(colombe,約1430—1512)。他早年從父學藝,成名後在穆蘭和圖爾工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大理石浮雕《聖喬治戰龍》(7508—1509),《路易十二進入圖爾市獎牌》(1502—1503,青銅)及法蘭西斯和他的妻子陵墓雕刻(1502—1503,大理石)。其作品的特點是將強勁的力量感同高雅的風格完美地統一起來。在柯洛姆比早期的藝術中還帶有中世紀藝術的影子,但他的後期作品已經明顯體現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古典藝術的影響,他基本上完成了從中世紀藝術向古典藝術的過渡。
16世紀在法蘭西斯一世的積極支持和贊助下,法國宮廷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藝術成果的傳播中心。在楓丹白露皇帝城堡匯聚了各地的藝術家,形成了一個很有影響的流派,他們被稱為「楓丹白露派」。這個流派的雕刻家傾心於希臘羅馬的神話題材,他們製作的女神像柱、赫爾墨斯像柱等優雅端莊,同法國哥特式雕刻中流行的獅頭羊身怪物大異其趣。這個流派的藝術活動興盛一時,但他們的作品給法國藝壇帶來一定影響。但16世紀法國雕刻藝術真正重要的藝術家是米舍·科隆勃、讓·古戎和傑曼·皮隆,他們在繼承本國民族傳統的基礎上發展了法國的文藝復興雕刻。
米舍·科隆勃(1430—1512)開創了16世紀法國雕塑的新局面。從他的作品《法蘭西斯二世夫妻陵墓雕像》(現藏南特大教堂)中可以看出他的前輩斯利特爾和楓丹白露派的影響力。在陵墓上仰卧著已故夫婦的雕像,他們的表情莊重肅穆。橫卧像的四角有四尊善女雕像,對於四位女性雕像的處理,科隆勃借鑒了義大利古代建築和墓石浮雕的手法,她們穿著當時的服裝,面部和服飾充分寫實。從這些人物雕刻的身上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形成了新的人體形態的概念,這件作品也體現出了科隆勃雕刻技巧的精湛細膩。他的作品雖然沒有義大利雕刻的氣魄和雄風,但卻較為鮮明地體現出法國雕刻的獨特風貌。
古戎(Goujon,約1510—1564或1568?)是16世紀法國最傑出的雕刻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建築設計師。他生於巴黎,曾在里昂工作。在巴黎他曾同著名的建築家埃爾·列斯科合作建造盧浮宮,並為這座著名建築作裝飾。他的作品精美典雅,充滿古典韻味,富於裝飾性,並散發著人文主義的光彩。他為盧浮宮所作的女像柱,體現出他對於古典美的追求。他塑造的女性形體極為完美,准確性達到無可挑剔的地步,女神身上的衣紋如行雲流水一般,隱現出女神優美典雅的身體。法國雕塑家完美地解決了衣飾表現的課題,人物身體上的服裝不但沒有妨礙他們對於人體美的贊頌。而且有助於豐富他們對於人體美的表現。
16世紀40年代古戎設計建成了「水神噴泉」(又稱「貞節噴泉」),這是一座由七個連環拱廊組成的游廊,《山林水澤女神》(1547—549)是游廊中的五塊裝飾浮雕之一,現在比較完整地保存在盧浮宮博物館。這件浮雕取材於希臘神話,古戎塑造了五個身形優美的山林水澤女神的形象,她們身上的衣服如輕紗般透明,手捧水罐,姿態迷人,瀟灑飄逸,極寓詩意。對於這件雕刻的構圖,古戎進行了精心的構思,五位女神的動態是一種運動的五種連續的變化,共同形成了一種統一的旋律,她們各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組合起來又成為一件韻律優美的作品。這件作品的風格優雅清新,完全不同干楓丹白露派的浮華和刻意求工。楓丹白露派雕刻家曾作白色裸女群像為愛塔布公爵夫人裝飾房間,但這些女性裸體給人的感覺是一種純粹感官和肉感的刺激,她們柔美的身體因為過分矯揉造作的姿態而令人產生不適之感。
傑曼·皮隆(約1535—1590)是繼古戎之後的傑出雕刻家。他生於石匠家庭。從師於佩爾·保達,早期受到了普里馬蒂喬的影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樣式主義的色彩。他26歲時便因創作享利二世聖心碑雕塑聲名大震。兩年後他開始創作的《國王亨利二世和王後卡特琳娜·德·美第奇陵墓》雕刻(1563—1570)最為著名。這座陵墓由列斯科設計,皮隆完成了雕刻。陵墓的上方是國王夫婦的青銅跪像;中間為大理石雕刻的國王夫婦躺著的裸體像,這兩件裸體像沒有作任何理想化的處理,而是真實地塑造了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他們伸開四肢,身體向後仰著。這座雕刻表現了永恆、悲壯、虔誠的主題。青銅浮雕《下十字架》(1580—1585)是他的晚期作品,這件作品更加繁瑣,失去了早期的寧靜感,帶有強烈的悲劇性。皮隆的作品還有他為法蘭西斯一世陵墓所作的8個大理石人像、大理石群雕《三個繆斯》,青銅肖像《德·莫爾維葉主教胸像》、掌璽大臣彼拉格亡妻墓雕刻等。1572年他在皇家造幣場工作時,還製作了不少獎牌肖像。
C. 法國著名雕塑家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塑像的基座是一個大廳,1972年美國聯邦政府將其辟為移民博物館。館內設有電影院,為遊客放映美國早期移民生活的影片。羅丹與《加萊義民》奧古斯持·羅丹(1840~1917),法國著名雕塑家,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
D. 16世紀法國最著名的雕刻家是誰
古戎(Goujon,約1510—1564)是16世紀法國最傑出的雕刻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回設計師。他生於巴黎,曾在答里昂工作。在巴黎他曾同著名的建築家埃爾·列斯科合作建造盧浮宮,並為這座著名建築作裝飾。他的作品精美典雅,充滿古典韻味,富於裝飾性,並散發著人文主義的光彩。他為盧浮宮所作的女像柱,體現出他對於古典美的追求。他塑造的女性形體極為完美,准確性達到無可挑剔的地步,女神身上的衣紋如行雲流水一般,隱現出女神優美典雅的身體。法國雕塑家完美地解決了衣飾表現的課題,人物身體上的服裝不但沒有妨礙他們對於人體美的贊頌。而且有助於豐富他們對於人體美的表現。
E. 下列作品屬於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的有( )。
【答案】ABC
【易考吧提供答案解析】羅丹是法國著名雕塑家,其代表作主要有《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巴爾扎克》、《地獄之門》等。《擲鐵餅者》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
F.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精心雕塑了一座文學家巴爾扎克的雕像:巴爾扎克,目光炯炯,身披寬袖長袍 ,
1、「喧賓奪主」的「賓」在文中指( 栩栩如生的手 ),「主」在文中專指( 巴爾扎克 ),聯屬繫上下文,「喧賓奪主」的意思是( 原意 人的聲音壓倒了主人的聲音.比喻外來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據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喧:聲音大;賓:客人;奪:壓倒;超過. 文中以是局部在整體中的不和諧 )。2、這個故事對你寫作文有什麼啟發?寫作文應該考慮到整體,切勿死扣細節
G. 巴黎那些著名雕塑都是誰
作為世界藝術的模範型城市,巴黎這座城市所容納的雕塑傑作可謂數不勝數,有古代希臘羅馬埃及中東的世界珍品,也有寫實性突出的近代佳作,也不乏思維跳躍的後現代作品,總之,這是一個尋找跨越上千年雕塑傑作的城市。
讓我們把開始的腳步放在世界博物館大成的盧浮宮吧,所謂的盧浮宮三寶裡面,有兩個作品都是古希臘最傑出的雕塑作品。分別是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和米洛的維納斯。
可以在藝術性上與上述兩尊雕塑比肩的還有不少,我們挑選幾尊經典的加以介紹。
沉睡的海爾瑪弗狄忒,世界上最著名的「雙性人」雕塑,更具藝術性的還有貝爾尼尼給添置的大理石床墊。
凡爾賽的黛安娜,月亮女神。
大力神海格力斯和他的兒子,這一尊雕塑里同時體現了男人、小孩和動物三種不同形態。
愛神丘比特吻醒普賽克,美妙的愛情故事。
垂死的奴隸,米開朗基羅不太成功的作品,但依然足夠精彩。
戴面紗的女人,你能看到面紗覆蓋下那若隱若現的五官。
當然,盧浮宮不止這些,需要你自己去慢慢欣賞品味,篇幅有限,讓我們把腳步移出博物館,去看看巴黎的城市雕塑吧,很多精彩人物將陸續登場!
首先能看到的是盧浮宮外不遠處的金色雕塑,一個小女孩騎著戰馬,就是著名的法國英雄,聖女貞德。
旺多姆廣場中央有個紀念碑,站在最上面就是建造者拿破崙本人。
當我們走到亞歷山大三世橋頭,兩旁各有一尊雕塑,分別是南美解放英雄西蒙·玻利瓦爾和法國的海軍拉法葉。
靠近大皇宮位置的街邊,還有兩個二戰時期的偉人,戴高樂和丘吉爾。
旁邊還有一位是一戰時候的法國總理克列蒙梭,簽訂凡爾賽條約的,法國原來有艘航空母艦也是以他命名的。
當走到凱旋門,我們會被大門正面兩側的浮雕所震撼,它們就是著名的《拿破崙凱旋》和《馬賽曲》。
但另一側的兩幅浮雕可能更生疏一些,它們分別是《共和國》和《和平之歌》。前者刻畫了1814年戰爭的混亂,後者則描繪了1815年拿破崙慘敗滑鐵盧後所來到的和平。
在靠近夏樂宮位置出現了兩尊雕塑,一個是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另一個是一戰時候的協約國總司令福熙元帥。
另外兩個著名的一戰時期法國元帥霞飛和加利埃尼的雕塑放在了埃菲爾鐵塔對面的軍事學院前。
香榭麗榭大街旁還有一尊比利時國王阿爾伯特一世的騎馬像,是為了紀念他在1913年訪問柏林期間獲知了威廉二世的戰爭計劃並迅速通知了法國政府,讓其有所准備。
當我們走到蒙馬特高地,這里矗立著的最醒目的建築就是聖心教堂,上面的兩尊青銅雕塑,分別是號稱「完美怪獸」的路易九世和另外一尊著名的聖女貞德騎馬像。
當我們走進了另外一個著名的雕塑集中地,奧賽博物館,裡面也要挑選幾個推薦下~
首先看到的是放在大廳中間的《世界四極》,象徵歐洲、亞洲、北美和非洲的四個巨人托起的地球。
羅丹的作品《地獄之門》,門上正中的那個傢伙就是沉思者的原型。
《繆斯》,就是打敗了星巴克女巫的那個音樂之神,MUSIC這個詞的詞根就來自它的名字。
《努比安人捕獵鱷魚》,很有動感的群體雕塑。
《被蛇咬的女人》,光看她的姿勢和表情,你不太可能明白被蛇咬到底是痛苦還是享受。
巴黎聖母院是地標性建築,教堂上面的各種人物雕塑和怪獸雕塑不計其數,最著名的一尊其實在教堂前的廣場上,那就是號稱「西歐之父」的查理曼大帝。
最後,我們走進巴黎人最喜歡散步的盧森堡公園,樹林里有尊雕塑你會很熟悉,那就是舉著火炬自由女神。當然,這尊雕塑的原型來自法國阿爾薩斯的小城科爾馬,巴黎還有一尊一模一樣的,在塞納河上,而最著名的一尊其實在美國紐約。
H. 法國著名的雕塑有哪些
《思想者》是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的雕像,該模型在羅丹的指導下有多個雕塑,最主要的雕像為青銅,底座為大理石材料,尺寸為180x98x145厘米,現藏於巴黎博物館。1880年製作石膏模型為68.5x40x50厘米,現藏於巴黎羅丹美術館。
I. 法國最著名的雕塑家是誰
奧古斯特來·羅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國著名源雕塑家。十四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雨果》、《加萊義民 》和《巴爾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創造,曾受到法國學院派的抨擊。包含著186 件雕塑的《地獄之門》的設計,即因當時官方阻撓而未能按計劃實現,只完成《思想者》、《吻 》、《夏娃》等部分作品。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生平作了許多速寫,別具風格,並有《藝術論》傳世。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J. 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是哪位
蓬朋(FrancoisPompon,1855—1933)是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他最初跟石匠學習雕刻,因而擅長石雕;他還曾回在好幾個雕塑工作答室學習,也當過羅丹的助手,掌握了高超的雕刻技巧。他經常到動物園觀察動物的習性,力圖創造出動態中活靈活現的動物形象。蓬朋常採用堅硬的直線條,以凸現石頭的質感美,他剔除細微的起伏和對對象細節的刻畫,用大的塊面和直線來結構形象,造成一種現代圓雕所特有的雄渾、明確和富於整體感的藝術效果。他的代表作《白熊》塑造了一個蹣跚邁步、似乎在尋覓獵物的強壯而機警的白熊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