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著名軍團
⑴ 三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軍隊
大將軍:夏侯淳、曹仁、曹真、司馬懿、曹宇、曹爽、司馬師、司馬昭曾先後為之。
驃騎將軍:曹洪、司馬懿、曹真、趙儼、劉放、孫資、王昶、司馬望、石苞、甄陽。
車騎將軍:曹仁、張郃、黃權、王凌、郭淮、孫壹、胡遵、陳騫。
衛將軍:曹洪、曹瑜、曹肇、孫資、司馬師、司馬昭、胡遵、司馬望、司馬攸。
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炎。
二品將軍還有四征(征南、征東、征西、征北)、四鎮(鎮南、鎮東、鎮西、鎮北)將軍。
領軍將軍、四安將軍(安南、安東、安西、安北)、四平將軍(平南、平東、平西、平北);前、後、左、右
將軍;諸三品雜號將軍(征虜、征蜀、鎮軍、鎮護、安眾、安夷、安遠、平寇、平虜、龍驤、輔國、都護、輕車、
虎牙、冠軍、度遼、平狄、平難等)。
護軍將軍、武衛將軍、中衛將軍、中壘將軍、諸四品雜號將軍(中堅、驍騎、游擊、左衛、右衛、前軍、左軍
、右軍、後軍、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奮威、奮武、揚威、揚武、廣威、廣武、寧朔、左右積弩、積射、強弩
鷹揚、虎烈、宣威、折沖、凌江、昭烈、宣德、威虜、捕虜、殄虜、揚烈、威遠、伏波、虎威、寧遠、盪寇、
昭武、昭德、討逆、討寇、破虜、殄吳、建忠、立義、懷集、橫野、樓船、復土、翼衛、討夷、懷遠、橫海、忠義
、建節、綏邊、牙門、偏、裨等雜號將軍
大將軍(蔣琬、費褘、姜維)
驃騎將軍(馬超、李嚴、胡班)
車騎將軍(張飛、劉琰、吳壹、鄧芝、夏侯霸)
撫軍將軍、四征將軍(缺征南,資深者為大將軍)
四鎮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安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前後左右將軍、征虜將軍、鎮軍將軍、輔國將軍、輔漢將軍、振威將軍、奮威將軍、
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安遠將軍、盪寇將軍、昭文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討寇將軍、討虜將軍、秉忠將軍、
忠節將軍、建信將軍、安漢將軍、軍師將軍、鎮遠將軍、執慎將軍、撫戎將軍、綏武將軍、翊武將軍、興業將軍、
副軍將軍、翊軍將軍、輔軍將軍、綏軍將軍、牙門將軍、偏將軍、裨將軍。
上大將軍(陸遜、呂岱、施績)
大將軍(諸葛瑾、諸葛恪、孫峻、孫琳、丁奉、孫震)
驃騎將軍(步騭、朱據、呂據、施績、張布、孫韶、朱宣)
衛將軍(全琮、士燮、滕胤、全尚、孫恩、濮陽興、滕牧)
撫軍將軍、四征將軍(缺征南)
四鎮將軍、四安將軍(缺安西)
前後左右將軍、虜將軍、鎮軍將軍、安遠將軍、平戎將軍、平虜將軍、輔國將軍、輔吳將軍、虎牙將軍、冠軍將軍、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奮威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
奮武將軍、折沖將軍、威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綏遠將軍、盪寇將軍、昭武將軍、
討逆將軍、破虜將軍、盪魏將軍、平魏將軍、輔義將軍、扶義將軍、橫江將軍、綏南將軍、
安國將軍、撫邊將軍、撫夷將軍、撫越將軍、威南將軍、威北將軍、威武將軍、威烈將軍、
厲武將軍、滅寇將軍、牙門將軍、偏將軍、裨將軍。
⑵ 三國中最有名的軍隊
曹操的虎豹騎,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高順的陷陣營,劉備的白耳兵,馬超的「羅馬」軍團……
⑶ 三國軍團名
張飛軍團後勤 張遼軍團後勤 太史慈軍團後勤 關羽軍團後勤 曹仁軍團後勤 甘寧軍團後勤 趙雲軍團後勤 夏...
⑷ 三國前二十的部隊
1.白馬義從
沮授為監軍,白紹:「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在三國的征戰中,「白馬義從」只是一顆流星,它是公孫瓚的精銳騎兵部隊,可惜,只經過短暫的輝煌,就在界橋戰役中被袁紹的大將鞠義殲滅了。公孫瓚是在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作戰中以勇猛豪邁而成名的,他善使雙頭鐵矛,《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可惜,界橋之戰公孫瓚碰上了他一生的剋星鞠義,白馬義從就此一蹶不振。「。…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這是一個典型的用弓弩擊破騎兵的戰例。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順便說一句,《英雄傳》記載,袁紹聽到白馬義從,有這樣一段對話--紹笑曰:「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呼郃:「雋乂,盍為吾破之!」郃自張望不言–那麼,張頜的大戟士,是不是袁紹軍中的又一支精兵呢?
2.陷陣營
陷陣營是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說到陷陣營就不得不說說它的主帥高順,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以忠誠聞名,呂布被平滅之後,一言不發而引頸受戮,這在反復無常的呂布陣營中頗為罕見,曹操對呂布手下無法勸降而殺的也只有他一人(陳宮是因為深知曹操底細,不能不殺)呂布的確沒有帥才,對高順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陣營的戰鬥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呂布的悲劇,也是這支精兵的悲劇。
3.白耳兵
白耳兵,是劉備的親軍衛隊,劉備既然是個老革(老兵痞的意思),他身邊的白耳兵自然也是深經戰爭的驚濤駭浪。值得一提的是白耳兵的指揮官陳到,陳到,字叔至,汝南人,隨劉備身經百戰蜀國建立後封亭侯,征西將軍,協助李嚴鎮守白帝,《三國志》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列」。夷陵蜀軍戰敗,陳到與傅彤斷後,傅彤戰死,陳到率白耳兵數百,幾百桿槍就擋住了吳軍的狂追,白耳兵戰鬥力可見一斑。這位蜀國猛將在《三國演義》裡面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實在奇怪,因為他本來是劉備帳下僅次於趙雲的悍將,這可能是因為羅貫中給蜀國寫出的猛將之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史實,只好委屈陳到了,另外陳到在歷史上「名位常並趙雲,俱以忠勇之將稱」,有了一個趙雲已經夠典型,羅貫中可能在構思的時候將二人合並了,於是演義中陳到的威猛只好在趙雲的影子里閃現了。
4.丹陽兵
這是陶謙的老本,他自己就是丹陽人,作為徐州的老軍閥,陶手中雖然沒有好的戰將,但是握有一支精銳的「丹陽兵」,因此也可以對抗曹操這樣的大鱷。「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劉備增援陶謙的時候,陶謙贈送了數千丹陽兵給劉備。後來隨著劉備轉戰千里的部隊,就是這支精兵。其餘的丹陽兵則在曹豹指揮下誘發了呂布奪徐州的戰爭,估計後來呂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陽勇士。但是顯然還有少許殘留在當地的丹陽兵,他們成為好生食魚鱉的廣陵太守陳元龍部下,就是這點兒丹陽兵,後來竟然擊退了小霸王孫策的渡江攻擊!從劉,呂與曹操的激烈戰斗看,我的感覺丹陽兵屬於東夷孓遺,基本就是一支廓爾喀部隊,能征慣戰,吃苦耐勞,有項羽子弟兵之風。
5.無當飛軍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漢勁旅,和劉備傳統的王牌軍——白耳兵,以及西涼馬氏軍團鼎足而三,一時瑜亮。這支軍隊富有特色,從部隊性質上說,給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類似於法國的外籍軍團,是一支職業僱傭軍。蜀漢政權原來就曾經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體系)僱傭軍,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些蠻族手中。七擒孟獲——當然只是一個象徵——的戰爭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了南中少數民族的英勇善戰。這並不奇怪,歷史上,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果毅精神,而游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好勇鬥狠。隨著南中戰爭結束,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於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看看台灣在抗戰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帶頭鬧事的就是從原日軍中復員的台灣籍高砂部隊成員。為此,諸葛亮對此實施了一箭雙雕的有利政策,就是徵召少數民族戰士加入蜀國政府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
6.先登死士
「紹令麹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麹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余」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斗」,也就是熟悉「騎斗」,在公孫瓚騎兵沖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沖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附帶說一下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張合「大戟士」面對被麹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麹義來救了袁紹。麹義先登——輕騎兵的剋星。
7.西涼鐵騎。
為什麼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對抗曹魏全國?這就是「西涼鐵騎」的威力。「超軍中多高鼻深目者」,其實馬超的部隊中是有羅馬西來的軍人,大量吸取了羅馬軍陣的優點。「馬超軍隊和董卓軍隊的區別,在於董卓軍隊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軍隊的影響較大,注重騎兵和機動」。標槍,希臘密集軍陣,重裝盾牌,以及軍隊編制和戰法上,和古羅馬十分接近。葭萌之戰,連見多識廣的劉備也對這種戰術十分欣賞。後期蜀漢軍隊戰鬥力強的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吸取「西涼鐵騎」的訓練和嚴格紀律性。其實他們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重裝騎兵,所以它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對付不了「強弩」,曹操打敗西涼兵主要是計謀,但和其戰術也有關系,那就是築城後,用強弩遠射西涼兵,由於「西涼鐵騎」只裝備標槍,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動。再有一個缺點就是機動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銳「虎騎」較量中處於下風,這和它的重型裝備是分不開的。西涼鐵騎——西方技術裝備的精銳騎兵。
8.虎豹騎。
「仁弟純,初以儀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曹休字文烈,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宿衛。」「曹真字子丹……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屢次出現「虎豹騎」,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衛」,其統帥也都是曹氏宗族的傑出人物。那麽這究竟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呢?「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好可怕,「百人將」做虎豹騎的小卒>_<.「天下驍銳」名副其實。看看他的戰績。「純麾下騎斬譚首。」短短一句話,似乎沒什麼大不了,可你聯系《三國志》的上下文就會明白這是多麼艱難的一仗。我們可以看出這支部隊的攻堅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實虎豹騎在史書中極少的幾次露面幾乎全是硬仗)。「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於躣頓」。千里奔襲,攻之能克,機動力和戰鬥力可見一斑,要知道這躣頓可是號稱「冒頓」再世。「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率。進降江陵」,可見演義中的追趕劉備那支「五千鐵騎」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騎。他們一晝夜行「三百里」,諸葛亮說是『強弩之末」,結果劉備反而被殺得幾乎全軍覆沒,要不是關羽及時趕到,恐怕歷史就改寫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無遺,這是劉備沒有想到,而尤其令劉備感到震驚的是,他們在如此急行軍後還能有這么強的戰鬥力。現代考古發掘出曹魏「豹騎都督印」,可見這支部隊其實是虎,豹騎。「又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陳,精光耀日,賊益震懼。」-------可見在對西涼鐵騎的戰斗中,虎豹騎也出戰了。因為有後面這一句「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這五千鐵甲就是虎豹騎(騎兵已經是難得,這樣的精銳鐵甲可以說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能大破西涼鐵騎一方面是曹軍「輕裝步兵」頑強的拖住了敵人,為「虎騎夾擊」爭取了時間,但根本上還是他強大的戰鬥力決定的。在以後虎豹騎就銷聲匿跡了,個人估計他們是歸入了曹公(曹操破馬超後進封公爵「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近衛。後來極可能歸入曹魏精銳五營: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當然,最大可能是驍騎營。(許楮的虎士後來就是歸入武衛營)這支部隊是先成立,後選帥:「太祖難其帥。純以選為督,撫循甚得人心。」在曹純死後,虎豹騎沒有了統帥,太祖曰:「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遂不選。可見曹操對這支「天下驍銳」窺視已久。
9.大戟士
大戟士屬於重裝騎兵,統帥是張郃,是袁紹部隊中的精英部隊大戟士統帥張郃,每個士兵都配備著大戟和重甲,而每個大戟士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銳(普通士兵很難在身著重甲的情況下揮動大戟戰斗)。是袁紹跟公孫瓚相抗衡的一支精兵,可惜在與公孫瓚的戰斗中遇到了以弓馬見長的白馬義從,反而被白馬義從給克制。但這些內容未有史書佐證。
《後漢書》記載:余眾皆走。紹在後十數里,聞瓚已破,發賾息馬,唯衛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許人。
10.青州兵
在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黃巾軍主力無條件向曹投降(不是戰敗投降)。投誠後的青州黃巾軍,連家屬在內共計百餘萬人,其中三十萬身強體健者,被曹操編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青州兵」。至於那些沒被收為軍人的青州黃巾軍則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作後方補給。被編後的青州兵在曹操的管理下已與以前的流民武裝再不相同,並且不久後就投入戰斗。
「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余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陳壽不愧是著史名家,短短兩句話就將青州兵的由來和組成講的非常清楚,沒有任何模糊矛盾之處。有人認為史書對此記載很籠統,說曹操收服了30多萬身體強壯者,編成了「青州軍」,是史書的一個缺乏詳細考證的地方。 事實上向曹操投降的黃巾人眾公有100萬左右,其中黃巾軍數量上為30萬,不僅有青壯男子(即後來青州兵的主體),還有老弱士卒和年幼的「娃娃兵」,鑒於之前進攻徐榮失利以及所募揚州兵反叛的前車之鑒,曹操將士卒的戰鬥力和忠誠放在首位,青州兵戰力剽悍所向披靡且如牙兵衛士般只效忠於曹操一人即是其證。可以想見,青州士卒一定經過了頗嚴格的選拔,最終有數萬人被編為正式軍隊建制,為打消士卒後顧之憂同時建設較為穩固的後勤基地,其餘人眾,包括青州兵的家屬被安排屯田,為軍事提供糧草保障。
11.虎衛軍
虎衛:威名赫赫的虎衛是魏國最強的攻擊步兵,曹操擁立獻帝後組建的軍隊,選極其精壯之士,由典韋、許褚帶領。虎衛將士們在攻擊時,猶如猛虎下山,迅猛之極,實乃敵軍的惡夢,這支軍隊可謂是戰功赫赫,多次救曹操於極度危難之中。虎衛軍在三國志裡面確實沒找到,只是許褚傳里有這么一句「初,褚所將為虎士者從征伐,太祖以為皆壯士也,同日拜為將,其後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餘人,皆劍客也。」,典韋傳里隻字未提有關什麼虎衛軍的記載,一開始由典韋帶領,後來給許褚的說法不知從何而來。
12.銀翎飛騎
對於東吳特殊兵的名有意見~蜀和曹都是史名。東吳也要給吧,還有火弓,東吳有一支叫車絞弩的部隊可以發出火矢(說是弩機沒說是車可以改一下,可以改成魔攻的弩車,或者是給他手上拿一個弩)。還有把多重也改了,孫權有一支親衛軍叫龍飛衛常中程投放小戟斫敵(戟(ji)古代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成搶頭,旁邊附有月牙形鋒刃,,,斫(zhuo)用刀砍),代替騎弓可以是普攻重甲,一般是遠程攻擊(至於什麼技能,可以沒有可以投幾個,可以漸射,我喜歡一條線傷(低一點也可以,打射手用的)),當被近身後則拔刀變成近戰(可以沒,我喜歡被打後有幾率馬上多砍一刀(類似軍團指揮官的別動,沒吸血,幾率可以低))。。。塔這個東西肯定要削的,東吳也要做好打陣地的准備
13.飛熊軍
飛熊軍董卓的私人精銳部隊,旗幟上綉有肋生雙翅的飛熊圖案,由董卓的心腹大將李傕等人統領。飛熊軍全部是由西涼軍中的精英和能人異士組成,如董卓軍中的胡車兒,據說其「力能負五百斤,日行七百里」;飛熊軍裝備十分精良,擁有西涼鐵騎和經常與外族作戰的西涼將士,戰鬥力十分強。」(《三國演義》第九回:除暴凶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便命心腹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領飛熊軍三千守郿塢,自己即日排駕回京。...卻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聞董卓已死,呂布將至,便引了飛熊軍連夜奔涼州去了。」)。
屬於精銳鐵騎類,董肥從西涼來的,這個是第一代的西涼鐵騎,比馬超攻曹時期的應該不是一個檔次的。
14.藤甲兵
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經能工巧匠加工製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後才製成。此甲又輕又堅,善能防箭,刀砍槍刺不入,遇水不沉,加之所備士卒為百戰老兵,戰場之上所向無敵。後諸葛孔明南征之時,用火攻之計,火燒盤蛇谷,大破藤甲軍。由大將兀突所帥。
總之。估計是穿著高級裝備,又很能打的一幫少數名族老兵,把諸葛亮都打的不得不用火攻,減壽10年,不是一般部隊能乾的出來的
15.並州狼騎/並州飛騎
呂布曾經是執金吾丁原義子,任漢朝的虎賁中郎將,直接統帥漢朝最精銳的騎,步兵,而這支部隊是漢武帝時期組建的虎賁羽林,戰績相當彪柄,霍去病曾經就指揮過這只部隊。漢庭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支漢朝的王牌部隊就一直留了下來,十騎沖破張燕的萬眾精兵可不是鬧著玩的,差點滅了青州兵也不是神話。
直到徐州城破,這支部隊在三國時期應該是最猛的。
呂布騎兵的訓練和戰術方式跟漢庭歷來的訓練戰術基本一致.只要了解了漢軍騎兵戰術就基本可以了解呂布騎兵的特點.漢軍的虎賁羽林主要是速度迅猛,機動性強,戰法上善於避實擊虛,弓騎水平高等特點.當然這也是騎兵的本質特點.然而,戰士的彪焊有強弱之分,虎賁軍是則其優者.
曹操雖殺呂布,然後呂布手下的主要將領基本盡歸曹操,,然後造就了虎豹騎得神話。
不多說了,王牌中的王牌,騎兵中最精銳的部隊,也解釋了為什麼諸侯們都怕呂布的原因。
16.元戎弩兵/連弩兵
諸葛亮為對付曹魏的騎兵部隊,發明的「元戎弩」:「元戎弩」已有現代機關槍的雛形,擁有自動上膛的功能。蜀漢軍隊大量裝備了元戎弩。組成了強大的弩兵部隊。
魏都督司馬懿在追擊諸葛亮的部隊時,被諸葛亮所埋伏的「諸葛連弩」所射殺,差點就全軍覆沒了。此後諸葛亮送一件女人穿的衣服嘲笑司馬懿。
總的來說,是精銳弩兵部隊,專門對付騎兵的。
17.解煩兵/敢死兵/羽林/無難/車下虎士
一支直接隸屬孫家中央的精銳的神秘部隊。這支部隊的番號就叫"解煩"。這解煩兵的創立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劉備南下的時候。
《三國志。吳書》的《胡綜傳》:
劉備下白帝,(孫)權以見兵少,使(胡)綜料諸縣,得兵千人,立解煩兩部,(徐)詳領左部、(胡)綜領右部督。
"解煩"的組建原因在此,目的是為了解決孫權火燒眉毛的劉備東征之煩也。初期統帥就是分領左右的徐詳和胡綜。
《三國志。吳書。陳武傳》:
建安末,追錄功臣後,封修(陳武之子)都亭侯,為解煩督。)
建安末年,陳修以亭侯的爵位拜"解煩"都督,這支部隊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此時,孫權的煩惱看來是不住增加中,所以"解煩"也不斷擴充,並且在作戰中臨時分給大將指揮。
黃武二年,(韓當)封石城侯,遷昭武將軍,領冠軍太守後,又加都督之號。將敢死及解煩兵萬人,討丹楊賊,破之。(《三國志。吳書。韓當傳》)
孫權在丹楊郡境內建城建業,他臨時抽調"解煩"是為能夠順利平定丹楊賊,說明"解煩"的作用是拱衛國都的中央軍一份子。 綜合來看,就是孫家班拱衛國都的衛戍精英。
(張溫)表討宿惡,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繞帳、帳下、解煩兵五千人付之(《三國志。吳書。張溫傳》)"繞帳"、"帳下"這些都是宿衛親兵,相當於拱衛皇宮的禁衛軍、羽林軍一樣,"解煩兵"能夠與之同列,地位不言自明
「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凌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
東吳步兵中精銳中的精銳。能破丹陽兵就說明了問題。
外話,東吳的軍隊番號是最亂的,同一支屬性的部隊,有好幾個名字,同時還有各個將領的私兵等。所以我把這幾個兵都歸納到了一起,其實他們都是精銳重裝步兵。解煩和敢死、無難是中央軍已經介紹很多了,屬於吳軍中精銳中的精銳。羽林是仿照漢制的禁衛部隊。
車下虎士都是各個吳國諸侯王的私人衛戍部隊,也應該是非常精銳的。
子弟兵
18.魏國其他軍隊
漁陽突騎:曹彰平烏丸時編練,精於騎射,常為軍鋒快速突擊敵軍,近身作戰亦不遜色。
泰山兵:程昱、呂虔編練,驍勇善戰,後歸夏侯惇統領,使用朴刀與飛鉤,極善攻城.
武衛騎:曹仁部下驍騎,屢隨仁出征,為中堅力量,後大部分調歸中央禁軍
霹靂車:由劉曄發明的強力拋射攻城器械,殺傷力較投石機更強大,射程更遠,且可投擲火石。
19.蜀國其他軍隊
賁義從:諸葛亮編練,使用長柄戰斧(諸葛亮曾作《作斧教》),戰鬥力極強,為中堅兵種。
夜叉行:劉備編練的偷襲部隊,使用鐵劍與鉤鑲。常夜襲敵人,故名,極為輕捷勇武。
驃刀騎:第一支三國時期普及馬刀的騎兵隊伍,戰鬥力極強,對步兵威脅尤其大。
折沖彪騎:劉備麾下強力突擊騎兵,每戰必敢死在先,故名,戰鬥力極強。
西涼鐵騎:由涼州降羌組成,為強力重甲騎兵,最精銳勇猛的騎兵部隊之一。
井闌:由樓車改造,上置高台,弓弩手於內向城中射箭,中心部可藏大量士兵,預備登城作戰,但移動緩慢。
20.吳國其他軍隊
蛟鱷軍:周瑜編練的強力水軍,水戰時常潛至敵船下將其鑿沉,陸戰亦不遜色。
毒齒材官:由山越降兵組成,近身肉搏悍勇異常,遠程常以毒箭攻擊,令敵軍聞風喪膽。
宿衛虎騎:太史慈編練,常從征討,驍果敢戰,為騎兵中堅力量,後一部分調入中央禁軍。
龍飛衛:孫權親衛軍,作戰時常在中程發小戟斫敵,戰鬥力極強,為騎兵中最強力之一。
車絞弩:魯肅發明的可靈活移動的弩機,重箭射出時可鑲在城牆上,供士兵攀爬用,亦可發火矢。
少數民族軍隊
匈奴:輕騎兵:匈奴族編練的輕裝騎兵部隊,常用以快速突擊敵軍遠程兵與輜重,靈活輕便。
羌鐵車兵:羌族強力戰車兵,車上配備鐵槍、弓箭、鏈錘等強力武器,戰鬥力極強 烏丸飛鐮騎:烏丸族強力騎兵,使用的飛鐮可在中程斬敵,且殺傷范圍較大,戰鬥力極強。
鮮卑:狄弓手:鮮卑族步弓手,射程很遠,極適於對付正在集結或沖鋒伊始的步兵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望採納
O(∩_∩)O謝謝
⑸ 三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精銳部隊
陷陣營是東漢末期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全軍僅有七百餘人,個個驍勇善戰,裝備配製精良。陷陣營曾經擊敗過擁有關張的劉備,勇猛可見一斑。
白毦兵是三國時期蜀漢的精銳部隊,也是劉備麾下的近衛軍,歸陳到統帥,此軍曾多次救劉備於危難之時,後又鎮守蜀漢東部,立下赫赫功勛。夷陵蜀軍戰敗,白毦軍指揮官陳到率白毦精兵數百,幾百桿槍就擋住了吳軍的狂追,白毦兵戰鬥力可見一斑。
解煩兵是三國東吳一支直接隸屬中央的精銳部隊。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蜀主劉備從白帝東征吳國,孫吳方面由於兵力短缺,組建了一支新的精銳部隊,番號「解煩」,寓意「戰無不勝,能解困危」,其最初意在解劉備東征之煩。統領為韓當。
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所組建的一支勁旅,為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帥是王平,最後一任統帥是張嶷。張嶷最後與無當飛軍一起戰死。
車下虎士是三國吳宿衛兵,也就是各個吳國諸侯王的私人衛戍部隊,是東吳步兵精銳中的精銳。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鑒,白馬為證!」因而得名。
虎豹騎是曹操最精銳騎兵部隊,歷來由曹氏將領統帥,由此可見其重要。《三國志·魏書》說:「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其精銳可見一斑。關於虎豹騎統領,根據《三國志 卷九 諸夏侯曹傳》可知比較有名的共有八人,也稱為八虎騎。即 曹仁、曹洪、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
丹陽兵是指出身於丹陽(治今安徽宣城)一帶的精壯兵士,袁術曾經以精兵輩出來評價丹陽。因為父親的戰死而喪失根據地的孫策曾經招募500丹陽兵去投奔舅父吳景,後來,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對晉作戰裡面,僅僅率領500餘丹陽兵,頭綁青巾,只執巨錘。數次向晉軍的陣地沖鋒,突破晉軍的堅牢防守。丹陽兵之勇令人聞風喪膽。
⑹ 三國著名的幾支部隊,都是誰所指揮的呢
三國時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銳部隊,其中有的部隊戰力非常的強悍,今天我就帶大家來看看這些部隊有哪些。
其實還有很多支部隊,比方說曹操麾下的虎豹還有中領軍,劉備的白耳兵,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等等,她們戰鬥力也很強悍,但是有些是在部隊大亂後收編的,有些事模仿前朝舊制重建的,甚至還有諸葛亮組建的一支少數名族軍隊,當然戰力都很強,戰斗方式多種多樣,但是還是畢竟天朔的幾支部隊戰鬥力弱一些。
當然這些也只是我個人的判斷,畢竟有些部隊連碰面都沒碰面,更別提打一仗分出個勝負了。但是通過文字記載還是能看過一些這些部隊在當時戰火紛飛的時代下的重要性,和特別性。有些作為類似於特種部隊的存在,有些是作為主力軍團的存在,互相的作用也不一樣,但是還是要敬佩那些悍不畏死的士卒們,是他們開創了那個年代,是他們參與了那個精彩的時代。
⑺ 三國著名精銳部隊:三國時期有哪些精銳部隊
一、陷陣營
王粲《英雄記》:(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斗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陷陣營只有七百多人,但裝備精良,個個勇猛善戰(為重步兵)。陷陣營的統帥是呂布大將高順。《三國志》載高順先敗劉備,後敗夏侯惇,當是此軍之功。
二、虎豹騎
虎豹騎是曹操麾下的一支精銳部隊(輕騎兵)。王沈《魏書》: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太祖難其帥。純以選為督,撫循甚得人心。及卒,有司白選代,太祖曰:「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遂不選。曹純去世後,曹操認為沒人能領導這支部隊,就自己親自統領。曹真也擔任過虎豹騎統帥,《三國志》:常獵,為虎所逐。顧射虎,應聲而倒。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還有曹休亦擔任過虎豹騎宿衛,「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宿衛。」虎豹騎的統帥皆是曹氏將領。史書提到的虎豹騎戰績有:建安十年正月,督虎豹騎從圍南皮,純麾下騎斬譚首。建安十二年八月,純部騎獲單於蹋頓。建安十三年九月,(純)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三、解煩兵
解煩兵是東吳的一支精銳部隊。《三國志》:劉備下白帝,(孫)權以見兵少,使(胡)綜料諸縣,得兵千人,立解煩兩部,(徐)詳領左部、(胡)綜領右部督。221年劉備下白帝攻吳時,孫權立解煩兩部,胡綜為左部都督,徐詳為右部都督。「(陳武)子修,有武風……建安末,追錄功臣後,封修都亭侯,為解煩督。」建安末年,以陳修為解煩督。「黃武二年,(韓當)封石城侯,遷昭武將軍,領冠軍太守後,又加都督之號。將敢死及解煩兵萬人,討丹楊賊,破之。」《三國志》:……又前任溫董督三郡……特以繞帳、帳下、解煩兵五千人付之……「此外韓當和張溫也統領過解煩兵。
⑻ 三國時期的五大精銳軍團都有誰其中哪個最為厲害
三國時期的五大精銳軍團,分別是高順的陷陣營,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劉備的白眊兵,袁紹的先登死士,和張飛的燕雲十八騎!這其中,明顯是張飛麾下的燕雲十八騎,最為英勇善戰!
我們都知道,三國這段一百年風雲際會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歷朝歷代里,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一段歷史!之所以三國能擁有著其他朝代難以媲美的人氣,當然,是因為它格外“精彩”了!
最後,小編要說的,就是一隻王牌中的王牌,張飛手下的燕雲十八騎!燕雲十八騎跟隨張飛戎馬一生,未嘗敗績,曾經正面,擊潰過陷陣營,堪稱天下無敵!據說,下邳之戰里,就是張飛帶著燕雲十八騎,堵住了呂布突圍的生路!
⑼ 三國中排名前10的軍隊是哪些
TOP5 白耳兵 「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眊,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一。 」 ——《諸葛亮集·卷一·與(足)〔兄〕瑾論白帝兵書》 諸葛亮在這與諸葛瑾的信中,所提到的白帝兵,也就是蜀國的三大精銳部隊之一,「白耳兵」。 這一支「白耳兵」,由一個名叫陳到的大將所統領,而這個陳到的地位與身份在蜀國,可以與一個人並稱,那個人就是被後世「神化」了的趙雲。(《三國志·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將軍,封亭侯。」) 蜀國人楊戲也將其與趙雲並列,稱:「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從信中我們可以得知,這是一支精銳部隊,是劉備手下的禁衛軍、王牌軍,西蜀的上等部隊,諸葛亮還嫌人數太少,想要用江州的兵馬給予補充。 諸葛亮北伐前期,想要移軍漢中,便命永安駐守的李嚴屯駐江州,命陳到駐守永安,陳到就被被任命為永安的都督,歸屬於李嚴統管,諸葛瑾嫌部隊不夠精銳,諸葛亮於是便與自己的哥哥談論起了這一支部隊。 白耳兵為世人所熟知,尊定自己威名的,是在夷陵之戰時。 當時,劉備戰敗之後,陳到與傅彤率軍斷後,傅彤戰死於沙場,陳到獨率白耳兵幾百人頑強抵抗,擋住了東吳大軍的強力擊,完身而退,可見其驚人的抗擊打能力。 上榜理由:護衛部隊中的精英。 菊花評:可獨擋一面。 影響指數: 6 聲望指數: 6 綜合指數:6 TOP4 並州狼騎 「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司馬樓異扶太祖上馬,遂引去。」 ——《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在講青州兵的時候,就提到過他們在濮陽城下,碰上了一生中的勁敵——並州狼騎,沒有交手幾回合,便大敗而逃,不知所歸,這也是曹操一生中最慘的失敗之一。 這並州狼騎是呂布親手帶出來的,素有「驍名」,也就是他的子弟兵,好比是項羽當年的江東八百子弟兵,其重用程度在高順的陷陣營之上。 傳說,這支部隊一上了戰場,就紅了眼,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就是碰到了親爹親兄弟,也是沒有什麼好情面可講,本來戰場上從來就沒有仁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從呂布的出身來看:「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並州。」這是他在並州時建立起來的嫡系部隊。 據《三國志·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載「紹與布擊張燕於常山。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這應是並州狼騎的第一場勝仗。 最大的輝煌,也就是濮陽城下的這一戰,史書上載:「太祖引軍還,與布戰於濮陽,太祖軍不利,相持百餘日。」 後然襲取徐州,擊敗喜袁術大將張勛,也是這支部隊,雖多有戰功,但是多因呂布的無謀,不善任人,自恃驍猛,損傷也是很嚴重,等到呂布被滅時,也差不多剩不下多少人了。 上榜理由:如狼似虎。 菊花評:自恃其勇。 影響指數: 7 聲望指數: 7 綜合指數:7 TOP3 西涼鐵騎 「先主遣人迎超,超將兵徑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為前都亭侯。」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馬超的部隊,大半都是西涼人,又都以騎兵為主,所以人們常常稱他們為「西涼鐵騎」。 西涼鐵騎,應是蜀國最具有的攻擊力騎兵部隊,士兵周身精鋼鐵甲,防禦能力又極高,是蜀國的三大精銳之一。 這支部隊,從很早的時候,就跟隨著馬超一起打天下,雖然說收效不大,就連自己的根據地也都丟了,但每支跟他們交過手的軍隊都知道,這是一支摧不挎的隊伍,當你以為他完蛋的時候,那往往完蛋的就是你。 「西涼鐵騎」的威名,來自於對曹魏全國的對抗,據《山陽公載記》上說,渭水之戰時,曹操就曾說過這樣的話來:「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實在是對馬超及其他所統領的部隊有些懼怕感。 「西涼鐵騎」的最大威風,也可能就是上面所說的,當大軍兵臨界益州城下時,驚得滿城震恐,因而就早早地投降了。 而後來蜀國建立之後,也正是這支西涼兵團,一直把守著蜀國的邊疆之地,使得外族不敢侵犯。 上榜理由:實力非凡。 菊花評:橫行天下。 影響指數: 8 聲望指數: 8 綜合指數:8 TOP2 無當飛軍 「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分其贏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置五部都尉,號「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華陽國志·南中志》 這講的是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所做的事,也是無當飛軍創始的由來。從中可惟看出,這支無當飛軍,是由利用南中之地少數民族,主要是羌族人組成,也可說是一支外籍僱傭軍。由此而論,這無當飛軍的創始人,非諸葛亮莫屬, 再看這支軍隊創立的歷史背景,諸葛亮在對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之,使其心悅誠服之後,諸葛亮吸取了「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了六郡,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採用以夷制夷的方針,並征調南中「青羌」萬余家入蜀,以其青壯善戰的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因所當無前,而又稱為「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後由三國後期的蜀國名將王平所率領,他與當時的「句扶、張翼、廖化」並為大將軍,時人稱之為「前有王、句,後有張、廖。」其能力可與鄧芝、馬忠相平,故史書上說「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跡。」 在歷史上,無當飛軍是蜀國的三大精銳部隊之一,因是由強悍的羌族人組成,其戰鬥力一向以來不容人小視。這也是遵循了中國歷來的傳統,農耕民族普遍缺乏拼搏向前精神,而游牧,漁獵民族則往往尚武好鬥,喜歡向外拓張。 一般書上所說,無當飛軍的形象為:「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因為是舉家遷移,所以俗以蠻姑為舞,皆團牌披發,號嘯而進。」這倒是符合了蠻人的風俗及形象。 無當飛軍的戰績,我們可以從他們的首任將領王平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A 「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B 「十二年,亮卒於武功,軍退還,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C 摘:《三國志·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A:街亭之敗後,蜀軍大亂,也唯有王平所帶領的這支部隊,沒有任何的損傷,全身而退,如沒有無懼無畏的氣勢,是不能做到這么從容的撤退的,王平也因此得到了封賞,他也是此戰役中唯一得到了封賞的人。 B: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守南圍,司馬懿自攻諸葛亮,並派大將張郃盡遣主力兵團攻打只有三千人馬的王平所率的無當飛軍,王平緊守不出,死死防護,終沒有讓張郃佔到一點的便宜。 C:諸葛亮死後,魏延因與楊儀不和,而發起內部斗爭,率隊私自為政,王平率領軍隊大舉進攻,一戰便平定了,魏延可是可與張飛媲敵的人物,所率軍隊也可不是軟弱之輩,卻在無當飛軍的面前,不堪一擊。 後然的蜀中蠻人造反,也多用的是無當飛軍去平定,這也是出了名的超級救火部隊。 上榜理由:外族精英。 菊花評:所向無敵。 影響指數: 9 聲望指數: 9 綜合指數:9 TOP1 虎豹騎 「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太祖難其帥。」 ——《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裴注引《魏書》 虎豹騎,這是一支神秘的部隊,但又不能容人忽視的部隊, 說這支部隊神秘,是因為歷史上對這支的部隊的記載很少,只散見於幾個將領的傳記中,而且還只是隻字片語,讓人難以一窺全貌;說這支部隊不容忽視,是因為歷來統領這支隊伍的都是曹氏將領,不假手於任何外人,即使是極為信得過的大臣。 據《後漢書》的記載,曹操的軍隊可分為三部分:中央軍、地方軍、屯田軍。 這中央軍的重中之重,就是虎豹騎。日常任務是保衛曹操及府地的安全,因其重要,統領人選很難選擇,才有了「太祖難其帥」的說法,往往是由親信子弟所帶領,被稱為領軍將軍,曹操也親自統領過。 做為曹操的嫡系騎兵部隊中的重要成員,虎豹騎的成員皆是百里挑一,其中的看似普通的一個士兵,也許就是在外可以擔任將領的人,因而也算是三國頂尖部隊之一。 虎豹騎的戰績,可用四個人的事跡來講述: 一、曹純 曹純是曹仁的弟弟,也是曹操的「從弟」(堂弟或族弟的意思),少年英雄,常常跟隨著曹操征戰,多有功勞,曹操選他為統領虎豹騎。 據《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載,曹純「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 當時面對的是袁譚,手下的士兵多有死傷,於是,曹操想緩一緩,退一退,可是曹純卻不同意,進言說,不能退,一退就敗,我們不能打持久戰,只能一鼓作氣將敵人消滅。 曹操聽了他的建議,沒有退縮,全力進攻,大獲全勝,曹純手下的虎豹騎還在戰場上斬殺了袁譚。 時間來到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的時候,又是曹純手下的虎豹騎俘獲了單於蹹頓。 建安十三年,曹純帶著虎豹騎跟隨著曹操來到了荊州,據說《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所說的那支「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的部隊,正是虎豹騎,果然是行動猶如虎豹迅捷而又勇猛。 據《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的說法,曹純「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從還譙。」 這一戰,使得劉備被追擊得丟妻棄子,沒有一點的還手之路,只得派出諸葛亮,向東吳求援。 在曹純的帶領下,虎豹騎爆發出了無限的能量,以其銳勢橫行天下,可說是「戰無不勝,攻列無不克。」 二、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族中子弟,曹操很是喜歡他,讓他與曹丕等兒子生活在一起,如自己的兒子般看待,曹操還把自己的精銳虎豹騎交給他(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宿衛)統領。 曹休也沒有辜負了曹操的期待,《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載,「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為騎都尉,參洪軍事。」 而其實當時軍中的大事,都取決於曹休,曹洪也樂得清閑,什麼也不管。 曹休帶著虎豹騎乘著對方立足未穩之際,強行攻擊,大破吳蘭軍隊,固山的蜀中大將張飛見大勢均力敵已去,也只得是撤退而去。 三、曹真 曹真也是曹操的族中子弟,從小就沒了老爹,同情心泛濫的曹操也就把他收在了自己的身邊,如同自己的兒子看待,常常與曹丕等人玩在一起,這一點經歷,和曹休有點相像。 據《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載:「太祖壯其鷙勇,使將虎豹騎。」 在破吳蘭之戰時,他也有參予,他統領虎豹騎之後的第一戰績,便是討伐「靈丘賊」,而被封為「靈壽亭侯」。 他的輝煌是從統領虎豹騎開始的,由此起步,慢慢地向上走,成了曹丕的三大顧命大臣之一,後然還到了「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地步。 順便提一下,他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雖有無限的權力,卻不懂得好好利用,落得全家被夷的後果,名字就叫做「曹爽」。 四、曹操 虎豹騎既然是阿瞞的直系部隊,他又怎麼能不提到呢? 據《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所載,在曹純死後不久,曹操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純之比,何可復得!吾獨不中督邪?」 從這時開始,曹操獨自親領虎豹騎縱橫戰場,其中最為輝煌的,當然要屬「渭水之戰」。 由虎豹騎所參加的這一戰過程很簡單:「公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可他們面對的對手卻是可怕,正是由馬超所率領的西涼軍團。 上榜理由:天下驍銳。 菊花評:重中之重。 影響指數: 10 聲望指數: 10 綜合指數:10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