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唐朝著名叛亂

唐朝著名叛亂

發布時間: 2021-01-29 18:11:44

『壹』 唐朝最大的一次叛亂最長時間是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八年。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泄,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貳』 唐朝發生的起義、叛亂有哪些

開國以來好像沒有過
不過「玄武門之變」那場奪位之爭應該算內亂。後來內唐玄宗的時候「安史容之亂」這個知道的吧
安祿山
史思明叛亂最後的唐朝
末期比較多
唐末農民起義
裘甫
859年(宣宗大中十三年)
浙東

859年,浙江裘甫領導起義,起義軍以剡縣為中心,建立農民政權,歷時8個月,起義失敗。
龐勛
868年(懿宗咸通九年)
桂林

868年,龐勛領導的桂林戍兵起義,隊伍發展到20萬人。勝利的形勢使龐勛驕傲起來,影響了軍心,削弱了力量,再加上唐軍三面進攻和內部將領叛變投唐,龐勛壯烈戰死,起義軍被鎮壓下去。
王仙芝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初
長垣(今屬河南)

875年初,王仙芝在河南長垣起義,878年2月王仙芝兵敗被殺。
黃巢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6月
冤句(今屬山東曹縣)

875年6月,黃巢率眾在冤句響應起義,起義軍採取「避實擊虛」的方針,展開流動作戰,入安徽、浙江,攻佔廣州。後又渡過長江、淮河,轉戰各地,攻佔洛陽,長安建立「大齊」國,鎮壓大貴族、大官僚。
唐僖宗逃到四川,集中殘軍和地方武裝反撲。黃巢部將投敵,884年6月,黃巢在泰山兵敗自殺,余部繼續戰斗多年後,才最後失敗。

『叄』 唐朝節度使著名叛亂是什麼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756年-762年)時邊鎮守將安祿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並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後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後,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度使。結果給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

後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後又被兒子朝義殺害。於是唐朝再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自殺,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才告結束。

『肆』 唐朝從他落寞 細數李隆基在位一共發生了幾次叛亂

李隆基是唐朝歷史上有名的帝王,他一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帶著滿身的傳奇色彩版被權鐫刻在歷史當中。李隆基他開創了一個盛世,將唐朝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巔峰;也是他促成了一個安史之 亂,給予了唐朝幾乎致命的一擊。然而,這位傳奇的帝王終究還是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裡,是非功過自有後人來評說。

『伍』 為什麼唐朝那麼多皇子發生叛亂

唐初,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版下唐朝開國的基業權,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
從此,李氏皇族子孫,總認為通過努力,就像李世民一樣,也有擁有天下的機會,而不惜冒險一試。

『陸』 歷史上的唐朝有哪些節度使叛亂過

最厲害的就是朱溫直接滅了唐朝。

『柒』 唐朝功臣舉兵叛亂,擾亂天下,唐代宗為何卻說:是朕對不起他

唐代宗時期的補固懷恩是一名反叛之後,卻讓唐代宗十分傷心,不得不殺害的一名將軍!

被殺後的遺憾。

小恩同學在評論判斷之後,由於功高震主,最後被其他的官員獻讒言,於是被唐代宗所傷害,而在小n被陷害致死的過程之中,唐太宗都是非常遺憾非常惋惜的,因為他的本意上並不想傷害小恩同學,只不過小恩在被陷害之後舉兵反叛,與王法與朝廷都說不過去,因此只能殺死小恩!

『捌』 為何有人為唐代永王叛亂事件辯解

永王磷,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三子。少年失母,由其兄肅宗養之。其貌甚丑,不能正視,但聰敏好學。曾封為荊州大都督,及領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時值安祿山反,肅宗詔璘赴鎮。璘至江陵,募士得數萬,補署郎官、御使。由於璘於事不通曉,加之其子襄陽王易出謀勸其取金陵,即引舟師東下,被肅宗知曉,遂下詔令其改邪,璘不遵。在敗走嶺外途中,焚鄱陽城門入,收庫兵,掠余干,後被甫先兵追至大庚嶺,璘中箭被捉,皇先將其殺之,其子易亦被亂兵所害。在璘未敗前,肅宗已下詔:「降為庶人,徙置房陵」。因之皇甫先被削職不復用,對璘妻室兒女均不問罪。其子贊為徐姚王、偵為善國公、儇為成國公等。
先引用李 白二首詩
《永王東巡歌》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王東巡歌》其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安史之亂發生,肅宗詔李璘平叛,很快李遴由四川順長江而下,當時李白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因為李璘違反肅宗命令,引舟師東下,有割據而與肅宗分庭抗禮的跡象。於是肅宗派兵擊敗李璘。
李白是一個有政治理想和抱負的人,從「西入長安到日邊」就可以看出來。而且,在前玄宗朝,李白是受到排擠出京,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李遴邀請他出山,正中他的下懷。但李白應該沒有幫助李遴叛亂的想法,從他為李遴的詩中出現的都是「為君談笑靜胡沙」 「南風一掃胡塵靜」,沙場建功的想法。
後世在「李杜」的爭論繁多,各家有各家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但難免愛屋及烏,因為欣賞、推崇李白,而站在李璘一邊,也是正常的。
畢竟,肅宗、李璘主要是權利之爭,沒有大是大非的問題,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是幫了安祿山的忙。

『玖』 唐朝徐敬業叛亂為什麼那麼快兵敗

徐敬業,唐朝著名的開國功勛李績的孫子,因父親李震早亡,承襲祖父的爵位英國公,歷任唐朝的太僕少卿,眉州司馬,柳州司馬,在公元683年,發動了揚州叛亂。

唐朝徐敬業為什麼那麼快兵敗,首先從起義動機說起,當時公元683年,徐敬業因為坐事牽累,被貶為柳州司馬,武則天改朝換制在朝廷中引起震動,有相當多的人不滿武氏專權,除敬業也在此列,而被貶官,更是加深了他對武氏專權的不滿,在揚州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會,大家對武氏專權都早已不滿,而且都因事貶官,可以說是天涯淪落人,於是他們一致推舉徐敬業為起兵反武的主將,在公元683的8月在揚州起事,因為駱賓王滿腹才情寫就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為起義軍集聚了大量的人氣,因為匡復李氏江山,是正義的理由,得到了很多的民心,這也是為什麼能在短時間起義軍擴張到十萬人之眾的原因。
徐敬業在起義初期有個很好的開頭,為什麼那麼快兵敗了,要從他的進攻策略上說起,當時軍師魏思溫建議徐敬業,直取東都洛陽,讓人民看到正義之師就是為了匡復李氏政權,消滅武則天的決心,但是徐敬業聽取了另外一位謀士的話,他先攻取有長江之天險,有金陵之帝王氣的潤、楚二州,這就是徐敬業想自己為王的私心,動機不純,失了先機,然後,在武則天派大軍三十萬大軍鎮壓時,又沒有能力與之抗衡,於是,徐敬業為什麼那麼快兵敗就再自然不過了。
徐敬業為什麼造反的緣由
徐敬業,唐朝武則天專政時期,揚州叛亂的主謀,至於徐敬業為什麼造反,就要從徐敬業的生平軌跡來分析。

徐敬業是唐朝開國將領李績的孫子,承襲祖父的英國公爵位,從小就聰明過人,善騎射,有膽識,在唐朝為官,歷任太僕少卿,眉州司馬,柳州司馬,還因為膽識過人而被祖父一言中的,「然而將來敗壞我們家的,一定是這個孩子」。

話說當年,徐敬業走馬上任地方司馬一職,聽聞地方有土匪為患,大家都很懼怕,而徐敬業一到地方,就自顧自的忙自己的公務,並沒有理會嚴陣以待的土匪,得忙完了,土匪已經回到自己的營地了,於是,徐敬業僅帶著兩名官員,敲開了土匪營地的大門,對他們首領說,我知道你們當土匪都是被貪官污史害的,現在給你們機會就都散了吧,最後不走的才是真土匪,於是土匪一聽,紛紛四散,徐敬業孤身入匪窩,傳到祖父李績的耳中,老人家對自己孫子的膽識是又喜又憂,感慨之下說出那句話來, 這也直接印證也徐敬業為什麼造反的深層原因,在因事獲罪,被貶為柳州司馬後,徐敬業心生不滿,和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商量,起兵反武,於是他們在揚州起事,迅速集聚人心。
徐敬業為什麼造反除了徐敬業自身性格關系,還與當時的武氏專權,朝廷昏聵有很大關系,內因加外因結合在一起,就促成了徐敬業的叛亂,徐敬業為什麼造反就順理成章的發生了。
徐敬業叛亂是怎麼回事
徐敬業,唐朝開國將領李績的孫子,李震的兒子,因為父親早亡,而直接承襲了祖父的爵位英國公,從小機智過人,善騎射,歷任唐朝的太僕少卿,眉州司馬,在公元683年,因為坐事獲罪,而被貶為柳州司馬,於是心生不滿,對武則天把持的政權深感不平,於當年,在揚州,夥同一幫同道中人,起兵反叛,史稱揚州徐敬業叛亂。

徐敬業叛亂時,身邊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大多官場失意,對武氏不滿,其中就有李敬猷,魏思溫,駱賓五,唐之奇等人,在叛亂前期,駱賓王寫了一篇著名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為徐敬業的叛亂行為正名,是為了匡復李氏江山,消除武氏禍亂,徐敬業叛亂是正義之師進行了正義戰爭。

這篇檄為徐敬業叛亂爭取了大量的人氣,本來已經有很多人對武氏專權不滿,徐敬業迅速結集了十萬之眾的軍隊,而朝廷得知後,立即派遣李孝逸率兵三十萬討伐徐敬業,徐敬業聽從了手下謀士薛仲璋的意見,先圖潤、楚二州,不僅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更有金陵王氣之象,於是徐敬業叛亂首先佔領了潤、楚二州,在江南和李逸、黑齒常之展開決戰,被對方的三十萬大軍打得潰不成軍,兵敗身死,被手下將領王那相砍下頭顱,藉此投降,至此,徐敬業叛亂在武則天的大力鎮壓下平定,而揚、潤、楚三州已回到朝廷控制下。徐敬業叛亂失敗,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徐敬業為什麼又叫李敬業
徐敬業為什麼叫李敬業,要從徐敬業的祖父李績說起,李績是唐朝開國功勛,原名徐世績,因為為唐朝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李世民封為英國公,當時與另一位名將李靖並列,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而被李淵賜姓李,後來為了避諱李世民的名諱,而改名為李績,於是他的後代就都姓李了,他的兒子是李震,後來早亡,直接由孫子徐敬業承襲了爵位英國公。

徐敬業在公元683年發動了揚州叛亂,他起兵討伐武則天,指責武則天擅權越禮,禍亂李氏江山,他要匡復李氏政權,還讓駱賓王寫下了那篇千古流傳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徐敬業的叛亂得到了很多對武氏不滿的人的響應,一時紛紛投奔,徐敬業的反武大軍擴展到了十萬人之巨,但是朝廷聽聞揚州叛亂後,反應迅速,武則天命令李孝逸領兵三十萬前往鎮壓,中途又派大將軍黑齒常之鎮壓,徐敬業在失去先機後,一錯再錯,步入死胡同,江南大決戰後,被部下砍下頭顱投誠,武則天也下令將徐敬業的李氏賜姓除去,並把徐敬業的祖墳平了,以示懲處。李敬業又叫回徐敬業了。

徐敬業為什麼叫李敬業,是因為祖上的功績,而被唐朝開國皇帝賜了國姓李,完全是承蒙祖蔭庇護,而徐敬業又因起兵反叛,失去了功名,被武則天革去賜姓李,真是世事無常,功名利祿皆浮雲。
徐敬業馬腹藏身的故事
徐敬業,是唐朝開國將領李績的孫子,因祖上功德,而承襲英國公爵位,後來在公元683年發動了揚州叛亂,公開反對武則天專政,最後在武則天的強力鎮壓下,身首異處,功敗垂城。

徐敬業馬腹藏身的故事,流傳了千年,話說,徐敬業因為膽識過人 ,而相貌醜陋很不得家人的歡心,特別是祖父,更是擔心很有野心的徐敬業會給家族帶來災難,於是在一次家族狩獵中,李績讓徐敬業擔任驅趕獵物的角色,待徐敬業隻身去驅趕獵物時,便命人放火燒山,秋天的樹林異常乾燥,火勢連成一片,順勢就快要燒到徐敬業身邊了,眼看大火逼近,才智過人的除敬業,異常冷靜,他把他自己的馬殺死,剝開馬腹,鑽了進去,雖然馬腹里炙熱難當,但是好歹保住了一條命,當大火燒盡時,李績上山尋找徐敬業的屍體,卻便尋不著,只見徐敬業從燒黑的馬身中,一躍而出,血淋淋的一個大活人,李績見此情景,不得不感嘆徐敬業藏身馬腹,是天註定不要徐敬業亡,不由仰天長嘆,天要絕我徐家,不敢違抗啊,於是,李績就放任徐敬業的所做所為了,後來,果然如祖父李績的預料,徐敬業在公元863年,被貶官後,起兵討武,被武則天平定後,把徐敬業的祖墳平了,而且株連九族,應驗了李績的話。

徐敬業藏身馬腹,充分說明了除敬業的才智過人,冷靜心狠,膽識超群,這樣的性格也是造成了他起兵反叛的內因,終究功敗垂成。

『拾』 歷史上的唐朝有哪些節度使叛亂過除了安祿山 朱溫還有誰

唐朝的節度使叛亂的比較多。如西川節度使劉辟進行叛亂,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叛亂,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叛亂等。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