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邢台著名橋梁

邢台著名橋梁

發布時間: 2021-01-29 17:36:19

⑴ 邢台大橋叫什麼社

邢台大橋叫什麼社你可以到邢台大喬的呃當地部門去了解一下他們可能會給你說他們那裡到底叫什麼社

⑵ 中國古代十大名橋

一、趙州橋

又名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城南,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李春設計建造。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敞肩坦弧石拱橋,公認的「天下第一橋」。

二、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欄雕工精美,形象生動,橋拱高聳,好似玉帶。單孔凈跨11·38米,高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顯得富麗堂皇。

三、十字橋

位於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前,建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漢白玉欄桿,十字型橋梁,如大鵬展翅,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構造奇特,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四、廣濟橋

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曾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初為浮橋,由浮船聯結而成,後自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於橋上建12座樓閣。後歷經多次修建,形成目前十八梭船二十四洲風格。

五、五亭橋

位於江蘇揚州,是瘦西湖的標志之一,形似蓮花,又稱蓮花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亭橋結合,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共十五個不同的卷洞聯系,據說中秋之夜,可在每個橋洞看到滿月倒影。

六、風雨橋

亦稱花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此處是一種橋的統稱,不專指哪一個。風雨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形成長廊式通道,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七、五音橋

位於河北遵化縣清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因都是取材於含鐵量較高的鐵礦石,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聲音,包羅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徵、羽五音,故名。

八、安平橋

位於福建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歷時14年建成。橋長2700米,是我國古橋梁中首屈一指的長橋,它保持全國橋梁長度的「冠軍」,達七八百年之久。刻在橋心亭後柱上那筆力雄勁的聯句「天下無橋長此橋」,概括了它的最大特點。橋上有五座「憩亭」,以供行人休息,兩側有護欄,以保護行人安全。

九、瀘定鐵索橋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建於清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13跟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跟作底鏈,4根作兩側扶手。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主要通道和軍事要津。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使該橋聞名中外。

十、盧溝橋

亦稱永定橋,位於北京豐台區永定河上,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多涵孔圓弧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後經明清兩次重修。因馬可· 波羅在游記中對該橋有詳細的記述,盧溝橋在歐洲被稱為馬可· 波羅橋。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這座古老的橋又增添了新的意義。

盧溝橋全長266.5米,護欄柱頭上有大小石獅子501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更有許多小獅子,或爬在雄獅背上,或偎在母獅膝下,千姿百態,數之不盡,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

⑶ 中國的名橋有哪些

中國十大名橋

一、五亭橋:五亭橋建於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內,因其築在蓮花埂上,又名「蓮花橋」,為我國橋亭建築的典範,此橋上揚五亭,下支四翼,正側有拱洞十五,每當月滿之時,每洞各銜一月,眾月爭輝。

二、盧溝橋:坐落在北京廣安門西南約10公里之處,該橋因跨越在盧溝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盧溝橋。盧溝橋建於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橋長266.5米,橋欄桿上有501隻石獅子(也有人說502隻),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七百多年前,「盧溝曉月」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橋上有清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亭。
到1985年,盧溝橋還是北京西南一條重要的交通通道,擔負著繁重的運輸任務。1985年後在旁邊建了兩座新橋後,舊橋才停止使用。
值得我們牢記的是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里發動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既「盧溝橋事變」。

三、瀘定鐵索橋: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縣西之大渡河上,修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五月竣工,距今301年。橋身共由13根鐵鏈組成,其中底鏈九根,扶手四根。每根鐵鏈由862至977節鐵環相扣,均由熟鐵鍛造,每根鐵鏈重1300-1800km。橋身凈空103.6m,寬2.9m。橋東西兩端各有橋台一座,全用條石砌就,下設落井,並有生鐵鑄成的地龍樁與卧龍樁,用以錨固鐵鏈。落井之上建有橋亭,飛檐翹角、古樸大方。西端觀音閣下有康熙題寫之《瀘定橋》石碑,橋東有《御制瀘定橋碑記》。解放後。在橋東建有《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
瀘定橋是大渡河上第一座穩固的大鐵索橋,而一改以往依靠笮橋、溜索與牛皮船橫渡的歷史。1935年5月29日,長征途中的紅軍在這里取得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國歷史上壯麗的篇章,毛澤東同志為此而寫下了「大渡橋橫鐵索寒」的壯麗詩篇。自此瀘定橋名揚四海。

四、廣濟橋: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
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東民謠)
這"潮",指的是潮州;這"橋",說的便是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在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居閩、粵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等同居中國名橋之列,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式橋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江古無橋。《潮州三陽志.橋道》栽:"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老於操舟者且自恐,閱一日不能四五濟,來往者兩病之。"為渡江,人們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見無橋之苦,擺渡之難。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濟橋"。這便是最早的廣濟橋。
康濟橋經越3年,於淳熙元年(1174)夏,被無情的洪水沖毀。繼任的太守常禕重修之,並將浮舟增至106隻,使"舳艫編連,龍卧虹跨",十分壯觀。橋成尚有餘資,"遂創傑閣於西岸,以鎮江流,名曰仰韓"。其實,這個"傑閣"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創建,拉開了從兩岸向江心築墩架梁的曠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橋墩從淳熙元年至紹定二年(1228),歷54年間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諸太守相繼完成橋墩10座。又以丁允元築墩最多,功績最著,西橋因此而稱"丁侯橋"。東橋以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東岸"築"蓋秀亭"為始,經陳宏規、林山票、林會諸公築建,至開禧元年(1205),共築成橋墩13座,命橋名為"濟川"。開慶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而貫之"。至此,全橋格局始定。
此後,該橋亦興亦廢,時毀時修,風風雨雨又經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葉才迎來了它最輝煌燦爛的時期。
明宣德十年(1435),橋又一次被洪水毀壞。知府王源"以修橋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屬及富家巨室,皆爭先恐後。於是,購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頹毀者補之,石樑中斷者易之"。完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統一全橋名稱曰:廣濟橋。橋成後,"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又在橋墩上修築"廣濟橋廿四樓",使廣濟橋的華麗稱甲一方,令邦人李齡發出了"吾潮勝狀在於廣濟一橋"的贊嘆!
正德八年(1513),廣濟橋遭台風破壞,知府譚倫"繼修如制",復增一墩一樓,減去福州6隻,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後,廣濟橋又屢有興廢,歷經滄桑,但基本格局沒大的變化。直到1958年,因國道交通的需要,將中斷浮橋拆除,改為三孔鋼桁架及兩個高樁乘台式橋梁,並對所有石墩進行了加固補強。1988年,廣濟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結構奇特,形式殊異,華彩奪目,不愧為潮州名城的表徵,不愧為 我國橋梁史上的特例,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其主要特點,概括起來有三個: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有起伏有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卧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贊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梁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正如《粵襄》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來年感開,以通舟楫。"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涌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誌有載:"清雍正三年(1725),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擎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稅。"
第二、"廿四樓台廿四樣"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鑒"、"蓋秀"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凳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蘅、冰壺、小蓬萊、鳳鱗州、摘星、凌波、飛虹、觀灧、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橋賦》中所雲:"方丈一樓、十丈一閣,華梲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竟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凳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若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播浪,行人聲也;浮雲翳日,揚沙塵也;響遏行雲,聲振林木,遊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台動搖,雲影散亂,沖風起而波浪驚也...... "活脫脫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無怪乎,遊客會鬧出了"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廣濟橋的夜色又別有一番情趣:"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明月初上的廣濟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里猜拳行令,妓蓬中絲竹細語,真是"萬家連一溪橫,深夜如聞鼙舸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以是"海氛遠去正三更"。

五、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又名「五里橋」)位於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鎮、橫跨海灘,與對岸的南安水頭鎮相接。據《泉州府志》記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趙令衿成之」。此橋工程前後歷時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崗岩構築的梁式長橋。安平橋落成後,令衿親自寫記曰:「其長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廣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橋的東、西和中部、還建有五座「憩亭」,兩側設有扶欄,還有石塔、石將軍等文物。橋中段的「水心亭」,俗稱「中亭」,是從前五亭僅存的一座,但亦幾經重修,現存為清代的建築。亭的周圍保存著歷代修橋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無名氏所撰之對聯,下聯為「天下無橋長此橋」,概括了安平橋長度冠於古代橋梁之首。安平橋的橋墩有長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種形式、橋基則採用「枕木卧基法」,以砂為基底,枕木交叉相疊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橋墩,與洛陽橋筏形基礎迥異,有所創新。
自南宋建橋以來,雖經十餘次的重修,但舊的不斷破損,橋板斷折、橋墩倒塌、傾斜。 1980年國家撥出專款進行全面修復,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橋恢復了歷史的面貌。

六、趙州橋: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七、十字橋:一種平面交叉成十字形的橋梁。位於山西太原城西南晉祠的魚沼飛梁,系我國現存最早的十字橋。該橋建造年代不詳。飛梁直跨沼池,東西向正橋長約18米,寬約6米,南北向翼橋每翼長約6米,寬4.2米, 斜坡而下與正橋相交成6.5米方形場地, 供遊人眺覽沼內泉水。全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承,石柱用耐腐蝕的鐵青砂石築成,橋邊緣敷設漢白玉石欄桿,整座飛橋顯得和諧、美觀。

八、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縣的程陽村邊的林溪河上,全橋為石墩木面瓦頂結合而成。橋上建有五座寶塔形狀的樓亭,可避風雨。整座橋無一鐵釘,全用桁槽銜接,它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十分精緻牢固。

九.玉帶橋:此橋位於北京頤和園內,全橋用漢白玉石建成,拱圈為蛋形,兩側雕刻精美的欄板和望柱,通體潔白、線條流暢。遠望猶如一條玉帶點綴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遊客贊為「海上仙島」。

十、五音橋:位於河北省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⑷ 現代有名的橋有哪些具體地點(至少5個)

1 趙州橋簡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2 千古風流一名橋--廣濟橋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

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東民謠)

這「潮」,指的是潮州;這「橋」,說的便是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在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居閩、粵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等同居中國名橋之列,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式橋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江古無橋。《潮州三陽志·橋道》栽:「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老於操舟者且自恐,閱一日不能四五濟,來往者兩病之。」為渡江,人們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見無橋之苦,擺渡之難。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濟橋」。這便是最早的廣濟橋。

康濟橋經越3年,於淳熙元年(1174)夏,被無情的洪水沖毀。繼任的太守常禕重修之,並將浮舟增至106隻,使「舳艫編連,龍卧虹跨」,十分壯觀。橋成尚有餘資,「遂創傑閣於西岸,以鎮江流,名曰仰韓」。其實,這個「傑閣」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創建,拉開了從兩岸向江心築墩架梁的曠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橋墩從淳熙元年至紹定二年(1228),歷54年間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諸太守相繼完成橋墩10座。又以丁允元築墩最多,功績最著,西橋因此而稱「丁侯橋」。東橋以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東岸」築「蓋秀亭」為始,經陳宏規、林山票、林會諸公築建,至開禧元年(1205),共築成橋墩13座,命橋名為「濟川」。開慶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而貫之」。至此,全橋格局始定。

此後,該橋亦興亦廢,時毀時修,風風雨雨又經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葉才迎來了它最輝煌燦爛的時期。

明宣德十年(1435),橋又一次被洪水毀壞。知府王源「以修橋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屬及富家巨室,皆爭先恐後。於是,購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頹毀者補之,石樑中斷者易之」。完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統一全橋名稱曰:廣濟橋。橋成後,「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又在橋墩上修築「廣濟橋廿四樓」,使廣濟橋的華麗稱甲一方,令邦人李齡發出了「吾潮勝狀在於廣濟一橋」的贊嘆!

正德八年(1513),廣濟橋遭台風破壞,知府譚倫「繼修如制」,復增一墩一樓,減去福州6隻,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後,廣濟橋又屢有興廢,歷經滄桑,但基本格局沒大的變化。直到1958年,因國道交通的需要,將中斷浮橋拆除,改為三孔鋼桁架及兩個高樁乘台式橋梁,並對所有石墩進行了加固補強。1988年,廣濟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萬安古渡洛陽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陽橋上,彷彿與歷史進行一次對話。於是,巨大的石樑不再沉默,中亭與碑亭也平添幾分生動,石塔上飛翹的蓮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變得靈性盈盈,連筏形橋墩也活脫起來,用同一種古老的語言,講述很久很久以前關於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匯晉、惠兩邑諸山眾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陽鎮南側,夾裹著山野之氣奔流入海。這里「水闊五里,深不可址」,南北兩岸設有流口,以船擺渡成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稱「萬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於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兩岸只得望天興嘆。

然而,萬安渡的區位又至關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遠,南連泉州至漳、廈、潮、廣、宋代中期泉州已成為繁華的港口,商貿經濟具有相當的規模,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也成必然態勢,但洛陽江卻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趨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將其帶入閩中,與這里石雕工藝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葯的發明和能熟練地利用火葯,開采巨大岩石已非難事,天時地利、萬安渡造僑已成大勢。

洛陽古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一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後,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餘里,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之所以與石拱型趙州橋、多孔石拱型蘆溝橋、舟梁型潮洲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除其造勢宏大,還因結構獨特,技藝高超。

古橋為古構平梁,南北走向,橋長834米,寬7米,殘存橋墩31座,橋面由長11米、寬與厚都近1米的花崗岩巨石鋪架,造橋者的智慧表現在,根據潮大流急,創造了兩頭尖形的船筏式分開水勢,即「筏型基礎」;又運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奠基法和橋板浮運法;蔡襄接任督造後,又創「種蠣於礎以為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中對其這樣評價:「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而養殖牡蠣把橋基與墩石腦合凝結成整體,恐怕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的超前運用。

如今,在洛陽橋北端已豎立起一座相當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須之間仍透著那份沉穩謙和,不輕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獨。

歷史上一直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的故事編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讓後人也認定洛陽橋系蔡襄所為。歷史有點誤差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間對督視橋役可說是盡職盡責,雖說只有23個月,僅占整個造橋時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瀝血卻有口皆碑。況且蔡襄在其親自撰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中,並不自詡其功,只簡記造僑之始末,而大書王實、義波等造橋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人品之高尚,為官之清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為合情合理,並無特別之處,人們如此排編也反映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一種呼喚。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著自己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見不到那壯烈的造橋場面,後人的敬意也給他帶來幾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里設計雕塑的是一組普通建設者移石架橋的群像,也許更好合歷史的真實,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國徽。自橋建成之後,各種風格造型,與山水秀色融為一體的與橋有關的祠、廟、庵、堂等紛紛興建,把當時的建築文化與藝術表現得淋淳酣暢;連篇累牘和各領風騷以橋為題的歷代記文和詩題吟詠,大大豐富了這聲土地的文化底蘊;眾多或遒勁或飄逸或排放或細膩的關於橋的碑記石刻、詩題碑刻和摩崖石刻,其傳統的書法與雕刻藝術則營造了雋永的意境,而無數以橋為素材杜撰編排的傳說故事和地方戲曲,更是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廣為流傳。一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轟動,這在建橋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如今324國道上那座洛江橋閘,已車流如水,貫通南北。它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共同構成「洛江雙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現代的,但它們折射出的都是我們民族創造與文明的太陽之光。

4 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景區位於北京西南豐台區境內,景區內盧溝橋、宛平城既是著名的古跡,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紀念地。1987年這里新建了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始建於金代,因跨盧溝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盧溝橋的修建與北京城的興起密切相關。金代建中都,北京逐漸興起,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盧溝橋是連接北京小平原與華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盧溝橋氣勢雄偉,它長266.5米、寬9.3米,有橋洞11孔,橋墩10個,橋墩的設計十分科學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尖長4.5-5.2米,尖端垂直安裝三角形鐵包柱,以減緩水流沖擊力和破碎初春解凍時流過的冰排,俗稱「斬龍劍」。盧溝橋裝飾華美。橋身的望柱飾有石獅、欄板飾有花紋。石獅子是盧溝橋一絕,俗稱「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以形容其多。獅子的總數在500個左右。東、西橋頭分別有一對石獅和一對石象。西橋頭別有華表四座。橋兩頭的四座石碑分別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盧溝橋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盧溝橋碑、乾隆御筆「盧溝曉月」碑和乾隆視察永定河詩碑。盧溝橋建橋至今逾800年,聲名遠揚。「盧溝曉月」是金章宗皇帝欽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時,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稱盧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近代,因「七七事變」爆發於此,這里成為全民族抗戰爭的重要紀念地。

中國十大名橋:
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安平橋、趙州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玉帶橋
外國:
明石海峽大橋、享伯灣大橋、韋拉扎諾海峽大橋、麥基諾海峽大橋、博斯普魯斯大橋、喬治·華盛頓大橋、塔古斯河大橋、福斯洛大橋、塞文橋、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大橋、大貝爾特橋、厄爾松海峽橋、聯邦橋、奧克蘭港灣大橋、澳凼大橋

世界著名的橋

明石海峽大橋:全長1780米,連接日本的本洲與四國,1997年建成。

享伯灣大橋:全長1410米,位於英國享伯灣,1980年建成。

韋拉扎諾海峽大橋:全長1298米,位於美國紐約,1964年建成。

麥基諾海峽大橋:全長1158米,位於美國密歇根州,1957年建成。

博斯普魯斯大橋:全長1074米,

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1973年建成。

喬治·華盛頓大橋:全長1067米,位於美國紐約市,1931年建成。

塔古斯河大橋:全長1013米,位於葡萄牙里斯本,1966年建成。

福斯洛大橋:全長1006米,位於蘇格蘭福斯灣,1964年建成。

塞文橋:全長988米,位於英國塞文灣,1966年建成。

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大橋:位於波斯灣,全長25公里,一度為世界最長。

大貝爾特橋: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全長17.5公里,1998年竣工通車。

厄爾松海峽橋:連接瑞典和丹麥,總長16公里,世界最長的公路鐵路兩用斜拉橋,2000年通車。

聯邦橋:位於加拿大,總長12.9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穿過冰覆蓋水域的橋,1997年通車。

奧克蘭港灣大橋:全長1079米,有8條平行車道,是紐西蘭唯一的港口橋。

澳凼大橋:澳門半島與凼仔島間的第一座跨海大橋,全長2569.8米,引橋長2090米,橋面寬9.2米,由6個橋墩支撐,最大跨度為73米,高度35米,1974年通車,為澳門八景之一

⑸ 著名的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⑹ 寫出10座著名的中國橋名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五亭橋 瘦西湖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五亭橋又是瘦西湖的標志,在全國園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該橋建於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恆所建,是因為建於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

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象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確實,該橋受北海五龍亭的影響很深,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中日龍澤,重檐下方上圓,象徵天圓地方;西為涌瑞、浮翠,涌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樑相連,婉轉若游龍,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照耀漣漪。

揚州五亭橋無北海開闊水面,當然無法把五龍亭照搬。但聰明的工匠別出蹊徑,將亭、橋結合,形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亭秀,橋基雄,兩者如何配置和諧呢?這里關鍵是如何把橋基建得纖巧,與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不同的卷洞聯系,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狀各殊,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在直線的拼縫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與橋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難怪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這是力與美的結合,壯與秀的和諧。

鐵索橋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以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米左右,重約一噸。
瀘定鐵索橋坐落在瀘定縣城西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成於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 ",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 余噸。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赤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緣鐵索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敵,紅軍遂過大渡河。瀘定橋自此聞名中外。

瀘定橋參觀游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博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時紅軍領導的題詞,著名書法家,畫家的書法、名畫。三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以及其公園,鄧小平題定的碑名,聶榮臻撰寫的碑文。位置就在瀘定縣城內,川藏公路旁。

玉帶橋 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玉帶橋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

⑺ 我國最有名的橋是什麼橋啊

小時候有篇課文叫 趙州橋
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

至於你說的 中國最有名的橋現在可以說沒有定論:下面介紹幾個有名的橋

1 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

========================

2 千古風流一名橋--廣濟橋
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

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東民謠)

這「潮」,指的是潮州;這「橋」,說的便是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在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居閩、粵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等同居中國名橋之列,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式橋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江古無橋。《潮州三陽志·橋道》栽:「由東以入廣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葦可航;雨積江漲,則波急而岸遠。老於操舟者且自恐,閱一日不能四五濟,來往者兩病之。」為渡江,人們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見無橋之苦,擺渡之難。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凡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濟橋」。這便是最早的廣濟橋。

康濟橋經越3年,於淳熙元年(1174)夏,被無情的洪水沖毀。繼任的太守常禕重修之,並將浮舟增至106隻,使「舳艫編連,龍卧虹跨」,十分壯觀。橋成尚有餘資,「遂創傑閣於西岸,以鎮江流,名曰仰韓」。其實,這個「傑閣」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創建,拉開了從兩岸向江心築墩架梁的曠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橋墩從淳熙元年至紹定二年(1228),歷54年間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諸太守相繼完成橋墩10座。又以丁允元築墩最多,功績最著,西橋因此而稱「丁侯橋」。東橋以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東岸」築「蓋秀亭」為始,經陳宏規、林山票、林會諸公築建,至開禧元年(1205),共築成橋墩13座,命橋名為「濟川」。開慶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而貫之」。至此,全橋格局始定。

此後,該橋亦興亦廢,時毀時修,風風雨雨又經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葉才迎來了它最輝煌燦爛的時期。

明宣德十年(1435),橋又一次被洪水毀壞。知府王源「以修橋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屬及富家巨室,皆爭先恐後。於是,購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頹毀者補之,石樑中斷者易之」。完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統一全橋名稱曰:廣濟橋。橋成後,「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又在橋墩上修築「廣濟橋廿四樓」,使廣濟橋的華麗稱甲一方,令邦人李齡發出了「吾潮勝狀在於廣濟一橋」的贊嘆!

正德八年(1513),廣濟橋遭台風破壞,知府譚倫「繼修如制」,復增一墩一樓,減去福州6隻,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後,廣濟橋又屢有興廢,歷經滄桑,但基本格局沒大的變化。直到1958年,因國道交通的需要,將中斷浮橋拆除,改為三孔鋼桁架及兩個高樁乘台式橋梁,並對所有石墩進行了加固補強。1988年,廣濟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結構奇特,形式殊異,華彩奪目,不愧為潮州名城的表徵,不愧為 我國橋梁史上的特例,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其主要特點,概括起來有三個: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有起伏有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卧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贊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梁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正如《粵襄》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來年感開,以通舟楫。」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涌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誌有載:「清雍正三年(1725),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擎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稅。」

第二、「廿四樓台廿四樣」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鑒」、「蓋秀」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凳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蘅、冰壺、小蓬萊、鳳鱗州、摘星、凌波、飛虹、觀灧、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橋賦》中所雲:"方丈一樓、十丈一閣,華梲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竟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凳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若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播浪,行人聲也;浮雲翳日,揚沙塵也;響遏行雲,聲振林木,遊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台動搖,雲影散亂,沖風起而波浪驚也…… "活脫脫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無怪乎,遊客會鬧出了"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廣濟橋的夜色又別有一番情趣:"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明月初上的廣濟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里猜拳行令,妓蓬中絲竹細語,真是"萬家連一溪橫,深夜如聞鼙舸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以是"海氛遠去正三更"。

經歷八百多年風雨滄桑的廣濟橋,雖已失去昔日的華麗英姿,但至今風骨猶存。人們堅信,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今天,廣濟橋重著風華的時日將不會是太遠的了。

===========================

3 萬安古渡洛陽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的洛陽橋上,彷彿與歷史進行一次對話。於是,巨大的石樑不再沉默,中亭與碑亭也平添幾分生動,石塔上飛翹的蓮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變得靈性盈盈,連筏形橋墩也活脫起來,用同一種古老的語言,講述很久很久以前關於橋的故事與傳說。

橋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匯晉、惠兩邑諸山眾多溪流滔滔穿越洛陽鎮南側,夾裹著山野之氣奔流入海。這里「水闊五里,深不可址」,南北兩岸設有流口,以船擺渡成為唯一的交通方式,古稱「萬安渡」。但入海口水流湍息,「每於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兩岸只得望天興嘆。

然而,萬安渡的區位又至關重要,北通惠安而至福州以遠,南連泉州至漳、廈、潮、廣、宋代中期泉州已成為繁華的港口,商貿經濟具有相當的規模,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也成必然態勢,但洛陽江卻是其北上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趨成熟,中原移民南下也將其帶入閩中,與這里石雕工藝的成熟相得益彰,加之火葯的發明和能熟練地利用火葯,開采巨大岩石已非難事,天時地利、萬安渡造僑已成大勢。

洛陽古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一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後,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餘里,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洛陽橋之所以與石拱型趙州橋、多孔石拱型蘆溝橋、舟梁型潮洲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除其造勢宏大,還因結構獨特,技藝高超。

古橋為古構平梁,南北走向,橋長834米,寬7米,殘存橋墩31座,橋面由長11米、寬與厚都近1米的花崗岩巨石鋪架,造橋者的智慧表現在,根據潮大流急,創造了兩頭尖形的船筏式分開水勢,即「筏型基礎」;又運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 」奠基法和橋板浮運法;蔡襄接任督造後,又創「種蠣於礎以為固」。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橋梁談往》中對其這樣評價:「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而養殖牡蠣把橋基與墩石腦合凝結成整體,恐怕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的超前運用。

如今,在洛陽橋北端已豎立起一座相當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眉須之間仍透著那份沉穩謙和,不輕意也流露夫奈的孤獨。

歷史上一直把蔡襄與洛陽橋之間的故事編排得出神入化,以致讓後人也認定洛陽橋系蔡襄所為。歷史有點誤差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的蔡襄,在任期間對督視橋役可說是盡職盡責,雖說只有23個月,僅占整個造橋時日的四分之一,但其哎心瀝血卻有口皆碑。況且蔡襄在其親自撰寫的《萬安橋記》碑文中,並不自詡其功,只簡記造僑之始末,而大書王實、義波等造橋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人品之高尚,為官之清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蔡襄所為合情合理,並無特別之處,人們如此排編也反映老百姓對清官政治的一種呼喚。蔡襄塑像子然而立,守望著自己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見不到那壯烈的造橋場面,後人的敬意也給他帶來幾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里設計雕塑的是一組普通建設者移石架橋的群像,也許更好合歷史的真實,也符合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國徽。自橋建成之後,各種風格造型,與山水秀色融為一體的與橋有關的祠、廟、庵、堂等紛紛興建,把當時的建築文化與藝術表現得淋淳酣暢;連篇累牘和各領風騷以橋為題的歷代記文和詩題吟詠,大大豐富了這聲土地的文化底蘊;眾多或遒勁或飄逸或排放或細膩的關於橋的碑記石刻、詩題碑刻和摩崖石刻,其傳統的書法與雕刻藝術則營造了雋永的意境,而無數以橋為素材杜撰編排的傳說故事和地方戲曲,更是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的色彩,廣為流傳。一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大的文化轟動,這在建橋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淡化,又是時代發展的一個標志。如今324國道上那座洛江橋閘,已車流如水,貫通南北。它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共同構成「洛江雙虹」的新景,一道古代的,一道現代的,但它們折射出的都是我們民族創造與文明的太陽之光。

=========================
4 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景區位於北京西南豐台區境內,景區內盧溝橋、宛平城既是著名的古跡,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紀念地。1987年這里新建了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始建於金代,因跨盧溝河(今永定河)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盧溝橋的修建與北京城的興起密切相關。金代建中都,北京逐漸興起,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盧溝橋是連接北京小平原與華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盧溝橋氣勢雄偉,它長266.5米、寬9.3米,有橋洞11孔,橋墩10個,橋墩的設計十分科學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尖長4.5-5.2米,尖端垂直安裝三角形鐵包柱,以減緩水流沖擊力和破碎初春解凍時流過的冰排,俗稱「斬龍劍」。盧溝橋裝飾華美。橋身的望柱飾有石獅、欄板飾有花紋。石獅子是盧溝橋一絕,俗稱「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以形容其多。獅子的總數在500個左右。東、西橋頭分別有一對石獅和一對石象。西橋頭別有華表四座。橋兩頭的四座石碑分別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盧溝橋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盧溝橋碑、乾隆御筆「盧溝曉月」碑和乾隆視察永定河詩碑。盧溝橋建橋至今逾800年,聲名遠揚。「盧溝曉月」是金章宗皇帝欽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時,義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稱盧溝橋「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近代,因「七七事變」爆發於此,這里成為全民族抗戰爭的重要紀念地。

===================
另附:橋梁專家茅以升

著名橋梁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教授。生於1896年,江蘇鎮江人。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在美國留學獲得了加里基理工學院第一個工學博士學位。1921年他飽學回國,以滿腔的熱情,希望在橋梁建築上貢獻自己的學識。可是那時的舊中國,要想在建設事業上為祖國做一番貢獻是不可能的,整整十三年,茅以升教授也僅僅當過幾次修理橋梁的顧問,如1929年修理濟南黃河大橋。

1933年秋,任北洋大學教授時,他突然接到老朋友從浙江的來信,邀他去杭州商議建造錢塘江大橋的事。經過茅以升教授的精心組織和設計,在參與工作的同事們和工人們的努力下,用「射水法」、「沉箱法」和「浮運法」解決了技術上的重重難關,「僅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讓一座雄偉的大橋在錢塘江上建立起來了!」這是我們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為我國橋梁史揭開嶄新的一頁,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1955年起茅以升教授又擔任了另一座更大規模的現代化橋梁武漢長江大橋修建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天塹變通途」的功績是與茅以升教授的技術指導分不開的。

茅以升從事教育、橋梁工程及科學界的領導工作六十年,不僅為祖國培養了大批的工程技術人才,引進並開創了中國現代化橋梁建設的新技術,幾十年來,茅以升教授著述頗多,在中外報刊上發表文章約二百篇,有的被選進了教科書。代表性的著作有:《錢塘江大橋》(1950年出版)、《武漢長江大橋》(1958年出版)、《中國橋梁———古橋與今橋》(1973年日文版;1978年英文版)及《力學概念》、《科學體系》、《教育制度》等書;發明了供乘除運算用的簡易計算器;還整理出了《橋話》十冊,這是我國自古以來,文學書籍中少見的作品。

茅以升教授與天津有著很深的感情,他曾幾次回到天津,在天津大學八十五年校慶時回校與師生同樂,天津大學九十年校慶時又發來賀信,表達了他與天津和天津大學的深厚感情。

⑻ 我國有那些著名的橋梁,那些橋梁的名稱的由來

第一個: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1189年六月,金章宗開始修建蘆溝橋,三年後建成。初名「廣利橋」。後因橋身跨越蘆溝,人們都稱它蘆溝橋。早在戰國時代,蘆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沖,兵家必爭之地。原來只有浮橋相連接。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西)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車水馬龍,行人相接,原有的浮橋顯然已不能適應都城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交通上的需要。金世宗才詔命建橋。
盧溝橋始建於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不能再用,大量古跡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第二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第三個:
趙州橋建於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第四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北宋泉州太守莆田人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佑五年(公元186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42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
建橋8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邵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允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 142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工之琦修復;民國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42.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l座石亭、7座石塔。

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

對聯
縮千里為咫尺
聯兩地成一家

水光遙接漢
虹氣上凌虛

上下影搖波底月
往來人渡鏡中梯

詩歌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詩經.大雅.大明》)
「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華鎮)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橋的諺語:
橋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橋是橋,路是路------一清二楚
橋孔里插扁擔-------擔當不起

「盤旋上下,通連左右,交叉東西南北;橫貫長江,縱接黃河,矚目紅旗宜賓。」(開津長江道立交橋)
「中化堪稱首,鐵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橫大道;世界亦數二,眾智輝燦,科技結晶,浦東滬西並東流。」(上海南浦大橋)

故事和傳說:
1.風雨橋的傳說
進入侗鄉,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別致的風雨橋。說起風雨橋,可有一段神話傳說。
古老的時候,還沒有開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有個小山寨里有個後生,名叫布卡,娶了個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幾乎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一個挑柴,一個擔草,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這培冠長得十分美麗,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裡的魚兒也羨慕地躍出水面來看他們。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也顧不了許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刮來一陣大風,颳得布卡睜不開眼睛,培冠「哎呀」一聲跌落河中。布卡睜眼一看,妻子不見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頭跳進水裡,潛到河裡。可是,來回找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趕來幫助他尋找,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培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河灣深處有一個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變成一個漂亮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他一巴掌。他馬上露出兇相威脅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的聲音從河底傳到上游的一條花龍耳朵里。
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頭里一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頭就向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向右看,浪頭往右沖,右邊岸裂。小木橋早已被浪濤捲走了。眾人膽戰心驚。可是龍頭來到布卡的沙灘邊,龍頭連點幾下浪濤就平靜了。隨後,花龍在水面上打了一個圈,向河底沖去。頓時,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飛轉不停。接著,從水裡冒出一股黑煙,升到半空變成一團烏雲,那花龍緊追沖向半空,翻騰著身子,把黑雲壓下來,終於壓得它現出原形。原來是那隻鼓樓頂那麼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張張逃跑,爬到懸崖三丈高。花龍下到水裡翻跟頭,龍尾一擺,又把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幾個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盡,搖搖擺擺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擋住花龍。可是花龍一躍而起,張口噴水,噴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龍緊緊追到水底後,浪濤翻滾著便順河而下,這時再也看不見黑螃蟹露面了。後來,在離河灣不遠,露出一塊螃蟹形的黑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靜之後,聽見對面河灘上有個女人的聲音在叫喚。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幾個人馬上游水過去。上岸以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這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游飛回去了,還不時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建成以後,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非常熱鬧。這時,天空中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道,眾人細看時,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2.會仙橋的傳說
會仙橋在渝中區民族路上,就在如今會仙樓前面那廣場的中心。會仙橋消失得早,筆者伯父上個世紀20年代初就來到重慶做工,也沒見過那橋。不過,會仙橋的地名卻存在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古時,重慶城內人煙並不多,大梁子(今新華路)一帶還是森林。從大梁子流下一條小溪,大約是順如今的正陽街,經大陽溝,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會仙橋就是這條小溪上的一座橋,長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會仙橋,是傳說有人在此遇到過神仙。不過,傳說有多種版本。

一種說法是:有個老頭在那橋頭開了個冷酒館,經常有個南岸老君洞的道長來他館里喝酒。那道長便邀請老頭到老君洞去耍。老頭去了,道長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來,兩個人總是吃不完。下午,老頭回到酒館,老婆子好驚奇,說:「你啷個好多年都不回來喲?」老頭說:「你昏了喲,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鏡子,竟然長出了雪白的長鬍子。老頭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長是個神仙。一傳十十傳百,於是人們便把這酒館門前的橋叫作會仙橋。

還有一種說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個姑娘,經常到嘉陵江邊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沖跑了。江邊有個單身的打魚郎見了,劃著漁船就去給她撿了回來。於是,二人就熟悉起來。有一天,姑娘的母親生病去世,姑娘沒得錢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魚郎把她救了起來,對她說:「我網到一挑金甲鯉魚,馬上挑去賣,賣了就去買壽衣和棺材。」哪知,他挑著魚進了城,剛走到那橋上,那活蹦亂跳的金甲鯉魚全都死得硬邦邦的,還賣啥子錢喲!急得打魚郎在那橋上跳起腳哭。這時,他聽見土地廟里傳來一個聲音:「快點讓路,八洞神仙來了!」他抬頭一看,來的卻是八個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幫忙。領頭的是個拄著根鐵拐子的瘸子老頭,說:「我們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沒吃的,哪裡幫得了你的忙喲!」那身背寶劍的叫花子撿了一砣石頭丟進打魚郎的魚籮筐里,說:「你的魚全都活了,還不快點拿去賣?」打魚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頭丟進另一個籮筐,魚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見了。於是,打魚郎賣了個好價錢,安葬了姑娘的母親,然後和姑娘結成夫妻,在這橋頭安了家。這橋也就取名會仙橋。

3.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龍,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裡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准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 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學了一聲雞叫。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趕忙把最後一根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這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 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的獨輪小推車說:「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你們這小驢破車還過不去嗎?」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柴王爺連連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裡說:「這倆人不簡單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