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的著名產地
㈠ 中國四大名硯是什麼產地
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廣東肇慶市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山西新絳縣和山東泗水的魯柘澄泥硯。
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洮河石、端石、歙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中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青州的紅絲硯、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泗水的魯柘澄泥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
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三硯皆為石硯。
(1)硯的著名產地擴展閱讀:
1、端硯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不但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之特點,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氣研墨,發墨不損筆毫」的長處。
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並且與湖筆、徽墨、宣紙並稱為中國文房至寶。
二、澄泥硯
澄泥硯始於前漢,盛於唐宋,與後起之端硯、歙硯、洮硯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硯。
新安縣是澄泥硯原產地之一,隸屬於古虢州澄泥硯系列,制硯歷史悠久,據傳與漢代名將新安人楊朴築建「漢函谷關」同一時期,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澄泥硯最早產於山西絳州,其孕於漢,興於唐,盛於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躋身中國四大名硯台。自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在中國硯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玫瑰紫、蝦頭紅、硃砂紅等顏色為珍品。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多為題銘珍藏。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製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
網路-四大名硯
㈡ 四大名硯各是什麼產地是哪裡
端硯,始於唐代,盛於宋。端石出產於廣東省高要縣和肇慶市一帶,其顏色以紫色為主調(分為青紫———紅紫十多種),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綠色等。其主要特點是石紋豐富,有青花紋(硯面上帶有青黑色花紋)、硃砂釘(如堅硬的紅色釘頭般的斑點)、五彩釘等,另有形似動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為輝綠岩凝結物,也有石連蟲化石。其中的「鴝鵒眼」形似八哥眼,圓暈中還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歙觀,出產於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的龍尾山一帶(羅紋山)。歙硯始采於唐代開元年間(713年—741年),於南唐時期興盛起來,南唐李後主曾派專門的硯務官製作官硯。歙硯還一度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推崇。
洮河硯,產於我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洮河硯取材於深水之中,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地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洮石有綠洮、紅洮兩種,其中尤以綠洮為貴。洮硯適用於雕刻大面積的圖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質朴,清晰感強。
澄泥硯,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澄泥硯的顏色以鱔魚黃、蟹殼青和玫瑰紫為主。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
㈢ 我國硯產地出現了哪些
隨著歷史的演進,後來我國硯產地增加了廣東肇慶、安徽、甘肅、內寧夏、山東、河南容、河北等地為主,都具有硯石細膩、雕刻精美、發墨快、不損筆、不易乾涸和易於洗滌等優點。
藝人們都是經驗豐富,他們往往因材施藝,充分利用硯石的各種天然形態、色汗紋理、透明石眼,巧於雕成各式硯台,風格清雋高雅,堪稱「文房之寶」。
㈣ 中國四大名硯的名稱和產地是什麼
端硯--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
歙硯--江西婺源龍尾山西麓武溪
洮河石硯--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
澄泥硯--河南靈寶縣南
㈤ 天壇硯的產地
天壇硯產於河南濟源,其石產於城西的王屋山天壇峰盤谷泉畔,因山頂有回傳說的答軒轅黃帝祭天之壇,故名天壇或盤谷。
天壇硯歷史悠久,據濟源市梨林鄉漢墓考古發現推算,天壇硯早在東漢時期已有製作,唐朝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已經開始批量生產,清代天壇硯發展到鼎盛時期。天壇硯主要產於濟源市的西許村、東許村、盤谷寺、小西庄、南庄等。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讀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時曾對盤谷地名產生疑惑,為考其究,命河南巡撫親到濟源實地考察奏報。當弄清緣由後大有感悟,撰《盤谷考證》以記其事,命工匠刻於盤谷寺後茶壺翕三百米高處摩崖碑上。清《謝氏硯考》中關於盤谷也有記載:「盤谷,即李願隱居處,產石可為硯,亦具蕉葉,青花玉帶、金線狀,可與新坑端石混」。
天壇硯石藏於太行山脈王屋山斷層岩石深處。已發現開採的石坑有盤谷坑、天壇坑、硯山坑、黃龍坑等多處。由於爆破會使硯石震碎,只能以露天揭頂開采為主,在岩層上一層一層進行剝落,即危險又艱難。已開掘採用的硯石有 30 余種,上乘的如青斑、紅墩、天藍、麥葉綠、豬肝紅、柳芽黃、焦白、金線玉帶等,子母、三彩、瓜籽石比較少見,被視為硯中珍品。
㈥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原產地
除了安徽宣州的宣紙之外,還有:浙江湖州的湖筆、安徽徽州的徽墨、廣東端州的端硯。
「文房四寶」指筆、墨、紙、硯四類書畫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識。《辭海》「文房四寶」辭目的說法,便是如此:「舊時對筆、墨、紙、硯四種文具的統稱。文房謂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譜》,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實等。」
(6)硯的著名產地擴展閱讀
文房四寶一詞的由來:
蘇易簡不是「文房四寶」一辭的直接發明者,這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為蘇易簡《文房四譜》一書做提要時有所記載:「《宋史》本傳但稱文房四譜,與此本同。尤袤《遂初堂書目》作《文房四寶譜》,又有《續文房四寶譜》。考洪邁《歙硯說跋》,稱揭蘇氏文房譜於四寶堂,當由是而俗呼四寶,因增入書名,後來病其不雅,又改題耳。」
《四庫》提到的洪邁(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於蘇易簡,二者與「文房四寶」一辭似乎都有關系。其中《四庫》在為洪邁題跋《歙硯說》等書目的提要中,更詳細地談到了上述「揭蘇氏文房譜於四寶堂」的人,是洪邁的哥哥洪適(1117-1184年)。換言之,《四庫》是說蘇易簡原著《文房四譜》本無他名,是因為洪適曾經把它揭示於徽州的四寶堂,才有人用「四寶」這種俗稱稱它為《文房四寶譜》的。
㈦ 中國四大名硯和產地是什麼
端硯:廣東端溪
端硯產於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歙硯:安徽歙縣
歙硯又稱「龍尾硯」、「婺源硯」,硯石產於江西婺源龍尾山,婺源古屬歙州,故名。其特點是色如碧雲,聲如金石,濕潤如玉,墨巒浮艷。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洮硯:甘肅南部
洮硯產於甘肅藏族自治州佑潭縣,古稱洮州,故名。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特點是石質碧綠,整潔如玉,條紋似雲彩,貯墨不變質,十多天不幹涸。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復了生產。
澄泥硯:河南洛陽
澄泥硯最早產於山西絳州,其孕於漢,興於唐,盛於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躋身中國四大名硯台.自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在中國硯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玫瑰紫,蝦頭紅,硃砂紅等顏色為珍品。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多為題銘珍藏。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製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後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乾燥後放進窯內燒,最後裹上黑臘燒制而成。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㈧ 文房四寶著名產地各是哪些地方
文房四寶是指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但其最著名的產地屢有變化。大致如下:
1)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安徽宣城諸葛筆、安徽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原屬安徽徽州府,現屬於江西)龍尾硯。
2)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現安徽歙縣)、宣紙(現安徽省涇縣,涇縣古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洮硯(現甘肅省卓尼縣)、端硯(現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歙硯(現安徽歙縣)。
3)皖南宣城市是全國唯一的「文房四寶之鄉」,所產的宣紙(涇縣)、宣筆(涇縣/旌德)、徽墨(績溪/旌德)、宣硯(旌德)均為上品。
㈨ 中國硯台產地介紹
導語:中國是一個文學大國,對書法的研究經歷了幾千年,發展至今,我國有了最為著名的文房四寶,硯台便是我國文房四寶之一。雖然現在硯台的使用越來越少,但是對於一些愛好書法的文學家來說,硯台,那是書寫書法必備的用具。那麼用戶們知道中國硯台的產地在哪兒嗎?小編今天的文章主題就是要向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中國硯台的產地。
中國硯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的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四川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四硯皆為石硯。
廣東肇慶
端硯的材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且有不損毫,宜發墨的特點。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
江西婺源
歙硯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唐屬歙州)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甘肅卓尼
洮硯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後又恢復了生產。
山東青州
紅絲硯其料取於山東青州黑山,為魯硯代表。因其「資質潤美發墨,久為水所浸漬,即有膏液出焉」,且文采鮮麗,曾受到柳公權的盛贊,宋時因石脈采盡而停止。解放後又發現了新的石脈,紅絲硯重又出於世,只是資源不豐。
中國硯台的產地各有不同,而我國有著名的四大名硯,小編上述中就介紹了這四大名硯各自的產地,每一個地區因為它們的土地、水質等等的不同都會影響到硯台的生產。即使是在這個鋼筆、中性筆盛行的時代,中國也沒有忽略掉人們對書法的學習。硯台在人們的生活中也並沒有銷聲匿跡。小編的介紹到這里就結束了,希望小編對中國硯台產地的介紹能夠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