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巴佛最著名
Ⅰ 彌勒佛的由來
彌勒,菩薩名,梵文抄叫maitreya,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 「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葯,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李姓?不詳,要說彌勒化身,布袋和尚,世人也不知其姓氏啊,只知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要說跟「李」能搭上邊的,就屬武則天了。武則天運用佛教的化身轉生理論,說自己就是彌勒佛下凡。武則天用彌勒,構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孫,成為名正言順皇帝的理論基礎。僅此而已啊!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也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就姓彌勒,Maitreya,意譯為慈,所以又稱慈氏菩薩,名阿逸多,意譯為無能勝;另外也有一說是姓阿逸多名彌勒。
Ⅱ 西遊記中彌勒佛主是誰介紹一下
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 「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葯,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彼經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注維摩經一曰:「什曰: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
法華嘉祥疏二曰:「彌勒,此雲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願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昧經,故曰慈也。
華嚴經雲:「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凈名疏五曰:「言彌勒者,有雲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雲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
俱舍光記十八曰:「梅怛,此雲慈。儷葯,此雲氏。菩薩於慈姓中生,從姓立名,故名慈氏。舊雲彌勒,訛也。」
玄應音義二十五曰:「梅怛麗葯,此雲慈,即舊雲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緣:一值慈佛發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彌勒或雲梅低黎,並訛也。」
慧苑音義下曰:「彌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為慈氏也。」
慧琳音義十四曰:「彌帝隸,古雲彌勒,皆訛略不正也,正音雲每怛哩。」
西域記七曰:「梅怛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
在密教,胎藏界之彌勒,坐於中台八葉院東北方之蓮上,金剛界之彌勒在賢劫十六尊中,坐於東方,羯磨會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剛因菩薩,即為此尊之本誓,大輪金剛者,此尊之教令輪身也。密號曰迅疾金剛。
賢劫第五尊佛是彌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彌勒菩薩現在正於兜率天內院為諸天演說佛法,那裡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的400年,經四千歲(兜率天的天壽是4000年,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彌勒菩薩由兜率天內院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彌勒將來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個時期,地球經過了許多變化,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多是平原,海水平靜,土地肥沃,多有自然樂園。一年四季,風雨調順,百花開放,萬類和宜,產物豐收,果實甘美,並產天然粳米,沒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長壽,毫無疾苦。又無任何災難,人心皆為大善,沒有貪、嗔、痴、慢、疑、……,更無殺、盜、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習身、口、意三業清凈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別,無有爭執,相見歡悅,多以善言互相勉勵,人行萬善,無諸惡業,飲食無憂。其衣裳,不需人工紡織,地長天衣樹,樹上會生各式各樣的細軟衣裳,任人採取穿著;房屋宮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沒有少許污濁不凈,人慾大小便溺,地廁自開,便後自合。地上多產各類寶物,隨手可拾,人拾寶石於手中玩賞,會說:聽說過去劫時(大概是指我們現在劫),人為財寶,互相傷害,系閉牢獄,受諸苦惱,如今此寶,如同瓦石,無人守護,真是一個清平世界。那時世界雖有若干小國,而只有一個大國統一,在此地球上,有寬廣四百萬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據一方,有大都城,名雞頭城,東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廣,人民眾多,街道整齊,空中有龍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晴和。城中有羅剎眾,名叫葉華,於深夜出現,為人類服務,除去穢惡,打掃清潔,又以香水遍灑於地,非常香凈。龍神鬼類,都為人類工作,但絕對不須祭拜,那時世間已無迷信拜拜之事。天時地利,人民和順,鬼神擁護,感生了一位轉輪聖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雞頭城,對於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臣寶、守藏臣寶等,以鎮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極其自由,逍遙自在,平等安樂。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現在兜率天內院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以三會的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制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庄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制彌勒佛就是西藏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Ⅲ 彌勒佛是保佑什麼的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仁者,
佛菩薩是咱們常說的聖賢之人,有正知正見慈悲智慧的人,不是神明而是真正的明白人,聖賢教育就是再告訴大家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不虛,佛陀老師菩薩學長大慈大悲,唯求咱們離苦得樂,如果因果能代替他們早就替咱們受全部的苦讓咱們永享安樂,但是父母再慈愛,孩兒餓不能替他們吃飯,孩兒渴不能替他們喝水,個人的因果須個人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是大醫王,最智慧的導師,但是病人就是不肯吃妙葯,學生不聽從老師的勸導,醫生和老師就沒辦法,只有一直在旁邊明中暗中幫助他覺悟回頭。
末學恭錄凈空法師開示彌勒菩薩與四大天王表法含義希望對仁者的疑問有所幫助:
你進寺院的佛門,第一個見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的正面是佛陀;天王殿兩旁是四大天王;佛陀的護法神韋馱菩薩在當中,手上拿著金剛寶杵,面對著佛陀。佛說在這個賢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在這個世界示現。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菩薩將來示現成佛,是第五尊,千佛最後一尊就是韋馱菩薩。韋馱菩薩發願護千佛之法,所以他最後成佛。
我們一進道場,第一個接觸到的是天王殿。這是剛剛入佛門,入佛門學什麼?學一個笑面迎人。因為你一入佛門,頭一個看到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笑嘻嘻的,這就是教給你,你要學佛,第一個就要把心量拓開,小心量沒有資格學佛,心量要大;第二個是笑口常開,笑面迎人。
彌勒菩薩特別塑造布袋和尚的像,代表的意義就更深,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他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歡歡喜喜,一切是非善惡統統能包容。四大天王的表法,東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告訴你處世待人,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智慧之劍,代表日新又新;西方北方代表多見多聞,博學多聞,這是天王殿,你一入佛門就給你上第一課,
諸佛菩薩的形相、名號,是佛菩薩教學的宗旨,我們常常看、常常聽,常常警覺自己、提醒自己,那就是無量的功德利益。懂得表法,這才真正能警惕自己、提醒自己,時時刻刻覺而不迷。寺院裡面供養彌勒菩薩、四大天王,就是時時提醒我們自己,所以這種教學,不僅是學佛的基礎,也是做人的基礎,我們要把這個帶到我們的家庭,帶到我們的生活上。
凈空法師:彌勒菩薩是歡喜佛
佛法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徹底放下。布袋和尚表法表到位了,這宋朝時候,跟岳飛同時代,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我們中國人稱他叫歡喜佛。這是個傳奇人物,但是《高僧傳》上有他的傳記,傳記里不知道他的姓名,沒人知道,哪裡人也不知道,出現在浙江奉化。他居住的地方是雪竇寺,這個寺廟現在是彌勒菩薩的道場,他在那邊住過。胖乎乎的、笑眯眯的,每天到外面去化緣,不管人家給什麼東西,都往布袋上放在裡面。有一次在路上,遇到幾個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個手垂下來,做出這么一個姿勢,一句話也不說。人家看了一看,這是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背上就走了,理也不理人。他真的答覆了,真的講清楚了,什麼是佛法?放下是佛法。你看看,我們在大乘教里,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自始至終就是教你放下,放到什麼都沒有了,連放下也放下,你成佛了。
成佛之後怎麼樣?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來什麼?提起來是普度眾生。這個「度」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幫助,幫忙、協助,眾生有苦難,你得幫他,眾生在迷惑沒有覺悟,你得幫助他覺悟。用什麼方法?講經教學。你看釋迦牟尼佛用的方法,我們都看到了,身行、言教,他所說的他真做到。身行言教,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一生就干這么一樁事情。三十歲開悟,開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所說的他全做到了,沒有一樣不做到。他教我們的,像啟蒙,《十善業道》,他做到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真做到了,做得乾乾凈凈;三皈,放下迷邪染,依靠覺正凈,這是三皈,他做到了;五戒他做到了;經教裡面教我們放下執著,他做到了,放下分別他也做到,放下起心動念他做到了。然後告訴你,只要你真正肯放下,無量的智慧是你自性里頭本有的,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相好都是自性本來具足。《華嚴經》上世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真的不是假的。
文摘恭錄—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五集)2010/4/19檔名:02-039-0015
末學愚鈍,所知所述全部來自於古聖先賢大德和其他仁者,末學自己措辭不妥之處恭請仁者原諒,恭祝仁者一切善願速成,恭祝所有家人幸福美滿,南無阿彌陀佛。
Ⅳ 中國最大的彌勒佛在那裡
雪竇寺,全稱「雪竇資聖禪寺」,位於浙江寧波奉化溪口鎮青峰環繞、飛瀑爭鳴的雪竇山中。在寺廟四周有九個山峰纏繞,如「九龍搶珠」,故有「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剎;澗繞寺走,處處可聽泉」的贊詞。雪竇寺始創於晉朝,興起於大唐,鼎盛於兩宋。從古至今,高僧輩出,香火興旺,南宋被敕封為「五山十剎」之一,明代列入「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被稱為「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是布袋和尚-彌勒佛道場。
蔣介石稱雪竇山為「四明第一山」,歷代文人形容雪竇山「秀甲四明」。雪竇寺為佛教禪宗名剎,雪竇寺與彌勒有緣。彌勒化身布袋和尚是奉化人,出家、圓寂於奉化岳林禪寺,常去雪竇寺做佛事,因此岳林寺、雪竇寺均為「彌勒應跡聖地」。
Ⅳ 彌勒佛的故事
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版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權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里,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Ⅵ 彌勒佛是何來歷
菩薩與佛:一般認為菩薩是大乘佛教興起以後產生的概念,指佛在成佛之前拒絕成佛來幫助眾生的那個階段。所以釋迦牟尼悟道之後成佛以前有段時間其實是菩薩。早期佛教認為三世各有一佛,過去世的燃燈佛,現在世的釋迦佛,將來世的彌勒佛。而彌勒佛(maitreya)在成佛以前也是菩薩,據佛經說住在兜率天(Tusita)。他的故事特別見於<<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彌勒菩薩在古籍中經常以慈氏菩薩一名出現。比如常見於<<大唐西域記>>等書。大乘佛教,一般認為就是修菩薩道。因為有自度並度人的教義,所以被稱為大乘。當然各個學者對大乘的解釋是很不同的,有人認為大乘是大道,即菩薩道,也是佛道,不是聲聞道。大乘佛教發展出了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但也有人認為大乘其實是大智慧,是超越小乘的智慧。總之,菩薩是大乘佛教中比較典型的概念。菩薩給眾生說法,就是在幫助眾生悟道。菩薩的主題在大乘經典中出現極多。除了彌勒菩薩之外,還有最著名的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彌勒佛是佛教里的著名人物。據佛經上講,釋迦在世是,彌勒在旁聽法,是釋迦的繼承人和未來的佛。 彌勒,為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意譯慈氏,為姓,一說名阿夷多。彌勒菩薩為佛弟子,先佛滅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宮,在那裡講經說法,由於釋迦牟尼佛預記他在兜率天壽命終盡時將下生人間,繼之為佛,因此他又被稱為一生補處菩薩,即下一輩子即可替補成佛的菩薩。由於他將來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稱為彌勒佛。 彌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經》里就已經出現了。在《阿含經》中,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後出世的未來佛,彌勒佛出世時,土地平整,七寶充滿,花香濃郁,果味甘美,國土豐樂,人民善良,人的壽命達到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才出嫁。彌勒佛父名修梵摩,為大臣,母名梵摩越,為公主,可見其出身高貴。彌勒下生之後,在龍華樹下坐禪成道,又設三會度脫眾生,初會度九十六億人,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第三會度九十二億人。 但是,中國佛教寺院里一團和氣的彌勒佛,卻另有來歷。 傳說唐末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有一個布袋和尚,常背以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卧,型似瘋顛。他自稱為彌勒化身,以後人們就以他為形象塑成彌勒佛像,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大肚彌勒了。在佛門中他是個樂天派。據說,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能消災除病,保佑平安。 農歷元月一日是當來下生彌勒菩薩的聖誕,彌勒菩薩當初與釋迦牟尼佛一起修行,由於彼此發心不同,因此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而彌勒菩薩現仍在兜率內院修菩薩道。 彌勒菩薩是娑婆世界未來佛,曾蒙釋迦牟尼佛親為授記:當其壽四千盡時(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將下生娑婆世界,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稱為「龍華三會」。 龍華三會時,於昔時釋迦牟尼佛教法下未曾得道者,將以上、中、下三根之別,悉皆得道。根據《菩薩處胎經》,龍華三會所度之眾分別為: 初會:戒眾九十六億,凡有出家僧眾能持戒者,當先度之。 二會:度眾九十四億,雖未出家,但已皈依三寶,且能依戒奉持,恭敬供養者,皆當得度。 三會:度眾九十二億,雖未持戒,而能敬香禮佛,乃至一念稱名,少分供養,生正信者,亦皆度之。 自古彌勒菩薩與阿彌陀佛信仰同為佛教徒所重,彌勒菩薩的兜率凈土稀有殊勝如下: 一、兜率凈土距離娑婆世界很近,同樣在欲界,修行比較容易,只要皈依三寶,清凈持戒,如法布施,再加上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就能往生兜率凈土,不必像極樂凈土,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始得往生。 二、往生彌勒凈土,不一定要發菩提心、出離心,發增上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願往生,三根普被。 三、往生兜率凈土者,可以面見彌勒菩薩,聽他說法而得不退轉,見佛聞法的速度比極樂凈土快速。 因此,求生兜率凈土,並不是去享受兜率天的欲樂,而是去親近彌勒菩薩,等到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時,參與龍華三會說法的盛會,見佛聞法,斷除煩惱,解脫生死,這才不辜負彌勒菩薩在欲界天建立凈土的悲願
希望採納
Ⅶ 彌勒佛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與釋迦摩尼是一個人嘛
其實,中國人最早首選的信仰,不是觀世音菩薩,也不是阿彌陀佛,最早得到中國民眾信仰的是彌勒菩薩。早在漢代,彌勒佛的佛經,被大量翻譯成漢語。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羅語寫的劇本《彌勒會見記》,描寫和彌勒會見的故事。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劇本,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發現,是迄今為止吐火羅語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經典。這個信仰在漢代,很快得到了中國信徒的認可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往生彌勒凈土。
唐朝初年,彌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詩人寒山,他是一個僧人,寫過這樣的詩:南無佛陀耶,遠遠求彌勒。玄奘從一開始就是信仰彌勒凈土的,他是虔誠的彌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則天,唐高宗,也都是彌勒信徒。這就是玄奘為什麼要去印度求《瑜伽師地論》的原因所在。
武則天通過官方宣布,她是彌勒佛降生,見於《資治通鑒》。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權勢顯赫的女性,如呂後,慈禧,可都不是皇帝。而武則天是皇帝,她把李姓皇帝變成了自己的老公。在中國傳統中,女性怎麼能當皇帝呢?武則天運用佛教的化身轉生理論,說我就是彌勒佛下凡。武則天用彌勒,構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孫,成為名正言順皇帝的理論基礎。
白居易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個學會,叫一時上升會。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彌勒境界。為了往生彌勒,白居易寫過一分決心書:仰慈氏形,稱慈氏名,願我來世,一時上升。慈氏就是彌勒,彌勒是音譯,慈氏是意譯。我敬仰慈氏菩薩的身形,我呼喚慈氏菩薩的名字,希望來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彌勒菩薩的身邊。應該說,在唐朝以前,信仰彌勒的,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那麼,彌勒信仰又是怎麼逐漸衰亡的呢?這里有佛教不同派別和學說之間的競爭問題,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彌勒佛作為拯救百姓於水火,拯救人民於苦難,給人帶來一切美好願望和希望的一個未來佛,早已成為民間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來源,打著彌勒佛的旗號,反對殘暴統治,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因此,統治者是不能容忍這種信仰的。唐玄宗下令禁止彌勒信仰,於是,漸漸默默無聞。唐朝開元以後,彌勒佛像,在漢族信徒中急劇減少。
彌勒的名字,用梵文念,或用巴利語念,跟彌勒二字毫無關系。玄奘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玄奘說你們翻錯了,從梵文翻譯過來,應叫梅旦利耶。玄奘認為,彌勒應該叫梅旦利耶菩薩。跟觀自在菩薩的命運一樣,大家都不接受玄奘的意見,還是叫彌勒菩薩。彌勒是音譯,意譯叫慈氏菩薩。
Ⅷ 強巴佛的昌都強巴林寺
誰知道,昌都鎮強巴林寺,誰和強巴佛本人,緣分深的活佛?向巴克珠活佛,幫強巴佛本人記一下資料,會去玩?
Ⅸ 中國最大的鍍金銅坐佛是哪座
扎什倫布寺強巴佛像
殿內供奉著的強巴佛,盤坐在高達3.8米的蓮花基座上,坐北朝南,俯專瞰著整個寺宇樓群。屬佛教認為:5億7000年以後,強巴佛將接替釋迦牟尼而成為佛教至尊,因而受到善男信女的崇敬。強巴佛銅像工藝精湛,看上去面龐和肌膚細嫩如有彈性,佛體豐滿如有體溫,他盤坐聞法,嫻靜、慈祥,人們見到他,所有的憂愁似乎全都雲消霧散。
這尊鍍金佛像高26.2米,肩寬11.5米,耳長2.2米,是巨型雕塑中的珍品,現為世界上最大的鍍金銅佛像。
扎什倫布寺始建於公元1447年,由西藏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弟子一世達賴根敦珠巴主持興建。扎什倫布藏語意為「吉祥陀彌」。扎什倫布寺是西藏黃教四大寺院之一,歷代班禪的住錫地。過去扎什倫布寺有僧侶2000多人,現在有600多人。500多年來,扎什倫布寺一直是國內外佛教徒、朝聖者和遊人們朝拜、觀瞻的聖地,僅1984年以來,前來朝拜、觀瞻的遊人們就達40多萬人次。
在扎什倫布寺院西邊矗立著一座近30米高的殿堂,這就是強巴佛殿。當人們清晨遠眺時,佛殿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耀,四周雲霧繚繞,佛殿後面環屏著日光山,這一切猶如繪畫中的仙山瓊閣一般,幽幽秀景。
Ⅹ 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彌勒佛厲害嗎
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彌勒佛厲害嗎
作者:靈異恐怖 時間:2016-03-01
導讀:彌勒佛厲害嗎 彌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雖然被稱為佛,可是實際上卻是菩薩,一位佛祖釋迦牟尼佛預言,彌勒佛會在未來的世界裡降生,渡劫成佛,成為釋迦牟尼佛的繼承者,所以被稱為是彌勒佛
彌勒佛厲害嗎
彌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雖然被稱為佛,可是實際上卻是菩薩,一位佛祖釋迦牟尼佛預言,彌勒佛會在未來的世界裡降生,渡劫成佛,成為釋迦牟尼佛的繼承者,所以被稱為是彌勒佛,也是未來佛。那麼彌勒佛厲害嗎?
彌勒佛銅像
關於彌勒佛厲害嗎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因為他是下一任的如來佛祖,用我們現在的話講那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單從職位上來講彌勒佛確實是很厲害的。可是評價他厲不厲害,不能只是從他的職位上來看,還要看看其他的方面。他化身布袋和尚,救濟百姓,在那些百姓的心中,彌勒佛是厲害的。彌勒佛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笑著去面對的,最後困難有迎刃而解,無疑,在心態上彌勒佛是厲害的。他經常背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救濟窮困的百姓,那時候人們經常嘲笑他,有的甚至還往他的布袋裡放些石頭、磚塊,但是對於這樣的行為,他都毫不在意,依然笑呵呵的,他懂得要想成功渡化人們之前,必定是要受磨難的,會被世人不理解,他忍了下來,但是,他最後還是成功的教化了百姓。在這個方面,毋庸置疑,他是厲害的。
評價一個人厲不厲害,不能只是從單方面來看,要全面的客觀的去評價。彌勒佛用自身的行為去感化人們,這對於那些受他教誨,一心向佛的人來說,他就是厲害的。
彌勒佛道場在哪裡
提起彌勒佛的道場,許多不信佛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其實現在所知道的彌勒佛的道場就在貴州省的武陵山脈的主峰—梵凈山。它不僅僅是一處佛教聖地,更是我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還曾經舉行過佛教文化研討會,這里廟宇眾多,其中要數四大皇庵和四十八座腳庵最為著名。彌勒佛的廟宇在頂峰,左邊是釋迦牟尼佛,右邊是彌勒佛。不過關於彌勒佛道場在哪裡還是有爭議。
其中爭議聲最高的有三處,一處是在浙江省義烏市的雙林寺,一處是地處遼寧的龍泉山,還有一處是浙江省奉化的雪竇山。其中,雪竇山的呼聲是最高的,也是最能被人接受的。不僅是因為雪竇山天下名山,更是因為彌勒佛化身為布袋和尚時就是奉化地區的人,所以將雪竇山當成彌勒佛的道場合情合理。
彌勒佛道場在哪裡自古以來都備受爭議,一些不法份子還因此會到處造謠,打著彌勒佛的旗號招搖撞騙,坑害百姓,危害國家社會的安全,破壞祖國的團結。但是其實不管彌勒佛的道場是不是在自己心裡所想的地方,對於一心向佛的人來說,無論在哪兒,都改變不了他們向佛、敬佛的心。彌勒佛是正義的使者,一直都在吸引和感染著許多善良的人們,這種感染力不會因為時間的關系而漸漸變淡,無論什麼時代,無論我們身邊的事物改變有多大,我們內心的那顆善良的心是不會改變的。
彌勒佛已經轉世了嗎
彌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雖為菩薩卻被尊稱為佛,又被稱為未來佛,據說彌勒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釋迦牟尼佛曾經預言彌勒佛在適當時機可以轉世成佛,降生在人間,然後出家修道,渡劫,度化眾人,最後在龍華菩提樹下覺悟成佛,成為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那麼彌勒佛已經轉世了嗎?
彌勒佛在兜率內院修行,兜率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我們人間的5億多年,將近6億年,按照人類發展的歷史來推算,應該距離彌勒佛轉世還有著很長的時間,所以說對於彌勒佛已經轉世了嗎這個問題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據說,彌勒佛降生在人間的時期,那個時候物產豐富,土地肥沃,人民安居樂業,所以人們認為彌勒佛是一尊福佛,會給人們帶來好運氣,所以一直深受百姓們的喜愛。有些邪教一直散播謠言,說彌勒佛已經轉世,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彌勒佛轉世還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彌勒佛是寬容,慈悲,樂觀的化身,我們經常形容他是「大肚彌勒佛」,彌勒佛總是盤腿而坐,眼睛笑眯眯的望著眾人,給人帶來一種親切感。
彌勒佛是給人力量,普度眾生的佛,不會做出傷害眾生的事情,彌勒佛轉世需要一定的時機,而這個時機不是人為控制的,所以在有些人散布彌勒佛轉世的謠言的時候我們不能輕易相信,信佛的人只要做到心中有佛,多做慈善的事,不要特別的去在意彌勒佛是否已經轉世,即使沒有轉世也要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彌勒佛的地位
說起彌勒佛的地位,許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彌勒佛是佛教當中的八大菩薩之一,是如來釋迦牟尼佛預言的將在未來接替他的未來佛。
的確,彌勒佛雖然被稱為佛,可是實際上卻是菩薩,但是一位釋迦牟尼佛說他會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會在人世間降生,他的出身高貴,父親是一位顯赫的大臣,母親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公主,他出生的時候天降異象,人們都普遍長命,女子五百歲才嫁人。他從出生便與佛結緣,成年之後便出家為僧,之後經歷許多的劫難,最後在龍華樹下覺悟成佛。所以說到彌勒佛的地位,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那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然,我們不能這樣說,因為做善事沒有高低大小之分,地位也不能這樣論。
在佛的眼中,眾人皆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在眾多信佛之人的眼中,佛是普度眾生,救眾人於水火之中的天神,同樣都是做好事,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所以說彌勒佛在佛教中的地位可能很高,但是在眾生的眼中,所有的佛都是解救百姓的天神,沒有高低之分,地位的高低都是在人心罷了。彌勒佛曾經化身為布袋和尚,下凡去教化眾人,他不顧別人的冷嘲熱諷,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人們,使他們幡然悔悟,在那些百姓的眼中,彌勒佛的形象偉岸,是他們心目中的天神,在他們的眼中彌勒佛的地位很高。所以要論彌勒佛的地位,就要看是在什麼人的眼中了。
彌勒佛和韋陀
彌勒佛是佛教當中的八大菩薩之一,是佛祖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曾隨釋迦牟尼一起出家,後來釋迦牟尼覺悟成佛之後他一直居住在兜率天的內院,潛心修行。韋陀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護法之一,佛教的人都把他當成是祛除妖魔,保護佛法的天神,他被人稱作是「韋陀菩薩」。那麼彌勒佛和韋陀有什麼關系呢?
到過寺廟里燒香拜佛的人都知道,韋陀菩薩的佛像是站在彌勒佛的佛像後面的,關於這個站位的原因,還有一段小故事呢。相傳曾經彌勒佛和韋陀菩薩起初並不是在一座廟宇里的,彌勒佛的廟宇香火鼎盛,人來人往,而韋陀菩薩的廟宇卻是人煙稀少。這是什麼原因呢,歸根結底是兩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眾所周知,彌勒佛總是一臉笑意,看上去很親切,他總是笑臉迎客,而韋陀菩薩呢,總是黑著臉,看上去特別的嚴肅,讓人不敢靠近。
佛祖知道這一消息後,就讓他們兩個在同一座廟宇里了,他們兩個分工合作,彌勒佛笑迎八方客,使得這里香火旺盛,韋陀菩薩鐵面無私,負責掌管財務,兩人分工明確,使得寺廟里香火不斷,佛祖知道後很是欣慰。彌勒佛和韋陀菩薩像是同事,又像是朋友,兩人一起度過了很多歲月,一直在一起向世人弘揚佛法,教化世人,一直在保佑著一方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