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執行部
⑴ 上海財經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1、嚴濟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第一批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2、楊紀琬,中國社會主義會計制度的奠基人、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重建和恢復的創始人;
3、曹沛霖,政治學家、復旦大學首席教授、中國政治學理論博士點最早的3位博士生導師之一;
4、婁爾行,中國當代最有影響的會計學家之一、中國會計學博士點最早的2位博士生導師之一;
5、褚葆一,經濟學家、中國世界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北錢南褚),早年留學歐洲;
6、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碩士第一年在上財學習基礎課。
(1)著名執行部擴展閱讀
排名:在2019 U.S.News全球最好大學學科排名中,經濟學與商學位列全球第156;在2018 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統計學位列全球51-75,金融學位列全球76-100,經濟學位列全球101-150;
在荷蘭蒂爾堡大學全球經濟學研究機構科研排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全球商學院科研排名、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金融學排名、美國楊百翰大學全球會計學排名中,相關學科已進入或接近全球前100。
⑵ 關於抗日戰爭的小故事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公共租界的日本人聚集區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這次戰役,日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總司令,先後投入陸,海,空與特種兵部隊近30萬人,動用艦船130餘艘,飛機400餘架,戰車300餘輛,狂妄地宣稱1個月內佔領上海。當時的國民政府先由馮玉祥,後由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指揮。
先後調集中央部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部隊和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以及部分省市保安總隊,總計兵力約70萬余師,奮勇迎戰。
2、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聞名中外,又稱「錦江會戰」。上高會戰,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斃傷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3、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
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2個師(旅)共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最後會戰以中國失利告終,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5、徐州會戰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⑶ 請問劉德華的《黑蝙蝠中隊》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曲
劉德華演唱的歌曲《黑蝙蝠中隊》不是影視原聲。收錄於《美麗的一天》專輯中。2002年07月發行。
《黑蝙蝠中隊》背後故事
兩岸軍事對峙期間,國民黨空軍第三十四、三十五飛行中隊,駕駛美國提供的偵察機趁夜幕從台灣空軍基地起飛,穿越整個中國大陸拍攝情報、空投傳單或空降特務然後返航。
三十四中隊的隊徽是有著北斗七星的深藍色背景下一隻展翅的黑蝙蝠,象徵其飛翔於深藍的夜空中,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潛入「赤色鐵幕」。三十五中隊的隊徽則是紅色背景下的一隻很萌的黑貓,寓意著在黑夜中有雙明亮的眼睛,迅捷地出入於「紅色鐵幕」。
因為每次任務的飛行時間都很長,黑蝙蝠中隊機組成員最高達14人,分三班次輪值,一旦被擊落即傷亡慘重。從1953年始到1967年止,黑蝙蝠中隊進行過八百多次的飛行,共損失148名飛行員,佔全部成員的三分之二,眷村因此而時常有哭聲。
從1961年始至1974年止,黑貓中隊28名飛行員共執行了220次偵查任務,損失10人——「黑貓」們駕駛的是著名的U-2高空偵察機,只需要一名飛行員,傷亡人數相對較少。然而,「黑蝙蝠」和「黑貓」們用生命搜集到的情報,並沒有落到國民黨手中。
(3)著名執行部擴展閱讀
《黑蝙蝠中隊》也是一部電影講述了台灣地區空軍34中隊進行夜間偵察任務情形與晝伏夜出的蝙蝠相同,因此以「蝙蝠中隊」命名,而所屬偵察機均漆成黑色,而又稱作「黑蝙蝠」。隊徽是一隻展翅的黑蝙蝠,在北斗七星上飛翔於深藍的夜空中,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象徵潛入赤色鐵幕。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剛剛撤退到台灣的國民黨當局為了維系「美台關系」,並獲得美國援助,曾經成立一支「黑蝙蝠中隊」,替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偵察大陸軍情。
據統計,「黑蝙蝠中隊」自1953年成立至1967年12月停止偵察任務,共執行任務838架次,先後有10架飛機被擊落或意外墜毀,殉職人員達140多人。
⑷ 國內有哪些知名企業培訓企業 公司執行力太低,老總要求各部門相關職務的人都需要培訓,准備把培訓外包
各培訓公司來都有各自的自專長,最好找相關信息時要把這個了解清楚一下,哪些課程是哪個公司做得比較擅長的,這樣培訓效果才能達到上佳。
先說幾個吧,具體的你還要自己去深入了解一下:
時代光華:公開課程做得比較好,人氣比較旺
北大縱橫:咨詢案更勝一籌,比較權威
濤濤國際:培訓師培訓是王牌課程,銷售、人資、通識等領域也有主力課程
影 響 力:高層管理課程為主打,效果還不錯,確實有「影響力」
……
總之,還要看你自己的選擇,根據它們的專長來分配吧,會更合理一些。
⑸ 如果要搞諜戰片電視劇排行榜,哪幾部作品可以上榜
我國有很多類型的電視劇,其中諜戰片算是一大類了,這類題材的電視劇多半是喬裝潛伏在敵人內部然後獲取重要信息,而且這類電視劇大多情節緊湊而且抓人心。如果要做排行榜的話我覺得能排在前三的國產諜戰片有《偽裝者》、《潛伏》以及《密戰》。
其實類似這樣的諜戰片有很多,大部分劇情的大環境和背景都差不多,主要的區別就是情節的安排和人物角色的設定安排,所以還是很考驗導演和編劇的一些真實的功力的。
⑹ 天津大學走出過哪些知名校友
難道沒有人說北洋園校區帝國圖書館的捐贈者鄭東先生嗎?
鄭東是天大是天大化工學院92屆校友,現在主要從事風險投資,天大修新校區的時候給母校捐了錢修了鄭東圖書館,就是一直被同學們誇贊的帝國圖書館,鄭東先生不僅回報母校,還關注學校的學生,並且設立了鄭東校友創新助學金,鼓勵同學們創新創業。
天大傑出校友還有很多,像廣為人知的詩人徐志摩,建築設計師馮驥才等等。
⑺ 請問黑龍江省近代有什麼著名人物最好是影響大一點的 政界的 歷史老師讓寫報告啊求幫助
1931年11月4日,在黑龍江省嫩江橋面,東北軍愛國將領馬佔山率領中國軍隊,向發動進攻的日本侵略者奮起反擊,打響了武裝抗日斗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武裝抗日的序幕。
馬佔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字秀芳,漢族,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祖籍河北省
豐潤縣。綠林出身,精於騎射。1929年被張學良任命為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1930年任黑河警備司令兼黑龍江省陸軍步兵第三旅旅長。「九·一八」事變後,時任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的馬佔山,不滿於蔣介石奉行的不抵抗錯誤政策,決心進行抵禦。11月4日,日軍在飛機、大炮和裝甲車掩護下,出動4000多人,向嫩江橋發起進攻。中國守軍奮起還擊,江橋戰役正式打響。中國軍隊在嫩江橋及其附近的大興地區,與日軍展開了一場場殊死拼殺。馬佔山將軍一面調兵遣將,一面親臨前線指揮。這次戰斗,日軍共損失兵力1000餘人,是「九·一八」事變以來首次受到的重挫。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傷亡600餘人。
1932年2月,日軍攻佔哈爾濱後,馬佔山曾投降日本,就任偽黑龍江省省長,後又任偽滿洲國軍政部長。同年4月擺脫日軍監視,在黑河舉兵反正,通電繼續抗日,並揭露偽滿內幕,任東北救國抗日聯軍總司令。1936年參與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後任東北挺進軍總司令。1940年任黑龍江省主席,後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1946年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1949年1月與傅作義、鄧寶珊等人一起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宣布起義。
⑻ 北京工業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
本人15級機械專業的,今年大四,看到這個問題很有感觸,仔細梳理了一番,特來回答北工大作為北京市的親兒子,培養出的人才也是數一數二的。
先說一個大家不太了解的,程靜,現任北京市水務局局長,這個老學長的經歷頗為豐富,在北京工業大學畢業後先是留校工作,後又前往香港讀完碩士後又返回北工大任教,擔任北工大教務處副處長、處長、土建系系主任,副校長,擔任全國高等教育學會理事,全國高等工程教育學會副主席等多項社會兼職,並於1999年被評為教授。
總之,從北工大走出的人才各式各樣,都能給工大增光添彩,希望同學們在工大好好學習,報答學校。
⑼ 美國著名的師有哪些
大紅一師
美國陸軍第1機械化步兵師於1917年6月組建於法國,當時叫第一遠征師。創建伊始,即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歷經數次重大戰役戰斗,總共作戰158天,傷亡22320人,獲榮譽勛章5枚,贏得「大紅一師」的榮譽稱號。
美國第一機械化步兵師
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是美國陸軍主力部隊之一,該師成軍以來參加了美國歷次主要的戰爭,並且多是戰斗中的攻堅主力,特別是在二戰中,在北非登陸戰役,西西里島傑拉登陸場,諾曼底「奧馬哈」海灘,攻陷「齊格菲防線」,阿登地區雷馬根大橋,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都留下了該師的鮮血和赫赫戰功,該師無愧於美軍第一部隊的美名,是美軍一支王牌中的王牌師。
美國第1步兵師組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年,而第1步兵師最初稱美國第1遠征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武裝起來,最大限度地武裝起來,毫無限制地武裝起來!」威爾遜總統向全國發出了戰斗號召。國會頒布了1917年徵兵法。根據美國陸軍部關於組建美國第1遠征師的指示,1917年5月24日,美國陸軍將分散駐扎在多個駐地的正規陸軍部隊集中起來,正式組成美國第1遠征師,威廉·L·賽伯特少將任第一任師長。
6月14日,美國第1遠征師的第一批部隊從紐約港與霍博肯港啟航駛往歐洲,其餘部隊則在年內陸續抵達法國聖納澤爾和英國利物浦,最後一支部隊於12月22日到達聖納澤爾。第一批部隊到達法國後,美國第1遠征師於7月6日改編為美國第1步兵師。該師主要由第1步兵旅1第2步兵旅和第1野戰炮兵旅以及各種支援部隊組成。到達法國之後,美國第1步兵師並沒有立即參戰。後來,1917年6月8日被確定為美國第1步兵師的成立日。
「鐵錘」美國遠征軍司令潘興將軍對美軍第1師極為關心,親自製訂了一個冗長的訓練計劃,他想讓該師成為美軍的典範。自從1917年7月5日第1師的第一批分隊到達被選作訓練區的貢德古爾時起,潘興就開始對他們的基本戰術使用水平進行檢查,前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1917年8月下旬,法軍第47阿爾卑斯狙擊師---即「藍魔」師開始向美軍第1師講授塹壕戰和武器知識。直到10月21日,潘興才把該師派到一個沒有戰事的地區,配屬給法軍第18師,讓它體驗一下前線的生活。從那一天起,每個團派出一個營跟隨法軍進入前沿10天,然後其他各營再進入前沿數天。1917年11月底,第1師返回貢德古爾,將在前線學到的東西貫徹到此後的訓練中去。只是到了1918年1月18日,即第1師到達法國半年之後,潘興才認為該師已作好了單獨接受任務的准備,可以派到戰線上去了。
期間在第1師誕生了美軍的一員著名的戰略家喬治.馬歇爾五星上將,不過當時他只是第1師參謀部的一名臨時中校。馬歇爾的任務是使第1師師部隨時了解前沿陣地的情況,檢查部署和物資給養,密切注意部隊的土氣。
1917年10月21日,美國第1步兵師參加攻佔洛林的薩默維爾的作戰。1918年1月18日至2月5日,該師第1步兵旅(配屬5個法軍營)參加攻佔洛林的安索維爾的作戰。2月5日至4月3日,美國第1步兵師攻佔洛林的安索維爾,4月27日至6月8日,美國第1步兵師佔領康蒂格尼,那是一個被德軍佔領的小村莊,協約國軍需要它,第1師奉命把它拿下來。士兵們經過苦戰終於攻下來,他們受令堅守陣地。經受了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階段最密集的炮火射擊,守住了村子。馬歇爾後來寫道:「我們守住了康蒂尼,德軍後來再也沒有重新佔領這個村莊。"
6月9日至13日,美國第1步兵師參加蒙特蒂迪爾一諾昂的防禦作戰。
6月14日至7月8日,美國第l步兵師與法軍部隊在康蒂格尼地區換防。
7月18日至22日,美國第1步兵師參加埃納一馬恩河戰役。8月7日至24日,該師佔領洛林地區的賽澤。 9月8日至11日,該師又佔領賽切普雷與安索維爾之間的盧瑟。
9月12日至16日,美國第1步兵師參加聖米耶爾戰役。
10月1日至12日,美國第1步兵師參加默茲一阿爾貢進攻戰役的第一階段010月29日至11月11日,該師參加默茲一阿爾貢進攻戰役的第二階段。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之後,美國擺脫「孤立主義」的束縛,美軍也開始緊急備戰。美國第1步兵師也不例外。
美國第1步兵師集結於英國並進行臨戰訓練之後,於1942年11月8日參加代號為「火炬行動」的北非登陸戰役,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奧蘭登陸成功。此後,該師在第2軍編成內向突尼西亞挺進。該師在與德軍的作戰中一度遭受重創,傷亡慘重。
1943年5月9日,德意非洲集團軍群24萬人投降,北非為盟軍所控制,北非從此無戰事。盟軍利用這一有利形勢,發起代號為「赫斯基」的西西里戰役。
7月10日,美國第1步兵師在西西里島東南部的傑拉強行登陸,迅即突破守軍防線。不久,德國裝備精良的"戈林"裝甲師向第1步兵師反撲,德國60輛坦克在沒有步兵的情況下直沖海灘,企圖摧毀美軍的橋頭堡,第1步兵師只能臨時挖單兵壕阻擊,在海軍艦炮火力和加拿大部隊的支援下,第1步兵師使用炮兵火力擊退德國裝甲師,許多坦克已沖到戰壕前2000米,第1步兵師乘勝發起進攻,一舉攻佔特羅伊納,7月13日在戰斗中,第1師付出了很大的傷亡,其中包括克勞弗德中校(Joseph B. Crawford),但他們為盟軍打開了通向墨西拿海峽的大門。
經過28天的殊死戰斗,第1步兵師取得輝煌戰績的同時,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267名英勇的戰士付出了生命,1184人負傷,337失蹤,但上級也發現該師紀律出現問題,他們臨陣換將,克萊倫斯·R·許布納少將接替特里·M·艾倫少將指揮第1步兵師,克萊倫斯·R·許布納少將當時是華盛頓的一位軍需官,他在一戰時,就曾在第1步兵師16團戰斗過。
第1步兵師第16步兵團經過集訓後,被編入V軍團,擴充為34124人和3306輛車輛,1944年6月,在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作戰中主攻「奧馬哈」灘,但這是整個諾曼底登陸作戰中最為慘烈的一場血腥苦戰.第1集團軍司令戰後升為第一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布雷德利五星上將回憶道:「奧馬哈」灘簡直是一場惡夢。直到今天,一想到1944年6月6日那裡發生的事情,就會感到一陣陣痛苦。我曾多次回到那裡,悼念死在灘頭的勇士。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人們也不會忘記那些僥幸活到勝利之日的人們。那天,踏上「奧馬哈」灘的人,個個都是英雄。
奧馬哈位於猶他海灘的東面,科湯坦半島南端維爾河口到貝辛港之間長6.4公里的海灘,海岸是三十多米高的懸崖陡坡,有四個被海水沖刷出的深谷,成為通向內陸的天然出口,海灘上高低潮之間的落差約為270米,海灘是硬質沙地,上面築有高聳的鵝卵石堤岸,後面是沙丘,草地,樹林,易守難攻。德軍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形構築防禦工事,在低潮線到高潮線之間設置了三道障礙物,還混雜有大量水雷,在卵石堤岸上築有混凝土堡壘,在堡壘前有蛇腹形鐵絲網和幾千顆地雷,四個出口都用地雷和鋼筋水泥障礙物封死。海岸上有16個堅固支撐點,配有機槍和反坦克炮,懸崖上還構築暗堡,內有威力極強的88mm火炮,炮火殺傷范圍可以覆蓋整個海灘。
盟軍之所以選擇這里登陸,是因為從維爾河口到阿羅門奇之間正處在美軍猶他海灘和英軍海灘當中,位置非常重要,而這段32公里長的海岸只有這一段還勉強可以登陸,其餘地段都是懸崖絕壁。此外盟軍認為這里的守軍是第716海防師的一個團,既無裝甲部隊,又無機動車輛,士兵又多是後備役,戰鬥力差。實際上,3月中旬隆美爾為加強諾曼底地區的防禦力量,從聖洛調來精銳的野戰部隊第352步兵師,該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部署在奧馬哈灘頭,另外兩個團在距海灘只有幾英里的貝葉。實際上,「奧馬哈」灘上的第716守備師的這個團已經並入第352師,而盟軍情報機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後,才查明第352師的去向。
在奧馬哈登陸的突擊部隊包括查爾斯·格哈特第29師第116團和許布納「大紅一師」的第16團,還有經過特殊訓練專門爆破敵人水下障礙的工兵部隊。由霍爾海軍少將指揮的O編隊負責運送。6月6日三時到達換乘區,當時海面上風力五級,浪高12米,有10艘登陸艇因風浪太大而翻沉,艇上所載300名士兵就在海面上掙扎,3— 6英尺高的浪頭向我們的戰艦和運輸艦撲打過來。在漆黑的夜裡,讓登陸艦起錨困難重重,而且危機四伏。步兵身負沉重的裝備,爬進劇烈顛簸的艦只,很快就感到難以忍受:潮濕、寒冷和暈船。裝載64輛攻擊東、西灘頭的兩棲坦克的16艘坦克登陸艦,在海上劇烈地顛簸著,笨拙地移動著。士兵們又冷又濕,當到達海灘時,士兵們已經精疲力盡。
更糟糕的是盟軍在登陸前的火力准備中,最初為達成戰術上的突然性,在預先航空火力准備時沒有對這一地區進行轟炸。6月6日五時五十分,由2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組成的艦炮火力支援艦隊實施四十分鍾的艦炮火力准備,可由於害怕霍克角德軍岸炮射擊,軍艦只是在遠距離上進行射擊,准確率很低。六時由480架B—26轟炸機對德軍防禦陣地進行直接航空火力准備,投彈達1285噸,但當時雲層又低又厚,飛行員怕誤傷己方部隊,故意延遲30秒投彈,結果1285噸炸彈都落在5公里外。所以德軍的防禦工事和火力點大都完好無損,當盟軍的火力准備剛一結束,德軍的炮火就開始射擊了。
計劃伴隨登陸兵上陸提供及時火力支援的水陸坦克,在西段的32輛中有27輛在下水後的幾分鍾里就因風浪太大而沉沒,餘下的5輛有2輛是駕駛員技術高超戰勝風浪駛上海灘的,另3輛要歸功於一位坦克登陸艇長的主動精神,他見第一輛坦克剛下水就在風浪中沉沒,立即命令關上艇首門,將餘下的3輛直接送上海灘。在東段指揮員見風浪太大,水陸坦克無法下水,就命令將坦克直接送上海灘,但這樣一來到達海灘的時間提前了,為了等待配合作戰的裝甲車輛,坦克登陸艇不得不在海岸附近徘徊等待,德軍抓住機會猛烈炮擊,擊沉了2艘坦克登陸艇,裝備105毫米火炮的幾十輛兩棲車輛也多數沉沒,結果只有一半兩棲坦克和少數幾輛戰車到達「奧馬哈」灘。6點30分,傑羅第軍的第一批步兵到達「奧馬哈」灘,多數都搞錯了地方。直到六時四十五分,水陸坦克和裝甲車輛才駛上海灘,可剛上海灘,就被德軍炮火摧毀了好幾輛。接著第一波1500名士兵開始突擊上陸,因為海中有一股向東的潮汐,以及岸上迷漫的硝煙,使得士兵難辨方向,隊形也變得混亂。上陸時士兵們要先趟水涉過1米多深,50—90米寬的淺水區,再要通過180—270米寬毫無遮掩的海灘,才能接近到堤岸,而且這一切都在德軍密集而猛烈的炮火下。所以在最初的半小時里,這1500名士兵根本無法投入作戰,只是在淺水中,海灘上為生存而苦苦掙扎。在第一批登陸的8個連中只有2個連登上預定海灘,這些部隊立即遭到敵人的機關槍、迫擊炮和火炮的猛烈射擊,被德軍的火力壓得抬不起頭。由工兵和海軍潛水員組成的水下爆破組,傷亡慘重,有幾十人死亡或受傷,許多人淹死在海里。裝備丟失損壞嚴重,但仍克服困難冒著德軍炮火開始清除障礙物,設法炸開了水下障礙物,在東段開辟出兩條通路,在西段開辟出四條通路,但多數排除障礙的工兵卻當場被擊斃,可惜在漲潮前來不及將通路標示出來,後續登陸艇一直找不到通路,擁塞在海灘上聽任德軍炮擊。無處隱蔽,匍匐在沙灘上和淺水中的人,無法還擊,也無法隱藏在擱淺的登陸艦後面。大多數兩棲坦克都被擊毀。沒有大炮支援,幾個小時內,海灘上鮮血橫流,連海水都染紅了。
第二波於七時到達海灘,正逢漲潮,德軍炮火非常准確猛烈,完全將登陸部隊壓制在狹窄的灘頭。兩小時里美軍在西段沒有一個人沖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佔領9米寬的一段海灘。海面上擠滿了登陸艇,秩序異常混亂,海灘勤務主任只好下令只許人員上陸,車輛物資一律暫時不上陸。此時美軍第1集團軍司令布萊德利根據幾份零星的通信和軍艦瞭望哨的報告,知道登陸遇到極大困難,勝利幾乎不可能了,他打算放棄在奧馬哈的登陸,讓美軍第5軍後續部隊在猶他海灘或英軍的灘頭上陸。
血染「奧馬哈」灘的時間太長了。登陸後6個小時,才占據10碼灘頭陣地。直到主要指揮官上岸後,士兵們才開始向防波堤和絕壁等隱蔽物移動。這些勇敢的指揮官是第29師副師長諾曼·D·科塔准將,第116步兵團的查爾斯·D·W·坎漢上校和指揮第16步兵團的喬治·A·泰勒上校。
然而就在這時,局勢發生了轉機,擔任艦炮火力支援的美國海軍見陸上的官兵死傷累累,岸上火力控制組和海軍聯絡組都沒有消息,意識到海灘上形式已極為嚴峻,17艘驅逐艦充分發揮主動精神不顧擱淺、觸雷和遭炮擊的危險,駛到距海灘僅730米處,進行近距火力支援。得克薩斯州牧場主詹姆斯·E·拉德爾上校率領150名別動隊員,登陸攀上峭壁,摧毀法國情報人員報告的6門155毫米法國火炮,,他們艱難地爬上了霍克角,發現所謂的155mm海岸炮竟然是電線桿偽裝的,消除了海岸炮的威脅,美軍的驅逐艦靠上向海灘,向德軍火力點逐一開火,強大的火力打得德軍毫無招架之力,只得掛白旗乞降。然後驅逐艦又向每一個新發現的目標射擊,並且只要見陸軍用曳光彈射擊,就把它當作是在指示目標,馬上進行轟擊。正是驅逐艦的積極援助,逐步壓制住德軍的火力,為海灘上的美軍攻擊創造了條件。在灘頭上的美軍指揮官也努力激勵部下,如第29師副師長科塔准將在彈片橫飛的海灘下達富有感情的命令,給海灘上每個人樹立了無所畏懼的榜樣,科塔喊道:「留在海灘上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死人,一種是等死的人。來呀!把魔鬼從這里趕走!」能夠行動的人冒死向防波堤沖去。第18步兵團和第115步兵團又有幾百名士兵從登陸艦上沖出來,跟在他們後面。到處都能看到勇敢的行為和英勇的士兵。第1師16團團長泰勒上校也喊道:「我們呆在這里只有死路一條!我們死也要向前沖!」在他們的帶領下,海灘上的美軍盡管傷亡慘重,組織殘余部隊前仆後繼,連續爆破炸開封死的出口,終於沖過堤岸。
中午時分,第二梯隊三個團的生力軍提前上陸,在艦炮和坦克支援下,一步一步擴大登陸場,接著在「噴火」式飛機的校射指引下,美軍戰列艦和巡洋艦上的重炮也加入對岸射擊,更是炸得德軍鬼哭狼嚎,抱頭鼠竄。
下午1點30分,第1集團軍司令布萊德利接到傑羅發來的振奮人心的消息:「部隊牢牢地守住了海灘……正在向海灘後面的高地挺進。」布萊德利派參謀長比爾·基恩和切特·漢森到海灘察看。他們的報告比布萊德利所預期的還要樂觀。整個海灘的形勢仍很嚴重,但部隊已佔領了一兩道壕溝,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內地推進。根據他們的報告,布萊德利打消了放棄「奧馬哈」灘的念頭。
天黑時,第1師和第29師終於殺開一條血路,佔領正面6.4公里,縱深2.4公里的登陸場,到夜間登陸場正面進一步擴大到8公里,上陸人員共3.5萬人。D日全天,美軍第5軍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重,光陣亡就達2500人。當夜,第5軍軍部上岸,開設前進指揮所。軍長羅傑少將向布雷德利發出的第一封電報就是:「感謝上帝為我們締造了美國海軍。」
在此次戰斗中,第1師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也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一天內3000人傷亡,16團將近1000人傷亡.但第1集團軍司令布雷德利回憶道:我常常為派新組建的部隊到「奧馬哈」灘的進攻戰中去打先鋒而內心感到苦痛。這次派去的部隊,是傑羅率領的第5軍司令部和格哈特率領的第29師。這就是我為什麼決定派許布納的英勇善戰的「大紅一師」去增援的原因。像在西西里島戰役一樣,「大紅一師」又在敵人的槍林彈雨里沖鋒陷陣。感謝上帝,該師正在那裡。
諾曼底登陸作戰結束後,美國第1步兵師繼續向北推進,不久解放了比利時的列日市,接著突破「齊格菲防線」,進逼德國本土。該師進攻的第一個目標是德國的亞琛。10月21日,德軍守城司令終於抵擋不住美軍的進攻,棄城投降。接著,第l步兵師越過萊茵河,繼續向德國縱深推進。
12月16日,納粹德軍不甘心於失敗,以10個裝甲師,14個步兵師的兵力在阿登地區發起大規模反擊,當是第1步兵師正在休整,第1步兵師26團立即被派去阻擊德國第12裝甲師,12月17日,16團在威斯墨斯以北18團在尤盆南殲滅了一支德國空降部隊,俘獲了德軍團長馮.赫德特。1945年1月15日,美國第1步兵師發起反攻,再次越過「齊格菲防線」,攻佔雷馬根大橋的橋頭堡。時至4月1日,該師已向東推進240多公里。4月8日,該師越過威塞河,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內。5月8日,納粹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在二戰中,第1步兵師共傷亡21023人,但俘虜敵人10萬人以上,有15人獲得國會榮譽勛章。戰爭結束後,該師作為佔領軍留駐德國,直到1955年才根據輪換制度返回美國。
1965年,美國第1步兵師奉命參加越南戰爭,其第2旅首先開赴越南。 7月2日,第2旅第16步兵團第2營B連在邊和附近進行搜索時與「越共」游擊隊交火,就是他們在越南進行的第一次戰斗。
1966年6月2日至7月13日,美國第1步兵師和南越第5步兵師與「越共」第9師在乎隆省遂行「埃爾帕索2號」作戰行動。據稱「越共」軍方面傷亡855人。
1966年9月14日至11月24日,由美國第196(獨立)步兵旅發起「艾特爾博羅」作戰行動011月初,美國第1步兵師,第4步兵師第3旅1第173空降旅以及南越陸軍幾個營捲入。據稱此次為美軍最大的作戰行動,「越共」軍傷亡1106人。
1966年11月30日至1967年12月14日,美國第1步兵師,第4步兵師和第25步兵師各1個營在西貢及西貢周圍地區發起,1967年1月由美國第199步兵旅接替遂行「費厄法克斯」作戰行動。此次作戰強調的是美軍/南越陸軍的聯合作戰行動。第199步兵旅撤退後,該作戰地區由南越第5別動大隊接管。據稱「越共」軍方面傷亡1043人。
1967年1月8日至26日,美國第1步兵師,第25步兵師,第173空降旅1第11裝甲騎兵團以及南越陸軍部隊在鐵三角對「越共」第4軍區總部遂行「塞達福爾斯」聯合作戰。
1967年9月27日至11月19日,美國策1步兵師在平陽省(「越共」部隊進攻平隆省的祿寧城鎮之後包括該地區)遂行「申南多」作戰行動。據稱「越共」軍方面傷亡956人。
1968年3月11日至4月7日,美國第1步兵師,第9步兵師和第25步兵師,南越第5師1第25師和數個空降營以及海軍陸戰隊特遣部隊在西貢地區及周圍的5個省遂行「獲勝之道」作戰行動。據稱「越共」軍方面傷亡2658人。
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9月,第1步兵師師長凱思·L,韋爾少將在西貢以北的祿寧指揮作戰時,因乘坐的直升機被「越共」擊中墜毀,機毀人亡。
1970年4月,美國第1步兵師在南越傷亡數以萬計的官兵之後,奉命返回美國堪薩斯州賴利堡。
1990年11月8日,第1(機械化)步兵師奉命向海灣地區部署。在其後的兩個月中,它將12000多名官兵和7000餘件裝備部署到沙烏地阿拉伯。接著,他們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戰前訓練,為實施地面作戰做准備。
1991年2月24日早晨,作為「沙漠風暴」行動組成部分的地面作戰開始。美國第1(機械化)步兵師率先對伊拉克第26步兵師發起進攻,為後續部隊開辟通路,成為美國第7軍的開路先鋒。在本日的作戰中,第1步兵師俘虜伊軍2500人。隨後,他們奉命向北機動,突入伊軍縱深,意欲消滅薩達姆的精銳部隊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經過16小時的機動,美國第1(機械化)步兵師再次投入戰斗。2月26日夜晚,該師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塔瓦卡爾那師和第12坦克師第27旅相遇,擊毀伊軍坦克和步兵戰斗車各40輛,迫使伊軍迅速後撤。
為了切斷伊軍從科威特城北逃之路,美國第1(機械化)步兵師繼續向東猛進,擊毀大量伊軍車輛,俘虜伊軍數干名。27日20時,該師第4騎兵團第1中隊攻佔伊軍北逃的公路。 28日凌晨,該師主力沿該公路一線佔領防禦陣地,完全切斷伊軍的退路。
到28日8時宣布停火時,第1步兵師在這場「100小時的地面戰」中前進260公里,擊毀伊軍坦克550輛,裝甲人員輸送車480輛,俘虜伊軍11400人,而自己僅亡18人,損失坦克和步兵戰斗車各5輛。
1991年5月10日,美國第1(機械化)步兵師返回美國堪薩斯州賴利堡。
1995年2月10日,美國陸軍部長小托戈·D·韋斯特和陸軍參謀長戈登·R·沙利文上將宣布將陸軍現役作戰師從12個師整編為10個師。駐德國的美國第3(機械化)步兵師改編為美國第1(機械化)步兵師,駐堪薩斯州賴利堡的美國第1(機械化)步兵師司令部和師支援部隊退出現役。美國陸軍官方宣稱,此舉是為了在裁減陸軍師的情況下將美國第1(機械化)步兵師這個最著名的師(番號)之一保留在現役部隊中。
1996年11月至1997年10月,美國策1(機械化)步兵師奉命在波黑地區執行維和任務,該師兩任師長蒙哥馬利·C·梅格斯少將和戴紹·L·格蘭奇少將先後兼任北部多國師師長。1997年10月,第1(機械化)步兵師師長戴維·L·格蘭奇少將將北部多國師的指揮與控制權移交給美國第1·裝甲師師長拉里·R·埃利斯少將。
1999年6月,在科索沃戰爭結束之後,美國第1(機械化)步兵師一部奉命進駐科索沃執行維和任務,充當東部多國旅,以1名副師長兼任東部多國旅旅長。
⑽ 中國現代名人有哪些
首先中國並沒有「數十億人口」,根據最新統計數字,中國香港人口743萬;中國澳門人口66.7萬人;中國台灣省人口2358萬人;中國大陸人口140005萬人。中國歷史上,也從未出現「數十億人口」的規模,解放前中國有四億五千萬人口;1950年達到5.44億人;1970年超過8億人口;1990年全國人口是11.55億;而2010年為13.41億人口。
年輕人對名人比較關注,中老年人對名人並不感冒,這主要是因為年輕人喜歡新鮮事物,而且沒有養家的煩惱,所以更容易關注此類事情,而中老年人更需要面對現實問題,所以對名人極少關注,這也是「名人」群體無法在中老年市場打開局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