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女中音
㈠ 世界女中音歌唱家有哪些
我國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有關牧村、 德德瑪、吳玫玫、羅天嬋、梁寧等。
㈡ 世界著名女中音巴托莉代表作
世界著名女中音巴托莉是義大利羅馬人,她的代表作應該是1992年2月應邀在芝加哥演唱的莫扎特歌劇《女人心》和《費加羅的婚禮》而轟動世界。
㈢ 世界上最著名的高音女歌唱家是誰
「盧氏唱法來」傳人盧蘭自青被《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譽為世界上「聲音最高、音域最寬、歌唱最高」的「盧氏唱法」傳人盧蘭青,她可以不用麥克風在大禮堂輕松唱歌,聲音純、宏、亮、美,繚繞四壁。
「帕瓦羅蒂在一樓唱,她在三樓唱」,在實話實說節目中,崔永元這樣介紹盧蘭青,因為她的高音比帕瓦羅蒂整整高兩個八度。她在北京一家錄音棚錄制為她度身定做的《中國———你是我的主題歌》時,曾當場把5萬元的話筒唱破。這首歌經專家鑒定:上行高音達到 4400Hz 為 C5 ——相當於鋼琴的最右端的琴鍵,下行音到 77.5Hz 為 BE ,音域 5 個 8 度加一個 6 度,高音達到 4150Hz(C5)。為此,盧蘭青榮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頒發的《聲音最高、音域最寬、歌唱最高的演員》證書。盧蘭青成為世界歌唱音最高的人
㈣ 求世界上出名的女中音,要詳細介紹,不要只發名字
Cecilia Bartoli 1966年月4日生於羅馬,她的父親是羅馬歌劇院合唱團的成員,母親是抒情女高音,父親給巴托莉起了個義大利女孩很普遍的名字--Cecilia,這也是西方神譜中音樂保護神的名字。也許受到女神的保佑,巴托莉的事業可謂一帆風順。巴托莉自幼喜歡音樂,母親是她的啟蒙老師,而且因為生活在歌劇院這樣的環境里,巴托莉從小就耳濡目染,浸淫在音樂之中,她說過:「我是在團體中成長的,我渴望有觀眾來看我的演出,是真正喜愛音樂而來,是為了作曲家而來!」母親對巴托莉的要求十分嚴格,他了解女兒的音色、音質,巴托莉的天分很高,關鍵在於適當地引導。
1985年,巴托莉參加了羅馬電視台組織的「天才」節目,第一次亮相就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裡恰蕾利合作演唱《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同時還演唱了《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羅西娜詠嘆調,巴托莉皎好的容貌與驚人的聲樂技巧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切茜莉婭初露鋒芒。1986年,巴托莉的演唱輕松自如,得到台下著名指揮大師卡拉揚的贊許,晚年的卡拉揚竭力提攜後輩,於是,巴托莉幸運地被邀請參加1990年薩爾茨堡復活音樂節。當時巴托莉的保留曲目大多是羅西尼的,而卡拉揚要求她演唱的是巴赫的《B小調彌撒》,這對巴托莉是重大考驗,巴托莉特意跑到薩爾茨堡跟卡拉揚一字一句演唱,卡拉揚教會了巴托莉提高音樂修養,而且也知道了應當用清澈透明的音色詮釋樂曲,可惜,卡拉揚沒有等到正式指揮《B小調彌撒》就去世了,巴托莉認為這是她的終生遺憾。1989年,巴托莉在羅馬歌劇院首次登台演唱《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的羅西娜,引起轟動,人們驚呼羅西尼時代的羅西娜重返人間,長期以來,羅西娜由許多女高音詮釋,即便是女中音演唱也用較高的音域來表現,而巴托莉卻返樸歸真,恢復了這個花腔女中音角色的真正神韻,巴托莉認為花腔唱段是展現自己的一種方式,但並不是純粹賣弄技巧,當自己融入某個角色的時候,那就是歌唱藝術震撼人心的時刻,即便是《他的聲音多溫柔》那樣輕快的樂曲依然要表現出羅西娜對愛情的堅定決心,而不是輕佻的浮想聯翩。這次成功為巴托莉贏得了聲望,漢堡、蘇黎世、科隆等地歌劇院相繼邀請她出演歌劇。
1990年7月,巴托莉參加了在紐約舉行的莫扎特音樂節,當時他演唱的莫扎特角色得到了廣泛認同。巴托莉的藝術道路從音樂會開始,從唱片錄音開始,這與許多由比賽出名或者由演唱歌劇而成名的歌唱家有很大不同,巴托莉的成長依賴了傳媒的幫助,使世界在最短的時間里了解到她的存在。巴托莉是非常幸運的,Decca唱片公司的音樂總監與資深製作人克里斯托弗·雷本慧眼識才,在巴托莉默默無名時就與她簽定了長期合同,並力排眾議發行了巴托莉的首張專輯《羅西尼詠嘆調》,獲得了20萬張的銷量,並且上了「告示牌」古典排行榜,成為當年古典音樂唱片發行的奇跡,巴托莉也成了首錄專輯即獲成功的典範。此後,接連發行了《莫扎特肖像》和《詠嘆調集》的唱片,都得到了理想的銷量。
巴倫伯伊姆曾經認真聽過巴托莉的演唱,他認為巴托莉的音色、表演能夠與偉大的歌劇女神卡拉絲媲美,1992年2月,巴倫伯伊姆邀請巴托莉在芝加哥演唱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和《女人心》,評論界一開始就對巴托莉扮演的莫扎特歌劇角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一個技巧絢爛的花腔女中音能夠把莫扎特作品唱的字斟句酌是非常難得的。
同年,恰縫羅西尼誕辰二百周年,巴托莉趕赴美國參加演出,舉辦了成功的獨唱音樂會。不久她又在休斯敦歌劇院的新演出季中成功飾演了《女人心》中的德斯皮娜,贏得一致好評。此後,巴托莉還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至此,美國觀眾已經完全承認了巴托莉的演唱實力,尤其是她在花腔方面的傑出造詣。縱觀20世紀女中音人才中能夠演唱花腔的不多,比較多的是抒情或者戲劇性比較強的,比如巴爾莎就是後者的代表,巴托莉卻擁有令人不可思議的技巧和音域,她能夠唱夜後,可見音域之高,同時她又能唱戲劇性很強的角色,還能演好喜劇,這些素質綜合起來使巴托莉成為20世紀末女中音人才中的佼佼者。
1992年是巴托莉事業輝煌的一年,她同時榮獲《時代》、《美國音樂》、《BBC音樂雜志》授予的年度最佳古典藝術家獎,這是對她在古典音樂領域成就的肯定。1994年巴托莉乘勝追擊,在蘇黎世歌劇院演唱了羅西尼的歌劇《灰姑娘》。這個角色同樣是羅西尼難度驚人的花腔劇目之一,然而,巴托莉已經駕輕就熟,她的低音區發揮地十分出色,這也是大多數女中音薄弱的環節,她的聲音爆發力很強,音色豐滿,音量大。 近年來,巴托莉對巴洛克音樂情有獨鍾,她公開承認不喜歡現代音樂,她說除了貝里奧的某些歌曲外,其他的現代音樂都是她拒絕的對象。與哈農庫特合作後,巴托莉深深接受並認同了哈農庫特對巴洛克音樂的看法。她說:「我現在正尋找巴洛克曲目,從羅西尼歌劇那兒繞一圈回來,我認為在21世紀,人們會更接近巴洛克音樂,會有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要聽巴洛克音樂,那就是我所要唱的。」事實真實如此,2000年,巴托莉在法國舉辦了《萬歲,維瓦爾第》獨唱音樂會,演唱了維瓦爾第的歌劇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聲樂藝術水平有了更快的進步,在個人風格上更加自由灑脫,更為浪漫,低音區扎實穩健,花腔技巧爐火純青,過渡音舉重若輕,漸強漸弱的變化更是不著痕跡。
巴托莉不願意被商業行為所左右,從前,幾乎所有次女高音都會被要求演唱卡門一角,沒有人在乎演唱者的音質是否適合,《卡門》彷彿成了次女高音的歸宿,對此巴托莉始終拒絕,她說:「我所做的只是給人們美麗的時刻、幸福的時刻。天父賜予我這項樂器,要我盡可能地表現。走進歌劇院,我要所有人忘卻世界的黑暗面,而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㈤ 女中音的世界著名女中音歌唱家:
孔奇塔·蘇貝爾維亞(Conchita Supervia)
格拉迪斯·斯沃索特(Gladys Swarthout)
艾碧·絲蒂葛娜妮(版Ebe Stignani)
朱麗葉權塔·西米奧納多(Giulietta Simionato)
斯黛芬絲(Risë Stevens)
布蘭奇·特伯姆(Blanche Thebom)
費多拉·巴比耶利(Fedora Barbieri)
雷吉納·雷斯尼克(Regina Resnik)
克麗斯塔·路德維希 (Christa Ludwig)
莉塔·戈爾(Rita Gorr)
詹妮特·蓓克(Dame Janet Baker)
瑪莉蓮·霍恩(Marilyn Horne);人稱:全能女中音
泰蕾莎·貝爾岡薩(Teresa Berganza) 歌劇史上最偉大的卡門
阿格尼絲·巴爾莎(Agnes Baltsa)
塞西莉亞·芭托莉(Cecilia Bartoli)
朵蘿拉·扎吉克(Dolora Zajick)偉大的威爾第女中音
塞麗耶·德·呂珊(Zelie de Lussan)
維奧利卡·寇爾特茲(Viorica Cortez)
㈥ 世界最最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
帕瓦羅姐,呵呵。說實在的女高音沒有男高音稀有。女人都能蹦出幾個高音就像男人都能低沉一下子一樣 。所以頂級的女高音排不出個名次來,都是苦練來的。
伊麗莎白.施瓦爾茨科普芙(Elizabeth Schwarzkopf,1915-)
德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波蘭,曾入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學習,後被吸收為柏林歌劇院獨唱演員。引人注目的第一個角色是《那克索斯島上的阿麗安娜》中的澤比涅塔。1947年起,從花腔女高音轉向抒情女高音,首次登上斯卡拉歌劇院的舞台。1951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浪子生涯》初演時任第一女主角。1955年在舊金山首次飾演《玫瑰騎士》中的瑪莎琳,九年後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飾演同一角色。
她的嗓音婉轉、靈活、純凈,演唱表現風格細致深刻而又豐富多彩,不僅探究作品的風格和內容,而且有卓越的句法處理。她擅長演唱莫扎特、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和德奧藝術歌曲。音樂評論家們認為,她在藝術歌曲方面所樹立的豐碑,沒有第二個女歌唱家能與之匹敵。
比爾吉特.尼爾森(Birgit Nillsson)
梅爾塔.比爾吉特.尼爾森(Maumlrta Birgit Nilsson 1918年5月17日-2005年12月25日) 是一位瑞典歌劇女高音。生於瑞典南部省份斯康納,她是二戰後(從50年代末到她80年代中引退)瓦格納女高音的代表人物。
職業生涯 1946年在斯德哥爾摩上演的歌劇自由射手中,尼爾森扮演女主角阿伽特。那是她的首演。1947年同樣是在斯德哥爾摩,她扮演的麥克白夫人引起轟動。1954年她首次登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1959年她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中,演唱了伊索爾德。當時她的演唱征服了整個北美洲。
在各大歌劇院都可看到尼爾森的身影,諸如慕尼黑,東京,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芝加哥,舊金山和漢堡。1954到1970年間她年年登台拜魯依特音樂節,其中《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布倫希爾德和伊索爾德是她最成功的角色。1969年她在維羅納競技場里飾演的圖蘭多特和1973年在法國南部奧林奇古圓形露天劇場中(卡爾.伯姆指揮,瓊.維克斯飾特里斯坦)飾演的伊索爾特引起了巨大轟動。比爾吉特.尼爾森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榮譽成員。
據瑞典"Expressen"和"Svenska Dagbladet"報道,比爾吉特.尼爾森於2005年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於她瑞典南部Bjaumlrloumlv的家中逝世;但死訊直到2006年1月11日,即在她出生地Vaumlstra Karup舉行過葬禮後方才向外界公開。尼爾森長期忍受心臟腎臟疾患。她在雙親的墓旁被下葬。但進一步的細節並未清楚。尼爾森於1948年與獸醫Bertil Niklasson結婚。夫婦兩人並未育有兒女。
麗娜塔.苔巴爾迪(Renata Tebaldi)
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從小在當歌唱演員的母親身邊長大,十三歲開始學鋼琴,十七歲入帕爾馬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44年以《梅菲斯托菲利斯》中的葉蓮娜一角開始其舞台生涯。1946年經卡拉揚推薦參加斯卡拉歌劇院的演出活動,從此聲名日盛,足跡遍及歐洲各著名歌劇院。1955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奧賽羅》後,成為該劇院台柱。
她的演唱風格、感情的表達恰如其分,嗓音極其柔潤流暢,加之優雅的儀態和無懈可擊的音準,使其成為當代最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Maria Callas,1923-1977)
著名的美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真名為茜茜莉亞.索菲亞.安娜.瑪麗亞.卡羅蓋洛波烏羅斯。生於紐約,八歲開始學習鋼琴,十歲開始唱《卡門》中的詠嘆調,十三歲入希臘雅典音樂學院從達爾戈學習聲樂,十五歲以《鄉村騎士》中的桑土查一角綻露鋒芒。1947年應邀去義大利維羅那露天圓形劇場演出歌劇《歌女》,激起聽眾狂熱的反響。此後不斷演出於世界各地,以對角色深刻的理解和細致而富於創造性的處理,使得聽眾進一步領略到歌劇的音樂美和戲劇美,並對十九世紀早期美聲風格的歌劇如《夢游女》等新的認識。
他一生演出歌劇百部以上,音量幅度極寬,從輕巧的花腔女高音到最壯實的戲劇性聲部郁能勝任,有機地把富有強烈戲劇性和有俏麗錄活特點的花腔唱法結合在一起。擅於形體表演,具有崇高、雋永的雕塑美。是世界公認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她對「復活」十九世紀早期義大利歌劇、對歌劇表演藝術的發展、創新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
從小從母親學鋼琴和歌唱,19歲獲幾個聲樂比賽一等獎,得學費而拜約翰和A.狄更斯為師。她的第一個歌劇角色是普賽爾的狄多,1949和1950年,她兩次參加全澳大利亞聲樂比賽,都獲第一名。然後,她在波寧吉幫助下到倫敦,進皇家音樂學院和歌劇學校深造,1952年進入科文特花園,登台後先演配角,1953年第一次演唱主角----威爾第《假面舞會》中的艾美麗婭。
1954年,薩瑟蘭與波寧吉結婚,波寧吉認為她不適合演唱純戲劇女高音,建議她向抒情女高音的方向轉變。1959年是她生涯上的轉折點,這一年2月17日,她在科文特花園劇院唱《拉莫摩爾的露契亞》中的露契亞,獲得巨大成功。回英國之後,她又在《清教徒》中成功地扮演了艾爾薇拉,從此世界各大歌劇院都向她打開了大門。1961年,薩瑟蘭在斯卡拉歌劇院主演《拉莫摩爾的露契亞》,最終謝幕達30次之多;1963年她又替代作為權威的卡拉斯,唱出了最好的《諾爾瑪》,從此被認為替代了卡拉斯而成為"美聲女王"。
1965年,薩瑟蘭回澳大利亞巡迴演出,並開始與帕瓦羅蒂合作,報界評論"掌握美聲的能力無法用語音形容,這是非凡的技藝,它的可能性簡直是無限的。"從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薩瑟蘭與帕瓦羅蒂在波寧吉指揮下錄制了一系列歌劇唱片,他們的演唱,最傑出的是多尼采蒂與貝里尼的作品。薩瑟蘭的貢獻,是把卡拉斯的聲樂戲劇激情和歌唱技巧獨具一格地結合起來,以此證實美聲的真正美妙之處在於把歌唱的戲劇性和深刻的內容、卓越的技巧溶匯在一起。
蕾昂泰茵.普萊斯(Leontyne Price)
美國女高音歌唱家。原想當教師,後接受羅伯遜建議,轉入紐約朱利亞特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52年扮演《法爾斯塔夫》中的福特夫人一角,為音樂界所矚目。畢業後演過《波姬與貝絲》中的女主角貝絲。1955年被美國廣播公司電視中心選為演播歌劇《托斯卡》的主要演員,1957年普朗克《卡爾美教派修女的對話》在舊金山公演時,經作者推薦任主角。1958年首次在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代替契爾凱蒂出台演唱《阿伊達》,獲得空前成功。從此阿伊達成為她最拿手的角色。1961年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扮演《游吟詩人》中的萊奧諾拉。
她的演唱嗓音圓潤、濃密而色彩豐富,不論高、中、低音,都有「黃金般的特質」。真實、深刻的感情表現和女性角色的內向與溫柔,使她被公認為當代最傑出的「阿伊達」 .
貝克佛蕾.西爾斯(Beverly Sills)
12歲開始學習聲樂,17歲在費城首次登上歌劇舞台。1955年以扮演《蝙蝠》中的羅薩琳達名震紐約市歌劇院舞台,成為該院專屬歌唱家,演唱了20多年。
1966年,貝克佛蕾.西爾斯扮演《凱撒》中的埃及艷後獲得巨大成功,從此登上歐美著名歌劇院舞台。音樂評論人說,她是典型的花腔女高音,雖音量不大,卻能巧妙地發揮美聲唱法的長處。風格獨特,曲目廣泛,是最好的女高音之一,不但聲情俱佳,而且法語准確。
她在1980年退休,但偶爾還參與演出。她在退休後仍為美國紐約多個劇院擔任藝術指導工作,她身邊的人都稱贊她的管理能力。
蒙茨克拉特.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e)
蒙茨克拉特.卡巴耶 (Montscrrat Caballe,1933-),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 九歲入音樂學院學習。最早的音樂會演出是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任女高音領唱。1957年在瑞士馬塞爾歌劇院演唱《藝術家的生涯》中的咪咪一角後,廣泛演出於歐美各地,其中1965年在紐約以音樂會形式演出的唐尼采蒂的《露克里齊亞.鮑吉亞》,曾引起巨大轟動。她被認為是義大利美聲唱法的代表人物,高度流暢、純凈的嗓音和卓越的輕聲技巧,在每個國家都得到熱烈的贊揚和肯定。
她擅於演唱莫扎特、貝利尼、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等人的歌劇名作,理查?施特勞斯筆下的莎樂美是她最喜愛的角色,對德國和西班牙歌曲亦有深入的理解。
雷娜塔.斯科托(Renata Scotto)
1934年生於義大利。斯科托是以「卡拉斯第二」著稱的、當代藝術成就最高的義大利女高音歌唱之一。她的嗓音具有音質美、音量幅度大、音域范圍寬的特點。在高音區,她能始終保持光輝明亮和輕松自如的特質。她既能演唱抒情女高音,也能擔任花腔女高音的角色。難能可貴的是,她不但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真實、生動、豐富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還善於對某些華彩樂句或唱腔作進一步的發揮或必要的更改。跟卡拉斯一樣,斯科托對發掘久被湮沒或絕響的歌劇作品有著很大的舉。她除了發揚光大由卡拉斯恢復上演的一系列古典劇目外,也在這方面積極搜索、探尋,如普契尼生前遭到失敗的《埃德加》一劇,就是由於她的努力而重新搬上舞台並灌制唱片的。
維多利亞.德.洛斯.安琪萊絲(Victoria de los Angeles)
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1923年生於巴塞羅那。安琪萊斯是一位具有非常寬廣音域的抒情女高音。她的嗓音流暢、豐滿而又靈活、優美,高音區鮮明而有光彩,中音區熱情而富於魅力。當藝術表現需要她拿出嗓音的「厚度」時,她也完全不缺少女中音式的粗獷和奔放。安琪萊斯歌唱表現上的特點是:忠實於原作,善於揭示作品內在的蘊涵,並能賦予歌聲以親切感和崇高的詩意。安琪萊斯是一位出色的音樂會演唱家,她所演唱的西班牙歌曲(有時自己用吉它伴奏)成為這一領域內的最高成就。此外,她還擅長表演西班牙的民族歌舞。
㈦ 世界十大女高音是誰
1.伊麗莎白·施瓦爾茨科普芙(Elizabeth Schwarzkopf) 德國女高音歌唱家。生於波蘭,曾入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學習,後被吸收為柏林歌劇院獨唱演員。引人注目的第一個角色是《那克索斯島上的阿麗安娜》中的澤比涅塔。1947年起,從花腔女高音轉向抒情女高音,首次登上斯卡拉歌劇院的舞台。1951年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浪子生涯》初演時任第一女主角。1955年在舊金山首次飾演《玫瑰騎士》中的瑪莎琳,九年後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飾演同一角色。 她的嗓音婉轉、靈活、純凈,演唱表現風格細致深刻而又豐富多采,不僅探究作品的風格和內容,而且有卓越的句法處理。她擅長演唱莫扎特、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和德奧藝術歌曲。音樂評論家們認為,她在藝術歌曲方面所樹立的豐碑,沒有第二個女歌唱家能與之匹敵。 2.比爾吉特·尼爾森(Birgit Nillsson) 瑞典女高音歌唱家。自幼愛好歌唱並參加卡魯普地方合唱團活動。1941年入斯德哥爾摩皇家音樂學院學習聲學,1946年在瑞典皇家歌劇院初次登台,扮演《自由射手》中阿迦德一角獲得好評。1948年後演出一系列歌劇名作,贏得很高的國際聲譽。1951年參加格林德伯恩歌劇節。此後成功地演唱衛瓦格斯塔德之後,成為當代最出色的演唱瓦格納歌劇的女高音歌唱家。1956-1958年先後在舊金山、紐約、米蘭等地演唱。 由於其功底深厚,至今仍活躍於演出第一線,藝術質量不減當年。 3.麗娜塔·苔巴爾迪(Renata Tebaldi) 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從小在當歌唱演員的母親身邊長大,十三歲開始學鋼琴,十七歲入帕爾馬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44年以《梅菲斯托菲利斯》中的葉蓮娜一角開始其舞台生涯。1946年經卡拉揚推薦參加斯卡拉歌劇院的演出活動,從此聲名日盛,足跡遍及歐洲各著名歌劇院。1955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唱《奧賽羅》後,成為該劇院台柱。 她的演唱風格、感情的表達恰如其分,嗓音極其柔潤流暢,加之優雅的儀態和無懈可擊的音準,使其成為當代最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4.瑪麗亞·卡拉斯(Maria Callas) 著名的美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真名為茜茜莉亞·索菲亞·安娜·瑪麗亞·卡羅蓋洛波烏羅斯。生於紐約,八歲開始學習鋼琴,十歲開始唱《卡門》中的詠嘆調,十三歲入希臘雅典音樂學院從達爾戈學習聲樂,十五歲以《鄉村騎士》中的桑土查一角綻露鋒芒。1947年應邀去義大利維羅那露天圓形劇場演出歌劇《歌女》,激起聽眾狂熱的反響。此後不斷演出於世界各地,以對角色深刻的理解和細致而富於創造性的處理,使得聽眾進一步領略到歌劇的音樂美和戲劇美,並對十九世紀早期美聲風格的歌劇如《夢游女》等新的認識。 他一生演出歌劇百部以上,音量幅度極寬,從輕巧的花腔女高音到最壯實的戲劇性聲部郁能勝任,有機地把富有強烈戲劇性和有俏麗錄活特點的花腔唱法結合在一起。擅於形體表演,具有崇高、雋永的雕塑美。是世界公認的全能女高音歌唱家。她對「復活」十九世紀早期義大利歌劇、對歌劇表演藝術的發展、創新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5.瓊·薩瑟蘭(Joan Sutherland) 著名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年輕時就學於悉尼音樂學院,1947年以音樂會形式演出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開始其藝術生涯。1949和1950年兩度獲澳大利亞聲樂比賽獎。1951年赴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進修,翌年在修道院花園歌劇院登台。1954年改唱花腔女高音,先後在歐洲各地著名歌劇院和音樂節演出。1964年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上演《拉美莫爾的露契亞》時引起轟起,謝幕達三十次之多,被公認為花腔藝術的典範。她的嗓音清亮剔透、華美淳厚,繼承和發展了義大利唱法傳統。 她總是將非凡的技巧同豐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內容融為一體,即使是最缺乏個性、最器樂化的句子,也要賦以活生生的感情內容,而絕不炫耀賣弄技巧。今天,人們公認她是花腔藝術的典範。 6.蕾昂泰茵·普萊斯(Leontyne Price) 美國女高音歌唱家。原想當教師,後接受羅伯遜建議,轉入紐約朱利亞特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52年扮演《法爾斯塔夫》中的福特夫人一角,為音樂界所矚目。畢業後演過《波姬與貝絲》中的女主角貝絲。1955年被美國廣播公司電視中心選為演播歌劇《托斯卡》的主要演員,1957年普朗克《卡爾美教派修女的對話》在舊金山公演時,經作者推薦任主角。1958年首次在倫敦修道院花園歌劇院代替契爾凱蒂出台演唱《阿伊達》,獲得空前成功。從此阿伊達成為她最拿手的角色。1961年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扮演《游吟詩人》中的萊奧諾拉。 她的演唱嗓音圓潤、濃密而色彩豐富,不論高、中、低音,都有「黃金般的特質」。真實、深刻的感情表現和女性角色的內向與溫柔,使她被公認為當代最傑出的「阿伊達」。 7.貝克佛蕾·西爾斯(Beverly Sills) 美國女高音歌唱家,真名:貝爾·西爾佛曼。十二歲開始學習聲樂,十七歲在費城首次登上歌劇舞台。1955年以扮演《蝙蝠》中的羅薩琳達名震紐約市歌劇院舞台,成為該院專屬歌唱家,演唱了二十多年。1966年扮演《裘力斯·凱撒》中的克奧佩特拉獲得巨大名聲,從此登上歐美著名歌劇院舞台。她是典型的花腔女高音,雖音量不大,卻能巧妙地發揮美聲唱法的長處。風格獨特,曲目廣泛,是當代演唱「曼依」最好的演員,不但聲情俱佳,而且法語准確。現任紐約市歌劇院總指導。 8.蒙茨克拉特·卡巴耶(Montserrat Caballe) 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九歲入音樂學院學習。最早的音樂會演出是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任女高音領唱。1957年在瑞士馬塞爾歌劇院演唱《藝術家的生涯》中的XXXXXX一角後,廣泛演出於歐美各地,其中1965年在紐約以音樂會形式演出的唐尼采蒂的《露克里齊亞.鮑吉亞》,曾引起巨大轟動。她被認為是義大利美聲唱法的代表人物,高度流暢、純凈的嗓音和卓越的輕聲技巧,在每個國家都得到熱烈的贊揚和肯定。 她擅於演唱莫扎特、貝利尼、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等人的歌劇名作,理查·施特勞斯筆下的莎樂美是她最喜愛的角色,對德國和西班牙歌曲亦有深入的理解。 9.雷娜塔·斯科托(Renata Scotto) 1934年生於義大利。斯科托是有「卡拉斯第二」著稱的、當代藝術成就最高的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她的嗓音具有音質美、音量幅度大、音域范圍寬的特點。在高音區,她能始終保持光輝明亮和輕松自如的特質。她既能演唱抒情女高音,也能擔任花腔女高音的角色。難能可貴的是,她不但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真實、生動、豐富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還善於對某些華彩樂句或唱腔作進一步的發揮或必要的更改。跟卡拉斯一樣,斯科托對發掘久被湮沒或絕響的歌劇作品有著很大的興趣,她除了發揚光大由卡拉斯恢復上演的一系列古典劇目外,也在這方面積極搜索、探尋,如普契尼生前遭到失敗的《埃德加》一劇,就是由於她的努力而重新搬上舞台並灌制唱片的。 10.維多利亞·德·洛斯·安琪萊斯(Victoria de Los Angeles) 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1923年生於巴塞羅那。安琪萊斯是一位具有非常寬廣音域的抒情女高音。她的嗓音流暢、豐滿而又靈活、優美,高音區鮮明而有光彩,中音區熱情而富於魅力。當藝術表現需要她拿出嗓音的「厚度」時,她也完全不缺少女中音式的粗獷和奔放。安琪萊斯歌唱表現上的特點是:忠實於原作,善於揭示作品內在的蘊涵,並能賦予歌聲以親切感和崇高的詩意。安琪萊斯是一位出色的音樂會演唱家,她所演唱的西班牙歌曲(有時自己用吉他伴奏)成為這一領域內的最高成就。此外,她還擅長表演西班牙的民族歌舞。
㈧ 著名女中音是誰
Cecilia Bartoli 1966年6月4日生於羅馬,她的父親是羅馬歌劇院合唱團的成員,母親是抒情女高音,父親給巴托莉起了個義大利女孩很普遍的名字--Cecilia,這也是西方神譜中音樂保護神的名字。也許受到女神的保佑,巴托莉的事業可謂一帆風順。巴托莉自幼喜歡音樂,母親是她的啟蒙老師,而且因為生活在歌劇院這樣的環境里,巴托莉從小就耳濡目染,浸淫在音樂之中,她說過:「我是在團體中成長的,我渴望有觀眾來看我的演出,是真正喜愛音樂而來,是為了作曲家而來!」母親對巴托莉的要求十分嚴格,他了解女兒的音色、音質,巴托莉的天分很高,關鍵在於適當地引導。
1985年,巴托莉參加了羅馬電視台組織的「天才」節目,第一次亮相就與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裡恰蕾利合作演唱《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同時還演唱了《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羅西娜詠嘆調,巴托莉皎好的容貌與驚人的聲樂技巧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切茜莉婭初露鋒芒。1986年,巴托莉的演唱輕松自如,得到台下著名指揮大師卡拉揚的贊許,晚年的卡拉揚竭力提攜後輩,於是,巴托莉幸運地被邀請參加1990年薩爾茨堡復活音樂節。當時巴托莉的保留曲目大多是羅西尼的,而卡拉揚要求她演唱的是巴赫的《B小調彌撒》,這對巴托莉是重大考驗,巴托莉特意跑到薩爾茨堡跟卡拉揚一字一句演唱,卡拉揚教會了巴托莉提高音樂修養,而且也知道了應當用清澈透明的音色詮釋樂曲,可惜,卡拉揚沒有等到正式指揮《B小調彌撒》就去世了,巴托莉認為這是她的終生遺憾。1989年,巴托莉在羅馬歌劇院首次登台演唱《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的羅西娜,引起轟動,人們驚呼羅西尼時代的羅西娜重返人間,長期以來,羅西娜由許多女高音詮釋,即便是女中音演唱也用較高的音域來表現,而巴托莉卻返樸歸真,恢復了這個花腔女中音角色的真正神韻,巴托莉認為花腔唱段是展現自己的一種方式,但並不是純粹賣弄技巧,當自己融入某個角色的時候,那就是歌唱藝術震撼人心的時刻,即便是《他的聲音多溫柔》那樣輕快的樂曲依然要表現出羅西娜對愛情的堅定決心,而不是輕佻的浮想聯翩。這次成功為巴托莉贏得了聲望,漢堡、蘇黎世、科隆等地歌劇院相繼邀請她出演歌劇。
1990年7月,巴托莉參加了在紐約舉行的莫扎特音樂節,當時他演唱的莫扎特角色得到了廣泛認同。巴托莉的藝術道路從音樂會開始,從唱片錄音開始,這與許多由比賽出名或者由演唱歌劇而成名的歌唱家有很大不同,巴托莉的成長依賴了傳媒的幫助,使世界在最短的時間里了解到她的存在。巴托莉是非常幸運的,Decca唱片公司的音樂總監與資深製作人克里斯托弗·雷本慧眼識才,在巴托莉默默無名時就與她簽定了長期合同,並力排眾議發行了巴托莉的首張專輯《羅西尼詠嘆調》,獲得了20萬張的銷量,並且上了「告示牌」古典排行榜,成為當年古典音樂唱片發行的奇跡,巴托莉也成了首錄專輯即獲成功的典範。此後,接連發行了《莫扎特肖像》和《詠嘆調集》的唱片,都得到了理想的銷量。
巴倫伯伊姆曾經認真聽過巴托莉的演唱,他認為巴托莉的音色、表演能夠與偉大的歌劇女神卡拉絲媲美,1992年2月,巴倫伯伊姆邀請巴托莉在芝加哥演唱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和《女人心》,評論界一開始就對巴托莉扮演的莫扎特歌劇角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一個技巧絢爛的花腔女中音能夠把莫扎特作品唱的字斟句酌是非常難得的。
同年,恰縫羅西尼誕辰二百周年,巴托莉趕赴美國參加演出,舉辦了成功的獨唱音樂會。不久她又在休斯敦歌劇院的新演出季中成功飾演了《女人心》中的德斯皮娜,贏得一致好評。此後,巴托莉還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至此,美國觀眾已經完全承認了巴托莉的演唱實力,尤其是她在花腔方面的傑出造詣。縱觀20世紀女中音人才中能夠演唱花腔的不多,比較多的是抒情或者戲劇性比較強的,比如巴爾莎就是後者的代表,巴托莉卻擁有令人不可思議的技巧和音域,她能夠唱夜後,可見音域之高,同時她又能唱戲劇性很強的角色,還能演好喜劇,這些素質綜合起來使巴托莉成為20世紀末女中音人才中的佼佼者。
1992年是巴托莉事業輝煌的一年,她同時榮獲《時代》、《美國音樂》、《BBC音樂雜志》授予的年度最佳古典藝術家獎,這是對她在古典音樂領域成就的肯定。1994年巴托莉乘勝追擊,在蘇黎世歌劇院演唱了羅西尼的歌劇《灰姑娘》。這個角色同樣是羅西尼難度驚人的花腔劇目之一,然而,巴托莉已經駕輕就熟,她的低音區發揮地十分出色,這也是大多數女中音薄弱的環節,她的聲音爆發力很強,音色豐滿,音量大。 近年來,巴托莉對巴洛克音樂情有獨鍾,她公開承認不喜歡現代音樂,她說除了貝里奧的某些歌曲外,其他的現代音樂都是她拒絕的對象。與哈農庫特合作後,巴托莉深深接受並認同了哈農庫特對巴洛克音樂的看法。她說:「我現在正尋找巴洛克曲目,從羅西尼歌劇那兒繞一圈回來,我認為在21世紀,人們會更接近巴洛克音樂,會有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要聽巴洛克音樂,那就是我所要唱的。」事實真實如此,2000年,巴托莉在法國舉辦了《萬歲,維瓦爾第》獨唱音樂會,演唱了維瓦爾第的歌劇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聲樂藝術水平有了更快的進步,在個人風格上更加自由灑脫,更為浪漫,低音區扎實穩健,花腔技巧爐火純青,過渡音舉重若輕,漸強漸弱的變化更是不著痕跡。
巴托莉不願意被商業行為所左右,從前,幾乎所有次女高音都會被要求演唱卡門一角,沒有人在乎演唱者的音質是否適合,《卡門》彷彿成了次女高音的歸宿,對此巴托莉始終拒絕,她說:「我所做的只是給人們美麗的時刻、幸福的時刻。天父賜予我這項樂器,要我盡可能地表現。走進歌劇院,我要所有人忘卻世界的黑暗面,而進入一個嶄新的世界。」
㈨ 求一世界著名女中音的名字。
Cecilia Bartoli是一個花腔女中音,,1966年6月4日生於羅馬,1985年,巴托莉參加了羅馬電視台組織的「天才」回節目,她姣好的容答貌和驚人的聲樂技巧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從而初露鋒芒。現如今,她已經是世界級的著名女高音了。
㈩ 求一世界世界著名女中音的名字、
切奇莉亞·芭托莉 專輯Billboard
01.All'arme si accesi guerrieri (Aria dell Pace)
02.Mentre io godo (Aria della Speranza)
03.Un pensiero nemico di pace
04.Vanne pentita a piangere
05.Sparga il senso lascivo veleno
06.Caldo Sangue
07.Come nembo che fugge col vento
08.Ecco negl'orti tuoi...Che dolce simpatica
09.Qui resta...L'alta Roma
10.Lascia la spina cogli la rosa
11.Ahi qual cordoglio...Doppio affetto
12.Si piangete pupille dolente
13.Ahi quanto cieca...Come foco allo splendore
14.Disserratevi oh porte d'Averno
15.Notte funesta...Ferma l'ali
http://www.kuhome.com/Photo/ShowPhoto.asp?PhotoID=40
買一張吧,網上的音質不好。
這個你參考一下,希望能幫助你搜索
http://www.cdhome.com.cn/shopinfo.asp?ID=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