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沈聽
㈠ 古代姓沈的名人有哪些
沈(shen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2、 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裔。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稱沈姓。
3、 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國為氏。少昊金天氏裔孫台駘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子孫遂以沈為氏。
姓氏分布
沈姓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間地。春秋時,沈國被蔡國滅掉後,季載的後代子逞逃奔楚國,其孫沈尹戌,初隱居於零山,後仕楚為左司馬。尹戌之子沈諸梁,世襲作司馬,食采於葉(今河南葉縣)。秦時,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離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東漢時有沈戎舉家徙居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縣),此為沈姓南遷之始。魏晉南北朝是沈姓大舉南遷之時。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將佐隨從陳政、陳元光父子領軍入閩開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隨同遷王。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啟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輔,隨父入閩,後遷居福建省建陽縣。沈廷輔有8子,分居寧化、龍巖、長汀、清流、延平、連城、上杭等地,其後又有人徙居廣東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縣善化鎮,為沈姓移居台灣之始。清乾隆、嘉慶年間,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沈氏,又有多支遷往台灣,進而又移居海外。沈姓歷代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姓氏名人
沈沖:南朝齊吳興武康人,字景綽。沈懷文子。仕宋,歷任撫軍正佐,兼記室。父懷文得罪被殺,與兄弟情哀貌苦,見者傷之,以此知名。歷官尋陽太守。齊武帝時,遷御史中丞、五兵尚書。與兄沈淡、沈淵名譽有優劣,世號為「腰鼓兄弟」。卒年五十一。謚恭。
沈約: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他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亞之:唐吳興人,字賢。初至長安,與李賀結交。憲宗元和十年第進士。為秘書省正字。穆宗長慶中,補櫟陽令。後累遷殿中丞御史內供奉。文宗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為判官。耆罷,亦貶南康尉。官終郢州掾。以文詞得名,嘗游韓愈門下。作傳奇小說《湘中怨辭》、《異夢錄》、《秦夢記》等。有集。
沈既濟:唐代文學家,長於史學,又善作小說。撰有《建中實錄》10卷及傳奇小說《枕中記》《任氏傳》等。《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沈□期:唐朝詩人,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他與同時代的宋之問均為宮廷詩夫。世人稱為「沈宋」。他擅長七言詩,形式上講究聲律,屬對精密,但缺乏內容。沈□期的詩對律詩的定型有一定影響。
沈括:北宋科學家、政治家,錢塘人。他勤於鑽研,精通天文、歷法、數學及醫學,並對物理學和地質學方面的某些規律和現象有較科學的認識。他晚年住在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郊),將平生研究成果及見聞撰成《夢溪筆談》30卷。該書詳細記錄了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還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夢溪筆談》對研究北宋社會狀況極有價值。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長洲人(今江蘇省吳縣),明代畫家。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工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詩文俱佳,與唐寅、文徵明、仇英並稱「明之四大家」。
評論 | 2 3
2013-09-23 15:25熱心網友 最快回答
沈 約: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他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 括: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學家,他所著《夢溪筆談》記載了其在天文、數學、礦業、醫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為後世科學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本人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科學家,著有《良方》、《長興集》等傳世。
沈 周:明代畫家。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工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為明代吳門畫派四家之一。為人耿直,不應科舉,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名重於明代中葉畫壇,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詞》、《石田詩鈔》、《石田雜記》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戲曲作家。能詞翰,善談謔,兼明音律。《錄鬼簿》載:「後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稱為蠻子關漢卿者是也。」著雜劇《祈甘雨貨郎朱蛇記》、《徐駙馬樂昌分鏡記》、《鄭玉蛾燕山逢故人》、《鬧法場郭興何楊》、《歡喜冤家》等五種。以上種種元曲的問世,不僅繁榮了江西的雜劇活動,而且因其內容大多為歷史題材,對明代弋陽腔連台本戲的形成和發展均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作雜劇時人稱為「蠻子關漢卿」。
沈 仕:字懋學(1488-1565),又字子登,號青門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畫家,能詩,善畫花鳥山水。其散曲多描寫艷情及享樂生活,內容庸俗。當時稱為「青門體」。著有散曲集《唾窗絨》等。
沈 璟:明代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戲曲理論家,戲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員外郎,光祿寺丞等職。致力戲曲聲律研究,形成「吳江派」,沈氏一族從事詞曲研究,創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觀。
沈 鵬: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詩人、編輯出版家。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於江蘇江陰。幼年始習字畫。入大學後攻讀文學,又學新聞專業。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人民美術出版社藝術委員會顧問等。書法長行草,有強烈的時代風貌與個人風格,書體兼及隸、楷多種面貌,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著作有《書畫評論》、《沈鵬書畫談》、《三餘吟草》、《當代書法家精品訂·沈鵬卷》、《草書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編的書刊達500種以上。
沈法興: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於江南世家,任吳興郡守,打著為楊廣報仇的旗號聚眾造反,靠著家族的號召力,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七萬餘人,並佔領了江都南方重鎮毗陵。杜伏威據厲陽,李子通據海陵,沈法興據毗陵,三大勢力都對江都虎視眈眈,後為李子通擊敗。
沈慶之:字弘先,南北朝時期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朝著名將領、太尉,封始興郡公,曾在婁湖(今江蘇省南京市)廣置田產。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後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
沈亞之:唐代吳興人,文學家,元和進士,善文辭,且能詩,為李商隱所推許。有作品《湘中怨辭》、《異夢錄》、《秦夢記》、《沈下賢集》等傳世。
沈佺期:河南省內黃人。唐代著名詩人,擅長七言詩,詞藻華麗,律體嚴謹,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館直學士。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
沈既濟:唐代文學家,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市)人,長於史學,又善作小說。撰有《建中實錄》10卷及傳奇小說《枕中記》《任氏傳》等。其《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沈傳師:字子言,唐代蘇州(今屬江蘇省)人,書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書法。唐德宗貞元(785-805)末舉進士,歷太子校書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湖南觀察使。寶歷元年(825年)入拜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長文《續書斷》把它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等並列為妙品。宋歐陽修《六一題跋》雲:「傳師書非一體,放逸可愛。」宋代米芾對他人的書法很少許可,但對沈傳師極為推崇。說沈的書法「如龍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虛。」人稱中唐以後沈書最佳,米芾自稱學大書以沈傳師為主。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善楷、隸、行、草,以書自名」。傳世書跡有《羅池廟碑》、《游道林嶽麓寺詩》、《柳州石井銘》等。今存正書《羅池廟碑》拓本。
沈欽韓:字文起,號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吳興),史學家,文學家,學問淵博,精史地之學,長於訓詁考證。資秉極敏,而勤學甚至。家綦貧,書值千錢即無力購致,假之藏書家,計日以還,輒寫其要,遂淹通群經。尤長《禮》與《春秋》,熟於諸史志,旁及百家,故記,官書,野乘,古今專集,匯集,類抄,札記,究其條緒,悉歸於統。故所為制舉文,沈博怪瑋,常人不能解。
沈德潛:江蘇長州人,清朝詩人,他主張作詩應符合理學原理,為擬古詩派代表,其作品《唐詩別裁》、《古詩源》為研究古詩發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蘇省華亭人,清代畫家,所畫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鈞儒:浙江嘉興人,早年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多次組織群眾運動,為「七君子」之一,解放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職,為我國的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沈雁冰:筆名矛盾,浙江桐鄉人,著名革命文學家,中共黨員,早年參加文學革命運動,解放後歷任我國文化部門重要職務。他先後創作了《子夜》、《蝕》、《虹》、《春蠶》、《林家鋪子》等傑出的文學作品。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沈啟賢少將
沈啟賢(1912-——),陝西省漢陰縣人。1930年參加西北軍。1936年由西北軍起義參加陝南抗日義勇軍第1軍,任參謀長。1937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任第15軍團警衛團參謀長。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教導營營長,新編第4旅參謀長,新四軍第3師10旅29團團長,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第一支隊支隊長,新四軍第3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江軍區參謀長,北滿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獨立第5師師長,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36師師長,第四野戰軍49軍147師師長,145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參謀長,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參謀長,志願軍空軍參謀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空軍系副主任、主任,空軍學院副院長。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沈鴻林少將
沈鴻林(1910-——),山東省菏澤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闖關東,在山海關附近被東北軍抓兵,在110師4旅53團3營1連當兵,1931年當了班長。1935年在陝西與紅軍作戰時被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一方面軍2師2團2連班長。參加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營長,新四軍獨立旅2團營長,山東軍區第1師2團參謀長。參加了平型關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補充團團長,第四野戰軍42軍155師465團團長。參加了保衛四平和三下江南等戰役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155師副師長,中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參謀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路工程9師師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214師師長,鐵道兵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兼工程部部長,大興安嶺指揮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荊江分洪和海南島國防工程建設。為大興安嶺林區建設做出了貢獻。後任鐵道兵學校校長,鐵道兵技術學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 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沈濱義中將
沈濱義(1944.12-——),浙江省義烏縣人。1964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部快艇電航兵。1969年4月後任海軍快艇艇長、副中隊長、中隊長、副大隊長。1975年3月入軍政大學軍事系學習。1978年2月後任海軍快艇支隊參謀長、副支隊長、支隊長。1980年9月入海軍學院合成指揮班學習。1983年8月任海軍赴孟加拉國軍事學裝備專家組組長。1985年8月任海軍福建基地參謀長。1987年9月入**基本系學習。1989年10月任海軍東海艦隊副參謀長。1991年8月任海軍上海基地司令員。1993年3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助理,1994年12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1999年12月任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大校軍銜,1990年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1996年晉升為海軍中將軍銜。
㈡ 歷史上沈姓的名人有哪些
沈括、沈約、沈萬三、沈鈞儒、沈周。
1、沈括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2、沈約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湖州德清縣)人。南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沈約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初年,官任奉朝清。入齊,任征虜記室,太子令兼著作郎等職。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後助蕭衍登帝業,官尚書僕射,封為建昌縣侯。天監二年,任尚書左僕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改任左光祿大夫,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3、沈萬三
沈萬三(有說生於1286年,另有兩說1330年和1328年;卒於1394年),本名沈富,字仲榮,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第)三秀,所以又稱萬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元末明初商人、巨富。吳興南潯(今屬浙江湖州)人,元至順間隨父沈佑遷居平江路長洲縣東蔡村(今江蘇崑山周庄東垞)。
4、沈鈞儒
沈鈞儒(1875年1月2日-1963年6月11日),浙江嘉興人,字秉甫,號衡山。清末進士。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五四運動期間,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曾任國會議員、廣東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
5、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代繪畫大師,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
沈周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㈢ 姓沈的名人有哪些
沈 約: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他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 括: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學家,他所著《夢溪筆談》記載了其在天文、數學、礦業、醫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為後世科學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本人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科學家,著有《良方》、《長興集》等傳世。
沈 周:明代畫家。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工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為明代吳門畫派四家之一。為人耿直,不應科舉,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名重於明代中葉畫壇,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詞》、《石田詩鈔》、《石田雜記》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戲曲作家。能詞翰,善談謔,兼明音律。《錄鬼簿》載:「後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稱為蠻子關漢卿者是也。」著雜劇《祈甘雨貨郎朱蛇記》、《徐駙馬樂昌分鏡記》、《鄭玉蛾燕山逢故人》、《鬧法場郭興何楊》、《歡喜冤家》等五種。以上種種元曲的問世,不僅繁榮了江西的雜劇活動,而且因其內容大多為歷史題材,對明代弋陽腔連台本戲的形成和發展均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作雜劇時人稱為「蠻子關漢卿」。
沈 仕:字懋學(1488-1565),又字子登,號青門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畫家,能詩,善畫花鳥山水。其散曲多描寫艷情及享樂生活,內容庸俗。當時稱為「青門體」。著有散曲集《唾窗絨》等。
沈 璟:明代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戲曲理論家,戲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員外郎,光祿寺丞等職。致力戲曲聲律研究,形成「吳江派」,沈氏一族從事詞曲研究,創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觀。
沈 鵬: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詩人、編輯出版家。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於江蘇江陰。幼年始習字畫。入大學後攻讀文學,又學新聞專業。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人民美術出版社藝術委員會顧問等。書法長行草,有強烈的時代風貌與個人風格,書體兼及隸、楷多種面貌,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著作有《書畫評論》、《沈鵬書畫談》、《三餘吟草》、《當代書法家精品訂·沈鵬卷》、《草書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編的書刊達500種以上。
沈法興: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於江南世家,任吳興郡守,打著為楊廣報仇的旗號聚眾造反,靠著家族的號召力,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七萬餘人,並佔領了江都南方重鎮毗陵。杜伏威據厲陽,李子通據海陵,沈法興據毗陵,三大勢力都對江都虎視眈眈,後為李子通擊敗。
沈慶之:字弘先,南北朝時期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朝著名將領、太尉,封始興郡公,曾在婁湖(今江蘇省南京市)廣置田產。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後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
沈亞之:唐代吳興人,文學家,元和進士,善文辭,且能詩,為李商隱所推許。有作品《湘中怨辭》、《異夢錄》、《秦夢記》、《沈下賢集》等傳世。
沈佺期:河南省內黃人。唐代著名詩人,擅長七言詩,詞藻華麗,律體嚴謹,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館直學士。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
沈既濟:唐代文學家,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市)人,長於史學,又善作小說。撰有《建中實錄》10卷及傳奇小說《枕中記》《任氏傳》等。其《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沈傳師:字子言,唐代蘇州(今屬江蘇省)人,書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書法。唐德宗貞元(785-805)末舉進士,歷太子校書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湖南觀察使。寶歷元年(825年)入拜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長文《續書斷》把它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等並列為妙品。宋歐陽修《六一題跋》雲:「傳師書非一體,放逸可愛。」宋代米芾對他人的書法很少許可,但對沈傳師極為推崇。說沈的書法「如龍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虛。」人稱中唐以後沈書最佳,米芾自稱學大書以沈傳師為主。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善楷、隸、行、草,以書自名」。傳世書跡有《羅池廟碑》、《游道林嶽麓寺詩》、《柳州石井銘》等。今存正書《羅池廟碑》拓本。
沈欽韓:字文起,號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吳興),史學家,文學家,學問淵博,精史地之學,長於訓詁考證。資秉極敏,而勤學甚至。家綦貧,書值千錢即無力購致,假之藏書家,計日以還,輒寫其要,遂淹通群經。尤長《禮》與《春秋》,熟於諸史志,旁及百家,故記,官書,野乘,古今專集,匯集,類抄,札記,究其條緒,悉歸於統。故所為制舉文,沈博怪瑋,常人不能解。
沈德潛:江蘇長州人,清朝詩人,他主張作詩應符合理學原理,為擬古詩派代表,其作品《唐詩別裁》、《古詩源》為研究古詩發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蘇省華亭人,清代畫家,所畫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鈞儒:浙江嘉興人,早年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多次組織群眾運動,為「七君子」之一,解放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職,為我國的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沈雁冰:筆名矛盾,浙江桐鄉人,著名革命文學家,中共黨員,早年參加文學革命運動,解放後歷任我國文化部門重要職務。他先後創作了《子夜》、《蝕》、《虹》、《春蠶》、《林家鋪子》等傑出的文學作品。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沈啟賢少將
沈啟賢(1912-——),陝西省漢陰縣人。1930年參加西北軍。1936年由西北軍起義參加陝南抗日義勇軍第1軍,任參謀長。1937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任第15軍團警衛團參謀長。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教導營營長,新編第4旅參謀長,新四軍第3師10旅29團團長,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第一支隊支隊長,新四軍第3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江軍區參謀長,北滿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獨立第5師師長,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36師師長,第四野戰軍49軍147師師長,145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參謀長,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參謀長,志願軍空軍參謀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空軍系副主任、主任,空軍學院副院長。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沈鴻林少將
沈鴻林(1910-——),山東省菏澤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闖關東,在山海關附近被東北軍抓兵,在110師4旅53團3營1連當兵,1931年當了班長。1935年在陝西與紅軍作戰時被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一方面軍2師2團2連班長。參加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營長,新四軍獨立旅2團營長,山東軍區第1師2團參謀長。參加了平型關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補充團團長,第四野戰軍42軍155師465團團長。參加了保衛四平和三下江南等戰役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155師副師長,中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參謀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路工程9師師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214師師長,鐵道兵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兼工程部部長,大興安嶺指揮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荊江分洪和海南島國防工程建設。為大興安嶺林區建設做出了貢獻。後任鐵道兵學校校長,鐵道兵技術學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 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沈濱義中將
沈濱義(1944.12-——),浙江省義烏縣人。1964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部快艇電航兵。1969年4月後任海軍快艇艇長、副中隊長、中隊長、副大隊長。1975年3月入軍政大學軍事系學習。1978年2月後任海軍快艇支隊參謀長、副支隊長、支隊長。1980年9月入海軍學院合成指揮班學習。1983年8月任海軍赴孟加拉國軍事學裝備專家組組長。1985年8月任海軍福建基地參謀長。1987年9月入**基本系學習。1989年10月任海軍東海艦隊副參謀長。1991年8月任海軍上海基地司令員。1993年3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助理,1994年12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1999年12月任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大校軍銜,1990年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1996年晉升為海軍中將軍銜。
㈣ 姓沈的叫什麼名比較好聽,要男的
男性,為陽.
男孩,初升的太陽.充滿希望.
沈陽,我國充滿朝氣的城市.
您看,就叫[沈陽]如何?
㈤ 沈陽地區廣播電台收聽率排行表誰有啊……
遼沈地區廣播電台收聽率排行表
㈥ 沈氏名字,好聽的留下,謝謝
沈歆淇 沈子璞 沈雨刈 沈清然 沈清濤 沈家駒 沈瑞恆 沈鑫漫 沈佳強 沈浩依
沈政廷 沈正華 沈馨逸 沈厚達 沈雨侖 沈冠羽 沈鴻澤 沈郅逸 沈汶翰 沈子生
沈子涵 沈珩德 沈可冰 沈士淳 沈煥洋 沈雨默 沈涵鑫 沈志傑 沈楚驍 沈梓戀
沈龍明 沈集躪 沈金鏵 沈自熙 沈子誠 沈子禾 沈振浩 沈奕賢 沈雨東 沈一宇
㈦ 姓沈。 叫什麼好聽 一個字的
沈雲
沈鋅
沈韓
沈旻
沈佩
沈辛
沈中
沈識
沈漢
沈興
沈沛
沈迪
沈可
沈普
沈奧
沈魯
沈堯
沈良
沈聰
沈桓
沈安
沈鉉
沈景
沈秉
沈旭
沈穆
沈品
沈弋
沈豪
沈華
沈勝
沈佩
沈淵
沈弈
沈居
沈禹
㈧ 好聽姓沈霸氣一點的名字
沈煜祺 沈厲軒 沈苑博 沈越澤 沈俊材 沈博文 沈旭堯 沈智宸 沈哲瀚 沈炎彬 沈韻舟專 沈益弘 沈弘文
沈雨澤屬 沈偉澤 沈翰思 沈韻文 沈文昊 沈曉嘯 沈弘昌 沈偉宸 沈鑫磊 沈睿淵 沈明輝 沈晟睿 沈志強
㈨ 歷史上姓沈的名人越多越好
沈約:南朝梁文學家,編寫《四聲譜》,把中國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使漢字聲韻學步入新境界。
沈括: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科學家。沈括博學多聞,著有《夢溪筆談》,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科學著作。
沈萬三:明朝開國時南京富商。在元朝中期時,沈萬三的父親沈佑從浙江湖州南潯遷到周庄。沈萬三利用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庄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捐錢,修建了南京都城的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做官。他又在南京蓋房置地。沈萬三富得連朱元璋都眼紅了,一日,沈萬三請求犒勞軍隊,洪武帝大怒說:「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後來沈萬三被充軍雲南去了。沈家在周庄也就慢慢的衰落了。現在的沈廳是由沈萬三的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建成共有大小一百多間房間。
沈有容:明朝著名將領,曾參與萬曆援朝戰爭,曾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於澎湖刻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
沈德潛:清代詩人。
沈光文:台灣沈姓的開基始祖,沈光文1651年到台灣,他在島上開設學堂,辦診所,廣泛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他去世後,台灣百姓為他建廟立像,並譽之為「台灣文獻初祖」。
沈葆楨:清代,福建船政大臣、兩江總督,他在福建開設造船廠,創辦學堂;培養新式人才。他曾兩度巡視台灣;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灣,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沈葆楨赴台辦理防務。沈葆楨到達台灣後,在台南安平建造了三合土炮台,他題寫門額為「億載金城」。
沈國放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前任部長助理。
沈香林 - 香港已故佛教居士,多間學校的贊助人。
沈殿霞 - 已故香港藝人,生於上海。
沈穎婷 - 香港藝人。
沈春華 - 台灣知名新聞主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沈可欣 - 與沈卓盈一樣人稱阿沈,2000年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無線電視劇的資深綠葉演員。
沈卓盈 - 現時為無線收費電視 tvbQ兒童台台柱及翡翠台兒童節目《放學ICU》主持。
沈星 - 鳳凰衛視主持人。
沈鈺傑 - 台灣職業棒球選手,效力於中華職棒興農牛隊。
沈岳煥 - 近代中國文學家,筆名沈從文
沈小蘭 - 資深配音演員
沈雁冰 - 筆名茅盾
沈乃熙 - 字端先,筆名夏衍
沈力 - 央視資深主持
沈鶴(小沈陽) - 中國演員
㈩ 姓沈的著名人士有多少
沈姓,是中國五十大姓氏之一,在江浙地區最有影響。 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實沈,是黃帝的後裔帝嚳之子。實沈氏族後來因與少昊氏部落雜居而東夷化,故為嬴姓。後來,他們建立了沈國。周昭王南征時,嬴姓沈國被滅,其子孫就以國為姓。 夏朝時,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國。至周初,蔣國滅了姒姓沈國,沈人南遷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孫也改姓沈。 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個兒子季載被封於沈(今河南平輿北)。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國被蔡國吞並,沈國的後人就稱為沈氏。 一、沈姓遷變 春秋時,楚國將孫叔敖封於沈,又封公子貞於沈鹿(今湖北鍾祥東),這兩個地方的後代都改姓沈,此為羋姓沈氏。 秦朝以前,沈姓主要在河南、湖北兩省活動。東漢時,沈姓的活動范圍擴展到了浙江。隋朝時,浙江武康的沈姓是當地的望族。唐代,沈姓進入福建,稍後移民廣東。明朝末年,沈姓遷入台灣。目前,沈姓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河南三省。 二、沈姓名人 在中國歷史上,沈姓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春秋時,有一位高士沈郢。東漢時,有一位名叫沈戎的官吏在九江郡擔任從事。南朝時梁有一位文學家沈約,是《宋書》的作者。陳朝時,有右僕射沈君理。隋朝末年,沈法興自稱「梁王」,割據一方。唐朝時,沈期善於寫五言律詩,與宋之問齊名,兩人合創了著名的「沈宋體」。唐代還有書法家沈傳師、文學家沈既濟、詩人沈千運。北宋時有大科學家沈括。明代有女英雄沈雲英、畫家沈周、文學家沈德符、戲曲理論家沈。清朝有畫家沈銓、詩人沈德潛、兩江總督沈葆楨。近現代則有書畫家沈曾植、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文學家沈從文、音樂理論家沈心工、書法家沈尹默、經濟學家沈志遠等。 1.北宋科學家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時,他考中了進士。 宋神宗熙寧初年,王安石出任宰相,開始變法。當時,沈括是新法的積極擁護者。1073年,王安石命他去兩浙地區調查新法的實施情況。他回京後,對新法大加贊譽。幾年後,王安石罷相。沈括一見風頭不對,就秘密上書,列舉了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宋神宗知道後,對他很是不滿。恰好御史上奏彈劾他,神宗就下令免去他的翰林學士一職,降為宣州知州。 到了晚年,沈括娶妻子張氏。張氏脾氣暴虐,沈括時常被她責罵,苦不堪言。他的長子沈博毅,因為是前妻所生,所以被張氏趕出家門。後來張氏病死,沈括卻痛不欲生,不久就病死了。 沈括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他撰寫了一部光輝的著作——《夢溪筆談》。全書共26卷,涉及許多方面,包括天文、地理等。《夢溪筆談》被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贊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 2.「明四家」之一沈周 沈周(公元1427~1509年),明代著名畫家,字啟南,號石田,晚年又號白頭翁,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 他一生都沒有參加科舉考試,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尤其是沈周的畫,被評為明代第一。有一次,一位郡守徵集畫工去繪制壁畫,有人做了手腳,故意將沈周也列入了畫工名冊。別人就勸他:「你和許多大官關系都不錯,可以找他們通融一下。」沈周卻說:「讓我服勞役是應該的,去找人說情豈不羞恥嗎?」於是,他便去服役——繪制壁畫。不久,郡守進京述職,許多人都向他打聽「沈先生」的消息。郡守急忙找熟人,一打聽,才知道「沈先生」就是那位服役的畫工。 沈周以擅畫山水著稱。他早年繼承家學,師法於父親沈恆吉、伯父沈貞吉,兼師杜瓊、劉鈺,後來又取法董源、巨然;四十歲以後,他以黃公望為宗,作品拓為大幅;晚年,沈周尤其醉心於吳鎮,筆墨更見沉鬱蒼勁,更趨於成熟。他的主要作品有《雲際停舟圖》、《廬山高士圖》、《虎丘送客圖》、《仿子久富春山居圖》、《京口送別圖》、《雨意圖》、《柳蔭垂釣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