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剪紙作品
⑴ 剪紙是中國傳統技藝,現在還有那些著名的剪紙大師
剪紙是我國最古老的的民間藝術之一,雖然近年來生活中已經很少見到會剪紙的人了,但是仍有一些人在為剪紙藝術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中最為著名的剪紙大師有王維良、段建珺、林玉卿等。
王維良是連雲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的傳承人,人稱王老三,他最為擅長的就是剪紙、扎風箏、做燈籠等傳統手藝。他從小就跟隨舅老爺和媽媽學習剪紙,這一剪就是四十多年。他以「我甘做那斷橋上的青石板」為自己的座右銘,憑借著自己對生活的感知、感悟,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剪出了《民族少女》、《孔雀開屏》、《蝶戀花》、《中國心》、《福文化》、《百壽圖》等寓意頗深的佳作。同時,為了更好的傳承剪紙藝術,他免費提供材料,免費指導學生學習剪紙,為剪紙藝術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⑵ 著名的剪紙作品有哪些
《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柿子和如意》,《喜鵲登枝》
⑶ 著名的剪紙作品有哪些
《喜鵲登枝》、《四季花》、《虎》、《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柿子和如意》等
⑷ 什麼地方剪紙最出名
中陽來剪紙最出名。
山西省呂梁市源中陽縣民俗剪紙,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5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中全國八項民間工藝美術類保護專案之一,剪紙藝人王計汝被評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中陽民間剪紙與漢代畫有著密切關系。在1984-1985年間,中陽縣文化館在對金鑼鎮道棠村出土的漢墓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畫像石,經專家鑒定後,基本確定為漢代畫像石,在這些畫像中有許多關於剪紙的圖案,可以證明在漢代中陽就有類似的剪紙藝術。
(4)著名剪紙作品擴展閱讀:
中陽剪紙的特點:
山西省中陽縣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呂梁地區。這一帶民俗文化積淀極為深厚,保留著許多原生態的人文環境,由此形成中陽剪紙古老的民俗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
中陽剪紙主要分布於山西省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占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朴、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⑸ 中國十大剪紙藝人都有誰
剪紙藝人有:
1、范祚信
范祚信的剪紙風格屬於:高密剪紙「細密」風格,他的這種剪紙風格也受到文化館的直接重視,後期慢慢由向「細密」轉變。
2、自貢民間剪紙藝人—向生祥
向生祥,剪紙之處,他探索出一種新的藝術品種——撕紙,其作品遠銷國外。撕紙作品不適宜細膩的刻畫物象,它顯現出朴實、粗狂的風格。尤其是撕紙撕出的物象,邊緣不會顯得圓潤,而是帶有紙本身的纖維,形成拙樸的裝飾情趣。
3、自貢民間剪紙藝人—余曼白
余曼白,自幼酷愛中國民間藝術,同時擅長金石雕刻,工藝書法繪畫,對詞章亦頗有造詣,是中國非常有代表性的剪紙人。
4、黃島辛安剪紙藝人—管茹
管茹是幼時隨母親學習辛安剪紙, 一直未間斷,中學曾多次獲獎,作品融合民間剪紙藝術精華,又結合自己創新,線條流暢、寓意深刻,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5、當代剪紙藝術的潛行者—李紅軍
李紅軍對剪紙藝術的表現材料和媒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以傳達藝術家對當下社會生活和文化環境的新認識與新情感。
(5)著名剪紙作品擴展閱讀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閉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災害等逆境的侵擾,激發了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的渴求。人們祈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這種樸素的願望,便借托剪紙傳達出來。
民間剪紙《鹿鶴同春》是民間傳統的主題紋樣。據記載,鶴即「玄鳥」,玄鳥是「候鳥」總稱。在民間文化中鹿稱為「候獸」,鶴稱為「候鳥」,鹿鶴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徵。民間鹿與祿同音,鶴又被視為長壽的大鳥,因此鹿與鶴在一起又有福祿長壽之意。
在民間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人力勞動成為生存的保證,擺脫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們永恆的理想。民間剪紙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生命的渴望,袒護生命,頌揚生命,表現生的歡樂,對生命的崇拜成為人們虔誠的信仰。
⑹ 剪紙具有很長的發展史,那麼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剪紙作品呢
中國著名的剪紙作品:《喜鵲登枝》、《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等。
⑺ 中國最著名的剪紙作品有哪些
《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柿子和如意》等,詳細圖片可在互聯網上搜索。
⑻ 那些地方的剪紙比較出名,或比較有特色
一、陝西民間剪紙:
陝西民間剪紙的歷史悠久漫長,最早可追溯到《史記》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圖像贈給其弟姬虞到唐國當諸侯,至今有兩千多年了。美術家江豐和詩人艾青曾在解放前夕編印過一冊專門介紹陝北風土人情的《民間剪紙》,對陝北剪紙藝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剪紙,遠離皇家,遠離貴族,只鍾情民間的瓦房和窯洞,只鍾情布滿滄桑的臉龐和結滿老繭的雙手。陝北高原的窯洞,特大的窗戶,面對一爿陽光,是剪紙藝術最好的位置。陝北民間剪紙有貼在窗戶上的「窗花」、「煙格花」;有貼在頂棚的「團花」、「角花」;有貼在門楣的「門符」、「吊箋」;有貼在室內牆上的「牆花」、「炕圍花」;有貼在燈籠上的「燈籠花」;有婚嫁用的「喜花」、「禮花」;還有作刺綉用的「鞋花」、「枕花」、「帽花」、「圍裙花」、「門簾花」、「肚兜花」等等。一批批民間剪紙藝術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無聲息地在這片黃土地上誕生著、成長著,一代又一代。她們多是農家婦女,文化不高,從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猶如一枝生花的妙筆,剪什麼像什麼,有的不須著色,不須描底,黃土地的百般風情令世界各國旅人嘆為觀止。
二、廣東佛山的民間剪紙
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種色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強烈、金壁輝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選材施藝。隨著社會的發展,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壁輝煌的特點,在我國剪紙藝術中較具代表性。
如下圖:
三、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 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斗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四、雲南民間剪紙:
雲南的剪紙基本有兩種作用。一是寺廟中的神幔、神樹及旗幡上的剪紙或刻紙,多為信徒們敬神拜佛的貢獻之物。其題材樣式包括有雲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褲、器皿、人物、花鳥及吉祥的圖案等。造型簡略單純,有一種原始稚拙的意味。神幔如北方民間的掛簾剪紙,但都很大。常常是多張紙貼接在一起。折疊刻出重復的圖案。具有神秘的宗教氣息。 刺綉是南方諸多民族女性擅長手藝。而要有別致的花樣,就必得學剪。這里的一幅鞋花三幅胸襟花,是白族女性所剪。從內容上看來,已完全是漢族的戲故事,只有其中的佛塔及建築,仍存有些許緬寺建築的容貌。 從作品嚴謹的構圖和輕松自如的造型上看,剪紙的作者是個成熟的老年巧手。為了刺綉時色塊分割表現形象的必要,以開口刀法在形本上剪出暗示結構的虛線。幾個內容不同人物不同的故事,和諧地擺放在外形幾乎相同的對稱形之中,黑白分明疏密得當,毫無充塞羅列擁擠的感覺--也許這些花樣作者所求的最佳效果,留待綉花女最終去完成,但作為一幅剪紙作品的完美,已在此花之中。
五、吉林民間剪紙:
僅就吉林通化地區近年採集的大量滿族民間剪紙表象來看,就可判定其所具有的地域民族原始性色彩。 從題材方面說,不僅其中的熊、虎、鹿、及山花、參果、樵夫、牧人與林海雪原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那些旗裝馬靴的「嬤嬤人」,正是滿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嬤嬤人」與黃河流域剪紙的「抓髻娃娃」同樣,以對稱的正面造型,展開四肢,顯露著人的完善,替代著人的軀體去完成捍衛生命、娛樂神明的使命。不同於「抓髻娃娃」的,「嬤嬤人」是可站立、可擺放的立體型剪紙,民間巧手運用折疊與剪鏤結合的紙的語言特徵,賦予薄片的材料一種具有體積感又有刀剪意味的造型樣式。題材的另一方面,則是滿族人的生活及引以為榮的罕王創業稱世的傳說故事。
嬤嬤人(祭祀禮花)(滿族)
在手法方面,吉林滿族剪紙的特點,便是充分利用材料技法語言的便利,其表現之一為多折疊的方法代替形象內部裝飾的鏤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如以香火燒出洞孔。其三是不似內地用專門剪花的小巧刀,他們用平常的大剪刀,不易勾來轉去剪曲線,故多用直刀硬拐變的剪法,看來若聞鏗鏘之聲,卻顯出一種金石的力度。
六、山西民間剪紙:
就民間藝術的豐富及保留遠古文化內含的質量而言,秦晉兩地同是令人不可輕視的寶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於接受八面來風。因此民間剪紙就絕不僅僅是老辣苦澀的遠古藝術因襲或傳承。而是添了些許聰慧精明、靈透乘巧的酸甜味。這酸甜苦辣攪和在一起,釀成了剪紙藝術戲中有戲頗耐品嘗的餘味。 兩件「買水」的作品,同題同意同情節,而不同的人物性情,不同的愛戀方式,甚至不同的戲班層次,叫人若已領略各自戲路的來龍去脈,聽到不同戲路的觀眾同時報以的喝彩。「母女對織」則是一件叫人思索生命問題的作品。兩幅剪紙對稱重復構圖中,只一些微小變化,即給人以時間與空間上的無限聯想,永恆的人生重復與短暫的人為變化全系在這部象徵著世界的織機之上,前人織著經緯,也連著後人的命運。這不是筆者的信口開河,即使是剪花的老婆婆不如是說,在她的人生體驗中必定會有這樣不止一次的追問。 當然這並不妨礙山西民間剪紙的中傳承作品的純粹性,黃河流域共有的「蛇盤兔」、「鷹逐兔」等主紋樣自不待說,而其中的「一座山」是呂梁山區民間常剪的一種題材,它似乎向人們展現了一個人獸雜居時代的真實場景,又把天然之中的人類童年情境帶到了我們面前。
七、安徽民間剪紙:
安徽的民間剪紙較早地形成了行業性的藝人隊伍,以其藝術商業的雛形狀態替代了民眾普遍的審美創造。 但是,我向來以為匠人型剪紙作品的民間與否主要在於所面向服務的對象。如果是基於勞動者集體審美意識的普遍水準,又依附於民間美術的范疇。反之如果已在迎合貴族階層的閑情逸趣而賣弄絕技的工藝之作,則是與皇宮中僱傭的御用匠人雕龍刻鳳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沒什麼兩樣。安徽的「花匠」多屬於前者,而阜陽的程建禮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程建禮從小喜歡剪花,並跟祖母勤學,靈性極好,起初為村人義務剪花,後來把技藝作為謀生手段,挑起花擔周遊江湖,練出一身好手藝,口中唱著花歌,手中剪著婦女們點的花樣。對於他來說,已不需要冥思苦想的經營構圖,達到胸有成竹才開始動手。任何形狀的紙片之中都已蘊藏著形象,只需要用手中的剪刀輕叩它的靈性之門。 「三叉口」一幅尤其如此。概括的外形輪廊像是天然而成的幾筆正在浸化著有濃墨,而略用心計剪出兩只相對灼灼的眼睛,恰如其分地剪出「畫眼」,也點准「戲眼」——黑暗中,兩個互相搜尋著的人警覺的眼睛。
八、湖南民間剪紙: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
九、湖北民間剪紙:
孝感的婦女有正月十五唱「請七歌」的習俗,向「七女星」討巧:「正月正,麥草青,我請七姐看花燈,教我心靈剪牡丹,教我手巧綉鳳凰,殺白豬,宰白羊,年年接你七姑娘,」討巧其實只是表達了女子尋示靈感的心願,要手藝精,當然還需勤學苦練了。而巧手的女子,獨享社會刮目相看的殊榮。 據說有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至今腰裡還帶著年青時情人贈的訂情荷包。可見這種鄉俗的民間藝術所具有傳達情感之力量。 在房縣,時興過一種帶字的花樣,作為送給親朋好友的禮品花。這些花樣上的詩句往往是求花的鄉親隨口吟出,剪花的巧女便把它剪在各種形的剪紙上。如「操心勞力,增加負擔」是剛過門的媳婦說給公婆聽的客氣話;「手心手背都是肉,打斷骨頭連著筋」是母親告訴女兒,長輩對你們都一樣看待——平時不好意思說出口的語言揉進剪花里,更增添了一份含蓄。 刻紙在湖北叫「雕花」,武漢、鄂城等地都有數以百計的雕花匠,並且在清末民初建立有剪紙的行會組織,這在全國是少見的現象。與全國各地的工匠藝人一樣,他們以高超的技藝應付各種不同的審美要求,而個人的情感只能在雕花刀縫間深深地潛藏。
十、貴州民間剪紙:
誰都知曉貴州苗族的衣衫上有五彩溢香的美麗刺綉。但誰知道那千針萬線密密匝匝的花朵底下,都有一張好看的剪紙?而會綉衣的苗女們,哪個閨房中會沒有存放的花樣? 《苗族古歌》「遷徒」一段中唱道:「姑姑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可見剪花刺綉對於苗人生活的必要。 貴州苗族剪紙主體紋樣的動物中,有龍、吉玉鳥、蝴蝶、魚等,人物有央公央婆、蝴蝶媽媽、苗族英雄務么細及馭龍伏狃的苗人男女。另外,太極陰陽魚,楓樹及苗樓建築也常常出現在畫里。這些形象都與苗族的古老信仰和傳說有關。 貴州剪紙由於各地刺綉方法的不同而呈現出各種有特點。 施洞型的剪紙確定外輪廊之後,在形體的內部破刀剪出隨勢而走的渦狀線或齒狀線。而台拱型的剪紙則以鎮扎眼成虛線狀。造型特徵施洞剪紙為粗獷,而台拱剪紙更趨秀麗。與西北剪紙造型一樣,貴州苗族剪紙藝術的造型因素來自於民眾對事物特殊的觀察方法和思維方式,來自於傳統鄉土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學思想。任何以為民間藝術的奇物造型是「變形」的看法,都是對創造者真摯情感的曲解和中傷。
⑼ 中國著名剪紙畫的圖片和解說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回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答「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此後,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斗的新剪紙。作品運用了民間傳統的樣式,描寫了抗日戰爭和邊區建設的新內容。它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作和發展,使傳統的民間剪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944年,在陝甘寧邊區還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區的民間新剪紙作品,為新中國成立後剪紙藝術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延安的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