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門楣巨著名

門楣巨著名

發布時間: 2021-01-25 08:37:27

A.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塔

中國著名古塔 http://bbs.tancheng.cn/dispbbs.asp?boardid=8&id=74724 應縣木塔,開封鐵塔,回答者:lf1974 - 試用期 一級 3-28 13:13 天津有一個廣播電視塔,挺高的。回答者:risewill - 經理 四級 3-30 16:48 中國名塔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中國西南地區著名佛塔。位於雲南大理縣西北原崇聖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為千尋塔,建築年代有唐貞觀六年(632)、開元元年(713)與開成元年(836)諸說。但原崇聖寺銅鍾有「建級十二年建鑄」的紀年,可能建於南詔晚期。為密檐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券龕,內置石雕佛像,塔頂有銅制覆缽、相輪,塔剎在1925年地震時震落。南北兩座小塔建於五代。為10層八角實心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塗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有券龕、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銅制葫蘆。1978年和1980年重修時,在塔中發現南詔、大理時期文物600餘件。 陝西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創於唐永徽三年(652),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初為仿西域建築形式的磚表土心5層方塔。武周長安(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後揣《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至於稱大雁塔則是為與後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的說法圖,刻有當時的殿堂建築,是研究唐代建築、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寧夏青銅峽108塔古塔群 一百零八塔是中國現存的大型古塔群之一,位於銀川市南60公里的青銅峽水庫西岸崖壁下,塔群坐西面東,依山臨水,為實心喇嘛磚塔。 最高一座3.5米,其餘均高2.5米。隨著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數排列成12行,整體成三角形狀。關於一百零八塔的身世,明代李賢的《一統志》已有"古塔一百零八座"的明確記載,究其來龍去脈,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在塔群附近的黃河庫區,有被譽為"候鳥天堂"的青銅峽鳥島。每年春季,數以萬計的候鳥從南方遷徙而來,在這里產卵孵育。其中既有司空見慣的麻鴨、大雁,也有珍稀的黑天鵝。藍天碧水,綠草青山,飛鳥成群,鳴聲上下,給古老寂寞的塔群增添了無限生機。 山西應縣木塔 山西應縣木塔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佛塔。該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塔的底層直徑30米,高67.13米,五層六檐,平面為八邊形。整個木塔共用了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成為中國古建築中斗拱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樓閣式佛塔。由於它牢固的結構,歷經900多年,經歷多次地震襲擊,至今巍然挺立。樓閣式佛塔的特點,一是塔身高大,二是每層之間距離較大,塔身每層有木構的門、窗、枋和斗拱等。塔檐上有檁枋、椽子和飛頭等仿木構造。塔內有樓梯可供人們登臨樓層遠眺。 浙江杭州六和塔 中國宋代古塔。位於浙江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某地舊有六和寺,塔因寺得名。初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王錢 為鎮江潮而建。共九級,高五十餘丈,北宋宣和三年(1121)焚毀。後經多次改建和整修,現存的磚構塔身為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重建,隆興元年(1163)建成。塔剎系明代重修,外部十三層木檐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觀十三層,內為七層,塔內有階梯可達頂層。塔內須彌座上磚雕的飛仙、樂伎、海石榴、荷葉花、寶相花、鳳凰、獅子、麒麟、仙鹿以及回紋、雲紋、如意等圖像,是研究南宋裝飾圖樣的可貴資料。塔內還存有南宋尚書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寫的《四十二章經》殘石等。1953年和1970年兩次整修後,顯得更加壯觀。 山東歷城四門塔 四門塔建於隋朝大業七年,即公元611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也是最早的的亭閣式佛塔,在山東歷城神通寺內。四門塔呈平面四方形,全部是石結構,是一單層、亭閣式舍利寶塔,它是我國早期佛塔的範例,造型庄嚴大方,結構簡潔合理。它是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寶頂組成。四門塔通體高15.04米,四面塔身邊長7.4米,塔身厚0.8米,在四面塔身中央各開一高2.10米、寬1.40米的半圓形拱門,總共有四個門,所以此塔稱之為四門塔。塔檐挑出五層又迭澀收回23層,形成芭蕉承托相輪寶頂。進到塔內,我們可以看到塔內有一四方平台,平台之上有一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是十六塊三角梁和塔身相連摯住塔頂。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我們的祖先在一千四百年以前就已知道了它的特性,從這一點上我們又一次看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和智慧。塔內造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紋飾清晰,是研究佛教史、佛教造像雕刻藝術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 北京妙應寺白塔 北京西城妙應寺白塔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藏式喇嘛塔。現存元代藏傳佛教大塔。又稱白塔。位於北京阜成門內。因塔身通體皆白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當時入仕中國的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曾參與設計與修築工程。塔高50.9米,下部為三層方形折角須彌座,其上為半圓突起蓮瓣組成的覆蓮座和承托塔身的環帶形金剛圈,方形折角塔基自此過渡到圓形塔身,自然而富裝飾性。塔身似碩大的覆缽,上有7條鐵箍環繞,頂端承托直徑9.9米、上覆40塊放射形銅板瓦的華蓋,其周邊懸掛36個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每個高1.8米,有鏤空花紋,風來鈴響,清脆悅耳。華蓋上為銅質小塔形寶頂,高約5米,重4噸。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塔前增建寺院,賜名大聖壽萬安寺,由四層殿堂和塔院組成,規模宏大,為元世祖營建大都城的重要工程之一。明元順元年(1457)改為今名。 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北京西直門外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是典型的金剛寶座塔。真覺寺建於明永樂年間,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因慈禧太後慶壽而重修,並改名為大正覺寺。因此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又稱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該塔建於明代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全部石頭砌成。塔的基台下面是雕刻精美的須彌座,使體積龐大的基台產生了內收的曲線,具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最富特色的是基台四周雕刻了造型統一的381尊小佛像,給人以絢麗斑讕的感覺。 北京昌平縣居庸關過街塔 北京昌平縣居庸關過街塔,是著名的過街塔。該塔現存一基座,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被毀。現存雲台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高9.5米,下基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台頂四周設有石護欄及排水龍頭,券洞為五國折角式拱券,可通車馬。雲台從立面上看,外輪廓做成半圓形,券面和券頂都有精美的石頭浮雕。南北兩邊券面各雕六個護衛神,專門擒拿各種魑魅魍魎。券頂刻生身舍利,正頂是五曼荼羅,斜頂為十方佛,在這中間布滿了千佛。券壁刻法身舍利,兩壁的四個角刻護法四天王。這些高浮雕,形態雄勁生動,是元代雕刻的優秀作品。 河南登封縣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是現存最早的一座密檐式佛塔。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高40餘米,12邊形,15層。此塔的平面為12邊形,是國內的一個孤例。塔身下層的倚柱和券面細部造型頗帶印度風情,二層以上,各層面依次遞減,密檐層層外挑,檐層逐漸向上減小與密集,使高大的形象變得空靈、秀麗,給人以高聳而穩固的審美感受。此塔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 小雁塔 中國唐代長安城內著名佛塔。在陝西省西安市友誼 西路南側。此塔體量比大雁塔小,故稱小雁塔。因寺名 又稱薦福寺塔。 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6~709),位於唐長安城 安仁坊西北隅。 據現存碑文記載, 薦福寺曾屢遭戰火。 現存殿宇為明正統十四年 (1449) 重建。成化二十三年 (1487)地震使塔頂墜毀,塔身中裂,後經維修,仍基本 上保留唐代的原狀,是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196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雁塔用青磚砌成,塔身略呈梭形,整個輪廓作自 然緩和的卷殺曲線,為密檐式建築,挺拔秀麗。共15層, 因塔頂殘缺,現殘高 43.94 米。1980 年寺內出土明正 統十四年寺塔全圖刻石。根據刻石可知,塔頂原由圓形 剎座、兩層相輪和寶珠形剎頂組成。塔的平面為正方形, 底層邊長 11.38米。坐落在底邊長23.8米、高 3.2米的 方形磚台之上。塔的底層較高, 2層以上高度逐層遞減, 每層迭澀出檐,檐下各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塔底層南北 有券門,其上各層南北均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以青石 做成門楣、門框,其上布滿唐代蔓草圖案線刻,刻工精 細,線條流暢。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更是彌足珍貴。 塔內為空筒,設有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塔上有自 唐以後歷代題刻多處。在北門楣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 王鶴題記,載明成化丁未(1487)地震時,小雁塔「自頂 至足,中裂尺許」,明正德十六年 (1521) 又遭地震時, 「塔一夕如故」。此條題記訂正了輾轉相傳謂小雁塔是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臘月大地震時被震裂的訛誤。 薦福寺自山門內中軸線上有鍾、鼓樓、慈氏閣、大 雄寶殿、藏經樓、白衣閣等建築,大致仍保持了明正統 十四年重建後的布局。鍾樓內懸金明昌三年(1192)鑄鐵 鍾一口,高 3.5米,口徑2.5米,重1萬千克。膾炙人口 的「雁塔晨鍾」即指此而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過幾年的准備,1964年 4月開始整修小雁塔,1965年9月竣工。整修中,採取彌 合裂縫、加固塔身等措施,並在塔的2、5、7、9、11各 層檐下加鋼板腰箍,保持其殘缺的原貌。此外還整修了 塔的基座、塔頂的排水設施,並安裝了避雷設施。薦福 寺殿宇建築也已修葺。

B. 為什麼說孔子是偉大的立法者美國最高法上的門楣

孔子(來公元前551年9月自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C.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塔 分別有那些故事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中國西南地區著名佛塔。位於雲南大理縣西北原崇聖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為千尋塔,建築年代有唐貞觀六年(632)、開元元年(713)與開成元年(836)諸說。但原崇聖寺銅鍾有「建級十二年建鑄」的紀年,可能建於南詔晚期。為密檐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券龕,內置石雕佛像,塔頂有銅制覆缽、相輪,塔剎在1925年地震時震落。南北兩座小塔建於五代。為10層八角實心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塗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有券龕、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銅制葫蘆。1978年和1980年重修時,在塔中發現南詔、大理時期文物600餘件。

陝西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創於唐永徽三年(652),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初為仿西域建築形式的磚表土心5層方塔。武周長安(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後揣《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至於稱大雁塔則是為與後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的說法圖,刻有當時的殿堂建築,是研究唐代建築、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山西應縣木塔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佛塔。該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塔的底層直徑30米,高67.13米,五層六檐,平面為八邊形。整個木塔共用了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成為中國古建築中斗拱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樓閣式佛塔。由於它牢固的結構,歷經900多年,經歷多次地震襲擊,至今巍然挺立。樓閣式佛塔的特點,一是塔身高大,二是每層之間距離較大,塔身每層有木構的門、窗、枋和斗拱等。塔檐上有檁枋、椽子和飛頭等仿木構造。塔內有樓梯可供人們登臨樓層遠眺。

浙江杭州六和塔
中國宋代古塔。位於浙江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某地舊有六和寺,塔因寺得名。初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王錢 為鎮江潮而建。共九級,高五十餘丈,北宋宣和三年(1121)焚毀。後經多次改建和整修,現存的磚構塔身為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重建,隆興元年(1163)建成。塔剎系明代重修,外部十三層木檐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觀十三層,內為七層,塔內有階梯可達頂層。塔內須彌座上磚雕的飛仙、樂伎、海石榴、荷葉花、寶相花、鳳凰、獅子、麒麟、仙鹿以及回紋、雲紋、如意等圖像,是研究南宋裝飾圖樣的可貴資料。塔內還存有南宋尚書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寫的《四十二章經》殘石等。1953年和1970年兩次整修後,顯得更加壯觀。
北京妙應寺白塔
北京西城妙應寺白塔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藏式喇嘛塔。現存元代藏傳佛教大塔。又稱白塔。位於北京阜成門內。因塔身通體皆白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當時入仕中國的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曾參與設計與修築工程。塔高50.9米,下部為三層方形折角須彌座,其上為半圓突起蓮瓣組成的覆蓮座和承托塔身的環帶形金剛圈,方形折角塔基自此過渡到圓形塔身,自然而富裝飾性。塔身似碩大的覆缽,上有7條鐵箍環繞,頂端承托直徑9.9米、上覆40塊放射形銅板瓦的華蓋,其周邊懸掛36個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每個高1.8米,有鏤空花紋,風來鈴響,清脆悅耳。華蓋上為銅質小塔形寶頂,高約5米,重4噸。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塔前增建寺院,賜名大聖壽萬安寺,由四層殿堂和塔院組成,規模宏大,為元世祖營建大都城的重要工程之一。明元順元年(1457)改為今名。
河南登封縣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是現存最早的一座密檐式佛塔。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高40餘米,12邊形,15層。此塔的平面為12邊形,是國內的一個孤例。塔身下層的倚柱和券面細部造型頗帶印度風情,二層以上,各層面依次遞減,密檐層層外挑,檐層逐漸向上減小與密集,使高大的形象變得空靈、秀麗,給人以高聳而穩固的審美感受。此塔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

小雁塔

中國唐代長安城內著名佛塔。在陝西省西安市友誼 西路南側。此塔體量比大雁塔小,故稱小雁塔。因寺名 又稱薦福寺塔。

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6~709),位於唐長安城 安仁坊西北隅。 據現存碑文記載, 薦福寺曾屢遭戰火。 現存殿宇為明正統十四年 (1449) 重建。成化二十三年 (1487)地震使塔頂墜毀,塔身中裂,後經維修,仍基本 上保留唐代的原狀,是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196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雁塔用青磚砌成,塔身略呈梭形,整個輪廓作自 然緩和的卷殺曲線,為密檐式建築,挺拔秀麗。共15層, 因塔頂殘缺,現殘高 43.94 米。1980 年寺內出土明正 統十四年寺塔全圖刻石。根據刻石可知,塔頂原由圓形 剎座、兩層相輪和寶珠形剎頂組成。塔的平面為正方形, 底層邊長 11.38米。坐落在底邊長23.8米、高 3.2米的 方形磚台之上。塔的底層較高, 2層以上高度逐層遞減, 每層迭澀出檐,檐下各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塔底層南北 有券門,其上各層南北均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以青石 做成門楣、門框,其上布滿唐代蔓草圖案線刻,刻工精 細,線條流暢。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更是彌足珍貴。 塔內為空筒,設有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塔上有自 唐以後歷代題刻多處。在北門楣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 王鶴題記,載明成化丁未(1487)地震時,小雁塔「自頂 至足,中裂尺許」,明正德十六年 (1521) 又遭地震時, 「塔一夕如故」。此條題記訂正了輾轉相傳謂小雁塔是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臘月大地震時被震裂的訛誤。 薦福寺自山門內中軸線上有鍾、鼓樓、慈氏閣、大 雄寶殿、藏經樓、白衣閣等建築,大致仍保持了明正統 十四年重建後的布局。鍾樓內懸金明昌三年(1192)鑄鐵 鍾一口,高 3.5米,口徑2.5米,重1萬千克。膾炙人口 的「雁塔晨鍾」即指此而言。

D. 英國巨石陣門楣石塊約重多少

英國倫敦西南100多千米的索巨石陣,又稱索爾茲伯里石環、環狀列石、太陽神廟、史前石桌、斯通專亨治石欄、斯托屬肯立石圈等名,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約建於公元前4000~2000年(2008年3月至4月,英國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巨石陣的比較准確的建造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索爾茲伯里平原上,一些巍峨巨石呈環形屹立在綠色的曠野間,這就是英倫三島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遺跡—巨石陣。

巨石陣(Stonehenge)由巨大的石頭組成,每塊約重50噸。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E. 中國古代十大名關是兵家必爭之地,都有哪些

(1)劍門關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它居於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雲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
(2)武勝關 武勝關位於河南省與湖北省交界的大別山脈的雞公山下,它與平靖關,妨里關合稱「義陽三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關中之關」的美譽。
(3)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18公里處,原名鎮南關,附近是崇山峻嶺,關藏山谷深處,為西南邊防重鎮。
(4)嘉峪關 嘉峪關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的西端的重要關隘,它位於甘肅省嘉峪市,古稱其為「天下雄關」。
(5)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縣城西北的雁門山腰,歷朝歷代都是拱衛京都,屏護中原的兵家重地。
(6)紫荊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易縣紫荊嶺上,是內長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於居庸關和倒馬關之間,明代時合稱它們為「內三關」,是由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區的要口。
(7)娘子關 娘子關位於山西省平定縣與河北省的交界處,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兵鎮守於此地,因而得名「娘子關」。
(8)居庸關 居庸關始建於秦代,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是長城險要關口之一,這里有昔日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
(9)山海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東北15公里處,因為與山海之間而得此名。這是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沖,是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道雄關。
(10)鬼門關 鬼門關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之北流縣城西,地處於六萬大山與大容山交接之處。應為此處過多瘴疫,去得者難得生還,故此稱為「鬼門關」。如今瘴疫早已絕跡,山清水秀,是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

F. 有一家新蓋的大門門楣上懸掛的「巨生延坤」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坤延生巨」。是八卦的說法。地大物博,多子多福之類的吉祥意思。

G. 周恩來的最著名的事跡

關於周總理的著名事跡:

1、有人問周總理「你們國家有多少錢啊?」總理機智的答到「我們國家只有十八塊八角八分錢。」(在當時我國發行的人民幣只有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這十種幣值的人民幣,其和正好是18.88元)。

2、某次,一個美記者采訪周恩來時,看見桌上放著一支美國派克鋼筆。他以一種譏諷的口氣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為什麼還要用美國的鋼筆呢?"

周恩來淡淡一笑,答道:"談起這支派克鋼筆話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他是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想,無功不受祿,就推辭。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的這支派克鋼筆。"

3、一次有位外國人問周總理:「你們中國人走路總是低著頭啊,你看我們走起路來挺胸抬頭的,多有氣勢啊。」

總理回答到:「我知道,一般上坡的人總是低頭走路,而走下坡路的人總是高抬著頭」

4、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你為什麼讀書?」於是有人回答說:「是為了家父讀書。」有人回答:「為明禮而讀書。」也有人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

當魏校長點名要周恩來回答是,坐在後排的周恩來站起來,莊重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5、有一次,總理在北京飯店接見外賓。接見結束後,總理感到有些餓,就跟值班衛士張永池說:"有點餓了,咱們吃點便飯吧。"那是一般客飯,很快就吃完了。張永池一算帳,吃了兩元八角。可是,張永池這次糊塗了。

心裡算了帳,楞是忘了給錢,追在總理屁股後邊上了車。還沒坐穩,總理就問:"給了錢沒有?"在得知張永池忘記給之後,總理非常生氣,連忙讓他回去付錢,並大聲訓道:"要會算經濟帳,公私算分明,不然怎麼行?"

6、周總理設宴招待外賓。上來一道湯菜,冬筍片是按照民族圖案刻的,在湯里一翻身恰巧變成了法西斯的標志。外客見此,不禁大驚失色。周總理對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隨即泰然自若地解釋道:「這不是法西斯的標志!這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的一種圖案,念『萬』,象徵『福壽綿長』的意思,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

接著他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志也沒有關系嘛!我們大家一起來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話音未落,賓主哈哈大笑,氣氛更加熱烈,這道湯也被客人們喝得精光。

(7)門楣巨著名擴展閱讀:

周恩來出生在上個世紀末年。他的一生參與了解決這兩大歷史任務的偉大事業。他為拯救中華和振興中華獻出了畢生精力。他的偉業巨績可以舉出許多:

1、凝聚中華民族精英的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和半個世紀的核心領導成員

2、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進行武裝斗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建人之一

3、黨在反動統治地區長期進行地下工作和非武裝斗爭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4、艱辛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共和國總理

5、參加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時間最長、貢獻最大的領導人

H. 明朝大臣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本名叫做劉基1311年7月1日在處州青田縣南田鄉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詩文三大家就指是劉伯溫、宋濂與高啟。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紀的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出山,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謀劃策。朱元璋多次將劉基稱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見劉伯溫有相當高的政治策略頭腦。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並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誠意伯。後與丞相李善長、胡惟庸意見不合,逐漸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歲的劉伯溫告老還鄉,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為天子的朱元璋此時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劉伯溫將自己的兒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顯,朱元璋也會將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來,噓寒問暖。

還鄉後的劉伯溫行事非常低調,但也觸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謠傳說劉伯溫所選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氣,結果朱元璋聽聞後就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抑鬱成疾,朱元璋聽聞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太醫前去診治,結果情況愈發嚴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8)門楣巨著名擴展閱讀: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時,文靠劉伯溫武靠徐達常遇春沖鋒陷陣。尤其是對料事如神的劉伯溫更是言聽計從,因而能在群雄紛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統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要封劉伯溫為一品左丞相,可是劉伯溫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堅決辭封不受,要求告老回鄉。朱元璋覺的反正基業己定,有沒有他亦無關大局,也就順水推舟,遂了他的意願。

臨走的時候,與劉伯溫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達,捨不得劉伯溫離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劉伯溫深受感動,灑淚分手時,對徐達說。

你我兄弟相處二十餘載,臨別贈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記,今年冬月慶功樓上,寸步莫離帝身,果然就在這年十月,朱元璋在慶功樓上大宴群臣。

徐達一直把劉伯溫的話記在心裡,自上樓後,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邊,寸步不離。朱元璋一一給功臣們敬過酒後,看了李善長一眼,推說要去小解,便與李善長下樓去了。

徐達靈機一動,喊著有事要奏,也隨後跟了下來。就在他們下樓之後,便有人撤去樓梯,點上了大火,可憐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長和徐達倖免。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