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著名人物
Ⅰ 美元1到100的面額上的人物都是誰
1美元上印的是美國的國父——第1、2屆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
2美元上是第3屆美國版總統權傑斐遜;
5美元是廢除美國奴隸制的第16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20美元上是第7屆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50美元上是第18屆總統尤里西斯·格蘭特·葛侖。
100元大鈔上的頭像不是總統,而是著名科學家、金融家、政治家弗蘭克林,因為他曾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起草著名的《獨立宣 言》
Ⅱ 元末明初歷史人物
1.施耐庵(1296~1371),本名彥端,又名肇瑞,字耐庵,號子安,漢族,江蘇興化人(一說浙江錢塘人)。祖籍泰州海陵縣,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後遷居當時興化縣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小說《水滸傳》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附:羅貫中也為《水滸傳》作者
2.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祁縣。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3.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明初軍事謀略家,漢族,字伯溫,謚號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於江浙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南田山武陽村於1948年劃歸溫州文成縣)。祖籍江西宜豐天寶祖父劉順七,父親劉之奇世居天寶。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4.高啟1336~1374)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後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一案腰斬於南京。高啟為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開始改變元末以來縟麗的詩風。學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於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獨立的風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朴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弔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託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5.張士誠,元末泰州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西南白駒)人,小名九四,出身鹽販,漢族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鹽丁起兵反元,攻佔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大周,改元天。高郵曾一度被元大軍包圍,後因主帥丞相脫脫臨陣遭貶,元軍自亂,他乘勢出擊獲勝。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佔常熟、平江(今江蘇蘇州)、松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隨後,與朱元璋軍交兵。十七年,敗於朱元璋軍,他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此後成為割據浙西一大勢力,曾多次運糧接濟大都。二十三年,派兵進攻安豐(今安徽壽縣),逼走劉福通和韓林兒,自稱吳王。二十七年,平江被朱元璋軍攻破,被俘至應天(今江蘇南京),被朱元璋俘虜後,由於不投降與朱元璋,被朱元璋殺死後,碾成了粉末。
5.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漢族,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6.劉福通(1320~1365)潁州(今安徽阜陽)人,元末紅巾軍首領。與韓山童等長期利用白蓮教在民間進行活動。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乘元廷徵民夫修黃河之機聚眾起事,攻佔州。因以紅巾為號,稱紅巾軍。隨後,攻佔河南許多州縣。十五年,立韓林兒(韓山童之子)為帝,稱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為都,建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他歷任平章、丞相等職,掌握大宋的軍政大權。元廷派兵鎮壓,亳州失陷,遷都安豐(今安徽壽縣)。後分兵三路攻略陝西、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兵鋒曾達大都附近的柳林(今北京通縣南)。十八年,他統兵攻佔汴梁(今河南開封),作為都城。次年,汴梁被元軍攻破,退守安豐。二十三年,張士誠軍圍攻安豐,他與韓林兒往滁州(今安徽滁縣)依朱元璋。後被朱元璋命部將沉於江中溺死(一說在安豐陣亡)。
挺多的,我提供幾個名字,你自己搜好了。。。。韓林兒、陳友諒、宋濂、湯和、徐達、郭子興、藍玉、王保保、廖永忠
Ⅲ 元曲的代表人物是誰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什麼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麴、唐宋大麴、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並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
發展歷史
初期
南宋末期,社會動盪不安,給予元曲的創作以深刻的影響。元雜劇源自宋雜劇、金院本。劇作家痛經變亂,對社會人生頗多感悟,寫出了深刻思考人生處境與命運的劇本,通過「情」來透視社會。而散曲創作則內容廣泛,當中以嘆世歸隱的主題最為突出。
中期
元代中業,雜劇創作題材都集中在愛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跡,顯示劇作家的獨特追求。在表現愛情時,他們更注重「情」本身,因為渴望尋找一個避世的地方。他們在文人事跡劇中歌詠自己不遇的苦悶,懷鄉的愁緒。
後期
元朝晚期,雖然元雜劇在舞台上仍佔有重要位置,主題以對封建道德的宣揚、離奇情節為主,但是作品數量大減、內容風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雜劇創作中心南移,重要劇作家多活動於今天浙江省和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地區,卻加強了與南戲交流的機會,提供了戲曲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尤其是南戲、昆劇及粵劇。
著名劇作家或曲作家
1)關漢卿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2)王實甫 所作雜劇中名目可考的有13種。今存有: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四大王歌舞麗春堂》
《韓采雲絲竹芙蓉亭》有佚曲。
《蘇小卿月夜販茶船》有佚曲。
3)馬致遠 馬致遠(1250年?-1323年?),字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與關漢卿,白仁甫,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
4)白仁甫 名朴,號蘭谷,字仁甫。中國元代雜劇作家。真定人(現河北省)出身於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亂動盪的年代,被元好問收養。後移居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於詩酒和雜劇創作。
工詞曲。與關漢卿,王實甫(另一說為鄭光祖),馬致遠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莊,與關漢卿同為由金入元的大戲曲家。在其作品中,有著名的講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的雜劇《梧桐雨》,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Ⅳ 元四大家的人物簡介
黃公望
(1269年~1354年),中國元代畫家。原姓名陸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井西老人等。關於他名與字的來歷,頗有趣味。因黃公望父親得子後,友人來賀,說:「黃公望子久矣!」,因而黃父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蘇常熟人。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後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後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
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年),黃公望准備畫一幅富春山全圖,此時黃公望已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前後經歷三四年的經營,始告完成。此圖描寫富春江兩岸秋景,筆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筆皴擦,叢樹平林多用橫點,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這便是《富春山居圖》。此圖經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明清許多畫家都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啟示,影響深遠。
倪瓚
(1301年~1374年),元代畫家、詩人。一說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又署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閑仙卿、幻霞子、東海農、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無錫(今屬江蘇)人。
世居無錫祗陀里,多喬木,建堂名雲林,因以雲林自號。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吳中有名的富戶;但倪瓚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瓚」,亦號「倪迂」。性好潔,服巾日洗數次,屋前後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千卷,親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 ,格調天真幽淡。
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
倪瓚生活於戰亂的環境中,想逃避現實,放棄田園產業,過著漫遊生活。「照夜風燈人獨宿,打窗江雨鶴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寫照。不過他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他在《寄顧仲瑛》詩中說:「民生惴惴瘡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長。」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關進牢獄,他在《素衣詩》中說:「彼苛者虎,胡恤爾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態度。不過倪瓚對現實常常採取消極姿態。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他不隱也不仕,飄泊江湖,別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倪瓚的詩造語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樣。 著有《清閟閣集》15卷。
吳鎮
(1280年~1354年),生於元至元十七年,卒於元至十四年,終年七十五歲。吳鎮長住魏塘,深居簡出。吳鎮於至正七年(1347年)(六十八歲)僑寓嘉興春波門外(今嘉興市城區)春波客舍,專寫墨竹。時與友人會於精嚴寺僧舍,心儀佛門,始自稱「梅沙彌」。四年後回到魏塘,歿前自選生壙,自書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側。
祖名吳澤,字伯常,南宋時從汴梁(河南開封)移家至嘉興,定居浙江嘉興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吳鎮年少好劍術,成年後與其兄吳瑱同受業於毗陵(今江蘇武進)柳天驥學習易經,自此韜光養晦,講天人性命之學,堅持高尚志氣,不與眾人和同,貫通儒、道、釋三教,達生知命。為人抗簡孤潔,一生清貧,高自標青,隱居不仕,與達官貴人很少往來。曾在村塾中教書,錢塘等地賣卜。
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年輕時游歷杭州,吳興,飽覽太湖風光。開眼界,長見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啟迪了他創作靈感。
其工詩文書法,繪畫題材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善畫山水、梅花。草書學鞏光,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又獨出機杼,以雄強筆法輔以豐富墨法,自有一種蒼茫沉鬱、古厚純朴之氣。精寫竹,師李衎,晚年則專寫墨竹。墨竹宗文同,為文同後又一大家。善於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寫真。同以竹掩其畫,鎮以畫掩其竹。其畫雖勢不能奪,唯以佳紙筆投之,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詩詞風格簡勁奇拔,感情真摯,常以比興自吐胸臆,接近陶潛詩風,外示平淡而內實郁憤。書法能結合王羲之和懷素之長而自具面目。每作畫往往題詩文於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為「三絕」。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影響。他與王蒙、黃公望、倪瓚齊名,並稱為元四家。
相傳吳鎮本與盛懋比門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畫者甚眾,而吳之門闃然。妻子頗笑之。曰:「二十年後不復爾。」後果如其言。
吳鎮事跡收錄於《畫史會要》、《清河書畫舫》、《六研齋筆記》、《容台集》、《倉螺集》。 墨跡今存世的有《雙檜平遠圖》軸(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卷(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長松圖》軸(南京博物院藏)、《草書心經》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其風竹刻石,陳列在嘉興南湖煙雨樓,其八竹碑及草書《心經》碑陳列於嘉善梅花庵。又有《梅道人遺墨》2卷,系後人輯錄的其詩和題跋。
吳鎮非常愛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樹,取齋名「梅花庵」。因居處有橡林,故書齋又名「橡室」。吳鎮墓現存於梅花庵內,梅花庵是紀念吳鎮的附屬性建築,在墓的東側,明萬曆間為守墓而建。位於魏塘鎮花園弄路西側。明泰昌元年(1620年)邑令吳旭和邑紳錢士升籌集款修理墓道、添建祠堂三楹、亭三楹、僧舍五楹。華亭陳繼儒作《修梅花庵記》,並有董其昌書「梅花庵」匾額。後邑人曾幾次籌資重修。新中國成立後,吳鎮墓與梅花庵,曾多次作過修繕。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蒙
(1301年—1385年),元朝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葛稚川移居圖(元王蒙代表作)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
年輕時隱居黃鶴山(今餘杭臨平山)幾十年,過著「卧青山,望白雲」的悠閑生活。元末,張士誠據浙西,曾應聘為理問、長史,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惟庸案牽累,死於獄中。
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甚大。
王蒙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
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傳世的代表作《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葛稚川移居圖》《夏日山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代表作品還有《湘江煙雨圖》《深林疊嶂圖》等。詩文、史學亦精。今存詩集《草堂雅集》。 《青卞隱居圖》,1366年作,紙本,水墨,縱141厘米、橫42.2厘米,董其昌譽為天下第一。該畫層巒疊嶂,自下而上布滿整個畫面,用筆隨意,用色典雅,林木山石的局部感覺極佳,整體效果則顯得零碎,山峰造形也稍嫌奇特,適合近看而不適合遠觀。
名作《層巒蕭寺圖》為墨筆紙本,尺寸為129×353cm,此軸為清宮舊藏,後經偽滿洲國內務大臣沈瑞麟之手流入海外。清高宗乾隆賞玩此畫之餘層作詩一首並御提於畫右面上方:「巒疊枯荷葉,寺棲老衲寮。煙霞為世界,松竹伴混朝。戶跡絕雙足,鍾聲批七條。林關客未止,未許易相招。」從畫幅上部鑒藏璽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乾隆鑒賞(白文)等,可以窺見此軸為歷朝珍重者收藏流傳大致經緯過程。王蒙在此軸中用「高遠」結合「深遠」法。圖寫層巒茂樹,溪流幽谷的江南山景,在組織結構上將其畫面茂林山寺處理在中景狀態,把松林作近景布置,布局屈伸變換,穿插映帶,蜿蜒曲折,雖繁復而見單純,予人以深邃意境,的郁茂氣勢,引導觀者進入奇特的精神享受,可謂匠心獨運。《層巒蕭寺圖》在繪畫技法上融合了董源、巨然、郭熙、趙孟頫的技法之長,靈動多變,雲頭、牛毛、解索等皴法交互運用,以充分展示江南山巒植被蔥蘢茂密的景象。
Ⅳ 唐宋元明清,歷代狀元,各舉10個有代表性的人物
唐:1、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2、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3、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4、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詩、畫成就最高的狀元);5、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書法成就最高的狀元);6、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狀元);7、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狀元);8、9、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最年輕的狀元,都是18歲。);10、尹樞(最年老的狀元,一直考到70多歲)。
宋:安德裕;安守亮;王世則;張師德;王堯臣;馮京;黃裳;黃公度;文天祥;秦檜(因害死岳飛,被家鄉後人除籍)
元:霍希賢;張 益;王文燁;陳祖仁;張起岩;張士堅;文允中;牛繼志;魏元禮;張棟
明:黃觀;曹鼐;張升;楊慎;韓應龍;諸大綬;唐寅;鄭燮;黃士俊;韓敬
清:彭定求;歸允肅;翁同龢;崇 綺;洪 鈞;劉福姚;張 謇;傅善祥(太平天國,第一位女狀元);葉春元(太平天國);劉春霖(1904考取,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Ⅵ 宋,元,明,清時期著名人物
宋:帝王 太祖(開創宋朝基業 制定祖宗家法) 太宗(統一中原主要地區 第一位把重心當在安內的宋朝帝王) 真宗 (宋朝帝王懦弱 無能的開始 裝神弄鬼) 仁宗(本朝名臣倍出 其仁慈安詳尊重大臣) 神宗(支持王安石改革銳意進取的君主) 徽宗(中國歷史上藝術水準最高的帝王 崇信道教的帝王) 高宗(殺害名將岳飛 任用奸臣秦會) 孝宗(南宋最有上進心的帝王)
文臣趙普(開國政策的謀劃者) 寇準(直臣 抗戰者的代表) 韓奇 范仲淹(主持西北抵禦西夏邊防的主將 並是慶歷新政的領導者) 包拯 王安石 司馬光 李綱 富弼 文天祥 陸秀夫 張世傑
武將 _ 潘美 石守信 曹彬 楊業 狄青 岳飛 韓世宗
文人 三蘇 歐陽修 黃庭堅 柳永 姜夔 陸游 辛棄疾 曾鞏 李清照 秦觀 晏殊 楊萬里
奸臣 王欽若 蔡京 秦儈 賈似道 史彌遠
書畫家 王筌 徐熙 張擇端 徽宗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李成 范寬 郭禧
哲學家 王安石 周敦頤 程頤 程顥 張載 朱熹 陸九淵 陳亮 葉適
科學家 沈括 畢升
元(1206年-1368年)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創建者為元世祖忽必烈。
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興安嶺北段、額爾古納河以東地區。唐代蒙古之名始見於史籍。蒙古族後西遷至蒙古高原,從事游牧畜牧業。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至蒙哥汗時,已先後滅亡西遼、西夏、,金、大理,並多次攻伐南宋。蒙哥(元憲宗)死後,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即位。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正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建都於大都。自成吉思汗(元太祖)建國起,歷史上泛稱為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南宋恭帝趙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山海戰中消滅了南宋流亡官員和宋軍殘部所重建的新朝,,南宋滅亡。
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凡九十八年。從成吉思汗建國算起,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北至鄂霍次克海。
元朝的軍、政體制與前代相比是較為健全的。中央政府的軍、政統治機構,主要由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構成。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樞密院執掌軍事,御史台負責督察。地方行政機構,分別為行省、路、府、州、縣。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簡稱。元代行省制度是自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重大發展。
元朝軍事制度是蒙古舊制和中原王朝軍制的結合體。忽必烈建國後,保留了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輪番入侍宿衛制度。元朝宿衛軍隊一般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到元末曾先後設置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鎮守全國各地的是鎮戍軍。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元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加強了國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相互聯系,為全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但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的廣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
元朝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地位,數學、醫學也都在世界先進之列;戲曲與小說創作繁榮,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優秀文學遺產。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元亡。以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國號,史稱北元。
太祖(鐵木真) 出生:公元1162年--去世:公元1227年(在位21年)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後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於1227年,廟號太祖。
太宗(窩闊台) 出生:公元1186年--去世:公元1241年(在位12年)
窩闊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後,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台即位。1234年,聯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昭慈(皇後) 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4年)
昭慈皇後,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後。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後稱制。
定宗(貴由) 出生:公元1206年--去世:公元1248年(在位2年)
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後) 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3年)
欽淑皇後,元定宗第三皇後。
憲宗(蒙哥) 出生:公元1208年--去世:公元1259年(在位8年)
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佔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世祖(忽必烈) 出生:公元1215年--去世:公元1294年(在位34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於1294年,時年80歲。
成宗(鐵木耳) 出生:公元1265年--去世:公元1307年(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
武宗(海山) 出生:公元1281年--去世:公元1311年(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死於1311年,時年31歲。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出生:公元1285年--去世:公元1320年(在位9年)
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後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並革除武宗的弊政。死於1320年,時年36歲。
英宗(碩德八剌) 出生:公元1303年--去世:公元1323年(在位3年)
英宗,性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後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法嚴明。於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出生:公元1276年--去世:公元1328年(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於1328年,時年53歲。
天順帝(阿剌吉八) 出生:公元1320年--死亡:不詳(在位0年)
天順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敗逃亡,不知所終。
文宗(圖帖木爾) 出生:公元1304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1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明宗(和世[王束]) 出生:公元1300年--去世:公元1329年(在位0年)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
文宗(圖帖木爾) 出生:公元1304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3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根據丞相的策略,"先讓後取",讓位於明宗,後鴆之,再次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寧宗(懿磷質班) 出生:公元1326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0年)
寧宗,名懿磷質班,元明宗次子。文宗為洗刷奪明宗位之罪名,讓明宗子即位.寧宗在位月余死
順帝(妥歡帖睦爾) 出生:公元1320年--去世:公元1370年(在位35年)
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其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入大都,順帝出逃,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時年51歲
元(1206年-1368年)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創建者為元世祖忽必烈。
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興安嶺北段、額爾古納河以東地區。唐代蒙古之名始見於史籍。蒙古族後西遷至蒙古高原,從事游牧畜牧業。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至蒙哥汗時,已先後滅亡西遼、西夏、,金、大理,並多次攻伐南宋。蒙哥(元憲宗)死後,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即位。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正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建都於大都。自成吉思汗(元太祖)建國起,歷史上泛稱為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南宋恭帝趙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山海戰中消滅了南宋流亡官員和宋軍殘部所重建的新朝,,南宋滅亡。
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凡九十八年。從成吉思汗建國算起,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北至鄂霍次克海。
元朝的軍、政體制與前代相比是較為健全的。中央政府的軍、政統治機構,主要由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構成。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樞密院執掌軍事,御史台負責督察。地方行政機構,分別為行省、路、府、州、縣。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簡稱。元代行省制度是自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重大發展。
元朝軍事制度是蒙古舊制和中原王朝軍制的結合體。忽必烈建國後,保留了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輪番入侍宿衛制度。元朝宿衛軍隊一般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到元末曾先後設置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鎮守全國各地的是鎮戍軍。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元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加強了國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相互聯系,為全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但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的廣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
元朝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地位,數學、醫學也都在世界先進之列;戲曲與小說創作繁榮,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優秀文學遺產。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元亡。以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國號,史稱北元。
太祖(鐵木真) 出生:公元1162年--去世:公元1227年(在位21年)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後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於1227年,廟號太祖。
太宗(窩闊台) 出生:公元1186年--去世:公元1241年(在位12年)
窩闊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後,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台即位。1234年,聯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昭慈(皇後) 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4年)
昭慈皇後,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後。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後稱制。
定宗(貴由) 出生:公元1206年--去世:公元1248年(在位2年)
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後) 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3年)
欽淑皇後,元定宗第三皇後。
憲宗(蒙哥) 出生:公元1208年--去世:公元1259年(在位8年)
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佔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世祖(忽必烈) 出生:公元1215年--去世:公元1294年(在位34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於1294年,時年80歲。
成宗(鐵木耳) 出生:公元1265年--去世:公元1307年(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
武宗(海山) 出生:公元1281年--去世:公元1311年(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死於1311年,時年31歲。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出生:公元1285年--去世:公元1320年(在位9年)
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後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並革除武宗的弊政。死於1320年,時年36歲。
英宗(碩德八剌) 出生:公元1303年--去世:公元1323年(在位3年)
英宗,性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後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法嚴明。於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出生:公元1276年--去世:公元1328年(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於1328年,時年53歲。
天順帝(阿剌吉八) 出生:公元1320年--死亡:不詳(在位0年)
天順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敗逃亡,不知所終。
文宗(圖帖木爾) 出生:公元1304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1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明宗(和世[王束]) 出生:公元1300年--去世:公元1329年(在位0年)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
文宗(圖帖木爾) 出生:公元1304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3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根據丞相的策略,"先讓後取",讓位於明宗,後鴆之,再次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寧宗(懿磷質班) 出生:公元1326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0年)
寧宗,名懿磷質班,元明宗次子。文宗為洗刷奪明宗位之罪名,讓明宗子即位.寧宗在位月余死
順帝(妥歡帖睦爾) 出生:公元1320年--去世:公元1370年(在位35年)
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其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入大都,順帝出逃,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時年51歲
元朝:太祖(鐵木真) 出生:公元1162年--去世:公元1227年(在位21年)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之後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於1227年,廟號太祖。
太宗(窩闊台) 出生:公元1186年--去世:公元1241年(在位12年)
窩闊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後,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台即位。1234年,聯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昭慈(皇後) 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4年)
昭慈皇後,姓乃馬真,窩闊台的第六皇後。窩闊台死後,推舉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後稱制。
定宗(貴由) 出生:公元1206年--去世:公元1248年(在位2年)
定宗,名貴由,太宗長子,母乃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時年43歲。
欽淑(皇後) 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3年)
欽淑皇後,元定宗第三皇後。
憲宗(蒙哥) 出生:公元1208年--去世:公元1259年(在位8年)
憲宗,姓奇渥溫,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父拖雷。即位後,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繼續擴張,1257年佔領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釣魚城時,被炮石擊傷而死。時年52歲。
世祖(忽必烈) 出生:公元1215年--去世:公元1294年(在位34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於1294年,時年80歲。
成宗(鐵木耳) 出生:公元1265年--去世:公元1307年(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於守成」之君。死於1307年,時年42歲。
武宗(海山) 出生:公元1281年--去世:公元1311年(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死於1311年,時年31歲。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出生:公元1285年--去世:公元1320年(在位9年)
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後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並革除武宗的弊政。死於1320年,時年36歲。
英宗(碩德八剌) 出生:公元1303年--去世:公元1323年(在位3年)
英宗,性奇渥溫,名碩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後進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執法嚴明。於1323年,宮廷政變被殺。時年21歲。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出生:公元1276年--去世:公元1328年(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孫,父甘麻拉。1323年被擁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於1328年,時年53歲。
天順帝(阿剌吉八) 出生:公元1320年--死亡:不詳(在位0年)
天順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兒子。在位1月,戰敗逃亡,不知所終。
文宗(圖帖木爾) 出生:公元1304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1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與擁立天順帝的倒刺沙進行內戰,勝利後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明宗(和世[王束]) 出生:公元1300年--去世:公元1329年(在位0年)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長子。在位八個月被毒死。時年30歲。
文宗(圖帖木爾) 出生:公元1304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3年)
文宗,名圖帖木爾,武宗次子。根據丞相的策略,"先讓後取",讓位於明宗,後鴆之,再次即位.死於1332年,時年29歲。
寧宗(懿磷質班) 出生:公元1326年--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0年)
寧宗,名懿磷質班,元明宗次子。文宗為洗刷奪明宗位之罪名,讓明宗子即位.寧宗在位月余死
順帝(妥歡帖睦爾) 出生:公元1320年--去世:公元1370年(在位35年)
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長子。其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入大都,順帝出逃,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時年51歲
明朝:於謙 王振 石享 楊士奇 楊榮 楊溥
袁保恆 日期:2009-05-31 09:36:57 點擊:17 好評:0
18271878,字小午,號筱塢。項城【今河南省項城縣】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刑部侍郎。卒謚文成。筱塢少隨父甲三治軍,諳練武事,曾先後佐李鴻章,左宗棠軍幕二十餘年。詩不多作,往往於俊偉之中見悱惻之情。 附袁保恆詩...
愛新覺羅·福全 日期:2009-05-31 09:36:33 點擊:54 好評:-3
愛新覺羅福全(年1703年),順治次子,康熙五年後稱裕親王。康熙手下大將軍...
王友亮 日期:2009-05-31 09:35:37 點擊:5 好評:0
1742--1797,清代詩人。字景南,號東田,又號葑亭,婺源【今安徽省婺源縣】人。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舉人,官內閣中書。五十六年【1791】進士,改授刑部主事。官至通政司副使。 王友亮詩一首 嚴先生釣台 不餌帝王鉤,東歸狎水鷗,早知渠物色,一並脫羊裘...
李鄴嗣 日期:2009-04-24 22:17:34 點擊:3 好評:0
1622-1680,原名文允,字鄴嗣,以字行,號果堂,鄞縣【今浙江省鄞縣】人。十二歲能詩,十六為諸生。入清,藏身匿跡,以著述為業。其詩工力頗深,刊落凡庸,破除前後七子窠臼,卓然成家。詩文多紀滄桑間事,每寓故國之思。著有《杲堂詩文集》三十八卷...
吳銘道 日期:2009-04-24 22:17:17 點擊:11 好評:0
生卒不詳,清初詩人。字復古,貴池【今安徽省貴池縣】人。銘道足跡半天下,游蹤所至,山川形勝,摹寫如繪,憑吊勝跡,感懷遺蹤,每多豪宕激楚之音。著有《復古詩集》。 附,吳銘道詩一首。 劉景升墓 東朝黨錮竟流離,俊及名高亦可思。 莫向呼鷹台上望,人間...
劉太乙 日期:2009-04-24 22:16:06 點擊:3 好評:0
16641709 名青藜,字太乙,一字卧廬,號嘯月,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著有《高陽山人詩文集》、《金石續錄》。...
劉太乙 日期:2009-04-24 22:16:06 點擊:9 好評:0
16641709 名青藜,字太乙,一字卧廬,號嘯月,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著有《高陽山人詩文集》、《金石續錄》。...
葉封 日期:2009-04-24 22:15:37 點擊:5 好評:0
字井叔,號慕廬,又號退翁,先世浙江嘉善人,後遷居湖北黃陂。家貧,刻苦自學,中清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官登封知縣,有善政。遷西城兵馬司指揮。晚年,居於武昌樊湖,以漁釣自娛,著書為樂。又工篆隸。著有《慕廬集》、《嵩陽石刻集記》,並傳於世。...
劉文麟 日期:2009-04-24 22:15:19 點擊:4 好評:0
1815-1867,字仁甫,號仙樵,遼陽城東沙滸人。劉名震之子。自幼聰敏好學,9歲能作詩,23歲、24歲先後參加鄉試和會試。皆榜上題名,丁酉中舉人、戊戌成為進士,一時傳為遼陽文壇佳話。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出任廣東平遠知縣。為總督林則徐所器重
Ⅶ 元曲代表人物
元曲
元朝時期,戲曲空前發達,其中以雜劇最為突出,涌現了一批傑出劇作家,代表劇作家有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其中以關漢卿最負盛名,而他最負盛名的作品是《竇娥冤》。
關漢卿元曲全集
[南呂]四塊玉 閑適
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閑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
[南呂]四塊玉 閑適
南畝耕,東山卧,世態人情經歷多。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
[雙調]沉醉東風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手執著餞行杯,眼閣著別離淚。剛道得聲「保重將息「,痛煞煞教人捨不得。好去者望前程萬里!
[雙調]大德歌 春
子規啼,不如歸,道是春歸人未歸。幾日添憔悴,虛飄飄柳絮飛。一春魚雁無消息,則見雙燕斗銜泥。
[雙調]大德歌 夏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裡綠楊堪系馬。困坐南窗下,數對清風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誰畫?瘦岩岩羞帶石榴花。
[雙調]大德歌 秋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睡不著。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雙調]大德歌 冬
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那裡是清江江上村。香閨里冷落誰瞅問?好一個憔悴的憑闌人!
[南呂]四塊玉 別情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憑闌袖拂楊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南呂]一枝花 贈朱簾秀
輕裁是萬須,巧織珠千串。金鉤光錯落,綉帶舞蹁躚。似霧非煙,妝點就深閨院,不許那等閑人取次展。搖四壁翡翠濃陰,射萬瓦琉璃色淺。
[梁州]富貴似侯家紫帳,風流如謝府紅蓮,鎖春愁不放雙飛燕。綺窗相近,翠戶相連,雕櫳相映,綉幕相牽。拂苔痕滿砌榆錢,惹楊花飛點如綿。愁的是抹迴廊暮雨蕭蕭,恨的是篩曲檻四風剪剪,愛的是透長門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瓏掩映湘妃面,沒福怎能相見。十里揚州風物妍,出落著神仙。
[尾]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雲盡日懸。你個守戶的先生肯相戀,煞是可憐,則要你手掌里奇擎著耐心兒卷。
[南呂]一枝花 杭州景
普天下錦綉鄉,環海內風流地。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水秀山奇,一到處堪游戲,這答兒忒富貴。滿城中綉幕風簾,一哄地人煙湊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齊,萬余家樓閣參差,並無半答兒閑田地。松軒竹徑,葯圃花蹊,茶園稻陌,竹塢梅溪。一陀兒一句詩題,一步兒一扇屏幃。西鹽場便似一帶瓊瑤,吳山色千疊翡翠。兀良,望錢塘江萬項玻璃。更有清溪綠水,畫船兒來往閑游戲。浙江亭緊相對,相對著險嶺高峰長怪石,堪羨堪題。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樓閣崢嶸出翠微,遙望西湖暮山勢。看了這壁,覷了那壁,縱有丹青下不得筆。
[南呂]一枝花 不伏老(選)
[尾]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趜、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徒癥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魂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詐妮子調風月 第三折(選)
[越調.斗鵪鶉]短嘆長吁,千聲萬聲。搗枕捶床,到三更四更。便是止渴思梅,充飢畫餅。因甚頃刻休,則傷我取次成。好個個舒心,干支刺沒興。
[紫花兒序]好輕乞列薄命,熱忽刺姻緣,短古取恩情。見一個耍蛾兒來往向烈焰上飛騰,正撞著銀燈,攔頭送了性命。咱兩個堪為比並:我為那包髻白身,你為這燈火青熒。
[幺]我把這銀燈來指定,引了咱兩個魂靈。都是這一點虛名,怕不百伶百俐,千戰千贏,更做道能行怎離得影?這一場了身不正,怎當那廝大四至鋪排,小夫人名稱?
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第四折(選)
[雙調.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烈,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
[駐馬聽]水涌山疊,年少周郎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可憐黃蓋轉傷嗟。破曹的檣櫓一時絕,鏖兵的江水猶然熱,好教我情慘切!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感天動地竇娥冤 第三折(選)
[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項刻間遊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
[滾綉球]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元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
張可九元曲全集
水仙子 別懷
飛花和雨送蘭舟,細柳垂煙掩畫樓,啼痕帶酒淹羅袖,換金杯勞玉手。大江流不盡詩愁,象牙床上,鮫綃枕頭,夢到並州。
梧葉兒 湖山夜景
猿嘯黃昏後,人行畫卷中。蕭寺罷疏鍾,濕翠橫千嶂,清風響萬松,寒玉奏孤
桐,身在秋香月宮。
拆掛令 西陵送別
畫船兒載不起離愁。人到西陵,恨滿東州,懶上歸鞍,慵開淚眼,怕倚層樓。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煙水悠悠,有句相酬,無計相留。
水仙子 梅邊即事
好花多向雨中開,佳客新從雲外來。清詩未了年前債,相逢且開懷。曲闌干碾玉亭台,小樹粉蝶翅,蒼苔點鹿胎,踏碎青鞋。
小梁州 失題
篷窗風急雨絲絲,笑捻吟髭,淮陽路何之?鱗鴻至,把酒問篙師,〔幺〕迎頭便說兵戈事,風流莫再追思,塌了酒樓,焚了茶肆,柳營花市,更呼甚燕子鶯兒。
紅綉鞋 西湖雨
刪抹了東坡詩句,糊塗了西子妝梳,山色空濛水模糊,行雲神女夢,潑墨范寬
圖,掛黑龍天外雨。
紅綉鞋 次韻
劍擊西風鬼嘯,琴彈夜月猿號。半醉淵明可人招,南來山隱隱,東去浪淘淘,浙江歸路杳。
[中呂]迎仙客 秋夜
雨乍晴,月籠明。秋香院落砧杵鳴,二三更,千萬聲,搗碎離情,不管愁人聽。
[黃鍾]人月圓 山中書事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黃鍾]人月圓 春晚次韻
萋萋芳草春雲亂,愁在夕陽中。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
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
[黃鍾]人月圓 雪中游虎丘
梅花渾似真真面,留我何闌干。雪晴天氣,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興亡遺恨,一丘黃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殘碑休打,寶劍羞看。
[黃鍾]人月圓 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蒓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
故人何在,前和那裡,心事誰同?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發秋風。
[黃鍾]人月圓 吳門懷古
山藏白虎雲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歸興,香柑紅樹,鱸膾銀絲。
白家池館,吳王花草,長似坡詩。可人憐處,啼烏夜月,猶怨西施。
[黃鍾]人月圓 春日湖上
小樓還被青山礙,隔斷楚天遙。昨宵入夢,那人如玉,何處吹簫?
門前朝暮,無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飛花心事,殘柳眉梢。
[正宮]醉太平
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水晶環入麵糊盆,才沾粘便滾。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作迷魂陣,清廉貶入睡餛飩。葫蘆提倒穩。
[中呂]紅綉鞋 天台瀑布寺
絕頂峰攢雪劍,懸崖水掛冰簾,倚樹哀猿弄雲尖。血華啼杜宇,陰洞吼飛廉。比人心山未險。
[中呂]普天樂 西湖即事
蕊珠宮,蓬萊洞。青松影里,紅藕香中。千機雲錦重,一片銀河凍。縹緲佳人雙飛鳳,紫簫寒月滿長空。闌干晚風,菱歌上下,漁火西東。
[中呂]普天樂 秋懷
會真詩,相思債。花箋象管,鈿盒金釵。雁啼明月中,人在青山外。獨上危樓愁無奈,起西風一片離懷。白衣未來,東籬好在,黃菊先開。
[中呂]喜春來 金華客舍
落紅小雨蒼苔徑,飛絮東風細柳營。可憐客里過清明。不待聽,昨夜杜鵑聲。
[中呂]喜春來 永康驛中
荷盤敲珠千顆,山背披雲玉一蓑。半篇詩景費吟哦。芳草坡,松外採茶歌。
[中呂]山坡羊 閨思
雲松螺髻,香溫鴛被,掩春閨一覺傷春睡。柳花飛,小瓊姬,一聲「雪下呈祥瑞「,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
[中呂]山坡羊 客高郵
危台凝佇,蒼蒼煙樹,夕陽曾送龍舟去。映菰蘆,捕魚圖。一竿風旆橋西路,人物風流聞上古。儒,秦太虛;湖,明月珠。
[中呂]賣花聲 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璧山,將軍空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南呂]四塊玉 客中九月
落帽風,登高酒。人遠天涯碧雲秋,雨荒籬下黃花瘦。愁又愁,樓上樓,九月九。
[雙調]慶東原 次馬致遠先輩韻
山容瘦,木葉凋。對西窗盡是詩材料。蒼煙樹杪,殘雪柳條,紅日花梢。他得志笑閑人,他失腳閑人笑。
[雙調]落梅風 春情
鞦韆院,拜掃天,柳蔭中躲鶯藏燕。掩霜紈遞將詩半篇,怕簾外賣花人見。
[雙調]水仙子 秋思
天邊白雁寫寒雲,鏡里青鸞瘦玉人,秋風昨夜愁成陣。思君不見君。緩歌獨自開樽。燈挑盡,酒半醺,如此黃昏。
[雙調]水仙子 西湖廢圃
夕陽芳草廢歌台,老樹寒鴉靜御街,神仙環佩今何在?荒基生暮靄,嘆英雄白骨蒼苔。花已飄零去,山曾富貴來,俯仰傷懷。
[雙調]殿前歡 離思舟
月籠沙,十年心事付琵琶。相思懶看幃屏畫,人在天涯。春殘豆蔻花,情寄鴛鴦帕,香冷茶蘼架。舊游台榭,曉夢窗紗。
[雙調]殿前歡 愛山亭上
小闌干,又添新竹兩三竿。倒持手版技頤看,容我偷閑。松風古硯寒,蘚土白石爛,蕉雨疏花綻。青山愛我,我愛青山。
[雙調]折桂令 村庵即事
掩柴門嘯傲煙霞,隱隱林巒,小小仙家。樓外白雲,窗前翠竹,井底硃砂。五畝宅無人種瓜,一村庵有客分茶。春色無多,開到薔薇,落盡梨花。
[雙調]折桂令 九日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雙調]折桂令 次韻
喚西施伴我西遊,客路依依,煙水悠悠。翆樹啼鵑,青天旅雁,白雪盟鷗。人倚梨花病酒,月明楊柳維舟。試上層樓,綠滿江南,紅褪春愁。
[雙調]折桂令 西陵送別
畫船兒載不起離愁,人在西陵,恨滿東州。懶上歸鞍,慵開淚眼,腸倚層樓。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煙水悠悠,有句相酬,無計相留。
[雙調]清江引 秋懷
西風信來家裡,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雙調]清江引 春思
黃鶯亂啼門外柳,細雨清明後。能消幾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雙調]清江引 老王將軍
綸巾紫髯滿把,老向轅門下。霜明寶劍花,塵暗銀鞍帕。江邊草青閑戰馬。
[越調]天凈沙 江上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
[越調]天凈沙 湖上送別
紅蕉隱隱窗紗,朱簾小小人家,綠柳匆匆去馬。斷橋西下,滿湖煙雨愁花。
[越調]寨兒令 次韻
你見么?我愁他,青門幾年不種瓜。世味嚼蠟,塵事摶沙,聚散樹頭鴉。自休官清煞陶家,為調羹俗了梅花。飲一杯金谷酒,分七碗玉川茶。不強如坐三日縣官衙。
[越調]寨兒令 投閑即事
石斗灘,劍門關,上青天不如行路難。世事循環,春色闌珊,人老且投閑。文君古調休彈,疏翁樵唱新刊。梅亭十二闌,茅屋兩三間。看,一帶好江山。
[越調]憑闌人 湖上
遠水晴天明落霞,古岸漁村橫釣槎。翠簾沽酒家,畫橋吹柳花。
[越調]憑闌人 湖上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掐玉箏?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
--------------------------------------------------------------
馬致遠元曲全集
[雙調]壽陽曲 瀟湘夜雨
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
[雙調]壽陽曲 煙寺晚鍾
寒煙細,古寺清,近黃昏禮佛人靜。順西風晚鍾三四聲,怎生教老僧禪定?
[雙調]壽陽曲 山市晴嵐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霽。四圍山一竿殘照里,錦屏風又添鋪翠。
[雙調]壽陽曲 遠浦帆歸
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雙調]壽陽曲 漁村夕照
鳴榔罷,閃暮光。綠楊堤數聲漁唱,掛柴門幾家閑曬網,都撮在捕魚圖上。
[越調]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南呂]四塊玉 天台路
采葯童,乘鸞客,怨感劉郎下天台。春風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見開,命薄的窮秀才,誰叫你回去來。
[南呂]四塊玉 潯陽江
送客時,秋江令,商女琵琶斷腸聲。可知道司馬和愁聽。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
[南呂]四塊玉 馬嵬坡
睡海棠,春交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亂。不因這玉環,引起那祿山,怎知蜀道難!
[南呂]四塊玉 巫山廟
暮雨迎,朝雲送,暮雨朝雲去無蹤。襄王謾說陽台夢。雲來也是空,雨來也是空,怎捱十二峰。
[越調]清江引 野興
東籬本是風月主,晚節園林趣。一枕葫蘆架,幾行垂楊樹。是搭兒快活閑住處。
[越調]夜行船 秋思
百歲光陰一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喬木查]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衷草牛羊野。不恁么漁樵沒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辯龍蛇。
[慶宣和]投至狐蹤與兔穴,多少豪傑。鼎足雖堅半腰折。魏耶晉耶?
[落梅風]天教你富,莫太奢。沒多時好天良夜。富家兒更做道你心似鐵,爭辜負了錦堂風月。
[風入松]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不爭鏡里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牆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
[離亭宴煞]蛩吟罷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何年是徹?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分紫蟹,煮酒燒紅葉。想人生有限杯,渾幾個重陽節?人問我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第三折(選)
[雙調.步步嬌]您將那一曲陽關休輕放,俺咫尺如天樣。慢慢的捧玉觴,朕本意待尊前捱些時光。且休部劣了宮商,您則與我半句兒俄延著唱。
[殿前歡]則甚麼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我委實怕宮車再過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會想菱花鏡里妝,風流相,兜的又橫心上。看今日昭群君出塞,幾時似蘇武還鄉?
[七弟兄]說甚麼大王,不當,戀王嬙,兀良,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梅!那堪這散風雪旌節影悠揚,動關山鼓角聲悲壯。
[般涉調]耍孩兒 借馬
近來時買得匹蒲梢騎,氣命兒般看承愛惜。逐宵上草料數十番,喂飼得膘息胖肥。但有些穢污卻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騎。有那等無知輩,出言要借,對面難推。
[七煞]懶設設牽下槽,意遲遲背後隨,氣忿忿懶氫鞍來鞴。我沉吟了半晌語不語,不曉事頹人知不知?他又不是不精細,道不得「他人弓莫挽,他人馬休騎「。
[六煞]不騎呵西棚下涼處拴,騎時節揀地皮平處騎。將青青嫩草頻頻的喂。歇時節肚帶鬆鬆放,怕坐的困尻包兒款款移。勤覷著鞍和轡,牢踏著寶蹬,前口兒休提。
[五煞]飢時節喂些草,渴時節飲些水。著皮膚休使粗氈屈,三山骨休使鞭來打,磚瓦上休教穩著蹄。有口話你明明的記;飽時休走,飲了休馳。
[四煞]拋糞時教干時拋,尿綽時教凈處尿。拴時節揀個牢固樁橛上系。路途上休要踏磚塊,過水處不教踐起泥。這馬知人義,似雲長赤兔,如益德烏騅。
[三煞]有汗時休去檐下拴,渲時休教侵著頹。軟煮料草鍘底細。上坡時款把身來聳,下坡時休教走得疾。休道人忒寒碎。休教鞭飆著馬眼,休教鞭擦損毛衣。
[二煞]不借時惡了弟兄,不借時反了麵皮。馬兒行囑咐叮嚀記:鞍心馬戶將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則嘆的一聲長吁氣,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一煞]早晨間借與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門專等來家內。柔腸寸寸因他斷,側耳頻頻聽你嘶。道一聲「好去「,早兩淚雙垂。
[尾]沒道理沒道理,忒下的忒下的。恰纔說來的話君專記,一口氣不違借與了你。
--------------------------------------------------------
王實甫元曲全集
十兒月堯民歌 別情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棉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不覺又黃昏,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裙帶寬三寸。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第二本 第一折(選)
[仙呂。混江龍]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第一本 三折(選)
[越調。斗鵪鶉]玉宇無塵,銀河瀉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羅袂生寒,芳心自警。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冥冥,潛潛等等。
[拙魯速]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幃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欞,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零,被窩兒里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第四本 第三折(選)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綉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遲遲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釵。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四丞相高會麗春堂 第三折(選)
[越調。斗鵪鶉]閑對著綠樹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披著領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風細雨。長則是琴一張酒一壺。自飲自斟,自歌自舞。
[紫花兒序]也不學劉伶荷鍤,也不學屈子投江,且做個范蠡歸湖。繞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棹將過去。驚起那幾行鷗鷺。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
[小桃紅]水聲山色兩模糊,閑看雲來去。則我怨結愁腸對誰訴?自躊躇,想這場煩惱都也由咱取。感今懷古,舊榮新辱,都裝入酒葫蘆。
Ⅷ 澳元上的人物都是誰
100澳元主色調為綠色,正面人物是耐麗.梅爾巴(Nellie Melba),是一位享譽世界的澳大利亞女高音歌唱家,1861年5月19日出生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並成為那個時代澳大利亞的傳奇人物。1928年,耐麗.梅爾巴在澳大利亞舉行了她的告別演出。3年後,她因為血液感染而辭世,享年70歲。100澳元背面的人物是約翰·莫納什將軍(SirJohn Monash),一戰中澳大利亞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1865年出生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在大學讀書期間參加了預備役部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6年,已晉升為少將的莫納什率領澳大利亞陸軍新編第三師前往法國作戰。1918年8月12日,莫納什將軍因卓越戰功被英國喬治五世國王冊封為爵士。50澳元的紙幣主色調為黃色,正面人物是大衛·尤奈邦(David Unaipon),他1872年9月出生在南澳州,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土著作家和發明家。尤奈邦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個發表文章的土著作家,他的《土著人傳奇故事》一書的手稿至今還被保存在悉尼的米切爾圖書館中,成為澳大利亞土著人歷史的珍貴資料。在澳大利亞的50元紙幣上也有這份手稿的圖案。1967年2月,尤奈邦逝世。50澳元的背面的人物是(Edith Cowan)埃迪絲·科恩,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澳大利亞一位傑出的婦女和兒童權益的倡導者,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位女議員。1932年她因病逝世,享年71歲。20澳元的主色調是紅色,正面人物是船運大亨和慈善家瑪麗·萊蓓(Mary Reibey)。這位澳大利亞歷史上的女性船運大亨和著名企業家曾經是一名被英國法庭判處7年流放的罪犯。20澳元背面人物是世界上第一個飛行醫生服務機構的創始人約翰·弗林(John Flynn)。約翰.弗林1880年出生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古德菲爾德,1928年5月15日,經過弗林和他的支持者多年的積極奔走和艱辛努力,皇家飛行醫生服務終於問世了。10澳元的主色調是藍色。正面人物是詩人、作家班卓·帕特森(Banjo Paterson)。班卓.帕特森1864年2月出生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奧蘭治附近地區,1895年,他創作了著名的《馬蒂爾達》詩,被稱作澳大利亞的非正式國歌。他創作的長詩《來自雪河的人》更被贊譽為澳大利亞人精神的贊歌。2000年的悉尼奧運盛會就是以班卓.帕特森的長詩《雪河男子漢》中描述的騎士形象拉開了開幕式的序幕,閉幕式是以他的短詩《馬蒂爾達》寫成的歌曲而告終,盡顯了澳大利亞的風味。10澳元背面人物是澳大利亞歷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和詩人瑪麗·吉爾默女爵(Dame Mary Gilmore)。1865年8月16日,瑪麗·吉爾默出生在新南威爾士州的考塔瓦拉,1937年,作為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知名作家,她被英帝國封為女爵士,成為澳大利亞獲此殊榮的第一位婦女。1962年12月3日,吉爾默去世。3天之後,澳大利亞為她舉行了國葬。5澳元的主色調是粉紅色,繪制的則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畫像,理論上澳大利亞的最高統治者,不過,最高統治者只落得了在5元面額的錢上露了下臉。5澳元的背面是澳大利亞國大廈,建於1988年,耗資11億澳元,是澳大利亞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會議地點,背景是國會山規劃設計圖
Ⅸ 唐宋元明清各有那些著名的人物
唐朝詩人李白,詞人溫庭筠,作家韓愈柳宗元
宋朝詩人陸游,詞人蘇軾,作家王安石回司馬光。
元朝詩人元好問答、馬致遠,作家關漢卿。
明朝詩人劉基、張岱,作家馮夢龍。
清朝詩人袁枚,作家曹雪芹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 請好評 謝謝
Ⅹ 有哪些歷史名人是拿過狀元的…
中國歷史上狀元大全
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自然是「連中三元」了。據統計,在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實行的1300年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7人。清代長洲人錢柴,在乾隆年間連獲鄉、會、殿試第一名,乾隆愛才,親賦「三元詩」紀瑞致賀。
「連中三元」一語由此而來。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龠禾。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 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科舉考試中, 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廣羊、楊真宀 、馮京、王岩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 人。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 杜(甫) 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 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兆頁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二年(949 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氵睿。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見,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 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並處死。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 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餘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 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 人。
○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 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開寶二年(969 年) 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開寶五年(972 年) 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 年) 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