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裱畫大師
A. 請問大師,有簡單的裱畫技巧嗎
木的
B. 廣州哪兒有好裱畫大師
文明路第170號(雙號那邊)。農講所a出口直走,在號斷了的地方轉彎。有個名人畫廊。他家便宜。
C. 歷史上最年輕的國畫天才
贊美一位偉大的國畫天才 黎 鳴
我的文章標題,很可能就會引來巨大的反對,因為中國人從來只習慣於稱呼「偉大」的政治領袖,或「偉大」的古人。我想,中國人幾千年來的這種壞習慣應該改一改了。
真正人類中的「偉大」,其實,應該永遠都只屬於關於人類「真、善、美」精神的最傑出的發現者、發明者和創造者,或者說,只屬於具有人類「真、善、美」的創造精神的大天才。
過去的中國人惟一隻習慣於吹捧、阿諛政治軍事的領袖或古人,那是因為,中國人面對暴力權力時,永遠顫栗的恐懼和永遠奴性的愚昧使然。這種非常有害的民族習慣嚴重地扼殺了中國人中真正偉大的天才。
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放開自己的心胸,打開自己的眼界,去真誠地贊美那些確實為中華民族的「真、善、美」精神作出了偉大貢獻的天才,尤其重要的是,每一個中國人,特別是每一個中國的青年人,應該有勇氣並盡一切可能,去證明自己的天才。
在今天的中國,我們雖然仍舊難以發現真正政治的天才,但絕對應該,也的確具有極大的可能,鼓勵出現思想的、哲學的、科學發現的、技術發明的、藝術創造的天才。我堅信,在中國大量涌現天才的時代,正在穩健地向我們走來,包括也出現真正政治的天才。
青年朋友們,用自己頑強的努力,堅持不懈地去證明您自己的天才吧。如果您真能做到「頑強努力」、「堅持不懈」的話,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理由說你不可能成為天才;就像我下面正要講到的偉大的國畫天才湯文選先生那樣。
正值3月30日——4月6日,湯文選、湯立父子大寫意國畫聯展即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六里屯北里一號,朝陽公園斜對面)開幕之際,我向廣大網友推出我的贊美偉大的國畫天才湯文選先生的文章:《天地神韻,惟尚爾湯——20世紀最後的寫意國畫巨匠,湯文選先生畫贊》。該文已於3月18日、3 月22日分別在《北京日報》(節選)和《文藝報》(全文)上發表。這里再全文公布如下,並吁請廣大網友,千萬莫要錯過機會,去參觀和欣賞,當今中國最高檔的大寫意國畫藝術。順便指出,父子在一個行當上「同輝」,也絕對是當今中國文化中極其少有的奇觀。
網友們,去體驗一下天才的國畫藝術的美的意境吧!
再順便告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
一樓是湯文選先生作品展,
二樓是湯立先生作品展,
三、四樓是齊白石先生作品展。
網友們,切莫錯過參觀欣賞的機會!(2007,3,24。)
天地神韻,惟尚爾湯
——20世紀最後的寫意國畫巨匠, 湯文選先生畫贊 黎 鳴
引 言
自幼熱愛繪事,更兼倡導《人學》(何為《人學》?大美學也!),故爾國內畫界,尤其傳統中國畫界,素不陌生。由於隔代,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傅抱石、李可染等高齡大師且不論,平生最景仰兩位稍年輕的大師,一位即湯文選先生,另一位則為黃胄先生。在我看來,在前述高齡大師之外,對現代中國畫貢獻最大者,當非湯、黃二位莫屬。
黃胄先生直接以寫生進入國畫,除了天分,更加畢生勤奮,創制了大量畫作,其中有不少巨制。他的作品,對傳統國畫的筆墨、形韻、精氣全面沖擊,迄今影響至巨。誠如黃胄先生自言:「只有進攻,沒有防守」。
湯文選先生同樣引進了西畫的理念、技巧、思維,同樣對國畫傳統的筆墨、形韻、精氣進行了改造,但其形式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且明言繼承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再行創造。而且,比之黃胄先生的繪畫題材多集中於人物、動物,湯文選先生則幾乎是全面開花,人物、山水、花鳥、畜禽、走獸、蟲魚等等無所不及,且幾乎全都留有神品可以傳世,其中又尤以寫意花鳥為甚。毋庸置疑,同樣是天分加勤奮所致。
很湊巧,湯、黃二位先生均出生於1925年,長我18歲,適為我的叔父、師傅輩;更讓我興奮的是,據說,我所最景仰的新中國美術事業的開創者——徐悲鴻先生,在生時(1953年)曾對人(裱畫師劉金濤先生——引者注)說,他在中國的青年畫家中最看中兩個人才,一個是湯文選,另一個是黃胄,他們日後必將大有作為。事實果如其言,而且與我喜好的直覺不謀而合,真讓我感到驚幸。盡人皆知,徐悲鴻先生素有畫界伯樂之慧眼,而且俠骨柔腸,慷慨扶助,不僅公心親舉,更且仗義疏財。徐先生真聖人也!就我所知,後來名震海內外的南北二「石」(北齊白石,南傅抱石)的成才,便均受過徐悲鴻先生的惠顧。可惜徐先生天不假年,不能親見其對湯、黃的准確預言。
時過境遷,自然生滅,黃胄先生也已於1997年仙逝,湯文選先生亦然耋耋老矣。今日由我命筆,作湯文選先生畫贊,於我後生,何等榮幸!
20世紀最後的寫意國畫巨匠
在我看來,能稱作20世紀最後的寫意國畫巨匠者,只有湯文選、黃胄兩位先生。歷史將為他們作證。
黃胄先生單刀直入,別開生面,使中國畫進入了一個從未有過的新的境界,尤其在寫意人物和動物畫方面;湯文選先生則撒網合圍,步步為營,為中國畫的全方位的改造、創新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無論在人物、山水、花鳥、蟲魚、畜禽、走獸等各方面,均留下了值得後人永久回味的神品,其中又特別在寫意花鳥和走獸(虎)畫方面。
關於黃胄先生,擬另外專論,下面僅談湯文選先生。
面對湯文選先生的大量作品,我感到進入了一座巨大的森林,其中的每一棵樹(作品)都具有參天的氣象。或換用古人評畫的九品標准,我認為,先生的不少畫作可列為神品,而且無論人物、山水、花鳥等各類,均有作品可入神上極品之列。泛觀近現代中國畫界,能有如此成就者,實在屈指可數,極少。
按照我對中國寫意畫最高境界的描述:精簡的筆墨,氣和的形韻,神奇的意境,我的確只在極少數畫家的作品中能有所發現,然而在湯先生的作品中,可有此精簡的筆墨、氣和的形韻、神奇的境界者,不僅量多,而且面廣、質佳。面對湯先生的作品,真是令人不能不神往,不能不驚嘆,不能不折服。這也其實並非我個人的感受,國內不少著名畫家、評論家也都與我具有同感。下面不厭其詳,廣泛列舉,但無分先後,供讀者參考:
著名畫家喻繼高先生言:「湯文選的畫力度大,給人以精神上的震撼與振奮,湯文選先生在大寫意的成就與貢獻上,當今無人可比。」①
前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畫家楊力舟先生言:「湯文選先生對齊白石等前輩大師的優點有所吸收,但他還有自己特殊的創造。借物喻情,借物喻意,這些擬人化的手法湯先生運用自如,就這一點,我覺得他超過了前輩大師。」②
著名畫家劉大為先生言:「在傳統上繼續向前推進很難,推進一寸都難,但湯先生作了卓有成效的追求。湯先生畫的老虎、小豬、麻雀、花鳥冊頁小品很精到,可以說是神品。」③
著名畫家孫其峰先生在看了湯先生的一幅六尺白梅後,欣然題字:「文選學長,筆墨縱橫恣肆,氣勢磅礴,有如懷素、青藤之狂草,難能可貴。」④
著名畫家杜滋齡先生言:「湯老有長者風度,平時說話很少,但他的畫卻是大境界,大氣魄。」⑤
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先生參觀畫展時動了真情:「這比吳昌碩畫得強烈,您的用筆有速度、有激情。」「當今畫壇水墨老虎非您湯老莫屬。」「您這么好的作品,在首都刊物上介紹不多,您是在埋頭做學問。看來真正的大畫家還在地方,您這么好的藝術應讓更多的人來欣賞。」⑥
著名畫家何家英先生言:「湯先生的畫里有一股浩然正氣,令人感動。他對審美的理解太深,太透徹了;他的作品,無論大小,都非常洗練,非常概括,在審美中,他非常敏感,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情節,一些小情趣,他拿到手上來,歸納後,一下子便大起來,表現得非常大,所以他的作品哪怕是小畫,也能給人震撼,看了過後叫人喝彩。」⑦
著名畫家賈廣健先生言:「湯先生是我們年輕一代畫家了解得比較多的老畫家,他是繼齊白石、潘天壽之後最引人注目的花鳥畫家。我從80年代初就非常關注湯先生的畫,湯先生在我心靈中的地位非常高,對湯老的藝術我非常崇拜。」⑧
著名畫家呂雲所先生言:「湯先生繼承了中國傳統寫意花鳥最精髓、最本質的東西,包括拙、壯、重、大、厚、沉等,有很強的金石韻味。當代的花鳥畫壇,湯先生是佼佼者。湯先生畫的老虎,與徐悲鴻的那種嚴格的寫實風格不同,與張善孖的也不同。湯先生在水墨老虎上確確實實是自己提煉了一套語言,大潑墨,大粗線,再收拾。行筆的自由、線條的量感,使作品顯得特別的磅礴和深厚雄強。真是特別的難能可貴。」⑨
著名畫家宋玉麟先生言:「湯老和黃胄、亞明是同時代的傑出藝術家。以前的人物畫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這次畫展,湯老以水墨大寫意花鳥為主。他的水墨老虎,前人沒這樣畫過,是屬於湯老的創造,氣魄很大,給人以震撼,表現出時代精神。湯老下筆很重,但很有韻致,給人以美的享受。他和前人拉開了距離。齊白石作品小,很精緻;湯老尺幅大,有氣勢。齊白石注重色彩對比,色彩很豐富;湯老以水墨為主,講究單純。同樣是農村題材,齊白石往往取農村生活中的局部或一角,而湯老往往在一個大的背景中表現,跨度也很大。齊白石用筆的線條圓韻,講韻致,苦禪先生線條也是圓韻;湯老的線條偏方,有點塊面的味道,有現代感,這是否和湯老學過西畫有關?當然,這都要有很高的功力,否則不可能達到這樣高的境界。」⑩
著名畫家范揚先生言:「看了湯文選老先生的畫展,真是了不起呀,畫面氣勢奪人,雄風猶在,震撼人心。那松樹、老虎氣勢相當攝人,應該說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尤其在用筆的厚度上,不讓白石,不讓齊白石呀,一流一流,一流高手。」⑾
美術評論家劉曦林先生言:「湯先生是我很尊敬的前輩,他現在是同輩中最有成就的畫家。」⑿
美術評論家金維諾先生言:「在花鳥畫上,湯文選先生以敏銳的觀察、巧妙的構思、精湛的技巧,開拓了花鳥畫的新領域。」⒀
美術評論家陳綬祥先生言:「湯先生是不多的有文化的畫家。他的畫大幅的非常有氣魄,小幅的非常精到,有深厚的傳統功力。」⒁
美術評論家馬鴻增先生言:「大寫意畫領域發展相對慢,為什麼?不是畫家不努力,而是難度太大,有幾個大師擺在那裡。齊白石、潘天壽擺在那裡,很難突破。但湯文選先生在他們的基礎上又邁出了很大的一步。……湯先生有多方面的突破,包括從觀念到題材、到技法,他在前輩大師的基礎上又邁出了很大的一步。」⒂
美術評論家董玉龍先生言:「從歷來入中國美術館的藏品來看,除1954年創作的《婆媳上冬學》外……前後共十件作品,在三十五年的不同時間內,先後經評選參加歷次全國美展,後又在不同的地點、由歷次不同專家組成的選評組一致推崇,並收藏於中國美術館,應當說,這是中國畫創作和收藏史中的新記錄。」
美術評論家孫美蘭教授言:「透過觀賞湯文選精品力作,可以得到一個總體印象:在境界類型上,是詩的、文學的,有時是戲劇的、情節性的。在境界表述方式上,前人曾區分為『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他超然於『有我』、『無我』之間。在境界形態上,有『寫境』、有『造境』,他已出乎『寫境』,入乎『造境』。在繪畫形式感上,他力舉『突破文人畫雅淡疏朗、閑情逸致的格局』,而通達暢懷於『崇高而又宏偉的精神氣度』,這一系列對傳統美學規律的綜合、提煉、排撻、強化、拓展和對西方現代藝術的篩選、融匯、吸收、轉化,使他晚年的作品凸現出具有強烈現代氣息的東方表現性意象特徵,一派大寫意浩盪豪邁之氣度。難怪湯先生畫展在廣州舉行時,學者李正天先生坦言:『將湯先生作品拿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與西方任何一位現代派大師的作品同時展出,將毫不遜色。』」⒃
等等等等,類似的評論還有許多。
事實證明,湯文選先生國畫大寫意藝術水準的高超,的的確確已經獲得廣泛的公認,並受到國畫界上上下下一致極力的推崇。正是因此,我堅信我的論斷:湯先生真真實實是20世紀最後仍然在世的寫意國畫巨匠。而且我更進一步強調,湯文選先生的成就還是全方位的:在國畫寫意人物方面,他是一流的大師;在國畫寫意山水方面,他仍然是一流的大師;在國畫寫意花鳥方面,他更是超一流的大師。正是因此,我非常贊同2003年11月第4、5期《中華財富》封二上的標題:「湯文選——繼齊白石之後又一位承前啟後、借古開今的國畫大師」的提法,湯文選先生在國畫領域的實力和價值,無可置疑。
誠如天津美術評論家王振德先生所言:「從藝術緊跟時代來看,像湯先生這樣的藝術家很少有。在新中國成立的幾個重要時期,湯先生都拿出了自己的力作,而且均得到了美術界的認可。20世紀五十年代初,湯先生創作的一批新人物畫,咱們不說他得獎的頻繁,收藏的檔次之高。就群體來看,湯先生絕對應屬於王盛烈、周昌谷、黃胄等反映新時代人物畫勁旅中的一個主將。《說什麼我也要入社》、《婆媳上冬學》等這些作品都畫得特別精到,現在看來,仍無可挑剔。那時湯先生二十齣頭,創造力確實很高,他不僅勤奮,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我還佩服先生過人的天賦。到20世紀七十年代,湯先生畫了一批山水畫,山水裡面安排有火車、汽車等,表現山鄉巨變。這批作品對山水畫的革新,也是很突出的。他畫的山水畫,不是口號式的,而絕對是表現了強烈的時代特徵,把它擺在像錢松岩先生、李可染先生,包括王頌余先生等山水大家裡面,湯先生也毫不示弱,也有他自己的特點,也是裡面的一員干將。等到20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創作的這批花鳥畫,完全體現了湯先生對藝術的追求和主張,他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我認為這里最重要之處,是湯先生在中國畫的繼承和向前推進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確實很了不起。湯先生作品裡面可以看出齊白石的水墨韻致和凝重老辣,在似與不似之間大做文章,有齊派的風韻,但不是齊白石;可以看得出來有吳昌碩的縱橫和金石氣,但不是吳昌碩;也能夠看出來有潘天壽的氣度與雄強,但絕不是潘天壽;還能夠看出來有朱屺瞻先生的那種率直和野趣,但又不是朱屺瞻,最後表現的是湯先生自我的藝術個性。從湯先生畫語錄里,可看出他對中國畫充滿了信心。……我覺得這么多年來,湯先生緊跟時代的步伐前進,弘揚民族文化精神,表現了強烈的藝術個性,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我相信湯先生在中國繪畫史上,在當代繪畫史上會留下重重的一筆。」⒄
王先生代我說了很多話,但我還是要補充幾點。
湯先生的人物畫至今仍是一座標桿,現在的寫意人物不僅沒有進步,而且大大地倒退,一些人竟然只靠「單線平塗」便當上了今天的「大師」;
湯先生的山水畫也是有創造性的,他運用西方水彩畫的烘托法、反襯法大面積地取代傳統的皴染,例如《舞練圖》(1978年)、《幽澗車聲》(1978年)等,取得了傳統山水畫中從未有過的全新效果,從而大大豐富了中國寫意山水畫的「語言」。此外,《紅日照丹江》這幅不足六平方尺的小幅繪畫,卻有著宏大奇偉的氣勢,幾乎可與傅抱石、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媲美。
至於湯先生的寫意花鳥、走獸、畜禽等,那是他藝術生命的最後寄託之所,自然他會有奇深的發明和創造。關於這一點,我們留待下面討論。
苦難的歷程與藝術的升華
人類中的天才,幾乎都是超越苦難的產物。察看歷史上每一個天才的生平,他們幾乎無不是在與苦難比拼意志、比拼毅力、比拼智慧中度過,並從而戰勝苦難、超越苦難,實質上也同時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以達到智慧的升華而終於成為天才。
中國歷史上的天才顯然均是如此,或許還更不得不如此(關於這一點,有興趣的讀者可繼續參閱我的著作,例如《問人性》)。中國的歷史之父司馬遷可以為我作證:「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也。此人皆意有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失明,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實際上司馬遷自身的遭遇也同樣是如此。此外,宋代蘇軾在《留侯論》中亦言:「古之所謂豪傑人士,必有過人之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湯文選先生既是中國20世紀最後的國畫界巨匠,無疑應是中國國畫藝術中的天才,所以,他的命運也終於難逃上述中國歷史對「天才」的「符咒」。然而幸運的是,不論湯先生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反正他的確是選擇了「淡泊」以明「思來者」之「志」,「臨之而不驚」、「加之而不怒」,忍辱負重,寧靜致遠,從而才會有他的今天。
湯文選先生的藝術人生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一,1957年前,寫意人物畫走向成功與輝煌;
二,1957—76年,人生的磨難和對藝術痛苦的執著;
三,1976—79年,寫意山水畫的突飛猛進;
四,1979年後,開始對花鳥、蟲魚、禽畜、走獸等寫意畫藝術終極的追求。
下面,僅以盡可能簡略的文字,敘述湯先生的生平及其藝術追求的歷程。可以這樣說,
湯先生的一生,簡直就是中國現代國畫藝術史的一個精彩的縮影。每當國畫發展遇到危機的時刻,湯文選先生都會以他那天才的方式作出具有象徵意義的回答,而這種回答也將作為重要的信息載入中國現代國畫的歷史。
湯文選,號拳石園主。所謂「拳石園」,是指他武漢原住處小院,有朋友送他的一座太湖石,石狀如「拳」,「園」其實極小,取其平淡,故名。
湯先生出身於湖北孝感一戶儒醫之家,後不幸劃為「地主」。不幸中之大幸,湯先生沒有在家鄉像他的兩個兄弟那樣直接變成「階級敵人」,而是在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國畫(花鳥)的時候迎來了共和國的誕生,並接著以藝術服務於共和國的事業。
1951年,湯文選赴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素描,有幸面聆徐悲鴻等藝術大師的教誨,學習西方,且特別是前蘇聯油畫藝術中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順理成章,湯文選從原來的「寫意花鳥」轉向了「人物」,但他依然堅持國畫,而不是油畫。
正當大家都在懷疑國畫的前途,並質疑國畫能否表現現代題材,特別是人物題材的時候,一批青年畫家涌現了出來,他們是湯文選、黃胄、楊之光、方增先、周昌谷等,他們為中國寫意人物畫,無論從筆墨、造型、意境等各方面,均作出了具有空前高度的創新,湯文選更是首當其沖。湯文選在1953年創作的《婆媳上冬學》參加1954年全國美術展覽,獲得一等獎,原作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應國家文化部委託,他又重作一幅送往前蘇聯文化部,在前蘇聯藝術刊物上發表,且有專文評介;國內五十多家報紙、雜志也紛紛刊載、評論;不久,日本出版的《世界美術全集》也收入了這幅作品。真可謂一炮巨響,且多響。
更須指出的是,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首發美術郵資信封,共28枚,其中《婆媳上冬學》居然編為第1號,而許多其他大師的作品反倒編在後面,例如徐悲鴻的《喜鵲登梅》為第5號,齊白石的《蝦趣》為第11號。可以想見,當時湯文選的作品所產生的影響之巨大。
緊接著,1955年湯文選創作了《喂雞》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原作又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56年湯文選創作了《說什麼我也要入社》、《送糧路上》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原作又雙雙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其中,《說什麼我也要入社》還在《中國畫》雜志創刊號上發表。
1954年,湯文選僅29歲,如此年輕,即連續在全國美展上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並受到國內外美術界的關注,真是太春風得意了。
可是誰也不會想到,1957年風雲突變,僅僅一夜之間,「緊跟時代的著名青年畫家」即成了「資產階級右派」。1958年,湯文選被下放農村改造。就在這一年,他的大兒子湯成(12歲)病逝。1959年,一次嚴重的工傷壓斷了他的第12根脊椎骨,「監管者」竟然拒絕他回城就醫,結果落下了終身殘疾,永遠直不起腰來。人格的屈辱、身體的病痛、體力勞動的重負,強制、占據了他的有形的生命,但卻不可能滅絕他追求藝術的意志。白天不能畫,他晚上畫,偷偷在油燈下作畫。他畫喂豬的農民、畫放鴨的青年,更畫了大量的豬、牛、羊、雞、鴨、魚等等,藝術是他更執著的精神生命,盡管他肉體的生命卻幾乎是逆來順受。
1961年,湯文選的右派帽子被摘除,他回到了藝術學院的工作崗位。1963年,他創作了《天空任鳥飛》參加全國美術展覽,並入選《現代人物畫選》;1964年,他與人合作,創作了四幅人物畫《白手起家》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原作又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66年文化大革命,湯文選的厄運重又開始。他的人物畫被「上綱上線」,變成了「反革命毒草」,他又重新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他的一家,妻子和三個孩子,全都被牽連。
整整十年,簡直就是「地獄」,批鬥、凌辱、勞改……,幾乎徹底置他於死地,然而,他惟一痴心未改的依然只有國畫藝術。
1976年文革結束,他再次被平反,再又拿起畫筆。這次他多出了一個心眼,不敢再畫人物,寧可轉向不直接面對「人」的山水。這其實是命運要求他為山水畫作出貢獻。事實證明,他從事山水畫寫意時間僅僅短短數年,但其作品卻別開生面,成就斐然。
1976—1979年,他懷著藝術創作的熱烈渴望,走向大自然,他的足跡遍及鄂西神農架、房縣、恩施、長陽等地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湯文選奇跡般地創作出了一大批山水畫新作,不少作品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他的山水畫,既繼承了傳統,又發展了傳統。他把寫實的創作方法和水彩的技法天衣無縫地融合進了山水畫的創作,從而使他的山水畫更具有了一種全新的藝術魅力。在我看來,其中有一些作品,例如《山鄉之歌》、《幽澗車聲》、《紅日照丹江》等,簡直就是中國寫意山水畫中的不可多得的神品。
談到湯文選1977年創作的《紅日照丹江》,卻不能不重提一件讓人傷心的事。盡管這幅畫獲得了上上下下一片的叫好聲,可是令人遺憾的是,當這幅作品被印成大量的宣傳畫時,因為湯文選是改正的右派,竟然取消了他的署名權。
1978年,湯文選應邀赴北京藻鑒堂文化部創作組作畫。同年,湯文選二上黃山,情感激越,作詩一首:
滄桑喜巨變,十載復登臨;
雲隨人意展,雨洗物華新。
殊壑轟鳴里,群峰掩映間;
看山心未已,終見夕陽明。
湯先生在苦難中掙扎了二十年,只是到這時才真正看到了明亮的夕陽。這讓人感動,也讓人心酸。
1980年,湯先生再次應邀赴文化部藻鑒堂作畫,同時作畫的畫家還有:朱屺瞻、葉淺予、陳大羽、李苦禪、諸樂三、錢松岩、崔子范等。這次,他還與兩位老畫家,朱屺瞻和陳大羽,應北京畫院邀請,三人合作了一幀大幅的花鳥畫,後由北京畫院收藏。
1981年,湯文選被任命為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
大約從1979年開始,湯先生就拿定宗旨專攻寫意花鳥,包括蟲魚、畜禽、走獸。用人們的話來說,這是湯先生走向了「返樸歸真」。實際上,他畫了半生的人物,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帶來了巨大的凌辱、痛苦,以及心靈中永遠也說不清、道不白的迷茫。「人物」的生命太強烈、太敏感,人老了,心也累了,罷、罷、罷,罷了;「山水」無生命,山水的生命是人賦予的,山野也太空曠,雖不乏奇偉,但老年人容易感到凄冷;還是畫花鳥、蟲魚、畜禽、走獸好,藝術,原本就是人類生命發現、再現和表現的綜合體能,而花鳥、蟲魚、畜禽、走獸的生命雖不及人類那麼豐富多彩,確也與人類息息相通,卻少了許多人類之間的醜陋,乃至邪惡。
1983年以後,湯文選的藝術進入了又一個高峰期。他創作了一大批反映農村生活題材的花鳥畫,如《村頭拾趣》、《戰正酣》、《晨光》、《秋忙時候》、《晨雀》等,這些作品在參加全國美術展覽之後均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從美術史的角度上講,湯文選的這批寫意花鳥畫創作,豐富了傳統花鳥畫的題材,拓展了花鳥畫的藝術境界,更重要的是,他賦予了花鳥畫以空前的人文情懷,包括戲劇性的藝術情感。
在1985年美術新潮的時期,著名畫家葉淺予先生一次在參觀了湯文選的作品後情緒激越地說:「武漢湯文選的大幅通景,畫了一大群麻雀,旋風似地向打穀場沖鋒而下,題目《秋忙時候》。這是一幅創中國畫奇妙境界的作品,真是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誰說中國畫不能創新奇?」⒅葉老先生的話是對的。從湯先生的這幅畫也讓我聯想到齊白石的一幅作品:《蛙聲十里》,畫中僅見水中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蝌蚪。最優秀的畫家總是在用心靈作畫,而決不只是在用手機械地塗抹。
前輩美學家王朝聞先生在給湯文選的信中也寫道:「你現在改畫花鳥畫,但在藝術創意方面仍然繼續了《婆媳上冬學》的好傳統——繪畫掌握戲劇性。作品是否富有吸引力,包括花鳥畫,體現矛盾的戲劇性是必要條件。有些論者對情節性這一概念理解太窄,以為只有故事內容的作品才要有情節,其實你畫雞的《戰正酣》、畫貓的《頑貓》,以及畫虎的《雙雄》,正如唐人『紅杏枝頭春意鬧』那樣有戲。」⒆
D. 八十年代山東馮增木的書畫,有34年了。應該是他自己裝裱的,我想知道價格
馮增木是著名的裝裱大師,他也擅長畫畫,但早期的作品筆力還較弱,構圖和內容也一般,價值不會很高的,但有收藏價值。
E. 關於著名的美術大師的小故事
畢加索的故抄事:那是在襲二戰期間,有一名生活在被納粹佔領的巴黎的德國軍官,在畢加索的公寓中看到了《格爾尼卡》的照片,於是便問畢加索:「這幅畫中的事是你做的么?」畢加索回答:「不,是你做的。」——《格爾尼卡》的主題是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被德國轟炸的景象。
(5)著名裱畫大師擴展閱讀:
畢加索的人物評價:
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 37000 件,包括:油畫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畫20000 幅,平版畫 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畢加索
F. 青島裱畫大師
此回答不包含文字內容。
G. 關於字畫裝裱
聽來像是橫幅,橫幅要表框,豎幅表軸。價格出入很大,太便宜的不要選擇。他們用的糨子不好,可能還用機器,無法再揭裱。正常來說框:100元上下,好木頭要貴一點,反之便宜。軸:60元上下,有四五十的
H. 國畫裝裱在歷史上有什麼記載
答國畫裝潢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後來,在荊楚戰國楚墓出土了一幅《人物御龍帛畫》,這件珍貴文物最上橫邊裹著一根很細的竹條,上面就系有棕色絲繩,這是最初的國畫裝潢樣式。
後來,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又發現。這個丁形帛畫的頂部裹有一根竹竿,並系以棕色絲帶,中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都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絛帶。這些具體特徵,展示了古人要求觀賞繪畫的最初動機,對於研究書畫裝裱的起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國畫裝裱歷史,可以推至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書畫裝裱的歷史雖然很長,但留下來的文字記載並不多。到了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是古代裝裱史上早期的裝裱名家。
但是,最早記載裝裱史料的,當推唐代學者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其原文這樣記載:自晉代以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
在唐代,唐太宗大力搜集歷代名畫,指定唐代裝潢大師王行直進行裝潢。當時,日本奈良朝使臣來我國學習裝裱技術,唐太宗親命典儀張彥遠面授技藝,從此我國的裝裱技藝流傳日本,在異國生根開花。
五代時,古代裝裱技藝進一步發展。到了南宋皇室設立了畫院,將裝裱家列入官職,成為文思院6種待招之一。
在宋代皇家的倡導下,在畫家和裝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礎上,終於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這標志著古代書畫裝裱技藝巨大進步,並逐漸傳入民間。
特別在明清時期,裝裱技藝成為設店裱畫的專門行業,在蘇州、揚州、北京、上海、廣州、湖南、湖北、開封等地先後出現了許多遠近聞名的國畫裝裱店鋪。
I. 手工裝裱字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誰
王辛敬
1959年出抄生,從事裝裱修復工作33年,高級技師,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淑珍
1968年出生,1986年至今在榮寶齋從事裝裱修復工作,高級技師,2011年被評為第三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蔣福順
1953年出生,從事裝裱修復工作36年,高級技師,具有豐富的經驗,於2009年被授予中國文房四寶字畫裝裱藝術大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