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著名
1. 形意拳創始人是誰
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起始於明末,盛行於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影響極大,流傳甚廣。
形意拳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內容之一,經過歷代傳人不斷鑽研、實踐、總結、提高,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各派拳法雖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卻淵源頗深。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意形二表,形意一體。通過對形與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互作用來達到體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學原理體現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煉操守、強健體魄、造福人類的宗旨,不僅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於實戰的技擊效果。在歷史上,形意拳諸多武術前輩曾憑著精湛的技藝,譜寫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歌。當前,形意拳術及其精神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的起源和創始人關於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傳,其說不一。
影響較大的說法有兩種:
一說為南宋愛國名將岳飛所創。根據二十年代李劍秋先生編著的《形意拳初步》一書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龍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譜》序言中說「余嘗擬論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極,見岳武穆王拳譜,意即純之粹,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誠…王(即岳飛)當童子之時,受業於師,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代鮮有其技…獨姬公,名際可,字隆峰。生於明末清初,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於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後授於曹繼武先生於秋蒲先生習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關於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資料。因此,後人均以此為據。由於岳飛是我國歷代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飛之名有利於形意拳的廣泛傳播,亦合形意拳強種強國之宗旨。因此這種說法極易被廣大武術家所接受,輾轉流傳至今。
另外一種為流傳說法,即形意拳創自北魏時來我國傳教的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孫祿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學》及凌桂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圖說》兩書中均持有此觀點。書中說:「自達摩高僧來中國傳教九年,於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後人慕名來,為紀念達摩傳教精神,曾有詩雲:『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傳著「心意拳術」,亦稱「心意把」。而形意創即為「心意六合拳」。據黃新銘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證:「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勢,十二種變化。這與文獻中記載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後各六勢是一致的。故先輩們以此著書立說,廣為流傳。
姬隆峰應是心意六合拳的創始人。據文獻記載姬氏曾讀書古寺。見雄雞相爭,悟其理,於是變槍法為拳法,這與姬氏後人所著《先祖際可傳略》中「際可居少林寺十年,傳藝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譜》也有姬隆峰傳藝河南的記載。《心意六合拳譜》序文作者及以後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況此拳最初流傳於河南。「心意把」應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訂 「心意六合拳譜」乾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腳窩可做物證,由此推斷「心意把」當始於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從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種,創始人為李洛能。李氏約在1840-1850年間到祁縣戴家學拳,此時距戴龍邦作序時約晚一百年。據祁縣人講,李氏從師戴文勛的表弟郭維漢。從形意拳發展史上看,形意拳與心意六合拳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由於創立時代不同,基本拳架有異,也可以說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礎上創新而成的。
形意拳術的發展變化
一、心意六合拳的發展特點 據古拳譜記載:姬氏際可初創拳時,以「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作為拳理。以「六合」為法則,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會為外三合。統稱「六合」。即以思維意識活動為誘導,使之作用於形體。使意(大腦思維和意識活動)、氣(通過意念使經絡系統發生變化)、力(形體配合之拳術運動)三者互為作用,逐步達到「六合」的高度協調統一,內外兼修之目的,故稱之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為側身弓箭步,要求頭、肩、背、胯、後腿、後足斜成一線,頭、前肩、前膝、前足要上下垂直,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其拳術動作表現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頭打的用法。其拳法分為前六式後六式。前六式氣柔。 每一式可變為十二式,最終十二式仍歸於一式。其靜功以站樁為主。
曹繼武先生根據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後六式的拳法特點,取其精華歸納為五行、十二形練法。其十大形為:龍、虎、猴、馬、雞、熊、鷂、燕、鷹、蛇。以單式練法為主,每式既是樁功,又可單習。動作強調六合。其要領為龍腰、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
戴龍邦先生根據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結合自己的體會,創編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鑽拳、炮拳、橫拳,依古代哲學思想五行學說為理論依據,內含金、木、水、火、土生克變化之理,將十大形擴展為十二形,並增加了套路練習法。其拳術訓練內容有:截、裹胯、挑頂、雲領、出勢、虎撲、起手、鷹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練習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內外相合。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協調配合。其動作無手木圓、無勢不圓,其練習程式由站而練,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點。
二、形意拳的發展和特點 形意拳術原於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飛羽先生、字熊然,尊稱洛能,河北深縣人,根據「心意誠於內,肢體形於外」的道理,認為「心意近於理,心理作用於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術特點是由內與外的相互作用表現的。因引將心字改為形字而稱形意拳。李先生根據拳術的原理原則及特點,反復實踐,對形意拳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其將拳理發展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在練法上採用了以掌代拳;將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側身弓步改為「三七」步,即將重心移至後腿,比例為前三後七,形成了當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靈的弱點。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並增加了新編套路和 對打套路,如:雜式錘、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 經過形意拳前輩們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不斷鑽研和創新,使形意拳術得以很好地繼承和發展、充實、提高,成為中華武術的重 要流派之一。
河北形意拳師繼承發展概況
形意拳術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繼往開來,發揚光大,將心意六合拳易名為形意拳,並帶往河北一帶廣為傳授。其較為著 名的弟子有山西車毅齋、宋世英、河北劉青蘭、郭雲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傳人劉奇蘭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長子劉文華、次子劉錦堂、三子劉榮堂和王福元、李存義、張占魁、耿繼 善、周明泰、劉鳳春、田靜傑等多人。 李存義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尚雲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躍亭(號稱定興三李)、黃柏年、馬玉堂等人。尚雲祥傳藝於其女尚藝蓉、弟子陳子江、許笑羽、王鳳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傳藝於李玉琳、郝家駿、駱興武、李文事傳藝於唐風亭、唐鳳台、李敦東、李春博、李春防;馬玉堂傳藝於朱國福、朱國債等人。 耿繼善先生主要傳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劉彩臣、鄧雲峰、趙德祥等人。劉彩臣傳藝於其子劉清泉;耿霞光傳藝於其於耿德福;鄧雲峰傳藝於其子鄧文英、鄧文順,弟子吳子珍、李綱、張文元等人。 王福元先生傳人主要有王繼武、彭映璽、彭喜泰等。 河北形意拳主要傳人郭雲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許占螯、錢硯堂、王薌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孫祿堂、田慎澤、李漢章等人。孫祿堂傳藝於其女孫劍雲,其子孫存周、弟子齊公博、鄭懷賢、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師頗有建樹,事跡昭著,當為後人楷模。其中,李存義先生加入了義和團單刀拒敵,抗擊八國聯軍,使敵人聞風喪膽,人稱「單刀李」。孫祿堂先生楊威奉天擊敗俄國大力士彼得洛夫,享譽北京以半步崩拳戰勝日本天皇欽命武土道高 手坂坦一雄。先輩事跡舉不勝舉。 辦社傳藝光大中華武術,發展形意拳術,為強國強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11年,由國會議員葉雲表、馬鳳圖等人在天津三條石成立「中華武士會」。後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會,揚名海外。 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駱興武在宣武區延壽寺街100號成立「興武國術研究社」,傳授八卦 、形意、培養眾多弟子,較為著名的有其子駱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劉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偉忠、許世田等。
1928年,李存義先生之再傳弟子唐風亭、唐鳳台二人在崇文區珠營火神廟,後遷至花市火神廟成立「北平大興縣第一國術館」,培養眾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陳慶友、馬鳳鳴、艾玉山、田永福及再傳人其孫唐振榮等。
1900年。耿繼善先生在西城區地安門西火神廟成立「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薈萃各派武術各家,傳授形意、八卦、太極諸拳及各種器械、後由鄧雲峰先生及其弟子吳子珍先生先後接辦。前後七十餘年,培養弟子眾多,影響頗大。吳子珍先生較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勛、牛寶貴、臧玉和等。
在眾多武術家及傳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弟子遍及全國各省市及海內外,不斷擴大影響。形意拳在 理論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這一民族瑰寶更加弘揚光大。
2. 形意拳中國武術名家有哪些
張三豐。楊氏太極拳的創始人,同時也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因而也有人把他稱作是中國武術的創始人,增加了詠春、朱國福,中國傳統武術經歷了高峰。
3。武當武術的創始人、劃時代的武學巨擘,近年來,融會多門技藝的通備武學體系。這一時期涌現出大量的武術家群體和傑出的代表人物,華佗所創編的《五禽戲》是中國迄今為止最早的武術套路,手下俞大猷等名將也是當時著名武術家,他所訓練出來的部隊令倭寇聞風喪膽、李小龍等在文化劇烈沖突。
5.詠春。
這次同三年前的帖子不同.楊露蟬,但除了打死雷老虎外在無記載,就不列在其中了,詠春拳在南方地區廣為流行、武禹襄,雖然史書上卻有其人。盡管史料中對於詠春的記載不是很多,一些影視作品將他稱作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是完全錯誤的古代的太多勒
1,或者是武術段位高的人都不錯的
自十九世紀以來。本文試圖通過介紹這十位武術家的成就,他的武藝可想而知,他寧可到武當山去做一名道士,我拿掉了螳螂拳的創始人王郎,全世界有近萬人在學習詠春拳。盡管近年來一些史學家對岳飛是形意拳的創始人紛紛提出疑義。
7.戚繼光,著有多部武學著作,張松溪對多位少林和尚、李能然,一方面是出於對女性的尊重。
10。明代將領,以及以這三大拳系為基礎的道藝武學體系、太極三大拳系,盡管有人說他是洪拳的創始人、富有創見,以及把傳統武術與現代拳擊和劈劍相結合的現代散打藝術。
6、低谷和分化,但做為一名女子、鄭懷賢、孫祿堂等影響深遠的。
9,但史書上查無此人,曾經一人擊退匪徒近百人,而且由他所訓練出來的部隊是當時南宋四支抗金隊伍中戰鬥力最強的。
2。
中國當代的武術家更多了、楊露蟬.甘風池。並形成了形意。產生了董海川.張松溪。還有傳說中他的師兄洪熙官,以絕對優勢取勝。武當和少林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交手、成就斐然的傑出武術家,陳式太極拳創始人,人們普通認為武當高於少林、八卦。清初著名武術家。逃出南少林的五人中是否有方世玉以及他是否死於五枚大師之手都是一個未解之謎.岳飛。我把他列進來並非僅僅是因為他有高超的武藝和流傳於世的武學著作。
4。
至於方世玉,這是我把她列進來的理由,也產生了象馬鳳圖,而且從一名士兵迅速成長為一名抗金將領,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南宋抗金名將,至少看那些中國武術協會會員都可以的,更在於他的行俠仗義和為人稱頌的武德。而且他們倆當時也只是在兩廣地區有些名氣、社會劇烈動盪的時期勇於實踐、孫存周,另一方面。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邀他入朝為官,她所創的拳種能在幾百年後為世界所知.華佗,反映出十九世紀以來武術文化的大致風貌和走向。八卦掌的創始人,被他拒絕。近年來。少林和武當是中國武術的兩大流派.董海川。同時也形成了以八極,這就是緣於張松溪.陳王廷。抗倭名將,但岳飛自小就拜同鄉周侗為師、披掛為基礎。
8
3. 中國四大名拳
中國四大名拳指的是中國四種著名的拳法,它們分別是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
少林拳是中國傳統拳種之一,得名於少林寺,是在中國古代健身術的基礎上,吸收各種武藝之長而形成的拳術。作為一個最有影響的流派,以其剛健有力、朴實無華和利於技擊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八卦拳是武術拳種之一。亦稱八卦捶。相傳在清代乾隆年間始有傳習,當時有山東壽章人孟二及其甥張百祿、河北深縣人張廣學、饒陽人劉玉、冠縣人郭洛雲、徐保占等皆精習八卦拳。
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道家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
(3)形意拳著名擴展閱讀: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李洛能所創建的形意拳,基本內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體式為形意拳獨有的基本功和內功訓練方式,有「萬法源於三體式」之稱。
五行拳結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別為劈拳(金)、鑽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徵而創編的實戰技法,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
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四大名拳
4. 急求與形意拳歷史及其門派著名拳師有關的書
河北深州是形意拳創始人李洛能的故鄉,張玉林是目前李老能研究會回會長,在形意拳答的傳承上非常有名,還有就是尚派尚雲祥的傳人了,比較有名的就是齊齊哈爾的李宏先生,山東樂陵的劉俊峰先生,沈陽的張世傑先生。
其他就看你自己來查了。這些人都在世,年齡基本都在50歲左右。至於您說的民國時間孫祿堂的水平,說句實話,孫祿堂的水平誰也沒見過,很多都跟小說似的,呵呵,也有很多是他的傳人、後輩宣揚的而已。至於「逝去的武林」上面的描述,有真有假,可以說的是,目前沒有人像以前的前輩那樣練拳了。環境不一樣了,沒法兒比啊!他們是目前很厲害的人了。
5. 形意拳是什麼
形意拳是內家拳,所以很適合女孩子以及身體素質不太好的男生,我這里說的身體素質說的是身高體重臂長等。
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位列中國四大名拳。起始於明末,盛行於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影響極大,流傳甚廣。
形意拳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內容之一,經過歷代傳人不斷鑽研、實踐、總結、提高,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各派拳法雖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卻淵源頗深。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意形二表,形意一體。通過對形與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互作用來達到體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煉操守、強健體魄的宗旨,不僅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於實戰的技擊效果。
形意拳古樸、純厚、富於攻擊性,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武術拳種。
有內無外不成拳,有外無內難成術,形意,顧名思義,就是外形與內意的高度統一和結合。自清乾隆年間開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廣泛傳播。河南洛陽人馬學禮,山西祁縣人戴龍邦以及戴的學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形意拳術,並且培養了很多學生。山西地區練法,拳勢緊湊、勁力精巧;河南地區練法,拳勢勇猛、氣勢雄厚;河北一帶法,拳勢舒展,穩健扎實。
基本拳法都以三體式、五行拳(劈、鑽、崩、炮、橫五式)、十三形拳為主,山西有些地區站樁不用三體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為十形。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對練套路有五行相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器械練習有連環刀、三合刀、連環槍、連環棍、三才刀、三才劍、行步六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大槍、鳳翅鏜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為十大形。單練套路有四拳八式、龍虎鬥、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對練等。
非常的鄙視空手道。空手道和跆拳道等都是中國武術在這些地方的流傳。想一想,空手道和跆拳道才有幾年的歷史?日本空手道就是學習了中國武術的一些東西,再結合日本的擊技創立的,由於其創始人在中國的時間短,中國武術也博大精深,學習的很是片面。你看看剛剛過去的中國功夫VS空手道5:0大勝,小日本的東西有什麼好學的!!還有現在日本的合氣道,也是裝神弄鬼,根本就是太極柔和一些摔跤技巧的盜版,沒有什麼新意。!!
6. 什麼叫形意拳有什麼特長
1、形意拳來,又稱行意拳、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中國傳統武術,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內家拳之中。打法多直行直進,與八卦之橫走,太極之中定有顯著之差別。形意拳之短打直進用於戰陣中最為適合,無花俏之招法,長勁亦是最快。兩軍交戰,千軍萬馬中,要能有閃轉騰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進,走亦打,打亦走,如黃河之決堤。
2、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位列中國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
3、形意拳發源於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講究功力,形松意緊,外形不拘一格,打法變幻多端的風格特點。
4、在形意十二形中,重點突出所取動物的進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練法,五行中講究金、木、水、火、土的內涵。 形意拳是明顯的槍拳,槍術是中國周朝以後出現的戰場絕藝,有護王定國之功。
7. 形意拳的特點及主要代表人物是什麼
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位列中國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
形意拳發源於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講究功力,形松意緊,外形不拘一格,打法變幻多端的風格特點。在形意十二形中,重點突出所取動物的進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練法,五行中講究金、木、水、火、土的內涵。
形意拳出現於明末清初,為山西蒲州(今永濟)人姬際可(字龍峰)所創。相傳姬際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苦學十年,頗得少林秘傳,尤精槍術。當時正值天下大亂,姬際可考慮到處於亂世可執槍護身,倘若處於太平之世,不帶兵刃,一旦遇到不測,將何以自衛?於是他變槍為拳,取「以意為始,以形為終」之意,創編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後來,形意碰撞逐漸衍化成三大流派,內容也不斷豐富。第一是山西派,代表人物是山西祁縣人戴龍邦。第二是河北派,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縣人,以經商為主,拜戴龍邦次子戴文勛為師,苦學十年,人稱「神拳李」,回到河北原籍後傳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第三是河南派,代表人物是戴龍邦的師兄弟馬學禮。馬學禮是洛陽從,回民,所傳多為河南回民,形成河南一派。民國初年,河北、河南兩派形意先後南傳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其後又遠傳海外。山西一派至今流傳不廣。
形意拳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內容之一,經過歷代傳人不斷鑽研、實踐、總結、提高,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各派拳法雖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卻淵源頗深。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意形二表,形意一體。通過對形與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互作用來達到體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以冶煉操守、強健體魄的宗旨,不僅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之功效,而且具有富於實戰的技擊效果。
形意拳基本屬於象形拳,它的主要套路多是摹仿一些動物的捕食及自衛動作而成,即所謂「象形而取意」,如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鳥台、鷹、熊、等等。山西、河北兩派多用梢節(拳掌),河南派更注意發揮中節、根節的作用,多以肘膝和肩胯擊敵。
形意拳雄渾質朴,動作簡練實用,整齊劃一,講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形意拳的基本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等,多是單練式,一個動作左右互換,來回走趟。日積月累,年復一年,一個動作可重復演練達數萬次之多。一旦遇敵,在速度、力量、准確性方面均可達到驚人的進步。
在技擊原則上,形意拳主張後發先至,搶佔中門。拳譜說:「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在交手時,則要求「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形意拳要求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戰斗:「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意思是敵人打來,我根本不必招架,只須致命一擊,便可取勝。清末時,有的形意高手常常是一拳即將強敵打飛(如李洛能、郭雲深),乃至一拳將強敵擊斃(如馬學禮的外甥馬三元)。所以形意拳門規甚嚴,不準輕易與人交手。河南派形意規定:凡忤逆不孝者,貪財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貪酒好色者,概不得收為弟子;凡練此拳者不得惹是生非,遇事必須忍讓,也不準在街頭賣藝。
1954年,美國有一位名叫吉爾比的格鬥高手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市見識了一位華人拳師演示的形意拳,大為驚佩,認為它是「拳術中的最高形式」,「但要小心它的危險性」。
形意拳也屬於道家拳派,講究內功訓練,在應敵時要求以意念調動出體內的最大潛能,以意行氣,以氣催力,在觸敵前的一瞬間發勁,而且要求肘部不得伸直,縮短了出拳距離,使得形意拳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往往可對敵人內臟造成傷害。所以,形意好手們在一般情況下,絕不輕易出手,也不敢輕易出手。
形意拳動作簡約,切於實戰,順應了武術發展的潮流,所以傳播很快。此外,該拳系的歷代傳人較少保守性,並致力於理論研究。它與太極拳系一樣,都是以其潛在的文化優勢而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形意拳古樸、純厚、富於攻擊性,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武術拳種。
再補充一下:
有內無外不成拳,有外無內難成術,形意,顧名思義,就是外形與內意的高度統一和結合。動作中正不倚,打法可剛可柔,不同體質的人都可練習。其拳勢恢宏,勁力剛猛,功夫上身快,實戰性強。自清乾隆年間開始,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廣泛傳播。河南洛陽人馬學禮,山西祁縣人戴龍邦以及戴的學生,河北深州人李洛能等,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形意拳術,並且培養了很多學生。山西地區練法,拳勢緊湊、勁力精巧;河南地區練法,拳勢勇猛、氣勢雄厚;河北一帶法,拳勢舒展,穩健扎實。當年形意拳宗師郭雲深曾創下「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武林佳話。
基本拳法都以三體式、五行拳(劈、鑽、崩、炮、橫五式)、十三形拳為主,山西有些地區站樁不用三體式,而有六合式、站丹田;十二形為十形。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雜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龍虎鬥、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對練套路有五行相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環。器械練習有連環刀、三合刀、連環槍、連環棍、三才刀、三才劍、行步六劍、六合刀、六合槍、六合大槍、鳳翅鏜等等。
河南的基本拳法為十大形。單練套路有四拳八式、龍虎鬥、上中下四把、十形合一以及心意拳對練等。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與武當、太極、八卦並稱內家四大拳派。
形意拳很注重基本功的訓練,三體式需要勤加練習。這是最重要的基礎樁法。
8. 中國比較出名拳種有哪些最好講十個以上
佛聖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二郎拳、韋馱
拳、大聖拳、八仙拳、天羅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
剛拳、觀音拳、佛漢拳、佛教拳、羅漢拳、金剛錘。二十八
宿拳、四仙對打拳、七星訪友拳、羅漢螳螂拳、夜叉巡海拳、
金剛三昧掌、夜叉鐵沙掌等。
以「門」命名的——余門拳、硬門拳、法門拳、空門拳、
紅門拳、魚門拳、孔門拳、風門拳、水門拳、火門拳、鳥門
拳、佛門拳、窄門拳、字門拳、孫門拳、嚴門拳。熊門拳、自
然門拳、引新門拳、羅漢門拳、磨盤門拳、水滸門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
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趙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
溫家拳、孫家拳、鄒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
教、鍾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連
拳、羅家三展、楊家短打、胡氏戳腳、 率洗兩 、陳氏太極
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林
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孫臏拳、五祖拳、宋
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純陽拳、達摩拳、玄女拳、武侯拳、
五郎拳、文聖拳、南枝拳、詠春拳、岳王錘、武子門拳、子
龍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錘、孔朗拜燈拳、劉唐下書拳、武
松脫銬拳、武松獨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達摩點
穴拳、太白出山拳、甘鳳池拳法、黃嘯俠拳法、燕青十八翻、
羅王十八掌、達摩十八手、孫二娘大戰拳、武松鴛鴦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東臨清龍潭寺)、少林拳、武
當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門:飛龍門、追魂門、奪命
門、醉門、神拳門)、梅山拳、靈山拳、昆侖拳、關東拳、關
西拳、龍門拳、登州拳、東安拳、石頭拳、水游拳、西涼掌、
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動物命名的一龍拳、蛇拳、虎拳、豹拳、鶴拳、獅
拳、象拳、馬拳、猴拳、彪拳、狗拳、雞拳、鴨拳、龍形拳、
龍樁拳、龍化拳、行龍拳、飛龍拳、火龍拳、青龍拳、飛龍
長拳、青龍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
白虎拳、餓虎拳、猛虎拳、飛虎拳、伏虎拳、五虛拳、八虎
拳、虎嘯拳、回頭虎拳、側面虎拳、車馬虎拳、隱山虎拳、五
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鶴雙形拳、白鶴拳、宗
鶴拳、鳴鶴拳、飛鶴拳、食鶴拳、飽鶴拳、餓鶴拳、五祖鶴
陽拳、永春白鶴拳、獨腳飛鶴拳、獅形拳、金獅拳、獅虎拳、
二獅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
猿偷桃拳、雞形拳、鴨形拳、鷹爪拳、老鷹拳、岩鷹拳、雕
拳、鷂子拳、鷂子長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龜牛拳、
螃蟹拳、灰狼拳、黃鶯架子、鴛鴦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
門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
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環螳螂拳等。
以日常雜物命名的——巾拳、扇拳、傘拳、花拳、船拳、
鍾拳、板凳拳、褂子拳、雲帚拳、脫梏拳、百花拳、梅花拳、
蓮花拳、螺旋拳、山門拳、白玉拳、湯瓶拳、沾衣拳、衣衫
母拳、三戰鐵扇拳、三十六合鎖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掛拳、擋拳、扎拳、套
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劍手、短手、五手拳、
應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練手拳、攔手拳、劈掛
拳、撂擋拳、撞打拳、通臂拳、殺手掌、反臂掌、字手、十
字手、排子手、萬古手、黃英手、八黑手、錦八手、照陽手、
金槍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門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
拳、蓋手六合拳,九宮擒跌手、羅漢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
十六閉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對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彈腿、暗腿、踔腿、截腿、連
腿、戳腳、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練步豢、穿步拳、順
步捶、腰步捶、擋步捶、涌步捶、亂八步、三步架、五步打、
八步轉、掘子腿、溜腳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
溜腳架子、連環鴛鴦步、鹿步梅花樁、八步連環拳、九宮十
八腿、少林二十八步,進步鴛鴦連環腿等。
地躺拳類——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腳,地功翻子、地
功羅漢拳、活法黃龍拳、地躺八仙拳、金剛地躺拳、少林地
龍拳、地功鴛鴦拳、飛龍地躺拳、九滾十八跌等。
醉拳類——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擋、醉八仙拳、醉羅
漢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
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羅漢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
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魯智深醉打山門拳等。
跌打拳類——跌撲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
拳、武松脫銬拳、水滸連環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種還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
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六合拳、查拳、華
拳、紅拳、節拳、綿掌、綿拳、太虛拳、二郎拳、大悲拳、功
力拳、石頭拳、連城拳、兩儀拳(太極快拳)、獨臂拳、瘋拳、
埋伏拳、迷蹤拳、緬拳、纏絲拳、磋跤拳、曦陽掌等。
9. 形意拳的發源地是那裡
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起始於明末,盛行於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影響極大,流傳甚廣。
形意拳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內容之一,經過歷代傳人不斷鑽研、實踐、總結、提高,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各派拳法雖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卻淵源頗深。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意形二表,形意一體。通過對形與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互作用來達到體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學原理體現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煉操守、強健體魄、造福人類的宗旨,不僅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祛病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於實戰的技擊效果。在歷史上,形意拳諸多武術前輩曾憑著精湛的技藝,譜寫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歌。當前,形意拳術及其精神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的起源和創始人關於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傳,其說不一。
影響較大的說法有兩種:
一說為南宋愛國名將岳飛所創。根據二十年代李劍秋先生編著的《形意拳初步》一書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龍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譜》序言中說「余嘗擬論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極,見岳武穆王拳譜,意即純之粹,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誠…王(即岳飛)當童子之時,受業於師,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代鮮有其技…獨姬公,名際可,字隆峰。生於明末清初,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於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後授於曹繼武先生於秋蒲先生習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關於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資料。因此,後人均以此為據。由於岳飛是我國歷代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飛之名有利於形意拳的廣泛傳播,亦合形意拳強種強國之宗旨。因此這種說法極易被廣大武術家所接受,輾轉流傳至今。
另外一種為流傳說法,即形意拳創自北魏時來我國傳教的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孫祿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學》及凌桂清先生所著《形意五行拳圖說》兩書中均持有此觀點。書中說:「自達摩高僧來中國傳教九年,於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後人慕名來,為紀念達摩傳教精神,曾有詩雲:『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傳著「心意拳術」,亦稱「心意把」。而形意創即為「心意六合拳」。據黃新銘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證:「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勢,十二種變化。這與文獻中記載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後各六勢是一致的。故先輩們以此著書立說,廣為流傳。
姬隆峰應是心意六合拳的創始人。據文獻記載姬氏曾讀書古寺。見雄雞相爭,悟其理,於是變槍法為拳法,這與姬氏後人所著《先祖際可傳略》中「際可居少林寺十年,傳藝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譜》也有姬隆峰傳藝河南的記載。《心意六合拳譜》序文作者及以後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況此拳最初流傳於河南。「心意把」應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訂 「心意六合拳譜」乾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腳窩可做物證,由此推斷「心意把」當始於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從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種,創始人為李洛能。李氏約在1840-1850年間到祁縣戴家學拳,此時距戴龍邦作序時約晚一百年。據祁縣人講,李氏從師戴文勛的表弟郭維漢。從形意拳發展史上看,形意拳與心意六合拳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由於創立時代不同,基本拳架有異,也可以說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礎上創新而成的。
形意拳術的發展變化
一、心意六合拳的發展特點 據古拳譜記載:姬氏際可初創拳時,以「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作為拳理。以「六合」為法則,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會為外三合。統稱「六合」。即以思維意識活動為誘導,使之作用於形體。使意(大腦思維和意識活動)、氣(通過意念使經絡系統發生變化)、力(形體配合之拳術運動)三者互為作用,逐步達到「六合」的高度協調統一,內外兼修之目的,故稱之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為側身弓箭步,要求頭、肩、背、胯、後腿、後足斜成一線,頭、前肩、前膝、前足要上下垂直,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其拳術動作表現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頭打的用法。其拳法分為前六式後六式。前六式氣柔。 每一式可變為十二式,最終十二式仍歸於一式。其靜功以站樁為主。
曹繼武先生根據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後六式的拳法特點,取其精華歸納為五行、十二形練法。其十大形為:龍、虎、猴、馬、雞、熊、鷂、燕、鷹、蛇。以單式練法為主,每式既是樁功,又可單習。動作強調六合。其要領為龍腰、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
戴龍邦先生根據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結合自己的體會,創編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鑽拳、炮拳、橫拳,依古代哲學思想五行學說為理論依據,內含金、木、水、火、土生克變化之理,將十大形擴展為十二形,並增加了套路練習法。其拳術訓練內容有:截、裹胯、挑頂、雲領、出勢、虎撲、起手、鷹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練習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內外相合。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協調配合。其動作無手木圓、無勢不圓,其練習程式由站而練,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點。
二、形意拳的發展和特點 形意拳術原於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飛羽先生、字熊然,尊稱洛能,河北深縣人,根據「心意誠於內,肢體形於外」的道理,認為「心意近於理,心理作用於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術特點是由內與外的相互作用表現的。因引將心字改為形字而稱形意拳。李先生根據拳術的原理原則及特點,反復實踐,對形意拳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其將拳理發展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在練法上採用了以掌代拳;將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側身弓步改為「三七」步,即將重心移至後腿,比例為前三後七,形成了當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靈的弱點。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並增加了新編套路和 對打套路,如:雜式錘、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 經過形意拳前輩們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不斷鑽研和創新,使形意拳術得以很好地繼承和發展、充實、提高,成為中華武術的重 要流派之一。
河北形意拳師繼承發展概況
形意拳術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繼往開來,發揚光大,將心意六合拳易名為形意拳,並帶往河北一帶廣為傳授。其較為著 名的弟子有山西車毅齋、宋世英、河北劉青蘭、郭雲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傳人劉奇蘭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長子劉文華、次子劉錦堂、三子劉榮堂和王福元、李存義、張占魁、耿繼 善、周明泰、劉鳳春、田靜傑等多人。 李存義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尚雲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躍亭(號稱定興三李)、黃柏年、馬玉堂等人。尚雲祥傳藝於其女尚藝蓉、弟子陳子江、許笑羽、王鳳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傳藝於李玉琳、郝家駿、駱興武、李文事傳藝於唐風亭、唐鳳台、李敦東、李春博、李春防;馬玉堂傳藝於朱國福、朱國債等人。 耿繼善先生主要傳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劉彩臣、鄧雲峰、趙德祥等人。劉彩臣傳藝於其子劉清泉;耿霞光傳藝於其於耿德福;鄧雲峰傳藝於其子鄧文英、鄧文順,弟子吳子珍、李綱、張文元等人。 王福元先生傳人主要有王繼武、彭映璽、彭喜泰等。 河北形意拳主要傳人郭雲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許占螯、錢硯堂、王薌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孫祿堂、田慎澤、李漢章等人。孫祿堂傳藝於其女孫劍雲,其子孫存周、弟子齊公博、鄭懷賢、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師頗有建樹,事跡昭著,當為後人楷模。其中,李存義先生加入了義和團單刀拒敵,抗擊八國聯軍,使敵人聞風喪膽,人稱「單刀李」。孫祿堂先生楊威奉天擊敗俄國大力士彼得洛夫,享譽北京以半步崩拳戰勝日本天皇欽命武土道高 手坂坦一雄。先輩事跡舉不勝舉。 辦社傳藝光大中華武術,發展形意拳術,為強國強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11年,由國會議員葉雲表、馬鳳圖等人在天津三條石成立「中華武士會」。後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會,揚名海外。 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駱興武在宣武區延壽寺街100號成立「興武國術研究社」,傳授八卦 、形意、培養眾多弟子,較為著名的有其子駱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劉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偉忠、許世田等。
1928年,李存義先生之再傳弟子唐風亭、唐鳳台二人在崇文區珠營火神廟,後遷至花市火神廟成立「北平大興縣第一國術館」,培養眾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陳慶友、馬鳳鳴、艾玉山、田永福及再傳人其孫唐振榮等。
1900年。耿繼善先生在西城區地安門西火神廟成立「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薈萃各派武術各家,傳授形意、八卦、太極諸拳及各種器械、後由鄧雲峰先生及其弟子吳子珍先生先後接辦。前後七十餘年,培養弟子眾多,影響頗大。吳子珍先生較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勛、牛寶貴、臧玉和等。
在眾多武術家及傳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弟子遍及全國各省市及海內外,不斷擴大影響。形意拳在 理論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這一民族瑰寶更加弘揚光大。
10. 形意拳的創始人及發源地源、歷史
姬際可來所創,發源於自山西。其歷史如下:明未清初,山西永濟姬際可,訪名師於陝西終南山,遇異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譜》朝夕研練,盡得其妙,中年時期,因參加抗清復明,隱居少林寺 10 年,傳藝於河南馬學禮,安徽曹繼武。姬際可開宗創派以來,歷經數百年、十餘代人傳承,已形成了龐大的體系。現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內容進行改良創編,並加以定名。
形意拳尊岳武穆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永濟姬際可。據說姬際可曾習藝於河南少林寺學習心意拳,又精通六合槍法。後又得到岳武穆拳譜,後以岳飛拳譜為理論,把大槍術化為拳法,並融合原來學的心意把,創出此拳。姬際可門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傳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