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懂禮
Ⅰ 知禮,懂禮,行禮的名言警句
1、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出自】:岡察爾,蘇聯烏克蘭內作家。
【釋義】:對容人講禮貌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也是人最寶貴的一件物品。
2、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出自】:孟德斯鳩-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
【釋義】:禮貌待人不僅能使自己快樂,也能讓受到禮貌對待的人開心。
3、禮貌使人類共處的金鑰匙。
【出自】:松蘇內吉,西班牙小說家。
【釋義】:禮貌待人是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的橋梁。
4、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出自】:薩迪,中世紀波斯(今伊朗)詩人。
【釋義】:說話的時候滔滔不絕,氣勢磅礴的,不一定就是說的有道理。
5、不論你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人,待人溫和寬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稱。一個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斷,決不等於用拳頭制止別人發言。
【出自】:薩迪,中世紀波斯(今伊朗)詩人。
【釋義】: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只有待人寬厚才能得到尊敬,一個人的英勇果斷,不是用拳頭來遏制別人的言論的。
Ⅱ 關於知禮懂禮的詩
荀子: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管子·論積貯疏: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孔子:不學禮,無以立。
Ⅲ 知禮學禮懂禮重要嗎為什麼
真正的禮貌就是克己,就是千方百計地使周圍的人都像自己一樣平心靜氣(蒲柏)
●良好的禮貌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獻生)
●禮貌是博愛的花朵(儒貝爾)
●禮節禮貌是瑣事中的善行(小威廉·皮特)
●禮貌之於人性如同熱量之於蠟燭(叔本華)
●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梅里美)
●禮貌建築在雙重基礎上:既要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霍夫曼斯塔爾)
●是否能對粗魯者保持耐心,這是檢驗良好禮貌的標准----(所羅門伊本加比洛夫)
●禮貌是人生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美洲)
●有兩種和平的強大力量,那就是法律和禮貌(德國)
●禮貌是聰明的事,無禮是愚蠢的的(德國)
●有禮貌的人,能走遍天下(德國)
●社交的起因在於人們生活的單調和空虛。社交的需要驅使他們來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許多令人厭憎的品行又驅使他們分開。終於,他們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適當距離,那就是禮貌----(叔本華)
●你要看見朋友之間用得著不自然的禮貌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感情已經衰落(莎士比亞)
●情越多,禮越少
●熟不拘禮
●講禮貌不會失去什麼,卻能得到一切(瑪·沃·蒙塔古)
●講禮貌對人並無損害(義大利)
●禮貌是一枚假幣,捨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貧乏(叔本華)
●彬彬有禮並不破費錢財(歐洲)
●禮貌不費分文(拉丁美洲)
●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麼都值錢(西班牙)
●彬彬有禮……是假善行(塞·約翰遜)
●一個人可能在他的禮貌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梭羅)
●周到的禮貌用在那些你不喜歡的人身上,絕不比挑戰書尾那句「您恭順的僕人」更多一點真誠。當然,這是一種人們普遍贊同和理解的情況(切斯特菲爾德)
●客套話如隔著面紗接吻(法國)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史典)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荀子)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曰:
懂禮、知禮、學禮、用禮,能提高人們的素質,提升社交能力,這個社會就會越來越溫暖,越有活力,越有人情味,生活也就更美好,人生也就更有意義。
Ⅳ 中國十大知名禮儀培訓師排名
中國十大知名禮儀培訓師排名如下:紀亞飛、馬曉霞、呂艷芝、周思敏、羅丹、范琳姬、劉耀臻、朱晴、路佳、陳軍燕
Ⅳ 有關明禮懂禮的古代故事!!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Ⅵ 知禮懂禮習禮用禮是什麼意思
知禮——知道什麼是禮節。
懂禮——深刻領會禮節的意義和具體使用范圍。
習禮——學習如何使用禮節、如何不失禮、如何看懂別人對你施予的禮節。
用禮——在實際生活中,具體使用禮節。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
「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
(6)知名懂禮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准法津」的作用。中國禮儀滲透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餐桌上的禮儀,待客之道,拜訪致禮等。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
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Ⅶ 懂禮 知禮 學禮 用禮的現實意義
●真正的禮貌就是克己,就是千方百計地使周圍的人都像自己一樣平心靜氣(蒲柏)
●良好的禮貌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獻生)
●禮貌是博愛的花朵(儒貝爾)
●禮節禮貌是瑣事中的善行(小威廉·皮特)
●禮貌之於人性如同熱量之於蠟燭(叔本華)
●禮貌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梅里美)
●禮貌建築在雙重基礎上:既要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霍夫曼斯塔爾)
●是否能對粗魯者保持耐心,這是檢驗良好禮貌的標准----(所羅門伊本加比洛夫)
●禮貌是人生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美洲)
●有兩種和平的強大力量,那就是法律和禮貌(德國)
●禮貌是聰明的事,無禮是愚蠢的的(德國)
●有禮貌的人,能走遍天下(德國)
●社交的起因在於人們生活的單調和空虛。社交的需要驅使他們來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許多令人厭憎的品行又驅使他們分開。終於,他們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適當距離,那就是禮貌----(叔本華)
●你要看見朋友之間用得著不自然的禮貌的時候,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感情已經衰落(莎士比亞)
●情越多,禮越少
●熟不拘禮
●講禮貌不會失去什麼,卻能得到一切(瑪·沃·蒙塔古)
●講禮貌對人並無損害(義大利)
●禮貌是一枚假幣,捨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貧乏(叔本華)
●彬彬有禮並不破費錢財(歐洲)
●禮貌不費分文(拉丁美洲)
●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麼都值錢(西班牙)
●彬彬有禮……是假善行(塞·約翰遜)
●一個人可能在他的禮貌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梭羅)
●周到的禮貌用在那些你不喜歡的人身上,絕不比挑戰書尾那句「您恭順的僕人」更多一點真誠。當然,這是一種人們普遍贊同和理解的情況(切斯特菲爾德)
●客套話如隔著面紗接吻(法國)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史典)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荀子)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曰:
Ⅷ 怎樣做才能算是一個知禮懂禮行禮守禮的人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回表說,要求整潔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有狐臭要搽葯品或盡早治療。
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升旗儀式,最為庄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艷。此時此刻,國旗下的我們要嚴肅認真、精神飽滿、高唱國歌,不負於「禮儀之邦」這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