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的書院

著名的書院

發布時間: 2021-01-23 23:06:50

Ⅰ 北宋四大著名書院有哪些

中國古代書院之嶽麓書院

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緻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
這塊令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
· 中國古代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台舊址創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也就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
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餘間建築,屢經興廢,今尚存禮聖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 中國古代書院之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中國古代書院之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將該書院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

Ⅱ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書院他們的歷史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嶽麓書院

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緻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

這塊令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台舊址創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也就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

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餘間建築,屢經興廢,今尚存禮聖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將該書院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

Ⅲ 古代有名的書院有哪些

古代有名的書院有: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應天書院,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

1、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東側,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嶽麓書院始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宋咸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

2、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山谷中,原為唐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處,李渤曾養一白鹿自隨,人稱白鹿先生。後李渤升任江州刺史,遂於隱居舊址建台,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所謂「白鹿洞」,其實並沒有洞,只因四周青山環抱,貌如洞狀,俯視似洞,因此而名。至南唐時建為「廬山國學」,北宋初擴為書院。

3、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的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為創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的嵩陽寺,後周時改名太乙書院,宋景祐二年(1035年),賜名嵩陽書院。

4、應天書院也叫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國家4A級風景區商丘古城南湖畔。其前身是南都學舍,由五代時期後晉的商丘人楊愨創辦。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應天府書院」。



(3)著名的書院擴展閱讀:

四大書院代表-白鹿洞書院的由來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涉在此隱居讀書,渤養一頭白鹿「自娛」,鹿通人性,跟隨出入,人稱「神鹿」。這里本沒有洞,因地勢低凹,俯視似洞,稱之為「白鹿洞」。後李渤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為紀念他青年時代在此讀過書,廣植花木,建亭、台、樓、閣以張其事。

白鹿洞書院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今屬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白鹿洞書院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國子監齊名。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割據政府於都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星子縣)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

參考資料來源:中新網-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嶽麓書院目前保存最完好

Ⅳ 中國歷史上四大有名的書院

中國四大書院即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

1、應天書院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為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所以,《宋史》記載:「宋朝興學,始於商丘」。1998年國家郵電部在商丘舉辦了四大書院郵票首發儀式。
應天府書院即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其前身為南都學舍,為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辦,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國家4A級風景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為應天府書院,慶歷三年(1043年)改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國子監,為北宋最高學府。北宋初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於繁華鬧市,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是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2、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現為長沙市文化旅遊主要景點之一。
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

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嶽麓書院」題額,於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
3、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

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
4、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首,且有「海內書院第一之稱」。創始人可追溯到唐代李渤,但由南宋朱熹奠定落實。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星子縣白鹿鎮境內),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台,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水合,幽靜清邃 ,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Ⅳ 中國著名書院有哪些

1 問津書院,又名孔廟,位於武漢新洲區孔子河畔,西漢淮南王始建於公元前164年間。著名人物有杜牧、朱熹、龍仁夫、王守仁等儒學大家,書院共培養進士387名。

2 嶽麓書院,坐落於長沙嶽麓山腳下,創辦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賜書「嶽麓書院」。著名人物有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

3 石鼓書院,位於衡陽石鼓區,始建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06年),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賜額「石鼓書院」。

4 嵩陽書院,坐落於登封嵩山南麓,初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佛教活動場所,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陽書院」。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等在此講學。

5 應天書院,位於商丘睢陽區,成立於北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賜額「應天府書院」。著名學者有晏殊、范仲淹、孫復、石介等。

6 茅山書院,位於句容茅山腳下,創建於北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遺憾的是茅山書院舊址早已盪然無存,後人亦鮮有茅山書院的記載,近世茅山書院之名幾近銷聲匿跡。
7 白鹿洞書院,位於九江廬山南麓,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相關人物有李渤、朱熹、陸象山、紫霞真人。

8 鵝湖書院,位於上饒鵝湖山麓。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講學於鵝湖寺,開辦「鵝湖書院」。

9 東林書院,位於無錫太湖邊,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相關人物有高弟、顧憲成、高攀龍等。

Ⅵ 中國近代有哪些有名的書院

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有名的書院有很多。
一種是西方傳教士在通商口岸地區建立以中國人為教育對象的教會書院。一種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書院。
完全排斥西方宗教學和中國四書五經教育的書院是光緒二年(1876)由華人徐壽和英國人傅蘭雅合辦的上海格致書院。所謂「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簡稱。《禮記·大學》雲:「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致」,格物就是觀察和研究事物,致知即在格物的過程中探求事物的內在道理。近代將探求自然科學的聲學、光學、電學、化學、重學(力學)這「五學」統稱為「格致」之學。格致書院規定凡傳教之書一概不許進入書院,也不將儒家經典及應付科舉的制藝帖括等課程列入教學內容。傅蘭雅親自編制礦務、電務、測繪、工程、汽機、製造等課程綱目。書院還附設博物館,專門陳列各國的工藝、製造,供世人參觀。此外,還附設實驗室,進行實驗教學。上海格致書院由傅蘭雅任監督,徐壽任主管。徐壽去世後,光緒十一年(1885)由王韜接任。傅蘭雅還創立考課法,請海關道官員和南、北洋大臣等洋務派官員以及有名望的進步思想家命題。李鴻章、劉坤一、盛宣懷、薛福成、鄭觀應等都曾為書院考課命題。格致書院為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培養了一批人才,也為後來西學教育提供了不少華人教員。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和維新變法思潮的發展,西學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西式書院的教育影響越來越廣泛。光緒十五年(1890)康有為在廣東提出「以孔學、佛學、宋明學為體,以心學、西學為用」的辦學宗旨。光緒二十一年(1896)《萬國公報》主編沈壽康正式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經張之洞等人的極力推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一時風靡朝野,成為洋務派與維新派在教育上的合流。中西學兼容成為書院的發展潮流。在這一潮流中建立的廣雅書院、兩湖書院、萬木草堂、時務學堂等書院成為中西學並舉的卓有成效者。


廣州的廣雅書院光緒十六年 (1890)由張之洞創辦。最初開設經學、史學、性理之學、經濟之學、詞章之學,後改為經、史、理、文,把經濟學、輿地學附於史學之中。史學中包括西方的社會科學內容,成為書院中最熱門的課程之一。廣雅書院的第二任主持人朱一新(1846~1894)是一位關心國內外形勢的學者,他對西學有獨到的見解。他批判了庸俗漢學家所謂西方化學、光學、電學都出自墨子之學的所謂「西學中源」論,認為這種附會毫無意義。他認為學習西學,首先應了解西方的地理和政治人文,即所謂「明其地勢,考其政俗」,其次是學習西方軍事和天文學、製造學,即「取西人之藝事,以輔吾不逮」 。廣雅書院對書院的辦學方向有重大影響。


萬木草堂是康有為(1858~1927)於光緒十六年(1891)在廣州創辦的。康有為是貫通中西的學者和維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光緒十七年他從上海采購了大量介紹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譯著回到廣東。其中江南製造局出版的西學書籍被他買走四分之一以上。廣東的學子陳千秋、梁啟超等人慕名登門求教,於是康有為便辦起了萬木草堂,開堂授徒。他所講授的「義理之學」包括中外哲學;「經世之學」包括中外政治沿革及其得失,以及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考據之學」包括中外史地、數學、格致學;「文字之學」包括傳統辭章和西方語言文字。演說、游歷(考察)、體操也被列為「科外學科」。在教學上他注重結合實際進行中外對比,每講一事必須聯繫上下古今,討論其發展變化和利弊得失,又引述歐美事例加以比較證明,開創了一代新學風。萬木草堂以「製造新國之才」為宗旨,培養了一批維新派的骨幹力量。
甲午中日戰爭後,西學的興起蔚然成風。張之洞創立的兩湖書院改革了教學內容,將經、史、理、文四科改為經、史、天文、輿地、地圖、算學六門。又將地圖科改稱兵法,分為三類:兵法史略學、兵法測繪學、兵法製造學。增設化學、博物、測量、軍訓和體操等課程。湖南的求是書院還聘請外籍教師講授西學,並且購置了教學實驗設備。此外還建立了中西學並重的考試制度,每月初一考西學、每月十五考中學。陝西的崇實書院設立格致學、外國時局與政治、外國刑律、公法、條約以及水陸兵法、地輿、農學、礦務、語言等課程。陝西的味經書院將西方風土人情、兩洋史、西洋政治、電氣、光鏡、化學、醫學、氣學等亦列入課程之中。湖南嶽麓書院還專門設立「評學」課程。梁啟超主持的長沙時務學堂對教學提出的要求是「通古今,達中外」,要求學生必讀時事新報,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動態。時務學堂還沿用書院的講會制度,以星期日為講期,議論政治,討論中外時務,並延攬名流學者輪流講演。梁啟超還採取談話、座談的方式,邀集學生數人共同討論,隨時提問解答,教學氣氛十分活躍。
西方傳教士所辦的書院是比較系統的西學教育的開端,但它帶有濃厚的西方宗教神學特點和中國傳統的儒學和理學的余緒
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國傳教士理雅在香港建立的英華書院,是西方傳教士在華建立的第一個書院。道光三十年(1850)上海出現清心書院。咸豐三年(1853)美國公理會在福州創立福州格致書院。同治六年(1867)美國傳教士在杭州建立育英書院。同治九年(1870)蘇州出現存養書院。同治十年,美國傳教士在武昌建立文華書院。光緒二年(1876),美國傳教士在山東登州建立登州文會館。光緒八年(1882)美國傳教士在上海建立中西書院。光緒十一年(1885),英國傳教士在山東青州建立培真書院。光緒十四年 (1888)南京出現匯文書院。光緒十六年(1890)年,美國傳教士在北京建立匯文書院。光緒十九年(1893)美國傳教士在直隸通州建立潞河書院。光緒二十五年 (1899)美國傳教士在北京建立匯文書院。至19世紀末葉,西方傳教士在華建立的書院近40所。

西方傳教士所辦的書院同中國的傳統書院有相似之處。第一,屬於民間辦學系統;第二,書院亦分小、中、高三種形式,其中許多書院也屬於啟蒙性質的義學之類。有的書院教育本身就包括小學、中學、大學三個層次。具有大學層次的書院,後來發展為教會大學。如上海的中西書院並入東吳大學,南京的匯文書院發展為金陵大學,杭州的育英書院發展為之江大學,武昌的文華書院與漢口的博文書院等發展為華中大學,登州的文會館遷入濟南後發展為齊魯大學,福州的格致書院發展為福建協和大學,北京的匯文書院發展為燕京大學,等等。
教會書院的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其一是宗教內容,系一般教會書院所必備;其二是漢學部分,包括漢語識字教學或四書、五經中的某些內容;其三是西學,這是教會書院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西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上海的中西書院學制為6-8年。分一、二分院和大書院。學生入學先在分院學習兩年,然後升入大書院學習四年,有成就者可自願再學兩年。該書院逐年開設的課程有:認字寫字、淺解辭句;練習文法、習學西語、練習翻譯;數學啟蒙、各國地理;代數學、格致學基礎;天文學及幾何學;化學、重學(力學)、高等數學、性理;航海測量、萬國公法;富國策(經濟學)、天文學、地質學、金石學等。漢語和西語、中西翻譯是八年中始終開設的課程。
晚清書院教育的嬗變為徹底廢除舊的教育制度准備了條件。光緒二十二年 (1896)刑部郎中李端棻正式向朝廷建議改變書院章程,規定書院要設立格致、製造、農學、商學、兵學、礦學、交涉學等。同年翰林院侍講學士秦綬章上奏,建議書院的史學要附以時務,掌故之學要附以洋務、條約和稅務,輿地之學要附以測量和圖繪,算學要附以格致和製造,譯學要附以外國語言文字。這無疑是保留傳統學科之名而改變教學內容之實。這些建議都被朝廷採納,頒行各省。書院教育制度的嬗變成為清末教育改革的先聲。
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則令書院改為學堂,書院就此結束。

Ⅶ 宋朝四大著名書院都是什麼

一、嶽麓書院

在嶽麓山東面山下,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冠。始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採納劉*的建議,由官府捐資興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並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宋室南遷後,書院於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撫史劉珙重建。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張栻二人主持講學期間,是嶽麓書院全盛時期,學生達1000人。當時有民謠「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並且稱書院為「瀟湘洙泗」,將它與孔子在家講學的地方並稱。恭帝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將阿裏海牙兵毀書院,元世祖運載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學正劉必大才又重建。此後,數經兵災,屢經修復,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年間,書院又有大的復興。康熙以「學達性天」賜給書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賜書「道南正脈」匾額。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為高等學堂,後又改為高等師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遷此。1926年,工專、商專與政法專校合並,改為湖南大學。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復。書院前廳左右兩壁石刻「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為朱熹所寫。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的一顆璀璨明珠,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它歷經千載,瀚墨流香,弦歌不絕,辦學不已,故有「千年學府」的美稱。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它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明文公布,嶽麓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制度是中國古代有別於官學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於晚唐,盛於宋,歷經元、明,延至清末。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歷代創建的大小書院,有7000餘所。但因時久境遷,世事滄桑,保留至今的書院極少,象嶽麓書院一樣保留和修復得如此完好的書院,更是屈指可數。古代書院為名流或當地開明士紳、百姓捐資而 建,一般有學田養護,當然也有得到官府資助的。書院辦學的規模、層次不盡一致。層次較低的書院授受蒙童,承擔啟蒙教育的任務;層次中等的書院可出秀才之類的文人。嶽麓書院系高層次的書院,其講學者中多有全國名流大師;入院生徒對經史有一定了解,賦詩作文已有一定基礎,甚至還要通過一定的考試或推薦,才能選撥入學。「潭州三學」就反映了嶽麓書院錄取生徒的情況。據明代《嶽麓志》載:「宋潭士目居學讀書為重,嶽麓書院外,於湘江西岸復建湘西書院,州學生月積分高等,升湘西書院;又積分高等,升嶽麓書院。潭人號稱『三學生』」(明《嶽麓志》卷三)。嶽麓書院由於師生水平較高,加之多代著名山長的努 力,建院有章,治學有方,故此,在歷史上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經世濟民之才,成為湘楚人才脫穎而出的搖籃。人才之盛帶來學術研討之盛。從著名的朱(熹)張()會講到成為湖湘學派的重要基地;從宋代的理學到明代的王學;從朱熹、張、吳獵、王守仁、王夫之、羅典、王文清等巨儒的各種著述到毛澤東的老師、知名教育家、倫理學家楊昌濟(嶽麓書院著名學子之一)的真知灼見,可以清晰地看到嶽麓書院學術思想發展的軌跡及其對湖南文化乃至其它方面發展的深刻影響。所以,古代嶽麓書院既是江南一帶的教育中心,又是一個學術中心。它在歷史上的幾度輝煌,頗受學人青睞,尤受皇室重視。宋真宗、理宗及清康熙、乾隆帝先後為之題名賜額或贈書,使嶽麓書院飲譽神州,成為中國古代一所頗有影響的高等教育機構,與白鹿洞書院(江西九江)、嵩陽書院(河南登封)、睢陽書院(河南商丘)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四書院中,嵩陽書院近已修復;睢陽書院早已湮滅無聞;白鹿洞書院雖遺構尚存,但辦學早已中止。唯獨嶽麓書院,從創建到現在的全國重點大學湖南大學,延綿千載有餘,一直辦學不止,且一直是高等教育學府。這在國內獨一無 二,在國外亦舉世罕見。有些堪稱世界最早的大學,其成立產時間與古嶽麓書院相比,亦稍遜風騷。如嶽麓書院與法國創建最早的大學--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神學院的創建時間相比,要早281年。12世紀末創建的英國牛津大學也比嶽麓書院晚建約300年。所以,當不少外國友人走進這所古老幽深的千年學府時,流連忘返,贊嘆不已。實為情真意切。 人傑地靈,不無道理。鳥瞰書院全貌及周圍景色,其境非凡。書院座落在風景勝地嶽麓山清風峽口,三面環山,層巒疊翠;前臨湘江,碧波盪漾。名山美水,前依後托,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高度協 調。從湘江西岸的牌樓口,直往山巔,早有古道聯通,形成一條風景中軸線,嶽麓書院就建在此中軸線上的中點。書院海撥約100米,現佔地2.5萬余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7000餘平方米。院前有天馬、鳳凰二山分峙兩旁,儼若天然門戶,古代其前後有朱張渡、柳堤、梅堤、詠歸橋、翠微亭等景點相伴;院後沿中軸線而 上,有愛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白鶴泉及近代修建的蔡鍔墓、黃興墓等著名景點相托,其它景點星布於中軸線的兩側。書院的前門、赫曦台、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依次居中軸線而建。文廟、專祠及半學齋分建中軸線的北側;教學齋、白泉軒、園林、碑廊等分建於中軸線的南側。整個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 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嶽麓書院現存建築有山長居室、師生齋舍、授業講堂、藏書樓閣、聖廟專祠、園林碑廊。再加一院前的二亭(風雩亭、吹香亭)二池(飲馬池、黌門池)及院後的參天古木、茂林修竹,堪稱當今海內外保存得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書院文物。若將清人所辟的書院八景(柳塘煙曉、桃塢烘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進一步修整完善,具體體現其佳景妙處,則更美不勝收。

為了適應時代前進的需要,嶽麓書院於1903年更制易名為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又更名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1917年改名為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所以古嶽麓書院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古書院的一個整體文物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但它一直是湖南大學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由湖南大學組織修復與常年的維護和管理。

古書院的出書藏書功能依然保留。書院擁有一支素養較好的作者隊伍,他們著書立說,已有不少著作先後出版。座落在書院內的湖南大學出版社,既為有關書院的出書功能和傳統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御書樓修復後,其藏書建設日益加強。近10餘年來,書院工作人員從各地收集和影印了一批有關嶽麓書院及其它古書院的書籍、資料,同時逐年購置了不少古籍和社會科學類圖書,加上社會名流,校友相贈的圖書,御書樓的藏書已達到了可觀的規模。現在這些圖書正在教學科研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古嶽麓書院還有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後修建了文廟及一批專祠。建文廟(即聖廟)以祭祀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始祖孔子及其知名弟子;建濂溪祠以祭祀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周敦頤(又稱濂溪先生);建四箴亭以祭祀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理學之大成朱熹,及教育家、理學的傑出代表 張;建六君子堂以表彰朱洞、李允則、周式、劉珙、陳鋼、楊茂元等六人在先後建設書院中的歷史功績;建船山祠以祭祀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又稱船山先生)。古人到聖廟專祠進行供祀活動,也是他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弘揚傳統文化、激勵士賢的一種形式,但這種形式畢竟受到封建社會的粉飾,所以,民主革命開始之後,這種祭祀活動在書院逐漸消失。盡管這種祭祀形式不可取,但對聖賢先哲的紀念仍有一定意 義,對他們的哲學觀點、思想道德觀念中的合理部分還應繼承和弘揚。古人留下的聖廟專祠,現修葺一新,供後人景仰,亦有助於人們了解和弘揚祖國的優良傳統文化。

二、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處原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隱居處,李渤曾養一白鹿自隨,人稱白鹿先生。以後李渤為江州刺史,在隱居舊址創建台榭,號為白鹿洞。至南唐時這里建為「廬山國學」,北宋初擴為書院,與嵩陽、石鼓、嶽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1179年,朱熹為知南康軍等事,曾在此主持教務和講學,並奏請賜額及御書,書院於是聲名大振。以後,陸象山、王陽明等人都曾在此講學。

白鹿洞書院全院佔地面積為3000畝,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現存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到建築群落組成。建築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書院門樓由欞星門、泮池、禮聖門、禮聖殿等到主要建築組成。

門樓高約6米。磚木結構,四坡式二層。頂層,四斜脊,尖端起翹。檐下為磚砌長牆,裝飾有趾形花瓣和棱形圖案。第二層與上層同,檐下以磚砌方形磚柱。門樓中鑲嵌有明代江西提學副使、文學家李夢陽書「白鹿洞書院」橫額。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三年(公元1466年),為南唐知府所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初為木結構,後南唐知府周祖堯建為石牌坊。它是白鹿洞書院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古代傳說「欞星」即「文星」 ,以它命門,意即此處人才輩出,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之意。門為牌坊式,六柱五間,二層石樑連接。中梁刻有纏枝牡丹,石抱鼓擴柱病,飾海波紋,刀法粗獷簡練。

欞星門後為泮池。歷史上稱學宮前的水池為泮池。「泮者教化也」。池呈長方形罷,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石橋,橋兩側裝有花崗岩的欄桿和欄板。原名泮橋,現名狀元橋。

禮聖門,即書院正門,原稱先師廟門,或稱大成門。初為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朱熹拿錢三十萬給予南康知軍聞詩囑其所建。門十扇,木門廊式,為空心幾何形圖案,裙板為平面木板,兩側為閣樓,硬山頂,屋脊東西兩頭飾陶龍。正門四柱五間。全長22。10米,高7。30米。門楣上懸掛著「正學之門』的匾額。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始建成於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是祭祠孔子及其門徒的場所。殿為宮殿式,平面呈長方形,磚木結構,以木柱支撐,有大木柱20根,石柱砌,浮雕纏枝紋飾,為明代遺物。殿中四柱三間,殿壁大木柱12根,以磚砌壁,周環以廊。殿平面長20。59米,寬24。44米,得重檐九脊,斗拱交錯,灰瓦白寺,巍峨宏偉,氣勢庄嚴。殿外重檐正中懸有「禮聖殿」豎額。殿內正中立孔子線雕行教立像,為唐代吳道子所繪。上懸清唐熙手書「萬世師表」匾額。後壁左右豎有四塊由朱熹書「忠、孝、廉、節」四字大石碑。展中左右安有「四配十二哲」石線雕像。終年香煙迷漫,使儒氣中帶有幾分禪氣。

書院門樓的西側為紫陽書院,主要建築為朱子祠、報功祠、丹桂亭。

朱子祠,始建於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後),是專祀朱熹之祠。祠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灰瓦白寺,平面呈長方形,四柱五開間,祠內中立朱子自畫像石刻,像左立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立《白鹿洞書院學規》,上懸唐熙手書「學達性天」金字匾額。步入祠內,大有「南渡儒林傳,先生第一人」之概。

報功祠,在朱子祠之西,初祀李渤等歷代「有功於洞之學者」。原稱先賢祠、三賢祠。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祠李渤、周敦頤、朱熹。還祀有程頤、程顥、張橫渠、陳了翁、陶淵明、劉西澗父子七先生,祠為磚木結構,建築樣式、規模和朱子祠相同。

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於長方形台基上,木結構,歇山頂,四斜坡式,四斜坡式,正脊磚砌,四挑檐,四木柱去撐,斗拱上托,花崗岩圓鼓式柱礎,素麵。中立「紫陽手持丹桂」碑,為嶺南曹秉浚書於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

書院門樓的東側為白鹿書院。這組建築是書院的主體,各建築體均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它的實用性,其主要建築有御書閣、明倫堂、白鹿洞、思賢台等。

御書閣,始建於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原名聖旨樓,現閣為珍藏唐熙御賜《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書》等而建。 閣為木構建築,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走廊。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廡殿頂

閣為木構建築,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走廊。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廡殿頂,翹角宏偉。閣外柱有題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磚木結構,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頂,四開間,前有走廊。明倫堂系書院授課的地方,故外懸掛有「鹿 與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獨得之天」的對聯,以鼓勵生員用心攻讀,以獲得「仁智獨得之天」。

白鹿洞初有名無洞,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王溱,祭山開洞,並撰寫《新辟石洞告後士文》。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唐知府何岩,雕石鹿置洞中,並作《石鹿記》:「自唐以來,白鹿洞名天下矣!然歷世既遠,則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誠有名而無實出。」

石鹿,豎耳昂首,凝視前方,刀法簡練。石鹿後有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長熊維典撰《少司馬大中丞蔡公重興白鹿書院記》。洞為花崗岩砌,呈券拱形,高4米,寬4。15米,深6。35米。洞右有石台階,拾級而上,可登思賢台。

思賢台,築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賢」之意,故名思賢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為木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雙層斗拱托檐,中開一門,四邊有木製花窗,前護花崗石質圍欄。台上四周有石板圍欄,欄中鑲有石刻,有衡崖書「理學淵源」;劉世揚書「思賢台」;秦大夔書「仰止處」;李資元書「空中樓閣,靜里乾坤。」

白鹿書院之東為延賓館,其主體建築名為春風樓,木結構,歇山頂,翹角,香檐,下樓外伸,由四根圓立柱支撐著,形成外廊。面闊15米,進深8米,上下兩層。顯得既庄嚴,又寧靜。寓宴請賓客之意。樓兩側建成有兩排廂房。

在飛閣流丹的古建築群中,數以百計的歷代題詠碑,分東西兩碑廊安置其間,為書院憑增了幾分古樸的氣氛。

書院的建築群,主要建築均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如果將此建築比做「凝固的樂章」,那麼,其中的台、堂、閣、殿,就是這部樂章中的華彩樂段,充分抒展著一個綿延數百年的主題。凝眸靜觀書院內那文采紛呈的匾額對聯,那數以百計理念化的古碑,那疏密有致的嘉木芳卉,無不透露出濃郁的文化氛圍。

院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史貫道溪。溪上架有一座古橋,稱枕流橋。橋為石構,兩旁有護欄,橫跨貫道溪,橋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有朱熹書「枕流」石刻,故名。橋長12。5米,寬3。2米,高約10米。初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所建,始為木橋。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南良知府楊樹基改建為石橋。李夢陽《枕流橋》詩:「峽急豈有心,臨橋石相激;驀驚橋上聽,夕陽人獨立。」描述了此橋的險要。

貫道溪中的崖石上,題刻有「白鹿洞」、「隱處」、「釣台」、「漱石」、「流杯池」等,石刻創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圍,使這里真正體現出「泉聲松韻點點文心,白石寒雲頭頭是道」的韻味。

「莫問無空庵外事,此心聊與此山同」。白鹿洞書院正是以這樣的獨立精神和超逸情懷,塑造著她的不朽。

三、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於嵩山之陽,故名。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業年間(605~618)更名為嵩陽觀。唐弘道元年(683)春、冬,高宗兩訪潘師正,以嵩陽觀為行宮。五代後唐清泰元年至三年(934~936)進士龐士曾在嵩陽觀聚德講學,後周時改名太乙書院,宋至道年間(995~997)賜名「太室書院」,並賜九經子史,置校官,生徒數百人。宋景佑二年(1035)賜名嵩陽書院,並設院長掌理院務,撥學田百畝以供開支。名儒司馬光、范仲淹、程頤、程顥等相繼在此講學,一時聲名大振。金大定年間(1161~1189)書院更名承天宮,明重修後復改為嵩陽書院,並建二程祠。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縣葉封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耿介又復興書院並增建修補。耿介親自執教,傳經授業,成績顯著。嵩陽書院經金、元、明、清多次增補修建,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特別是清康熙年間(1662~1722),先後修建了先賢祠、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藏書樓、道統祠、博約齋、三益齋,並增設場垣。

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緻,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5進,廊廡俱全。最前為卷棚大門3間,其後依次為先師祠、講堂、道統祠、藏經樓。中軸線兩側的配房有「程朱祠」、「麗澤堂」、書舍、學齋等。嵩陽書院的建築與寺院不同,它多為滾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現有房舍100餘間,面積1萬余平方米。

書院內原有古柏3株,其中1株已毀,僅餘2株稱「大將軍柏」、「二將軍柏」,其樹齡2000年以上。院內還保存有《明登封縣圖碑》等數十通碑,院外有著名的《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碑》。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四、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在北宋時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山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於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後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出了不少人才。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俺是其中之一。後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輩出,顯盛一時。 該書院現已不存,政府正計劃重建。

Ⅷ 列舉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五大書院

國古代最著名的五大書院是:
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石鼔書院。

Ⅸ 中國古代幾大著名書院

書院是中國士人的文化組織,唐宋以來,它為中國的教育、學術、藏書、出版、建築等文化事業的發展,對民俗風情的培植、思維習慣及倫常概念的養成等都作出過重大貢獻。

Ⅹ 你知道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書院嗎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嶽麓書院 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緻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 這塊令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台舊址創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也就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 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餘間建築,屢經興廢,今尚存禮聖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將該書院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