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元朝詩人有哪些著名

元朝詩人有哪些著名

發布時間: 2021-01-23 13:35:00

A. 元代著名的詩人有哪些

馬致遠(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

馬致遠(約1250-約1321至1324間),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約在公元1250年,卒年約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元代戲曲作家)

關漢卿(1219-1301年),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1]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聖」。

鄭光祖

鄭光祖生於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1],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的主要活動在南方(杭州),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並列,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白樸

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資料顯示可能是山西曲沃縣,在河曲縣為他修有白樸塔。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說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1])。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

B. 元朝詩人有哪些

「元詩四大家」是指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四人
高啟為「元朝最偉大的詩人」
元朝蒙古族大詩人薩都拉
王冕是我國元朝末年一位著名的詩人和畫家

這些事最有名的

C. 元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

元初詩人多為宋金遺民,大多親歷過改朝換代的社會變革,因而某些作家如劉因、趙孟兆頁等的一些詩作能較深刻地反映社會矛盾和民族意識,中期以後,社會趨於相對穩定,科舉取士的恢復又使知識分子有了進身的機會,特別是宋代的道學在此時發揮了「替金元治心」(魯迅語)的作用,許多詩人都兼理學家,他們繼承了宋儒重道輕文、扶世教化、止乎禮義的詩旨,詩風逐漸轉向雅正。虞集、楊載、范槨、揭烗斯於此時號稱「元詩四大家」。後期的重要詩人有王冕、楊維楨等,他們的作品對元末尖銳的社會矛盾又有較多的接觸,風格亦較為多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詩人中有很多少數民族的詩人,諸如耶律楚材、揭烗斯、薩都烗、貫雲石、馬祖常、烒賢、余闕等,他們的成就足與漢族詩人相頡頏。元人戴良在《丁鶴年詩集序》中曾評道:「論者以馬公之詩似商隱,貫公、薩公之詩似長吉(李賀),而余公之詩則與陰鏗、何遜(南朝末年詩人)齊驅而並駕。他如高公彥敬、烞公子山、達公兼善、雅公正卿、聶公古柏,斡公克庄、魯公至道、三公延圭輩,亦皆清新俊拔,成一家之言。」如薩都剌《上京即事》曰:「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與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一樣,都非漢人所能描摹。他們和漢族詩人一起為共同繁榮中華文化而作出了巨大貢獻。

D. 元代的詩人有誰

1、張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將,張柔第九子,字仲疇,今保定市定興縣河內村人。曾參加襄陽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與張世傑。

張弘范知名作品: 《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 《木蘭花慢·混魚龍人海》 《滿江紅·奔驛南來》 《清平樂·關河南北》 。

2、元好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知名作品:《摸魚兒·雁丘詞》《論詩·慷慨歌謠絕不傳》《鷓鴣天·酒興濃於琥珀濃》。

3、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

馬致遠知名作品:《江州司馬青衫淚》、《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摶高卧》。

4、王冕(1287年~1359年) ,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

王冕知名作品:《竹齋集》《墨梅圖題詩》《白梅》《村居》等。

5、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葯學家。

丘處機知名作品:《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無漏子假軀》《忍辱仙人春興》《水龍吟·洞天春色盈盈》等。

E. 元朝詩人有誰

1、王冕: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王冕性格孤傲,鄙視權貴,詩作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

2、張養浩:字希孟,號雲庄,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台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

3、趙孟頫: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4、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

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金朝滅亡後,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述。

5、陳孚:字剛中,號勿庵,浙江臨海縣太平鄉石唐里(今白水洋鎮松里)人。至元年間,上《大一統賦》,後講學於河南上蔡書院,為山長,曾任國史院編修、禮部郎中,官至天台路總管府治中。詩文不事雕琢,紀行詩多描摹風土人情,七言古體詩最出色。

F. 元朝最有名的詩人是誰

元代有元曲四大家 鄭光祖、馬致遠、關漢卿和白樸
元代詩人有哪些
馬致遠(約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千里,號不詳。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於祖塋。生平事跡不詳。從他的散曲作品中,約略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於著錄的有15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卧》、《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幾位藝人合作的。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小令《天凈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之祖」。有名家評語:「一切景語皆情語。」

其實個人認為 馬致遠 算得上元代詩人的代表

G. 元朝名人有哪些

1、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出兵擊敗阿里不哥。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2、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晉卿,號玉泉老人,號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

遼朝東丹王耶律倍八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在金仕至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時,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擔任中書令十四年之久。提出以儒家治國之道並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乃馬真後稱制時,耶律楚材遭到排擠,漸失信任,他因此抑鬱而死。後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謚號「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3、關漢卿

」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關漢卿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致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於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4、馬致遠

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 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於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存世散曲約130多首,其嘆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視為「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5、王實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

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的傑出代表。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作為劇本,《西廂記》雜劇表現出的舞台藝術的完整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它問世以後,家喻戶曉,有人甚至將其與《春秋》相提並論。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