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著名雕塑
Ⅰ 在南美洲的一個塑像
科科瓦多山救世耶穌雕像:科科瓦多(Corcovado)是駝峰的意思,科科瓦多山又被稱為耶穌山,高704米,高踞於山頂的救世主耶穌雕像,俯瞰著瓜納巴拉灣(Baia de Guanabara)和高聳入雲的科科瓦多山峰,也守護著整個里約熱內盧地區。
里約熱內盧位於巴西東南部,瀕臨大西洋的瓜納巴拉灣,市內有長達14公里的跨灣公路大橋,與東岸的尼泰羅伊市相連。里約熱內盧這個城市的名字,源於一個美麗的錯誤。1502年1月,葡萄牙探險家們首次到達這里時,他們相信瓜納巴拉灣是某條河流的出口,所以就把這座城市稱作里約熱內盧(意為「一月的河流」)。從1763年到1960年,里約熱內盧都是巴西的首府,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僅次於聖保羅的特大城市和工商業、金融中心,是與桑托斯港並列的最大外貿港口,佔地面積50平方公里,擁有1千萬居民。基督教作為世界最大的宗教,擁有20億信徒,其中天主教有著10億的信徒,是基督教最大的分支。科科瓦多山頂這個30公尺高的耶穌像,張開雙臂擁抱世人,象徵著巴西擁有1.21億受洗的信徒,是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國家。
像高約30米,兩手臂展開的間寬為30米,雕像上覆有軟玉片。塑像由法國著名雕塑家設計,建於1926-1931年,是為慶祝巴西獨立100周年而建立的。
http://cul.bokee.com/phenomenon/oversea/52828.shtml
Ⅱ 人類早期文明成就有哪些
原義「河間地區」,亦稱「兩河流域」。廣義的指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兩河的中下游地區,東抵扎格羅斯山,西到敘利亞沙漠,南迄波斯灣,北及托羅斯山。北部為山地,向南經過於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澤性的兩河三角洲。美索不達米亞為人類最古的文化搖籃之一,灌溉農業為其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較發達文化,曾出現巴比倫與亞述帝國。此後又經過波斯、馬其頓、羅馬與奧斯曼等帝國的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主要部分成為獨立的伊拉克。狹義的僅指兩河之間的地區。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稱為"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爾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公元前4000年,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新巴比倫城牆。城牆以亮麗的藍色為底色,由白;黃兩色組成的獅子;公牛和龍的圖案散布在城牆各處,由上到下一層一層地排序著,昂首闊步,栩栩如生。被後世人稱為「空中花園」。
之後的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兩河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中世紀時整個野蠻的歐洲。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792,漢謨拉
Ⅲ 在南美洲有一個很有名的雕像是什麼
應該是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救世基督像(葡萄牙語:Cristo Redentor)。基督像落成於1931年,總高專38米,站立在里約熱屬內盧國家森林公園中高710米的科科瓦多(Corcovado)山頂,俯瞰著整個城市,2007年入選世界新七大奇跡。
Ⅳ 記得南美有個很大的雕像立在山頂上,成龍在一部電影里從上面跳下來,請問這是什麼雕像,在哪裡
南美洲巴西里來約熱內盧市的源基督像。基督山山頂巍峨的基督雕像就像自由女神像之於紐約一樣,是里約最著名的標志。由於基督山是里約市區內最高的山峰,因而,從市區的大部分地帶都可以看到基督張開雙臂眷顧著這座美麗的城市。
Ⅳ 請問南美有一個巨像,是一個人高高的站在山頂上面張開雙手,面向大海。
巴西里約熱內盧耶穌像
救世基督像(葡萄牙語: Redentor)是一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耶穌基督雕像,位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是該市的標志,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2007年入選 耶穌像耶穌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科科瓦多山頂已超過75年,重一千一百四十五公噸,高三十八公尺,張開的雙手寬28公尺,由波蘭裔法國藝術家朗多夫斯基(Paul Landovsky)所設計,他一九二六到一九三一年間先在法國造好雕像片段,然後運到巴西組裝,整體採用水泥材質,歷時四年建成,也堪稱是巴西最著名的地標之一,在里約市區里幾乎各個角度都可以看見它!耶穌像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科科瓦多山頂,基座同時也是一座能夠容納150人的天主教堂。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於1850年代中期,那時一個天主教神父佩德羅·瑪麗亞·博斯[2]請求巴西帝國的伊莎貝爾公主籌措資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紀念物。伊莎貝爾公主對這個主意不是很在意,而當巴西在1889年成為共和國後,這個設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為當時的法律強制規定必須政教分離。 第二次「在山上建立一個地標」的提議是里約熱內盧大主教在1921年提出的。大主教組織了一個叫做「紀念像周」(Semana do Monumento)的活動來吸引捐款,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基督雕像的設計要求包括:須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穌基督像和一個象徵世界的基座。最後選擇了「救世基督展開雙臂」為設計外型。 這座紀念雕像由法國紀念碑雕刻家保羅·蘭多斯基設計,當地的工程師海托·達·席爾瓦·科斯卡監督建設。一組工程師和技師團研究了蘭多斯基的設計方案,並決定以鋼筋混凝土代替鋼材,以便更適合十字架形狀的雕像。科斯卡和蘭多斯基決定以滑石作為雕像的外層材料,因為它有柔韌性高的特點,而且能夠抵抗惡劣的天氣。里約熱內盧還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鐵路,以便將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塊石料運到山頂。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巴西總統瓦加斯為塑像剪綵,這一天是巴西主保聖人聖母Aparecida的紀念日——聖母顯靈日(又稱守護神節)。落成典禮的一大亮點是照明系統的啟動,原本計劃是由義大利發明家馬可尼從他在那不勒斯的遊船上,通過他發明的無線電啟動開關,但是由於當天天氣狀況惡劣,信號強度受到影響,最終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員手工開啟。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慶典上,里約熱內盧的樞機大主教歐瑟比歐·奧斯卡·舍伊德在塑像下為聖母顯靈日做彌撒,這使得這座基督像成為朝聖聖地,從此以後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禮和宣布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