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知名鼎

知名鼎

發布時間: 2021-01-23 04:31:55

Ⅰ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鼎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鼎自然是黃帝之鼎。

黃帝之鼎就是軒轅鼎,是傳說黃帝統治天下有仁德而獲得的,這個象徵著統治天下的信物,同時也是坐鎮國運之鼎,失鼎則表示失去天下。所以鼎就是立國之重器。

所以此鼎是至高無上的。夏商周一直這樣流傳。

這個璽後來被三國時期的袁術得到,袁術就稱帝了,自然兵敗,敗後帶著這個璽去找袁紹的路上病死,傳國玉璽就不知所蹤。

軒轅鼎的消失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傳國玉璽人不知所蹤代表著又一個時代的結束,這可能是冥冥之中之意吧。

Ⅱ 中國最著名的兩個鼎是哪兩個

司母戊大鼎 秦公鼎
司母毋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後母戊」,後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司(後)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後來,侵華的日本人聞知此事,欲以重金購之而不得。抗日戰爭勝利後,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為蔣介石的壽禮,專車運抵南京,被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政府擬將此鼎運往台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建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秦公鼎 [上海博物館藏高47厘米,口徑42.3厘米]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春秋早期製品。立耳折沿,淺腹略鼓,平底,獸首蹄足,頸腹飾獸身交連紋,立耳外側飾鱗紋,腹內壁銘文6字,記秦公作此鼎。
回答者:sslnbqsr - 江湖少俠 六級 4-21 17:08
毛公鼎。存於台灣。
回答者:西貝子美 - 助理 三級 4-21 17:28
司母毋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後母戊」,後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司(後)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秦公鼎 [上海博物館藏高47厘米,口徑42.3厘米]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春秋早期製品。立耳折沿,淺腹略鼓,平底,獸首蹄足,頸腹飾獸身交連紋,立耳外側飾鱗紋,腹內壁銘文6字,記秦公作此鼎。

Ⅲ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

中國古代四大名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毛公鼎、大克鼎。

1、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3、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4、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3)知名鼎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鼎,司母戊鼎的鍛造工藝:

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復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范,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范,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范。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

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

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首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後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復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

Ⅳ "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 ——夏鼎(我國著名考古學家) 「將近一個世

首先你不是個善復於學習的人,因為制夏鼐先生的名字您不認識,也不知道查字典。其次,您的史學功底並不是很好。

夏鼐 (1910.2.7—1985.6.19)原名作銘,浙江溫州人,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 歷史系畢業。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年留學英國,曾任浙江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等職。曾主持並參加了河南輝縣商代遺址、北京明定陵、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挖掘工作。對中國各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研究,創造性地利用考古學的資料和方法闡明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並對當時中西交通的路線提出創見。

「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的考古工作成果」參閱以下書籍:
1.20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
2.「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3.中國考古學論叢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紀
4.中國考古學會年會論文集
5.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參閱以下書籍:
1.甲骨文集成
2.史記

Ⅳ 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銅鼎

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銅鼎分別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毛公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館。

(5)知名鼎擴展閱讀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2000年5月,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遴選館藏青銅器十大頂級國寶,四羊方尊位列其中。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確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出土的同類青銅器有人面方鼎等。

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為直耳,半球腹,足為獸蹄形,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有環帶狀的重環紋。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Ⅵ 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鼎是什麼鼎

《春秋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夏朝初年,朝廷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夏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上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的形勢之下,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庄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此後,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照王五十二年,秦從錐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泅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元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郊把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元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人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泅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難以使人置信的。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周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Ⅶ 中國古代有那些出名的鼎

西周麥鼎、青台遺址、司母戊大方鼎、商田告方鼎、商羊父丁方鼎、西周有盤鼎、西周寓鼎、西周史斿父鼎、戰國魏鼎、西周師旗鼎、青銅炊器、故宮藏乾隆朝仿古器、香爐、大盂鼎、大克鼎、革卦、井卦 ,毛公鼎

Ⅷ 史籍上最知名的九個鼎

鑄鼎始於夏朝,當時天下分九州,天子鑄鼎寓意定江山一統天下,刻山川花鳥於其上來象徵九州,後來王室衰微,九鼎散落,不知所蹤,後是專家對其眾說紛紜,至於其名字和下落皆不可考

Ⅸ 商朝彩陶相比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是否著名

陶器和青銅器不可相提並論,根據當時的工藝來說,要生產出彩陶相對於生產青銅器(四羊方和司)是更困難的

Ⅹ 大克鼎為什麼是上博最著名的青銅器

1949年的時候國民黨大潰逃,把從全國各地搜羅的文物空運運往台灣,但由於青銅器太重,不得不大量的舍棄在上海,因此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是全國所有博物館中最好最多的。
青銅器的價值除了有它的年代、工藝等因素決定,還有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銘文字數的多少,每多個字價值就翻一倍。大克鼎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銘文前段14行有陽線格欄,後段格欄制范時除去。銘文用筆厚重質朴,筆勢遒勁雄偉,形體舒展、挺拔,雖用圓筆,也有其偉岸與雍容之態度。「大克鼎」出土於清末金石學和金石書法鼎盛時代,故其銘文書法在當時倍受推崇。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再加上它體積在青銅器中算是很大的,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因此是國寶中的國寶。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