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洪災
① 請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都經歷過那些著名的天災
1、59-61年,大旱災,餓死幾十萬人
2、1997年,大洪災。
3、2003年,流行SARS病毒
4、2007年末,大冰凍雨雪災害
② 歷史中有多少次大的洪水災害
1642年黃河決口,水淹開封城,全城37萬人中有34萬人淹死。 1933年黃河決口54處,受災面積1.1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360多萬,死1.8萬人。
1932年漢江大水受災面積150.9萬公頃,1003萬人受災,死14.2萬人。
1954年長江大水,漢口最高水位達29.73m,超出1931折決堤水位2.8m,經全力搶護,保住重點堤防和武漢市的安全,但受災農田仍達317萬公頃,受災人口1800萬,死亡3.3萬人。
1981年長江大水53個縣以上城市、580個城鎮、2600多座工廠企業、83.3萬公頃耕地受淹,倒房160萬間 1931年淮河大水,水淹蚌埠,淹地面513.3公頃,死7.5萬人。
(2)著名的洪災擴展閱讀
洪水一詞,在中國出自先秦《尚書·堯典》。從那時起,四千多年中有過很多次水災記載,歐洲最早的洪水記載也遠在公元前1450年。在西亞的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以及非洲的尼羅河關於洪水的記載,則可追溯到公元前40世紀。
和有關歷史資料對比,洪水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與人口增長趨勢相當一致。不得不承認,迅猛的人口增長,擴大耕地,圍湖造田,亂砍濫伐等人為破壞不斷地改變著地表狀態,改變了匯流條件,加劇了洪災程度。
③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洪災是多少年
1931年(民國二十年,辛未)夏秋之交。全國大部分地區淫雨不絕,江、淮、漢、運、黃、諸水泛濫,肇百年未遇之大水災。沿江濱淮之鄂、蘇、皖、湘、浙、贛,及黃河下游之豫、魯等省,罹害尤烈。合計全國水患波及者達23省,災民1億,遭洪水吞沒者370餘萬人。廣大城鄉廬舍盪然,民食恐慌,癘疫叢生,交通斷絕,商務蕭條,全國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
此次水災地區廣袤,災情嚴重。長江及其各支流,如沱江、岷江、涪江、漢水、湘水、沅水、澧水、贛江,以及淮河、運河、錢塘江、閩江、粵水,幾於同時泛溢,華北的黃河及其一些支流,東北的遼河、鴨綠江、松花江、嫩江等,亦積潦成災。國民政府之財政顧問阿瑟·恩楊格在論及江淮水災時寫道:此次災難「不僅超過中國苦難歷史中任何一次水災;而且也是世界歷史中創記錄的大災」,「受災地域比英國全境還大,約相等於紐約、康涅狄克、新澤西三個州合起來的面積。」「堤岸潰決的時候成千上萬的人慘遭沒頂。幾百萬人不得不在嚴冬的大部分時間內輾轉流離。淹沒地區平均水深最高達九英尺;這些地區內的農舍有45%被沖毀。」當時全國有多少省份被災,並無統一之數據。按7月底(六月中)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之報告:為16省--湖南、安徽、湖北、江西、河南、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四川、山東、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據8月7日(六月二十四)《申報》載《水災叢評》一文述及黃河流域災況時,除列冀、魯、豫等省外,稱山西、陝西、綏遠等省,向為苦旱之區,此次亦有部分縣鄉橫遭河患。9月《時事月報》載《全國空前罕有之大水災》一文,所舉被災省區除與上兩件材料相同者外,尚列貴州為災區。而同月內政部民政司向全國發布災情廣播新聞時,謂雲南、青海亦罹水患。另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存檔,廣西亦曾陳報潦情。如上累計,全國為此次水災所不同程度波及者,達23省之多。嚴重受災區面積,約計150萬方里。災民人口,據8月4日(六月二十一日)南京政府之國務會議宣稱,16省為5,000萬以上。國民黨《中宣部為賑濟水災告全國書》及蔣介石之《通電弭亂救災》一文,均持此說。而內政部民政司之上述廣播,則謂災民「不下七、八千萬人」。據上海市籌募各省水災急賑會估計,約有災民1億人,幾佔全國人口總額1/4。另據鄧雲特之《中國救荒史》,死亡人口約為370萬人。
被災各省中,以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河南、山東8省最為嚴重。據國民政府賑委會計算,各該省受災面積,「湖南佔十分之四,湖北佔十分之三,安徽佔十分之七,江蘇佔十分之六,江西佔十分之三,河南佔十分之二,浙江佔十分之一」。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亦曾對江淮流域之湘、鄂、贛、皖、蘇、豫6省90縣中2,366村11,791戶作調查,各該地區田地中水最深時,平均在9尺;皖南達11.5尺,湖南最深,達11.7尺。房屋不能居住之時間平均為51天之久,其中安徽無為縣長達114.7天。淹倒之房屋,占總數45%。入冬以來農民流離失所者達40%。該報告以90縣調查所得之結果,為代表災區全部131縣之一般情況,由此估計131縣共被災420萬戶,占總戶數53.2%,以每戶6人計,被災人口共2,520萬人;被淹87萬畝,佔耕地總面積55.8%;經濟損失約20億元。這個報告較為深入、細致,其調查數據常被引用。近年的研究者(如王方中:《1931年江淮大水災及其後果》)則進一步指出了該調查之某些缺陷:一是沒有調查城市,特別是武漢、蕪湖、南京等受淹城市之損失。二是把災區限制在可能是屬於重災的131縣。而據水災救濟委員會對上述災情嚴重之8省統計,其確罹水災而提出報告者271縣,占總數642縣之42%,未被災的75縣,占總數的12%,沒有提出報告的296縣,占總數的46%。但未報告者未必無災,故該8省被災縣分當在300以上。又據賑務委員會對蘇、皖、浙、湘、贛、鄂、豫7省統計,被災面積為318,629方公里,災民43,300,849人,死亡265,754人,房屋財產損失1,575,330,360元。綜合以上兩件官方統計,除經濟損失一項,因與金陵大學調查的計算方法不同(賑委會未計農作物損失),小於20億元之外,其餘數據均較金陵大學之調查為大。而南京官方之災情報告,通常又總是低於受災區之實際情況的。
④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水洪災
我自己記憶中的就是1998年的洪水了,當時我們湖北也是重災區域之一,記得好多省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災害,受災面積3.18億畝,光死亡的人員都有4150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660億元。
⑤ 請問人類歷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世界范圍的大旱災!為什麼沒有特別詳細的記載!
資料顯示,已列入「世界100災難排行榜」的年初的埃及大飢荒、1898年的印度大飢荒和1873年的中國大飢荒都是因為乾旱缺水造成的,千百萬人死於非命。
全世界上世紀發生的「十大災害」中,洪災榜上無名,地震有3次,台風和風暴潮各一次,而旱災卻高居首位,有5次,它們是: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災民2000萬,死亡50萬人。
1928—1929年,中國陝西大旱。陝西全境共940萬人受災,死者達250萬人,逃者40餘萬人,被賣婦女竟達30多萬人。
1943年,中國廣東大旱。許多地方年初至穀雨沒有下雨,造成嚴重糧荒,僅台山縣飢民就死亡15萬人。有些災情嚴重的村子,人口損失過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無水澆灌莊稼,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飢荒,死亡350萬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個國家,受災人口2500萬人,逃荒者逾10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00萬以上。僅撒哈拉地區死亡人數就超過150萬。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災中,我國佔有3次,均發生在解放前。
新中國成立後,也曾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旱災,並被納入近50年來我國「十大災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歷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連續3年的大范圍旱情,使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市場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劇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就減少1000萬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國連續6年大旱。累計受旱面積近20億畝,成災面積9.32億畝。持續時間長,損失慘重,北方是主要受災區。
回顧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乾旱不僅導致恐龍滅絕,使生物界幾度瀕臨毀滅,而且也曾使人類文明的發展遭受過許多挫折:
古希臘偉大文化的中心——位於雅典西南100公里,歷經幾世紀繁榮文明的邁錫尼(Mycenae)古,於耶穌誕生前1200年前後,因為旱災及由旱災引起的飢民暴動而變為廢墟,邁錫尼文化也隨之徹底毀滅。
唐天寶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紀中期,連年大旱,以致瘟疫橫行,出現過「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慘景象,全國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萬降為1700萬左右。
明崇禎年間,華北、西北從1627年到1640年發生了連續14年的大范圍乾旱,以致呈現出「赤地千里無禾稼,餓殍遍野人相食」的凄慘景象。這次特大旱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與此類似的另兩次大旱災發生於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間,災民因飢餓而出現「人相食」的縣數分別為48和38個,其中有4個縣井泉枯竭或河溝斷流。
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⑥ 歷史上發洪水是那一年
發生最近的特大洪水時間是1998年。
1998年的洪水,主要發生在長江、嫩江、松花江等。長江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20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樣是150年來最嚴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據初步統計,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其中受災最重的是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這次受災面積是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660億元。
(6)著名的洪災擴展閱讀:
經事後分析,長江發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氣候異常、暴雨過大、河湖調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荊江以下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60d洪量對比表明,1998年洪水總體上小於1954年,在本世紀已發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54、1998年)中列第2位。
1998年長江中下游洪水位大大超過了1954年的實測水位,高洪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1、1998年分蓄洪量與1954年相比大量減小,1954年長江中下游分洪潰口總量達1023億立方米,而1998年只有100億立方米;
2、湖泊調蓄能力降低,建國以來,長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積減少約1萬平方公里,洞庭湖、鄱陽湖因淤積圍墾減少容積180億立方米以上。
總結經驗主要有:汛前准備充分;統一指揮、決策正確;軍民聯防,全力搶險;水庫調度,科學搶險;依法防洪,嚴格執法。災後反思,應抓緊做好以下工作:加高加固堤防,消除堤身隱患;加強河道整治,保持行洪暢通;建好分蓄洪區;做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抓緊建設防洪水庫;加強長江上中游的水土保持;提高防洪現代化技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1998特大洪水
⑦ 中國哪一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洪災
1998年中國遭受了歷史上最大的洪災。當年中國政府不得不分洪到長江流域專和中部地區,以屬保護城市和長江沿岸的工業重鎮。位於湖北省東部的省會城市武漢情況尤其危急,武漢市被長江一分為二,很容易就受到洪水的沖擊。
1998年洪水較為猛烈的原因之一,就是降雨的時機和分布不同以往。1998年降雨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覆蓋了華東大部分地區,大部分城市在一周內的降雨量竟然高達400毫米。
⑧ 20世紀以後的洪災有哪些
1931年,我國發生特大水災,有16個省受災,其中昀嚴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5省,山東、河北、浙江次之。八省受災面積達14170萬畝,這次大水災禍不單行,還伴有其他自然災害,加上社會動盪,受災人口達1億人,死亡370萬人。
1954年,洪災全國受災面積達2.4億畝,成災面積1.7億畝。長江洪水淹沒耕地4700餘萬畝,死亡3.3萬人,京廣鐵路行車受阻100天。
1991年,全國氣候異常,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滯留在長江以南,江淮流域入海早,雨勢猛,歷時長。淮河發生了自1949年以來的第二位大洪水,3個蓄洪區、14個行洪區先後啟用;太湖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昀高水位4.79米。長江支流滁河、澧水和烏江部分支流及鄂東地區中小河流舉水等相繼出現40餘年來昀大洪水;松花江幹流發生兩次大洪水,哈爾濱站昀大流量1.07萬立方米/秒,佳木斯站昀大流量1.53萬立方米/秒,分別為1949年以來第三位和第二位。
據統計,全國有28個省、市、自治區不同程度遭受水災,農田受災2459.6萬公頃,成災1461.4萬公頃,倒房497.9萬間,死亡5113人,直接經濟損失779.08億元。其中,皖、蘇兩省災情昀重,合計農田受災966.5萬公頃,成災672.8萬公頃,死亡1163人,倒房349.3萬間,直接經濟損失484億元,各佔全國總數的39%、46%、23%、70%和62%。
其他重大水災有:1958年,黃河鄭州花園口出現特大洪水,鄭州黃河鐵橋被沖毀;1963年,海河流域遭歷史上罕見的洪水,受災面積達6145萬畝,減產糧食30多萬噸。1982年,長江昀長的支流漢江遭受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損失慘重;1998年,一場世紀末的大洪災幾乎席捲了大半個中國,長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洶涌,水位陡漲。800萬軍民與洪水進行著殊死搏鬥。據統計,當年全國共有29個省區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666億元。
2012年7月21~22日8時左右,中國大部分地區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邊地區遭遇61年來昀強暴雨及洪澇災害。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10660間房屋倒塌,160.2萬人受災,經濟損失達116.4億元。
2013年8月14日以來,東北災情嚴重,8月15日松花江流域出現1998年來昀大洪水,截至2013年8月19日16時,已造成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111個縣區市373.7萬人受災,造成的經濟損失達7800萬。
2013年8月16日以來,廣東省遭受台風「尤特」襲擊,大部分地區發生新一輪強降雨,造成嚴重災害。截止到2013年8月22日,廣東水災已致43人死亡,9人失蹤805萬人受災。
2013年10月7日受台風「菲特」影響,浙江餘姚遭遇新中國成立以來昀嚴重水災,70%以上城區受淹,主城區城市交通癱瘓,大部分住宅小區低層進水,主城區全線停水、停電,商貿業損失嚴重。全市21個鄉鎮均受災,受災人口達83萬多人。
⑨ 中國歷史上有過哪些大水災
水災,泛指洪水泛濫、暴雨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多對人類社會造成的災害而言。一般所指的水災,以洪澇災害為主。水災威脅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財產損失,並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防治水災雖已成為世界各國保證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公共安全保障事業。但根除是困難的。至今世界上水災仍是一種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
據史書記載,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155年間,大水災就發生了1029次,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黃河決口,淹死100多萬人。公元1642年(明崇禎15年),黃河泛濫,開封城內37萬人,被淹死34萬人。1933年黃河決口62處。1938年,蔣介石在河南花園口扒開黃河大堤,使1250萬人受害。
在洪災的侵吞中,大城市不能免。據考證,歷史上洪水曾五進北京城,天津市曾8次被淹。
本世紀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建國前,兩次為建國後。1931年,中國發生特大水災,有16個省受災,其中最嚴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五省,山東、河北、浙江次之。8省受災面積達14170萬畝,佔8省耕地面積的1/4強。據統計,半數房屋被沖,近半數的人流離失所,不少人舉家逃難。這次大水災禍不單行,還伴有其他自然災害,加上社會動盪,受災人口達1億人,死亡370萬人,令人觸目驚心。
解放後全國性的大水災主要有兩次,1954年大水災和1991年大水災。1954年那次全國受災面積達2.4億畝,成災面積1.7億畝。長江洪水淹沒耕地4700餘萬畝,死亡3.3萬人,京廣鐵路行車受阻100天。國家對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為3.2億元。
其他重大水災有:1958年黃河鄭州花園口出現特大洪水,鄭州黃河鐵橋被沖毀。海河流域1963年遭歷史上罕見的洪水,受災面積達6145萬畝,減產糧食60多億斤。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1982年遭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損失慘重。
由於歷史上記載的水災大都只是定性描寫,大到什麼程度難以衡量。估計最大的大概是大禹治水的那次。
有一本書可以去看看,《中國歷史大洪水調查資料匯編》
⑩ 2000年以來,中國發生的重大洪水災害有哪些懸賞100哦!!!!
1990七大江河水勢平穩。嘉陵江上游、漢江上游、沅江、資水和清江及渭河先後大水,川、陝、湘、鄂等省部分地區水災較重。浙、閩沿海屢遭台風暴雨襲擊,許多中小河流洪水暴發,部分沿河地區受災嚴重。此外,嫩江上游及魯北地區水災。
1991本年全國氣候異常,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滯留在長江以南,江淮流域入梅早,雨勢猛,歷時長,淮河發生了自1949年以來的第2位大洪水,3個蓄洪區、14個行洪區先後啟用;太湖出現了有實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位4.79m,蘇、錫、常地區工礦和鄉鎮企業損失嚴重;長江支流滁河、澧水和烏江部分支流及鄂東地區中小河流舉水等相繼出現近40餘年來最大洪水;松花江幹流發生兩次大洪水,哈爾濱站最大流量10700m3/s,佳木斯站最大流量15300m3/s,分別為1949年以來第3位和第2位。據統計,全國有28個省、市、自治區不同程度遭受水災,農田受災2459.6萬hm2,成災1461.4萬hm2,倒房497.9萬間,死亡5113人,直接經濟損失779.08億元。其中皖、蘇2省災情最重,合計農田受災966.5萬hm2,成災672.8萬hm2,死亡1163人,倒房349.3萬間,直接經濟損失484億元,各佔全國總數的39%、46%、23%、70%和62%
1992七大江河水勢平穩。受9216號強熱帶風暴和天文大潮的作用,8月末9月初,我國東部沿海發生了1949年以來影響范圍最廣,損失最嚴重的一次風暴潮災。閩、浙、滬、蘇、魯、冀、津、遼等省市沿海地區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高潮位。據統計,僅閩、浙、蘇、魯、冀、津6省市受災人口2000多萬,毀壞海塘1170km,受災農田193.3萬hm2,死亡193人,直接經濟損失90多億元。閩江發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十里庵站洪峰流量27500m3/s,竹岐站洪峰流量30300m3/s。閩江流域遭受較嚴重水災。錢塘江上游出現1949年以來第2位大洪水,蘭溪站洪峰流量12l00m3/s,沿江縣市受災較重。此外,大渡河、湘江、信江、灕江及黃河中上游部分地區也發生了較大洪水,造成了較嚴重的洪澇災害。
1998年中國發生特大洪災,據統計,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近300億美元,並造成3 004人死亡,2.23億人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