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心理學著名理論

心理學著名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1-22 21:34:01

『壹』 心理學經典理論

1、吸引定律

吸引定律又稱「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能量,一直引導著整個宇宙規律性的運轉,正是因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夠在46億年的時間里保持著運轉的狀態。

也正是因為它的作用,太陽系乃至整個宇宙中,數以億計的星球,都能相安無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軌道上安分地運行,這樣一種能量引導著宇宙中的每一樣事物,也引導著我們的生活,這種能量就是吸引力。

2、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墨菲定律主要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這句話迅速流傳。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論斷,亦稱墨菲定律、墨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3、格式塔

通俗地說格式塔就是知覺的最終結果。是我們在心不在焉與沒有引入反思的現象學狀態時的知覺。格式塔理論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

4、行為主義理論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

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

5、新行為主義理論

以托爾曼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個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

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吸引定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格式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心理學流派

    『貳』 簡述心理學各重要理論及意義

    學習心理學的重要意義
    1.理論意義: ⑴ 正確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現象的本質; ⑵ 哲學與其它學科的理論意義; ⑶ 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意義; ⑷ 豐富了人類知識寶庫。 在當代科學發展中,人類的認知問題更是最重要的前沿課題。2.實踐意義:心理學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心理現象、解釋與揭示其規律、預測心理與行為的發展趨勢、有效地控制與調控人的心理與行為。從而為不同的實踐領域服務。下面幾個方面:1、心理學有助於教育與教學:教育心理學、小學教材的設計、教學方法選擇;2、心理學有助於領導和管理工作:管理心理學、心理測量學、選拔人才與人力資源開發管理3、有助於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問題的診斷、咨詢與治療:如抑鬱症、焦慮症的治療。
    試分析人的心理的實質
    「人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對於這一命題,我們可從心理是腦的機能與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1870年弗里奇和希齊格發現大腦皮層運動中樞;1874年,俄國生理學家貝茲在大腦皮層第五層發現了錐體細胞;1900年,巴甫洛夫提出條件反射學說;……所有這些,說明腦才是心理活動的載體,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腦的機能。
    心理是腦的機能,並不等於說腦本身就可以產生心理。人的心理實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國產生的,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的反映。
    根據感知規律,怎樣使用直觀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1、幾種基本的直觀形式來提高感性的認識,包括實物直觀、教具 直觀、言語直觀;
    2、形象與言語的正確結合;
    3、遵循感知規律:(強度律、對比與差別律、活動律、組合律、變式規律等)提高直觀效果。
    知覺與感覺的關系
    二者的聯系: 都是事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產生的;知覺以感覺為基礎,先有感覺,然後知覺;感覺與知覺常常交織在一起,統稱感知現象。
    二者的區別:知覺比感覺要復雜.
    首先,它不是個別感覺信息的簡單總和。
    其次,知覺中帶有相當的主觀成分(經驗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同)。
    再有,知覺的分析器結構比感覺復雜,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分析器的綜合應用。
    什麼是觀察及觀察力的培養
    觀察是直覺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預定的目的、有計劃的主動地知覺過程。
    1、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並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觀察動機;
    2、要有充分的知識准備與觀察准備,提出觀察的具體方法,制定觀察的計劃;
    3、實際觀察中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
    4、引導學生記錄並整理、分析觀察結果。
    什麼是遺忘,規律,怎樣復習來恢復遺忘
    1、記憶的內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時有困難就是遺忘。
    2、遺忘有以下規律和特點:
    (1)不重要的和未經復習的內容容易遺忘。
    (2)抽象的內容要比形象的內容、無意義材料要比有意義材料容易遺忘。
    (3)遺忘的進程不均衡--先快後慢的特點。
    (4)前攝抑制(即先學習的內容對後繼學習的干擾)、倒攝抑制(即後學習的材料對先前學習的妨礙)對遺忘有重要影響 ;清醒和睡眠狀態對遺忘的影響有明顯差異。
    (5)遺忘還受動機和情緒的影響。
    3、1.組織有效的復習:
    (1)及時復習;
    (2)正確分配復習時間(分散與集中復習)
    (3)復習方法要多樣性(理解;背誦;循環;練習;實驗與操作;提綱;聯想;諧音法等)
    (4)閱讀與重現相結合
    (5)復習計劃要科學性(避免前攝與倒攝抑制干擾;避免過分疲勞等)
    2.利用外部記憶手段:筆記;課件;卡片;提綱;電腦;
    3.注意身心健康與合理用腦等
    良好記憶有那些特點?怎樣培養學生良好記憶品質?
    良好記憶品質應具備的特點:
    ——記憶的敏捷性:記憶的速度和效率;
    ——記憶的持久性:記憶的保持特徵;
    ——記憶的准確性:記憶的正確和精確特徵;
    ——記憶的准備性:記憶的提取和應用特徵;
    培養學生良好的記憶品質
    1、明確識記目的和任務,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2、指導學生應用正確的識記方法;
    3、正確組織學生復習和練習,及時強化,加深理解,納入經驗系統,鞏固所記內容;
    4、培養學生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注意正確再認和回憶;
    5、注意心理衛生和身心健康,合理用腦。
    什麼是分心?分心的原因?怎樣克服分心?

    『叄』 心理學有哪些主要理論.請舉例說明.

    主要理論多著呢 針對每一個內容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解釋 於是就產生不同的理論
    在你這個問題下面恐怕是說不清了
    不過可以告訴你有那些理論流派 他們的主要核心觀點是什麼
    一、構造主義學派
    代表人物:馮特和鐵欽納
    觀點:這個學派受英國經驗主義和德國實驗生理學的影響,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連結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它強調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不關心個別差異、教育心理、兒童心理等心理學領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過內省法研究的行為問題。
    方法:內省法。馮特將傳統的思辨式的經驗性的內省發展成為「實驗內省」。並提出了十分明確的內省規則:(1)觀察者必須能確定,內省過程是在什麼時候引起的;(2)觀察者必須處於准備狀態,這指的是集中注意力於內心活動;(3)觀察必須重復若干次;(4)必須能隨著所控制的刺激的作用來改變實驗條件;(5)在變化刺激的情境的條件下,來觀察被試經驗中所引起的變化。
    內省法是難以做到的、枯燥的、為一般人所不習慣的。因此(1)馮特強調內省者需經過嚴格的訓練;(2)要求被試在正式實驗之前做大量重復單調的預試。馮特把實驗內省只能用於簡單的心理過程,他反對把實驗內省用於復雜的心理過程。
    實驗內省法所採用的是,從內省描述中獲得意識經驗的元素,再用經驗的元素去描述意識經驗。
    評價:1.構造派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應用實驗方法系統研究心理問題的派別。在他們的示範和倡導下,當時西方心理學實驗研究得到了迅速傳播和發展。
    2.把心理學看成一門純科學,只研究心理內容本身,研究它的實際存在,不去討論其意義和功用。所以極為狹隘。從反面推動了其他心理學派的興起和發展。
    二、符茲堡學派
    代表人物:屈爾佩
    主要觀點:認為思維可以進行試驗研究,並且馮特的內省法無法對思維進行深入的揭示。提出了「系統實驗內省法」或「分段實驗內省法」,並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關於重量比較判斷的研究(證明了在判斷過程中不存在意象與印象的比較)、控制聯想實驗研究(被試在得到和理解了指令時,意識的操作已經在執行任務之前完成了)等。符茲堡學派提出了「無意象思維」的學說,即思維不能歸結為感覺和意象,在思維者的意識中存在著一種非感覺、非意象的元素。
    方法:「分段實驗內省法」 ,先讓被試完成一種任務,然後讓被試做出在其完成任務期間所獲得的經驗進行回顧報告。並且是任務先行的。
    三、格式塔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L.韋特墨、K.考夫卡、W.苛勒等。
    主要觀點: 韋特墨發現了「似動現象」,並探索形成似動形成的條件,對創造性思維有所貢獻;苛勒主張以現象學的方法知道心理學的研究,主張整體論,反對元素主義,強調質的分析先於量的分析。考夫卡提出了整體概念在兒童心理上的應用。但是,在解決心物關系和心身關系時,提出了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都具有格式塔的特點。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是同型的,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也是同型的。雖然反對認為的分析的內省法,但並不否認內省法,最終沒有突出內省法的圈子。
    方法:自然而然觀察的現象學實驗法。
    評價:格式塔心理學派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派,是人們對意識經驗發生興趣,至少把意識經驗看作心理學的一個合法的研究領域,並繼續促使人們對意識經驗的研究和興趣是有意義的。同時格式塔學派對同時期的學派中肯而堅定的批評,對心理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 但是,把直接經驗世界,看作是唯一確實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學問題,完全簡化為數理的問題。這其實已經違背了系統觀。
    所有上述三個學派,在實驗方法上,構造主義心理學派變舊心理學的思辨的內省為實驗內省法;符茲堡心理學派變馮特的實驗內省為系統實驗內省法;格式塔心理學派又演變為自然而然的現象學實驗法。三個學派的具體研究對象與方法都不相同,但方向和目標仍是對直接經驗的分析;它們都帶有唯心主義色彩。
    四、機能主義學派
    代表人物:W.詹姆斯
    主要觀點: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意識,心理學是對意識狀態的描述和解釋,意識狀態是一種川流不息的狀態,是思想流、意識流和主觀生活流,反對把意識分解為基本元素的做法,認為這種做法容易破壞心理的整體,詹姆斯關於意識的觀點有:(1)每一種意識都是個人意識的一部分;(2)意識是經常變化的;(3)每個人的意識都可以感到是連續不斷的,每個人的意識狀態都是意識流的一部分;(4)意識的選擇性。安吉爾的主要觀點:認為心理學的方法是內省法(主觀觀察)和客觀觀察法,尤其看重內省法,認為它是心理學的基本方法。積極主張心理研究的領域應包括一切心理過程及其生理基礎和外部行為,看重心理學的應用性研究,如教育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和醫療心理學等。 而另一位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活動。哥倫比亞大學的一些心理學家也支持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傾向,它擺脫了心理學只研究意識的束縛,擺脫了心理學只採用內省法的束縛,擺脫了心理學只是一門描述科學的束縛,擺脫了傳統心理學的只研究意識經驗的束縛,而致力於個別差異的研究。
    方法:過程研究法。主張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用比較法作為內省法和實驗法的補充,比較法的採用導致在研究條件下各種因素之間的相關研究和因素分析。並且發展了許多方法,如內省法、客觀觀察法、測量和測驗的方法、統計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等。
    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兩個學派的區別:聯系構造主義和機能主義兩個學派具有很多不同的特點。構造學派把人的心理視為一個可以絕緣於外界的,獨立自主的經驗世界;機能學派力求把人的心理視為一種生物適應的工具,由於兩派對於心理的理解不同,因此使它們在研究內容(機能不同—構造是元素;機能是強調心理的機能作用)、范圍(機能比構造范圍大)、方法與發展方向(構造運用純粹內省;機能運用心理測驗)上表現出一系列的分歧。就哲學基礎說,這兩派的哲學基礎,歸根到底都是主觀唯心主義。就心理學的整體看,構造派對於感覺的有些研究,機能派對於個體差異和學習心理的有些研究,都找到一些事實,兩派的工作有互相彌補的成分。
    五、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華生
    主要觀點: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主要觀點可以概括如下:
    (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
    (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系,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
    方法: 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
    評價:華生倡導心理學家從對意識的研究轉向對行為的研究。但他的行為主義學說卻否定了意識,貶低了生理和遺傳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腦和神經中樞的地位,片面強調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等等。但是,行為也有其積極的意義:第一,華生以行為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使心理學獲得了與其他自然科學所共有的客觀性,從而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學的特徵;第二,華生的行為主義擴大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第三,華生的行為主義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
    六、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代表人物:托爾曼,斯金納
    主要觀點:認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個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認知行為主義者托爾曼對行為採取了整體式定義,而激進行為主義者斯金納則強調行為是一種關系。與之相隨,托爾曼強調機體的內部因素對行為的影響,赫爾強調行為內部的可能機制,斯金納則強調選擇、制導行為的相關環境事件及其與行為構成的選擇性相互作用。
    評價:對科學問題具有巨大的客觀性,選擇簡單的操作行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小心地控制實驗條件,得到了一些相對地擺脫了偶然性變數的資料,發展了對行為首尾一致的描述,這種描述極大提高預測和控制有機體的行為能力。但是,還有許多的心理現象不能被解釋。
    以上三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對象都是可以觀察到的行為活動,都是用客觀法作為研究方法,對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出現的續拍都是在前一個學派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比前面的學派更完善。

    『肆』 心理學的各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

    心理學主要流派有:

    一、構造主義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是心理學誕生以來第一個產生的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有馮特、鐵欽納等。馮特等人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的科學,用內省的方法分析人的意識內容,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把人的經驗(意識)分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內省指的是依靠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了解人們的直接經驗。簡而言之,心理學研究的是被分成基本元素的意識,研究的不是意識整體。

    二、機能主義

    機能主義心理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威和安吉爾等人創立,該主義是作為構造主義的對立面提出來的。它也主張研究意識,但反對把意識看成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不把意識分析為感覺、情感等元素,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即研究的是「意識流」,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意識的作用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

    『伍』 求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著名的理論有哪些請詳細點

    亞伯林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

    馬斯洛(1908-1970),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
    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具體地說,按照重要性和層次性排序,七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主要指:
    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慾望、自由的慾望、防禦的實力的慾望。
    社交需求: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認知需要:對周圍事物變化理解的需要。
    審美需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賞。
    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於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覺。
    但是,一般說來,平時講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時,往往只說到五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結論
    兩類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
    高峰體驗: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人格特徵
    (1)全面和准確地知覺現實. 自我實現者對世界的知覺是客觀的、全面的和准確的,因為他們在感知世界時,不會摻雜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成見,或帶有自我防禦,而是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去反映。與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則是以自己的主觀方式去知覺世界的,他們試圖使世界與自己的主觀願望、焦慮和擔心相吻合。
    (2)接納自然、自己與他人。自我實現者能夠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與缺陷,而不會為這些缺陷而憂心忡忡。當然,對於可以改造或可以調整的不足與缺陷,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不足與缺陷,他們能順其自然,不會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過不去。
    (3)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實現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傾向,他們不會裝假或做作,他們的行為坦誠、自然。一般而言,他們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這就使得他們足以真實地表現自己。
    (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實現者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獻身於某種事業或使命,並能全力以赴。與常人相比,他們工作起來更刻苦、更專注。對他們來說,工作並非真正的勞苦,因為快樂恰恰寓於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於世和獨處的需要。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他們一般都喜歡安靜獨處.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害怕別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現實,而是為了在減少干擾的條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較,以便去尋求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案。他們平靜安詳,保持冷靜,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環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自我實現者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內部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即B一驅動),而不是來自於因缺少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東西需要外部的補充(D一驅動),因而他們更多依賴自己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夠抵制外部環境和文化的壓力,獨立自主地發揮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自我實現者能夠對周圍現實保持奇特而經久不衰的欣賞力,充分地體驗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東西。他們不會因事物的重復出現而習以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們對每一個新生兒、每一次日出或黃昏,都像第一次見到時那樣新鮮,那麼美妙。
    (8)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人感受到的一種強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緒體驗。當它到來時,人會感覺到無限的美好,具有極大的力量、自信和決斷意向,甚至連平凡的日常活動,也可以被提升為壓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動。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體驗的潛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實現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這種體驗。
    (9)對人充滿愛心。自我實現者所關心的不僅局限於他們的朋友、親屬,而是擴及全人類。他們把幫助窮困受苦的人視為自己的天職,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難的強烈意識,千方百計為他人著想。在自我實現者看來,他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他們已經把自己從滿足自身狹隘需求的牢籠中解放了出來。
    (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實現者注重與朋友間的友誼,他們交友的數目雖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實。就對愛的理解來說,他們認為愛應當是全然無私的,至少應當是給予愛和得到愛同等重要。他們能夠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所愛者的成長與發展。
    (11)具備民主的精神。自我實現者謙虛待人,尊重別人的權利和個性,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對他們來說,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種族或膚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實現者極少偏見,願意向一切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12)區分手段與目的。自我實現者的行為幾乎總是表現出手段與目的界限。一般說來,他們強調目的,而手段必須從屬於目的。自我實現者常常將普通人看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動經歷當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體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
    (l3)富於創造性。這是馬斯洛研究的所有對象共同的特徵之一,他們每個人都在某個方面顯示出獨到之處和創造性。雖然、他們中某些人並不一定是作家、藝術家或發明家,但他們具有同兒童天真想像相類似的能力,具有獨創、發明和追求創新的特點。
    (14)處事幽默、風趣。自我實現者善於觀察人世間的荒誕和不協調現象,並能夠以一種詼諧、風趣的方式將其恰當地表現出來。但他們絕不把這種本領用之於有缺陷的人。他們對不幸者總是寄予同情。
    (15)反對盲目遵從。自我實現者對隨意應和他人的觀點和行為十分反感,他們認為人必須具有自己的主見,認定的事情就應堅持去做,而不應顧及傳統的力量或輿論的壓力。他們這種反對盲目遵從的傾向,顯然不是對文化傳統或輿論的有意輕視,而是他們自立、自強的人格的反映。
    作為人本主義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最為系統的研究。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興趣起始於大學時代對其兩位導師即本尼迪克特和魏特海默的愛戴。他發現這兩位導師的身體外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有許多心理特徵是相同的。他們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學術上都很有成就,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按馬斯洛的話來說就是達到了自我實現。馬斯洛覺得從這兩位導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心理行為模式或許可以作為一般人學習和追尋的樣板。
    為此,馬斯洛採用了自由聯想、心理測驗和人物傳記等多種方法去探討"自我實現者"的心理行為模式。他從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和身邊的學生和熟人中選擇出了48人作進一步研究,這些人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他稱之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設想的"自我實現者"要求的人,這些人包括林肯(A.Lincoln)、傑弗遜(T.Jefferson)、羅斯福(T.ROOsevelt) 、斯賓諾沙(B.SPinoza)、詹姆斯和赫胥黎(T.H.HUxley)等12人:第二類有10人,他稱之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實現者,與所設想的標准有一定的距離;第三類有26人,他稱之為"潛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現實生活中朝著自我實現方向發展的年輕人;也包括歷史上一些有一定貢獻的人物。
    在研究中,馬斯洛發現真正達到自我實現的人,一般都處於中年或老年,年輕的人通常很難達到自我實現。這是因為年輕人還有許多較低層次的需要,如安全、愛、自尊等等還沒有得到適當程度的滿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價值觀、智慧、意志力及穩定的愛情關系,也未明確選擇自己要為之終身奮斗的事業。不過,年輕人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他們通過積極努力,是可以逐漸接近這一水平或目標的。
    超越特徵
    在《Z理論》中,馬斯洛區分了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與超越型的自我實現。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是指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它是這樣一種過程:不斷地實現潛能,完成天職、命運或稟性,承認個人的內在天性,在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這種人是更實際、更現實、更入世、更能乾和更凡俗的人,他們更多地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超越型自我實現則是指超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這種人更多地意識到存在的王國,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內在價值水平,更明顯地受超越性動機支配,經常有統一的意識或高原體驗(plateau experiences),也曾經有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s),並伴隨著啟示或對宇宙人生的領悟。
    因此,在馬斯洛看來,有兩種不同水平的自我實現者,一種是個人水平上的,另一種是超個人水平上的,前者主要是人本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後者主要是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馬斯洛對超越水平上的自我實現者(以下簡稱超越者)的人格特徵的描述,是他為超個人心理學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馬斯洛發現,超越者不僅存在於宗教界人士、詩人、知識界人士、音樂家之中,而且也存在於企業家、事業家、經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詳細訪談和觀察過三、四十人,對另外一、二百人也進行了一般的交談和研究。他承認,他對超越者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接觸而不是審慎的、最後的研究,不一定合乎正規印證的科學的要求。其樣本也只集中於他所認為的最好的樣本上,不一定有很高的代表性。故而其研究結果只能算作前科學的。但他強調,他的每一個論點都是可以加以驗證的。
    兩種水平的自我實現者均具有前述自我實現者的全部描述特徵。不同的是,高峰體驗、高原體驗與存在認知在超越者身上存在著或較多地存在著,而在個人水平的自我實現者身上則不存在或只有較少的存在。除此以外,超越者還較多地具有下列特徵:(1)對於超越者,高峰體驗和高原體驗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制高點,是生命的見證和生活的最寶貴的方面。(2)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平,能自如、自然地說出存在語言。能較好地理解寓言、修辭手段、悖論、音樂、藝術、非語言交流和溝通等。(3)超越者能在實際的、日常的缺失水平上觀察事物的同時,也看到一切事物中神聖的一面,能隨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聖化,即從永恆的方面觀察事物。(4)超越者更自覺地和有意識地受超越性動機的支配。存在價值,如真理、完善、美、善良、統一、二歧超越等是他們的主要或動機。等等。馬斯洛共列舉了23種特徵。⑤在馬斯洛看來,人具有一種積極的、以生物學為基礎的、在精神上自我實現的本性。精神具有自然主義的意義,無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學的假設。
    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歷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學如何向超個人心理學自然發展的見證。馬斯洛以研究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著什麼開始,以探索超個人問題結束。關注人的充分發展是人本心理學的靈魂,而超個人正是人性充分發展的結果。

    『陸』 心理學中四大理論流派的區別是什麼

    一、觀點不同:

    1、行為主義反對用內省法,主張用實驗法研究;反對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強調學習是刺激和反應(s-r)之間聯結的作用形成,或者說形成行為習慣。因此在整個行為主義的主張中,每一個具體理論的提出都有其相應的實驗;

    2、而且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實驗主要以動物的實驗研究為主。代表人物主要有華生、桑代克、斯金納為主,巴甫洛夫的經典作用理論也作為行為主義學習;班杜拉屬於一個過渡人物,既有行為主義的觀點也有認知主義的觀點。

    3、所以他的理論稱為認知行為主義理論。大家在進行此部分題目的作答中,抓住刺激反應、強化、條件作用、聯結這樣的關鍵詞,而尤以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為重要考點。

    二、環境不同:

    1、認知主義反對行為主義在外在環境中的學習,反對被動的形成S-R之間的聯結,而強調主動的形成知識的學科結構,最終形成內在的認知結構。突出強調主體在學習中的能動性,而不是被動的形成習慣。認知主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苛勒、托爾曼、布魯納、奧蘇貝爾、加涅;

    2、在作答的過程中抓住頓悟、期待、認知地圖、認知結構、有意義學習這樣的關鍵詞很快鎖定考點,這部分內容在考察中主要以布魯納和奧蘇貝爾兩人的理論為主。

    三、學習不同:

    1、建構主義反對把知識當成一種客觀的存在,認為沒有絕對的知識、沒有永恆的知識;知識是基於個人經驗的知識,是一種動態的知識,在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生長新的知識,建構新的知識。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亞傑和維果斯基。大家在做題中涉及到此部分的時候注意抓住生長、動態、情境這樣的關鍵詞。

    2、人本主義也強調學習,但更加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人的價值,人性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代表人物主要有馬斯洛和羅傑斯。大家在做題中抓住自我價值、潛能、情感、自我實現這樣的關鍵詞。

    『柒』 心理學主要的核心理論是什麼

    心理學有許多分支,除普通心理學外,還有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內、實驗心理學、比較容心理學、 安全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等。每一分支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心理現象。但是任何一個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對心理和生理現象的總的看法,如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心理的裨和心理現象的規律性等。對這些心理學一般理論問題的闡述,構成了普通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即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其他心理學分支有重大的意義。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科學的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以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

    『捌』 求推薦 心理學著名理論

    1、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里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
    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 里。這就是鳥籠邏輯。
    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只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
    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 養過鳥。」人們
    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干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
    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 部分的時
    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2、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 「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
    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
    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 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
    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 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 人們才會覺得反正
    這么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
    爛到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
    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
    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了車廂臟亂到處塗滿了穢句坐
    在地鐵里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
    敲了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
    敢只 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了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
    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家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
    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 再
    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了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
    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干凈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
    在月台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干凈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獲因為每
    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
    很 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
    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了犯罪環結(chain)
    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 頭。他狂熱地愛上了被
    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了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
    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 總是捂著耳朵說
    「不要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游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
    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台高築最後還為她決斗而 死使一顆文
    學巨星過早地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
    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
    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
    影 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
    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
    的某一可 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暈輪效應
    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
    征習慣以個別 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
    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
    征第三它說好就全都 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
    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
    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 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