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葯學家
⑴ 中國現代著名醫學家有哪些
楊長青。 高仲。現代的有名氣的很少。告訴你些古代的吧!我按時間來說吧:
神農氏:最老的了,為《神農百草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啊!~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學醫於長桑君。醫療經驗豐富,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為「帶下醫」(婦科),至周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
《漢書·藝文志》載有《扁鵲內經》、《外經》。
華佗(?-208) :東漢末醫學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於外科尢為擅長,施針用葯,簡單有效。曾以「麻沸散」為「腸胃積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術。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紀時,古人對於麻醉方法和外科手術的運用已相當成熟。現存《中藏經》,系後人託名之作。
張仲景 :漢末著名醫學家。名機。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學醫於同郡張伯祖 。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經鑽研《內經》、《難經》及《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並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卒(雜)病論》。總結了漢以前民間醫療經驗,對中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王叔和 :魏晉間醫學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醫令。精研醫學,重視診脈,收 輯前代診脈文獻,結合自己的體會,編成《脈經》十卷,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書。
皇甫謐(215--282): 魏晉間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肅平涼西郊)人。根據《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著成《甲乙經》。
巢元方 :隋代醫學家。曾任太醫博士,隋大業六年(610)主持 編撰《諸病源候論》。其書列述各類病症,為研究古代醫學的重要資料。
孫思邈(581--682): 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曾總結唐以前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方葯、針灸等內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書首列婦女、幼兒疾病,並倡立臟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系統性,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王冰:唐代醫學家。自號啟玄子。平素鑽 研醫學,曾郃時十二年,注釋九卷本《黃帝內經素問》。所著又有《玄珠密語》、《元和紀用經》等,一說為後人
王惟一: 北宋醫學家。天聖四年(1026)參與官修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總結古人針灸醫療實踐基礎上,考定明堂圖經絡孔穴。並鑄成立體銅人孔穴模型。後又參預校正《黃帝八十一難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流傳至日本、朝鮮等國,對東亞地區針灸醫學有重要影響。
唐慎微: 北宋醫葯學家。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曾著《補注神農本草》、《圖經本草》兩書,並搜輯經史諸子文獻內所載方葯。重視民間醫葯經驗,曾赴各地采訪單方、草葯,編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總結了宋以前葯物學成就。
許叔微: 南宋醫學家。字知可,紹興二年(1132年)進 士,所著《傷寒發微論》、《傷寒百證歌》、《傷寒九十論》等,對漢張仲景《傷寒論》的內容有所發揮。另著有《普濟本事方》,記錄醫案及經驗諸方。
王好古: 元代醫學家。字進之,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曾學醫於張潔 古、李東垣,並任趙州醫學教授。所著有《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陰症略例》等,對脾胃學說多所闡發。
朱丹溪(1281--1358): 元代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醫學,所著《格致餘論》,認為多種疾病的病機,均由「陽有餘、陰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張「滋陰降火」。對於當時《和劑局方》中用葯偏於溫燥現象,著《局方發揮》加以批評。另著《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等。
薛己(1488--1558): 明代醫學家。字新甫,號立齋。江蘇吳縣人。家世業醫, 曾任太醫院院使。其醫論重視脾腎,治法善用補益。自著及注釋醫書十六種,多附治驗病例。
⑵ 現代著名葯學家都有誰
你好,據我所知還有一位1998年出生的和某台灣影星同名的著名葯學家,同樣來自中內國葯科大學,容2016級,看來葯大出人才啊。她有時會給本學渣解答有機物化問題,條理清晰,思路順暢!這是什麼?這就是妥妥的未來大師啊!X-R-X同學,我看好你喔。💪
⑶ 大家有沒有「中外著名葯學家簡介」,10個
9位傑出葯學家獲中國葯學發展獎
記者 劉奕湛 發布時間: 2007-12-21 16:04 中青網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中國葯學發展基金委員會8日為9位在葯學研究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頒發了中國葯學發展獎。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唐希燦院士、中國醫學科學葯物研究所劉耕陶院士與張純貞研究員共同獲得特別貢獻獎;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王文梅研究員、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
義清研究員、第四軍醫大學細胞工程研究中心陳志南教授、南京軍區軍事醫學研究所唐家琪研究員、第四軍醫大學葯學系葯物研究所王四旺教授等5位獲得突出成就獎;廈門特寶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孫黎獲得青年學者獎。
唐希燦院士發現的治療早老性痴呆的石衫鹼甲衍生物「ZT-1」獲多國發明專利。劉耕陶院士與張純貞研究員共同研製的治肝炎新葯雙環醇和聯苯雙酯在15個國家和地區獲得發明專利。周義清研究員是抗瘧新葯復方甲醚的第一發明人,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治療抗葯性惡性瘧疾的首選葯。
中國葯學發展基金委員會是民間科技基金組織,其宗旨是獎勵在葯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資助新葯的研究開發以及開展國際學術交流
。俄國化學家、生物學家、葯學家克勞斯發現化學元素釕。
字體大小:大 | 中 | 小 2007-04-28 22:46 - 閱讀:17 - 評論:0
俄國化學家、生物學家、葯學家克勞斯發現化學元素釕。
1828年,貝采里烏斯和俄國多爾巴特大學的化學教授奧桑(Osann,G.W.)到烏拉爾山的鉑礦去考察。他們研究了用王水溶解粗製鉑後的殘渣,貝采 里烏斯從中取得鈀、鋨、銠、銥四種金屬。奧桑則不同,他以為自己發現了三種新金屬,並命名為Pluranium、ruthenium、Polinium。
1840年克勞斯對鉑溶在王水中的殘余物深感興趣。他從彼得堡的一名煉鉑匠那裡購來鉑渣兩磅。經分析後,從中不僅提出微量的鈀、銠、鋨、銥等金屬、並取 得百分之十的鉑。這個分析結果克勞斯呈報政府礦物當局,財政大臣康克林伯爵完全贊成克勞斯的研究報告。政府礦物工程師主任契夫金贈給二十磅鉑渣作為禮物。
克勞斯將鉑渣、苛性鉀、硝酸鉀混在一起,放在銀坩堝中加熱燒紅,約經過一個半小時,把反應後熔塊投到大量水中,放在黑暗的地方靜置四晝夜,色的溶液。加 入硝酸酸化,可見柔軟的黑色沉澱物(二氧化鋨)析出(其中含有部分氧化釕)。克勞斯將黑色沉澱物與王水一同蒸餾,可得黃色晶體(四氧化鋨)。在蒸餾後所余 的殘渣中加入氯化銨溶液,得到一種鹽(氯釕化銨)。鍛燒此鹽,得到海綿狀的金屬。
克勞斯出於愛國的熱情,同時也為了表彰奧桑的工作,新金屬的名稱仍保留Ruthenium(釕)字,意即「俄羅斯」。
釕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溫度達100℃時,對普通的酸包括王水在內均有抗禦力。
釕是極好的催化劑,常用於氫化、異構化、氧化和重整反應中。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葯學家張涵慶(2003-9-27)
張涵慶,研究員、植物學家、葯物家。1932年生於張家港市南沙鎮向陽村。1955年畢業於南京葯學院(現為中國葯科大學)葯物化學系,分配在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江蘇省植物研究室,曾任助研、副研、研究員、主任、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地區植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葯學植物化學組副組長、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職稱評委、《新華本草綱要》編委、《中葯研究文獻摘要》編委、《植物資源與環境》雜志常務編委、碩士生導師。現任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化學專業委員、華東地區植化專業委員,《中華本草》編委副主任、江蘇省科委高級職稱評審委員等職。
四十餘年來,擅長葯用有效成分及經濟植物成分提取、分離機化學結構的鑒定以及天然產物開發利用,作出了巨大成績,1992年榮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還兼任南京市人民代表、政協委員。主要發表論文有:《薯蕷留體皂甙元的含量和測定》、《杭白芷根中化學成分的研究》、《爪葉鳥頭根中生物鹼的研究》等80餘篇。主編出版有:《留體激素葯源植物》、《植物成分分析法》。參加編寫的有:《新華本草綱要》、《中華本草》、《中葯志》、《中葯研究文獻摘要》等。在國內外引起重大反響。
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 (2007-03-20 14:30:49)
分類:我的集郵文章
我國明代傑出的醫學與葯物學家李時珍,湖北蘄春人,生於公元1518年,卒於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22歲隨父從醫,繼承家學,一生著重研究葯物,重視臨床實踐,主張革新。他親自上山采葯,深入民間向百姓求教,同時參考歷代醫葯及有關醫書,對葯物加以鑒別考證,糾正了古代本草書籍中的某些錯誤,並收集整理宋、元以來民間發現的葯物,經過27年的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書中收集原有諸家葯物1518種,新增葯物374種。該書總結16世紀以前我國勞動人民豐富的葯物經驗,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並流傳國外譯成多種文字,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於世。
⑷ 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物學家,除了李時珍還有誰,他們的作品分別是什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所著《青囊經》(已佚)
張仲景。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
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魏晉醫學家。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東晉思想家、醫葯學家。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葯,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還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葯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孫思邈。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葯王」。一生致力於醫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錢乙。字仲陽。北宋醫學家,始以兒科著名,後擢太醫丞,為公卿宗戚看病,名聲大著,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其所著《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另有《傷寒指徵》、《嬰孩論》等。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著有《洗冤集錄》。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
葉桂,字天士,號秀岩,清醫學家。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彥修,元代著名醫學家,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條美麗的小溪,名「丹溪」,學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其故里浙江義烏有墓園、紀念堂、紀念亭、丹溪街等。
⑸ 中國現代著名的醫學家有哪些
中國現代著名的醫學傢具體如下:
婦產科專家:林巧稚。
著名微生物免疫學家:謝毓晉。
微生物學家:李河民。
生物化學專家:梁植權。
病理學專家:白希清教授。
臨床內分泌學家:朱憲彝。
中醫信賴的帶頭人:呂炳奎。
名中醫:冉雪峰。
一代名醫:施今墨。
著名中醫學家:任應秋。
中醫內科學家:姜春華。
著名中醫內科教授:鄧鐵濤。
中醫內科教授:董建華。
中醫內科學家:董德懋。
在中西醫結合道路上做出貢獻的外科專家:吳咸中。
著名內科學教授:張孝騫。
著名熱帶病學專家:鍾惠瀾教授。
著名內科學、內分泌學專家:鄺安堃。
內科專家:王權咸。
著名心臟內科專家:陶壽淇教授。
心血管病專家:陳可冀。
外科專家:蘭錫純。
著名外科專家:傅培彬教授。
胸外科專家:辛育齡。
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吳階平教授。
燒傷學教授:楊之駿。
成形外科教授:朱洪蔭。
整形外科專家:張滌生。
骨科專家:馮傳漢教授。
骨傷科專家:尚天裕教授。
著名骨傷科專家:葉衍慶教授。
著名麻醉學教授:謝榮。
著名皮外科中醫:趙炳南教授。
皮膚病專家:馬海德。
皮膚科專家:楊國亮。
中外聞名的皮科專家:胡傳揆教授。
婦科專家:於載畿。
婦科專家:郭泉清。
兒科專家:郭迪。
著名耳鼻喉科專家:吳學愚教授。
著名眼科專家:郭秉寬教授。
眼科專家:陳耀真。
放射科教授:胡懋華。
醫務界的前輩、公共衛生學專家:金寶善教授。
環境衛生學教授:楊銘鼎。
著名傳染病學專家:戴自英教授。
預防醫學家:蔡宏道。
葯用植物學家:肖培根。
兒科護理專家:王懿。
護理學專家:王琇瑛。
⑹ 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醫葯學家有哪幾位
萬密齋(1499~1582)醫聖。為湖北羅田縣大河岸人,是與李時珍齊名的明代著名醫學家。萬密齋版原為廩生,科場不權得志後,決心學醫。萬密齋一生以「醫葯濟世」,且醫術高超,因此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清初被康熙皇帝嘉封為「醫聖」。
萬密齋提出以「寡慾、慎動、法時、卻疾」為精魂的「養生四要」研究了人類生命規律,闡述了衰老因素,是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的具體措施。「養生四要」理論比現在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養生概念早幾百年,甚至更全面、更先進、更科學,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他自己身體力行,活到83歲,確屬高壽,被專家譽為500年來「中華養生保健第一人」。
據悉,萬密齋著作頗豐,共10種108卷,其所著《萬密齋醫學全書》對現代臨床醫學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內容除兒、婦、內科常見病證辨治以外,也包括對《傷寒論》等經典著作的研究及養生保健、優生優育等方面的論述。明清以來反復刊印,不少的版本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
⑺ 中國葯科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
葯大的知名校友還是很多的,下面我就來稍稍統計一下
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中國中醫回葯界的一代宗答師,著名中醫中葯學家葉桔泉
成功研製出3個意義重大的創新葯物的著名葯物化學家謝晶曦
當然啦,還有很多很多,譬如著名生葯學家和本草學家謝宗萬,我國甾體葯物研發領域開拓者之一,著名葯物學家廖清江,中國第一位執業葯師,著名葯劑學家劉國傑,中國葯物分析學科的主要倡導者,著名葯物分析學家安登魁。
他們秉承「精業濟群」的精神,都為國家醫葯衛生事業和高等葯學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都是我們葯大的驕傲!
⑻ 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醫葯家有幾位
古代著名的醫學家沒有具體數字,知名的有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時珍、葛洪等。
1、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
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2、華佗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3、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4、皇甫謐
皇甫謐(mì)(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台縣)人,後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
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後得風痹疾,猶手不釋卷。晉武帝時累征不就,自表借書,武帝賜書一車。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
5、葉桂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葉桂是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縣,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⑼ 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有哪些
1.華佗 (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
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2.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
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3.孫思邈(541年—682年)
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與世長辭。
4.李時珍(1518—1593)
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葯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被後世尊為「葯聖」。
5.扁鵲(公元前407—前310)
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內邱縣),戰國時代名醫。又家於盧國(今山東長清一帶),因名之曰盧醫。《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9)知名葯學家擴展閱讀
華佗股骨療傷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描寫,講的是關羽在襄陽之戰時右臂為魏軍毒箭所中。後來,傷口漸漸腫大,十分疼痛,不能動彈。華佗為關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劇毒,而關羽神色不變,尚在與人下棋。這個故事原本是頌揚關羽之神勇、有毅力、能忍耐,也同時說明了神醫華佗的醫技高明。博得人們的稱贊和敬佩。他是我們外科醫學的鼻祖。
這是《三國演義》和湖北《襄陽府志》上記載、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個根據事實虛構的故事。關羽雖然有刮骨療傷,但是華佗早已在幾年前死去。
⑽ 古代著名的醫葯學家有哪些
華佗
李時珍
孫思邈
扁鵲
張仲景
只想到這么多,呵呵,我是學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