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的京劇曲目

著名的京劇曲目

發布時間: 2021-01-21 13:20:42

① 京劇的著名曲目有哪些

1、生行——老生

譚(鑫培)派的《盜宗卷》、《定軍山》、《陽平關》等;余(叔岩)派的《王佐斷臂》、《審頭刺湯》、《清官冊》等;馬(連良)派的《春秋筆》、《群英會》、《海瑞罷官》等。

楊(寶森)派的《失街亭》、《擊鼓罵曹》、《二進宮》、《紅鬃烈馬》、《捉放曹》等;新譚(富英)派的《洪羊洞》、《群英會》、《空城計》、《游龍戲鳳》等。

2、生行——武生

尚(和玉)派的《四平山》、《艷陽樓》、《鐵籠山》等;楊(小樓)派的《冀州城》、《回荊州》、《取貴陽》等;俞(菊笙)派的《鐵籠山》、《金錢豹》、《賈家樓》等。

3、生行——小生

葉(盛蘭)派的《桃花扇》、《玉簪記》、《鳳還巢》、《白蛇傳》、《西廂記》等;姜(妙香)派的《飛虎山》、《孝感天》、《白門樓》、《轅門射戟》等。

4、旦行——正旦、花旦

梅(蘭芳)派的《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程(硯秋)派的《鎖麟囊》、《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等;荀(慧生)派的《紅樓二尤》、《玉堂春》、《花田錯》等;尚(小雲)派的《大登殿》、《武家坡》、《湘江會》等。

老旦李(多奎)派的《打龍袍》、《釣金龜》、《斷太後》、《望兒樓》等。醜行葉(盛章)派的《巧連環》、《酒丐》、《雁翎甲》、《盜銀壺》、《徐良出世》等。

(1)著名的京劇曲目擴展閱讀:

京劇的分類:

據統計,京劇劇目總計五千八百餘個。其中絕大多數是傳統劇目。在傳統劇目中又可分為幾大類。

一類是徽班原有劇目,以及漢調劇目或徽、漢共有劇目,如《大回朝》、《奇雙會》、《打櫻桃》、《百花亭》(《貴妃醉酒》)、《羅成叫關》、《狀元譜》、《戰長沙》、《擊鼓罵曹》、《當鐧賣馬》、《四進士》、《李陵碑》等。

另一類是從梆子移植過來的劇目如《鐵弓緣》、《辛安驛》、《玉堂春》、《大劈棺》等。再一類是崑腔的劇目,如《思凡》、《鬧學》、《游園》、《驚夢》、《打虎》、《山門》等。

其他還有些唱"啰啰"、"紐絲"的小戲,如《打麵缸》、《小放牛》、《打花鼓》、《探親家》等。這些來自徽、漢、昆、梆的劇目,在唱腔曲調、表演方法的藝術風格上,多少還保留著其前身的遺韻。

② 京劇曲目有哪些著名的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因為它是以北京為中心,所以又被稱為平劇、京戲。京劇影響力雖然很大,但是其從發起到現在時間也不是很長,京劇發起是在乾隆五十五年。當時南方的戲劇班子湧入北京,在崑曲、秦腔等各具民間風俗的曲調影響、融合下,一個全新的劇種——京劇產生了。
京劇是有著規范化表現形式的劇種,以二簧和西皮為主要聲腔,分為文場、武場兩個大類,更是分為生旦凈末丑等行當。京劇主要演出的內容是歷史故事,內容頗多,大概有一千三百多個,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常上演的有三四百個。
京劇按照行當,又有細分,而不同的行當的代表作又有不同。比方說聲名赫赫的梅蘭芳,他屬於旦角,唱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游園驚夢》等,都是贏得滿堂喝彩的代表作,梅蘭芳還多次自創劇作,比如說他所創造的《鳳還巢》、《生死恨》,也成為了現在非常受歡迎的著名劇種之一。同樣的,也是現在十分受歡迎的著名劇種《鎖麟囊》,則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所創。
而到目前為止,大家紛紛好評的京劇,除了以上提到的,還有《四郎探母》、《竇娥冤》、《貴妃醉酒》、《空城計》、《救孤搜孤》、《穆桂英掛帥》、《三擊掌》、《狀元媒》、《宇宙鋒》、《紅娘》、《白蛇傳》、《龍鳳呈祥》等等。京劇經典劇目足有三四百個,想要一一列舉,怕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呢。

③ 經典京劇曲目有哪些

1、《長坂坡》

京劇《長坂坡》是依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京劇傳統劇目。

故事敘述: 劉備自新野撤走,在長坂坡被曹操夤夜率兵追及,與所屬部隊及家眷失散;趙雲捨死忘生,單槍匹馬沖入曹營,屢涉險境,終於萬馬軍中救出簡雍、糜竺;後又奮力拚搏,保護甘夫人及劉備幼子阿斗,突出重圍。

2、《群英會》

京劇《群英會》是依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京劇傳統劇目。

故事敘述:曹操謀士蔣干,與周瑜故交,請求過江勸降。周瑜將計就計,盛會隆重宴請諸將和摯友,號稱「群英會」。席間歌舞歡慶,相邀蔣干共眠,旋即詳裝酒醉,暗將偽造蔡瑁、張允投降書信置於案頭。

蔣干勸降不果,萬般無奈,趁周瑜「熟睡」之際,翻閱文案,「偶遇」此信,大為驚恐,連夜返回江北,告知曹操。曹操即刻斬了蔡、張兩人。周瑜暗喜曹操中計,除去了諳熟水戰的將領。

3、《空城計》

《空城計》是傳統京劇的經典劇目,敘述的是諸葛亮因馬謖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軍15萬攻打諸葛亮駐地西城。當時,諸葛亮所部精銳俱已遣出,西城空虛,只有駐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敵眾,萬分危急。

諸葛亮定空城之計,以城門大開,從容不迫,若無其事地登上城樓觀山賞景,飲酒撫琴。司馬懿兵臨城下,見諸葛亮端坐城樓,笑容可掬,焚香彈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計,疑有伏兵,不進而退。再次復回攻城,遇趙雲抵擋而收兵。

4、《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表演的梅派經典名劇之一。

故事敘述:秦末,楚漢相爭,韓信命李左車詐降項羽,誆項羽進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將項羽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項羽突圍不出,又聽得四面楚歌,疑楚軍盡已降漢,在營中與虞姬飲酒作別。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迷路,至烏江,感到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

5、《打漁殺家》

《打漁殺家》是京劇中著名的劇目。這個戲本是《慶頂珠》中的兩折,又名《討漁稅》,似取《水滸後傳》中李俊事改編而成,為京劇優秀劇目之一。

故事敘述:梁山老英雄阮小七易名蕭恩獲得一顆寶珠,頂在頭上入水,可以避水開路。後來成為蕭恩的女兒蕭桂英與花榮之子花逢春訂親的信物。蕭恩與眾兄弟分手後,帶女兒在江邊打魚為生。遇故人李俊攜友倪榮來訪,同飲舟中。

因天旱水淺,打不上魚,欠下了鄉宦丁士燮的漁稅,丁自燮遣丁郎催討漁稅,李、倪斥之,得罪了丁府。丁府派教師爺率家丁鎖拿蕭恩,蕭恩忍無可忍,將眾人打得落花流水。

而後蕭恩又上衙門,狀告漁霸丁士燮,但丁府與官衙勾結,縣官呂子秋反將蕭恩杖責四十,且逼其過江至丁處賠禮。蕭恩憤恨之下大發英雄神威,帶著女兒黑夜過江,以獻寶珠為名,夜入丁府,殺了漁霸全家。

④ 著名京劇表演重點曲目

1、《紅燈記》是一首由佚名譜曲,佚名填詞,高玉清/錢浩梁/劉長瑜演唱的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中國京劇有聲大考》中,1998-05-06發行。

2、《智取威虎山》是一首由佚名譜曲,佚名填詞,童祥苓演唱的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中國京劇有聲大考》中,1998-05-06發行。

3、《祭江》是一首由佚名譜曲,佚名填詞,梅蘭芳演唱的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中國京劇有聲大考》中,1998-05-06發行。

4、《天女散花》是一首由佚名譜曲,佚名填詞,梅蘭芳演唱的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中國京劇有聲大考》中,1998-05-06發行。

5、《木蘭從軍》是一首由佚名譜曲,佚名填詞,梅蘭芳演唱的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中國京劇有聲大考》中,1998-05-06發行。

6、《太真外傳》是一首由佚名譜曲,佚名填詞,梅蘭芳演唱的歌曲。該歌曲收錄在專輯《中國京劇有聲大考》中,1998-05-06發行。

⑤ 京劇名曲有哪些

《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等。

1、《宇宙鋒》

梅蘭芳代表作。《宇宙鋒》是眾所周知的梅派高難度經典劇目,有人形容這是梅派研究生水平的戲,梅蘭芳生前十分重視這出戲,一改再改。如其「修本」反二黃中的表演意境,獨特的抽象寫意手法,不但演員表演水平要高,觀眾欣賞理解也要有相當的水平才可呼應。

2、《玉堂春》

《玉堂春》不僅是京劇旦角的開蒙戲,還是中國戲曲中流傳最廣的劇目之一。 此劇是清代花部亂彈作品,作者不詳,故事見馮夢龍編訂的《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難逢夫》,《情史》卷2中亦有此事。

3、《長坂坡》

京劇《長坂坡》是依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京劇傳統劇目。

劇本根據《京劇叢刊》第三集整理,其中趙雲、曹操、糜夫人部分,根據北京戲曲實驗學校茹富蘭及郝壽臣、王瑤卿先生演出本略有調整,其它角色根據一般舞台流行本,由中國戲曲研究院編輯處呂瑞明進行整理。

4、《群英會》

《群英會》也稱《蔣干中計》或《蔣干盜書》,是傳統京劇劇目。

《群英會》是一部生、凈、醜行合作演出的三國戲。主要演繹三國時,孫權(吳)、曹操(魏)兩軍對峙,孫權、劉備(蜀)聯合抗曹軍取得戰役勝利的故事。劇中人物的身份、個性各有不同,為各自的利益鬥智斗勇。全劇情節緊湊、動人心弦。

5、《打漁殺家》

《打漁殺家》是京劇中著名的劇目。這個戲本是《慶頂珠》中的兩折,又名《討漁稅》,似取《水滸後傳》中李俊事改編而成,為京劇優秀劇目之一。

⑥ 經典的京劇曲目

據統計,京劇劇目總計五千八百餘個。其中絕大多數是傳統劇目。在傳統劇目中又可分為幾大類。一類是徽班原有劇目,以及漢調劇目或徽、漢共有劇目,如《大回朝》、《奇雙會》、《打櫻桃》、《貴妃醉酒》、《羅成叫關》、《狀元譜》、《戰長沙》、《擊鼓罵曹》、《當鐧賣馬》、《四進士》、《李陵碑》等。另一類是從梆子移植過來的劇目如《鐵弓緣》、《辛安驛》、《玉堂春》、《大劈棺》等。再一類是崑腔的劇目,如《思凡》、《鬧學》、《游園》、《驚夢》、《打虎》、《山門》等。其他還有些唱「啰啰」、「紐絲」的小戲,如《打麵缸》、《小放牛》、《打花鼓》、《探親家》等。這些來自徽、漢、昆、梆的劇目,在唱腔曲調、表演方法的藝術風格上,多少還保留著其前身的遺韻。

京劇形成後藝人編演的劇目,大多取材於《三國演義》、《西遊記》、《說岳》等長篇說部。較早的有盧勝奎編的三十六本《三國志》、(一說四十本),楊隆壽編演的《雙心斗、沈小慶等人根據《施公案》編演的"八大拿"(即以黃天霸為主角的一批劇目),在此前後,上海的京劇藝人王鴻壽等也編演了一些劇目,其中一至十二本《鐵公雞》,據傳即出自他手筆。爾後,清末民初在京劇改良運動中,涌現了更多的文人和藝人參與編寫的新戲。在上海,汪笑儂等的《黨人碑》、《瓜種蘭因》,以及《新茶花》、《血淚碑》、《恨海》等,都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稍後,周信芳在新文藝工作者幫助下也編演了《宋教仁》、《學拳打金剛》等。在北京,文人齊如山、羅癭公、陳墨香、金仲蓀等先後為"四大名旦"編寫了許多新戲,如《霸王別姬》、《青霜劍》、《釵頭鳳》等。20年代起,上海的尤金圭等,編寫了大量的連台本戲。

京劇傳統劇目中有不少劇目具有較高思想內容,如《鍘美案》、《打漁殺家》、《四進士》等。更多劇目從各個角度反映古代生活,豐富人們知識,或給人以健康的藝術享受。如《群英會》、《室城計》、《玉堂春》等。但也有少數劇目宣揚封建道德、描寫色情兇殺,如《九更天》、《雙鈴記》、《殺子報》等。

京劇傳統還存在劇本和表演不平衡的特點。有些劇本可讀,有些則只能在舞台上展現而文學性不強。許多劇目是由演員在舞台實踐中不斷加以豐富才日益成熟,成為藝術精品。

影響較大的京劇劇作家有盧勝奎(代表作《三國志》等)、汪笑儂(代表作《哭祖廟》、《馬前潑水》等)、羅癭公(代表作《青霜劍》、《金鎖記》等)、陳墨香(代表作《釵頭鳳》、《紅樓二尤》等)、齊如山(代表作《太真外傳》、《霸王別姬》等)、楊紹萱(代表作《逼上樑山》)、翁偶虹(代表作《鎖麒囊》及與王頡竹合作的《將相和》等)、馬少波(代表作《闖王進京》、《正氣歌》等)、范鈞宏(代表作《滿江紅》及與呂瑞明合作的《楊門女將》)。

建國後,京劇藝術得到新生。整理了大批傳統劇目,編演了許多新歷史劇和現代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貢獻。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京劇藝術又得到了復甦,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經整理、改編的主要劇目有《白蛇傳》、《野豬林》、《將相和》、《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紅娘》、《望江亭》、《李慧娘》等。創作的歷史劇有《逼上樑山》、《三打祝家莊》、《滿江紅》、《武則天》、《謝瑤環》、《黑旋風李逢》、《海瑞罷官》、《正氣歌》、《徐九經陞官記》等。現代戲有《白毛女》、《趙一曼》、《黛諾》、《奇襲白虎團》、《節振國》、《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等。京劇欣賞: 舞台和時空方式
京劇舞台過去沒有大幕,觀眾一眼就能看清整個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張帶「桌圍」的桌子、兩把帶「椅披」的椅子,稱為「一桌二椅」。桌圍和椅披上都有裝飾性的綉花。有時舞台上什麼也沒有。後來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戲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來。有時在演出過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稱為「二道幕」,用它把擺設桌椅、演員換裝等准備工作擋在幕後,幕前可同時有演員表演,使京劇的演出更加緊湊。

京劇舞台的時間、空間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實際生活的時空限制。大幕拉開後,在演員沒上場之前,舞台並不表示任何時間、地點。京劇舞的時空是靠演員的活動來確定的。比如,京劇中某個角色上場後,通過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書房。但是他下場後這個書房就不存在了,緊接著另一個角色上場,通過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條崎嶇的山路。當一個人在自己家裡閑坐無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個圓圈(叫做「圓場」),他的家也就轉換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當劇中人聽到一個意外的消息,感到震驚,這本是個瞬間的心理反應,但是為了刻畫人物,可以用很長的時間來歌唱。相反,像寫信、看信、飲酒過程,本來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但是為了簡煉,只表演一下姿態,同時吹奏一支嗩吶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觀眾在欣賞京劇時,需要隨著演員的念白、歌唱和表演,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這樣才能理解戲里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角色類型

京劇的角色類型俗稱「行當」,主要是根據劇中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劃分的。京劇的行當劃分,是從崑曲和徽漢等古老劇種衍變而來。起初分生、旦、末、外、凈、丑、雜、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門角色。後來由於表演藝術的發展和劇目的豐富,嚴格的行當界線被打破了,綜合成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行中又包容了幾個不同的角色類型。

唱腔伴奏
京劇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黃」,簡稱「皮黃」。西皮、二黃是兩種腔調的總稱,它們都分為若干「板式」。這些板式都是以一種曲調為基礎發展變化出來的。西皮、二黃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搖板」等板式,西皮還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類、二黃類的同類各種板式之間,既有聯系,又有不同。不同之處在於節拍的強弱、整散,節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簡等。這些板式既可獨立成段,也可連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達不同的感情。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劇除西皮、二黃外,還有「四平調」、「南梆子」、「高撥子」等腔調。

京劇音樂也是程式化的,各種腔調、板式可以重復使用(當然不是完全照搬)。例如《女起解》中的蘇三唱「西皮慢板」,《汾河灣》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這在歌劇中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欣賞京劇需要仔細分辨唱腔的差異。

為了配合表演、描寫環境、渲染氣氛,常常演奏一些器樂曲,這就是「曲牌」。這些曲牌有長有短,有用嗩吶、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帥升帳吹「水龍吟」,迎送賓客吹「工尺上」,靈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鑼鼓在京劇中佔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離不開它。它的特點是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用來加強節奏,製造氣氛。比如戰斗場面,如果沒有鑼鼓伴奏,那是不可想像的。京劇鑼鼓有許多鑼鼓點子,叫做「鑼鼓經」。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靈活性。「鑼鼓經」主要分為開唱鑼鼓和身段鑼鼓。開唱鑼鼓是唱腔前打的鑼鼓,作為先導引出唱腔。身段鑼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鑼鼓。

京劇鑼鼓還有個特殊作用,就是用來統一各種表現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轉換,舞台節奏快慢的調節,都是靠鑼鼓來完成的。因此鑼鼓貫穿全劇始終。

京劇的念白也很有特色。它不同於日常生活語言,而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富有音樂性的舞台語言。

京劇的念白主要分為「京白」和「韻白」。京白是北京話經過初步加工而成,它的節奏快慢、聲調起伏較為誇張。京劇的花旦、丑角都念京白。韻白使用的不是北京話,而是「中州韻」,聽起來和北京話很不一樣。它是經過進一步加工的舞台語言,節奏、聲調更為誇張,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京劇的老生、青衣、花臉、小生、老旦等都念韻白。念白能夠簡潔明確地表達思想內容,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欣賞京劇和欣賞歌劇不同,觀眾和演員可以直接交流。比如,一個演員抬起一手,用水袖擋住另一個演員的視線,面向觀眾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而假定另一個演員聽不見這些話,叫做「打背躬」。看京劇不像看歌劇那樣拘束,觀眾對演員的評價,可以隨時做出反應。比如,對演員高超的武功、優美的拖腔,對琴師演奏的精彩「花過門」,可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並可大聲叫好。演員受到觀眾的鼓勵,演得更加賣力,這樣,台上台下呼應,劇場充滿熱烈的氣氛。
服裝臉譜
傳統戲曲劇目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反映各個朝代的生活,表現的人物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們的服飾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逼得戲曲藝人在戲裝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規矩。

戲裝的樣式,是表現角色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以頭盔來說,大體可分冠、帽、盔、巾四類。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紗帽,武將戴盔頭,窮書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樣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種。向上的叫朝天翅,為帝王和高級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紗帽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為非官員所戴。同樣戴一頂紗帽,插上金花的是狀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駙馬。戲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規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將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戲衣的色彩很有講究,一是表現等級,帝王穿黃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緋色,五品以下官員穿青、綠色;二是表現風俗,喜慶場面穿華貴的顏色,刑場上犯人穿紅色,哀悼之服為白色;三是表現情景,林沖夜奔穿黑色,突出一個「夜」;四是表現精神氣質,關羽紅臉綠袍,表現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現舞台整體美,元帥升帳,一群大將分穿紅、綠、白、黑色的靠衣。

紋樣在戲裝中,不僅是美飾,也具有象徵意義。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它是封建權威和尊嚴的象徵;武將的開氅多用虎豹圖案,象徵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繪梅、蘭、竹、菊,與他們的性格氣質有關;而謀士的戲裝用極圖、八卦來象徵智慧和道術。

戲裝的不同著法,也體現了不同的情景。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時兩手拈著裙角,表現了奔波凄慘的情境;文生的巾後垂的兩條飄帶,繫到巾子邊上,在左側打個結,也可以表現出行色匆匆;元帥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給人戎馬倥傯的感覺。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

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臉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後,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方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加鮮明,並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臉譜的作用,是通過臉譜的色彩、圖案來表現角色的性格、品質、身份、特長、相貌等。表現這樣豐富的內容大體上是採用兩種手法:一是顏色的變化組合,二是圖案的構成。

從色彩上說,現在的京劇臉譜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老紅、瓦灰、金、銀等色,這是從人物自然膚色的誇張描寫,發展為性格象徵的寓意用色。一般說來,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義勇無儔;紫色象徵智勇剛義;黑色體現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貴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則表現自負跋扈的性格;藍色喻意剛強勇猛;綠色勾畫出人物的俠骨義腸;黃色意示殘暴;老紅色多表現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瓦灰色寓示老年梟雄;金、銀二色,多用於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徵虛幻之感。

京劇臉譜的構圖多種多樣,加上五彩繽紛,裝飾性很強的各種圖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亂,產生神秘感。其實,歸納起來也不過有十幾個類型,由於相互借鑒,相互變化,就派生出許許多多的譜式。這些譜式都是以各種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徵為依據的,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譜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線條勾畫與色彩處理也就各異,使每個人物都富有各自的個性,而絕不雷同。臉譜的構圖大體有這樣幾種:

整臉,基本上以一種顏色為主體把臉塗滿,然後再用一種顏色勾畫出五官。

三塊瓦臉,用線條勾出眉、眼窩和鼻窩,在額部和兩頰呈現出三塊明顯的主色。

十字門臉,這種畫法大都是從鼻樑向上畫一條色柱並與左右眼窩相連,在臉部中間形成十字形。

碎花臉,正額有一完整主色,其餘部位用輔色添勾花紋,色彩種類豐富,構圖形式多樣,線條復雜而細碎。

象形臉,這種臉譜大部分是神話中的精靈神怪,它是用額頭案勾出裝飾性的鳥、獸、魚、蟲等圖案,表明它是由什麼動物化為人形的。

歪臉,一般表現心術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過傷的人,所以五官歪曲變形。

京劇劇目中,還有不少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這些戲中的角色多為神妖,他們臉譜的門類,屬於「神仙臉」或「象形臉」。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過於孫悟空。他是一隻從石頭中迸出的猴子,後得道成精,武藝高強,神通廣大。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伏魔,歷經磨難,終取回真經,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臉譜屬「象形臉」,圖案表現出猴子的面部特徵;但他後來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臉」的特徵,即眼窩處塗成金色。額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門弟子。

除以上例舉的臉譜門類外,還有「太監臉」、「英雄臉」、「小妖臉」等。

關於京劇臉譜,還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臉譜,但也不盡然,鍾離春就是一例。此女傳說為戰國時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人,故又稱鍾無鹽,她能征慣戰,頗具男子氣,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劇中採用了勾畫臉譜的處理方法。而無鹽畢竟是位女傑,故額上繪有蓮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⑦ 中國古京劇著名曲目有哪些

鍘美案,花為媒,四郎探母,半把剪刀,赤壁懷古等。梅妃 釣金龜 滑油山 打龍袍 盜御馬 鍘美案 二進宮 問樵鬧府 戰樊城 法場換子 空城計 賣馬耍鐧 戰太平 上天台 一捧雪 搜孤救孤 洪羊洞 李陵碑 失街亭 珠簾寨 打侄上墳 烏龍院 打魚殺家 打嚴嵩 沙橋餞別 伐東吳 貴妃醉酒 鳳還巢 宇宙鋒 穆桂英掛帥 鎖麟囊 玉堂春 京劇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是程長庚、餘三勝和張二奎所創的老生表演的三個流派。後來又出現了譚鑫培、汪桂芬和孫菊仙為代表的老生三個流派。譚、汪、孫三人繼承和發展了前三位的表演藝術。老生行當表演流派的第三代在繼余叔岩之後,便是著名的「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和奚嘯伯。小生表演中則出現了俞振飛、姜妙香等派。京劇旦行中以「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所創的四派影響最大,另外還有李多奎等。凈行中的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各成一派。 潭派——譚鑫培(老生) 孫派——孫菊仙(老生) 李派——李春來 汪派——汪桂芬(老生) 劉派——劉鴻聲 楊派——楊小樓 蓋派——蓋叫天 高派——高慶奎 言派——言菊明 余派——余叔岩 梅派——梅蘭芳(旦角) 麒派——周信芳 荀派——荀慧生(旦角) 尚派——尚小雲(旦角) 馬派——馬連良程派——程硯秋(旦角) 裘派——裘盛戎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