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1-20 21:31:37

A.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歷史學家,有什麼背景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司馬光的博學來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學強識,另一方面他的父親也著意培養。他既誠實聰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親喜愛。同時,每逢出遊或和同僚密友交談,司馬池總好把他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使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見識方面,都「凜然如成人」。好多當時的大臣、名士,都很賞識司馬光。 尚書張存主動提出將女兒許配給司馬光。擔任過副宰相的龐籍在司馬池死後,把司馬光當成自己兒子一樣培養、教育。司馬池輾轉河南、陝西、四川各地為官,始終把司馬光帶在身邊。所以,司馬光在十五歲以前就跟隨父親走過好多地方,在這些地方訪古探奇,賦詩題壁,領略風土人情,極大地豐富了司馬光的社會知識。

B. 北宋的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

司馬光 歐陽修。

C. 列出西漢和北宋時期最著名史學家的名字及其代表作

你好。
西漢:司馬遷,代表作《史記》;北宋:司馬光,代表作《資治通鑒》。

D.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志學家,史學家,文學家,他主持編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什麼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內、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容獻王司馬孚之後代。著名的資治通鑒就出自於他手。
《資治通鑒》是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E. 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司馬光司馬光是不是司馬光砸缸」的那個


司馬光(公元一○一九—— 一○八六),北宋傑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陝州夏縣涑(sù)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為淵博。仁宗(趙禎一○二三--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一○三八—— 一○四○)初中進士,英宗(趙曙,一○六四—— 一○六七)繼位前任諫議大夫,神宗(趙頊,一○六八—— 一○八五)熙寧(一○六八—— 一○七七)初拜翰林學士(唐時始設此官,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兼顧問,參予機要,宋代以後權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於周期,東漢以後專司彈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頑固地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而曾自請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長官),退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趙煦,一○八六—— 一○○)繼位後任尚書左僕射(yè)(秦始設,後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後立即廢除新法,數月後,卒。追贈太師,溫國公,謚(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司馬光治學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於此書」。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yìn)(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連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資治通鑒》取材極為廣泛,除了歷代「紀傳體」斷代史(所謂「正史」)之外,還採用了大量的「雜史」、文集、筆記等有關著作,考訂史實,舍棄「符瑞」等神怪材料刪繁就簡、取精用宏,先由「當代通儒(博洽多聞的學者,即今之史學家)(司馬光的助手)劉攽(fēn)、劉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寫,再經司馬光刪削潤色總其成,所以全書讀來如出一人手筆,很少有自相矛盾之處,文字也簡潔流暢,富有文學色彩。

書由神宗賜名並做序;另外又由司馬光編寫了《通鑒考異》卅卷、《通鑒目錄》卅卷,以備參考和檢閱;又由劉恕另寫《通鑒外紀》,記述庖羲至周的歷史。

《通鑒》的編寫,為我國提供了一部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它是繼《史記》之後的我國又一歷史巨著;然而就其編寫目的而言,正如題名一樣:「鑒於往事,資以治道」,是為使後代統治者吸取前代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所以它著重於政治、軍事,而缺少社會經濟變動的記載。

就作者說,他的正統觀念是很強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見《通鑒》的史評)中體現得是很充分的。他主張法制永遠不變,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他認為,象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等為諸侯,是棄「先王之禮」,廢「祖宗之法」。同時,他還把人們的思想活動,尤其是統治者的政治活動做為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這些觀點當然要貫串於《通鑒》之中,因此,我們在閱讀時,不能不加以注意。

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偉大史學家,他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編輯者。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一、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宇君實,號迂叟,是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 "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此外,還有一件事使小司馬光名滿九州。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廠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二、功名早成

宋仁宗寶元初年,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甲科,可謂功名早成。然而,他卻不以此自滿自傲,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一席話反映出青年司馬光不圖虛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成聖稱賢。此後,他也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
司馬光歷來樸素節儉,不喜歡奢侈浮華的東西。考中進士後,皇上賞賜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這是聖上賞賜的,不能違背君命。"這時他才插上一枝花。這件事,到了司馬光晚年,被他寫進家訓來教育他的兒子司馬康要注意節儉。
此外,司馬光對雙親特別孝順。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時,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他便請命要求改任蘇州判官,以便離父親近些,可以奉養雙親。
司馬光還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擔任並州通判時,西夏人經常入侵這里,成為當地一大禍患。於是,司馬光向上司龐藉建議說:"修築兩個城堡來控制西夏人,然後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龐藉聽從了他的建議,派郭恩去辦理此事。但郭恩是一個莽漢,帶領部隊連夜過河,因為不注意設防,被敵人消滅。龐藉因為此事被罷免了。司馬光過意不去,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辭職,沒得到允許。龐藉死後,司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藉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當時人們一致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賢德之人。

三、經世致用

《資治通鑒》內頁
步人仕途後的司馬光仍然潛心學習,力求博古通今,他通曉音樂、律歷、天文、數學,而對經學和史學的研究尤其用心。
當時北宋建國近百年,己出現種種危機,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司馬光,以積極人世的態度,參與政事,力圖拯救國家。
1·直諫忠臣
司馬光秉性剛直,在從政活動中亦能堅持原則,積極貫徹執行有利於國家的決策方略。而在舉薦賢人、斥責奸人的斗爭中,他也敢觸犯龍顏,寧死直謀,當廷與皇上爭執,置個人安危於不顧。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繼承人還沒確定下來。因為怕提起繼位的事會觸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諱,群巨都緘口不言。司馬光此前在並州任通判時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這次又當面跟仁宗說起。仁宗沒有批評他,但還是遲遲不下詔書。司馬光沉不住氣,又一次上書說:"我從前上呈給您的建議,馬上應實行,現在寂無聲息,不見動靜,這一定是有小人說陛下正當壯年,何必馬上做這種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們都沒遠見,只想在匆忙的時候,擁立一個和他們關系好的王子當繼承人,像 『定策國老』、『門生天子』這樣大權旁落的災禍,真是說都說不完。"仁宗看後大為感動,不久就立英宗為皇子。
英宗並非仁宗的親生兒子,只是宗室而己。司馬光料到他繼位後,一定會追封他的親生父母。後來英宗果然下命讓大臣們討論應該給他的生父什麼樣的禮遇,但誰也不敢發言。
司馬光一人奮筆上書說:"為人後嗣的就是兒子,不應當顧忌私親。濮王應按照成例,稱為皇伯。"這一意見與當權大臣的意見不同。御史台的六個人據理力爭,都被罷官。司馬光為他們求情,沒有得到恩誰,於是請求和他們一起被貶官。
司馬光在他的從政生涯中,一直堅持這種原則,被稱為 「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說: "像司馬光這樣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2·高謀遠略
司馬光經常上書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大致是以人才、禮治、仁政、信義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他曾說修心有三條要旨:仁義,明智,武略;治國也有三要旨:善於用人,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司馬光的這一主張很完備,在當時有一定積極意義。
朝廷下詔在陝西徵兵二十萬,民心大亂。司馬光認為此舉不妥當,便向掌管軍事的韓椅詢問。
韓琦說想用突然增兵二十萬來嚇唬敵人。司馬光認為這只能欺騙一時,而且慶歷年間徵兵戍守邊地,已經把老百姓嚇怕了。韓椅說他不會用老百姓戍邊,司馬光表示不信。不出十年,事情果然如司馬光所料。

宋、金朝皇宮故址 開封龍亭
還有一件事表明司馬光是很有軍事眼光的。
西戎部將嵬名山打算幫助朝廷捉住敵人諒祚。司馬光上書反對,他認為:嵬名山的兵力不足,未必能性諒祚。即使僥幸得勝,治標不治本,以後還會產生另一個諒祚。而且嵬名山如果失敗後來投奔我們,不被接納的話,窮途末路,就會突然占據邊城來活命,成為我們的禍患。
皇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從此西邊狼煙四起。
司馬光在政治上是一名守舊派,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了嚴重分歧,幾度上書反對新法。他說:"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
"而且治理天下,就好比對待房子,壞了就加以修整,不是嚴重毀壞就不用重新建造。"
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 "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優材,而今二者都沒有,要拆舊屋建新房的話,恐怕連個遮鳳擋雨的地方都沒有了"。
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 "宋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偏差和用人不當等情況,從側面證明司馬光在政治上還是老練穩健的。

四,編寫 "通鑒"

宋仁宗像

著史,也是司馬光從政治國的一種方式。1071年,王安石為相,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請求擔任西京留守御史台這個閑差,退居洛陽,專門研究歷史,希望通過編寫史著,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提取治國的經驗。
早在仁宗嘉佑年間(公元1056一1063年),司馬光擔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看到凡間屋子都是史書,浩如煙海的史籍,即使一個人窮其一生也是看不過來的。於是他逐漸產生了一個編寫一本既系統又簡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讀了之後能了解幾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他的想法得了好友——歷史學家劉恕的贊同和支持。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司馬光把自己創作的史書 《歷年圖》二十五卷呈獻給英宗,過了兩年又呈上 《通志》八卷本。英宗看後,非常滿意,要他繼續寫下去,並下詔設置書局,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專門進行編寫工作。司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共同討論書的宗旨、提綱,並分工由劉班撰寫兩漢部分、劉恕撰寫魏晉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寫隋唐五代部分,最後由司馬光總成其書,由其子司馬康擔任校對。
神宗即位後,認為 《通志》比其他的史書更便於閱讀,也易於借鑒,就召見司馬光,大加贊賞,並賜書名為《資治通鑒》,說它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還親自為此書作序。神宗還將穎邸舊書三千四百卷賞給司馬光參考,寫書所需的筆墨紙硯以及伙食住宿等費用都由國家供給,這給司馬光提供了優厚的著書條件,同時也促進了這部史書的編修工作。到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此書終於完稿,這部書的修訂前後共用了十九年時間。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通史,記述了從周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個年頭的歷史。全書共計二百九十四卷,另三十卷,《考異》三十卷。這部書選材廣泛,除了有依據的正史外,還採用了野史雜書三百二十多種,而且對史料的取捨非常嚴格,力求真實。這部書所記述的內容也的確比較詳實可信,歷來為歷史學家所推崇。而且 《通鑒》記事簡明扼要,文筆生動流暢, 質朴精練,不僅可以作為史學著作閱讀,有些篇章也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
《通鑒》的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司馬光著史治國的本意,它不僅為統治者提供借鑒,也為全社會提供了一筆知識財富。清代學者王鳴成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通鑒》已和《史記》一樣,被人們稱為史學瑰寶,廣為流傳,教益大眾。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使其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即 "通鑒學"。
當然,這些都與司馬光的嘔心瀝血分不開。在洛陽的十五年,他幾乎耗盡了全部心血。在完書後他曾上表皇上說:"臣現在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齒也沒兒顆了,而且神經衰弱,剛剛做過的事情,轉過身就忘記。臣的精力全都耗費在這部書里了!"司馬光為編書經常廢寢忘食,有時家裡實在等不到他回來吃飯,便將飯送至書局,還要幾次催促,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面沒有一個草書,全是一絲不苟的楷書。書成之後,僅在洛陽存放的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可見他為這木書付出了多麼艱辛的勞動。
司馬光一生著述很多,除《資治通鑒》外,還有 《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涼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五,司馬相公

《資治通鑒》寫成以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他在洛陰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稱他為司馬相公,而司馬君實這個名字,婦孺皆知。神宗逝世時,司馬光赴喪,衛士望見他,都說:"這就是司馬相公。"他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以致於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對司馬光說:"您不要返回洛陽,留下來輔佐天子,救救百姓吧。"
等到哲宗即位、太皇太後臨政時,司馬光已是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的四朝元老,頗具威望。他建議太後廣開言路,於是上書奏事的人數以千計。當時天下百姓,都拭目以待,盼望革新政治。但有些人卻說:"三年之內不能改變先皇的政策。"於是,只改革了一些 細小的事,堵堵人們的嘴巴。
此時,司馬光上書直言:"先帝之法。好的即使是百世也不能改變。而像王安石、呂惠卿所制訂的制度,已經成了天下禍害,應該像 救火災、水災一樣急迫地去改變它。況且太皇太後是以母親的身份改變兒子的法令制度,並不是兒子改變父親的法律。"這樣大家的意見才統一下來。於是,廢除保甲團教,不再設保烏;廢除市量法,把所儲藏的物資都賣掉,不取利息,免除所欠錢物;京東鐵錢及菜鹽的法律都恢復其原有的制度。"
晚年的司馬光疾病纏身,但是不把新法完全廢除,他死不瞑目。於是他寫信給呂公著說:"我把身體託付給醫生,把家事託付給兒子,只有國事還沒有託付,今天就把它交給您吧。"於是上書論免役法五大害處,請皇上下詔廢除,並請求廢除提舉常平司;邊地的策略以與西戎講和為主;又建議設立十科薦士之法。這些建議都被朝廷採納。
司馬光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時,又廢除了青苗法。兩宮太後聽任司馬光行事。當時司馬光功高蓋主、權重無邊,連遼國、西夏派來的使者也必定要詢問司馬光的身體起居,他們的國君對戌守邊境的將官說:"大宋用司馬光做宰相,你們輕易不要惹出事非,使邊境出問題。"
司馬光對於朝廷可謂 「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帶病處理各種事務,不分晝夜地工作。別人勸他注意身體,他卻說:"人的生死是命中註定的。"病危時,他在失去知覺的情況下,還不停地囈語,說的全是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逝世,終年六十八歲。太皇太後聽到消息後,和哲宗親自去弔唁,追贈司馬光為太師、溫國公,溢號 "文正",賜碑 "忠清粹德"。京城的人聽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弔祭;嶺南封州的父老鄉親,也都備辦祭祖;都城和周圍地區都畫了司馬光的遺像祭祖,吃飯時必定為之祈禱。

六、蓋棺定論

司馬光一生忠孝節義、恭儉正直,他安居有法、行事有禮。在洛陽時,司馬光每回去夏縣老家掃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馬旦。司馬且年近八十,司馬光不僅像尊敬父親一樣尊敬他,還像照顧嬰孩一樣照顧他。
司馬光一生從不說謊話,他評價自己時說:"我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平生的所作所為,皆問心無愧?百姓全部敬仰信服他,陝州、洛陽一帶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錯事,就說:「司馬君實會不知道嗎?」
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朴,不喜華靡。史書上記載著他這方面的許多小故事,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願意與他為鄰。據說,司馬光的妻子死後,家裡沒有錢辦喪事,兒子司馬康和親戚主張借些錢,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並且教訓兒子處世立身應以節儉為可貴,不能動不動就借貸。最後,他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 "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馬光的品格德行、修學治史,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但對他的政績,人們卻時褒時貶。
保守派主政的時候,對其政績大加褒揚,宋哲宗還赦令保守派的翰林學士蘇東坡撰寫神道碑文,洋洋幾千言盡是贊美之辭。
而改革派當政時,司馬光不僅漫有政績可言,而且被列人奸相之列。宋紹聖年間,御史周鐵首論 "溫公(司馬光死後溢號)誣謗先帝,盡廢其法,當以罪及"。朝廷不僅奪去了所有封號,而且還把其墓前所立的巨碑推倒。王安石的學生章淳、蔡京主政時,為報復司馬光等人盡廢新法的做法,將其與三百零九名朝臣列入"元佑奸黨",並要在朝堂和各州郡立 "奸黨碑"。
但是在立碑肘,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石匠安民對蔡京說:"小人是愚民,不知道立碑的意圖。但司馬相公海內都稱道他為人正直,現在卻要列人奸黨,小人不忍心做。"蔡京一怒之下便要處罰他,嚇得安民一面求饒,一面哭訴:"大人的命令,小人不敢違抗。只是小人有一個請求:碑上刻匠人名字時,不要把小人安民的名字署上,以免留下千載罵名。"蔡京仔細一想,司馬光雖然有錯,但畢竟為人正直,享有威望,於是改變了主意,將司馬光排除在奸人之外。
可見,司馬光的人格不僅為百姓所稱道,甚至連對手也為之 折服。在封建時代,司馬光是孔門的第三個聖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樣在孔廟享配。時至今日,人們仍記得歷史上有一"涑水先生",他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F. 司馬光是我國什麼時期著名的什麼家什麼家什麼家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6)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擴展閱讀:

司馬光二十歲的時候,他考中了進士,第二年就擔任了官職,當時的時候有一個民族叫西夏,很快的崛起了,而且非常的強大,在宋朝的管理之下,這個民族想要脫離出去自己稱帝。

當時宋朝的皇帝不同意,於是大宋朝就和西夏當時發生了戰爭,宋朝為了做好充分的准備,就開始大力的擴充當時的戰備,希望一舉就能把禍亂平息。在他三十一歲的時候,他在他父親的朋友推薦下在朝廷中做了官,三十六歲的時候,他與王安石共同任職。

公元一零五八年的時候,司馬光已經快四十歲了,這個時候他再次回到了京城,英宗繼位以後,讓司馬官做了一名史官,在這里他為後期編寫史書就奠定了很大的基礎。公元一零六七年的時候,當時的皇帝英宗死了,之後下一任皇帝上任,對他再次得到了重用。

在司馬光從政的時候,他一直都希望通過做一系列的改革,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希望能夠吸取一些經驗,來改變國家的實力,並且消除宋朝內部的危機。

G.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以及什麼

答:司馬光不光是政治家史學家,還是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好多文章文筆流暢,情節跌宕起伏,讀起來讓人回味無窮。

H. 司馬光成為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是因為他十分勤奮刻苦.換個句子

因為司馬光十分勤奮刻苦,所以成為了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I. 我國北宋著名史學家誰,用圓木做什麼,終於編成了史學巨著;

北宋復四朝元老司馬光,用制原木做枕頭,確切說是類是球形的木枕頭,每當滾動而跌頭時,便起身讀書,歷精勤讀,他有影響的著作很多,最輝煌的也是留給後人最大的文史財富就是---號稱是我國第一本編年史巨著《資治通鑒》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