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抗日英雄是誰
① 中國的抗日英雄都有誰
收復察哈爾的將軍——方振武 · 中國人民的朋友——約瑟夫·史迪威 · 戰功顯赫的開國上將——楊得志 · 捨身救國的泰國華僑領袖——蟻光炎 · 美洲洪門愛國老人——司徒美堂 · 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克萊爾·李·陳納德將軍 · 屢建功勛敵膽寒——張雲逸 · 抗日名將「鐵軍將才」——朱程 · 一生獻給中國衛生事業——馬海德 · 戰斗在大後方的抗日將軍——肖勁光 · 為中國抗戰而犧牲的蘇聯勇士——庫里申科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血灑贛榆留英名——符竹庭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馬耀南:從愛國學生到八路軍優秀指揮員 · 血染抗日戰場的虎將——葉成煥 · 用犧牲精神喚起民眾的抗日將領——李兆麟 · 聲震昆侖關的抗日將軍 杜聿明 · 民族英雄 黨的戰士--馬本齋 · 為抗日青春何所惜的張宗蘭 · 傳奇式的抗日英雄——包森 · 抗日英雄 民族英雄——趙登禹 · 為抗日而死的共產黨員--吉鴻昌 · 英勇抗戰的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 · 為理想奮斗終生的抗日將領——續范亭 · 刀劈日本憲兵的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 · 淞滬抗戰總指揮——蔣光鼐 · 打響武裝抗日第一槍的愛國將軍——馬佔山 · 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抗聯十二烈士 · 捍衛邊疆的抗日愛國將領——傅作義 · 永垂史冊的愛國將領——張學良 楊虎城 · 朝鮮族抗日英雄——李紅光 · 獻身中國人民解放與建設事業的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 ·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 · 浩氣彌天的馬定夫 · 名震緬北的抗日將領——鄭洞國 · 指揮長沙會戰的抗日將領——薛岳 · 著名抗日將領——范子俠 · 新四軍抗日名將——羅忠毅 ·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組建者——馮玉祥 · 以死報國的抗日名將戴安瀾 · 抗日英雄——呂正操 · 寧死不屈的東北抗聯——八女投江 · 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 · 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譚政 · 抗日名將楊成武 · 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 · 傳奇戰將——陳賡 · 迎風傲霜不老松——黃克誠 · 為抗日戰斗到生命最後一息的魏拯民 · 東北抗日聯軍優秀指揮員——汪亞臣 · 積極抗日的愛國將領---鄧寶珊 · 鏡泊英雄——陳翰章 · 台兒庄大捷的司令官——李宗仁 · 以身報國的抗戰名將——張自忠 · 抗日女傑——李林 · 聲震忻口的抗日將軍——衛立煌 · 與陣地共存亡的抗日將領——佟麟閣 · 抗日壯士英氣沖天——董天知 · 堅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 「打仗數第一」——陳錫聯 · 「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劉老莊連 · 抗日赤心日月可鑒——許亨植 · 俠肝義膽破「圍剿」——曹亞范 · 「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 · 爆破英雄馬立訓 · 出奇制勝大將風范——粟裕 · 夜襲戰斗常勝英雄——桂干生 · 冉庄地道戰組織者——張森林 · 大刀英雄——任常倫 · 八女投江 抗日女英烈——冷雲 ·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夏雲傑 · 「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 · 鋼鐵戰士——楊靖宇 · 狼牙山五壯士 · 「太行浩氣傳千古」——左權 · 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趙尚志
② 中國最著名的抗日女英雄是誰
在抗日抄成爭時期,最著名的抗日女英雄是趙一曼。她是四川省宜賓縣人,1905年出生,原名李坤泰,學名李淑寧,又名李一超。從少年時代起,她就反對封建禮教,謀求婦女的自身解放,勇敢地沖破封建牢籠,走上了革命道路。她於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9月去蘇聯莫斯科共產主義大學學習。1928年冬回國,在上海、江西等地做黨的工作。「九一八」事變後,她受黨組織的派遣,赴東北發動抗日戰爭。1934年7月她到黑龍江省珠河縣(今尚志縣)任中國共產黨中心縣委特派員、鐵北區委書記,領導當地群眾組織抗日武裝,開展抗日斗爭。
趙一曼
1935年秋,趙一曼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第2團政治委員,經常率領部隊打擊日偽軍。2團被敵人包圍,她在掩護部隊突圍時,身負重傷,突圍後,在養傷時被日軍發現被俘。在獄中,她受盡敵人酷刑的摧殘,始終堅貞不屈。後經多方營救未成,於1936年8月2日被殺害,時年31歲。
③ 中國抗日英雄及事跡
1、孫銘武(1889—1932),遼寧撫順人,1916年參加討袁革命軍。1919年改編為東北軍陸軍第十六師,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1924年充任昌黎縣警察局長,直隸(今河北)臨、撫、昌、盧、遷五縣警備司令部上校參謀長兼地方保甲團團總。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銘武積極動員鄉民親友舉旗抗日,打擊日本侵略者。1932年1月,成立遼東血盟救國軍,迅速發展到一千多人,公推孫銘武同志為總司令,同年,孫銘武同志被漢奸於芷山殺害。
2、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人。1914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後任馮的隨身護兵。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任第29軍第37師第109旅旅長,後任第132師師長。
1933年初,日本侵略軍越過山海關,開始侵襲熱河省,在3月4日攻佔了承德後,開始向長城各口發動大舉進攻。10日,日軍逼近喜峰口。趙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軍40華里,在日軍之前抵達喜峰口孩兒嶺,並將敵先頭部隊擊退,在孩兒嶺及口門一線穩定了前沿。
為了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敵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於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迴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戰斗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
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全面抗戰爆發後,7月下旬,日寇調集數以萬計的日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
擔任132師師長的趙登禹,率部抗擊日軍入侵,守衛北京城外的南苑。日軍出動40餘架飛機輪番轟炸陣地,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132師將士在趙登禹的率領下,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日軍將中國軍隊切成數段,分割包圍。部隊孤軍作戰,在敵人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損失慘重。趙登禹率部誓死堅守陣地,拚死抗擊。
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軍伏擊,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9歲。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趙登禹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贊他們在執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任務中光榮地壯烈地犧牲了」,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3、馬本齋,1901年出生於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面對國土淪喪,報國無門,因不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卸甲,到了故鄉河北省獻縣東辛庄。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任司令員。
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編後的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戰鬥力不斷提高,隊伍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抗日勁旅。
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歷大小戰斗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在黨組織幫助下,在人民軍隊的大熔爐和抗日戰爭烽火硝煙的考驗中,馬本齋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他深深地感受到黨的偉大,決心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黨的事業,為打敗日本侵略軍,為祖國和民族的解放而奮斗。
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甘心情願把我的一切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獻給為回族解放和整個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斗的偉業。」1938年10月,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3年底,馬本齋在率部參加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反蠶食戰斗中,頸後長了毒瘡。由於戰事繁忙,加之缺醫少葯,未能及時治療,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隊奉命開赴延安。出發前,他抱病為部隊作了最後一次動員,叮囑同志們「要跟著黨,跟著毛主席,抗戰到底!」同年2月7日,馬本齋在山東莘縣不幸病逝,時年42歲。
4、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5、洪麟閣(1902~1938),原名洪占勛,號洪僑,滿族人,熱河省遵化市(今屬河北省)地北頭村人,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兼第3路總指揮1921年就讀於直隸法政專科學校。1925年任馮玉祥部軍法官,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軍法處長。1933年在家鄉開展抗日活動。
1938年6月,冀熱邊特委在豐潤縣北田家灣子村召開軍事會議,有遵化、遷安、灤縣三路起義軍負責人參加。會上宣布正式建立冀東抗日聯軍,洪麟閣任副司令員兼第3路總指揮。7月8日,率部以「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三軍區第四軍分區游擊隊」名義,參加冀東抗日大暴動,轉戰豐潤、玉田、遵化等地。
7月12日,率部攻克玉田縣城,斃傷日軍數十人、偽軍千餘人,繳獲大批槍彈。8月,所部與八路軍鄧華、宋時輪支隊會合。同年10月,遭受日軍四個旅團的進攻,激戰中頭部負重傷。旋見日軍踴至,奮力投出僅有的一枚手榴彈,炸倒數名日軍。繼而又多處負傷,即自戕殉國。時年36歲。
遺體葬於別山崖頂,民眾稱為「洪山嶺」。朱德曾評價說:「洪麟閣是我們革命隊伍非常需要的愛國知識分子,也是我們黨非常需要的軍事人才。」2014年9月,洪麟閣名列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6、王二小,中國少年抗日英雄,生於1929年1月22日,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人。
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盪」。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歷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盪」,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王二小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護轉移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氣急敗壞之下,將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忍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犧牲46年後終被追認為烈士。
(3)中國著名抗日英雄是誰擴展閱讀
在抗日英雄中,還有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這一群———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八路軍主力轉移而英勇跳崖;「八女投江」,為掩護抗聯大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楊靖宇,忍飢受凍孤身戰斗至死,當敵人剖開他的胃,裡面全是樹皮草根與棉絮;趙一曼,鞭打竹簽晝夜提審逾月,當嚴刑拷打得連敵人都戰栗了,始終堅口不吐一字……
是義,捨生而取義,「寧以義死,不苟幸生。」
「義之所在,天下赴之。」於是,便有了張學良、楊虎城的「西安事變」,以民族大義為重,不惜「犯上」;有了「剿共先鋒」衛立煌,抗日中批撥百萬槍彈給八路軍,百團大戰主動出兵配合,終至被當局革去上將軍銜而不悔。
於是,便有了東江縱隊交通情報員李淑桓「一家八口上前線」,有了新四軍六支隊「謝家兄弟三烈士」犧牲後,謝家老母轉告彭雪楓:四個孫子長大了,再上戰場打日寇。
「義之所在,不顧其利。」記得嗎,三五九旅南泥灣,當初最大的困難,其實不在於沒房沒糧沒工具,而是英雄部隊統一思想服從大局;
東北抗聯趙尚志,第一次被「左」傾「開除黨籍」之後,他更名投軍繼續抗日,雖是當一名馬夫,但「只要抗日,做什麼都行」,而當第二次因奸細挑撥被「永遠開除」黨籍之後,他依然一腔熱血,「死也要死在東北戰場」。
④ 中國最著名的抗日英雄是誰
沒有最偉大的抗日英雄,一切抗日的都是偉大的英雄。
英雄名單:
民政部公布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孫銘武(1889—1932) 遼東血盟抗日救國軍總司令
周建屏(1892—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
范 藎(1899—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4軍198師副師長
范築先(1882—1938) 山東省第6區行政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
洪麟閣(1902—1938)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兼第3路總指揮
趙渭濱(1894—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參謀長
趙錫章(190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9軍70師215旅旅長
理 琪(1908—1938)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主席
薩師俊(1895—1938) 海軍第1艦隊中山艦艦長
黃啟東(189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7軍23師參謀長
謝升標(1903—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蘇、浙、皖游擊司令
韓明柱(1913—1938) 八路軍膠東抗日聯軍指揮部副指揮
丁思林(1913—1939) 八路軍第129師386旅新1團團長
馬耀南(1902—1939)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司令員
方叔洪(1908—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1軍114師師長
王禹九(1902—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9軍參謀處處長
王根英(1907—1939 女) 八路軍第129師供給部財經幹部學校政治指導員
鄧永耀(1912—1939) 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
葉輔平(1902—1939) 新四軍軍需處處長
江上青(1911—1939) 中共皖東北特委委員
牟光儀(1900—1939) 中共膠東區黨委職工部部長
吳 焜(1910—1939) 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副總指揮兼第2路司令員
楊裕民(1889—1939)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第1路政治部主任
陳安寶(1891—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軍長兼第79師師長
茅麗瑛(1910—1939 女) 中國職業婦女俱樂部主席
胡發堅(1906—1939) 新四軍第1支隊參謀長兼江南抗日義勇軍第3路副司令員
唐聚伍(1899—1939) 國民革命軍陸軍東北游擊司令
格里戈里·阿里莫維奇·庫里申科(1903—1939) 蘇聯空軍志願隊大隊長
諾爾曼·白求恩(1890—1939) 加美援華醫療隊醫生
郭 征(1914—1939) 八路軍第120師獨立1旅參謀長
董毓華(1907—1939)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司令員
魏大光(1911—1939) 八路軍第120師獨立2旅旅長
馬振華(1904—1940) 中共冀魯邊區津南地委書記
王 溥(1908—1940)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軍司令員
節振國(1910—1940)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第2路司令部直屬特務第1大隊大隊長
吳隆煮(1914—1940) 八路軍第129師386旅17團副團長
張自忠(1890—1940)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
李 林(1914—1940) 八路軍第129師新編9旅25團團長兼政治委員
李 林(1915—1940 女) 晉綏邊區第11行政公署委員
李 榮(1901—1940) 八路軍冀南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楊木貴(1901—1940) 新四軍第3支隊軍需處主任
楊靖宇(1905—1940)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陳文彬(1911—1940) 八路軍津南抗日自衛軍政治委員
陳翰章(1913—1940)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3方面軍指揮
官楚印(1909—1940)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路東總隊政治委員
羅化成(1895—1940) 新四軍第2支隊政治部主任
鄭作民(1902—1940)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軍副軍長兼第9師師長
金方昌(1920—1940) 中共代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城關區委書記
姜墨林(1921—1940) 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總指揮部直屬教導團青年義勇軍小隊長
胡一新(1907—1940) 八路軍第120師獨立6支隊政治委員
鍾 毅(1901—1940)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4軍173師師長
聞允志(1904—1940)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委員
徐 秋(1903—1940)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第8軍分區司令員
顧士多(1914—1940) 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第2團副團長
顧永田(1916—1940) 晉西北行政公署8分區專員
曹亞范(1911—1940)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1方面軍指揮
黃振亞(1905—1940) 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總隊第3大隊隊長
董天知(1911—1940) 八路軍第129師決死隊3縱隊政治委員
謝家慶(1912—1940) 八路軍晉冀豫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委員
魯雨亭(1899—1940) 新四軍第6支隊1總隊總隊長
寸性奇(1895—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軍12師師長
王立人(1910—1941) 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敵工部部長
王 竣(1902—1941)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0軍新編27師師長
漢斯·希伯(1897—1941) 波蘭記者
白乙化(1911—1941) 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10團團長
白文冠(1873—1941 女) 河北省獻縣東辛庄村民
滕久壽(1899—1932)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9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
劉三春(1911—1933) 東北人民革命軍南滿第1游擊大隊政治委員
孟傑民(1912—1933) 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總隊長兼第1大隊大隊長
鄧鐵梅(1892—1934) 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第28路軍司令
吉鴻昌(1895—1934)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2軍軍長、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察哈爾警備司令
童長榮(1907—1934) 中共東滿特委書記
孫永勤(1893—1935) 民眾抗日救國軍軍長
李紅光(1910—1935)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參謀長兼第1師師長
王德泰(1907—1936)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副總司令兼第2軍軍長
張敬文(1902—1936) 中共哈爾濱市市委書記
李世超(1904—1936) 中共滿洲省委代理秘書長
李學忠(1910—1936)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政治部主任
趙一曼(1905—1936 女)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1師2團政治委員
夏雲傑(1903—1936)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軍長
王仁齋(1906—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3師師長
鄧玉琢(1903—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7軍107師參謀長
樂以琴(1914—1937) 空軍第4航空大隊22中隊分隊長
朱 赤(1900—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262旅旅長
佟麟閣(1892—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副軍長
吳克仁(1894—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7軍軍長
吳繼光(1903—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4軍58師174旅旅長
宋鐵岩(1909—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
張中華(1912—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政治部主任
張甲洲(1907—1937) 中國工農紅軍第36軍江北獨立師師長
張誠德(1880—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2軍3師師長
李蘭池(1898—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7軍112師副師長
李伯蛟(1897—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8軍63師187旅旅長
陳榮久(1904—1937)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軍長兼第1師師長
官惠民(1901—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軍90師270旅旅長
龐漢楨(1901—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軍170師510旅旅長
易安華(1900—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7師259旅旅長
羅策群(1893—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6軍159師副師長
鄭廷珍(1893—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獨立5旅旅長
姚子青(1909—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98師292旅583團3營營長
姚中英(1896—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3軍156師參謀長
姜玉貞(1894—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4軍65師196旅旅長
趙崇德(1910—1937) 八路軍第129師358旅769團3營營長
趙登禹(1898—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132師師長
郝夢齡(1898—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軍長
饒國華(1895—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1軍145師師長
夏國璋(1896—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軍172師副師長
秦 霖(1900—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軍171師511旅旅長
高志航(1908—1937) 空軍驅逐機部隊司令兼第4航空大隊大隊長
高致嵩(1899—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264旅旅長
梁鑒堂(1897—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3軍69師203旅旅長
蕭山令(1892—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南京衛戍軍憲兵副司令
閻海文(1916—1937) 空軍第5航空大隊飛行員
黃梅興(1897—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264旅旅長
謝彩軒(1896—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6軍159師477旅旅長
蔡炳炎(1902—1937)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
馬爾克·尼古拉耶維奇·馬爾琴科夫(1914—1938) 蘇聯空軍志願隊隊員
馬威龍(1906—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7軍46師136旅旅長
王平陸(1901—1938) 華北抗日聯軍第3軍區1支隊司令員
王光宇(1911—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副軍長
王禎祥(1900—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2軍20師副師長
王銘章(1893—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師長
王錫山(1902—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3軍91師副師長
鄧佐虞(1898—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5軍139師參謀長
馮安邦(1885—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2軍軍長
葉成煥(1914—1938) 八路軍第129師386旅772團團長
劉連科(1917—1938)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
劉桂五(1902—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2軍6師師長
劉震東(1893—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戰區司令部高級參謀兼第2路游擊司令
劉曙華(1912—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政治部主任
朱炎暉(190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4軍85師546旅旅長
朱家麟(1892—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0軍39師115旅旅長
李延平(1903—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軍長
李學福(1901—1938)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軍長
楊靖遠(1902—1938)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司令員
沈東平(1905—1938) 中共河南省委委員兼中共豫東特委書記
陳宇寰(1897—1938)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
陳鍾書(1891—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0軍183師542旅旅長
陳錦秀(1911—1938) 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8團團長
陳德馨(1904—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5軍29師86旅旅長
周 元(1894—1938)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8軍173師副師長
⑤ 中國有哪些抗日英雄
中國人民的朋友——約瑟夫·史迪威
· 戰功顯赫的開國上將——楊得志
· 捨身救國的泰國華僑領袖——蟻光炎
· 美洲洪門愛國老人——司徒美堂
· 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克萊爾·李·陳納德將軍
· 屢建功勛敵膽寒——張雲逸
· 抗日名將「鐵軍將才」——朱程
· 一生獻給中國衛生事業——馬海德
· 戰斗在大後方的抗日將軍——肖勁光
· 為中國抗戰而犧牲的蘇聯勇士——庫里申科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血灑贛榆留英名——符竹庭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馬耀南:從愛國學生到八路軍優秀指揮員
· 血染抗日戰場的虎將——葉成煥
· 用犧牲精神喚起民眾的抗日將領——李兆麟
· 聲震昆侖關的抗日將軍 杜聿明
· 民族英雄 黨的戰士--馬本齋
· 為抗日青春何所惜的張宗蘭
· 傳奇式的抗日英雄——包森
· 抗日英雄 民族英雄——趙登禹
· 為抗日而死的共產黨員--吉鴻昌
· 英勇抗戰的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
· 為理想奮斗終生的抗日將領——續范亭
· 刀劈日本憲兵的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
· 淞滬抗戰總指揮——蔣光鼐
· 打響武裝抗日第一槍的愛國將軍——馬佔山
· 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抗聯十二烈士
· 捍衛邊疆的抗日愛國將領——傅作義
· 永垂史冊的愛國將領——張學良 楊虎城
· 朝鮮族抗日英雄——李紅光
· 獻身中國人民解放與建設事業的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
·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
· 浩氣彌天的馬定夫
· 名震緬北的抗日將領——鄭洞國
· 指揮長沙會戰的抗日將領——薛岳
· 著名抗日將領——范子俠
· 新四軍抗日名將——羅忠毅
·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組建者——馮玉祥
· 以死報國的抗日名將戴安瀾
· 抗日英雄——呂正操
· 寧死不屈的東北抗聯——八女投江
· 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
· 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譚政
· 抗日名將楊成武
· 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
· 傳奇戰將——陳賡
· 迎風傲霜不老松——黃克誠
· 為抗日戰斗到生命最後一息的魏拯民
· 東北抗日聯軍優秀指揮員——汪亞臣
· 積極抗日的愛國將領---鄧寶珊
· 鏡泊英雄——陳翰章
· 台兒庄大捷的司令官——李宗仁
· 以身報國的抗戰名將——張自忠
· 抗日女傑——李林
· 聲震忻口的抗日將軍——衛立煌
· 與陣地共存亡的抗日將領——佟麟閣
· 抗日壯士英氣沖天——董天知
· 堅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 「打仗數第一」——陳錫聯
· 「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劉老莊連
· 抗日赤心日月可鑒——許亨植
· 俠肝義膽破「圍剿」——曹亞范
· 「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
· 爆破英雄馬立訓
· 出奇制勝大將風范——粟裕
· 夜襲戰斗常勝英雄——桂干生
· 冉庄地道戰組織者——張森林
· 大刀英雄——任常倫
· 八女投江 抗日女英烈——冷雲
·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夏雲傑
· 「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
· 鋼鐵戰士——楊靖宇
· 狼牙山五壯士
· 「太行浩氣傳千古」——左權
· 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趙尚志
· 文武兼備一代英才——彭雪楓
⑥ 著名的抗日英雄有哪些
楊靖宇、張自忠、吉鴻昌、趙一曼、佟麟閣等。
1、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
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3、吉鴻昌
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恆立,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祖籍陝西韓城縣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舉為主任委員,准備在家鄉河南發動中原暴動,向國民政府發難。
經黨組織同意,吉鴻昌與南漢宸、宣俠父等一起擬定了暴動計劃,准備將在江西的吉鴻昌舊部兩個師調回河南,與河南當地的地方武裝結合起來,進行暴動。
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為置吉鴻昌於死地,宋美齡不遺餘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賄,將吉鴻昌引渡到北平軍分會。
11月24日,經蔣介石下令,吉鴻昌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4、趙一曼
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
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
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里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相關電影有《趙一曼》《我的母親趙一曼》等。2010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5、佟麟閣
佟麟閣(1892-1937),漢族,原名佟凌閣(因犧牲後報紙誤寫為「麟閣」,此後就沿用了下來),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
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先後隸屬北京政府、國民軍、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殉國的高級將領之一。
193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二級上將。抗戰勝利後,將南溝沿大街改名為佟麟閣路,以示紀念。
佟麟閣早年參加護國討袁戰爭。曾任馮玉祥部陸軍第11師第21混成旅旅長。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隨部參加北伐。
1928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35軍軍長、暫編第11師師長、第29軍副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
同年5月,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任第一軍軍長兼代理察哈爾省主席,跟隨馮玉祥馳騁察省,打擊日軍,收復失地,為察省光復作出了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英雄